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地名文化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8
济宁地名的文化语言研究
谢真真
【期刊名称】《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22)004
【摘要】建立济宁地名语料库,在此基础上对济宁地名的影响因素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这两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论为:济宁地名受人文历史因素的影响大于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在自然地理因素之中,水文因素对其地名的影响大于地形地势和水生物对其地名的影响;在人文历史因素中,社会活动因素大于军事因素与宗教信仰因素对其地名的影响.
【总页数】8页(P53-60)
【作者】谢真真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曲阜 2731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05
【相关文献】
1.中国地名学研究的奇葩——《壮语地名的语言与文化》评介 [J], 肖瑜
2.壮语地名的分类--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之二 [J], 覃凤余
3.壮语地名命名法的特点--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之三 [J], 覃凤余
4.壮语地名及其研究--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之一 [J], 覃凤余
5.东莞地名语言及文化研究--兼论言语社区理论在地名研究中的应用 [J], 张斌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济宁地名的文化语言研究作者:谢真真来源:《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04期摘要:建立济宁地名语料库,在此基础上对济宁地名的影响因素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这两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结论为:济宁地名受人文历史因素的影响大于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
在自然地理因素之中,水文因素对其地名的影响大于地形地势和水生物对其地名的影响;在人文历史因素中,社会活动因素大于军事因素与宗教信仰因素对其地名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语言学;地名研究;统计分析;济宁一、济宁地理历史沿革基本情况位于鲁西南腹地的济宁市,地处鲁苏豫皖四省的接壤地带,面积1,1万平方公里,属于北纬34°26'~35°57',东经115°52'~117°36'之间。
在黄淮海平原与鲁中南山地交接地带的济宁市,地质构造上属华北地区鲁西南断块凹陷区。
其境内的地势总体上东北高西南低,微向西南倾斜:南四湖移动至东部山麓为泰沂山前冲击平原,自动向西倾斜,地面起伏较大,区内属南四湖流域,泗河、古汶河冲积平原地貌,局部由于人工开挖河道及地下采煤,形成堤、沟、洼地等微地貌形态。
历史文化悠久的济宁市,是东夷文化、华夏文明、儒家文化、水浒文化和运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儒家创始人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回、史家左丘明皆出生于此。
元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促进了济宁商品经济的繁荣,使济宁成为京杭大运河沿岸重要的工商业城市。
济宁市11县市区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曲阜孔庙、孔府及孔林和境内的京杭大运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孟庙、孟府、水泊梁山、微山湖、宝相寺、峄山、少昊陵等1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四座国家森林公园。
拥有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医学院等高校,以及世界儒学研究与交流中心孔子研究院。
在夏朝时的济宁因其境内有“任国”,故被称为“仍国”。
到周朝,其境内又多了奄、厥、卞明、茅、极、邹、方等封国。
济宁市12县市区名称的由来济宁行政区划是有12个县市趣组成,分别是:两区:市中、任城;三市:兖州、曲阜、邹城;七县:金乡、嘉祥、鱼台、微山、泗水、汶上、梁山-济宁因有了悠久的历史,所以济宁各地县(市区)的名字的由来就大有说法~ -1、微山县以“人”得名微山县以微山湖得名,微山湖以微山得名,微山以微子得名,微子名启.是殷纣王庶兄,原封地于微(殷畿内国有几说,一说夕阳微山湖在今山东梁山,一说在今山西潞城),故称他为“微子”(子是爵位)现微山岛主峰顶上有微子墓,系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梁山是以“山”得名-梁山县以梁山得名,梁山,本名“良山”,后易名“梁山”.易名原因有三说:一说良山属梁国境域,传说为皇家猎场,梁孝王刘武曾游猎于此,故更名为“梁”。
二说梁孝王田猎终于此,中暑身亡葬良山之阳.遂易名“梁山”。
相传梁山北麓、小梁峰阳坡的松柏林为梁孝王墓地,旧有石碑“帝子遗碑”,为寿张八景之一,明代因黄泛淤没。
三说是因避东汉武帝叔父刘良的名字,便改“良”为“梁”。
寿张县原名寿良,亦属因避刘良而更名。
