武汉城市圈城市结构优化分析(一)
- 格式:docx
- 大小:12.43 KB
- 文档页数:2
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分析摘要:武汉城市圈是我国中部最富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本文从人口分布、经济规模以及城镇结构三个方面分析武汉城市圈的空间结构,总结武汉城市圈整体空间结构特征,分析其结构特征的优势与不足,以期对武汉城市圈未来的发展建设提供有利的基础资料。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Abstract: Wuhan city circle is one of the most potential regions for developing in the middle of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Wuhan city circle from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scale of economy and the towns structure,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verall spatial structure, and analyzes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so as to provide a favorable foundation data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Wuhan city circle.Key words: Wuhan city circle; spatial structure0 引言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圆心,涵盖半径100公里以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天门、仙桃、潜江等8个周边城市,通过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所形成的区城经济格局,又称“1+8”城市圈。
该区域以占湖北省33%的土地面积汇集了全省50.4%的人口、59.9%的国内生产总值、53.1%的地方财政收入、57.2%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8%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是湖北人口、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经济中心区,成为中国内陆最富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
中部两大城市群产业结构比较近年,随着中央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中部地区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独特地位日益凸显,而中原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因两者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要素禀赋优势,在中部崛起中起着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成为中部地区最具活力与潜力的增长极。
在研究中原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将两个城市群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研究,对加快中原城市群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原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结构现状(一)中原城市群近年中原城市群发展迅速,经济总体实力在中部地区处于前列。
从中原城市群各城市发展来看,产业结构均呈“二三一”特征(见图1)。
(二)武汉城市圈从表2可以看出,武汉城市圈在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同样占据着重要地位,二、三产业产值均占全省比重的六成以上。
从武汉城市圈各城市发展来看,武汉市一产比重最低,仅为3.2%,第三产业比重最高,为50.4%,产业结构继续保持“三二一”发展格局,其他城市均为“二三一”结构,但三产比重几乎都在30%以上(见图2)。
与武汉城市圈相比,中原城市群第二产业比重高出其13个百分点,显示出工业化程度较高,但第三产业发展明显落后于第二产业,较武汉城市圈的产业格局有较大差别,表明中原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层次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对较弱。
另外,作为中原城市群中心城市的郑州,经济总量偏小,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2009年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仅为17%,远低于武汉的35.6%。
二、中原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的二、三产业比较分析(一)第二产业1.中原城市群从部门结构上看,重工业比重高于轻工业。
第二产业主要是以有色、装备制造、煤炭、钢铁行业为主,可以看出重工业仍以原材料工业、初级加工业为主,高加工度及高附加值产业较少。
从经营方式来看,劳动密集特征较为显著,绝大多数行业呈现劳动密集的特征。
中原城市群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为744.63万人,占全省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4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资产占用劳动力为219人/47,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9人/亿元),可以看出中原城市群二产的劳动密集程度较高,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劳动密集特征。
高考地理《城市的辐射功能》经典题型含答案一、选择题[2024·广东佛山二模]城市区域空间的演进始终伴随着集聚与扩散的过程。
基于大城市地域圈层聚散规律,可将城市圈的发展演化分为四个阶段(下图)。
武汉城市圈以武汉市主城区为核心,并包括周边的8个地级市。
研究表明:目前武汉城市圈正从阶段Ⅰ向阶段Ⅱ过渡。
据此完成1~2题。
1.城市圈四个阶段的发展特征主要表现为()A.阶段Ⅰ城市圈内部差距缩小B.阶段Ⅱ核心圈层辐射功能减弱C.阶段Ⅲ外围圈层吸引力最强D.阶段Ⅳ生产要素城际流动活跃答案:D解析:阶段I城市圈刚刚形成,生产要素向核心圈层集中,城市圈内部差异开始扩大,而不是缩小,A错误;阶段Ⅱ核心圈层集聚能力依然较强,同时开始对外围圈层产生辐射作用,辐射功能并未减弱,B错误;阶段Ⅲ核心圈层与外围圈层间形成良性互动,此时外围圈层吸引力较强,核心圈层是发展极,吸引力最强,C错误;阶段Ⅳ外围圈层与次中心发展成熟,城市圈内部联系紧密,此时生产要素城际流动活跃,D正确。
