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血小板计数的相关因素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35.11 KB
- 文档页数:2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7 V o1.17 No.36140投稿邮箱:sjzxyx999@0 引言血小板是哺乳动物血液细胞的一种,来源于骨髓巨核细胞脱落的细胞质。
血小板数量、形态结构以及功能的正常对于血液凝固、伤口愈合、血栓形成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临床上,血小板数量的测定对于诊断一些出血性疾病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在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中十分关键。
因此,在血小板检测过程中应当尽量避免误差,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而在血小板检测过程中,很多因素可以造成误差的出现,为了探究影响血小板检测结果的相关因素,本次实验中特选择了2015年3月-2017年3月之间进行血小板检测的1000例患者进行实验,详细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随机选取了2015年3月-2017年3月之间进行血小板检测的1000例患者,年龄20-70岁,平均(43.7±5.2)岁,男性550例,女性450例。
1.2 方法采用希森美康KX-21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液分析,并详细记录每次的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在早餐前进行抽血。
(1)从1000例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患者,抽取其肘前静脉血,将血液标本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一组血液标本中加入抗凝剂,命为抗凝组,另一组未加入抗凝剂,命为未抗凝组,比较两组的测定结果。
(2)从1000例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一组抽取肘前静脉血,命为静脉血组,一组采集末梢血,命为末梢血组。
(3)从1000例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患者,抽取其静脉血,立即进行测定,记录结果,放置20min 后再次进行测定,记录测定结果。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用(±s )表示计量,用t 进行检验(P <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抗凝组与未抗凝组血小板测定结果(表1)显著高于未抗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血小板计数范围单位血小板计数范围单位为标题血小板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它是判断血液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的计数范围在150×10^9/L到450×10^9/L之间,单位为升。
血小板是一种无色的血细胞,它是由骨髓中的巨核细胞分裂而来。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参与血液凝固过程,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损伤部位,形成血小板血栓,阻止出血。
因此,血小板的数量对于维持正常的凝血功能至关重要。
血小板计数的范围是根据大量的研究和统计得出的。
在这个范围内,血小板的数量被认为是正常的,能够维持血液的正常凝固功能。
如果血小板计数低于150×10^9/L,就被认为是血小板减少症,也称为血小板过少。
血小板过少会导致出血时间延长,易于出现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症状。
而如果血小板计数高于450×10^9/L,就被认为是血小板增多症,也称为血小板过多。
血小板过多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血小板计数的测量一般通过血液检查来完成。
医生会采集一定量的静脉血样本,然后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
现代医学技术已经发展到可以自动化地进行血小板计数,通过血细胞分析仪可以快速准确地完成这个过程。
血小板计数的范围可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些疾病,如骨髓疾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都会导致血小板计数异常。
此外,一些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也可能对血小板计数产生影响。
因此,在进行血小板计数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血小板计数范围在150×10^9/L到450×10^9/L之间,是正常的血小板数量范围。
血小板计数的异常可能会导致出血或血栓等并发症,因此对于血小板计数的监测和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您有相关症状或体验,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和适当的运动,对于维持血小板计数的稳定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影响机采血小板收集量的因素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影响机采血小板收集量的各种因素。