-3、鱼台县是“地”得名-鱼台县远古时期曾是东夷太昊部族聚居的地方.西周时期县境西南部属极国,东北属茅国。
春秋为棠邑。
战国为方与邑。
秦置方与、湖陵二县。
北齐县废。
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复置方与县。
鱼台之名始于唐代,因县北有鲁隐公观鱼台改方与鱼台,后隶属关系有所变更。
而县名沿用至今。
-4、金乡县是以“传”得名-金乡县远在氏族部落时期是有仍氏(缗姓)聚居的地方。
金乡县名起源于西汉.以山得名。
汉武帝天汉四年(公元97年)封其子为昌邑王,十一年薨.葬于高平山,初在山北凿墓,得白兔,以为不吉,更葬山南,凿而得金,故改名曰金乡山.县名自此始沿用至今。
不过至今金乡也没有开采金的历史记载,所以说以“传”得名。
- 5、泗水县是以“河”得名泗水县五帝时为古都近畿,夏商有卞县北周后的各朝,历代置县.县名几经便更,直至隋朝置泗水县。
济宁齐鲁文化调研报告
济宁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城市,拥有着独特而丰富的齐鲁文化。
我通过对济宁市的调研,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济宁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作为山东省的一座文化名城,济宁自古以来就有着重要的文化地位。
济宁是孔子的故乡,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和齐鲁文化的重要代表。
济宁市内还拥有着许多重要的历史遗迹,如曲阜的孔庙和孔林,这些遗迹见证了齐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其次,济宁市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
济宁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民俗文化,其中最具特色的要数四方鼓和草画。
四方鼓是济宁传统的打击乐器,具有浓厚的民俗特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草画是济宁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通过用秸秆、草叶等植物材料剪贴制作而成,形象生动、富有浓厚的农耕文化氛围。
此外,济宁市的民间传统节日庆典独具魅力。
济宁市的民间传统节日庆典不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还体现出深厚的齐鲁文化内涵。
比如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济宁市的各个地方都会举办灯会游园、舞龙舞狮等庆祝活动,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前来观赏。
另外,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济宁市的人们会逐水巡河、放龙舟、蒸粽子等,传承了千百年来的端午文化。
总结起来,济宁市的齐鲁文化是一种传统而丰富的文化形式,
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文化丰富多样,民间传统节日庆典独具魅力。
济宁市应该进一步充分利用和发展自身的齐鲁文化资源,加强文化产业的建设和推广,进一步提升本地区的文化软实力,从而更好地促进济宁市社会经济发展。
山东济宁山东济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山东省的一个地级市。
济宁地处鲁西北平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城市。
济宁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夏朝。
据史书记载,夏朝时期,济宁就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而在秦朝时期,济宁成为了鲁国的辖地,并且在未来的数百年里一直保持着这个地位,成为了鲁国的重要支持点。
在历史的长河中,济宁也曾是古代华夏文明的摇篮之一。
在战国时期,济宁孔庙建成,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中心。
孔子的学说和思想对中国及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一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就始于济宁孔庙的兴起。
除了孔庙,济宁还有许多其他的历史文化名胜。
其中,济宁曲阜的孟府和尼山是闻名于世的文化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孟府是孟子的故居,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文化家庭群落之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尼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我国古代名人闻达于世的地方。
尼山以其壮丽的山水、古老的文化和丰富的历史内涵而闻名。
除了历史文化遗迹,济宁还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境内的湖泊、山川、田野和森林形成了丰富的自然资源。
鱼台天河、梁山泉圣水湖、北湖、云台山等景点各具特色。
这些自然景观不仅让人们感受到山水之美,也为城市的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机遇。
济宁还以其丰富的农产品而闻名。
当地的沂河大米、济宁苹果、济宁大葱等享誉全国。
农产品的产地追溯和品牌建设,大大提升了济宁农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作为山东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济宁市有着稳定的工业和商贸体系。