故选D。
2.为提升武汉城市圈整体竞争力,其核心圈层当前应该()①发展现代金融贸易业②培育城市圈次级增长极③加快建设特色化新城④向区外疏散低端制造业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解析:核心圈发展现代金融贸易业等高端服务业有利于提升城市圈整体竞争力,①正确;“目前武汉城市圈正从阶段Ⅰ向阶段Ⅱ过渡”,当前核心圈层发展主要增长极,②错误;加快特色化新城建设,只利于个别城市竞争力提高,③错误;当前,核心圈层向外疏散低端产业,促进核心圈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利于提升城市圈整体竞争力,④正确。
①④正确。
故选B。
[2024·浙江嘉兴模拟预测]大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存在虹吸效应与溢出效应,下图为中心城市的虹吸与溢出效应示意图。
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地理要素流动方向分别符合虹吸与溢出方向的是()A.土地、劳动力B.劳动力、资金C.资金、矿产资源D.矿产资源、土地答案:B解析:结合图文信息可知是中心城市虹吸周边城市,中心城市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虹吸大量劳动力进入,选项B符合题意。
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的产业优势分析摘要:国内外的经验表明,未来的城市竞争将不是个体城市之间的竞争,而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是城市联动的竞争。
在这一背景下,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的提出是非常适时的。
然而,通过区位商分析发现,武汉城市圈除了武汉以外,其他城市的优势产业大都集中在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明显不足;产业内部结构如农林牧渔、轻重工业等都在低水平上雷同,各城市产业分工不明确,整体竞争力弱。
武汉城市圈应该依托自身的产业优势建立具有集聚效应的产业链,加强城市之间的产业关联度,促进自身发展。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区位商;区域优势一、引言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曾被誉为“九省通衢”的武汉总体聚集能力呈下降趋势,城市竞争力也在日趋下降。
为此,2003年11月,湖北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
武汉城市圈又称“1+8”,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包括了武汉以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周边城市。
武汉城市圈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资源条件、优越的交通通讯区位、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智力密集的科教和人才资源等优势。
但也存在各个城市间产业缺乏明确的分工、联系不紧密、整体的竞争力较弱的问题。
如表1所示,2004年除武汉第三产业比重略高于第二产业外,其他城市均是“二三一”的产业结构,说明现阶段圈内城市经济多处于工业化初期,在第二产业内部,又多以机电、纺织、食品、建材为主。
各城市现状主导产业由于受行政区划的限制,结构多有雷同,重复建设严重。
对于区域产业分工及产业比较优势问题的研究,很多学者都是通过对区域产业区位商的测算来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区域的比较优势产业。
唐磊、曾国平通过区位商分析法,运用西南、西北地区的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以及房地产行业产值,与全国水平进行区位商测算,发现两个地区相对于全国水平在第一产业及建筑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第三产业则发展落后;并提出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注重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化;改造传统工业,发展地方特色;发展新型第三产业的政策建议。
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分析摘要:采用武汉城市圈2006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通过吉布斯—马丁多样化指数模型、区位熵模型,计算武汉城市圈及城市圈内各市土地利用的多样性指数和区位指数,总结武汉城市圈及城市圈内各地市土地利用的现状规律,以帮助认清城市圈土地利用的现状,指导土地及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研究结论:(1)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并以耕地和林地为主;(2)总体来看,武汉城市圈以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区位优势较大,开发利用潜力大。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多样性;区位熵;现状2007年岁末,武汉“1+8”(武汉、鄂州、黄冈、黄石、咸宁、仙桃、潜江、天门、孝感)城市圈被国家批准为“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这将为中部地区提供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城市圈作为一种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与单个城市(镇)相比,城市圈土地利用系统更加巨大、复杂,其土地利用结构现状是多个城市经济联系和产业互动的结果。
结构决定功能,因此,只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才能保持整个区域土地利用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率,进而促进武汉城市圈九个城市产业和经济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1 土地利用结构的概念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分布上都各有其相应的部位,但彼此之间在分布上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会组合成一定的格局或图式,而土地利用结构则是土地利用类型在某一区域内质和量上的对比关系,以及其构成的空间组合形式。
也可以说,士地利用结构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各类用地的搭配关系(黄以柱,1996)。
