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学-伟大的中国古代科学
- 格式:ppt
- 大小:2.49 MB
- 文档页数:20
科圣墨子有多厉害?李约瑟说:他一个人抵得上整个古希腊墨家是一个古代版的政党组织,在诸子百家中是一个能文能武又会制造尖端武器的准军事组织,墨家有多厉害,看看科技史专家、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前科技部主任李约瑟的评价就知道了,他在《中国科技史》上说:一个墨子抵得上整个古希腊。
请注意,古希腊的哲学家也都是科学家,因此这里的“抵得上”指的是墨家哲学和科学技术。
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家以雄辩和止战而跟道家的杨朱学派成为两大显学,孟子评价说:“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名显天下的学派,却神秘消失了,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成为一桩历史悬案。
不少人在纠结:如果墨子不被神秘消失,如果墨家思想被统治者利用,还会有英法联军犯我中华吗?还有饱受外强欺凌的晚清屈辱吗?不用说,如果墨子的科学思想被采纳,中国不至于落后挨打。
百家争鸣争的啥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处士横议,他们争的是自家学说被统治者利用,说到底就是都想用自家“处方”治理天下大乱的“病”。
先来比较一下几家主要流派都是什么“处方”。
道法自然道家:国家有病,病灶在上头,君主贪,群臣争,民众有样学样都贪欲无限,显摆过度,导致诸侯纷争,天下大乱。
要止乱致治,要从上头开始:少私寡欲少忌讳,返璞归真,与民休息,以百姓心为心。
一句话:听天道的。
儒家:乱就乱在礼崩乐坏,导致君不君,臣不臣,老少爷们全乱套了,秩序全无。
要想走上正轨,赶快恢复周礼。
一句话:听君主的。
法家:君主不要事无巨细,眉毛胡子一把抓,只要制定一个刚性的框框,管好大臣,约束好天下人,让他们凭本事吃饭,有功就奖,犯错就罚,天下自然安定。
一句话:听律法的。
演礼仪式杨朱学派:病源在于人人都自私,都想侵夺他人。
我的处方很简单,大家都做好自己,人人为己,一毛不拔,天下自然大治。
一句话:听本我的。
名家:不要尊“贵”,不要处优,因为南北长短都是相对的,燕国的北方可能在越国的南方,昨天的贼,可能就是明天的王。
一句话:听逻辑的。
梁启超与墨学导读:启超是近代首先尝试运用西方社会科学的方法来研治墨学的大家。
其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既有《墨子》文本的校勘,也有墨家思想的研究。
在近代墨学研究的历程中,梁启超的研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梁启超的墨学研究只是其学术成就之一。
他的墨学研究范围广泛,但其中有着共同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运用他自己称之为“新史学”的理论和方法整理、研究墨家思想学说。
梁启超认为,近代西方通行的学科中,中国只有史学。
他痛陈“旧史学”种种弊端,并产生两个严重后果,“其一是铺叙而不能别裁”,“其二是因袭而不能创作”。
因此,他提出以近代西方社会科学为参照而建构的“新史学”,指出“新史学”的任务在于“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新史学”以进化论为指导,来探讨人群进化和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他认为,“地球人类,乃至一切事物,皆循进化之公理”发展的。
“新史学”还认为历史的进化不是直线式发展,而是“或尺进而寸退,或大涨而小落,其象如一螺线”,由低级向高级曲折前进。
但总趋势是,今天胜过昨天,将来超过现在,愈变愈进步。
梁启超的“新史学”还强调地理环境的决定作用和英雄史观;同时重视学术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鼓吹“学术势力左右世界”。
在墨学研究中,他以“新史学”为其理论指导,这首先表现在他摒弃了儒家在学术上的正统观念,把墨子同孔子、老子并成为中国古代的“三圣”。
对墨家学说也给予较多的褒扬和肯定。
而梁启超之前,墨学研究者都未能够跳出儒家正统观念的藩篱。
梁启超摒弃了对墨学的歧视,甚至把墨学放在除儒家之外的其它各家更高的地位。
其次,把墨家学说纳入近代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之中,条分缕析,从宗教思想、实利主义、兼爱思想、政治主张等方面予以考察,使墨家学说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而区别于以前墨学研究的支离破碎。
尽管这种研究还不深入,且有许多附会的地方。
但毕竟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同时,他还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考察墨家学说的产生,这虽有环境决定论的倾向,但在当时却使人们耳目一新。
中国古代科普发展历程中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
中国古代的教育萌芽于原始公社和夏、商、西周时期,到了西周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教育制度。
中国的科普正是随着古代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而发展的。
古代科学教育发展最早的科普如同教育的产生一样,源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但科普的起源要比学校教育早。
