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出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464.00 KB
- 文档页数:15
分析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财政收入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从而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化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财政收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1989年的2664.9亿元到2008年的61330.35亿元,20年平均每年增长了16.98%。
为了研究影响中国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分析财政收入的增长规律,预测中国财政收入未来的增长趋势,我们需要建立计量经济模型。
影响财政收入增长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财政支出、居民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年底就业人数。
一、模型的建立本模型主要反映的是财政收入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
在这里,我们选择“财政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选择“财政支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底就业人数”、“进出口总额”为模型的解释变量。
从《中国统计年鉴》中收集到以下数据。
年份财政收入(亿元)财政支出(亿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年底就业人员数(万人)进出口总额(亿元)1989 2664.90 2823.78 1260.70 601.50 7074.20 55329 1116.00 1990 2937.10 3083.59 1510.20 686.30 7250.30 64749 5560.10 1991 3149.48 3386.62 1700.60 708.60 8245.70 65491 7225.80 1992 3483.37 3742.20 2026.60 784.00 9704.80 66152 9119.60 1993 4348.95 4642.30 2577.40 921.60 12462.10 66808 11271.00 1994 5218.10 5792.62 3496.20 1221.00 16264.70 67455 20381.90 1995 6242.20 6823.72 4283.00 1577.70 20620.00 68065 23499.90 1996 7407.99 7937.55 4838.90 1926.10 24774.10 68950 24133.80 1997 8651.14 9233.56 5160.30 2090.1 27298.90 69820 26967.20 1998 9875.95 10798.18 5425.10 2162.00 29152.50 70637 26849.70 1999 11444.08 13187.67 5854.02 2210.30 31134.70 71394 29896.20 2000 13395.23 15886.50 6280.00 2253.40 34152.60 72085 39273.20 2001 16386.04 18902.58 6859.60 2366.40 37595.20 73025 42183.60 2002 18903.64 22053.15 7702.80 2475.60 42027.10 73740 51378.202003 21715.25 24649.95 8472.20 2622.20 45842.00 74432 70483.50 2004 26396.47 28486.89 9421.60 2936.40 59501.00 75200 95539.10 2005 31649.29 33930.28 10493.00 3254.90 67176.60 75825 116921.80 2006 38760.20 40422.73 11759.50 3587.00 76410.00 76400 140971.45 2007 51321.78 49781.35 13785.80 4140.40 89210.00 76990 166740.19 2008 61330.35 62592.66 15780.76 4760.62 108488.00 77480 179921.47设定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μ二、参数估计将上述数据输入Eviews 软件中进行参数估计,得到以下结果: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6/14/10 Time: 13:12 Sample: 1989 2008 Included observations: 20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5128.266 6249.727 0.820558 0.4267 X1 1.177815 0.163365 7.209705 0.0000 X2 -2.438244 1.040729 -2.342824 0.0357 X3 7.059414 2.826045 2.497984 0.0267 X4 -0.263680 0.184393 -1.429990 0.1763 X5 -0.082663 0.104103 -0.794049 0.4414 X60.1218670.0370993.2849480.0059 R-squared0.998280 Mean dependent var 17264.08 Adjusted R-squared 0.997487 S.D. dependent var 16847.80 S.E. of regression 844.6458 Akaike info criterion 16.58493 Sum squared resid 9274545. Schwarz criterion 16.93344 Log likelihood -158.8493 F-statistic 1257.743 Durbin-Watson stat1.576982 Prob(F-statistic)0.000000由表中的数据可得模型估计的结果为:1234565128.266 1.177815 2.4382447.0594140.263680.0826630.121867XX X X X X Y ∧=+-+--+ (6249.727) (0.163365) (1.040729) (2.826045) (0.184393) (0.104103) (0.037099) t= (0.820558) (7.209705) (-2.342824) (2.497984) (-1.429990) (-0.794049) (3.284948)20.998280R=20.997487R= F=1257.743 df=13 三、模型检验1. 经济意义检验模型估计结果说明,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当年的财政支出每增长1亿元,财政收入增长1.177815亿元;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当年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长1元,财政收入减少2.438244亿元;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长1元,财政收入增长7.059414亿元;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增长1亿元,财政收入减少0.263680亿元;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年底就业人数每增加一万人,财政收入减少0.082663亿元;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进出口总额每增加1亿元,财政收入增长0.121867亿元。
