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治理机动车尾气污染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36.18 KB
- 文档页数:3
2023年环境污染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2023年环境污染状况一、调研目的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
本次调研旨在对2023年中国环境污染的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探讨解决环境污染的对策和建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取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法,调查范围涵盖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14座城市。
三、调研结果1.环境污染情况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大多数受访者认为,2023年中国环境污染仍然很严重,其中污染源主要包括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和农村生活污水等。
另外,一些城市的空气污染、饮用水污染等水环境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2.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调研数据显示,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快速发展和能源消费量增加。
据统计,2010年以来,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排放的污染物总量呈上升趋势,未来仍将继续增长。
此外,机动车数量增多以及城市化带来的人口增加也成为重要原因。
3.解决环境污染的对策和建议为减轻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本次调研提出以下一些对策和建议:(1)建立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
要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污染管理办法和规定,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对企业环保责任的监管力度。
(2)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推进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治理,加强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循环经济,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处理。
(3)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量。
加大新能源开发和利用力度,提高传统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化程度,推广清洁生产技术,降低能耗和污染排放。
(4)推行低碳生活方式。
加强节能减排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推广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加强垃圾分类处理。
四、结论综上所述,2023年中国的环境污染仍然严重,治理环境污染亟需加大力度,应该清理污染源,完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引导绿色发展,控制污染,推动实行可持续发展,保障环境质量和人民健康。
一、工业排放污染物总量据调研数据显示,从2010年以来,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排放的污染物总量呈上升趋势。
关于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及相关减排措施摘要:我国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空气质量问题也日渐突出。
当前我国的机动车辆数量成倍增长,这是导致空气污染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因此,机动车辆的污染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减排措施的落实的第一步就是想方设法降低新增排放量,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控制机动车辆的数量增长;第二步是要落实老旧机动车辆的淘汰管理,出台相关的管理淘汰办法,对于超过年限或者达不到排污标准的老旧机动车应该及时淘汰;第三步是落实管排措施,促进机动车辆环保检验率以及环保标志发放率的提高,实施限行措施;第四步是采用燃烧质量好以及清洁度高的燃油,有效降低尾气所带来的空气污染,本文集中阐述了机动车尾气污染和减排措施。
关键词:机动车尾气污染;黄标车;机动车环保检验率;机动车环保标志发放率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机动车尾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及排放浓度也逐年增高,所造成的大气污染已成为中国多数城市的主要大气污染源之一。
如何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提高城市的空气环境质量,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问题。
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应对污染物成分及性质进行分析,针对我国机动车尾气的污染现状,从技术控制与政策管理两个层面提出合理有效的控制措施。
1、机动车尾气污染简述进入21世纪以来,如何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提高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已成为各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环境问题。
据有关专家统计,到21世纪初,汽车排放的尾气占了大气污染的30~60%。
目前全球机动车总数约为6亿辆,预测表明机动车在今后30年内将高速增长,2020~2030年全球机动车总数将突破10亿辆大关。
截止2007 年上半年,我国民用汽车拥有量已达到5356万辆,其中私人汽车 3239万辆,与2000年比,汽车总量年平均增长20.7%,私人汽车平均增长29.9%,预计今后几年的增幅还将不断上升。
由于我国机动车存在单车污染排放量大、汽车燃油品质普遍较低、排放标准不断提高和缺少统一监管等问题,使汽车尾气污染在各大城市急速蔓延。
2024年大气污染防治的工作总结____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总结____年, 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参与, 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群众共同努力, 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
现将____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情况进行总结如下。
一、政策法规出台与落地实施____年, 政府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积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 包括限制车辆尾气排放标准的提高、加强工业企业污染治理的政策、推广清洁能源等。