方法:借助amicus血细胞分离机对随机选择的120名符合要求的机采血小板捐献者的几项参数进行采集分析。
结果:捐献者的采前血小板是影响机采血小板收集量的最主要因素,此外,hb、hct、mcv等值也对血小板的收集量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结论:为使机采血小板的采集量有所增多,除了血细胞分离机,更应该考虑捐献者的自身条件。
【关键词】机采血小板;收集量;影响因素机采血小板是指使用血小板分离机从单个捐献者体内进行血小板的采集,与捐献全血的方式相比,机采方式获得的血小板数量多,质量高,捐献者恢复的时间快,但影响因素较多。
为了提高机采血小板的收集量,对随机选择的120名健康者进行了血小板检测,并对检测结果做了分析归纳,探讨采前血小板及其他参数与机采血小板收集量之间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1.1观察对象2013年4月随机抽取120名献血者,健康程度均达到了国家所规定的体检标准,最近两周内也没有服过对血小板的检测有影响的药物。
其中女性54人,平均年龄32±14y,体重47~71kg;男性66人,平均年龄33±13y,体重56~83kg。
机采前都做过脂血检测,全部符合标准。
1.2材料amicus血细胞分离机,细胞分析仪kx-21n,acd抗凝剂1.3收集方法1.3.1 规范在机采血小板的过程中,国家相关法律对其质量有如下要求:血小板>2.5×1011/l,白细胞的混入量<5×108/l,红细胞的混入量<8×109/l。
1.3.2 血小板的收集使用amicus血细胞分离机对血小板进行采集,采集之前,将捐献者的基本信息(包括体重、身高hct,plt 等)输入相关机器,机器据此能够自动计算出捐献者的血容量。
采集速度70ml/min,回输速度60ml/min,全血/acd为10:1,血小板/白细胞参数为1。
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小板的影响因素作者:李可成来源:《中国卫生产业》2019年第01期[摘要] 血小板检测是研究凝血与止血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手术前必要检查项目,因此血小板检测结果是否准确,不仅会对出血性疾病患者、血栓性疾病患者的诊断结果产生影响外,还会决定其治疗结果。
当前,临床在对血小板组织进行计数时,通常会对多种血液分析设备联合应用,并以电阻抗法为主要计数原理,然而该方案往往会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又以血小板组织、大血小板组织、小血小板组织以及小红细胞组织的体积方面表现出差异大的特征,针对此情况,为了保证血小板计数结果的准确性,近年来光学法血小板计数被逐渐应用到检测活动当中去,效果突出。
[关键词] 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血小板;检测;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 R44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01(a)-0173-02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医疗设备在我国各级医院被广泛使用,并在临床诊断中提供了快捷准确的结果,使得常规检测更加方便、快捷。
然而在仪器的操作过程中,由于医务人员没有深入了解仪器的原理,也没有熟练掌握仪器的性能,导致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检测结果存在一定误差[1]。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是应用吸引探针来抽取适量的样品进行准确的检验后送入混匀腔,再混同稀释液共同流入转换器,再利用转换器根据流程检验白细胞、血红蛋白和抗体和血小板的所有参数,对于前两种指标的分析,将前两者的溶血剂放入测量室,首先进行稀释和溶解红细胞,然后溶血剂会出现10 s的化学反应,在此过程中红细胞被溶解生成血红蛋白,并形成红色甲基血红蛋白,血细胞没有任何变化。
另外,运用dc细胞流式检测器检可以检验白细胞的数量及大小,在血红蛋白的检验过程中,可使用光度计分析血蛋白浓度。
在后两者指标的检测中,将检验后的成分从测量室转移到转换器中,且大小和数量红血球为主计算,运用流式细胞仪法可对血小板进行分析[2]。
血小板减少症病例分析报告血小板减少症是指体内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值的一类疾病。
血小板在体内起着止血和修复血管壁的重要作用,因此血小板减少会导致出血倾向,包括皮肤、黏膜出血,以及内脏出血等。
血小板减少症有多种病因,可能是由于造血干细胞的异常或是过多的破坏导致。
下面将对一例血小板减少症的病例进行分析。
病例基本信息:患者为一名39岁的男性,平时无特殊饮食和生活习惯,无相关遗传病史。
临床表现:患者于2个月前开始出现皮肤淤血、瘀点、鼻出血的症状,近期出现月经过多,质地稀薄的情况。
患者身体一直虚弱,乏力,食欲不振。
体检发现皮肤有多处瘀斑和淤血,鼻黏膜充血,黏膜有点状出血迹象。
血常规检查发现血小板计数为10×10^9/L,白细胞计数为3×10^9/L,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正常。
骨髓穿刺涂片显示减少的巨核细胞数量,但无明显异常形态。
初步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患者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排除其他疾病因素。
进一步检查:为进一步明确病因,应进行以下检查:1.免疫学检查:检测抗核抗体、抗磷脂抗体等自身免疫相关指标,排除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可能性。
2.病毒学检查:检测乙肝病毒、艾滋病毒等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病毒感染。