计量经济学方法在财政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计量经济学是一个利用统计数据和数学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学科,已经成为分析和预测经济问题的主要工具之一。
财政管理作为政府的核心职能之一,面对着各种复杂的经济问题,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分析和预测对于提高决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计量经济学方法在财政管理中的应用展开阐述。
一、计量经济学方法在财政管理中的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涵盖生产、消费、投资等各个方面,其中财政管理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具体而言,计量经济学在财政管理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税收政策分析税收政策是财政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来分析税收政策的效果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对过去税收政策的变化进行回归分析,来探究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就业水平等指标的影响。
此外,也可以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来研究税收优惠政策的激励作用,以及不同税收制度的比较。
2、政府支出分析政府支出是财政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政府支出的大小和结构对经济的发展和稳定起着重要的影响。
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来测算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不同领域的政府支出对经济的影响,有助于优化政府支出结构和调整政府支出规模。
3、债务管理债务管理是财政管理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来分析债务对经济的影响和债务水平的可持续性,对于科学地制定债务策略和实现可持续债务很有帮助。
例如,可以通过计量回归来探究债务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从而评估债务对经济的影响程度。
二、计量经济学方法在财政管理中的实际应用案例1、税收政策分析案例:美国减税政策的效果2001年和2003年,美国政府分别推出了两轮减税政策。
为了评估这两轮减税政策的效果,利用差分回归的方法,研究者采用个人收入、就业和经济增长等因素构造衡量税收减免程度的指标,然后对指标的变化和经济指标进行回归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这两轮减税政策对于经济增长的效果很小,但对就业和个人收入有正向的影响,证明了减税政策可以促进消费和刺激经济。
基于EViews对我国财政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一、概述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财政收入作为衡量国家经济实力和治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其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在此背景下,本文旨在利用EViews软件,对中国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实证分析,以期揭示各因素与财政收入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财政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具体来说,本文首先对财政收入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明确财政收入的内涵和构成。
结合国内外关于财政收入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梳理出影响中国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增长、税收政策、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等。
接着,本文利用EViews软件,选取合适的时间序列数据,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在模型构建过程中,本文将采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等方法,确保数据的平稳性和模型的有效性。
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将对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还可以为政府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财政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同时,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论也可以为其他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财政收入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财政收入作为政府开展各项经济活动的重要支撑,其稳定性、可持续性和合理性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深入了解和分析影响我国财政收入的各种因素,揭示其内在规律,对于优化财政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此背景下,本文旨在利用EViews软件对我国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EViews作为一款功能强大的计量经济学软件,能够有效地处理时间序列数据,并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来分析各因素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度和影响程度。
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财政收入背后的复杂机制,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张龙;贾明德【摘要】本文利用修正后的汉森模型对我国80年代中期以来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政策的总效果及其主动效果和自动效果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财政政策的总效果即对GDP的增长率贡献约为12.23%.其中,主动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大;而主动效果中,政府购买支出效果远大于税收的效果,说明了政府财政支出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自动效果中,税收的效果大于政府购买支出的效果,说明我国的税收对经济的稳定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期刊名称】《预测》【年(卷),期】2009(028)001【总页数】6页(P71-76)【关键词】财政政策总效果;主动效果;自动效果【作者】张龙;贾明德【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9;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151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出现了相当明显的周期变动,在这种周期循环过程中,我国政府运用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的多项政策措施,对宏观经济实行调控,以缓和经济的周期波动,稳定价格水平,促进经济增长,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健康地发展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特别是财政政策中的财政支出政策和税收政策对促进经济增长、熨平经济周期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于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作用,很多专家学者如刘溶仓[1]和陈共[2]等曾采用定性分析或描述性统计的方法进行了研究。
