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滨湖区太湖新城项目汇报
- 格式:ppt
- 大小:5.28 MB
- 文档页数:20
无锡太湖新城正在崛起的新城市中心前言巍巍太湖,悠悠水韵。
滨水而建的城市,总是有着出众的灵性与魅力。
水,是孕育文明的摇篮。
滨水而建的城市,总是有着出众的灵性与魅力。
巍巍太湖,悠悠水韵,被评为全国首批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的无锡太湖新城,位于长三角中心点,成长于无锡城南三面环湖之毓秀板块,东起京杭运河,西接梅梁湖,南依太湖,北至梁塘河,总面积约150平方公里,融汇自然生态,实现超前规划,精铸品质生活,绘制着无锡最引人向往的魅力宜居之城,正朝着打造“无锡城市新中心、产业发展新高地、生态宜居新天堂”的目标迈进,助推无锡从“运河时代”向“太湖时代”的全面跃进。
作为无锡“一城一岛一带”重要承载地的太湖新城,按照150平方公里统一规划的原则,自东往西分为东区、中心区和西区。
东区为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全力打造滨水型国际化科技新城、国家传感信息中心及国家物联网产业创新示范区。
中心区是无锡最富魅力、最有特色、最具品质的城市新名片,是集产业、资本、人才、就业和工作、生活、商务、休闲活跃便捷的无锡城市新中心。
西区为无锡科教产业园,着力开发以休闲度假、文化创意为核心功能的国家公园、国际化度假区和新兴产业高地。
无锡城市新中心无锡因水而兴市,因市而兴城,这种发展脉络,造就了无锡老城早年的繁华。
近年来,随着无锡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和城市人口不断攀升,无锡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一条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思路:跳出老城建新城,从“运河时代”走向“太湖时代”。
于是,瞄准国内外先进标准,为无锡乃至长三角城市功能配套,并由此成为苏南都市圈发展新制高点的太湖新城正呼之欲出。
太湖新城中心区于2002年开始规划、2007年正式开建,经过5年规划、7年建设,“道路成网、绿地湿地成片、功能性项目成形”的城市新中心雏形已现。
在太湖之畔最美丽的土地,完备的基础设施、高品质的秀美建筑,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谐相融,正逐渐辉映成一幅现代化国际化滨水花园城市画卷。
按照集聚开发、集中见效的原则,太湖新城中心区以尚贤河湿地为纽带,将河西规划定位为金融商务和总部集聚区,河东规划为文化会展及商业街区。
太湖新城规划优化方案前言太湖新城,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南部,是无锡市新型城镇化战略重点建设区域,也是沪宁杭新城市群和太湖经济区的重要节点。
本文旨在对太湖新城的规划进行优化,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问题分析道路规划问题首先是太湖新城的道路规划问题。
当前,太湖新城的道路规划相对比较简单,没有设计足够的高速道路和桥梁。
尤其是城市中心的道路不足,主干道之间的转换困难。
这给交通带来了巨大的不便,也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生态环境问题太湖新城位于太湖之畔,要保护好生态环境,防止污染。
但事实上,太湖新城的环保系统还不完善,城市环境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如垃圾回收处理、道路尘土污染等。
经济发展问题太湖新城的经济发展还不够成熟,要想让太湖新城成为一座强劲的城市,就必须在经济上不断创新。
当前,太湖新城的产业结构主要是服务业和新能源产业,但要想实现经济多元化,还需加强制造、体育旅游等产业的发展。
优化方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太湖新城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本文提出以下规划优化方案。
道路规划优化在太湖新城的道路规划中,应增加高速公路和桥梁的数量,同时提高城市中心道路的宽度。
这一点对于太湖新城的交通发展非常关键。
通过规划路网,使主干道和次干道之间的转换更灵活,更便捷,从而增强太湖新城交通的整体开发能力。
生态环境优化加强太湖新城的环保,重视城市环境问题,开展垃圾分类投放,建立一个绿色环保系统。
在城市的环保建设中,要加强防护污染和清洁路面的工作。
推进太湖新城的生态建设,建立一个生态环境保护区。
经济发展优化在太湖新城的经济发展中,应注重发展制造、体育旅游等一些多元化的产业,尤其要发挥无锡作为制造业发展的优势。
同时,应引进更有竞争力的企业进入太湖新城,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结语通过对太湖新城的规划优化,我们可以帮助太湖新城实现可持续发展。