与此同时, 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财政激励政策, 鼓励企业投资大气污染防治设施和技术创新, 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显著____年, 各级政府部门着力加强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治理, 通过加强排放监测和执法检查, 严格落实大气污染治理标准, 努力提升工业企业污染治理水平。
一方面, 对那些严重超标排放的企业进行关停整治, 推动污染物排放减量;另一方面, 对符合排放标准的企业给予相应激励措施, 引导其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
____年, 大气污染治理的成果逐渐显现, 工业企业的污染排放得到了有效控制。
三、机动车尾气排放得到有效控制____年, 政府加大了对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治理力度。
一方面, 通过提高车辆尾气排放标准, 推动车辆更新换代, 逐步淘汰老旧高污染汽车;另一方面, 政府鼓励和支持发展新能源汽车, 提供相应的购车补贴和充电设施建设支持。
在政府的引导下, 广大市民逐渐意识到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大气污染的重要影响, 纷纷选择绿色出行方式, 这使得机动车尾气排放得到了有效控制。
四、城市空气质量稳步提升通过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群众共同努力, ____年我国大部分城市的空气质量得到了稳步提升。
政府加大了对大气污染防治的投入和管理力度, 加强了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 及时发布空气质量指数和重污染天气预警, 为城市居民提供了科学的空气质量信息。
同时, 大气污染治理方面的举措也取得了成效, 城市的重污染天气频率和持续时间明显减少, 空气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第1篇2023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改善空气质量、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作出了积极贡献。
现将2023年度大气治理工程总结如下:一、工作背景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决策部署,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全面推进大气治理工程。
二、工作目标2023年,我国大气治理工程的主要目标是:PM2.5平均浓度下降2%,优良天数比率提高2个百分点,重点地区空气质量改善明显。
三、工作措施1. 强化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新增污染项目,优化产业布局,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2. 深化工业污染治理。
加强火电、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推进工业窑炉提标改造,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
3. 加强燃煤污染治理。
推广清洁能源,淘汰落后燃煤机组,实施燃煤锅炉低氮燃烧改造,提高燃煤电厂环保设施水平。
4. 优化交通运输结构。
推进绿色出行,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监管,提高燃油品质,推广新能源汽车。
5. 强化面源污染治理。
加强扬尘、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面源污染治理,实施绿化工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6.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科技创新。
支持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先进技术,提高大气污染防治能力。
四、工作成效1. 空气质量改善。
2023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1%;优良天数比率为85.5%,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
2. 产业结构优化。
淘汰落后产能1.2亿吨,关停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1万家,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
3. 工业污染治理。
火电、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量同比下降,工业窑炉提标改造完成率超过80%。
4. 燃煤污染治理。
燃煤电厂环保设施升级改造完成率超过90%,燃煤锅炉低氮燃烧改造完成率超过80%。
5. 交通运输结构优化。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660万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取得显著成效。
2024年大气污染防治总结范本2024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广大市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大气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升。
下面是2024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总结。
一、政策措施方面1. 提高环保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通过修改和补充现有的环保法律法规,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更加明确的法律依据。
同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形成法律法规强制执行的震慑力。
2. 制定和强化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制:各级政府制定年度大气污染防治目标,并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加强考核和问责机制,确保各项任务的落实。
3. 鼓励清洁能源发展: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限制煤炭等高污染、高能耗能源的使用,减少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4. 推动工业结构升级:加大对高污染、高排放行业的整治力度,推动工业结构升级,促进绿色发展,减少环境污染。
5. 加强大气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管理:完善大气污染治理设施建设的规划和布局,改善城市和工业区的空气质量。
同时,加强对大气污染治理设施的管理,确保其正常运行和维护。
二、科技支持方面1. 加强大气污染监测和评估:建立健全大气污染监测网络,提高监测水平和数据质量,及时掌握大气污染情况,为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 推广应用清洁技术和装备: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推广大气污染防治设备的应用。
同时,加大对新能源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力度,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3. 加强科研攻关和创新:加大对环境科技研究的资金投入,推动环境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高大气污染治理的科技水平。