从财政政策作用效果的定量分析来看,学者们如马栓友[3]和夏兴圆[4]等主要采用乘数分析的方法来测定财政政策的增长效应;而利用宏观经济模型来综合研究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效果和相机抉择效果(本文把它们分别简称为自动效果和主动效果),学者们探讨的并不多见;国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多集中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如Musgrave[5]和Hansen[6]以及snyder and Tanaka[7]都对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作过测算,在国内,史永东[8]、王雪标和王志强[9]以及郭庆旺和赵志耘[10]曾对我国1981~1996年间以及1998~2003年间的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效果和相机抉择效果进行过定量分析,但这些分析都不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本文则采用修正后的汉森模型[6]对财政政策中的财政支出政策和税收政策效应进行更系统更详细的实证分析,研究财政支出和税收变化对经济的作用效果以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财政支出对就业的影响的计量分析一、经济理论背景我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国家,具有极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同时也是世界上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仅仅每年由于人口因素新的劳动力增量就是1000万,这还不包括巨大的劳动力存量:下岗、失业和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现在,我国同许多国家一样,还面临着金融海啸的冲击,因此,扩大就业的任务无比艰巨。
因此,可以确定的是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就业问题无疑是政府面临的首要目标。
如果今后政府还继续实行财政政策的话,那么提升政策的效率,即怎样实施政策才能在创造就业岗位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就值得进一步深思。
本文就是讨论财政支出对就业的影响问题。
从我国的国情上看,财政支出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比如:通过财政拨款兴修水利、进行基础设施等工程、项目的投资,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增加再就业培训、职业介绍服务等方面的财政支出,缩短工人寻找工作的时间,增强工人在不同岗位的就业适应能力等等。
因此,研究财政支出与劳动力就业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寻求扩大劳动力就业的有效途径,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有关财政支出对就业的影响的理论财政支出政策是一个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具有稳定和协调经济发展的作用。
凯恩斯主义学派认为,经济出现不景气的主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是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以及流动偏好等一些心理因素的作用引起的,所以通常状况下都会有“非自愿失业”存在。
因此主张在经济萧条、有效需求不足时,政府应扩大支出,减少税收,增加国家投资和公共消费,以期达到“有效需求”,从而促进充分就业。
现实生活中,市场在调节经济时总会存在缺陷,市场自身的调节很难使经济总量达到平衡,长期的失衡状态势必导致经济的衰退,进而引起“非自愿失业”人数的大量增加。
这时就需要国家运用财政政策干预经济,使宏观总量达到平衡,也可以减少“非自愿失业”人口总数。
中国财政支出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财政支出,是指一个财政年度内政府通过预算安排的财政支出总额。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各影响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程度存在着差异。
财政收入和政府产出成本因素成为制约财政支出规模的主要因素;GDP和人口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作用不明显,但其对与民生直接相关的文教科卫支出规模具有显着影响。
随着财政支出模式和支出重点的转变,人均GDP、人口和教育支出和卫生方面的支出等因素对财政支出发挥主导作用。
一、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主要因素及研究假设(一)经济发展因素经济发展,是社会财富不断增加,进而使财政收入不断增长,这为财政支出规模的不断扩大提供了可能。
首先,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长,相应地水源、税基不断扩大,增加了税收收入;其次随着经济发展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民拥有财富的规模会越来越大,是个人交纳的各种税收的规模不断扩大,同时也是政府通过聚结债务扩大财政支出规模成为可能。
(二)政治因素政治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政治局面的稳定状况、政治体制结构及政府工作效率、政府活动范围等。
当一个国家发生战争或出现重大自然灾害等情况时,财政支出规模将超常扩大。
从整体结构看,一般情况下权力集中的单一制国家,其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高一些,相反会低一些。
从政府工作效率看,如果工作效率高,则用于政府运转的经费开支会相对低一些,反之就要相对高一些。
从政府活动范围看,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公共物品和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多、质量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使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相应带动了财政支出规模的日益增长。
(三)经济体制制度因素经济体制不同,政府职能也不相同,是财政支出的范围和规模存在差异。
我过在稽核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范围是大而广的,相应地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是比较高的。
从一些重要的经济制度上看,如,在社会保障制度商若实行高标准、高福利制度,则财政支出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必然要相对地高。
