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延所得税资产与负债计算表
- 格式:xls
- 大小:69.00 KB
- 文档页数:8
第二节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一、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和计量2.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特殊情况有些情况下,虽然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但出于各方面考虑,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不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主要包括:(1)商誉的初始确认非同一控制下的吸收合并商誉=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合并成本-享有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若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则减少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增加商誉,由此进入不断循环状态。
【教材例16-12】甲公司以增发市场价值为60 000 000元的本企业普通股为对价购入乙公司l00%的净资产,假定该项企业合并符合税法规定的免税合并条件,且乙公司原股东选择进行免税处理。
购买日乙公司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及其计税基础如表16-1所示。
表16-1 单位:元乙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该项交易中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及商誉的金额计算如下:企业合并成本60 000 000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50 400 000递延所得税资产(3 000 000×25%)750 000递延所得税负债(16 500 000×25%)4 125 000考虑递延所得税后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47 025 000商誉12 975 000所确认的商誉金额12 975 000元与其计税基础0之间产生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不再进一步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影响。
不考虑递延所得税情况下的商誉=60 000 000-50 400 000=9 600 000(元)考虑递延所得税情况下的商誉=60 000 000-47 025 000=12 975 000(元)因此,企业合并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对应科目是商誉。
应予说明的是,非同一控制下吸收合并形成的商誉,在应税合并情况下,按照所得税法规定商誉在初始确认时计税基础等于账面价值,不产生暂时性差异;该商誉在后续计量过程中因计提减值准备,使得商誉的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会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当确认相关的所得税影响。
递延所得税资产及递延所得税负债确认与计量作者:杨华来源:《财会通讯》2012年第01期所得税会计是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所确定的账面价值与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对两者之间的差额分别就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在该基础上确定每一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本文拟就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与计量做出相关探讨。
一、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与计量(一)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一般原则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在估计未来期间能够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利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时,以很可能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二)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情况如果企业发生的某项交易或事项不是企业合并,且交易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又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同时该项交易中产生的资产、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在交易或事项发生时不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三)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计量一是适用税率的确定。
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时,应估计相关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转回时间,采用转回期间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基础计算确定。
二是递延所得税资产账面价值的复核。
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果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利用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利益,应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
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与计量(一)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一般原则除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可不予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情况外,企业对于所有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均应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确认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时,交易或事项发生时影响到会计利润或应纳税所得额时的,相关的所得税影响应作为利润表中所得税费用的组成部分。
新准则下递延所得税资产与负债的分类及如何核算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第四条的规定企业在取得资产、负债时,应当确定其计税基础。
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存在差异的,应当按照本准则规定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对当期所得税产生影响的差异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
一、对于永久性差异主要是财务上可以作为费用扣除而税法规定不能在当期扣除也不能在以后年度扣除的项目。
