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物6
- 格式:doc
- 大小:1005.50 KB
- 文档页数:9
化学有机物知识点整理有机物的知识点是高考必考的内容,除了选择题,还有一道有机专题的填空题,所以要准确记忆有机物官能团的性质,还要重视实验哦~有机代表物质的物理性质1. 状态固态:饱和高级脂肪酸、脂肪、TNT、萘、苯酚、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淀粉、纤维素、醋酸(16.6℃以下)气态:C4以下的烷烃、烯烃、炔烃、甲醛、一氯甲烷液态:油状: 硝基苯、溴乙烷、乙酸乙酯、油酸粘稠状: 石油、乙二醇、丙三醇2. 气味无味:甲烷、乙炔(常因混有PH3、H2S和AsH3而带有臭味)稍有气味:乙烯特殊气味:苯及同系物、萘、石油、苯酚刺激性:甲醛、甲酸、乙酸、乙醛甜味:乙二醇、丙三醇、蔗糖、葡萄糖香味:乙醇、低级酯苦杏仁味:硝基苯3. 颜色白色:葡萄糖、多糖淡黄色:TNT、不纯的硝基苯黑色或深棕色:石油4. 密度比水轻的:苯及苯的同系物、一氯代烃、乙醇、低级酯、汽油比水重的:硝基苯、溴苯、乙二醇、丙三醇、CCl4、氯仿、溴代烃、碘代烃5. 挥发性:乙醇、乙醛、乙酸6. 升华性:萘、蒽7. 水溶性:不溶:高级脂肪酸、酯、硝基苯、溴苯、烷烃、烯烃、炔烃、苯及同系物、萘、蒽、石油、卤代烃、TNT、氯仿、CCl4能溶:苯酚(0℃时是微溶)微溶:乙炔、苯甲酸易溶:甲醛、乙酸、乙二醇、苯磺酸与水混溶:乙醇、苯酚(70℃以上) 、乙醛、甲酸、丙三醇有机物之间的类别异构关系1. 分子组成符合CnH2n(n≥3)的类别异构体: 烯烃和环烷烃;2. 分子组成符合CnH2n-2(n≥4)的类别异构体: 炔烃和二烯烃;3. 分子组成符合CnH2n+2O(n≥3)的类别异构体: 饱和一元醇和饱和醚;4. 分子组成符合CnH2nO(n≥3)的类别异构体: 饱和一元醛和饱和一元酮;5. 分子组成符合CnH2nO2(n≥2)的类别异构体: 饱和一元羧酸和饱和一元酯;6. 分子组成符合CnH2n-6O(n≥7)的类别异构体: 苯酚的同系物,芳香醇及芳香醚;如n=7,有以下五种: 邻甲苯酚,间甲苯酚,对甲苯酚;苯甲醇;苯甲醚.7. 分子组成符合CnH2n+2O2N(n≥2)的类别异构体: 氨基酸和硝基化合物.能发生取代反应的物质1. 烷烃与卤素单质: 卤素单质蒸汽(如不能为溴水)。
高中化学有机物知识点有机代表物质的物理性质1. 状态固态:饱和高级脂肪酸、脂肪、TNT、萘、苯酚、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淀粉、纤维素、醋酸(16.6℃以下)气态:C4以下的烷烃、烯烃、炔烃、甲醛、一氯甲烷液态:油状: 硝基苯、溴乙烷、乙酸乙酯、油酸粘稠状: 石油、乙二醇、丙三醇2. 气味无味:甲烷、乙炔(常因混有PH3、H2S和AsH3而带有臭味)稍有气味:乙烯特殊气味:苯及同系物、萘、石油、苯酚刺激性:甲醛、甲酸、乙酸、乙醛甜味:乙二醇、丙三醇、蔗糖、葡萄糖香味:乙醇、低级酯苦杏仁味:硝基苯3. 颜色白色:葡萄糖、多糖淡黄色:TNT、不纯的硝基苯黑色或深棕色:石油4. 密度比水轻的:苯及苯的同系物、一氯代烃、乙醇、低级酯、汽油比水重的:硝基苯、溴苯、乙二醇、丙三醇、CCl4、氯仿、溴代烃、碘代烃5. 挥发性:乙醇、乙醛、乙酸6. 升华性:萘、蒽7. 水溶性:不溶:高级脂肪酸、酯、硝基苯、溴苯、烷烃、烯烃、炔烃、苯及同系物、萘、蒽、石油、卤代烃、TNT、氯仿、CCl4能溶:苯酚(0℃时是微溶)微溶:乙炔、苯甲酸易溶:甲醛、乙酸、乙二醇、苯磺酸与水混溶:乙醇、苯酚(70℃以上) 、乙醛、甲酸、丙三醇有机物之间的类别异构关系1. 分子组成符合CnH2n(n≥3)的类别异构体: 烯烃和环烷烃;2. 分子组成符合CnH2n-2(n≥4)的类别异构体: 炔烃和二烯烃;3. 分子组成符合CnH2n+2O(n≥3)的类别异构体: 饱和一元醇和饱和醚;4. 分子组成符合CnH2nO(n≥3)的类别异构体: 饱和一元醛和饱和一元酮;5. 分子组成符合CnH2nO2(n≥2)的类别异构体: 饱和一元羧酸和饱和一元酯;6. 分子组成符合CnH2n-6O(n≥7)的类别异构体: 苯酚的同系物,芳香醇及芳香醚;如n=7,有以下五种: 邻甲苯酚,间甲苯酚,对甲苯酚;苯甲醇;苯甲醚.7. 分子组成符合CnH2n+2O2N(n≥2)的类别异构体: 氨基酸和硝基化合物.能发生取代反应的物质1. 烷烃与卤素单质: 卤素单质蒸汽(如不能为溴水)。
有机物的名称、分子式和结构简式号烷烃1甲烷CH 42乙烷C 2H 6CH 3—CH 3、CH 3CH 3、3丙烷C 3H 8CH 3—CH 2—CH 3、CH 3CH 2CH 3、、4正丁烷C 4H 10CH 3—CH 2—CH 2—CH 3、CH 3CH 2CH 2CH 3、52—甲基丙烷(异丁烷)C 4H 10、CH (CH 3)3、6(正)戊烷C 5H 12CH 3—CH 2—CH 2—CH 2—CH 3、CH 3CH 2CH 2CH 2CH 3、CH 3(CH 2)3CH 3、72—甲基丁烷(异戊烷)C 5H 128 2 ,2—二甲基丙烷(新戊烷)C 5H 12、C (CH 3)49正己烷C 6H 14CH 3—CH 2—CH 2—CH 2—CH 2—CH 3、CH 3CH 2CH 2CH 2CH 2CH 3、CH 3(CH 2)4CH 3、102—甲基戊烷(异己烷)C 6H 14113—甲基戊烷C 6H 14122 ,3—二甲基丁烷C 6H 1413 2 ,2—二甲基丁烷C 6H 1414(正)庚烷C 7H 16CH 3—CH 2—CH 2—CH 2—CH 2—CH 2—CH 3、CH 3CH 2CH 2CH 