虽然太湖新城目前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相信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下,太湖新城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长足的发展。
无锡太湖新城概念性总体规划设计无锡太湖新城是江苏省无锡市的一个新兴区域,位于无锡市东南部,毗邻太湖,总面积约为150平方公里。
该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是无锡市发展的重要战略区域。
本篇文章就无锡太湖新城的概念性总体规划设计进行探讨。
首先,无锡太湖新城的总体规划设计应以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为理念。
考虑到太湖的特殊地理位置和重要的生态价值,规划设计应注重保护太湖及其周边生态系统,通过建设绿色生态基础设施,提高环境质量,保护生态资源。
同时,要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路径,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其次,无锡太湖新城的总体规划设计应注重优势产业的发展。
无锡太湖新城的地理位置独特,交通便利,拥有丰富的产业资源。
规划设计应充分挖掘新城的产业潜力,发展现代制造业、高端服务业等优势产业,提升区域经济水平。
同时,规划设计还应注重引进外资和创新创业人才,推动新城经济的国际化、现代化发展。
第三,无锡太湖新城的总体规划设计应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考虑到新城的地理条件和发展需求,规划设计应合理安排城市功能区划,将市中心区域作为经济、文化、行政中心,发展高端商业、文化艺术等产业。
同时,要合理规划居住区,提供高品质的住宅环境和配套设施,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此外,规划设计还应注重公共交通、道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可达性和通达性。
最后,无锡太湖新城的总体规划设计应注重人文关怀。
作为一个新兴区域,新城的人文环境和社会服务设施尚未完善。
规划设计应注重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建设完善的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社会服务设施,提供多元化的生活选择。
此外,还应注重保护和传承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形象和品质。
总之,无锡太湖新城的概念性总体规划设计应以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为理念,注重优势产业的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注重人文关怀。
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无锡太湖新城将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XDG-2009-67号地块2A地块项目超高层建筑超限设计摘要:某工程采用剪力墙结构体系,存在“扭转不规则”和“偏心布置”不规则情况,属于一般不规则结构。
由于本工程塔楼的高度 139.80m 超过了《高规》规定的剪力墙结构在 7 度设防时的最大适用高度 120 米限值,依据住建部建质[2015]67 号文的规定,属 B 级高度超限高层建筑,一般不规则结构。
本文从结构体系,结构计算要点及采取的抗震措施,介绍本工程的结构分析和计算过程关键词:结构设计;超高层;超限设计1.项目概况本项目地块位于无锡市滨湖区太湖新城,67号地西侧的2A地块,总用地面积:65699m2,计容积率总建筑面积:194412.5m2,地下总建筑面积:91982m2。
该项目主要由2栋46层高139.8m的超高层住宅(32#,33#)、1栋33层高层住宅(31号楼)、2栋31层高层住宅(29~30号楼)、2栋25层高层住宅(26~27号楼)、1栋26层高层住宅(28号楼)、10栋3层别墅住宅(34~43号楼)、1栋配电用房及两层地下车库组成。
各单体下均设二层地下室,与大地下车库均连通,地下车库覆土的深度约1.2m,地库地下一层的层高约 4.1m,地下二层的层高约 3.7m,底板顶相对标高约-9.150m。
本工程±0.000m相当于绝对标高 4.850m(85高程)。
2.基础设计根据已有的地勘资料及结合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结果,本工程基础采用泥浆护壁旋挖成孔灌注桩,考虑灌注桩的抗压和抗拔。
周边地库抗浮设计:场地地下水压力较大,本工程地下室拟使用 450x450 方桩,混凝土等级为 C35,单桩抗浮承载力特征值由桩身强度控制,根据桩身强度及 0.2mm 裂缝宽度计算,单桩抗拉承载力特征值取为 540 KN。
塔楼基础筏板厚1800mm,双层双向配筋,配筋率不小于 0.15%。