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济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济宁黄河经济区等其他一些经济区域,成为引进了众多的知名企业,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此外,济宁还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从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到现代设计和数字文化创意产业,济宁市的文化创意产业逐渐崭露头角。
许多年轻人开始投身于艺术、设计和媒体等领域,为城市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旅游和文化产业的推动下,济宁的城市形象不断提升,更多的人开始关注、了解和爱上这座城市。
济宁齐鲁文化调研报告济宁位于山东省中部,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
作为齐鲁文化的中心之一,济宁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首先,在济宁的街头巷尾,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传统的建筑、风俗和民俗活动。
济宁的建筑风格主要受到明清时期的影响,它们保存完好,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和魅力。
例如,济宁的红瓦白墙、青石板路和木雕艺术等都是具有浓郁齐鲁文化色彩的代表性元素。
另外,济宁还保留着许多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如孔庙春季祭祀仪式、大禺镇刘沟庙会等。
这些活动不仅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为济宁的居民和游客提供了欣赏和体验的机会。
其次,济宁的文化发展也得益于众多的文化遗址和文物保护工作。
济宁有许多古迹和文物,如孔子庙、孔子林、曲阜三孔等,它们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其中,孔子庙是中国最大的孔庙之一,是尊奉孔子的场所,被誉为“万国之祠”。
曲阜三孔则是孔庙、孔府和孔林的总称,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址和文物的保护工作十分重要,它们见证了齐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济宁还拥有丰富多样的艺术和文化活动。
济宁是山东省的艺术之乡,有许多著名的艺术团体和才华横溢的艺术家。
在济宁,我们可以欣赏到精彩纷呈的戏曲、舞蹈、音乐和美术作品,这些艺术形式展示了济宁人民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此外,济宁还举办了各类文化节庆活动,如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邹城春季花会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和交流。
综上所述,济宁作为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通过研究和调研,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济宁的齐鲁文化,同时也为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中国济宁济宁位于中国山东省中部,是该省的六个地级市之一。
济宁地处鲁南平原,被誉为“运河之城”和“孔子之乡”。
济宁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旅游目的地。
历史文化底蕴济宁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作为孔子的故乡,济宁成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曲阜是济宁境内最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这个古城保存了许多古代建筑和文物,如孔庙、孔府和孔子陵园等。
这些古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学者,他们前来学习儒家思想和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除了孔庙之外,济宁还有石门、桃花潭、九曲桥等景点。
这些景点既有自然景观,又有历史建筑,使游客可以在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
此外,济宁还是泰山、曲阜两大世界文化遗产之间的交汇点,游客可以通过济宁来探索这些遗址的神奇之处。
经济发展近年来,济宁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作为山东省的重要中心城市之一,济宁在农业、工业、贸易和旅游等领域都有着显著的贡献。
济宁是中国的粮食产区之一,农业对该市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该市拥有大片的农田,种植了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
济宁以其丰富的粮食资源和出色的农业技术而闻名,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基地之一。
此外,济宁还拥有石油、化工、纺织、机械制造等重要产业。
