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通九国语言的辜鸿铭的外语学习法
- 格式:pdf
- 大小:81.56 KB
- 文档页数:8
辜鸿铭归化英译《论语》探究在《论语》中,辜鸿铭对这部经典的英译提供了一种新的探究方法。
辜鸿铭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翻译家,他以其深入研究和独特的翻译风格而闻名。
他的归化英译《论语》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原文翻译成英语,而是结合了当代语言和文化,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内涵和意义。
辜鸿铭的归化英译是一种将源语言完全转化为目标语言的翻译方法。
他试图通过将中文经典翻译成英文,使西方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辜鸿铭通过在翻译过程中添加一些西方文化的元素和习语,使得西方读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论语》中的思想和道德观念。
辜鸿铭的翻译注重将原文的语境和文化背景融入到英文翻译中。
他不仅仅将中文词语翻译成英文,而是将原文的观念和精神转化为西方文化所熟悉的形式。
他运用了大量的西方比喻和隐喻,使得西方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论语》中的智慧和道德价值。
辜鸿铭的翻译风格为《论语》带来了新的生命力,使之成为了一本跨文化的经典。
他的归化英译不仅仅是简单的翻译,而是一种融合了中西文化的创新作品。
通过辜鸿铭的归化英译,《论语》得以在西方世界更为广泛地传播和阐发,增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然而,辜鸿铭的归化英译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一些人认为他过度西化了《论语》,削弱了原文的独特性和魅力。
他们认为辜鸿铭过于注重西方读者的理解和接受,忽略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然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辜鸿铭的归化英译是一种创新和进步,使得《论语》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和国际交流的需求。
无论如何,辜鸿铭的归化英译《论语》为读者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欣赏和理解这部古代经典。
他的独特翻译风格在跨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辜鸿铭的努力,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口译论剑(转)(2009-04-17 22:08:27)标签:jacky辜鸿铭林语堂口译英语圣经浮士德莎士比亚背诵杂谈分类:英语学习——学英语二十四年的感悟上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我开始学英语,那年我11岁。
2008年,我35岁,学英语已然二十四年了。
这中间固然是断断续续,但是所投入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还是相当可观的。
令人遗憾的是,我学英语的产出与投入很不成比例。
长期以来,我是“听起来云里雾里,说起来一塌糊涂,读起来磕磕碰碰,写起来缩手缩脚,译起来一瘸一拐”,整个就是一“英国病人”。
不过,“久病成良医”,二十四年来我一直“以身试药”,近乎狂热地尝试了各种英语学习方法,终于有所感悟。
2007年夏天,我有幸得到高人指点。
经过三个多月的准备,我在11月通过了国家人事部口译二级(交替传译)的考试。
我很清楚,考过口译二级并不意味着英语已经学好了,只能说明我所学到和领悟的英语学习方法是蛮有效的。
而后面的路还很长很艰苦,因为我最大的感悟就是:只有真的下工夫,才能练出真功夫。
我愿意把我的感悟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能沿着英语大师们的足迹前进,而不要走我走过的弯路。
首先,我会给大家介绍几位大师的英语学习方法。
然后,我会总结一下大师们的经验,并分享我的感悟。
最后,我会给大家一个学英语的建议。
开始之前,我想说明一下:我不是英语专业,也不是教育专业。
我本科和硕士都是工科,现在做金融。
所以,我在这里真的是抛砖引玉了。
只要引出来的不全是砖头,我就很高兴了。
好,“英语大师之华山论剑”开始啦!此次“论剑”的目的不在于确定谁是“天下第一”,因为我们知道他是谁;我们的目的是探讨英语学习的有效方法。
所以,“论剑”的规则如下:一、君子动口不动手,禁止肢体接触;二、只谈英语不谈政治,不涉及个人生活;三、提倡“惺惺相惜”,拒绝“文人相轻”。
按出生年月的顺序,第一位隆重出场的是:一代怪杰辜鸿铭,辜老先生!!!辜老先生学贯中西,精通英、德、法、拉丁、希腊、意大利语等多种语言。
学外语的方法
