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小学科学五下册《10生命从哪里来》word教案 (3)
- 格式:doc
- 大小:121.51 KB
- 文档页数:2
最新整理小学美术教案小学美术教案五年级下册:10课生命的甘露小学美术教案五年级下册:10课生命的甘露[分析]一、教材生命的甘露分析水是最常见的物质形态,生命的甘露雨雾冰雪,江河湖海,到处都有它的身影。
鱼儿离不开水,花儿离不开露,人类每天都离不开水的滋养。
生命的甘露在太空中观看,地球也被蔚蓝色的海水包裹着,美丽,神奇。
生命的甘露而科学家发现,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几乎都是水做的。
水不仅是生命的源泉,它还是生命的甘露。
没有了水,生命就会终结。
在此背景下编写《生命的甘露》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本课生命的甘露为单元课。
在内容上分为三个部分,并安排有两个必须的学习活动。
第一部分是让学生进一步加强对水的认识:离开了水就离开了生命,生命的甘露水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第二个部分是对水的雨形态的审美与表现,并安排有画雨景的学习活动。
第三个部分是让学生以实际行动爱护和珍惜水资源,做环保卫士,安排有设计制作招贴画的学习活动。
三个部分相辅相承,前后贯通。
有了深入的认识和感受就会有强烈的愿望:既然生命离不开水,我们就要保护好水。
教材生命的甘露在呈现上是按以上内在联系而合理安排的。
体例上有三种形式:1.最具视觉冲击的照片(直接、明白)。
2.学生作业(不同样式的参考)。
3.前导语和提示(启迪思考)。
不同形式力求体现出水对于生命的重要以及保护水资源的迫切,有利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
第一部分有四幅照片。
《地球》选自卫星太空拍摄的照片,图中的地球上美洲大陆与海洋的轮廓清晰可见。
人类还从来未有能够如此观赏美丽、温馨的地球家园。
图中的白色部分不是海浪,而是大气中的气旋云团。
《织锦》(葛克平先生拍摄)表现了山区农民在农田(梯田)里扯秧插秧的情景,画面的构图、动态和色彩生动鲜活。
《渴》(陈钢摄)表现的是儿童渴了之后大口畅饮洁水的情景。
与另一幅斑马饮水的照片一样均直接体现了人、动物不能没有水的事实。
安排这些图片的用意在于从宏观上和从具体的生活中体现生命个体与水的密切关系:和谐、自然。
篇一:《我们的生命周期》教学设计敦小“121”学案设计(科学)第(下)册第(2 )单元篇二:我们的生命周期教案我们的生命周期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认识到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今后还会发生变化。
2、了解人在生命的不同年龄阶段,身体的特点各不相同。
3、知道人也有生命周期,人的一生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过程与方法:1、收集并整理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体生长变化的资料。
2、通过观察、讨论、交流、预测、引导学生分析人一生中身体变化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人的寿命长短和是否健康生活有密切的关系,懂得珍爱生命、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2、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认识人的生命周期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教学难点】了解人一生的身体变化特点。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收集0-—9岁的相片、小时候戴过的帽子,穿过的衣服、鞋袜,用过的物品、玩具,或有纪念意义的东西,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填写“我的身高、体重、能力变化表”和“各年龄段人的身体特点调查表”。
2、教师:多媒体课件,部分婴幼儿用品,电子称,身高表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体验1、课件展示:同学们,猜猜这是谁?(出示老师0岁、5岁、18岁、30岁的照片让学生猜。
