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家庭虐童行为
- 格式:doc
- 大小:163.50 KB
- 文档页数:12
虐童案例分析虐童是指对未成年人进行身体或心理上的虐待行为,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虐童案例的发生给孩子们的成长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也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在虐童案例中,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受害者本身,还需要深入分析案件背后的原因,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首先,虐童案例往往与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家庭暴力、家庭矛盾、家庭经济困难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家长对孩子进行虐待。
在一些案例中,父母因为自身的压力和情绪问题,将这些负面情绪转嫁给孩子,导致了孩子的身心受到伤害。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家庭的关爱和帮助,帮助家长解决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减少虐童案例的发生。
其次,社会的监护责任也是导致虐童案例发生的重要原因。
在一些案例中,虐待孩子的并不是亲生父母,而是监护人或者其他亲属。
这些监护人缺乏对孩子的爱和责任感,甚至对孩子进行身体或心理上的虐待。
因此,社会需要加强对监护责任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的监护制度,保障孩子的权益和安全。
再次,教育和宣传也是预防虐童案例发生的重要手段。
通过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和宣传活动,增强社会对虐童问题的关注和认识,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让每个人都意识到保护孩子的重要性,从而共同努力预防虐童案例的发生。
最后,对于已经发生的虐童案例,我们需要给予受害者及时的帮助和支持。
这包括心理治疗、法律援助、庇护和照顾等方面的帮助,让受害者能够尽快走出阴影,重返正常的生活。
同时,对于虐待者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法律制裁和教育改造,以达到惩罚和预防的双重效果。
综上所述,虐童案例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加以解决。
通过加强家庭关爱、监护责任、教育宣传和对受害者的帮助,我们可以预防虐童案例的发生,保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关注虐童问题,共同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虐童事件的心得体会虐童事件是世界各地都会发生的情况。
它指的是在监护人的监管下,儿童遭受身体、心理或情感上的虐待的事件。
无论这些行为是故意的还是出于无知,虐待儿童都是一种令人震惊和不可原谅的行为。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虐童事件已经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并导致了对儿童保护制度的完善和改革。
亲身经历虐童事件后,我深感虐童事件对儿童和整个社会的伤害之深。
首先,虐童事件给儿童带来的是严重的身体和心理伤害。
在虐童事件中,儿童可能遭受身体上的折磨,如体罚、饥饿、性虐待等。
这些行为会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发育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此外,虐待儿童的人常常会针对他们的心理进行虐待,如恐吓、人身攻击、丧失尊严等。
这种心理上的虐待会严重影响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导致他们产生自卑、自闭、抑郁等问题,甚至可能导致长期的心理创伤和心理疾病。
其次,虐童事件揭示了社会对儿童的漠视和忽视。
儿童是弱势群体,需要社会和家庭的关怀和保护。
然而,在虐童事件中,我们看到了监护人对儿童的冷漠和暴力。
这种冷漠和暴力体现了社会对儿童权益保护的不足。
虐童事件的频发也揭示了对家庭暴力和虐待的普遍认知不足。
对虐童事件的无视和漠视使得虐待行为得以长期存在,并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了巨大伤害。
此外,虐童事件对社会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从一个宏观角度来看,虐童事件反映了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和社会风气的恶化。
当有成年人通过虐待儿童来解决自身的问题或发泄自己的情绪时,整个社会都会因为对儿童权益的无视而蒙羞。
虐童事件还将导致社会的道德恶化和人们对社会伦理价值的失望。
在加害者的行为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丑恶和对道德底线的践踏。
这对于社会的道德建设和身心健康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然而,我认为虐童事件还能够引起社会对保护儿童权益的更多关注和努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虐童事件的严重性和后果。