永久性差异不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者负债,但会对当期的所得税造成影响,尤其是在当年亏损(税法标准)的情况下会影响到以后年度的亏损弥补额,从而影响当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永久性差异主要有:●业务招待费的超支●因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而交付的罚款、罚金、滞纳金●工资及三项福利的超支(工效挂钩的另有规定外)●业务宣传费超支●利息超过规定部分●资产损失的扣除(未经中介鉴定部分)●销售佣金、●社会保险超过规定部分●总机构管理费超过标准部分●公益性救济捐赠超过标准部分或者是不能扣除部份●资产取得时没有合法有效的凭证,而在当期计提的折旧部分(区分具体情况)●企业在纳税年度内应计而未计的扣除项目●贿赂等非法支出●免税的收入●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如固定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二、对于暂时性差异,本准则第七条规定,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未作为资产和负债确认的项目,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确定其计税基础的,该计税基础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也属于暂时性差异。
2.1依据资产、负债的帐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存在的差异,可产生以下四种情况:1、资产的帐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2、资产的帐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3、负债的帐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4、负债的帐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2.2对于未作为资产和负债确认的项目,其计税基础和帐面价值之间的差异也属于暂时性差异。
如何阅读财务报表——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释义递延所得税资产,就是企业认为应递延到以后缴纳的税款,但税务局已先收取。
递延所得税是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才会产生递延税款。
递延所得税负债,就是企业认为应在当期或之前就缴纳的税款,但税务局一直到当期尚未收取。
这意思是,企业先欠着税务局的税款,但也知道这是迟早要上交税库的。
来源一般情况下,企业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有以下来源:1、应收账款。
会计逐年计提减值算费用,税务在损失时算费用。
企业一般是计提减值在前,实际核销在后,导致当期会计利润少而税务核算利润多,因而该项比较容易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
2、存货。
会计逐年计提减值算费用,税务在损失时算费用。
企业一般是计提减值在前,实际处理或卖出在后,导致当期会计利润少而税务核算利润多,因而该项比较容易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
3、广告费。
会计只要发生了算费用,税务不超过当年营收15%的算费用,超过部分在以后年度慢慢抵消。
这导致当期会计利润少而税务核算利润多,因而该项比较容易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
4、以往亏损。
会计跟当期没有影响,税务未来五年的利润可以先填补亏损。
该项不影响企业当期利润,却导致税务利润变少,会部分或全部抵消之前产生的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5、内部交易损益。
合并时抵消不计,税务各个公司单独核算。
税务局是按照一个一个真实公司收税,并不区分是不是关联交易,或者可能产生合并报表范围内企业间的销售,在税务局认为是利润,而在公司合并报表中,并不认为是利润的情况。
如,母公司卖了一批货给子公司,而子公司尚未将这批货销售出去。
在合并报表上这批货只体现为存货,但在税务局眼中却可认定母公司完成了销售行为,需要对母公司该笔交易进行征税。
该项不影响企业当期利润,却导致税务核算利润多,因而该项比较容易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
6、固定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
会计自定折旧期和残值计算每年的折旧额,税务法定折旧期计算折旧,部分鼓励行业可以加速折旧。
浅析递延所得税资产及负债的确认与计量
王会兰
【期刊名称】《财会通讯:综合版》
【年(卷),期】2009(000)005
【摘要】一、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确认及计量的理论基础(一)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资产负债观以资产负债表为核心,基于资产和负债的变动来确认收益,将期末、期初净资产的变化作为收益的计量。
收入费用观以利润表为核心,通过收入与费用的直接配比来确认收益,而后将确定的收益分摊至相应的资产和负债。
这两种理论应用到所得税会计中,产生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利润表债务法。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首先从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及其差异的计算确定人手,定义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概念,并规范其相应的确认和计量,然后根据有关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的变动来确认计量本期的所得税费用。
利润表债务法关注的是利润表中所列示的收入和费用在列支的时间、范围、标准等方面与税法的差异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并按照会计所得计算的所得税费用与按照应税所得计算的当期所得税之间的差额确认递延税款。
【总页数】2页(P78-79)
【作者】王会兰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5.2
【相关文献】
1.浅析企业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的确认与计量 [J], 程秀华
2.谈递延所得税资产与负债的确认与计量 [J], 郭菁颖
3.浅析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的确认与计量 [J], 王会波
4.递延所得税资产及递延所得税负债确认与计量 [J], 杨华
5.谈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确认——对《企业研发费用所得税会计处理存在的误区》的商榷 [J], 申屠新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递延所得税资产一、本科目核算企业根据所得税准则确认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所得税资产。
根据税法规定可用以后年度税前利润弥补的亏损及税款抵减产生的所得税资产,也在本科目核算。
二、本科目应当按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等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三、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主要账务处理(一)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根据所得税准则应予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借记本科目,贷记“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等科目。
本期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大于其账面余额的,应按其差额确认;本期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小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取得资产、负债的入账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于购买日根据所得税准则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同时调整商誉,借记本科目,贷记“商誉”科目。