)2、提问:从这组相片中,你们发现我的身体有什么变化?3、提示课题:人的一生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呢?我们一起来探究《我们的生命周期》(板书课题)二、主动探究深入体验(一)我们的出生与生长变化1、提出问题:关于人的生命周期,你们想知道些什么?2、学生自由提问。
3、讲解:你们提的问题都非常好,因为课堂上时间有限,我们就选择几个问题来探究。
(课件出示三个问题)(1)我们是从哪里来的?(2)我们刚出生时是什么样子的?(3)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4、讨论1:①、我们是从哪里来的?②、观看视频:动漫《人体奇妙之旅》。
3.图片+文本学习:活动园(1)八女投江:1938年10月上旬的一天夜里,东北抗联第五军妇女团指导员冷云等八名女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安全转移,主动吸引敌军火力,英勇抗击。
在弹尽被围的情况下,宁死不屈,毅然集体投江,壮烈殉国。
她们牺牲时年龄最大的23岁,最小的只有13岁。
她们的壮举表现了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
为纪念八位女烈士,1988年八女投江纪念群雕在牡丹江畔落成。
(2)视死如归的赵登禹:抗日英雄赵登禹是第二十九军将领。
在喜峰口战役中,他率部与敌军展开肉搏战。
他用大刀砍出了中国军队的成风,砍出了中华民族的骨气。
在镇守北平南苑的战役中,他虽身负重伤,但仍指挥作战,不幸壮烈殉国。
临终时说:“军人战死沙场原是本分,没有什么值得悲伤的。
”赵登禹的遗骸被葬于卢沟桥畔。
北京有一段路被命名为“赵登禹路”,以纪念英烈。
(3)赵一曼: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到东北,领导工人斗争,多次领导工人反日罢工。
此后,赵一曼又发动群众,组建游击队,配合抗日部队作战,成绩显著,受到当地民众的积极拥戴。
1935年,赵一曼被日军俘虏,她强忍着日寇的酷刑,疼得几次昏死过去,却表现出一个中国人民保卫民族的决心,忠贞不渝,没有说出任何有关抗联的内容。
次年,日军将赵一曼押送到珠河,面对无情的机枪,赵一曼大无畏地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最终壮烈牺牲,年仅31岁,赵一曼慷慨激昂的故事,让人感动得不禁落泪。
(4)播放视频素材: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英勇就义(5)左权: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协助指挥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粉碎日伪军”扫荡",发展壮大人民武装力量,取得了百团大战等许多战役、战斗的胜利。
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左权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不幸牺牲,年仅37岁。
(6)狼牙山五壮士:1941年8月,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调集7万余人的兵力,对晋察冀边区所属的北岳、平西根据地进行毁灭性"大扫荡”。
食物从哪里来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来源。
2.能按食物的来源将食物分为动物类食物及植物类食物。
3.能按照食物的来源对常见的食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4.通过对食物的认识,认识到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
二、教学准备
鸡蛋(熟)、面包,肉类的食物,大米饭、蔬菜、水果等学生常见的食物。
三、教学重点
区分动物类食物与植物类食物。
四、教学过程
1.列举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品种。
(1)分小组进行交流,并将生活中常见的食物记录下来。
(2)全班交流归纳。
提示学生注意:食物是指来源于动物和植物,并且经过一定的加工后可以直接吃的食品。
2.认识食物来源于哪些动植物。
(1)分小组进行,将带来的不同食物进行分类,看看这些食物分别来自什么动物和植物,在将研究的结果记录在书中的表格里面。
(2)学生反馈。
注意:A.食物来源要说出具体的动物和植物名称。
B.既含有动物成分的有含有植物成分的食物,可以将食物所含有的成分放开来写。
(3)问:根据食物的来源,可以将食物分为那几类?