具体来讲,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所占用的特定的用地类型按一定的构成方式组成的集合,是经济结构在土地上的表现方式(王万茂和潘文珠,1989),是土地资源在各产业间的配置与利用状况及各类用地比例关系的反映。
武汉城市圈工作总结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包括周边城市在内的一个发展辐射范围。
作为
湖北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武汉城市圈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在过去的一年中,武汉城市圈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下面就让我们来总结一下武汉城市圈的工作情况。
首先,武汉城市圈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作为湖北省的经济引擎,
武汉在过去一年中保持了经济稳定增长的态势。
同时,周边城市也在加快发展步伐,形成了良好的经济协同效应。
特别是在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领域,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为整个湖北省乃至整个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次,武汉城市圈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交通、能源、水利
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完善,提高了城市圈的整体竞争力。
特别是武汉城市圈的高铁、地铁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大大方便了人民群众的出行,也为城市圈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武汉城市圈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存在,尤
其是在工业化进程中,环境问题成为了制约城市圈发展的重要因素。
其次,城市圈的发展不够均衡,武汉与周边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依然较大,需要进一步加强协同发展。
最后,城市圈的人才流失问题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如何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成为了城市圈发展的关键问题。
总的来说,武汉城市圈在过去一年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圈的协同发展,解决环境污染和人才流失等问题,推动城市圈的可持续发展。
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武汉城市圈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一、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现状及态势武汉城市圈国土面积约5.80万平方公里。
据统计2007 年常住人口2987.65万人,占全省的52.5%,统计口径城镇人口1399.17万人,城镇化水平46.8%,按照建设部《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测算,城镇化水平56.6%。
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一般占全省60%左右,是湖北经济和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
综合分析表明,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特征鲜明,基础优势较为突出。
一是武汉城市圈土地类型多样,地域分异明显, 呈“一分山、两分水、三分丘陵、四分平原”的基本格局。
二是水资源优势突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生态、人文资源较具特色。
三是交通区位优越,产业基础较好。
四是城镇布局与经济格局的圈层特征显著,沿长江、汉江以及京珠、沪蓉高速等轴线拓展趋势明显,其中沿沪蓉髙速公路和长江的城镇产业发展轴具有相当的发展优势与潜力。
同时,武汉城市圈整体发户不足的特征也十分显著,面临的挑战也十分突出。
一是总体经济发展处于雏形阶段,城镇密度偏低。
二是城市体系不够完善,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明显。
三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空间布局具有明显的趋同特征,产业集群发展滞后。
四是发展模式粗放,武汉处围城镇发展动力不足。
五是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自然生态保护有待加强。
二、规划理念与发展目标1、空间规划理念“两型”社会建设赋予了武汉城市圈前所未有的艰苦使用命,其本质是要求武汉城市圈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要素集聚能力强、产业布局和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型城市化和工业化道路。
空间是区域发展的载体, 因此,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需要贯彻全新的理念,在空间统筹领域大胆突破和创新,构建新型的空间格局,探索形成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的空间机制。
本次规划突出“两型”社会发展导向,着重体现四大空间发展理念。
即,强调区域一体化的空间整合理念,加强对各类空间要素的统筹,处理好发挥武汉中心城市作用和促进周边城市加快发展的关系,着力提升区域整体功能;突出绿色工业化的空间集聚理念,以发展多层次循环经济空间为切入点,引导工业相对集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空间配置的优化提升,实现产业与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空间协调;贯彻健康城镇化的空间品质理念,发挥武汉城市圈后发优势, 注重城乡建设标准的科学性、空间的集约性、规划的合理性, 坚持环境优先,建设高品质的城乡生产生活空间;坚持生态现代化的空间管制理念,以生态保护为基础,推行科学的分区发展和空间管制,实现资源保护与发展保障的有机结合。
基于金融支持武汉城市圈现代制造业结构优化的效应研究作者:于敏,黄喆来源:《决策与信息》 2018年第6期[摘要] 制造业是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而智能制造则是制造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自美、德等国相继推出应对新形势下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升级的“工业互联网”与“工业 4.0”计划后,我国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力图打造一个智能制造强国。