(二)资产负债表日,预计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按原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中应减记的金额,借记“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贷记本科目。
四、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余额。
递延所得税负债一、本科目核算企业根据所得税准则确认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所得税负债。
二、本科目应当按照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三、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主要账务处理(一)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根据所得税准则应予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借记“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等科目,贷记本科目。
本期应予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大于其账面余额的,借记“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等科目,贷记本科目;应予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小于其账面余额的,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取得资产、负债的入账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应于购买日根据所得税准则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同时调整商誉,借记"商誉"科目,贷记本科目。
中级会计实务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是指企业根据当期会计利润与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而形成的未实际纳税或退税的未缴所得税额。
本文将详细探讨中级会计实务中关于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相关知识。
一、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概念及分类递延所得税资产是指当期会计利润额按照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计算应纳税额与税务部门核定的应纳税额之间的差额。
对于企业来说,这段差额将来可以用于抵扣未来的实际纳税,因此构成了一种资产。
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递延所得税资产可以分为两类:可抵扣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考虑不确定性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可抵扣递延所得税资产是指预计将来能够利用的税收减免、亏损结转、捐赠赤字可抵扣等因素而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考虑不确定性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是指企业在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时,除了可抵扣递延所得税资产所考虑的因素外,还要考虑将来是否能够实现与遗落递延所得税资产相关的收入、费用、税收减免和亏损结转等情况。
对于这部分递延所得税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需进行披露说明。
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概念及分类递延所得税负债是指企业由于会计利润与纳税利润之间存在差异而形成的尚未实际缴纳的所得税额。
这是企业将来必须支付给税务部门的一种负债。
与递延所得税资产类似,递延所得税负债也可以分为两类:可抵扣递延所得税负债和考虑不确定性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可抵扣递延所得税负债是指企业在计算递延所得税负债时,将来可以利用的税收减免、亏损结转、抵免漏报税款等因素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考虑不确定性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是指企业在计算递延所得税负债时,除了可抵扣递延所得税负债所考虑的因素外,还要考虑将来是否能够实现与遗留递延所得税负债相关的收入、费用、税收减免和亏损结转等情况。
对于这部分递延所得税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上需进行披露说明。
三、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是一个需要注意的环节。
一、概述在租赁业务中,公司通常会涉及到租赁负债确认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会计处理。
租赁负债确认是指根据租赁合同的条款,确认公司需要承担的租赁偿付义务,并在负债方面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而递延所得税资产是指在税务上因为差异产生的递延税款,使得企业在未来可以减少纳税额的一种资产。
二、租赁负债确认的会计处理1. 租赁负债确认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在确定租赁合同的租赁类型后,公司需要将租赁负债确认为应付租赁款项。
在确认租赁负债时,需要考虑未来支付的租赁租金以及可能的购物意向价款,并在确认后根据公司的账务政策进行会计处理。
2. 租赁利息费用除了确认租赁负债外,公司还需要将租赁利息费用确认为租赁成本或费用,并在账务上进行相应的处理。
租赁利息费用的确认需要按照租赁负债的账面余额以及适用的利率来计算。
三、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会计处理1.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在发生租赁业务的公司需要根据租赁相关的递延税款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需要结合租赁负债确认的相关信息,并按照适用的税法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2.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计算在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时,公司需要计算税务利益和会计利益之间的差异,并据此进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计算。
在计算过程中,需要考虑适用的税务规定以及适用的税率。
四、租赁负债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会计明细科目1. 应付租赁款项在确认租赁负债时,公司需要将应付租赁款项列入会计科目中,并据此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应付租赁款项的会计处理需要遵循公司的会计政策以及适用的会计准则。
2. 租赁成本或费用在确认租赁利息费用时,公司需要将租赁成本或费用列入会计科目中,并据此进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
租赁成本或费用的会计处理需要结合会计政策以及适用的会计准则进行处理。
3. 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时,公司需要将递延所得税资产列入会计科目中,并按照适用的税法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需要结合相关的会计科目和适用的税率进行处理。