2CH 2CH 2CH 3、CH 3(CH 2)5CH 3152—甲基己烷(异庚烷)C 7H 16163—甲基己烷C 7H 1617 2 ,2—二甲基戊烷C 7H 16183 ,3—二甲基戊烷C 7H 1619 2 ,3—二甲基戊烷C 7H 16202 ,4—二甲基戊烷C 7H 1621 2 , 2 ,3—三甲基丁烷C 7H 16223—乙基戊烷C 7H 16232,2,4,4—四甲基戊烷C 9H 20242,3—二甲基—3—乙基戊烷C 9H 2025 3 ,3,4—三甲基己烷C 9H 20262,2,4—三甲基戊烷C 8H 18272,3,3—三甲基戊烷C 8H 18282,2,3—三甲基戊烷C 8H 18292,3,4—三甲基戊烷C 8H 18环烷烃30环丙烷C 3H 6、31环戊烷C 5H 10、32环己烷C 6H 12、、33甲基环己烷C 7H 14、34乙基环己烷C 8H 1635顺对二甲基环己烷C 8H 1636反对二甲基环己烷C 8H 16烯烃37乙烯C 2H 4CH 2=CH 2、33丙烯C 3H 6CH 3—CH =CH 2、CH 3CH =CH 2341—丁烯C 4H 8CH 2=CH —CH 2—CH 3、352—丁烯C 4H 8CH 3—CH =CH —CH 3、CH 3CH =CHCH 336甲基丙烯C 4H 8371—戊烯C 5H 10CH 2=CH —CH 2—CH 2—CH 3、CH 2=CHCH 2CH 2CH 3、CH 2=CH (CH 2)2CH 3382—戊烯C 5H 10CH 3—CH =CH —CH 2—CH 3、CH 3CH =CHCH 2CH 3392—甲基—1—丁烯C 5H 10403—甲基—1—丁烯C 5H 10412—甲基—2—丁烯C 5H 1042 1 ,3—丁二烯C 4H 6CH 2=CH —CH =CH 2、CH 2=CHCH =CH 2432—甲基—1 ,3—丁二烯(异戊二烯)C 5H 8442,2,5,5—四甲基—3—己烯C 10H 20、(CH 3)3CCH =CHC (CH 3)3452,4,4—三甲基—1—戊烯C 8H 16462,4,4—三甲基—2—戊烯C 8H 16473—甲基—1,3—己二烯C 8H 14482—甲基—3(2,2—乙基)—1,3—丁二烯C 9H 16493,4—二甲基—2—乙基—1—戊烯C 9H 18503—乙基—1 ,3—戊二烯C 7H 12514—甲基环己烯C7H12炔烃52乙炔C2H2HC≡CH、H—C≡C—H53丙炔C3H4HC≡C—CH3、CH≡CCH3541—丁炔C4H6HC≡C—CH2—CH3、CH≡CCH2CH3、552—丁炔C4H6CH3—C≡C—CH3、CH3C≡CCH3561—戊炔C5H8HC≡C—CH2—CH2—CH3、CH≡CCH2CH2CH3、572—戊炔C5H8CH3—C≡C—CH2—CH3、CH3C≡CCH2CH3583—甲基—1—丁炔C5H8593—甲基己—3—烯炔C7H10603—乙基戊—3—烯炔C7H10芳香烃61苯C 6H6、、62甲苯C7H8、、C6H5—CH363乙苯C8H10、、C6H5—C2H5 64邻二甲苯C8H1065间二甲苯C8H1066对二甲苯C8H1067间甲乙苯C9H1268戊苯C11H16C6H5C5H11、692—苯基戊烷C11H16702—甲基—1—苯基丁烷C11H16713—甲基—1—苯基丁烷C11H16722—甲基—3—苯基丁烷C11H16732,2—二甲基—1—苯基丙烷C11H16、C6H5CH2C(CH3)3743—苯基戊烷C11H16、C6H5CH(CH2CH3)275苯乙烯C8H8、、C6H5CH=CH276苯乙炔C8H6、C6H5C≡CH77联二苯C12H10、CH5—C6H5、(C6H5)2678二苯甲烷C12H12、CH2(C6H5)279萘C10H880α—甲萘C11H1081β—甲萘C11H10821,6—二甲萘C12H12831,5—二甲萘C12H1284α—乙萘C12H1285β—乙萘C12H1286蒽C14H1087菲C14H1088并四苯C18H1289并五苯C22H1490C16H1091C22H12卤代烃92一氯甲烷CH3Cl CH3Cl93二氯甲烷CH2Cl2CH2Cl294三氯甲烷(氯仿)CHCl3CHCl395四氯化碳CCl4CCl496三碘甲烷(碘仿)CHI3CHI397四氟化碳CF4CF498四溴化碳CBr4CBr499四碘化碳CI4CI4100氯乙烷C2H5Cl C2H5Cl、CH3CH2Cl101溴乙烷C2H5Br C2H5Br、CH3CH2Br102氯苯C6H5Cl、C6H5Cl103溴苯C 6H5Br、、C6H5Br 104四氟乙烯C2F4CF2=CF21051,1,2,2—四溴乙烷C2H2Br4CHBr2—CHBr21061,2—二溴乙烯C2H2Br2BrCH=CHBr107氯乙烯C2H3Cl CH2=CHCl 1083,4—二溴—1—丁烯C4H6Br2CH2=CH—CHBr—CH2Br1091,4—二溴—2—丁烯C4H6Br2CH2Br—CH=CH—CH2Br110邻氯甲苯C7H7Cl111间氯甲苯C7H7Cl112对氯甲苯C7H7Cl1132,4,6—三溴甲苯C7H5Br3114苄氯(苯甲氯)C7H7Cl1154—溴辛烷C8H17Br、CH3(CH2)3CHBr(CH2)2CH3醇116甲醇CH4O CH3—OH、CH3OH117乙醇C2H6O C2H5—OH、C2H5OH、CH3CH2OH1181—丙醇C3H8O C3H7—OH、C3H7OH、CH3CH2CH2OH1192—丙醇(异丙醇)C3H8O1201—丁醇(正丁醇)C4H10O C4H9—OH、C4H9OH、CH3(CH2)3OH1212—丁醇C4H10O(异丁醇)1222—甲基—1—丙醇C 4H 10O1232—甲基—2—丙醇C 