这些产业的发展为济宁提供了极大的经济动力和就业机会。
随着国家对城市发展的重视和投资的增加,济宁的工业化进程加快,吸引了大量外资和企业的关注。
旅游资源济宁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除了孔庙和孔府之外,济宁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游的景点。
其中之一是济宁运河,这是中国的一条古老运河,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运河沿岸有保护完好的古老城墙和众多的历史建筑,游客可以在运河上乘船游览,领略济宁独特的水上风景。
此外,济宁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崮山是济宁境内的一座山脉,山上有茂密的森林和清澈的溪流。
这里是徒步爱好者和自然爱好者的天堂,在这里可以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
美食文化济宁也有着丰富的美食文化。
当地特色菜包括“济宁扒肉”,这是一道独特的烤肉菜品,使用当地特产的猪肉腌制而成。
济宁历史文化调研报告济宁是山东省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这次济宁历史文化调研中,我们深入挖掘了济宁的历史文化特点,并对其进行了全面了解和研究。
首先是济宁的历史背景。
济宁作为山东省的地级市,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周代,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在此期间,济宁曾是历朝历代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中心,为山东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是济宁的文化遗产。
济宁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孟庙和孟府。
孟庙是中国封建社会孔子崇拜的宗庙之一,规模宏大,建筑风格庄严肃穆。
孟庙不仅是一座建筑艺术精品,同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孟府则是孟子的故居,也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文人府邸之一,保存了大量有关孟子及其家族的历史文化资料。
此外,济宁还有许多具有浓厚历史文化氛围的景点。
如汶上县的泓山陵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封建帝王陵寝之一,是明代的著名皇陵建筑群。
济宁还有乐陵的汉光祠,是为纪念汉代杰出政治家史迁而建立的,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纪念性建筑之一。
此外,还有曲阜的文庙、邹城的牡丹园等,都是代表性的文化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在这次调研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济宁许多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和传统习俗。
比如,每年的五月初五,济宁会举办盛大的祭孔活动,吸引了数万游客参与。
还有济宁的传统戏曲艺术,如济宁皮影戏、邹城鼓书等,都是独具特色的。
总结起来,济宁作为山东省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济宁的历史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提高了对济宁的文化底蕴和价值的认知。
相信随着济宁旅游的不断发展,济宁的历史文化将会有更大的价值和影响力。
济宁地名的语言及文化特点分析摘要:地名是一个地区约定俗成的名称,有其自身的命名规则。
【1】各地地名同样具有一定的命名方式。
济宁拥有着七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独特的文化地位,使济宁地名表现出独特的命名方式和语言、文化特点。
关键词:济宁地名;命名方式;语言特点;文化特点;地名承载着各个时代人类活动的记忆,是人们对一个特定地区或区域的命名称谓。
从语言角度上,它是一种表示地理位置的语言符号它借助一个词或词组,以表示一个地理部位。
【2】从文化角度上,它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地理专家张培安把济宁地名形象的比喻为“济宁人的脸,外地人的眼”。
地名是汉语文化语境中一种鲜活的语言文化现象。
济宁市位于鲁西南地区,有“孔孟之乡”之称。
本文主要是以济宁市区地名为分析对象,了解济宁地名命名方式及其语言和文化特点。
有利于让人们进一步了解济宁市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所折射出的城市文化变迁与发展和历史文化特色。
一、济宁市区地名的音节分析现代汉语词汇在数量上主要以双音节为主,地名词也不例外。
由于地名是由专名和通名构成,所以济宁市区地名至少是双音节,其次是数量较多的三音节,四音节,此外还有五音节以上的多音节的地名。
各举一例如:“南门”,“熊家街”,“东门大街”,“察院街桥道门口”。
据笔者统计的济宁地名中,双音节的约占1.9%,三音节的约占61.6%,四音节的约占32.1%,五音节的地名约占4.3%,其他多音节地名约占1.0%。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济宁市区地名主要是以3到4音节为主。
二、济宁地名词的结构分析现代汉语词汇中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
地名词中也有分类。
根据分析,济宁所有地名中的专名部分,合成词占大多数,极少部分是单纯词,如“水(胡同)”、“花(街)”、“琵琶(社区)”。