3.骨髓穿刺活检:通过病理检查,观察骨髓内巨核细胞数量和形态变化,进一步排除血小板生成障碍的可能性。
4.大体检查:检测肝脾大小,排除原发性肝脾功能亢进导致的血小板减少。
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病情和病因确定合理治疗方案。
一般治疗原则为止血、保护黏膜、预防感染。
对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可选择以下治疗方法:1.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通过抑制免疫系统来增加血小板数目。
2.免疫球蛋白:如静脉注射IgG,可以提高血小板计数并增加其寿命。
3.血浆置换:通过置换患者的血浆,去除抗体和炎症因子,改善血小板减少症的症状。
4.免疫抑制剂治疗:如环孢素A等,用于对抗机体免疫反应。
患者随访观察:患者治疗后需要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和相关血常规指标,观察症状是否改善及有无临床恶化。
血小板计数的意义及血小板减少症(总3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血小班计数的意义血小板计数的概念是指计数单位容积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血小板计数的正常值为100~300×10^9/L。
血小板减少是引起出血时间延长,严重损伤或在激状态可发生出血。
当血小板计数<50×10^9/L时,轻度损伤可引起皮肤粘膜紫癜,手术后可以出血;当血小板计数<20×10^9/L时,常有自发性出血。
一般认为,当血小板计数<20×10^9/L时,需要预防性输入血小板。
如果血小板计数>50×10^9/L,且血小板功能正常,则手术过程不至于出现明显出血。
1.血小板增多:当血小板计数>400×10^9/L时即为血小板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血小板增多症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此类增多一般不超过500×10^9/L,经治疗后情况改善,血小板数目会很快下降至正常水平。
脾切除术后血小板会有明显升高,常高于600×10^9/L,随后会缓慢下降到正常范围。
2.血小板减少:当血小板计数<100×10^9/L即为血小板减少,常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血小板破坏增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消耗过度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家族性血小板减少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血小板减少症疾病简介血小板疾病是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血小板减少症)或功能减退(血小板功能不全)导致止血栓形成不良和出血而引起的. 血小板数低于正常范围14万~40万/μl. 血小板减少症可能源于血小板产生不足,脾脏对血小板的阻留,血小板破坏或利用增加以及被稀释(表133-1).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的严重血小板减少,都可引起典型的出血:多发性瘀斑,最常见于小腿;或在受轻微外伤的部位出现小的散在性瘀斑;粘膜出血(鼻出血,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和阴道出血);和手术后大量出血.胃肠道大量出血和中枢神经系统内出血可危及生命.然而血小板减少症不会像继发于凝血性疾病,那样表现出组织内出血(如深部内脏血肿或关节积血).也可能因遗传导致.男性发病,女性携带.(WAS综合症)与白血病区别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的典型症状表现为出血,在发病前期,皮肤会出现针扎样红点,之后会发展成块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紫癜的大小不等,小的如黄豆粒,大的能达到手掌那么大。
血液分析仪计数血小板的影响因素
付怀柱
【期刊名称】《总装备部医学学报》
【年(卷),期】2001(000)004
【摘要】<正> 我院在使用F-820血液分析仪多年的过程中,对影响血小板计数(PLT)准确性的因素进行探讨。
1 标本采集采末梢血时要让血自然流出,切勿挤压并弃去第一滴血,准确采血20μl,擦净管外血液轻轻加入稀释液内,并用上清液反复洗2~3次,轻轻混匀。
注意,吸血和注入稀释液的操作要快,避免血液凝固。
对来自静脉血的抗凝标本,可直
【总页数】1页(P246-246)
【作者】付怀柱
【作者单位】解放军第517医院山西岢岚 0363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
【相关文献】
1.血液分析仪计数血小板假性异常的影响因素及处理 [J], 李晓云
2.血液分析仪计数血小板假性增高的影响因素分析 [J], 孙斐
3.人工血小板计数与血液分析仪血小板计数的比较 [J], 陈小芳
4.婴儿血小板血液分析仪计数假性增高的影响因素探讨 [J], 李江
5.血液分析仪计数血小板假性异常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J], 孙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型血小板比率偏高的原因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是对大型血小板比率偏高的问题进行简要介绍,并提出该问题的重要性和广泛性。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大型血小板比率偏高是一种常见的血液异常现象,其在医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血小板是一种重要的血液细胞,主要参与了血液凝结和止血的过程。