3.上部结构和超限情况检查3.1 上部结构体系本塔楼地上 46 层,地下两层,总高 139.80m,为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
无锡太湖新城市场调研分析报告第一章、市场调研描述一、调研目的:通过对无锡太湖新城板块进行调查,分析各楼盘之间的竞争状态,以及整个板块在无锡市与其他板块的竞争分析,从而得出太湖新城的基本市场状况,并预测未来太湖新城的市场基本走向。
二、调研对象及课题阐述:调研对象:无锡市太湖新城个案调查:太湖国际社区、尚锦城、融创·天鹅湖、阳光·嘉园、绿城·玉兰花园。
无锡市的新规划中,对周边未开发的地区加大了开发力度,促使无锡市的房地产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规划中针对无锡市太湖新城板块的建设,被认为是一张可以重新书写城市辉煌的“白纸”。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杨卫泽、市长毛小平都认为“太湖新城建设事关长远、事关重大”。
这一判断,既是基于新城自身的区位、资源优势,也是基于城市产业转型的战略部署。
决策层认为,这个山水围合的150平方公里土地,是适宜人居、办公、商务的绝佳场所,又为金融、研发、创意等“无烟产业”提供了最好的空间。
这样的定位,可以完美兼顾人和城市的双重需求,而人口的适度转移,又将使老城“痼疾”迎刃而解。
因此,使得此板块成为无锡市现在以及未来最火热的板块之一。
在该板块上,有众多的实力开发商,为了清楚的了解整个板块的市场环境,板块的基本概况,因而,我们需要做以下课题:1、无锡市整体城市概况2、宏观政策的分析(包括无锡市地方政策对房地产的影响)3、无锡市太湖新城板块的SWOT分析4、个案的综合分析5、无锡太湖新城板块市场调查研究结论总结概述(无锡市场整体解读分析、板块的升值潜力分析、板块内各楼盘营销突破点分析)。
第二章无锡市概况一、城市及宏观经济概况1.城市概况:a,地理位置:东邻苏州,距上海128公里;南濒太湖,与浙江省交界;西接常州,去南京183公里;北临长江,与泰州市所辖的靖江市隔江相望。
无锡市为江苏省省辖市,全市总面积为4787.61平方公里(市区1659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188.14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和丘陵面积为78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6.8%,水面面积为150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1.4%。
规划篇、太湖新城1、总体规划太湖新城位于无锡城市南部,北起梁塘河,南至太湖,西邻梅梁湖景区,东至京杭大运河,规划常住人口100万,总面积约150平方公里,是无锡市“城市南进、产业北移”城市发展战略的重点地区。
新城南、西两侧皆临太湖,环太湖高速贯穿新城;东接无锡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京杭运河与苏南国际机场;北靠蠡湖景区和梁塘河生态湿地公园与老城区相连,规划轨道交通1、4号线从新城穿过;加之规划建设的“五横九纵”的道路格局,使得太湖新城在区位、交通及生态环境方面的优势十分明显。
2、功能定位太湖新城是无锡新的城市中心,是一个开放式、生态型的现代化新城。
主要功能定位为商务商贸中心、科教创意中心和休闲宜居中心,是无锡高端商务、金融机构、企业总部、专业服务的集聚区。
太湖新城以华谊路和蠡湖大道为界,自东往西分为东区、中心区和西区。
东区(华谊路以东、高浪路以南)一一以太湖国际科技园为载体,重点建设高新技术研发园、大学科技园、软件园、数码设计园、创意研发园。
中心区(华谊路以西、蠡湖大道以东)——重点建设太湖新城商务中心、市民中心及各类居住社区。
西区(蠡湖大道以西)一一以山水城旅游度假区、科教产业园为载体,重点发展创意产业和生态休闲旅游业。
3、建设目标太湖新城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塑造一个新城一一开放的、现代化的湖滨新城;打造两个中心一一中央商务中心和创意中心;完善三大功能一一商务办公、创意产业和休闲居住功能;形成四个特色一一特色鲜明的山水城、和谐共生的生态城、底蕴深厚的文化城、网络覆盖的数字城。
太湖新城形成“一核、一带、两园两区”的规划结构“一核”是指行政文化及商务金融核心“一带”是指环太湖山水风光带“两园两区”是指太湖国际科技园、科教产业园及核心区两侧的配套生活区、金融商务第一街区金融商务第一街区建在方庙村袁湾里旧址约20公顷范围内,东西分别以立德道、立信路为界,北至观山路,南达吴越路。
目前已有无锡国联、香港昌兴等11家国内外着名企业合作开发金融街区。
太湖新城规划建设情况简介太湖新城位于中国江苏省无锡市,是无锡市政府规划的重点新城区之一。
太湖新城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约20平方公里,计划建设总人口约50万人。
该区位于无锡市的东南部,北接崇安区、惠山区和锡山区,西至太湖,南至苏州市太湖新城,东临昆山市花桥镇。