4H 10O、1242,2—二甲基—1—丙醇C 5H 12O1252—甲基—2—丁醇C 5H 12O、、126乙二醇C 2H 6O 2、HOH 2CCH 2OH 、(CH 2OH )2127丙三醇C 3H 8O 3、C 3H 5(OH )31282—丁炔—1,4二醇C 4H 6O 2129氨基乙醇C 2H 7NO1302,2—二甲基—1—丁醇C 6H 14O1313—甲基—1—丁醇C 5H 12O 1322—戊醇C 5H 12O 、1333—戊醇C 5H 12O1341,2—丁二醇C 4H 114O 21352—氯乙醇C 2H 5OCl136苯甲醇(苄醇)C 7H 8O137环丙醇C 3H 6O138对甲基环己醇C 7H 14O139邻甲基环己醇C 7H 14O醚140甲醚C 2H 6O CH 3—O —CH 3、CH 3OCH 3141甲乙醚C 3H 8O CH 3—O —C 2H 5、CH 3OC 2H 5、CH 3OCH 2CH 3142乙醚C 4H 10O C 2H 5—O —C 2H 5、C 2H 5OC 2H 5、CH 3CH 2OCH 2CH 3、(C 2H 5)2O143甲正丙醚C 4H 10OCH 3—O —C 3H 7、CH 3OC 3H 7、CH 3OCH 2CH 2CH 3144甲异丙醚C4H10OCH3OCH(CH3)2、145甲苯醚C7H18O146异丙醚C6H14O、(CH3)2CHOCH(CH3)2环氧烷147环氧乙烷C2H4O148二氧杂环己烷C4H8O149甲基环氧乙烷C3H6O酚150苯酚C6H6O、1511,2,3—苯三酚C6H6O3(邻苯三酚)C6H6O31521,3,5—苯三酚(间苯三酚)C6H3Obr31532,4,6—三溴苯酚、154邻甲苯酚C7H8O155间甲酚C7H8O156对甲酚C7H8O1572,4,6—三硝基C6H3N3O7苯酚醛和酮158甲醛CH2OHCHO、159乙醛C2H4OCH3CHO、160丙醛C3H6O CH3CH2CHO、C2H5CHO161丁醛C4H8O CH3CH2CH2CHO、C3H7CHO1622—甲基丙醛C4H8O、(CH3)2CHCHO 1633—丁羟醛C4H8O2164乙二醛C2H2O2、、(CHO)2165丙酮C3H6O、、(CH3)2CO、CH3COCH3166丁酮C4H8O、CH3COCH2CH3 167丙二烯酮C3O2O=C=C=C=O、168邻乙酰基苯乙醛羧酸169甲酸CH2O2HCOOH、、170乙酸C2H4O2CH3COOH、171丙酸C3H6O2CH3CH2COOH、C2H5COOH、172丁酸C4H8O2CH3CH2CH2COOH、C3H7COOH173甲基丙酸C4H8O2、(CH3)2CHCOOH174硬脂酸C18H36O2C17H35COOH、175软脂酸C16H32O2C15H31COOH、176油酸C18H34O2C17H33COOH177苯甲酸C7H6O2、、C6H5COOH、178苯正丙酸C9H10O2、C6H5CH2CH2COOH179乙二酸C2H2O4、、(COOH)2、HOOC—COOH180丙二酸C3H4O4、HOOC—CH2—COOH、CH2(COOH)2181丁二酸C4H6O4、HOOC(CH2)2COOH、(CH2COOH)2 182顺丁烯二酸C4H4O4183反丁烯二酸C4H4O4184邻苯二甲酸C 8H 6O 4185间苯二甲酸C 8H 6O 4186对苯二甲酸C 8H 6O 4187甲(酸)酐C 2H 2O 3(HCO )2O188乙酐C 4H 6O 3、(CH 3CO )2O 189乳酸(α—羟基丙酸)C 3H 6O 3、190β—羟基丙酸C 3H 6O 31912,2—二甲基丙酸C 4H 10O 2、(CH 3)3CCOOH1923—甲基戊—4—烯酸C 6H 12O 2193邻羟基苯甲酸C 7H 6O 3194对羟基苯甲酸C 7H 6O 3、195间羟基苯甲酸C 7H 6O 3196对羟基苯—2—丙烯酸C 9H 8O 3197间羟基羧基苯甲醇C 8H 8O 4酯198甲酸甲酯C 2H 4O 2HCOOCH 3、199甲酸乙酯C 3H 6O 2HCOOC 2H 5、HCOOCH 2CH 3200乙酸甲酯C 3H 6O 2、CH 3COOCH 3201乙酸乙酯C 4H 8O 2、CH 3COOC 2H 5、CH 3COOCH 2CH 3202甲酸正丙酯C 4H 8O 2HCOOC 3H 7、HCOOCH 2CH 2CH 3203甲酸异丙酯C 4H 8O 2、、HCOOCH (CH 3)2204甲酸新戊酯、甲酸(2,2—二甲基)丙酯C 6H 12O 2、HCOOCH 2C (CH 3)3205甲酸—2—甲基丁酯C 6H 12O 2206甲酸异戊酯C 6H 12O 2、HCOO (CH 2)2CH (CH 3)2207对乙酸甲苯酯C9H10O2208丙酸甲酯C4H8O2CH3CH2COOCH3、C2H5COOCH3209对羟基苯甲酸甲酯C8H8O32102,2—二甲基丙酸甲酯、新戊酸甲酯C6H12O2、(CH3)3COOCH3211硬脂酸甘油酯C57H110O6、(C17H35COO)C3H5212软脂酸甘油酯C51H170O6、(C15H31COO)C3H5213油脂酸甘油酯C57H104O6、(C17H33COO)C3H5 214苯甲酸甲酯C8H8O2、C6H5COOCH3 215硝酸乙酯C2H5NO3C2H5ONO2、CH3CH2ONO22163—羟基丙酸正丙酯C6H12O3、HO(CH2)2COO(CH2)2CH32172—羟基丙酸正丙酯C6H12O3218丙二酸二乙酯C7H12O4、C2H5OOC—CH2—COOC2H52192—丁酮酸异丁酯C8H14O3220乙酸对甲酚酯C9H10O2221甲酸氯甲(醇)酯C2H3O2Cl222异戊酸异戊酯C10H20O2、(CH3)2CHCOO(CH2)CH(CH3)2223乙二酸乙二(醇)酯C4H4O4224三硝酸甘油酯(硝化甘油)C3H5N3O9硝基化合物225硝基苯C 