在古代,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人们在生产劳动和生活实际中发现的一些规律、技巧,需要传递给别人,别人则需要向这些发现规律和掌握技巧的人模仿、学习,这就有了原始的科普产生动机。
因此,最早的科普产生于正规的学校教育之前,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就存在,并为后来学校的科学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
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科技出现明显的飞跃。
经过秦朝与汉朝,总体水平迅速提高。
在世界古代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一直延续。
所以,中国古代科技自秦汉以后,在世界科技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例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然而,中国古代科技作为古代社会的产物,除医学外,基本上停留在经验性阶段,没有形成理论体系。
这与中国古代统治阶级长期坚持推行人伦化教育、轻视自然科学,主张修己治人、轻视庶民教育有直接关系。
中国古代科学多为经验之谈。
以农学为例,中国古代农学著作数量很多,包括已散失的,已知有三百七十多种,为古代世界各国之冠。
但它们基本上都是各种农业生产具体经验的记载,几乎未曾作出理论性的概括和总结,更没有形成学科理论体系。
又如中国古代天文学,基本上只是为制定历法服务。
中国古代数学成就甚大,但基本上是一门实用性的学科。
众多的数学家中,只有三国时期魏国的刘徽为《九章算术》作了详注,对《九章算术》中的全部公式和定理给出了证明,对一些重要的概念也给出较为严格的定义。
刘徽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数学理论的奠基者。
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和世界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墨经》是墨家进行私学教育的教材。
在教学内容上已有力学和光学方面的知识;在教学方法上,也已运用自然观察法,这是物理实验的起源。
《墨经》阅读文献主讲人:雒自新一、墨子、墨学与《墨经》1. 墨子其人墨子姓墨名翟(di),战国初期鲁阳人。
创立墨家学派。
活动于公元前5世纪。
盛年在孔子(前551-前479)和孟子(约前372-前289)间。
墨子熟悉当时的各种手工业技术,特别是木工技巧。
墨子形象:手持规矩(画方和园的工具),工匠知识分子,言语行事不离规矩。
《庄子·天下》说,墨子“好学而博”。
儒墨都是当时最著名的学派。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常“儒墨”并称,“孔墨”对举。
《韩非子·显学》:“世之显学,儒墨也”。
在《四库全书》中,“儒墨”并称和“孔墨”对举频次上千。
墨子是劳动者的圣人。
2. 《墨子》与《墨经》《墨子》是墨家著作汇编,分别书写在战国时期,编辑成书在汉代,是墨家学派对世界(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法则、规律探索的成果。
《墨子》一书包括标点符号共95000字,共53篇。
第一组:杂论《墨经》开头《亲士》到《三辩》7篇,是墨学的杂论。
第二组:十论从《尚贤》到《非命》十论,10个论题共23篇,是《墨子》的主要论题和思想,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军事、伦理、哲学,偏重政治、伦理。
第三组:言行《非儒》、《耕柱》到《公输》6篇,记载墨子墨家言行。
第四组:经说《经上》、《经说上》、《经下》、《经说下》、《大取》、《小取》第五组:墨守《备城门》到《杂守》11篇讲守城技术,是积极防御战的战略战术,属军事学。
墨子的主要哲学观点:①政治哲学观点,是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等。
②提倡经验论的认识论。
③认识论有理性论的科学成分。
④在争鸣中,提出名、辩、类、故、法、悖等逻辑概念⑤根据有人曾“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的错觉、古书的讹传,提出鬼神存在。
墨家与儒家在先秦并称显学,秦汉以后由于其充满强烈逻辑学、科学、民主和平等精神,不符合封建独裁者的政治需要,于是至清代一度终绝。
《墨经》是后期墨家的著作,总结了整个战国时期的哲学争论。
墨子和墨家思想(第十八讲—墨子思想的历史影响)在先秦以后的秦汉时代,墨家思想遭遇了与儒家思想截然不同的命运,由“显学”变为“绝学”。
如何看待墨学的中绝?如何看待墨子思想的影响?这些都是我们在了解墨子思想影响时要加以说明的问题。
所以本文讲两个问题,一.墨学中绝的原因从汉代开始,在整个以后的中国古代社会中,既无墨家学派的继续存在,又无学者对于墨子文献及其思想进行专门研究。
墨学为什么会有此命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原因。
①从社会条件看,墨子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和下层劳动民众的理想和愿望,这种理想和愿望往往与统治者的主张不相合,如果说在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氛围中,这种理想和愿望还可以自由表达,那么到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巩固的秦汉时代来说,这种理想和愿望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政治土壤,难以发展下去。