合成词中有偏正式最多,如“竹竿巷”、“古槐街”、“纸坊街”、“付家街”等等;此外还有动宾式,如“打铜街”、“打绳巷”、“杀猪街”等;还有联合式,如“牌坊街”“和平街”“凤凰城”“吉祥社区”等;还有补充式,如“建设路”“胜利街”“兴隆社区”等等;除了这些,还有附加式,数量最少,如“果子巷”、“馓子巷”、“塘子巷”;主谓式也比较少,如“龙行胡同”。
济宁城历史变迁——谈谈济宁城区的演变(上)早在新时期时代,从市区东郊琵琶山出土的大量文物证明,已有先民在此劳动生息,他们与黄河下游的其他部落共同创造了大汶口文化。
夏、商、周时代,济宁称为“仍国”或“任国”(“仍”、“任”同音)。
商代时多次迁都,南庚时期曾迁都于“奄”,即是现在曲阜市。
此外,商代济宁地区的方国部落十余个,部分为商族族系,部分为夏代部落方国承袭演变而来。
商代济宁境内方国示意图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任国改置任城县,属薛郡。
即是说,任城县开始有“城”,这座城系任国的“国城”,秦时改为“县城”,治所大致在如今的泗河入户口附近的仲浅村。
由此,“任城”作为一个地方政权所在地的名字,就出现在历史上了。
秦代济宁周边郡县示意图据《续山东考古录》记载,“任城县古城,在(济宁县)东南四十里古横坊村(今微山县仲家浅)”,经西汉、东汉、三国、西晋至东晋,城址未变。
西汉建元年间所置郡(国)县示意图南朝刘宋时期,任城县并入亢父县。
至北魏复置任城郡任城县,孝明帝神龟元年(公元518年),移任城于今市区任城路(王母阁路),即今城南二里至小南门,“并为任城郡治”。
古任城城址的变迁,不仅为隋唐时期任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济宁城的发展开拓了锦绣前程。
齐魏时期所置郡县示意图隋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任城县属于兖州。
唐朝,属河南道兖州鲁郡。
五代盛唐时期,据李白《任城县令厅壁记》,当时的任城已经成了鲁西南的交通要冲,不仅成为“地博厚,川疏明”,“万商往来,四海绵历,实泉货之”的繁华城市,而且还是一座“土俗古远,风流清高,贤良间生,掩映天下”,“行者让于道路,任者并于轻重。
扶老携幼,尊尊亲亲”的文明古邦。
为此,李白与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携家来任城居住,长达十六年之久,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唐代开元二十九年所置州县示意图五代时期,梁、唐、晋、汉均袭唐制,后周时,据《山东通志》载,“周、濒济水,立济州”。
《续山东考古录》云:“周广顺三年(公元953年)任城属济州。
济宁文化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为了更好地了解济宁市的文化传统和特色,我们进行了一次文化调研。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对济宁市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传统艺术等进行全面了解,为济宁市的文化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内容和方法1. 调研内容- 济宁市的历史文化- 济宁市的民俗风情- 济宁市的传统艺术2. 调研方法- 实地考察:参观济宁市的博物馆、古城区等文化景点,感受历史文化氛围。
- 采访访谈:与当地居民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济宁历史文化的认知和传承情况。
- 资料调研: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济宁市的文化特色和历史背景。
三、调研结果1. 济宁市的历史文化济宁市作为山东省的重要文化古城,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济宁文化主要包括孔庙、孔府、太和书院等重要文化遗址。
这些文化遗址充分展示了济宁作为孔子故里的独特魅力,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2. 济宁市的民俗风情济宁市的民俗风情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济宁花木兰文化节。
该节日是济宁市的传统习俗之一,每年均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客。
此外,济宁还有许多独特的传统民俗活动,如花车巡游、灯笼展览等。
3. 济宁市的传统艺术济宁市拥有独特的传统艺术,其中以济宁木版年画最为著名。
济宁木版年画是济宁市传统的民间绘画艺术形式,以其精美的画风和丰富的色彩深受人们喜爱。
此外,济宁市还有传统的剪纸、刺绣等艺术形式,这些都展示了济宁市深厚的艺术底蕴。
四、建议和展望1. 加强宣传推广济宁市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传统艺术具有独特的魅力,需要通过宣传推广来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可以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开展主题展览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济宁的文化。
2. 加强文化保护和传承济宁市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城市,需要加强对文化遗址和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
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增加文化遗址的保护力度,同时鼓励年轻人参与传统艺术的学习和传承。