6H5NO2、、C6H5—NO2226硝基甲烷CH3NO2CH3—NO2、CH3NO2227硝基乙烷C2H5NO2C2H5—NO2、C2H5NO2、CH3CH2NO22282,4,6—三硝基甲苯(TNT)C7H5N3O6229α—硝基萘C 10H 7NO 2230β—硝基萘C 10H 7NO 22311,8—二硝基萘C 10H 6N 2O 42321,5—二硝基萘C 10H 6N 2O 4糖类233葡萄糖C 6H 12O 6、CH 2OH (CHOH )4CHO234果糖C 6H 12O 6CH 2OH (CHOH )3COCH 2OH235蔗糖C 12H 22O 11C 12H 22O 11236麦芽糖C 12H 22O 11C 12H 22O 11237淀粉(C 6H 11O 5)n (C 12H 22O 11)n238纤维素(C 6H 11O 5)n、[C 6H 7O 2(OH )3]n氨基酸239甘氨酸(氨基乙酸)C 2H 5NO 2240丙氨酸α—氨基丙酸C 3H 7NO 2241苯丙氨酸α—氨基—β—苯基丙酸C 8H 11NO 2242谷氨酸α—氨基戊二酸C 5H 9NO 4高 分 子 化 合 物243聚乙烯(C 2H 4)n244聚丙烯(C 3H 6)n245聚氯乙烯(C 2H 3Cl )n246聚苯乙烯(C 8H 8)n、247有机玻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C 5H 8O 2)n、248聚丙烯腈(人造羊毛)(C 2H 3CN )n249聚四氟乙烯(C 2F 4)n(塑料王)250酚醛塑料(电木)(C 7H 6O )n251脲醛塑料(电玉)(CH 4N 2O )n252环氧树脂(C 19H 20O 3)n253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涤纶、的确良)(C 10H 10O 3)n254聚己内酰胺(绵纶)(C 6H 11NO )n255聚乙烯醇缩甲醛(维尼纶)(C 5H 8O 2)n256丁苯橡胶(C 12H 14)n257顺丁橡胶(C 4H 6)n258氯丁橡胶(C 4H 5Cl )n259丁腈橡胶(C 7H 9CN )n260聚硫橡胶(C 2H 4S 4)n261硅橡胶(C 2H 6SiO )n262丁基橡胶263异戊橡胶(合成天然橡胶)(C 5H 8)n264聚乳酸(C 3H 3O 2)n265聚丙酸甲酯(C 4H 6O 2)n266聚丙酸正丁酯(C 7H 12O 2)n267聚乙丙丁酯(C 9H 18)n268人造象牙(CH 2O )n289聚环氧乙烷(C 2H 4O )n290聚乙炔(C 2H 2)n291(C 9H 16)n292戊苯橡胶(C 13H 16)n293(C 10H 10)n294(C 10H 10)n295Nomex 纤维(C 14H 10N 2O 2)n296(C 15H 16O 6)n其它297二恶英(C 12H 4O 2Cl 4)n298维生素C(C 6H 8O 6)n299立方烷(C 8H 8)n3002,3,4—三羟基苯甲酸—2,3—二羟基—5—羧基苯(酚)酯(C 14H 10O 9)n301苯磺酸C 6H 6SO 3302对氨基苯磺酸C 10H 9NSO 3303吗啡C 17H 17NO 3304葡萄糖二酸C 6H 10O 8305三硝酸纤维素酯(C 6H 7N 3O 9)n306丙二酰氯C 3H 2O 2Cl 2307丙二酰胺C 3H 6N 2O 23083,7—二甲基—2,6—辛二烯醛C 10H 16O309三聚甲醛C 3H 6O 3310氨基树脂C 6H 6N 6。
第六章卤代烃卤代烃是一种简单的烃的衍生物,它是烃分子中的一个或多个氢原子被卤原子(F, CL, Br,I)取代而生成的化合物。
一般可以用R-X表示,X代表卤原子。
由于卤代烃的化学性质主要有卤原子决定,因而X是卤代烃的官能团。
根据卤代烃分子中烃基的不同,可以将卤代烃分为卤代烷烃、卤代烯烃、卤代炔烃和卤代芳烃等。
第一节卤代烷烃一.卤代烷烃的分类和命名(一)卤代烷烃的分类1.根据卤代烷烃分子中所含卤原子的种类,卤代烷烃分为:氟代烷:如CH3-F氯代烷:如:CH3-CL溴代烷:如:CH3-Br碘代烷:如:CH3-I2.根据卤代烷烃分子中所好卤原子的数目的多少,卤代烷烃分为:一卤代烷:如:CH3CL, CH3-CH2-Br二卤代烷:如:CH2CL2,多卤代烷:CHCL33. 根据卤代烷烃分子中与卤原子直接相连的碳原子的类型的不同,卤代烷烃可以分为: 伯卤代烷(一级卤代烷) R-CH 2-Br 仲卤代烷(二级卤代烷)CHXR 1R 2叔卤代烷(三级卤代烷)CXR 1R 2R 3(二) 卤代烷烃的命名 1. 普通命名使用范围:结构比较简单的卤代烷常采用普通命名法 命名:原则:根据卤原子的种类和与卤原子直接相连的烷基 命名为“某烷”,或按照烷烃的取代物命名为“卤某烷”。
如:CH 3CL CH 3CH 2Br CH 3CH 2CH 2CH 2I CH CH 3H 3CCH 2CLCHBrH 3CCH 2CH 3CCH 3H 3CCH 3CL甲基氯(氯甲烷)乙基溴(溴乙烷)正丁基碘(正碘丁烷)异丁基氯(异氯丁烷)仲丁基溴(仲溴丁烷)叔丁基氯(叔氯丁烷)2. 系统命名法范围:复杂的卤代烷烃一般采用系统命名法。
原则:将卤原子作为取代基,按照烷烃的命名原则来进行命名。
方法: 1)选择连有卤原子的最长碳链为主链,并根据主链所含碳原子的数目命名为“某烷”作为母体; 2) 将支链和卤原子均作为取代基;3)对于主链不带支链的卤代烷烃,主链编号从距离卤原子最近的一端开始; 4)对于主链带支链的卤代烷烃,主链的编号应遵循“最低系列规则”; 5)把取代基和卤原子的名称按“次序规则”依次写在“某烷”之前(次序按先后顺序写),即得该卤代烷烃的名称。