金融业的发展对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影响显著,在这一背景下,政府必须出台相应激励措施,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同时加强制造业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建立智能制造先行示范区,发挥武汉市作为核心城市的引领作用,推动武汉城市圈制造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关键词] 金融支持;武汉城市圈;制造业;智能制造;制造业结构优化[中图分类号] F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8)06-0053-11国务院《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应盘活存量资金,用好增量资金,灵活使用各种经济手段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对有发展前景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进一步加大金融的支持力度。
2015 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则指出,我国现阶段虽是制造业大国,但并非制造业强国,工业制成品生产工艺相对落后,资源消耗大,附加值低。
要实现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实现制造业的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同时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支持。
因此,通过金融手段引导资金进入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促进制造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就显得尤为重要。
武汉城市圈作为湖北省经济中心和制造业中心,涵盖了武汉市等9 个城市的核心制造业企业。
开展针对城市圈的金融支持制造业结构优化的效应研究,有助于分析城市圈金融及制造业现状,并找出其中不足,为武汉城市圈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武汉城市圈金融及制造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一)武汉城市圈金融发展变化及现状1. 武汉城市圈金融整体呈向上发展趋势。
武汉城市圈城市结构优化分析(一)
摘要:从武汉城市圈的城市规模结构和功能结构两个方面构建了分析框架,对武汉城市圈的城市结构及建设思路做了初步的探讨,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城市结构优化的措施。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城市结构;优化
1引言
武汉城市圈的概念是在2002年6月的湖北省第八次党代会上首次明晰的,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中心,由武汉及周边若干城市组成的一个经济联合体,主要指武汉以及在其100公里半径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城市构成的城市圈。
2武汉城市圈的城市规模结构分析及调整思路
2、1城市的等级规模结构现状
城市等级规模结构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区域内各类城市的规模层次与分布的总体构成,同时城市等级规模也反映了一个地区城市空间结构分布的平衡程度。
城市的等级规模按照非农业人口数量划分为四等:100万以上的为特大城市、50—100万为大城市、20—50万为中等城市,2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
(1)按照城市规模划分的标准,武汉城市圈内特大城市、大城市的数量较少,大部分城市为人口数量20—50万的中等城市,这样就出现了断层现象,是一种不利于整体发展的模式。
(2)核心城市的城市首位度过高。
城市首位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区域内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
武汉城市圈的首位度为7.68,即武汉与次级核心城市人口规模差别较大,这样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城市圈的整体发展。
(3)各个规模等级的城市人口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现象,其中仅武汉市的人口就占了武汉城市圈内总人口的65.6%。
2、2武汉城市圈城市规模结构的调整思路
根据武汉城市圈9座城市的规模分布图示,如果现有城市规模分布整体向左移动,则其城市规模分布趋势(虚曲线)与城市规模效益曲线基本一致,圈内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将更符合城市规模效益原则。
这种圈内城市等级体系的优化将大大促进都市圈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
因此从整体上说,武汉城市圈需要在完善城市等级规模层次的基础上,实现大中小城市等级规模的整体向上跃升,形成以大型城市为核心(区域中心城市),特大和大城市为骨干(区域次中心城市),以中小城市为节点(特色节点城市)的城市等级规模结构。
从区域城镇体系米看,武汉都市圈形成了以武汉市为中心的完整的金字塔结构。
在这里,本文直接引用师文明、高俊杰(2007)的研究结果。
师文明,高俊杰(2007)用规模报酬参数h来衡量集聚效应的大小,并得出了如下的金字塔结构。
根据上述分析,未来武汉城市圈的城市结构可以优化调整成金字塔式格局:
(1)武汉城市圈的中心城市为武汉市。
是武汉城市圈内唯一的大城市,因此它的发展在城市圈内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以武汉要带动城市圈的总体发展,就必须在巩固现有的核心地位的基础上继续做大做强,起到真正的强辐射力作用。
(2)努力发展次级核心城市。
为解决武汉城市圈城市结构断层的问题,应该将鄂州市、黄石市和潜江市为城市圈二级中心城市的培育对象。
尤其是鄂州市和黄石市,经济集聚效应高,应该利用它们距离中心城市武汉较近的优势,推动武鄂黄核心圈的发展,使武汉城市圄的核心圈由武汉一市扩展到武鄂黄三市,能使武汉“单枪匹马”的情况改变为“三驾马车”齐使力的局面。
(3)将黄冈市、成宁市、天门市、孝感市和仙桃市作为武汉城市圈的三级中心城市进行发展。
但在这五个城市中,只有孝感市和仙桃市的经济集聚效应超过了1,黄冈市、咸宁市和天门市均小于1,几乎不具备经济集聚能力。
这对未来城市圈城市结构的发展很不利,很可能将来又会出现三级中心城市的断层。
因此,黄冈、咸宁和天门三市在未来要加大经济发展速度,
提高自身经济集聚能力,与武汉城市圈整体发展相协调,避免将来出现三级中心城市的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