政府和各种组织也纷纷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来保护儿童权益。
同时,社会媒体等新兴媒体平台的兴起也使得虐童事件能够得到更广泛的曝光和讨论。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8年,我国某市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继母虐童案件。
案件的主要当事人为小强(化名),一个年仅8岁的男孩。
小强的亲生母亲因故去世,父亲再娶,继母李某(化名)与小强生活在一起。
然而,在李某的照顾下,小强却遭受了长达数年的虐待。
经过邻居的举报,警方介入调查,最终揭露了这起虐童案件。
二、案件经过1. 虐待行为:根据警方调查,李某对小强实施了长时间的虐待,包括殴打、捆绑、不给饭吃等。
在李某的虐待下,小强身上布满了伤痕,精神状态也极度不稳定。
2. 邻居举报:小强的邻居在发现小强身上的伤痕后,深感担忧,于是向警方举报了这一情况。
3. 警方介入:警方接到举报后,立即对小强进行了检查,并调查了李某的虐待行为。
4. 案件审理:经过审理,法院认定李某的行为构成虐待罪,依法对其进行了判决。
三、法律分析1. 虐待罪的定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条,虐待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 李某的行为构成虐待罪:根据案件事实,李某对小强实施了长时间的殴打、捆绑等行为,导致小强身心受到严重伤害。
李某的行为符合虐待罪的定义,应依法受到处罚。
3. 继母虐童的特殊性:继母虐童案件具有特殊性,一方面,继母与继子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容易产生矛盾;另一方面,继母在家庭中的地位较低,可能存在被虐待的心理压力。
因此,在处理继母虐童案件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特殊性。
4. 相关法律法规:为了保护儿童权益,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为打击虐童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
四、案件启示1.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家长要加强对子女的教育,培养其良好的品行和价值观。
2. 关注儿童身心健康:家长要关注儿童的身心健康,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悲剧发生。
3. 提高法律意识:全社会要加强对虐童行为的法律宣传,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共同维护儿童权益。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虐童案件在我国频发,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虐童行为不仅严重侵害了儿童的身心健康,破坏了家庭和谐,还对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从虐童案件的分析入手,探讨相关法律知识,以期为我国虐童案件的预防和处理提供参考。
二、虐童案件分析1. 虐童案件的特点(1)案件数量逐年上升。
近年来,我国虐童案件数量逐年上升,涉及地域广泛,从城市到农村,从沿海到内地,都有虐童案件的发生。
(2)作案人身份多样化。
虐童案件作案人身份多样,既有父母、亲戚,也有保姆、教师等。
(3)作案手段残忍。
虐童案件作案手段残忍,包括体罚、性侵、精神虐待等。
(4)案件影响恶劣。
虐童案件不仅给受害者造成身心伤害,还导致家庭破裂、社会恐慌。
2. 虐童案件的原因分析(1)家庭教育观念落后。
部分家长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导致体罚儿童现象普遍。
(2)社会关爱缺失。
部分儿童生活在缺乏关爱和监管的环境中,容易成为虐童行为的受害者。
(3)法律制度不完善。
我国虐童案件法律制度尚不完善,导致部分虐童行为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4)社会监督力度不足。
部分虐童案件发生后,由于社会监督力度不足,导致案件难以得到及时曝光和处理。
三、法律知识探讨1. 虐童案件的法律规定(1)刑法。
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条规定:“虐待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未成年人保护法。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条规定:“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3)反家庭暴力法。
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
”2. 虐童案件的法律责任(1)刑事责任。
对于情节恶劣的虐童行为,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条的规定,作案人将承担刑事责任。
(2)民事责任。
虐童行为给受害者造成人身损害的,作案人还需承担民事责任,赔偿受害者损失。
虐童研究报告近年来,虐童事件频频引发社会关注与讨论。
为了深入了解虐童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解决途径,当地一家专业机构进行了一项虐童研究报告。
该研究报告旨在揭示虐童问题的本质、影响和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首先,研究报告明确指出,虐童是一种严重侵犯儿童权益的犯罪行为,对受害儿童产生了深远的伤害。
在虐童案例中,身体虐待、心理虐待和性侵犯是最常见的形式。