学习外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建立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外语的目标,例如是为了旅行、工作或学术需要。
有明确的目标可以帮助更有动力和方向。
2.学习基础知识:开始学习外语时,了解一些基础语法规则、词汇和常用表达方式是很重要的。
可以通过教科书、在线课程、应用程序和语言学习网站等资源来学习基础知识。
3.练习听力和口语:外语学习中,听力和口语是很重要的方面。
通过听外语音频、观看外语电影、参加语言交流活动和与母语人士对话等方式来练习听力和口语表达。
4.阅读和写作练习:阅读外语文本可以帮助扩展词汇量、熟悉语法结构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写作练习可以帮助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写作表达的能力。
可以阅读外语书籍、杂志、报纸和网站,并尝试写作练习,例如写日记、作文或外语博客。
5.创造语言环境:尽量创造一个用外语交流的环境,例如加入语言学习群组、参加语言学习活动或找到外语学习伙伴。
与母语人士交流和实践是提高外语能力的有效方法。
6.利用技术工具:现代科技提供了很多有助于外语学习的工具和资源。
可以使用语言学习应用程序、在线课程、语音识别软件和在线翻译工具等来辅助学习。
7.持续练习和复习:学习外语需要持续的练习和复习。
安排固定的学习时间,每天都保持一定的学习量,并定期回顾和复习已学内容。
8.探索文化背景:了解目标语言所属的文化背景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语言和提高交际能力。
了解目标语言国家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可以让更自然地运用语言。
记住,学习外语需要耐心和坚持,不要怕犯错,要勇于尝试和实践。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实践,会逐渐提高外语能力。
SHILIAOYANJIU□西京学院陈玉霞摘要《论语》的英译本以西方的表达方式和广征博引西方典故的特点获得了广大西方读者的喜爱,其译本对西方人了解中华文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儒家经典西译史上有着独特的意义。
关键词辜鸿铭《论语》英译辜鸿铭(1857-1928),号汤生,福建人。
因为家属侨居海外,所以很小就到英国去读书。
20岁时获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学位,他精通英语、德语、法语,熟悉拉丁语、希腊语等,是一位罕见的语言天才。
1885年回国后,辜鸿铭用英语写作,宣传我国文化,一定程度上充当了当时国人在西方及英语世界发言人的角色,是当时在西方文化思想界唯一产生过相当影响的人。
英语造诣不凡的孙中山先生曾说过:“中国精通英文的,只有三个半。
其一辜鸿铭,其二伍朝枢,其三陈友仁。
”辜鸿铭创造性地翻译了《论语》、《中庸》、《大学》等儒家经典,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中国人的精神》(又名《春秋大义》)等书,向西方倡扬东方的文化和精神,他的作品在西方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除了完整地翻译了《论语》、《大学》、《中庸》,辜鸿铭还零星地翻译过《易经》、《孟子》、《礼记》等儒家经典的一些段落和句子,这些译文大多反应在其论著文章或英文报刊上。
作为儒家经典经典之一的《论语》的英译,自19世纪以来一直是译者关注的焦点之一;在迄今为止,已经出版了多种语言的译本。
近50个《论语》译本中,辜鸿铭的译本无疑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翻译现象。
《论语》的英译本是其代表作之一,在西方流传甚广。
辜鸿铭认为它给了中国人“理智和道德的文化装备”,他希望通过这本小书,西方人能改变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态度。
一、英译《论语》的目的辜鸿铭译《论语》的序言中,很明确地表明了他从事《论语》翻毕业时归入学生档案,作为人事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永久保存在本人档案中。
对于有特殊意义的心理档案,可将复件永久保存于学校,便于对今后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指导。
2.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及可选择的心理测量工具。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作文【优选三篇】很多人认识《辜鸿铭》是通过《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其实他是一位真正学贯中西,精通九国语言的大学者。
我想正是他学贯中西,他才能更能够深刻的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更深刻的理解中国人的精神。