初三自然科学第一章第6节有机物的存在和变化某某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有机物的存在和变化二、考点清单(一)学习目标:1、会区别无机物和有机物。
2、知道一些简单有机物的性质。
3、了解对生命活动具有重大意义的有机物(如葡萄糖、脂肪、蛋白质等)4、知道自然界中的碳、氧、氮的循环。
(二)重难点分析:重点:有机物、无机物的区分;了解对生命活动具有重大意义的有机物(如葡萄糖、脂肪、蛋白质等);知道自然界中的碳、氧、氮的循环,物质循环思想和基本途径的建立。
难点:有机物、无机物的区分,理解常见有机物的特性,并能由这些特性推测其相关的用途。
三、全面突破【知识点1】一些简单的有机物1、有机物的含义(概念):从物质组成看,有机物是一类含碳化合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等除外),大多含有C、H、O、N等元素。
对照概念可知:CO、CO2、含CO32-,HCO3-的化合物如CaCO3,NaHCO3等是无机物。
2、甲烷(CH4 )(1)甲烷是沼气、天然气、坑气、瓦斯气等气体的主要成分。
沼气的产生:池塘底部、稻草及动物粪便经过发酵会产生大量的沼气。
(2)甲烷的物理性质:甲烷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3)甲烷的化学性质:甲烷是一种很易燃烧的气体,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因此是很好的燃料,“西气东输”输送的气体就是甲烷,但值得注意的是甲烷气体与空气混合点燃时,很容易发生爆炸,故点燃甲烷前一定要检验甲烷的纯度。
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CH4 + 2O2 点燃2 H2O + CO23、丁烷(C4H10 ):打火机内液体的主要成分就是丁烷,其化学式为C4H10。
那么它的燃烧产物应该也是二氧化碳和水。
还有,家用液化气的主要成分也是丁烷气体,它是在常温下经压缩后变成液态,灌装在钢瓶中。
使用时经减压就行。
丁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2C4H10 + 13O2 点燃10H2O + 8CO24、乙炔(C2H2 ):它在氧气中燃烧可产生3000℃以上的高温,生产中可利用这个反应进行金属的焊接和切割。
有机物基础知识有机物官能团与性质[知识归纳]有机物的物理性质1、状态:固态:饱和高级脂肪酸、脂肪、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淀粉、维生素、醋酸(16。
6℃以下);气态:C4以下的烷、烯、炔烃、甲醛、一氯甲烷、新戊烷;液态:2、气味:无味:甲烷、乙炔(常因混有PH3、H2S和AsH3而带有臭味);稍有气味:乙烯;特殊气味:甲醛、乙醛、甲酸和乙酸;香味:乙醇、低级酯;3、颜色:白色:葡萄糖、多糖黑色或深棕色:石油4、密度:比水轻:苯、液态烃、一氯代烃、乙醇、乙醛、低级酯、汽油;比水重:溴苯、乙二醇、丙三醇、CCl4。
5、挥发性:乙醇、乙醛、乙酸.6、水溶性:不溶:高级脂肪酸、酯、溴苯、甲烷、乙烯、苯及同系物、石油、CCl4;易溶:甲醛、乙酸、乙二醇;与水混溶:乙醇、乙醛、甲酸、丙三醇。
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1.需水浴加热的反应有:(1)、银镜反应(2)、乙酸乙酯的水解(3)苯的硝化(4)糖的水解(5)、酚醛树脂的制取(6)固体溶解度的测定凡是在不高于100℃的条件下反应,均可用高考资源网水浴加热,其优点:温度变化平稳,不会大起大落,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2.需用温度计的实验有:(1)、实验室制乙烯(170℃)(2)、蒸馏(3)、固体溶解度的测定(4)、乙酸乙酯的水解(70-80℃)(5)、中和热的测定(6)制硝基苯(50-60℃)[说明]:(1)凡需要准确控制温度者均需用温度计。
(2)注意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
3.能与Na反应产生H2的有机物有:醇、酚、羧酸、氨基酸、葡萄糖(等凡含羟基的化合物)4.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有: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等凡含醛基的物质)5.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的物质有:(1)含有碳碳双键(烯烃)、碳碳叁键(炔烃)的烃类物质和烃的衍生物、苯的同系物(2)醇和酚类物质(含有羟基的化合物)(3)含有醛基的化合物(4)具有还原性的无机物(如SO2、FeSO4、KI、HCl、H2O2等)(5)葡萄糖、麦芽糖、油脂6.能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有:(1)含有碳碳双键(烯烃)和碳碳叁键(炔烃)的烃类物质和烃的衍生物(加成反应)(2)苯酚等酚类物质(取代反应)(3)含醛基物质(氧化反应)(4)碱性物质(如NaOH、Na2CO3)(氧化还原——歧化反应)(5)较强的无机还原剂(如SO2、KI、FeSO4等)(氧化)(6)有机溶剂(如苯和苯的同系物、四氯甲烷、汽油、己烷等,属于萃取,使水层褪色而有机层呈橙红色。