不仅如此,虐童行为还会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
研究报告还深入分析了虐童行为的原因。
报告指出,虐童问题往往与家庭环境、父母教育方式以及家庭暴力密切相关。
在一些虐童案例中,父母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经济困难以及家庭暴力等因素,导致他们无法正确对待和照顾自己的孩子。
此外,个别案例中也出现了虐童行为的传统文化根源,即一些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存在误区,认为过度严厉甚至施暴是对孩子进行有效教育的手段。
针对虐童问题,研究报告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和应对策略。
在家庭层面上,提倡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鼓励父母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需求,提高父母的育儿技能和父母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能力。
此外,政府和社会应建立完善的虐童预防机制,提供儿童保护服务和法律援助,加强儿童虐待的监测与预警体系。
除了家庭层面,虐童问题也需要从教育层面加以解决。
在学校中,建立健全的心理咨询服务,为遭受虐待的儿童提供及时的心理支持。
同时,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提高教师对虐童问题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此外,学校应积极开展关于儿童权益保护和防范虐待的教育宣传活动,增强学生及家长的意识。
研究报告的发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政府部门表示将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儿童的权益,并增加对虐童行为的惩罚力度。
社会组织和公众也纷纷响应,积极参与虐童问题的防范与救助工作。
他们组织了多场宣传活动,通过媒体渠道传播知识,提高社会对虐童问题的重视程度。
虐童研究报告的发布,为解决虐童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指导意义。
当然,虐童问题的根本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虐童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及防范策略虐童事件是指儿童受到身体或心理上的虐待或忽视,导致其受伤甚至死亡。
虐童事件发生的原因非常复杂,涉及社会、家庭和个人等多个方面。
为了预防虐童事件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综合性的防范策略。
社会因素是导致虐童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社会环境中的贫困、失业、低教育程度等因素会增加家庭的压力和紧张氛围,使得虐童事件更容易发生。
改善社会经济状况、提供良好的就业和教育机会,有助于减少虐童事件的发生。
家庭因素也是导致虐童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家庭中的家庭暴力、家庭成员心理健康问题、疏忽或冷漠等因素都可能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为了防范虐童事件,我们需要加强家庭教育,提高父母的育儿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社区应建立起有效的支持和帮助机制,为家庭提供咨询和辅导服务。
个人因素也在虐童事件的发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虐待儿童的人常常有心理和行为问题,例如压力过大、心理疾病、攻击性行为等。
我们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人们的自我认识和情绪调节能力,以便更好地应对生活压力和情绪问题。
针对以上原因,我们需要采取以下防范策略:1. 提高公众对虐童事件的认识和关注度,宣传虐童事件的危害和后果,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虐待儿童的预防工作。
2. 建立健全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加强对虐童行为的惩治力度,确保虐童者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
3. 加强家庭教育,提高父母的教育水平和育儿能力,教育父母正确对待孩子,培养亲子之间的良好关系。
4. 加强社区的支持和援助机制,建立儿童保护服务体系,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必要的咨询和帮助。
5.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健康的情绪调节能力,减少虐童事件的发生。
要预防虐童事件的发生,需要社会、家庭和个人多方面的参与和努力。
只有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地减少虐童事件的发生,保护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虐童事件思想总结虐童事件是指成年人对未成年儿童实施身体或心理上的虐待行为。
这类事件的发生在社会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担忧,因为它严重地侵犯了儿童的权益,给他们带来了严重的伤害和创伤。