他写下《中国人的精神》,用笔维护了中国人的尊严。
他对中华文化有着深刻的自信,我们更加应该对我们的文化充满自信。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几篇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作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一)首先不得不说辜鸿铭是一个天才。
一个学贯中西、精通九种语言、获得13个博士学位的超人。
这本书是1915年出版用全英文写成的《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用自己的笔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
而且此书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
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虽然我个人觉得部分思想也有极端之处,但是正如豆瓣ID黎旭所说,在辜鸿铭所处的那个几乎是要全盘否定东方文化的历史条件下,针对一种极端的思潮,或许只有用另外一种极端去予以抵制,才能达到一种真正的平衡。
此书,我看了前面三部分:真正的中国人,中国妇女,中国语言。
字里行间透露的作为中国人的名族自豪感,很多精神也的确是我们国人所拥有的。
但是辜先生的部分解说也有偏颇,但是在那个时代来说,辜老先生对东方文明的宣传实在是功不可没无可厚非的。
此书中表达的和描述的中国人是他过着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却具有孩童的心灵这样一种生活。
即真正的中国人具有成人的头脑和孩子的心灵。
因此中国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
不朽的秘密是什麽?难以言表的文雅: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的结合产物。
什麽是正义的法则?正义的法则就是真实、守信、忠诚。
如今在中国,不需要自然力量来保护自己,公正和争议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道德义务是必须得到服从的东西。
会9国语言的学霸来告诉你: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学好外语?这个老外,大家还记得吗?对!就是那个会9国语言的学霸——马修。
学霸来告诉你:为什么要学那么多外语!马修说:Though my reasons have evolved over time, with different inspirations for each language, my motivations for learning have never changed.我学习每一门语言的原因都不尽相同,并且随时都在变,但是我学习的动力始终没有改变。
1.Learning a language is fun and enormously fulfilling学外语很有趣,且有成就感学习语言的第一个原因,就是乐趣!马修从小就是个书呆子,特别爱学语言。
对他来说,学会一门新外语的快感,堪比在阴阳师中抽到SSR!他从8岁开始学西班牙语。
是什么原因促使一个8岁小孩主动要求学外语,并能坚持下去呢?马修是这样说的:I decided to learn Spanish on thebeach in Spain with my brother.8岁是,我和哥哥在一个西班牙的海滩玩耍。
当时,我和哥哥一起学西班牙语。
The presence of a learning buddy andthe immediacy of people’s joyousreactions to my attempts were all I neededto convince me it was fun. And the rest ishistory!那时候,让我对学西班牙语这事,感到开心的,有2个方面。
一个是有我哥哥和我一起学,另一个是人们对我说西班牙语时,发出的那股惊喜劲儿。
其他的我就记不得了!所以,乐趣是你学外语的基础。
我们不要把学外语当成是任务,我们要把它当做是一次新的挑战和游戏,从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外语学习方法学习外语的方法大全除非你开始运用这种外语来思考,掌握至少快速掌握一门新的语言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怎么能够用一种还不会说的外语来思考问题呢?怎么有效的学习外语?本文是大学网小编精心编辑的,希望能帮助到你!外语学习方法学习外语的方法大全1 学习英语的首要理念:要努力去了解“是什么”,而尽量少去了解“为什么”。
因为英语是语言,很多语汇和句型的用法没有道理可讲,没有“为什么”可言,人们就是这样用的,就是这样说的,记住就好。
当然了,仔细分析起来或许可以找到语法上的解释。
婴儿时期,我们学说话的时候,从来没有问过“为什么会这么说” 吧,但是为什么后来会说的这么好?因为我们听的多,说的多,自然就记在脑子里了。
2 学习英语的最好方法:背诵课文。
因为英语是我们的后天语言,所以必须将人家现成的东西反复在脑海里形成神经反射,不用关心为什么这样说(同第一点)。