动物类和植物类。
3.对食物进行分类。
(1)给所带的食物进行分类,并将结果填写在书中的表格里面。
(2)对书中P13页的食物图也进行分类,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3)交流并修正。
(4)总结归纳:动物性食物:
植物性食物:
既有动物性食物又有植物行食物:4.全课总结,拓展应用。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重点知识点归纳第一课怎样才能省力1、【重点】常见的简单机械有(杠杆)(斜面)(滑轮)(轮轴)。
3、【重点】动物身体上的哪些器官或结构有省力的作用?答:①啄木鸟的喙相当于杠杆和斜面;②蜘蛛、蚂蚁的腿相当于杠杆;③蜘蛛、蚂蚁的牙齿相当于斜面;④老虎的尖爪、利牙属于斜面。
第二课撬棍的学问1、古希腊物理学家(XXX)曾说过: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抬起来。
2、能绕一个支点旋转的棍子就是(杠杆)。
3、【重点】杠杆上有三点:(支点)、(动力点)、(阻力点)。
杠杆分为(省力)杠杆,(省距离)杠杆,(等臂)杠杆三种。
4、当从支点到动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被称为省力杠杆。
例如:钳子、起子、蒜夹压汁器、指甲刀、撬棒、铡刀、轮轴、羊角锤、钢丝钳、手推车、花枝剪刀、压水机;5、当从支点到动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费力省距离,这种类型被称为费力杠杆。
例如:镊子,鱼竿,筷子,火钳、理发剪、高尔夫球杆、裁缝铰剪、人的手臂、扇子、响板、汤勺、船桨;6、当从支点到动力点的距离等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不省力也不辛苦,这品种型被称为等力杠杆。
例如:天平、跷跷板、杆秤、订书器。
7、天平是一种丈量物体(质量)的仪器。
8、【重点】天平是根据(杠杆平衡)的原理工作的。
9、我们常用的天平可以分为(托盘天平)和(挂盘天平)两种。
天平的规格常标示出(称量)和(称感)两个性能特征。
称量表示天平的最大称量范围。
称感表示天平可称量的最小质量。
10、使杠杆保持平衡的规律:动力×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第三课轮子的妙用1、像方向盘一样由一个圆轮和轴组成的机械,叫轮轴。
2、【重点】汽车方向盘的轴在轴粗细相同时,轮越大越省力。
3、把圆轮的外缘局部做成小齿状,这个圆轮就成了齿轮。
齿轮是一种(传动)机械。
齿轮有(改变运动速度)和(改变运动方向)的作用。
4、齿轮不是轮轴。
5、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克不及挪动的滑轮,叫(定滑轮)。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杠杆实验实验目的:研究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
实验材料:杠杆尺钩码实验步骤:1.确定杠杆尺一侧的一个点为阻力点,挂一定数量的钩码。
2.一侧确定动力点的位置,看看在不同位置上需要挂多少钩码才能使杠杆保持平衡,将实验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3.改变阻力点的位置,重复第二步。
实验记录:实验结论: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钩码数=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钩码数滑轮实验1.定滑轮实验:实验材料:支架滑轮绳钩码测力计记录表实验过程:1.组装定滑轮装置。
2.用测力计垂直提起一个钩码,读出、记录拉力的读数。
3.通过定滑轮用测力计提起一个钩码,记录拉力的读数。
实验记录:用测力计垂直(向上)提起一个钩码用的力是0.5牛,通过定滑轮用测力计(向下)提起一个钩码用的力是0.5牛。
实验结论:定滑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用力方向。
2.动滑轮实验实验材料:支架滑轮绳钩码测力计记录表实验过程:1.组装动滑轮装置。
2.用测力计垂直提起一个钩码,读出、记录拉力的读数。
3.通过动滑轮用测力计提起一个钩码,记录拉力的读数。
实验记录:用测力计垂直(向上)提起一个钩码用的力是0.5牛,通过动滑轮用测力计(向上)提起一个钩码用的力是0.3牛。
实验结论: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3.滑轮组实验实验材料:支架滑轮绳钩码测力计记录表实验过程:1.组装滑轮组装置。
2.用测力计垂直提起一个钩码,读出、记录拉力的读数。
3.通过滑轮组用测力计提起一个钩码,记录拉力的读数。
实验记录:用测力计垂直(向上)提起一个钩码用的力是0.5牛,通过滑轮组用测力计(向下)提起一个钩码用的力是0.3牛。
实验结论:滑轮组既能改变用力方向,又能省力。
实验名称:斜面作用实验。
实验器材:测力计一个、木块一块(高15厘米)、斜面三块(长15、20、30厘米各一块)、钩码一个。
我的猜想:斜面可以省力我这样做:1、检查器材是否齐全2、组装器材。