血小板比率是指在血液中大型血小板的比例相对较高,超过了正常范围。
大型血小板比率偏高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遗传因素、炎症反应、肿瘤和药物影响等。
这些原因可以单独或者相互作用导致血小板比率偏高的情况。
因此,对于了解和深入研究这些原因,可以为进一步理解和治疗血小板相关疾病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血小板比率的偏高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过高的血小板比率可能增加血液凝固的风险,导致血液流动受阻,对心脑血管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及早发现和解决大型血小板比率偏高的问题对于维护人体健康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遗传因素、炎症反应、肿瘤和药物影响等几个方面详细探讨大型血小板比率偏高的原因,并对这些原因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最后,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对从事相关研究者和临床医生在诊断和治疗方面有所帮助。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探讨,希望能够促进对大型血小板比率偏高的认识和理解,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科学基础,为临床治疗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但是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展开对大型血小板比率偏高的原因进行探讨:1.2.1 血小板比率的定义和意义在本章节中,我们将介绍血小板比率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其在临床上的重要意义。
通过阐述其理论基础,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何大型血小板比率偏高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1.2.2 原因一:遗传因素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大型血小板比率偏高与遗传因素之间的关系。
我们将介绍可能影响血小板发育及功能的遗传变异,并讨论这些变异如何导致大型血小板比率异常增加。
影响血小板计数的相关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19-09-09T16:33:30.530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8期作者:张婉婧
[导读] 若2次计数误差小于10%,取其均值报告;若计数误差大于10%,应做第3次计数,取2次相近结果的均值报告。
黑龙江省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 150010
摘要:目的:临床检验应用血细胞分析仪对血小板计数,对影响血小板计数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8年12月期间进行健康体检者60例,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同时采用手工计数法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放置10分钟血小板数明显高于立刻检测血小板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1、2、4小时血小板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放置8小时后血小板数明显低于放置10分钟血小板数(P<0.05)。
应用手工法测定血小板,血小板数在立刻检测和放置 10分钟、1、2、4小时时血小板数差异不明显(P>0.05),放置8小时后血小板数明显降低,低于其它时间的血小板数(P<0.05)。
MCV大于70fl时,两种检测方法对血小板计数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CV小于70fl时,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手工法检测结果,差异明显(P<0.05)。
结论: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同标本放置时间、红细胞体积相关,必要需要重新采血,或者是采取手工计数。
关键词:血细胞分析仪;血小板计数;影响因素;
血小板来自骨髓的巨核细胞,体积较小,直径2~4微米,寿命约~11天。
正常人血小板约有2/3在外周血循环,1/3滞留在脾脏;衰老的血小板主要在脾脏清除,也有少量在肝脏清除。
血小板在止血,血栓形成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如血小板磷脂参与多种凝血因子的活化等。
血小板具有粘附、聚集、释放等功能[1]。
当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时反应迅速,首先粘附于损伤之处,继而聚集,形成凝块并释放多种促凝或血管活性物质使血栓形成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另外,血小板还具有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
血小板的量和质发生改变时,可以导致出血,如血小板<50X109/L时即容易有出血倾向,<20X109/L则易发生严重出血。