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生推荐《新概念英语1,2册》。
它的语法是最规范的,结构是最严谨的,流传了好几代人,依然保持最为持久的生命力。
3 学习英语需要多种形式的神经刺激。
真正学好英语,不经历背诵大量文章,写大量东西,听大量文章,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目的的,比如一个新单词,我们在书上看到,默写,背诵,还不能说真正认识了。
在听力中听到了这个单词,能反应过来是它吗?在想表达这种意思的时候,能反应过来应该用它吗?……我们当初学说话的时候,都是无形中进行了听,说,读,写等不经意的“练习”才全面掌握了这门语言。
4 学习英语要善于利用零碎时间。
英语学习不是靠突击可以学好的,一下子花上好几个小时拼命学英语,是无济于事的。
它的特点在于“细水常流”。
每天花上十几分钟的零碎时间听,背一段课文,记几个单词,长期坚持,逐渐会得到提高的。
5 要着意“卖弄”。
新学会的词汇和用法,应该在可能的场合多多练习使用。
不要老是用自己喜欢或者熟悉的单词或者句型,这样的话,新学的东西永远得不到强化,慢慢的又会变的陌生,人将会永远停留原有的水平。
尘封在角落里的辜鸿铭大师的演讲稿The Chinaman and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In fa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real Chinaman and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a man must be deep, broad a simple, for the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and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are: depth, broadness and simplicity.The American people, I may be permitted to say here, find it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the real Chinaman and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because the American people, as a rule, are broad, simple, but not deep. The English cannot understand the real Chinaman and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because the English, as a rule, are deep, simple, but not broad. The Germans again cannot understand the real Chinaman and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because the Germans, especially the educated Germans, as a rule, are deep, broad, but not simple. The French, —well the French are the people, it seems to me, who can understand and has understood the real Chinaman and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best. The French, it is true, have not the depth of nature of the Germans nor the broadness of mind of Americans nor the simplicity of mind of the English, —but the French, the French people have, to a preeminent degree, a quality of mind such as all the people I have mentioned above as a rule, have not, —a quality of mind which, above all things, is necessary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real Chinaman and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which I have already mentioned, I must here add one more, and that the chief characteristic, namely delicacy; delicacy to a preeminent degree such as