②从意识形态看,墨学本来与儒学相对立。
西汉时期,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识形态政策,使得墨学直接遭受到大一统中央集权政治的高压,失去了与儒学相激互动的学术空间。
这使得墨学在与儒学的竞争中最终成为失败者。
③从墨学自身看,后期墨学的科学思想主张原子论式的思维方式,与中国长期占主导地位的非君子论式的思维方式不同,他们所研究的自然科学与逻辑学问题,又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没有那么密切的联系。
秦汉时代,随着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大发展,与之联系密切的中国古代农学,数学,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相继形成了自己的体系,而与之联系不密切的后期墨家则因此失去了发展的动力,难以维继而中绝。
二.墨子思想的影响虽然从汉代开始,墨学已无传人,但是墨子思想却以不同方式对后世的中国哲学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墨子以“兼以易别”为核心的社会理想,体现和代表了广大下层劳动者民众的呼声,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理想总是与中国劳动民众的理想追求和他们的现实运动联系在一起。
在古代农民的反抗运动中,在近代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中,在20世纪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中,都可以找到这种理想的深刻影响。
古代唯一一个平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
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他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
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
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
其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完成了《墨子》一书传世。
墨子(约前468-前376年),姓墨,名翟,战国初年学者、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出身微贱,曾学儒术,因不满其烦琐的礼乐制度和学说,自创墨家学派以抗衡。
墨子的思想主张博爱而不攻击。
相爱的人,不在一起。
“平等”、“博爱”是“兼爱”。
墨子提倡君臣父子“同生共死,爱其身”,认为社会有强、弱、富、贫、贵、贱、神。
天志明鬼。
宣扬“天命”、“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点。
墨子认为,天有志一-兼爱万物。
“人不分贵贱,皆为天之臣”,“天之眷顾,人之大,人之之大,天下之大,无可匹敌。
”墨子不仅相信有鬼神,而且认为他们会赏罚君主和贵族。
墨子的“天赋人权”与“限制君主”思想是其重要特征。
尚同尚贤。
尚同主张人民与皇上同舟共济,共同努力,实行仁政。
尚贤包括贤人的推选,选贤者为王。
墨子认为,君王要从天下选拔贤人,百姓要在公共治理上对他们进行监督。
皇帝也不例外。
墨子向他的上司请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惩罚他的残暴。
墨子想让君王使用有才能的人,即用有才能的人。
节用节葬。
简朴的丧葬。
“节用”是墨家非常看重的思想,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是对儒家思想的批评。
这是一种长期的丧葬仪式。
主张君王、王公贵族都要象大禹一样节俭、节制。
墨子的墨学,在此方面,也是如此。
墨子简介墨子,约在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dí),鲁人。
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主要内容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墨子在先秦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
墨子关于物理学的研究涉及到力学、光学、声学等分支,给出了不少物理学概念的定义,并有不少重大的发现,总结出了一些重要的物理学定理。
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
墨子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公输班(俗称鲁班)相比。
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
墨子曾做过宋国大夫,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
墨子曾经从师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
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繁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掉了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