有机物解释
有机物是指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通常与生命活动相关联。
在化学中,有机物通常包括碳和氢,也可能包括氧、氮、磷、硫等元素。
有机物可以是天然产物,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也可以是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如药物、塑料和农药等。
有机物由碳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到其他原子组成,这些碳原子可以形成直链、支链或环状结构。
由于碳原子能够形成多种键合方式,并且具有较高的化学反应活性,使得有机物的种类非常丰富。
在生物学和生态学中,有机物一般指从生物体中生产出来的碳化合物,包括有机酸、脂类、蛋白质等,这些有机物在自然界中参与了许多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总的来说,有机物具有多样性和重要性,并且对于生命体系和工业生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6.食品中的常见有机物[考点解析]1.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六类):醣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无机盐)说明:(1)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多种,其中,有8种氨基酸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必须通过食物摄入,它们被称为必需氨基酸。
(2)氨基酸分子中含有羧基(—COOH)和氨基(-NH2)。
(3)蛋白质是由20多种不同的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起来的极复杂的天然高分子有机物。
(4)认识淀粉、油脂、蛋白质在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主要生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典例分析]例1(1)富含蛋白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2)富含糖类的是_________________,(3)富含油脂的是_________ ________,(4)富含维生素的是_______________。
分析:应了解生活中常见食品中所含的主要营养素成分。
答案:(1)鲜鸡蛋(或奶粉)(2)白砂糖(或精面粉)(3)精炼植物油(或奶油)(4)柠檬汁[自我检测]1.下列物质中,主要营养素成分为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是()。
A.鸡蛋B.米饭C.奶粉D.蔬菜2.下列关于油脂在人体中的生理功能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①油脂在人体内的水解、氧化可释放能量,所以油脂可在人体内提供能量;②为人体合成其他化合物提供原料;③保持体温,保护内脏器官;④促进脂溶性维生素A、D、E、K 等物质的吸收。
A.①②③④B.只有①②C.只有①②③D.只有①②④3.欲将蛋白质从水中析出而又不改变它的性质,可加入()。
A.饱和Na2SO4溶液B.浓硫酸C.酒精D.CuSO4溶液4.葡萄糖作为营养剂供给人体能量,在体内发生主要的反应是()。
A.氧化反应B.取代反应C.加成反应D.聚合反应5.某些氨基酸在人体中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补给,这样的氨基酸有多少种()。
A.8种B.12种C.20种D.21种6.下列关于营养与健康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人体内的脂肪储备着丰富的热能B.摄入维生素不足,不会患营养缺乏症C.如果蛋白质摄入量不足,会使人生产发育迟缓D.低血糖的人会出现乏力疲倦等症状,需尽快补充葡萄糖7.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三种有机物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过程中都出现的变化是()。
【模拟试题一】(答题时间:45分钟)1. 某含氧有机化合物可以作为无铅汽油的抗爆震剂,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8.0,含C 的质量分数为68.2%,含H 的质量分数为13.6%,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显示该分子中有4个甲基。
请写出其结构简式: 。
2. 燃烧1.50g 某有机物,生成1.12 L (标准状况)2CO 和0.05 mol O H 2。
该有机物的蒸气对空气的相对密度是1.04,则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 。