you will find nowhere else except perhaps among the ancient Greeks and their civilizations.It will be seen from what I have said above that the American people if they will study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will get depth; the English, broadness; and the Germans, simplicity; and all of them, Americans, English and Germans by the study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of Chinese book and literature, will get a quality of mind which, I take the liberty of saying here that it seems to me, they all of them, as a rule, have not to a preeminent degree, namely, delicacy. The French people finally, by the study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will get all—depth, broadness, simplicity and a still finer delicacy than the delicacy which they have now. Thus the study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of Chinese books, and literature will, I believe, be of benefit to all the people of Europe and America.中国人的精神事实上,要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华文明,一个人必须深刻、博大、单纯。
天生的叛逆者探旷世怪才辜鸿铭北京故居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何许人也?他自称“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在东洋,仕在北洋。
”精通九国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说美国人没有文化,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第一个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文:陆杨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224辜鸿铭在西方获得赫赫之名,多半由于他那机智有余、酣畅淋漓的英文实在太出色,他那专搔痒处、专捏痛处、专骂丑处的文化观点实在太精彩,令欧洲学者为之心折,敬佩有加。
辜鸿铭在中国获得籍籍之名,则是由于他怪诞不经的言行实在太离谱,他桀骜不驯的态度实在太刺目,“他的灵魂中没有和蔼,只有烈酒般的讽刺”,天生的叛逆者是对辜鸿铭一针见血的总结。
这期咱们就走近这位号称“清末怪杰”辜鸿铭位于北京的故居,去感受他异于旁人的真性情。
其人:辜汤生(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字鸿铭,号立诚。
祖籍福建省同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
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和《中国人的精神》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4号和30号中间的空白从地铁灯市口站出去,往北一点就是此行的目的地——柏树胡同,胡同很好找,而且在胡同口的墙上钉了块铜质的铭牌,上面清楚地写着:26号曾是著名学者辜鸿铭寓所,现为王府井宾馆。
柏树胡同在明朝,称“椿树胡同”,据说因此地原有一棵大椿树而得名;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北侧的马尾巴胡同并入,又因与西城区的椿树胡同重名而改称“柏树胡同”。
如今柏树胡同30号二楼成了东城区国税局的办公楼,一楼被一家叫“都一斋饭庄”的小饭馆占据了。
浅谈英语学习中背诵法的作用在全民学英语的浪潮下,英语教学方法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态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交际法英语教学盛行,高考指挥棒的效应以及新教学模式的出视,使目前英语教学中对语言输入不够重视,背诵式输入几乎无立足之地。
因为交际法英语注重语言的交际功能,强调在大量交际活动中学习英语,听说在先、读写跟上。