太湖新城是无锡市发展江南现代化产业的重要区域,其规划目标是要打造成为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宜美新城。
规划概述太湖新城的规划目标是建设成为“机遇之城、宜业之城、宜居之城”。
机遇之城太湖新城将以现代制造业为核心,发展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
其中,重点发展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半导体、新型显示等领域,引入高端制造业企业和高端研发机构,加速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宜业之城太湖新城将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引进总部经济、文化创意、商务服务等行业,着力打造金融、科技、文化、旅游等产业新高地,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同时,加快构建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产业集聚力和环境配套能力,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入驻。
宜居之城太湖新城将积极推进城市生态化建设,打造高品质生态居住区和城市公共服务区,为市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质。
同时,加强社区建设,提升社区公共服务能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建设进展基础设施建设太湖新城交通干线筹划实施,包括宜兴至锡山快速干道、苏常通道、幕府大道等重要道路,构建城市快速路网;加快推进地铁1号线、S1线等新建工程,实现城市快速公交和轨道交通的畅通。
同时,绿化和水系建设同步推进,打造生态宜居新城。
经济建设太湖新城重点引进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半导体、新型显示等领域高端技术和企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目前,已有众多科技创新型企业和高端制造企业入驻太湖新城,如海康威视、奥的斯电梯、富士康、TCL等企业。
社会建设太湖新城积极开展社区建设,以优化社区服务、提高管理水平为目标,建立完善社会管理服务体系。
同时,加强共建共治,提高居民自治意识,共同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无锡市人民政府关于太湖新城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心区—商务区”管理单元E街坊动态更新的批复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无锡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8.02.27
•【字号】锡政复〔2018〕13号
•【施行日期】2018.02.27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城乡规划
正文
市政府关于太湖新城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心区—商务区”管理单元E街坊动态更新的批复
锡政复〔2018〕13号
市规划局:
你局《关于报批太湖新城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心区—商务区”管理单元E 街坊动态更新的请示》(锡规〔2018〕3号)悉,经研究,原则同意该管理单元动态更新意见。
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该控规动态更新内容,包括该地区调整以后的用地布局、用地指标与路网线型。
二、在下一阶段工作及规划实施过程中,要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
和严谨性,加快太湖新城核心区公共配套设施的开发建设,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无锡市人民政府
2018年2月27日。
以城市更新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实践案例以城市更新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实践案例为题,我将列举以下10个案例,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目标、实施过程和取得的成效,以及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1. 无锡太湖新城:无锡太湖新城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是无锡市政府推动城市更新的重要项目之一。