从思想上总结虐童事件,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其根源和解决之道。
首先,虐童事件的思想总结需要关注社会背景和文化因素。
虐童事件的发生与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密切相关。
某些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儿童被视为家庭的附属品,其权益和尊严被忽视。
缺乏教育和意识提升,以及现代生活方式带来的压力和挑战,都可能导致虐童事件的发生。
其次,虐童事件的思想总结需要关注家庭因素。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也是虐童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
虐待者往往与受害儿童有亲属关系,可能是亲生父母、继父母、长辈或亲属。
家庭中存在着家庭暴力、不良亲子关系、父母缺乏教养能力等因素,都可能成为虐童事件发生的土壤。
再次,虐童事件的思想总结需要关注个体因素。
虐待者可能有心理问题、行为障碍或精神疾病,缺乏应对和管理情绪的能力,导致他们将自己的不满和愤怒转嫁到儿童身上。
对于虐待者来说,他们可能自身也是曾经受虐的儿童,将这种暴力性行为误以为是正常的对待方式。
此外,社会制度和法律的思想总结也是必要的。
社会制度的不完善和法律的滞后,给虐童事件的发生提供了环境条件。
缺乏对虐童行为的监管和制裁,可能使得虐待者逍遥法外,进一步加重了儿童的伤害和创伤。
综上所述,虐童事件的思想总结需要从社会背景和文化因素、家庭因素、个体因素以及社会制度和法律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
只有深入分析虐童事件的根源,找出解决之道,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保护儿童的权益和安全。
从长远来看,应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社会的意识和关注度,推动立法和法律执行的完善,为儿童提供一个安全、健康和幸福的成长环境。
同时,也需要关注虐待者的心理健康和康复,从根本上减少虐待行为的发生。
虐童事件的心得体会在当今社会,虐童事件屡屡发生,令我们深感痛心。
虐童事件并非单是个体事件,而是社会问题的集中体现。
在这样的问题面前,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去反思、去应对,从而保护孩子的安全,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呢?首先,应该认识到虐童现象的严峻性。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是家族、社会的脊梁。
虐待孩子,不仅是对孩子人身的伤害,更是对人类文明的损毁。
我们要认识到,虐童事件的背后往往伴随着家庭、社会、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而且,虐待孩子的人,可能是其亲人、朋友、老师等,这让我们感到更为恐惧和痛心。
其次,应该增强社会的预防和干预。
由于虐待儿童事件发生在封闭的家庭,可能有的事件被外界所不知不觉。
而度过不了多久,可能就会转化成为一种社会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让社会更加关注虐待儿童问题,提高全民的受到教育程度,培养更多的专业人员和义工,来参与到预防、识别和挽救幼儿的工作中来。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家庭教育,对每个家庭就教家长如何了解和呵护孩子的成长,提高家庭对孩子的关注度以及加强家庭亲子沟通。
第三,针对虐待儿童事件的发生,必须倡导一种人性化和公正的处理方式。
当虐待儿童事件发生时,司法部门应当依照法律程序,及时孔急调查,同时采取有效的保障和救助措施,帮助被虐待的儿童尽快获得恢复。
但是,我们也应该平心静气地对待加害者,重视心理治疗和失犯教育,避免过于偏激和盲目地伤害加害者的生命和尊严。
人是会犯错误的,只有真正的治疗和改正才能保证加害者不再犯错。
在本文中,笔者深刻地体会到,虐待儿童事关整个社会的勾死和未来发展。
虐待儿童是一件严峻的社会问题,需要我们全社会的来关注和约束。
人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做好虐待儿童预防和保护工作,让孩子安然成长,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
虐童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及防范策略【摘要】虐童事件是指对未成年人进行身体、心理或性上的伤害行为。
这种事件给儿童的健康和成长带来了深远的伤害,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虐童事件的发生原因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家庭内部因素、媒体影响以及社会支持体系不完善等方面。
为预防虐童事件的发生,需要加强教育宣传、建立社会监督力量、完善家庭关爱机制、提高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等方面的措施。
只有全社会齐心协力,加强预防工作,才能有效减少虐童事件的发生,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和安全。
.【关键词】虐童事件,原因分析,防范策略,社会环境因素,家庭内部因素,媒体影响,社会支持体系,教育宣传,社会监督力量,家庭关爱机制,法律意识,道德观念。
1. 引言1.1 虐童事件的定义虐童事件是指对未成年人使用暴力、虐待、忽视或其他形式的身体或心理伤害的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但它们都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虐童事件包括但不限于体罚、性虐待、心理虐待、忽视等行为。