而实际效果如何呢?我通过一段时间的交际法教学后认为成效不是很理想,学生的听说与以前相比并无太大提高,很多同学认为听力是词汇之后的第二大问题。
至于口语,即使是那些平时认真、考试得高分的学生,也觉得当置身于真正的语言环境中时不会表达。
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1.英语学习时应多用英语思维,这本无可厚非,但每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
所以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时头脑中的汉语思维定势是无法避免的,因为学生已习惯于汉语思维,用汉语理解和表达。
如学习“tree”词时,学生首先想到的是汉语里的“树”,这和“幼儿学语”已有很大不同,因为幼儿学说话时,他们会很自然地将所学的话和周围事物联系起来直接理解。
因此,教学过程中一味要求学生用完全英语思维学习,效果自然不甚理想。
2.英语学习主要是输入、转化、输出的过程,没有强有力的输入,输出也就成了无本之木。
具体来说,听和读是输入,只有达到足够的输入量,才能保证学生有较好的读写输出能力。
所以在背诵法教学中,要求学生“大口吞下”,就是先强调输入,然后学生才有可能“慢慢咀嚼”,进而发展能力。
现在好多观点倡导学生用大量的阅读代替背诵,并非大量阅读这种方法不好,而是一些中国学生已习惯压迫式课堂教育,教师对课外学习无法形成有效的监督,容易使学习流于形式。
再者,大量阅读形成的自然记忆,需要一个很好的语言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才能反复刺激大脑,使记忆逐步产生积累。
如一个生词,在英语国家,我们可能从报纸、电视、谈话中不停地听到、看到,自然而然就会记住了。
3.根据语言的教学分类,我国的外语教学与国外的第二语言教学并不完全相同,国外第二语言教学以习得为主(即依靠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通过接触,像儿童学习母语那样掌握一种语言,它运用人类特有的专门能力去学习,多使用语义记忆)。
中西文化中的保守主义及其结果——以辜鸿铭、毛姆为例作者:宋廷位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9年第2期摘要:辜鸿铭和毛姆是东西方保守主义的典型人物,在他们身上既体现了保守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又体现了东西方保守主义的不同特点和结果。
20 世纪20 年代初毛姆到中国专程拜访辜鸿铭,在二人的会见中辜鸿铭始终是主角,他一直在宣传着用儒家思想拯救战后的欧洲社会。
因文化的差异,此次会见对两人的影响和作用完全不同。
后来两人经历了不同的命运,其根本原因是东西方不同的社会制度、民族发展和文化差异。
关键词:辜鸿铭毛姆保守主义社会发展一、辜鸿铭、毛姆的生活背景和他们的思想特点辜鸿铭(1857—1928),名汤生,字鸿铭,号立诚。
辜鸿铭出生于南洋马来西亚槟城州槟榔屿,祖籍为福建省惠安县。
他的父亲是当时在马来西亚经营橡胶园的英国人的总管,其父既能讲祖籍闽南话,又能讲比较流利的英语和马来语,这为幼年时期的辜鸿铭打下了良好的语言基础。
辜鸿铭的母亲是西洋人,讲流利的英语和葡萄牙语,这是辜鸿铭的语言天赋和文化滋养的先天条件。
幼年时期的辜鸿铭深受橡胶园主人布朗先生喜爱,很小的时候就被布朗收为义子。
布朗先生培养小小年纪的辜鸿铭阅读莎士比亚、培根等西方著名作家的作品,这对辜鸿铭的影响极大,布朗后来把辜鸿铭带到西方接受教育,有的传记称辜鸿铭精通九国语言,获得过十三个博士学位,这虽有夸张之嫌,但部分地表达了辜鸿铭在语言上的修养和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与钻研高度。
辜鸿铭是较早把中国儒家经典翻译为西方语言的重要人物之一,其翻译虽然意译较多,准确度不够高,但比当时的翻译尤其是西方汉学家的翻译水平要高出许多,因此受到西方的高度重视。
辜鸿铭翻译的儒家经典以儒家“四书”中的《论语》《中庸》和《大学》为最早,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汉译英儒家经典。
辜鸿铭的著作主要有《中国的牛津运动》《中国人的精神》《张文襄幕府纪闻》等。
毛姆(1865—1947),全名为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英国人,生于法国巴黎。
辜鸿铭《论语》归化翻译策略作者:杨林闫丽君来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1期〔摘要〕《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它的翻译和传播与译者的个人经历及其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同时,对于同一文本而言,翻译目的不同,所采取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也会截然不同。