该项目以提升城市品质、创新发展模式为目标,通过拆迁旧城区、规划新城区,建设现代化的住宅、商业和公共设施,实现了城市空间的优化和功能的提升,为无锡市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撑。
2. 上海南京西路商业街改造:上海南京西路是上海的商业中心之一,也是城市更新的重点项目。
改造过程中,通过提升道路环境、改善步行和交通条件、引进国际一流的商业品牌等措施,成功打造了一个现代化、国际化的商业街区,促进了商业活动的发展,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品质。
3. 北京CBD建设:北京CBD位于北京市中心,是北京市政府推动城市更新的重点项目之一。
通过拆迁旧建筑、规划新的商业和办公区域,引进国际一流的企业和金融机构,成功打造了一个现代化的商业中心,提升了北京的国际影响力和城市形象。
4. 广州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广州琶洲国际会展中心是广州市政府推动城市更新的重要项目之一。
通过拆除旧厂房、规划新的会展设施,引进国际一流的展会和会议,成功打造了一个国际化、现代化的会展中心,提升了广州的国际影响力和城市形象。
5. 成都天府新区:成都天府新区是成都市政府推动城市更新的重点项目之一。
通过规划新的商业、住宅和公共设施,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创业园区,成功打造了一个现代化、创新型的城市新区,促进了成都的高质量发展。
6. 杭州西湖景区提升工程:杭州西湖景区是杭州市的重要景点之一,也是城市更新的重点项目。
通过提升景区环境、改善交通和游客服务设施,成功打造了一个宜居、宜游的城市景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推动了杭州的旅游经济发展。
7. 深圳前海自贸区:深圳前海自贸区是深圳市政府推动城市更新的重要项目之一。
太湖新城建设指挥部新闻发布材料一、建设概况无锡是全国经济重点城市。
近年来,工业蓬勃发展,经济快速腾飞,人口不断增加,使城市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城市承载能力越来越弱,城市化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经过长期酝酿、精心准备,2007年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决定整合山水资源、产业资源、行政资源、人口资源,实施城市南进、中心南移战略,保护性开发无锡环南太湖地区,建设太湖新城。
太湖新城东起运河,西接梅梁湖,南依太湖,北望蠡湖,地势平坦,风景优美,环境优越,是无锡目前保存最为完整、开发价值最大的板块。
规划范围内现有三街道(太湖、华庄、滨湖街道)、两园区(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太湖国际科技园),现状总人口19.46万。
新城规划定位为行政商务中心、科教创意中心和休闲生活中心,按照“五年成框架、十年出形态”要求,计划用十年时间,打造无锡新的城市中心。
新城总面积约150平方公里,以华谊路和蠡湖大道为界,自东往西分为东区、中心区和西区三个功能区域。
东区(华谊路以东,高浪路以南)约23平方公里,以太湖国际科技园为载体,重点建设高新技术研发园、大学科技园、软件园、数码设计园、创意研发园,树立科技产业优势,建设成为科技型国际化新城区、高度集聚的自主创新研发创业园区,承接国际高科技产业转移的产业基地,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的形象高地。
西区(蠡湖大道以西)72平方公里,以山水城旅游度假区、科教产业园为载体,重点发展创意产业和生态休闲旅游业,建设成为创意前沿、科教高地、生态绿肺,设计名城的重要板块,全国一流的大学城科技园和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政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区及旅游度假休闲基地、影视文化拍摄基地。
中心区(华谊路以西、蠡湖大道以东)是整个太湖新城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面积约55平方公里,主要建设太湖新城商务办公中心、市民中心及各类居住社区。
重点打造行政、商务和居住三项功能,建设成为生态宜居区、商务大都会、无锡新核心。
建设太湖新城,培育和发展新的城市中心,是无锡深入推进城市南进战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重要举措,对于我市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完善城市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构建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发展主平台,全面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