一、概述在新租赁准则下,企业需要对租赁合同进行新的会计处理,其中包括对租赁递延所得税资产与负债的计算。
租赁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是指租赁合同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它们的计算对于企业的财务报表和税务申报都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新租赁准则下租赁递延所得税资产与负债的计算方法。
二、租赁递延所得税资产与负债的定义1. 租赁递延所得税资产:指租入方根据新租赁准则计算的,由于租入方可到税中间调整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2. 租赁递延所得税负债:指租出方根据新租赁准则计算的,由于租出方可到税中间调整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三、租赁递延所得税资产与负债的计算方法1. 计算租赁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步骤:(1)确定租入方在租赁合同期间内预计支付的现金流量。
(2)按照税务法规的规定,确定将这些现金流量折现后所得到的现值。
(3)计算租入方根据税务法规可到达税中间调整后的净现值。
(4)根据租入方可到税中间调整后的净现值,计算租赁递延所得税资产。
2. 计算租赁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步骤:(1)确定租出方在租赁合同期间内预计收到的现金流量。
(2)按照税务法规的规定,确定将这些现金流量折现后所得到的现值。
(3)计算租出方根据税务法规可到达税中间调整后的净现值。
(4)根据租出方可到税中间调整后的净现值,计算租赁递延所得税负债。
四、其他注意事项1. 在计算租赁递延所得税资产与负债时,应当遵循税务法规的规定,严格按照相关准则进行计算。
2. 另外,租赁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的计算应当基于合理的预期和假设,以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企业在计算租赁递延所得税资产与负债时,应当定期对相关数据和假设进行审查和更新,以反映租赁合同实际情况的变化。
五、结论新租赁准则下租赁递延所得税资产与负债的计算对企业的财务和税务申报具有重要影响。
企业应当严格按照税务法规的规定,合理、准确地计算租赁递延所得税资产与负债,以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合规性。
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区别这两个都是一级科目吗?什么时候用递延所得税资产,什么时候用递延所得税负债分作几点讲解:1.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都是一级科目。
企业的时间性差异引起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情形比较多的,可以下设二级明细。
虽然现在教村上是按资产负债表法,根据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应有余额及上期实际余额作比较,进而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本期发生额。
实际工作应用中可能并不方便和实用。
所以有必要设置明细科目核算各种原因引起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如:递延所得税资产-A设备折旧,递延所得税负债-B设备减值,递延所得税负债-乙股票公允价值。
2.递延所得税资产(资产类,增加在借方,减少在贷方):借方记录因时间性差异引起应当在利润总额基础上调整增加应纳税所得额的各种情形,如多计折旧,计提减值准备,确认预计负债(各种引起资产账面价值减少或负债增加的情形),金额按对应增加的所得税额计算。
如会计比税法多计了折旧100万,税率25%,则:借递延所得税资产25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25。
(做这个分录是在根据原利润总额且不考虑纳税调整情况下,出具正常分录基础上增加的分录,如原利润总额1200万,不考虑任何纳税调整,借:所得税 300万,贷:应交税费 300万),贷方记录上述差异的转回。
3.递延所得税负债(负债类,增加在贷方,减少在借方),贷方记录因时间性差异引起应当从利润总额中调整减少应纳税所得额的情形,如因投资性房地产、交易性金融资产等的公允价值上升等引起的企业资产账面价值增加(或负债账面价值减少).借方记录上述差异的转回。
4.时间性差异,是指会计与税法在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方面确认时间不同而产生的(让利润总额与应税所得不一致)暂时性差异。
从某个事项的全过程来看,结果却是一致的。
如:一项资产,会计双倍余额折旧,税法只允许平均年限法折旧。
则在资产使用早期,会计多折了,税法少折了,后期又相反。
递延所得税会计账务处理、附工作底稿及附注模板一、递延所得税的理论对于没学过递延所得税理论的同学,学起来可能有点吃力,因为当年学递延所得税的时候,反反复复花了好多时间。
懂理论的同学,可以直接跳到第二个标题。
不过也没关系,即使理论看的云里雾里,把后面的关于递延所得税那几种情况记住,就足以应对实务。
讲递延所得税之前,先讲几个概念:账面价值、计税基础、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1、账面价值:就是资产负债表中的数。
2、计税基础:计税基础,可以理解为税法口径的资产负债表中各个科目的账面价值。
而企业对外报出的报表,是会计口径的报表。
学财务管理的时候,还会接触到管理口径的报表。
那么,税法口径的账面价值怎么确定呢?换个说法,计税基础怎么确定呢?一般来说,资产的计税基础就是购买时的付出的对价,也就是历史成本。
但在会计中,有些资产是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比如金融资产,这时候, 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就不一样了。
绝大多数情况,计税基础和账面价值是一样的,只要把不一样的地方记住就可以了。
下面会讲到计税基础和账面价值不一样的地方。
3、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资产的账面价值< 计税基础,或负债的账面价值> 计税基础,就会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资产的账面价值< 计税基础可以这么理解:资产会消耗掉,然后进入损益,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说明会计口径消耗得快,税法口径消耗得慢,税法口径会把多消耗的那部分纳税调增。
调增的这部分,以后年度还是可以抵扣的,所以叫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负债的账面价值> 计税基础可以这么理解:比如预计负债,税法规定,负债真正发生的时候才能确认,预计负债只是预提,税法不认,计税基础是0,那么账面价值就会大于计税基础。
企业确认预计负债,对应的损益科目是营业外支出,影响利润了,在计算所得税的时候调增,在真正发生的时候才可以抵扣,所以叫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4、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资产的账面价值> 计税基础,或者负债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就会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资产负债率是衡量企业负债水平及风险程度的重要标志。
计算公式为:资产负债率= 负债总额/ 资产总额× 100%。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资产负债率计算表格模板,您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列和行:
在这个表格中,您需要填写每个项目的金额,然后计算总资产和总负债。
最后,使用公式计算资产负债率。
请注意,这只是一个基本的模板,您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扩展。
例如,您可以添加更多关于资产和负债的细分项目,以便更详细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