3.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借助济宁市的文化资源,可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关于济宁的冷知识济宁位于中国山东省中部,是山东省下辖的17个地级行政单位之一。
济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在济宁的冷知识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些济宁独特的文化、历史、风俗等内容。
1. 曲阜:曲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济宁的地标性景点。
这里是孔子的故乡,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之一。
曲阜有孔庙、孔府和孔林三大文化遗址,被誉为“三孔”,是世界上仅次于伦敦大英博物馆的人文遗产存放地。
每年的孔子祭典是济宁和中国整个华夏文明的重要传统活动之一。
2. 邹城古城:位于济宁市的邹城,拥有着古老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邹城古城始建于公元前685年,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风貌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
这里保存了许多古代文化遗迹,如邹城古城墙、东关街、游子山等。
邹城的建筑风格独特、完整,游客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城市的魅力。
3. 文化名人:济宁不仅孕育了众多古代文化名人,如孔子、颜子、曾子等,还培养了许多近现代知名文化名人。
例如,现代著名诗人陆游曾在济宁鱼台县石埠村考入士人,成为济宁文化界的重要人物。
同时,冯其庸、胡适、蔡元培、梁漱溟等一批杰出的学者、教育家也与济宁有着密切的关系。
4. 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济宁形成了济宁市区以外的古老行政区域划分,称为“八义”。
八义是济宁地区独有的行政区域划分方式,将区域分为大兴、高都、田庄、苏庄、晏庄、王庄、文庙和关公庙八个义。
这种行政地理划分在济宁历史上久经沧桑,至今仍然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5. 特色饮食:济宁地区有着独特的饮食文化,以面食为主,口味鲜美,口感丰富。
例如,“牛毛状元”是济宁最具代表性和特色的面食之一,以其精巧的造型和鲜美的味道而闻名。
此外,济宁还有诸如豆汁面、砂锅饼、羊肉泡馍等独具特色的美食,引人垂涎。
6. 扎鲁特蒙古族民俗文化村:位于济宁市区以北的扎鲁特蒙古族民俗文化村,是全国最大的蒙古族游乐场和文化展示基地。
济宁的地名文化地名属于文化是因为它蕴藏着丰富的风土民情和古今史证。
如“凤凰山”原为祭祀凤凰而名;“渔山”则因舜渔雷泽而得名。
今就济宁市区街名的成因透视济宁风情。
明、清两代是济宁城发展的鼎盛时期,大部街名成于明代,至清代略加改变后而定型。
官与街名明代按察院驻地称“北察院街”,清代都察院驻地即为“南察院街”;清运河厅官署旧址为“厅门口街”;运河道署旧址为“道门口街”;总督河院署旧址为“院门口街”;因济宁州衙而得名的是“州后街”,因济宁县衙而得名的是“县前街”;以旧时官备粮仓而得名的是“御米仓街”;以济宁守备署的操练场而得名的是“小教场街”。
明代济宁设济宁卫,领5600 人进行屯田垦荒,近郊三里屯、五里屯、刘家营、汪家营,都是当年的名称,济宁卫驻地得名“卫门口”。
清代临清卫在济宁设过设备署,曾在济宁境内领四十七屯户村庄,署衙驻地人称“临清卫街”。
济宁卫守备署设有监狱,“卫监街”即监狱旧址,后人以为不吉, 雅化为“卫鉴街”。
明代济宁设驿站, 留下了两个街名“馆驿街”、“马驿桥街”。
清代河院、河道两署设官用乐队,其驻地为“鼓手营街”。
明清两代有巡更夫卒,其巡行之路称之为“更道街”、“马道街”。
州、府、县举子集于济宁会考,其考场旧址原名“考棚街”,而后称“考院街”。
水与街名运河在济宁城西入境,而在市区折转90 度从城南出境,临河街道命名必然与运河相关。
“河湾街”就是一例。
此外,“大闸口”、“小闸口”、“武泰闸”、“草桥口”、“坝口街”、“越河街”、“济安桥街”、“河晏门街”、“太和桥街”等都是以运河、越河、府河之堰、坝、桥、闸而命名。
明清商业繁荣,近河店铺居民以饮河水为主,济宁出现了运卖河水的职业和专用取水码头,运水的小巷就名为“水胡同”、“水路街”。
“七铺街”、“八铺街”是古运河卸货码头的专用货场。
皇帝南巡在济宁也留下了二个街名,清康熙帝南巡曾在济宁停船登岸休息,少不得搭棚遮荫,因而留下了“皇棚湾”的街名;乾隆皇帝南巡,曾在坝口登岸,经过了一个胡同,从此便有了“龙行胡同”。
山东历史文化名城济宁济宁位于山东西南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夏商为“任国”(或“仍国”)地。
周代属鲁国。
秦始皇设任城县延续至宋代。
518年,任城县建治于今市区驻地,同时设任城郡。
唐代,任城已成为东鲁地区的一个重镇。
金代,济州由巨野徙治任城。
1271年,元朝置济宁府,治任城,“济宁”之名始见,任城县也改称济宁县。
明初为济宁府,后降为济宁州。
清代为直隶州。
济宁历史悠久,有许多知名人物,相传“三皇五帝”在此留下活动踪迹,夏王朝第六个国王少康出生于此。
春秋战国时期,被后世尊称为中国历史上五大圣人的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都诞生在济宁市辖区内。
孔子的学生樊迟,东汉今文经学家魏应、尚书郑均、太尉王龚、司空王畅、经学家何休等都是济宁的历史名人。
曹操、杜甫、李白等文人墨客都在济宁留有足迹。
清朝康熙、乾隆南巡,曾在此驻跸,题词作赋。
济宁自元代开凿大运河后,成为南北运输的要地。
到明永乐年间,济宁已是“水陆交会,南北要冲之区;襟带汶泗,控引江淮、灌运咽喉”。
元明清三朝总管运河河道的河漕衙门一直设在济宁,济宁因而被誉为“运河之都”。
明清时期,济宁为京杭运河沿岸的七大商埠之一,与淮阴、临清并列为运河三大名镇。