虐童事件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干预。
未成年人是社会的未来,他们应该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关爱。
虐待儿童是对他们基本权利的严重侵犯,不仅对受害儿童造成直接的伤害,也会在他们长大后对整个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预防和制止虐童事件的发生至关重要,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关注。
虐童事件的定义并不仅限于家庭内部,也包括学校、托儿所、社会机构等各种场所。
任何对未成年人造成伤害或虐待的行为都应该被视为虐童事件,应该得到及时的干预和处理。
只有全社会意识到虐童事件的严重性,才能有效地预防和制止这一现象的发生。
1.2 虐童事件的危害虐童事件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不仅对受害儿童造成了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还可能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虐童事件直接危害了受害儿童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受虐儿童可能会遭受身体虐待、性侵犯、心理虐待等各种伤害,导致他们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和伤害,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浅析家庭虐童行为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专 业 年 级 学 校 目 录 一、家庭虐童行为的定义和现状…………………………………………………………………2 (一)家庭虐童行为的定义和特点………………………………………………………………2 1.隐蔽性强………………………………………………………………………………2 2.社会纵容度高…………………………………………………………………………………2 3.惩罚力度小……………………………………………………………………………………2 4.持续性强………………………………………………………………………………………3 5.危害性大………………………………………………………………………………………3 (二)家庭虐童行为的现状……………………………………………………………………3二、家庭虐童行为的原因和心理分析……………………………………………………………4 (一)非亲生父母的虐童行为……………………………………………………………………4 (二)亲生父母的虐童行为………………………………………………………………………5 1.生存压力让孩子成了父母的“出气筒”………………………………………………………5 2.夫妻关系恶变拿孩子进行报复………………………………………………………………5 3.“望子成龙”导致拔苗助长……………………………………………………………………5 4.歧视子女造成的人性冷漠………………………………………………………………5 5.从家暴的受害者演变成施暴者………………………………………………………………5 6.“孩子是自己的”的强权意识…………………………………………………………………5 7.犯罪成本低导致的侥幸心理…………………………………………………………………6(三)其它家庭成员的虐童行为…………………………………………………………………6 三、家庭虐童行为的法律责任……………………………………………………………………6 (一)《中国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6 (二)《中国人民共和国收养法》………………………………………………………………7 (三)《中国人民共和国婚姻法》………………………………………………………………7 (四)《中国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7 (五)《中国人民共和国刑法》…………………………………………………………………7 三、家庭虐童行为的干预和救济…………………………………………………………………7 (一)建立收养评估、培训、试养和走访机制…………………………………………………7 (二)建立强制报告制度…………………………………………………………………………8 (三)增设虐待儿童罪,普及法制教育…………………………………………………………8 (四)增强社区和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8 (五)设立儿童保护部门…………………………………………………………………………9 参考文献…………………………………………………………………………………………10 - 1 -
[摘要]:近年来,虐童案件的频发受到了公众的强烈关注和谴责。家庭虐童行为,作为虐童案中的特殊案例却很容易被忽视,如果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往往被当做“家事”而不了了之。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孩子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只要为他好可以任意处置,外人不便干涉,这也造成了家庭虐童行为的泛滥和习以为常。事实上,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的关键。监护人的虐待行为将会对儿童留下永久性的创伤,这样的危害是无法估量的。本着“儿童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通过完善相关法制建设、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来对家庭虐童行为说“不”,保障儿童在家庭中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家庭虐童行为 完善法制建设 儿童合法权益 - 2 -