3. 0.2 mol 有机物和0.4 mol 2O 在密闭容器中燃烧后的产物为2CO 、CO 和)(2g O H ,产物经过浓42SO H 后,质量增加10.8g ;再通过灼热的CuO ,充分反应后,质量减轻3.2g ;最后气体再通过碱石灰被完全吸收,质量增加17.6g 。
(1)试推断该有机物的分子式和相对分子质量。
(2)若0.2 mol 该有机物恰好与9.5g 金属钠完全反应,试确定该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并命名。
4. 下列物质在常温下不会被空气氧化的是( )。
(成都市诊断题) ① 苯酚、② 甲苯、③ 丙三醇、④ 硫酸亚铁溶液。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5. 苯酚钠水溶液中,离子浓度最大的是( )。
A. -O H C 56B. +NaC. +H D. -OH6. 下列物质中,既能使溴水褪色,又能产生沉淀的是( ) A. 丁烯 B. 乙醇 C. 苯酚 D. 氢硫酸7. 由56H C -、--46H C 、--2CH 、OH -四种原子团一起组成属于酚类物质的种类有( )。
(北京市崇文区测试题)A. 1种B. 2种C. 3种D. 4种8. 将2CO 气体持续通入下列溶液中,溶液变浑浊后不再澄清的是( )A. 澄清石灰水B. 苯酚钠C. 苯酚D. 硅酸钠9. 用分子式O H C 87所表示的某化合物具有苯环,并且和3FeCl 溶液不发生显色反应,这种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有( )。
(杭州市联考题) A. 2种 B. 3种 C. 4种 D. 5种10. 关于苯酚用途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福州市质检题) A. 用于制酚醛塑料 B. 用来制造合成纤维 C. 用于制造合成橡胶 D. 制有杀菌作用的药皂11. 下列物质久置于空气中,颜色发生变化的是( )。
(广州市测试题) A. 32SO Na B. 苯酚 C. 22O Na D. CaO12. 纯净的石炭酸是 色晶体,该晶体常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 ,通常呈浑浊状,若加热到C ︒70以上,液体变 ,成为溶液,溶液冷却后又 。
13. 盛过苯酚的试管可用 溶液清洗。
皮肤上不慎沾有苯酚,应立即用 洗涤。
除去苯酚中混有的苯,方法是 。
14. A 、B 、C 三种物质分子式都是O H C 87,若滴入3FeCl 溶液,只有C 呈紫色;若投入金属钠,只有B 没有变化。
在A 、B 中分别加入溴水,溴水不褪色。
(1)写出A 、B 、C 的结构简式:A ,B ,C 。
(2)C 的另外两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是:① ,② 。
15. 把溴水分别滴入下列液体中,充分振荡后,静置,把观察到的现象填入空白处: (1)苯 ;(2)苯酚溶液 ;(3)1-己烯 ;(4)乙醇 。
16. 能否用加溴水后再过滤的方法除去苯中的苯酚?答:17. 分离苯和苯酚的混合物可采用下列方法:(1)利用这两种化合物在某种试剂中溶解性的差异,可采用萃取的方法加以分离,实验操作的正确顺序是: → → (用序号填空),从分液漏斗的 (填“上”或“下”)层分离出的液体是苯; → → (用序号填空),从分液漏斗的 (填“上”或“下”)层分离出的液体是苯酚。
可供选择的操作有:① 向分液漏斗中加入稀盐酸;② 向分液漏斗中加入苯和苯酚的混合物; ③ 向分液漏斗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④ 充分振荡混合液静置、分液;⑤ 将烧杯中的液体重新倒回分液漏斗中。
(2)利用这两种化合物沸点的不同,可采用蒸馏的方法加以分离,实验中需要用到的仪器有:铁架台(附有铁夹、铁圈、石棉网)、蒸馏烧瓶、酒精灯、尾接管、 、 、 (实验中备有必要的导管和橡皮塞)。
首先蒸馏出来的液体是: 。
(南京市质检题)【模拟试题二】(答题时间:90分钟)一. 选择题1. (3分)下列物质完全燃烧时,体积一定不发生变化的是(反应前后的条件均为51001.1,200⨯︒C 帕)( )A. 乙烯丙炔的混合物B. 苯C. 乙炔和乙烷的混合物D. 丁烷2. (3分)某气态不饱和烃与适量氢气组成的混合气体,在镍粉的催化下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了饱和烃,体积变为原混合气体的1 / 3。
若将1升这种不饱和烃与10升氧气混合,完全燃烧后生成的气体通过碱石灰吸收,剩余的气体为6升(同温同压),这种不饱和烃的化学式是( )A. 22H CB. 42H CC. 43H CD. 64H C2上述气体体积均在同温同压下测定,单位是毫升,由此可知x 的数据是( ) A. 2 B. 3 C. 4 D. 58. (3分)相同条件下a 毫升乙烯和乙炔的混和气体,完全燃烧用去b 毫升氧气,则原混和气体中乙烯和乙炔的体积比是( ) A.b a a b 2652-- B. a b ab 6252--a b -2b a -2 )和2摩C ,C 经分子A 的结构简式为32B. 332)(COOCH CH HOOCA. 1:1B. 1:2C. 2:3D. 3:115. (3分)a 毫升3种气态烃混合物与足量2O 混和点燃反应后,恢复至原状态(常温、常压)体积共缩小2a 毫升,则3种烃不可能是( ) A. 4CH 、42H C 、43H CB. 62H C 、63H C 、64H CC. 22H C 、62H C 、83H CD. 42H C 、22H C 、4CH16. (3分)由COONa CH 3与碱石灰共热,可得甲烷,你预料将苯甲酸钠与碱石灰一起加热所得的有机物主要是( )A. 苯B. 甲苯C. 苯磺酸D. 苯酸钠 17. (3分)制取Cl CH CH 23-的较好方法是( )A. 在光照条件下将乙烷与氯气混和B. 将乙烯和氯气混和C. 将乙炔和氯化氢混和加热D. 将乙烯和氯化氢混和加热18. (3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乙两有机物具有相同的分子量和不同的结构,则甲与乙一定是同分异构体。