墨家是一个宣扬仁政的学派。
在代表新型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列“显学”。
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的反对兼并战争。
墨家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密纪律的团体,最高领袖被称为“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指导,听从指挥,可以“赴汤蹈火,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旋转脚跟后退。
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到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
墨子的行迹很广,东到齐、鲁,北到郑、卫,南到楚、越。
主要著作关于墨子的著作有《墨子》一书。
这本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浅析墨学发展兴衰的原因墨学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学派之一,兴起于战国时期,发展到汉代达到巅峰,然后逐渐衰落。
墨学发展兴衰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墨家学派的思想观点具有独特性,与其他学派存在明显的差异。
墨学强调兼爱、非攻、尚同等理念,对于当时传统的儒家思想提出了批判与反对。
然而,儒家学派在当时是统治阶级所推崇的学派,儒家思想与社会政治结构相契合,因此墨学的理念并未能在社会中获得广泛认同,限制了墨学的发展空间。
其次,墨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局限。
墨学强调实践与实用,主张学以致用,要求学者要具备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然而,在墨学兴盛的汉代,科举制度已经形成,举人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而不是墨学的理论。
这种教育体系的制约限制了墨学思想在社会中的传播和发展,导致墨学难以培养出大量的精英知识分子。
第三,墨学在实践中存在实施困难。
墨学强调利民、兴物、济世的原则,提出了诸多政策建议。
然而,墨学的很多理念在实践中实施困难。
例如,强调非攻的原则在战乱的时代难以得到实践,而兼爱的理念则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无法得到广泛认同和实施。
这种现实困境限制了墨学的影响力和发展。
最后,墨学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机制。
墨学的创始人墨子集大成者都将自己的思想编成书籍传世,但随后没有形成连续的学术传承。
墨学没有建立起体系完整、思想发展连续的学派,导致难以吸引更多的学者参与墨学的深入研究和发展,失去了与时俱进的能力。
总之,墨学发展兴衰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儒家思想的压制、教育制度的限制、实践困难以及学术传承的缺陷。
墨学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现实脱节,无法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应用。
然而,墨学的发展历程仍然值得我们深思,它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后世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历史上的墨家1墨家是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约产生于战国时期。
创始人为墨翟。
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矩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
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
主张人与人平等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
但是相信有鬼(明鬼),相信天的意志(天志)。
中文名:墨家发源时间: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墨翟有关著作:《墨子》,《胡非子》等墨家鼻祖墨子(约前468--前376),姓墨名翟(dí),世称墨子。
《姓氏寻源》说墨氏出于宋微子,为宋微子后裔。
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曾做过宋国大夫,当过制作器具的工匠,善于制造守城器械。
墨翟,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生卒年不详,大概是在前479年—前381年以内。
中国春秋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孟子·滕文公》篇云:「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即归墨。
」可知春秋之世,杨朱之学与墨学齐驱,并属显学。
墨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