古语有曰:“虎虽凶猛,尚且不食虎崽。”虎毒不食子,何况人乎。然大千世界,无毒不有,时常见诸媒体报道的宗宗虐待子女、甚至残杀子女的惨案,似乎彻底颠覆掉“虎毒不食子”的自然定律。 在少数家庭中,日日的毒打和虐待已成习惯,夜夜的哭泣成为孩子们唯一的发泄。本应在父母亲的爱护下撒娇嬉闹、享受亲情幸福的孩子,变得无辜、无助、无望…… 追本溯源,种种家庭虐童行为的背后存在多重因素,或是工作压力、或是无处泄愤、或是歧视子女等,这些因素叠加一起构成了诱发罪恶的因子。更深层次上,“虐、杀子女”可以上升到社会问题层面,反映在生活压力下部分弱势群体的极不正常的精神、心理状态,亟需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帮助。本文通过分析当下家庭虐童行为的原因和现状,探讨对其进行干预和救济的方法,从而保障儿童的合法权益。
一、家庭虐童行为的定义和现状 (一)家庭虐童行为的定义和特点 儿童因为年龄、身体状况、心智等方面的限制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因此儿童理所当然地成为家庭中的保护对象,然而现实中却有很多监护人以种种理由对儿童的身心施加虐待。 家庭虐童行为一般是指父母或监护人故意地并非偶然地对16岁以下儿童施以或允许施以躯体和情感伤害,或忽视必需监护的行为。一般可分为躯体虐待和忽视。前者包括造成了可见的躯体或情感损伤、严重的毁容、躯体器官的功能损害或丧失,甚至致死。性虐待亦属躯体虐待。后者是指忽视孩子的食品、衣物、住所、教育、医疗保健、个人卫生等。这种特殊的虐待行为有如下几个特征: 1.隐蔽性强
由于家庭虐童行为的施虐人是儿童的监护人,受虐人是儿童,所以一般发生在家庭内部环境中,不容易被外界及时发现和制止。此外,孩子视父母为依靠,通常遵从父母的意愿,所以很少会向外界主动提及被虐待的事实。这样,家庭虐童行为很容易被掩盖而使施虐的监护人逃避惩罚,继续施虐。 2.社会纵容度高
在中国家长制度下,孩子素来被父母视为自己的私产,父母对于“自己的私有财产”可以任意处置,只要动机是为孩子好,是合理的行为。打骂孩子天经地义,“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2014年广州市妇联发布《广州市反家庭暴力情况研究调查报告》显示,高达六成的受访者仍然认为家长打骂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仅37.5%的受访者认为家长或其他家庭成员打孩子属于家庭暴力行为。 3.惩罚力度小
在中国,未成年人监护一直被认为是“家事”而非“国事”,对于家庭内部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伤害事件,法律一直体现着“和为贵”的初衷。2014年5月,广东省河源市某小学一名男生惨遭继母暴打,在被打得遍体鳞伤后幸及时被其老师发现并报警。最后的结果是“警方责成居委会批评教育好涉事家长”。 - 3 -
4.持续性强 纵观各种虐童案,绝大多数施暴者的施暴行为都不是一次、两次,也不是一天、两天,而是长期的、习惯性的,这是因为作为受害者的孩子年幼不敢反抗,其他家庭成员迫于施暴者的暴躁脾气而不敢吭声,害怕离婚等,甚至还为其教育手段叫好,都助长了施暴者的行为。很多时候,只要受害者本人或其他家人敢于出来反抗,或采取向邻居、长辈求助、报警等方式都能够及时制止住施暴者的行为,而避免悲剧的发生。 2014年,一个广州女孩遭母亲殴打后,因急性腹膜炎死亡,法医发现女孩皮包骨头,身上数个硬币大小的新伤呈鲜红溃烂状,而全身则遍布大量七八年累积的旧疤痕。在长达七八年的时间里,尽管老师、周围的人知道这件事情,但并没有人报警。这样的情况非常普遍,据《北京晚报》报道,在虐童案中长期地、反复地、持续地遭受家庭暴力的比例达到了22.67%,最长的一个案件是被父母施暴14年。 5.危害性大
众所周知,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关键。监护人的一言一行,都将会对儿童的成长发育产生重大的影响。家庭虐童行为,会产生的危害如下: (1)亲子关系淡薄,家庭氛围诡异
家庭虐童行为,使亲情受到严重考验。家庭成员之间将互不信任、相互猜疑、吵闹不断并形成恶性循环,影响各家庭成员的社会性人格。 (2)儿童身体受到摧残
对儿童采取的人身暴力,很有可能不断升级,轻则造成皮外伤,重则残疾或死亡,此类案例屡见不鲜。对儿童照顾的疏忽,也可能威胁儿童的健康和生命,影响其的生长发育和智力水平。2014年山西阳曲县发生的打死女儿案例中,犯罪嫌疑人曹某常常因为女儿不好好写作业,打女儿的手背,拍她的屁股。但是由于管教效果不佳,曹某就逐渐升级为脚踢、拉着女儿的头撞墙……直至悲剧发生。 (3)儿童心灵受到摧残
对儿童的身体伤害,会进一步伤害到儿童的心灵,扭曲儿童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容易使儿童形成敏感多疑、自卑内向、懦弱恐惧和极端偏执的性格,严重的可能会得抑郁症、狂躁症等精神类疾病,甚至出现自残、自杀和报复社会的行为。对儿童的冷暴力,也会对其的心理产生毁灭性的影响。 (二)家庭虐童行为的现状
全国妇联2013年出版的《新时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研究》显示,中国家庭虐童的状况十分严重,10至17岁儿童遭到父亲和母亲家暴的比例分别为43.3%和43.1%。 仅2014年上半年,国内媒体曝光的虐童案就有104起。其中父母虐童案有51起,占虐童案总数的49%。55名儿童受到父母虐待伤害,其中24名儿童被虐致死。盘点相关案例发现,父母虐待儿童的手段非常残忍,包括火烧、剪刀剪、开水烫、从高楼扔下等。很多被虐儿童虽然脱离生命危险,但身心受到严重摧残,部分儿童变残疾。在104起案例中,继父母虐童案有14起,占虐童案总数的13.5%。值得警惕的是,继父虐童案例极少,绝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