现存众多名胜古迹,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宋铁塔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堌堆遗址、亢父故城、肖汪庄墓群、太白楼等,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凤凰台遗址、城子崖遗址、义合遗址、党堌堆遗址、西汉丞相灌婴墓、东汉经学家何休墓、浣笔泉、凤凰台遗址等。
此外还有汉碑群、东大寺、王母阁、岱庄教堂、古运河、明清时代的商业街竹竿巷、明代的获麟观音庙、清朝画家戴鉴的荩园等。
包括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史传千年的梁祝文化、价值连城的汉碑汉画像石文化、忠义刚烈的水浒文化、融南汇北的大运河文化、华采无边的才子文化、流艺无声的匠师文化等。
这里有着众多的文物古迹,现已查明的各类文物点7000多处,古建筑3000多间,库藏文物15万件,著名的有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曲阜孔庙、孔府、孔林;被称为“东方金字塔”的少昊陵;邹城的孟庙、孟府、孟林和明代地下宫殿朱檀墓;微山伏羲庙、殷微子墓、汉张良墓;梁山县水泊梁山遗址等。
山东省济宁市地名文化研究袁振群(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一、摘要济宁,位于鲁西南腹地,地处黄淮海平原与鲁中南山地交接地带,山东省的一个地级市。
济宁历史悠久,是孔孟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的发源地。
二、关键词济宁市地名文化研究三、引言地名是一个地方在一定的社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反映,是各个时代人类活动的产物,记录着历史环境的沧桑变化,凝结了历史的人文特征,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有着丰富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风俗民族语言宗教特征,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和宝贵财富。
济宁城区林林总总的地名,凝聚着济宁的历史印痕和古城的文化基因。
[1]所谓的地名资料,一般包括地名来源、意义、地理演变、地理环境等资料,此外,还包括行政区域变迁以及该地政治、经济、文化等简况资料。
[2]四、正文济宁从夏、商、周经秦、汉至南北朝北魏末年,这段时期叫做任城城。
据有关资料记载,持续存在近两千年之久。
这一时期的古任城城的位置在今济宁市市中区东南四十里的微山县仲家浅处,其城池大致呈正方形。
而到了北魏神龟元年(公元518年),古任城城由仲家浅故址迁至今济宁市市中区小南门处,即现在的任城路,任城路也是因此而得名。
[3]另一记载是:济宁,夏商时代称仍国、任国,秦朝至后魏时称任县、亢父县;至明朝时为济宁府、济宁州。
而济宁这地名的最早出现,却并非在明朝。
关于济宁这一地名的由来,说法有二。
其一,据《济宁县志》记载:济宁由于位居老运河以南,越河以北,局地较高,济水泛滥时常幸免于水患,得济水之安宁,故名济宁。
其二,在济宁的北面,素有泗河、洸河、府河。
这三条河流在济宁汇合后,一齐注入南四湖,因此取三水一齐的意思,曰[济]。
因当时每到汛期,其水势凶猛,而流入湖内后碧波千里,异常宁静,故称之为济宁。
不过,早在元朝之前,济宁一名就出现了。
据《济宁州乡土志》载:[金时即有济宁路转运使之称,是亦济宁之名所使。
]并说:济宁一名的由来是因[济水南会泗,北会汶,州居其中,故以济宁为名。
]查《济宁直隶州志·职官览》可知,济宁路转运使设置于金贞元三年(公元1155年)。
由此可知,济宁一名最早出现于1155年,即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
一直沿用下来。
[4](一)成名分析1、以桥梁、河、闸得名的街巷地名。
如“吴泰闸路”,以建在洸河上的“吴泰闸”得名;“越河北街”、“越河南街”,以南北走向的越河得名;“小闸口上河西街”、“小闸口下河西街”、“大闸口河北街”,分别以建在大运河上的小闸和大闸得名;“兴隆桥北街”、“马驿桥街”、“太和桥街”,以建在府河上的“兴隆桥”、“马驿桥”和“太和桥”得名。
[5](大闸口桥。
此桥稍西历史上建有天井闸,又称会源闸,俗称大闸口桥,可移用此名命名为大闸口桥。
)2、以官署机关命名的地名。
如“察院街”,分别为明代河道都察院和清代河道都察院驻地等;“道门口街”,为清代运河道署衙门驻地;“鼓手街”,为清代河院河道两署管用乐队驻地等。
另外据考证,目前济宁城区街巷名称依据的州治署衙,多数是清代的,明代或明代以前的就不多见了。
[5]3、以店铺、厂房等业市场得名的街巷地名。
如竹竿巷,以编织出售竹器、竹货而得名。
姜店街,以黄姜商贩货店得名。
馓子胡同,以油炸馓子而得名。
果子巷,以售干鲜果品山货而得名。
驴市街,以牲畜交易市场而得名。
菜市街,以出售蔬菜而得名。
柴禾市街,以买卖烧柴市场而得名。
纸坊街,以造土纸作坊而得名。
糖坊街,以制糖作坊得名。
打绳巷,以绳经作坊得名。
打铜巷,以铜锡加工作坊而得名。
大油篓巷,以制作不同类型的油篓而得名等等。
[6]4、以名人胜迹得名的地名。
如太白楼原是唐朝贺兰氏经营的酒楼,因大诗人李白常在此饮酒挥洒文字写下许多文字诗篇而得名。
[7]戴家口街,明代嘉靖十一年(1532年)都察院佥都御史(正四品)、总督河道大臣戴时宗在本街居住,故称“戴家口街”,街西部被铁门封堵。
皇棚湾街,相传康熙皇帝沿运河南巡,曾于此地靠船登岸扎皇棚驻跸。
[8]龙行胡同,公元1770年,乾隆沿京杭大运河乘船路过济宁,在小闻口登岸、欲到八里庄行宫休息。
但是必须经过一条又窄又长的胡同,轿子无法通过,必须徒步而行。
当时正值夏季,许多百姓在胡同下棋、聊天、乘凉。
微服而过的乾隆见两位老者棋战正酣,便不由地停下脚步观看,还颇有兴致地同老者下一盘棋。
时隔多日,人们才知道那位棋艺高超的陌生人竟是当今皇上。
至此以后,这条胡同便被人们叫做“龙行胡同”。
[9]5、其他命名的方式。
如鸡市口街以鸡鸭市场而得名,却因与“鸡屎”谐音就慢慢雅化为吉市口街”了。