3、通过测力计将钩码提起,用多少力,记录在书上。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我们的衣食之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的衣食之源》是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了解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和衣物来源,培养学生珍惜粮食、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故事,让学生了解农业、工业的生产过程,体会劳动者辛勤劳动的成果,从而激发学生对劳动者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和衣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食物和衣物的来源及生产过程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劳动者辛勤劳动的体验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食物和衣物的来源,体验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和尊重劳动者的品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农业、工业的生产过程,知道食物和衣物的来源;学会珍惜粮食、节约资源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劳动者辛勤劳动的成果,培养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食物和衣物的来源,学会珍惜粮食、节约资源的方法。
2.难点:体会劳动者辛勤劳动的成果,培养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劳动者的辛勤劳动,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案例教学法:运用生动的案例,让学生了解食物和衣物的生产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3.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我们的衣食之源》相关内容。
2.课件:食物和衣物生产过程的图片、视频等。
3.道具:农作物、衣物等实物或模型。
4.实践活动材料:如调查表、小组讨论记录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食物和衣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食物和衣物是从哪里来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2.呈现(10分钟)呈现农作物、衣物等实物或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食物和衣物的来源。
五年级上册册科学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能够自己想出办法来增进对研究对象的了解。
2、要求学生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3、要求学生不仅关注收集和了解事实,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三、学生情况分析:1、整体学习状况:五年级现有5个教学班,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学习习惯较差。
他们普遍习惯于被老师牵着走,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
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虽经过一年的科学学习,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的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
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1、本册内容情况:本册教材有以下八个单元的内容:我们的考察计划,吃的好吗,探访鱼儿,小小赛车会,动物家族,饮料瓶能告诉我们什么,招聘月球开发部长,走向两极。
每个单元的培养目标各有侧重点,注重能力培养的系统性和渐进性。
第一单元为“探究过程能力训练”单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动手制作“秋天考察计划”,了解计划与组织的重要意义,初步体验怎样计划与组织;再经历六个“综合探究活动”单元的学习,通过完整的“做中学”探究活动的锻炼,逐步学会能组成小组,明确分工,学会准备活动材料,能小组商议活动规则,最终实现对提出的研究问题制定出书面研究计划的的能力跨越;最后,结合第八单元走向两极的学习,引导学生对前人计划和组织方面成功和失败的案例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注重反思自己本学期参与计划与组织的经验,进一步认识到精密的组织和计划是成功的保证。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珍爱生命教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珍爱生命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珍爱生命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珍爱生命教案篇1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生命的可贵,从而真爱生命,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通过对生命的感受,体会到我们应该真爱生命,因为生命是顽强的,同时也是脆弱的。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是一个较抽象的问题,因此必须通过一些形象、具体的素材,使学生产生这种心理共鸣。
教学过程:【导入】多媒体播放一段有关春天的录像(无声录像)提问:(1)录像反映了哪一个季节?你从哪儿看出的?(2)这是一段很美的景色,很遗憾没有声音,你能不能为这段录像配一段解说词,表达出你对春的感受?(3)为什么你会对春天有如此的感受?在春天里,我们感受到万物欣欣向荣,世界充满无穷的希望,世界因生命的存在而变的如此生动和精彩。