4. 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应用,提高决策科学性和工作效率。
三、宣传教育方面1. 加强公众环保意识的培养:通过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境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
同时,加强环境教育,培养下一代环保意识。
2. 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和技能:加强对污染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环保技能水平,提高行业的环保整体水平。
2024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总结2024年是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节点年份,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节点年份。
本文将对2024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价。
一、总体情况2024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全国范围内,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空气质量逐渐改善。
特别是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蓝天保卫战取得了明显胜利,PM2.5浓度下降幅度明显。
同时,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也向质量管理、细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等方面延伸,形成了全方位、全领域的防治体系。
二、成绩回顾1. 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各地区对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进行了严格控制,通过加强源头治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等手段,全国范围内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
特别是在重点区域,如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减少,为改善空气质量提供了坚实基础。
2. 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通过大规模减排和细致管理,我国的空气质量在2024年持续改善。
特别是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浓度明显下降,蓝天频现。
此外,一些城市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如西安、郑州等城市连续多年蓝天白云的天数明显增加。
3. 领域延伸,形成全面防治体系: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不再只关注传统的颗粒物物质,而是逐渐向质量管理、细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等方面延伸,形成了全方位、全领域的大气污染防治体系。
这一体系有效地整合了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更加全面的解决方案。
三、创新举措1. 强化源头治理:为了实现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减少,各地采取了一系列源头治理措施。
例如,推动工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加大对高污染、高排放企业的淘汰力度,提高污染物减排效率等。
2.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绿色制造等低碳环保产业,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
特别是在钢铁、煤炭等传统高污染行业,通过推进超低排放改造等手段,实现了排放标准的突破。
3. 加强城市空气质量管理:各城市加大了对空气质量的监测和管理力度,及时采取措施应对空气污染。
2024年4月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总结5篇篇1一、背景本月,我地区的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围绕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核心目标,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科学施策,积极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落实。
现将本月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情况进行总结。
二、工作内容1. 空气质量改善行动(1)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对重点排放企业实施在线监控,确保达标排放。
(2)推进燃煤污染整治,加大燃煤锅炉淘汰和清洁能源替代力度。
(3)强化道路扬尘治理,增加道路清扫和洒水降尘频次。
(4)开展餐饮油烟治理,规范餐饮服务业油烟排放管理。
本月空气质量指数下降幅度明显,空气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2. 水环境综合治理(1)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开展水源地环境风险排查和整治。
(2)深化黑臭水体治理,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提标改造。
(3)强化工业废水治理,确保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4)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
本月水质状况保持稳定,未发生水体黑臭现象,水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3. 土壤环境保护与修复(1)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建立土壤污染档案和数据库。
(2)加强农业用地土壤保护,推广使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
(3)推进污染土地修复治理,对污染土地进行风险评估和修复。
(4)加强固体废物管理,规范处置危险废物。
目前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未发生严重土壤污染事件。
土壤修复工作有序开展。
篇2一、引言2024年4月,我们环境综合治理团队围绕既定目标,全面展开了各项治理工作。
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治理成效,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治理经验。
在此,我们对本月的工作进行全面总结,以便为后续治理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重点1. 空气质量改善:本月,我们重点关注了空气质量改善工作。
通过加强工业排放控制和气象条件监测,有效降低了空气污染指数。
同时,我们还推广了清洁能源使用,鼓励市民减少燃油车使用,从而减轻了空气污染压力。
2. 水环境治理:在水环境治理方面,我们重点关注了城市内河治理和工业废水处理。
第1期(总第147期) 山西交通科技 SHANXI SCIENCE 8L TECHNOLOGY OF COM【M 1Arr匹! 坚 N 0.1
Feb.