血小板检查结果易受多种因素影响,也和操作技术熟练有关。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取2018年3月~2018年12月期间进行健康体检者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6~78岁,平均年龄50.5±
2.5岁。
1.2 方法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同时采用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应用血小板稀释液配制,清洗液,EDTA-K2抗凝剂,瑞氏染液。
抽静脉血2ml加入抗凝剂抗凝管中混匀,严格按仪器说明进行检测,检测在1小时内完进行。
手工法:采静脉血2ml,手工计数3次取平均值[2]。
1.3统计方法采用SPSS20.0软件时行数据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对血小板计数结果于不同时间的相关性进行对比,仪器法检测,立即检测血小板计数(12
3.15±45.98)X109/L,10分钟(166.32±45.35)X109/L,1h时(168.45±46.72)X109/L,2小时(168.22±46.92)X109/L,4小时(167.13±47.23)X109/L,8小时(13
4.55±51.36)X109/L;手工法检测,立即检测血小板计数(164.20±44.30)X109/L,10分钟(16
5.26±45.08)X109/L,1h 时(164.49±45.68)X109/L,2小时(164.96±4
6.65)X109/L,4小时(162.84±46.95)X109/L,8小时(148.80±45.92)X109/L。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放置10分钟血小板数明显高于立刻检测血小板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1、2、4小时血小板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放置8小时后血小板数明显低于放置10分钟血小板数(P<0.05)。
应用手工法测定血小板,血小板数在立刻检测和放置 10分钟、1、2、4小时时血小板数差异不明显(P>0.05),放置8小时后血小板数明显降低,低于其它时间的血小板数(P<0.05)。
2.2对平均红细胞体积与计数结果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比较,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大于70fl时,血细胞分析仪检测(88.92±90.42)X109/L,手工法(83.22±48.93)X109/L;MCV小于70fl 时,血细胞分析仪检测(192.33±108.86)X109/L,手工法(102.44±86.98)X109/L;MCV大于70fl时,两种检测方法对血小板计数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CV小于70fl时,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手工法检测结果,差异明显(P<0.05)。
3 讨论
由于血小板计数的误差较大,计数时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尽量减少误差。
特别是血细胞分析仪法,由于其影响因素多,要密切注意观察直方图的变化。
如果直方图出现异常,提示此结果不可信,必须采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重新计数后报告结果。
稀释液必须符合要求稀释液必须新鲜、洁净,无杂物和细菌污染。
定期检查稀释液的质量,检测前应先做稀释液空白计数,如果计数值为零时方可使用。
优质的血小板稀释液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能有效抑制凝血。
迅速固定血小板,防止血小板聚集和形态变化。
溶血性稀释液要能完全破坏红细胞。
组成简单并易于保存,不利于细菌生长[3]。
所用器材必须校准、洁净、干燥。
采血、计数均应规范,避免血小板激活或破坏。
血小板悬液充入计数室后必须静置15min再计数,并在采血后1h内完成计数。
时间过短或过长则可导致血小板未完全下沉或失去光泽,使计数结果偏低。
显微镜下观察时的光线要适中,并注意与细胞碎片、灰尘、微生物等鉴别[4]。
计数前必须轻轻摇动血小板悬液2min或200次以上,但用力不宜过大,以免造成血小板破坏或产生气泡,引起计数误差。
及时核准血小板计数结果,由经验丰富的检验人员及时核准血小板计数结果。
用同1份血标本制备良好的血涂片,观察血小板数量、形态和分布情况,进行核准。
用血小板计数的参考方法核准计数结果。
每份标本最好做2次计数,若2次计数误差小于10%,取其均值报告;若计数误差大于10%,应做第3次计数,取2次相近结果的均值报告。
参考文献:
[1]岳喜艾,贾春生.影响血小板计数质控的因素分析[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1997(3):54-54.
[2]钟红梅.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的影响因素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09(5):637-638.
[3]杨健.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的影响因素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7):14-15.
[4]詹灵凌,秦雪,林发全,等.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的影响因素分析与纠正[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21(5):763-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