文章从辜鸿铭所处社会历史时代背景和个人成长经历的分析入手,研究了辜译《论语》英译本所使用的意译法和归化翻译策略,进而指出传统文化典籍《论语》的翻译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采取有效的归化翻译策略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关键词〕辜鸿铭;《论语》;翻译;归化〔中图分类号〕 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89(2014)01-0014-05一、引言《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著作,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历史、政治以及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乃至东方哲学的精髓,它的翻译与传播不仅有助于弘扬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让西方更深刻、准确地了解中国以减少西方对中国和中国人的曲解,而且还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促进和谐社会以及和谐世界的建设,最终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
《论语》的外译历史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1593年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对《四书》的翻译(拉丁文),此后,《论语》的外译一直没有间断。
译者的身份也各异,有传教士、汉学家以及海内外华人学者,他们翻译《论语》的动机和目的也各不相同。
西方传教士和汉学家希望用基督文化来改造甚至替代中国的儒家文化,他们认为“翻译的目的不在于把中国智慧带给欧洲学者,而是用来当做工具,使中国人皈依基督”[1](35)。
译本的质量也是良莠不齐,比较有影响的有四个英译本,即理雅各、韦利、辜鸿铭、林语堂的版本。
其中,辜鸿铭所译《论语》以其独有的翻译风格在欧洲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辜鸿铭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他英语造诣颇高,具有独特的思想,学贯中西,他的译文别出心裁,独具匠心。
辜鸿铭,精通九国的语言文化,国学造诣极
深,曾获赠博士学位达13个之多。他的思
想影响跨越20世纪的东西方,是一位学贯
中西、文理兼通的学者,又是近代中学西渐
史上的先驱人物。
辜鸿铭10岁时就随他的义父----英人布朗踏
上苏格兰的土地,被送到当地一所著名的中
学,受极严格的英国文学训练。课余的时间,
布朗就亲自教辜鸿铭学习德文。布朗的教法
略异于西方的传统倒像是中国的私塾。他要
求辜鸿铭随他一起背诵歌德的长诗《浮士
德》。布朗告诉辜鸿铭:“在西方有神人,
却极少有圣人。神人生而知之,圣人学而知
之。西方只有歌德是文圣,毛奇是武圣。要
想把德文学好,就必须背熟歌德的名著《浮
士德》。”他总是比比划划地边表演边朗诵,
要求辜鸿铭模仿着他的动作背诵始终说说
笑笑,轻松有趣。辜鸿铭极想知道《浮士德》
书里讲的是什么,但布朗坚持不肯逐字逐句
地讲解。他说:“只求你读得熟,并不求你
听得懂。听懂再背,心就乱了,反倒背不熟
了。等你把《浮士德》倒背如流之时我再讲
给你听吧!”半年多的工夫辜鸿铭稀里胡涂
地把一部《浮士德》大致背了下来。
第二年布朗才开始给辜鸿铭讲解《浮士德》。
他认为越是晚讲,了解就越深,因为经典著
作不同于一般著作任何人也不能够一听就
懂。这段时间里辜鸿铭并没有停顿对《浮士
德》的记诵,已经可谓“倒背如流”了。
学完《浮士德》,辜鸿铭开始学“莎士比亚”
的戏剧。布朗为辜鸿铭定下了半月学一部戏
剧的计划。八个月之后,见辜鸿铭记诵领会
奇快,计划又改为半月学三部。这样大约不
到一年,辜鸿铭已经把“莎士比亚”的37部
戏剧都记熟了。
布朗认为辜鸿铭的英文和德文水准已经超
过了一般大学毕业的文学士,将来足可运用
自如了。但辜鸿铭只学了诗和戏剧,尚未正
式涉及散文。布朗安排辜鸿铭读卡莱尔的历
史名著《法国革命》。辜鸿铭此次基本转入
自学,自己慢慢读慢慢背,遇有不懂的词句
再去请教别人。但只读了三天,辜鸿铭就哭
了起来。布朗吃惊地问“怎样了?”辜鸿铭回
答说:“散文不如戏剧好背。”布朗又问辜鸿
铭背诵的进度,发现他每天读三页,于是释
然:“你每天读得太多了。背诵散文作品每
天半页到一页就够多了。背诵散文同样是求
熟不求快,快而不熟则等于没学。”
辜鸿铭所在的中学课业本来是极繁重的,但
由于辜鸿铭各科在布朗身边都提前打下了
基础,整个学习过程便显得毫不费力。学校
的功课既然顺利进行,没事时辜鸿铭便接着
记诵卡莱尔的《法国革命》。他越读越有兴
致,可是读多了便无法背诵。若按布朗的要
求慢慢来,又控制不了自己的好奇心。就这
样时快时慢地把卡莱尔的《法国革命》读完
了。后来辜鸿铭终于征得义父的同意,可以
随便阅读义父布朗家中的藏书了。有许多
书,辜鸿铭并没有打算背诵,但也在不经意
间“过目成诵” 了。
布朗对养子的寄望极高。他曾告诉辜鸿铭:
“我若有你的聪明,甘愿作一个学者,拯救
人类;不作一个百万富翁,造福自己。让我
告诉你,现在欧洲国家和美国都想侵略中
国,但是欧洲各国和美国的学者却多想学习
中国。我希望你能够学通中西,就是为了你
都担起强化中国,教化欧美的重任,能够给
人类指出一条光明的大道,让人能过上真
正是人的生活!”