机动车尾气的危害及其治理 靳永亮,鹿建平 (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阐述了机动车尾气污染对城市低空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对三元催化器的安 装方法、柴油滤清器、双燃料车等一些具体治理措旌提出了不同看法,指出推行检查/维护(I/ M)制度是治理尾气最科学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机动车;尾气;治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U47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28(2002)01—0059—02
治理机动车尾气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是大中 城市面临的重要课题。但是,治理机动车尾气是一项政 策性、技术性很强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 和共同努力,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标本兼治才能达 到目的。本文就机动车尾气污染的危害及其治理措旗, 谈几点看法。 1机动车尾气污染的危害 1.1机动车尾气污染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机动车排放污染对城市低空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 危害较大。其污染物主要有CO HC、NO 、CO 、臭氧 (Oa)、醛类((:一 CHO)、SO 、铅(Pb)、碳烟微粒 等,它们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通过产生光化学烟雾、 酸雨、温室效应等表现出来。 酸雨是由SO 、NO (主要是NO )在大气中引起 雨水pH值的减少;光化学烟雾是指废气中的HC、 NO 在阳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O。),而 温室效应中COz的作用占到50 以上,会导致全球 大气变暖,可能会带来气候的灾难陛变化。 1.2机动车尾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a.铅(Pb)。对血液、骨骼和神经系统有损害。铅 (Pb)对妇女儿童的危害极大,如小儿多动症、孕妇习 惯陛流产都与此有关; b.碳氢化台物(Hc)。机动车排放出的不饱和碳氢 化台钶,包括烯烃、烷烃、芳香烃,是造成烟雾的主要因 素之一。其中芳香烃损害人体神经系统,还是人体致癌 因素{ C.醛类(c 一 H2n-1CHO)。它刺激眼睛和鼻黏膜, 有麻痹作用; d.氮氧化物(NO )。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对肺和 心肌有很强的损害作用,是产生臭氧(O。)的主要物质 之一; e.碳烟微粒。以柴油车为甚 柴油微粒直径大多小 于0.3 m,属可吸入微粒,易引起肺组织摩擦损伤。碳 烟微粒具有吸附睦,可携带其他有毒物或致癌物。
节能环保背景下,国内排放标准持续升级。
在国五标准实施情况以及国内机动车实际情况基础上,第六阶段轻型汽车以及重型柴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分别于2016年、2018年发布,标志着我国机动车尾气排放即将进入第六阶段的排放标准。
2019年7月起,国六标准在各地陆续开始实施,2023年7月,全部地区全部类型新增车辆均需达到国六标准。
第六阶段排放标准陆续分阶段实施。
国六设置了国六a和国六b两个排放限值方案,轻型车、重型车国六标准均采用分步实施的方式。
2019年7月起,国六标准在各地陆续开始实施,2023年7月,全部地区全部类型新增车辆均需达到国六标准。
重型燃气车如期执行标准,部分地区“国六”提前上线。
目前,重型燃气车已于2019年7月1日如期执行国六标准。
同时,我国多个地区已根据2019年1月生态环境部、发改委、财政部等11个国家机关联合印发的《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等要求提前实施其他车型国六标准。
轻型汽车国六标准推行延后6个月,但高标准治理尾气排放趋势未发生变化。
出于特殊时期下扩大汽车消费,维稳经济的考虑,轻型汽车国六排放标准在实施时间节点上发生细微变动——延长了国五汽车的销售过渡期和PN限值过渡期截止日,但尾气排放的高标准要求未改变。
PN限值过渡期原国六文件2020年7月1日前,汽油车PN的过渡限值为6.0×1012个/千米,之后PN限值应符合6.0×1011个/千米的要求。
本次调整PN限值6.0*1012个/千米的过渡期截止日期,由2020年7月1日前调整为2021年1月1日前。
2021年1月1日起,所有生产、进口的国六排放标准轻型汽车,PN限值应符合6.0×1011个/千米要求非道路移动机械2007年《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Ⅰ、Ⅱ阶段)》发布2014年《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三、四阶段)》:明确我国自2014年10月1日起,非道路移动机械实施国三排放标准2018年《非道路移动机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发布,要求新生产装用压燃式发动机的非道路移动机械,2020年达到国家第四阶段排放控制水平,2025年与世界最先进排放控制水平接轨。
第1篇一、报告概述本报告旨在总结和分析本年度(20XX年)我国环保数据的整体情况,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土壤污染、固体废物处理等方面,以期为我国环保工作的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提供数据支持。