曾学习儒术,因不满“礼”之烦琐,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
据说楚王曾计划攻宋,墨子前往劝说楚王,并在与公输般的模拟攻防中取得胜利,楚王只得退兵。
墨子的思想与主张见墨家。
者多来自社会下层,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尤重艰苦实践,“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则夕弗得”,“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
“以裘褐为衣,以跂蹻(草鞋)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生活清苦。
墨者可以“赴汤蹈刃,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后转脚跟后退。
墨者中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
墨者必须服从钜子的领导,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中国(滕州)首届国际墨子文化节浅议中图分类号:f42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 (2013)17-573-01墨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创立的墨家学派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墨学与孔子创立的儒学并称“显学”,弟子“充盈天下”。
近年来,山东省滕州市立足自身文化特色,不断挖掘整合墨子文化资源,营造浓厚的墨学文化研究氛围。
“墨学文化”目前已成为滕州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品牌。
滕州市已连续举办了多届国际墨子文化节,生活在墨子故里的滕州人,和每一个到过滕州,关心滕州的人都能感受到滕州作为墨子故里,善国圣城的独特魅力。
以下是本人关于举办国际墨子文化节的建议。
第一,墨子文化节应重在文化,其次是经济效益,再次是国际影响。
从文化方面上讲,墨子文化节应该确定墨子、墨子学说的唯一性和独特性。
1、着眼于细节,让墨子学说在滕州安家落户,以滕州为基点将其发扬光大。
实事求是,将现行教科书中以及官方层面文史资料中有关涉及墨子简介的含糊之处,修正为:墨子,春秋战国之际,小邾国(今山东省滕州市人)。
教科书作为一种官方认可的在全社会普及的教学资料,可以直观的教育后代,墨子就是滕州人,墨子的故里就在今天的山东省滕州市。
作为墨子故里,我们每一个滕州人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好我们的本土文化资源。
同样,我们的政府也应该通过法律的手段切实――的保护好”墨子故里山东滕州”这一文化、旅游品牌。
2、利用墨子学说的唯一性,整合滕州文化的独特性,却定滕州在鲁南地区乃至全国的文化中心地位。
玄鸟生商,商朝始祖发源于滕州;7300年前的原始古文明- -北辛文化在此传播;与儒学并称“显学”的墨家学说发源于滕州;百工之祖鲁班诞生于滕州;奚众在此开创造车基业;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被封于滕州;以三寸不烂之舌,战胜百万雄兵的毛遂墓葬于此;身历三朝,开创中国封建帝制礼仪,被千古一帝- -秦始皇聘为博士的孙叔通出生于此??这些历史点故,文化、名人在国内外都是绝无紧有的,这充分说明我们滕州并不缺少传统文化和名人,我们缺少的是能够让这些传统文化和名人重见天日的魄力和手笔。
历史⼈物墨⼦ 他是⼀位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还精通军事,他就是墨⼦。
快来看看墨⼦的故事吧! 耕柱⼦ 墨⼦学⽣耕柱⼦,聪颖过⼈,但不知发奋努⼒,墨⼦总是责备他。
耕柱⼦说:“先⽣,我真的没有什么⽐别⼈强的地⽅吗?” 墨⼦说:“我将要上太⾏⼭,乘坐快马和⽜,你打算鞭策哪⼀个呢?” 耕柱⼦很⾃信地说:“我要鞭策快马。
” 墨⼦追问:“你为什么要鞭策快马?” 耕柱⼦说:“快马值得鞭策。
因为它感觉灵敏,鞭策它可以使它跑得更快!” 墨⼦的⽤意是启发耕柱⼦,让他努⼒求学,奋发上进,现已⽔到渠成,就对耕柱⼦说:“我也认为你是值得鞭策的!你应该像快马⼀样⼒求上进啊!” 以后耕柱⼦发奋读书,⼒求上进,再也不⽤⽼师整⽇督促了。
⽑泽东:墨⼦是⽐孔⼦⾼明的圣⼈ 1939年2⽉,⽑泽东给陈伯达写了⼀封很有专业学术⽔准的信。
当时,陈伯达刚刚写出《墨⼦的哲学思想》⼀⽂,向⽑泽东请教。
⽑泽东以极⼤兴趣读完这篇3.6万字长⽂后,在信中对陈研究墨⼦称赞有加:“《墨⼦的哲学思想》看了,这是你的⼀⼤功劳,在中国找出赫拉克利特来了。
”他还觉得陈伯达的⽂章标题平常,不⾜以体现对墨⼦的⾼度评价,建议“似改为‘古代辩证唯物论⼤家——墨⼦的哲学思想’或‘墨⼦的唯物哲学’较好”。
这⾜以表明⽑泽东对墨⼦的态度。
4⽉,⽑泽东在抗⼤⽣产运动初步总结⼤会上讲话指出:历史上的禹王,他是做官的,但也耕⽥。
墨⼦是⼀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个⽐孔⼦⾼明的圣⼈。
孔⼦不耕地,墨⼦⾃⼰动⼿做桌⼦、椅⼦。
历史上⼏千年来做官的不耕⽥,读书⼈也不耕⽥,假使全国党政军学,办党的,做官的,⼤家⼲起来,那还不是⼀个新的中国吗?他还进⼀步发挥说:“马克思主义千条万条,中⼼的⼀条就是不劳动者不得⾷。
”“不劳动者不得⾷”等于是墨家的信条“赖其⼒者⽣,不赖其⼒者不⽣”的现代表述,⽽推崇⼤禹也是推崇墨家思想的表现,因为⼤禹正是墨家理想中的圣⼈。
⽑泽东在延安时期⼤⼒倡导墨⼦之道,是因为墨家许多观点、做派与马克思主义原理不谋⽽合,有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