依照布朗的计划辜鸿铭应该先在英国学文、
史、哲学及社会学,然后再到德国学习科学。
学成之后才可以回中国修习传统文化。布朗
当初确实没有看错,辜鸿铭十四岁时,学术
造诣就已经非一般人所能比。他只用了短短
四年的时间,不仅初步完成了布朗拟定的家
庭教学计划,而且基本上修完了所在中学的
各门主要课程。布朗不禁暗自为养子的聪明
而感到骄傲。辜鸿铭在学校里初步掌握了拉
丁文和希腊文,其他课程的成绩也都很出
色,已经可以申请毕业了。
大约在1872年春季,辜鸿铭正式入爱丁堡
大学就读。辜鸿铭在爱丁堡大学的专修科为
英国文学,同时兼修拉丁文、希腊文时又不
知暗自哭了多少次。他立志遍读爱丁堡大学
图书馆所藏希腊、拉丁文的文、史、哲名著。
刚开始时,读多少页便背诵多少页,还没觉
出什么困难;后来随着阅读量的逐渐增大,
渐渐感到吃不消了。他要自己坚持,再坚持,
一定要一路背诵下去。辜鸿铭晚年忆及此事
时曾说:“说也奇怪,一通百通,像一条机
器线,一拉开到头。”
到后来,不仅希腊、拉丁文,即如法、俄、
意各国的语言、文学,辜鸿铭也能做到一学
就会,触类旁通。据说辜鸿铭回国后,除本
国语言外,尚能操九种文字与人交流,则其
基础主要是在爱丁堡大学读书时打下的。
《论语·季氏》有云:“生而知之才者,上也。
学而知之者,次也。困兽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兽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至于“困”字的
意思,旧注谓“有所不通”,钱穆先生解作“经
历困境”,辜鸿铭则自谓“吃不消”。他晚年
曾对人说:“其实我读书时主要的还是坚持
,困兽而学之?的方法。久而久之不难掌握学
习艺术,达到,不亦说乎?的境地。旁人只看
见我学习得多,学习得快,他们不知道我是
用眼泪换来的!有些人认为记忆好坏是天生
的,不错,人的记忆力确实有优劣之分,但
是认为记忆力不能增加是错误的。人心愈用
而愈灵堂!”辜鸿铭忆起读书时的往事,不
禁慨叹道:“困兽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兆
文钧《辜鸿铭先生对我讲述的往事》)则当
时人们多认为辜鸿铭的博学在于他的天赋
聪明,辜鸿铭自己是不承认的。
1877年4月,辜鸿铭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
所有相关科目的考试,在英国文学方面的学
位考试中又表现非凡,顺利获得了爱丁堡大
学文学硕士学位。这一年辜鸿铭仅20岁。
辜鸿铭自莱比锡大学毕业后,又赴巴黎短期
进修法文。布朗又为辜鸿铭联系入巴黎大
学,意在让他学一些法学笔政治学。其实当
时辜鸿铭只22岁即已遍学科学、文学、哲
学,并熟谙各国语言,造诣确非一般中国留
学学生可比。辜鸿铭以极快的速度读完了巴
黎大学整学期的讲义和参考书,除偶尔去学
校上点感兴趣的课以外,辜鸿铭每天都抽一
点时间教他的女房东学希腊文。从刚开始教
他学希腊文字母那天起,辜鸿铭就教她背诵
几句《伊利亚特》。他的女房东笑着说:“你
的教法真新鲜,没听说过。”于是,辜鸿铭
就把布朗教自己背诵《浮士德》和莎翁戏剧
的经过讲给她听。她说:“好,我就这样学
下去。”辜鸿铭说:“等你背熟一本,你就要
背两本,拦都拦不住。”
辜鸿铭的女房东常常拿着《伊利亚特》来到
他的房间,把学过的诗句背给他听,请求他
的指点。辜鸿铭的教法果然有效,他的女房
东在希腊文方面进展神速。许多客人见辜鸿
铭教她学希腊文的方法与众不同,都大为惊
讶。
辜鸿铭后来曾对晚清直隶布政使凌福彭说:
“学英文最好像英国人教孩子一样的学,他
们从小都学会背诵儿歌,稍大一点就教背诗
背圣经,像中国人教孩子背四书五经一样。”
从辜鸿铭教他的女房东学希腊国土受希腊
纯正的启蒙教育一般。此法乍看强度大,难
度亦大,其实则不然。若由字母而单词再简
单拼句,则学习者在心理上就产生学外国语
言的隔腊情绪了。辜鸿铭还依此法教会了他
的女房东简易的拉丁文,也不过三两个月的
工夫而已。
辜鸿铭深厚的西方素养极得益于童年背诵
《浮士德》、《莎士比亚》的经历。他后来
在北京大学教英诗时,有学生向他请教掌握
西方的妙法,他答曰:“先背熟一部名家著
作做根基。”辜鸿铭曾说:“今人读英文十年,
开目仅能阅报,伸纸仅能修函,皆由幼年读
一猫一狗之式教科书,是以终其身只有小
成。”他主张“中国私塾教授法,以开蒙未久,
即读四书五经,尤须背诵如流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