二、空气质量1. 气象监测数据表明,本年度全国空气质量总体稳定,PM2.5平均浓度较去年同期下降5%,PM10平均浓度下降3%。
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明显,如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0%。
2. 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比例达到70%,较去年同期提高5个百分点。
三、水质1. 本年度全国地表水水质总体稳定,Ⅰ-Ⅲ类水质比例达到68%,较去年同期提高3个百分点。
2. 部分重点流域水质改善明显,如长江、黄河、珠江等重点流域水质达标率较去年同期提高10个百分点。
3. 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取得积极进展,全国地下水质量总体稳定,重点监控区域地下水质量保持稳定。
四、土壤污染1. 本年度全国土壤污染状况总体稳定,受污染耕地和重点污染地块数量较去年同期减少5%。
2. 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不断完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覆盖率达到80%。
五、固体废物处理1. 本年度全国固体废物产生量较去年同期增长5%,其中工业固体废物增长6%,生活垃圾增长4%。
2.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利用量达到固体废物产生量的70%,较去年同期提高3个百分点。
3.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稳定在90%以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六、存在问题与建议1. 部分地区空气质量改善仍不理想,PM2.5浓度较高,需加大治理力度。
2. 部分重点流域水质改善仍需加强,需进一步落实水污染防治措施。
3. 土壤污染问题仍较突出,需加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
4. 固体废物处理能力不足,需加大固体废物处理设施建设力度。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 加大对空气质量改善的投入,提高空气质量监测能力。
2. 深入推进水污染防治,加强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
治理机动车尾气污染报告
24小时持续检测过境重型柴油车、严格机动车检测机构监管、
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管试点……针对机动车尾气污染,今年以来,
我市不断强化机动车污染治理,促进大气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一辆红色的重型柴油车在交警指挥下,缓缓驶入环保查验检查
站。一名环境监察人员立即上前,先到车辆驾驶室详细查看仪表盘上
车用尿素的添加比例;然后,他坐到驾驶位上,连续踩了3次油门。
此时,车下另外一名环境监察人员已来到尾气排放口处,蹲下
身子,将烟度计探头小心插入尾气排放口,检测该车排放尾气的烟气
黑度。检测显示,该车的车用尿素添加、尾气排放均合格。
“对于检测合格的车辆,全部正常放行,一旦发现不合格车辆,
将进行劝返和相应的处罚,并要求其及时整改。”环保查验检查站负
责人说。
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是形成PM2.5的重要前体物,是导致环境
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重型柴油车的排放,对空气质量会产生
直接影响。因此,防治重型柴油车污染是我市治理机动车污染的重中
之重。
为全面强化对重型柴油车的管控,解决过境重型柴油车排污监
管缺失的问题,我市依托交通治超站,在鹿泉区、**县、井陉县和赞
皇县晋煤东运的主要通道,设置了4座机动车环保查验检查站。这在
全省也是首创。
从2017年10月1日起,这4座检查站实行24小时连续检测,
重点对重型柴油车的车载自动诊断系统、车载尿素及排放超标情况进
行检查。截至目前,共抽检过境重型柴油车4.8万辆,劝返尾气不达
标车辆1603辆;发现车载自动诊断系统故障车698辆,处罚1159辆。
在卡住重型柴油车污染的同时,我市对机动车检验机构不断加
强监管。上半年,市环保局共巡检机动车检验机构69家次,对存在违
规问题的6家检验机构,责令限期整改;对存在违法行为的3家机构,
依法进行处罚。截至目前,已有44.4万辆机动车接受环保检验,初检
合格率达95.1%。
挖掘机、推土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污
染也不容小觑。这些非道路移动机械不仅适用范围广,且颗粒物排放
超标严重。因此,对其污染的防治也是我市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
在对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管开展试点、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非道
路移动机械使用备案制度基础上,下一步,市环保局将积极制定相关
制度、程序,确保今年实现非道路移动机械准入、使用、检查、处罚
的“清单式”管理。
同时,针对驶入区域内的“冒黑烟”柴油车,我市计划在柴油
车主要通行路口,加装10套柴油车黑烟抓拍系统。目前,正在进行点
位现场勘查、招标、安装和调试等,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安装并投
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