(四)社会因素各种社会性因素,如,人口、教育、卫生、社会救济、城乡差距等都会对财政支出规模发挥重要影响。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这决定了政府用于举办义务教育、开展医疗卫生服务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支出需求是非常重要,而这些都是影响我们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文中采用财政收入、GDP、人口、教育方面支出和卫生方面支出五个指标来进行分析影响我国财政支出的因素,相关指标定义如下:Y:财政支出X1: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收取的一切资金的总和。
X2: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X3:人口,庞大的人口数量一直是中国国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庞大的人口也对中国财政支出产生巨大的压力。
X4:卫生支出,是指我国财政支出在公共卫生方面的支出。
X5:教育支出,是指我国财政支出在教育方面的支出。
根据对财政支出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几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产生的都是正影响,那么我们可以推断所设定模型中的参数估计值符号都大于零。
据此假设,我们可以进行下面的具体分析研究。
二、样本收集本文搜集了从1990年到2008年的财政支出、财政收入、人口、卫生以及教育方面支出的数据,具体信息如下表所示:注:数据来源 1、Y:《中国统计年鉴》1990--20082、X1:《中国统计年鉴》1990--20083、X2:《中国统计年鉴》1990--20084、X3:《中国统计年鉴》1990--20085、X4:《中国统计年鉴》1990—2008三、模型估计下面将通过各种方法分析并确定最终的计量经济学模型。
1、通过散点图初步判断各个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间的相关关系Y 与X1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020000400006000080000X 1YY 与X2 Y 与X3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050000100000150000200000250000300000X 3Y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11.011.512.012.513.013.5X4YY 与X4 Y 与X5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X 4Y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02000400060008000X 5Y由以上各个散点图可以看出,X1、X2、X3、X5与Y 之间基本呈线性关系,因此,建立线性回归模型i Y =0β+1β X 1i +2βX 2i +3βX 3i +4βX 4i +5βX 5i ,并用Y 对所有解释变量进行OLS 回归,回归结果如下表:从上表可以看出,虽然参数的t检验值都较高,且由F检验值可以判断出模型整体显著性很好,拟合优度也很高,但是其中X2的系数为负值,这与我们前面的假定不一致,且从经济意义来看,当GDP 增加时,财政支出应该也是呈增加趋势的,但此时GDP对财政支出却体现出负影响,因此,认为模型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再从变量之间相关系数的角度来判断,相关系数矩阵如下:由此也可以判断变量之间存在严重多重共线。
可以采用逐步回归法对多重共线性进行修正,依次回归所得结果具体如下表:从以上回归当中可以看出,将X1、X4、X5作为解释变量引入模型时能减少多重共线性,且在这三个变量作为解释变量时,模型拟合程度较高,因此,为修正多重共线性,必须将变量X2和X3剔除,并根据上表中的回归参数初步建立模型如下:Y ˆ= -699.5509 + 0.5335 X 1 + 0.9142 X 4 + 1.8539 X 5se=(322.41033) (0.0679) (0.1854) (0.4100) t=(-2.1698) (7.8536) (4.9315) (4.5217)R 2=0.9989 2-R = 0.9987 F=4743.6360 D.W.=0.5073 四、模型检验与修正 1、经济意义检验:由模型可以看出X1、X4、X5的系数都是正数,与前面所作的假设相符合,即X1、X4、X5对Y 的影响都为正影响,而且从现实意义来说,财政收入、卫生支出、教育支出对于财政总支出的影响都是正的,所以模型通过了经济意义检验。
2、统计意义检验:(1)拟合优度检验:因为2-R = 0.9987,意味着在总离差平方和中有99.87%可由样本回归的离差平方和做出解释,剩下的0.13%归因于随机误差项中所含因素对Y 的影响。
因此,样本拟合优度很高,也即X1、X4、X5与Y 的线性关系显著。
(2)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因为F=4743.6360足够大,因而能通过F 检验,说明模型中被解释变量与所有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在总体上非常显著,从经济含义上来说,即财政收入、教育支出、卫生支出三个方面对财政支出的整体影响是显著的。
(3)回归参数的显著性检验:当α=0.05时,2∂t (15)=2.131,拒绝原假设,所有参数都能通过t 检验,实际意义即为财政收入、教育支出、卫生支出各自对于财政支出的影响是显著的。
3、计量意义检验:(1)多重共线性检验:通过以上的逐步回归过程,我们初步选择了一个较为恰当的模型,从F检验来看,所建立模型整体显著性较高,且每个变量系数估计值也都通过了t检验,再从拟合优度来看,样本对整体拟合程度较高,因此认为该模型已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2)自相关检验:在检验水平0.05下根据样本容量19和回归参数个数4,查D.W分布表得临界值dL=0.967,dU=1.685,但是方程D.W检验统计量d=0.5073,0<d<dL,所以存在正自相关,运用广义差分法来消除模型中存在的自相关,并且根据已知的d统计量来作为一阶自回归的相关系数∧ρ:∧ρ=1-0.5073/2=0.7464,并令X11=X1-0.7464*X1(-1),X41=X4-0.7464*X4(-1),X51=X5-0.7464*X5(-1 )。
用EVIEWS软件作Y1对X11、X41、X51的回归得到如下结果:根据差分模型计算β = -232.9549/(1-∧ρ)=-918.5919,因此,修正自相关后的模型为:Yˆ=-918.5919+0.5225X1+0.8973X4+1.9642X5 。
se=(244.4345) (0.0682) (0.3174) (0.2107)t=(-0.9530) (7.6568) (2.8269) (9.3203)R2=0.9971 2-R= 0.9964 F=1583.529 D.W.=1.4504 (3)异方差检验:用戈德菲尔德—夸特检验:对x11数据进行排列,去掉中间4个时期的相应数据,并对其余两部分分别做OLS回归,结果如下:由上表可知:F=RSS2/RSS1=1967462/309066.5=6.3658<F0.05(3,3)=9.28所以该模型不存在异方差,分别对X41、X51进行排列并进行Goldfeld-Quanadt检验,得到的结果与对X11进行检验得到的结果相同,所以该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由以上的检验可以看出修正后的模型Yˆ=-918.5919 + 0.5225 X1 + 0.8973 X4 + 1.9642 X5为最优模型。
五、结论影响财政支出的因素虽然众多,但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得出模型中只有财政收入、卫生支出和教育支出对其影响较为显著,而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财政收入每增加一个单位时,财政支出平均增加0.5525单位;卫生支出每增加一单位时,财政支出平均增加0.8973单位;教育方面的支出每增加一单位时,财政支出平均增加1.9642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