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艺术杨家埠木版年画-PPT文档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1.05 MB
- 文档页数:42
杨家埠木版年画简介百科名片杨家埠是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三大产地(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寒亭杨家埠)之一,自古至今盛产木版年画。
杨家埠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淳朴鲜明的艺术风格而驰名中外。
简介潍县杨家埠木版年画是流传于山东省潍坊市杨家埠的一种民间版画,是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淳朴鲜明的艺术风格而驰名中外。
杨家埠村在潍坊市东北15公里处,由于盛产木版年画而远近闻名。
杨家埠木版年画始于明朝末年,繁荣于清代,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是我国著名的三大民间年画之一。
清代乾隆年间,是杨家埠年画发展的鼎盛时期。
当时的杨家埠村已有“画店百家,画种上千,画版数万”之说,年画销售量每年高达数千万张,除满足当地民间需要外,还远销江苏、安徽、山西、河南、河北、东北三个省和内蒙等地。
曾以品种多、规模大、销售范围广而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年画三足鼎立,成为名嗓一时的中国民间三大画市之一。
明代隆庆二年后,杨家埠年画艺人创立了“恒顺”、“同顺堂”、“万曾城”、“天和永”等四家画店。
清代乾嘉年间,杨家埠木版年画开始兴盛,至咸丰年间达到鼎盛,一时间,当地出现了画店百家、画种上千的盛况,年画人才辈出,杨家埠木版年画曾行销大半个中国。
1949年后,因战乱而一度萧条的杨家埠木版年画枯木逢春,重新焕发了生机。
1952年,杨家埠木版年画印制780万张。
1979年,原潍县政府成立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所,专门对杨家埠木版年画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创新。
产地不同,风格迥异。
数百年来,杨家埠木版年画按照农民的思想要求、风俗信仰、审美观点、生活需要逐步发展完善,形成了自己古朴雅拙、简明鲜艳的风格。
它植根于民间,装饰于节日,长期以来起着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反映人民美好愿望,美化人民节日环境的作用。
杨家埠木版年画制作方法简便,工艺精湛,色彩鲜艳,内容丰富。
每年春节年画题材都会更换一次,许多新思想、新事物出现之后,马上就能够在年画中反映出来,对社会的进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艺术品收藏之杨家埠木版年画在渤海莱州湾南岸,潍坊市区向东北十公里处,有一村落叫杨家埠,这就是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齐名,并称为我国三大木版年画之一的杨家埠木版年画之乡。
杨家埠生产木版年画,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据艺粹网上记载,明朝末年一位料衣太监回杨家埠省亲,从皇宫带回一幅形象生动的彩绘门神,乡亲们非常喜爱。
当时有个会画善刻的人,巧妙地把这对门神刻版印刷,使乡亲们也贴上了皇宫的门神像,此后木版年画便逐渐盛行。
还有一说,杨氏家族在明朝洪武年间从四川省梓潼县迁来,定居杨家埠之后,仍操祖传手艺,世代留传,在漫长的生活过程中,顺应山东的风土人情、生活需要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杨家埠木版年画,并且不断改进、开拓和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年画产地之一。
据史料记载,杨家埠木版年画在明代嘉靖年间已有生产,到清代的乾隆年间已相当发达,当时“画种过千、作坊百家”,“家家能点染、户户绘丹青”。
在清咸丰年间,杨家埠年画业达到空前兴盛的地步。
这时仅杨家埠一村一年就用几百件纸,再加上杨家埠附近的外村,每年总计印刷用纸,要在一千件以上。
艺粹网了解到,杨家埠年画此后越销越远,从胶东半岛到沂蒙山区及山西、河北、苏北、东北等地,后来又远销日本和欧美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杨家埠年画几乎传遍了世界各地,宣传了我们的民族文化,加强了同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
杨家埠木版年画闻名遐迩,经久不衰,那是她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民族特色。
造型夸张、形象朴实,构图饱满、线条流畅、色彩鲜艳明快,形式多样、装饰性强,突出了“年”的特点,体现了人们除旧迎新、吉祥如意的心愿,人们不用花几个钱就能把农舍打扮的红红绿绿、鲜艳夺目,一进院门儿,就给人一种万象更新、年味十足的感觉,加强了装饰新年环境的作用。
杨家埠木版年画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发展起来的大众化的民间艺术,其题材内容极为广泛,有劳动生产、美好的家庭生活、子孙昌盛、喜爱的家畜、四季花草和富有除暴安良意义的历史故事,也有辟邪纳福、瑞祥吉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