B. 质量相同的甲、乙两有机物完全燃烧,产生质量相同的水,则甲、乙两分子中所含氢原子的个数一定相等。
C. 三氯甲烷没有异构体的事实可以说明甲烷分子为正四面体结构而不是平面四边形。
D. 由邻二甲苯没有异构体的事实可以推测出苯分子中碳碳键不是单双键交替结构。
二. 填空题 1. (3分)分子式为O H C 87,分子中含有苯环结构的有机化合物,共有5个同分异构体,这5个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是(1) (2) (3) (4) (5) 。
2. (4分)二甲苯苯环上的一溴代物有6种同分异构体,这些一溴代物与生成它的对应由上述数据可以推断,熔点为234C ︒的一溴代二甲苯的结构简式为 ,熔点为-54C ︒的二甲苯的名称为 。
3. (4分)某气态烃与过量氧气的混合物共10升,点燃反应后,气体混合物仍为10升,通过浓硫酸后体积变为6升,再通过氢氧化钠溶液,体积变为2升(气体体积均换成标准状况时的体积)。
求该烃的分子式,写出结构简式。
4. (4分)现有A 、B 、C 、D 、E 五种烃,进行以下实验: (1)各取相同物质的量的五种烃,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均相同。
(2)A 、B 能使溴水褪色,其中B 在一定条件下与氢气反应得到A ;A 在一定条件下与氢气反应得到C 。
(3)D 在铁存在条件下可与液溴反应,但D 不能使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4)C 不能与溴水反应,也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5)D 可与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加成生成E ,E 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6)完全燃烧0.25 mol E ,在标准状况下生成二氧化碳气体33.6L 。
5. (4分)含有 键的化合物与含有双键的化合物很容易发生1,4-环加成反应,生成六元环化合物。
例如: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出适当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结构简式) (1)(2)(3)三. 简答题1. (3分)碳正离子[例如,+++C CH CH CH 3353)(,,等]是有机反应中重要的中间体。
欧拉(G ·01ah )因在此领域研究中的卓越成就而荣获1994年诺贝尔化学奖。
碳正离子+5CH 可以通过4CH 在“超强酸”中再获得一个+H 而得到,而+5CH 失去2H 可得+3CH 。
(1)+3CH 是反应性很强的正离子,是缺电子的,其电子式是 。
(2)+3CH 中4个原子是共平面的,三个键角相等,键角应是 (填角度)。
(3)+CH CH 23)(在NaOH 的水溶液中反应将得到电中性的有机分子,其结构简式是 。
(4)+C CH 33)(去掉+H 后将生成电中性的有机分子,其结构简式是 。
四. 计算题1. (7分)在12克饱和一元醇A 中投入足量金属钠,将放出的氢气通过4克灼热的氧化铜,反应后残余固体质量为3.84克,已知氢气的转化率是10%,通过计算写出的A 的分子式。
2. (8分)室温时烃A 和氨气组成的混合气体400毫升,加入过量氧气并点燃混合气体,已知氨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是氮气和水。
燃烧后的产物恢复到室温,体积比反应前减少650毫升,再通过碱石灰,体积又减少400毫升。
接着将剩余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粉,恢复到室温后体积又减少100毫升,最后剩余气体的体积是100毫升,试求: (1)原混和气体中氨的体积; (2)A 的化学式;(3)开始反应时加入氧气的体积。
【试题答案一】1. 333)(OCH C CH -2. O CH 2(2)温度计、锥形瓶、冷凝管;苯【试题答案二】一. 选择题1.(3分)A2.(3分)C3.(3分)B4.(3分)B5.(3分)B6.(3分)B7.(3分)C8.(3分)A9.(3分)B 10.(3分)A 、C 11.(3分)D 12.(3分)D13.(3分)C 14.(3分)C 15.(3分)B 、D 16.(3分)A 17.(3分)D 18.(3分)D19.(3分)C 20.(3分)B5. (4分)三. 简答题:1. (1)++++]...[H H C H +⨯⨯⨯]...[H H C H (2)︒120(3)CHOH CH 23)((4)223)(CH C CH =四. 计算题:1.(7分)O H C 832. (8分)(1)m l 200;(2)42H C ;(3)m l 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