(板书)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如何构成的?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由这些丰富多彩的生命构成的。
(板书)1、多彩的生命构成了缤纷的世界情景一、有一个生了重病的人,万念俱灰,后来他发现只对窗口的一颗树,秋风不断吹落了树叶,他认为当树上的最后一片树叶落下时,自己的生命也该完结了,可树上一直都有一片树叶,于是他鼓起活下去的勇气。
提问:(1)为什么,一个重病患者会因为一片树叶而鼓起生的勇气?(2)我们周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命体,如动物、植物,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3)你曾经被哪一种生命体感动过吗?事例:在非洲草原的旱季来临时,即将干涸的小河里有一条小鱼,为了求生,它努力挣扎希望到临近的水源中,对人而言这个距离虽然近在咫尺,但对小鱼而言却需费尽所有力气,并随时要经受蚂蚁的袭击。
小鱼最终跳到了清凉的河水里。
提问:当你看到此情此景,你会有什么感想?在我们周围存在的这些动植物的生命力是非常顽强的,那是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保持顽强的生命力?情景二:阅读书25页关于水母的材料。
珍爱生命健康成长教育教案(10篇)珍爱生命健康成长教育教案 1班会目标:1、帮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打架,不抽烟,珍爱自己的生命;2、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助合作、关心他人的良好品德;3、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珍爱生命,对生命的价值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4、高考在即,教育学生当前如何做就是珍爱生命。
基本程序1、开场白导入今天为什么要开这个班会;2、父母的珍爱——父母如何珍爱我们的生命;3、我们的不爱——我们如何对生命不负责任;4、同学讨论:我们应该如何来珍爱自己的生命?5、赠送卡片,一起行动,珍爱生命;6、归纳总结,班会在歌声中结束。
一、开场白(1分钟)同学们,上午好!生命,简简单单两个字,对我们而却很重很重,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如果没有了生命,这个世界对于我们而言,还有什么意义?再美的风景,我们不能欣赏了;再美的食物我们不能享受了;再美的理想,不能去实现了……生命是如此地美好,如此地宝贵!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又把我们从一个一点点大的小东西培养到现在,真的很不容易,但是说实在话,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同学根本不珍爱自己的生命,所以,今天我们召开这个班会——珍爱生命,快乐成长!二、父母的珍爱——父母如何珍爱我们的生命(10分钟)父母是如何珍爱我们的生命的,你们知道吗?下面请欣赏米娟带来的诗朗诵《爱在绝处逢生》。
1、米娟表演朗诵《爱在绝处逢生》(3分钟)2、米娟、巩雪演唱韩红的歌曲《天亮了》(3分钟)3、主持人总结(1分钟):每一个生命都来之不易,我们都是父母爱的结晶。
父母把我们生下,一点点地拉扯大。
大家想一想:当生死来临的时候,父母总是把生留给自己的孩子,把死留给自己;当食物摆在面前的时候,父母总是把吃的留给孩子,把不好的留给自己;当家里穷得没钱的时候,父母总是尽可能把钱给自己的孩子花,自己节省着日子过。
没有孩子时,父母的眼中还有对方;当有了孩子后,中心转移了,全家都围着孩子转。
可是我们却并不理解父母的艰难,父母的爱。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10.生命从哪里来
课题10.生命从哪里来
教学目标 1.了解生命起源的几种观点,认识人类对生命起源的探索过程;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材料的能力;
3.通过讨论、分析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重点对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教学难点分析有关观点和依据,提出自己的观点。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
2.分组准备一张记录表如45页图。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
长期以来,人类探索生命起源的脚步一直没有停
止,而生命的起源依然是一个谜,对于这个问题,
不同时期的人有不同的认识,让我们来互相交流
有关资料。
二、了解有关地球上生命起源的观点:
1. 学生汇报,老师将其分类板书
古代:中国—女娲造人
西方—上帝造人
学者推测—由非生命的物质直接转化而
来。
近代:由非生命物质逐步演化而来—来源于科学
实验
现代:生命来自于地球之外—推测
2. 教师小结: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生命
的踪迹,人类从未放弃过对生命起源的探索,但
几千年来对生命起源的问题仍然处于探索中。
三、交流:地球之外有生命的存在吗?
1.讲解:有观点称生命来自于地球以外的星球,
那么地球外有生命的存在吗?
2.交流有关观点
3.收集、整理在资料卡片中。
4.小结:人类目前没有发现在地球外的生命,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也许会有新的发现。
四、作业:写一篇科学短文——地球外有生命的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