[10]古槐路,因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阳古槐”位于此路,1982年将“南门大街”、“红牌坊街”、“北门大街”统一整合更名为“古槐路”。
[11] 仙营路,传说在该地有仙人成仙升天,原名“三姓营”的村落,改称“升仙营”,简称“仙营”。
关于仙营的来历也有其他说法,但都跟神仙传说有关。
[12](二)地名折射文化1、地名反映经济、军事的发展状况地名有相当大部分与古代社会经济活动和军事活动密切相关,往往再现了当时手工业、畜牧业、商业的发展情况。
明清两代的济宁是屈指可数的几个大的商业城市之一,因而在街名上留下了强烈的印迹。
因手工业作坊聚集而得名的有:炉坊街、纸坊街、扣。
绳街等。
以商店聚集而得名的有:纸店街、眼药胡同、驴市口、菜市街等。
另外,许多地名与古代军事活动有关,“屯”、“卫”、“营”等都是指军队的驻地或军队的防御工事。
明代济宁设济宁卫,领5600人进行屯田垦荒,近郊三里屯、五里屯、刘家营等都是当年名称,济宁卫驻地得名“门卫口”。
2、地名反映传统观念和社会心态大多数地名都是当地居民在社会生活中给地理实体所起的名称,这些名称自然反映出人们的心态和观念,反映出浓厚的传统民族心理特点。
中国人不喜迁徙,不善扩张,长期养成一种平和安详的心态,安居乐业,福寿昌盛当作生活中的美好理想,因此在地名中也处处流露出这种普遍的心态,如济安桥,太和桥,武泰闸等。
中华民族对龙风二灵物的崇拜自古就有,龙隐含着升天潜渊、灵异善变的神性,风则有亲德嘉仁的神性。
春秋以来,历代地名冠以“龙”字的可谓不胜枚举。
据统计,仅《辞海》、《中国古今地名辞典》所收录的带“龙”字的地名就有三百多条。
含“风”、“凤凰”的地名虽比不上“龙”的地名之多,但也不在少数。
龙风是劳动人民创造的神物,体现着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
因此龙风崇拜也反映在济宁地名中,例如青龙街、龙行胡同、凤凰台等。
3、地名反映地理人文观念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地理人文观念,汉民族尤为突出。
作为运河的流经地,济宁城临河滨湖,具有河港密布的水乡特点,素有“江北小苏州”的美称,不仅古运河从城中心穿过,还有越河、沈河、府河相互交汇,因此以河及附于其上的人工建筑物(桥、闸、坝等)得名的地名很多,处处流露出运河人文观念。
例如草桥、越河街、天井闸、南岸街等。
(三)济宁地名的词汇语义特点l、以工商业门类为名。
例如鸡市口大街、布市口大街、炉坊街、驴市口街、纸坊街、糖坊街、粉坊街、曲坊街、皮坊街、杀猪街、花(棉花)街、枣店街、打铜巷、瓷器胡同、傲子胡同等。
这些街名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是当时经济生活和风俗人情的真实写照。
2、以运河河道或运河工程命名的街巷和地名。
例如河湾街、大闸口、小闸口、武泰闸、坝口街、越河街、济安桥街等。
济宁地名中“口”字之多,正反映了济宁运河文化的特点。
作为出入运河的关口,“口”字甚至引申了更广泛的意义,作为地名通名固定下来。
例如南门口、吉市口、草桥臼、道门口、驴市口、卫门口等。
3、以官署、庙宇、家族姓氏命名。
例如南察院街、院门口大街、院前街、道门口街、州后街、县前街、厅后街、小校场街、杨翰林街、馆驿街、考棚街、郭家花园、城隍庙街等。
这些多是旧城区的政治社区,真实的记录着历史。
4、以文雅吉祥词语和历史古迹命名。
例如济安桥、太和桥、武泰闸、青龙街、龙行胡同、福安街、浣笔泉路、太白楼路等,这些地名古色古香,厂禹意隽永,充满情韵雅趣,与济宁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相符。
此外,调查发现,近几年更改使用的新地名除继续沿用古色古香的老地名外,也适当增加了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地名,如共建路、光明街、新华路等标识着新的城市坐标,符合济宁具有时代气息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定位。
[13]五、结论地名可以说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在语言上的反应,也可以说是语言的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济宁地名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消失繁衍,以记录城市发展变化的新信息,另一方面又坚守着长久历史时期所积累的城市文化底蕴不愿就此消逝。
济宁城市规模不大,但地名却浩如烟海,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之丰富,涵盖内容之复杂,远非本文所能描述。
由于资料有限,很多地方缺乏考证,本人能力有限,难免出现疏漏。
这些也只是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家乡济宁建设,关注济宁的历史文化。
参考文献[1] 张培安地名中的济宁古城文化基因济宁日报2013年5月24日第005版[2] 郭永生《地名资料和区划改革》作者单位济宁市郊区地名办公室[3] 《济宁日报》地名:不可磨灭的城市印记2013年8月30日[4] 白中乾《济宁名称的最早出现》[5] 王恩民《济宁街巷名称形成简考》[6] 《济宁日报》古老运河孕育下的济宁地域文化2012年11月30日[7] 轩宇山东、济宁太白楼[8] 《济宁日报》给桥命一个美丽的名字———访济宁市民政局地名办主任张培安2006年11月10日[9] 王恩民《帝王留在济宁地名上的传奇故事》中国地名2001年第四期[10] 李秀华山东省济宁市第九中学《寻运河古迹拓展历史资源》[11] 《济宁日报》济宁地名的前世今生2008年11月28日[12] 朱青《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济宁地名研究》2011年4月[13]李红《济宁地名的语言及文化特点分析》曲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