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在宜昌“撒叶儿嗬”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70 MB
- 文档页数:16
案例分析新课程NEW CURRICULUM一、主题源自地方文化特点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撒叶儿嗬”原生态文化,不仅走出了资丘镇,走出了长阳县,还上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
从“焦点访谈”中我们看到了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在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舞蹈中,土家族“撒叶儿嗬”被列入其中。
“撒叶儿嗬”是一种独特的土家族祭祀歌舞,土家人用它来庆祝生死。
这种舞蹈表达着土家人豁达的生死观,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
原汁原味的“撒叶儿嗬”就在我们的故乡———资丘镇。
谁家的老人去世,全村的男女老少聚在一起,跳“撒叶儿嗬”为死去的老人送终。
为了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在资丘成立了全国首个原生态文化保护区和中国土家族“撒叶儿嗬”传习基地。
资丘镇文化馆还定期举办“民间文化进校园,民间艺人进课堂”的活动,让在校学生在课堂上了解传统的民间文化,感受民间文化的魅力。
在此基础上,我们学校将此课题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进行研究,旨在进一步地将“撒叶儿嗬”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
二、预设活动目标知识能力目标:通过此研究活动使学生对“撒叶儿嗬”的起源、技法、唱词、发展等进行一些深入了解。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调查、访问、查阅资料、实践体验、上网等亲历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合作探究的能力,形成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学生的亲历活动和成果展示,使学生了解、喜爱“撒叶儿嗬”,同时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本次活动的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提炼子课题,成立小组这个主题内容学生都非常熟悉,怎样才使我们的研究落到实处,达到预期的目标呢?我们分列出子课题分组研究,通过我的引导和同学们的积极讨论,提出了许多相关的子课题,我们归纳和整理我们确定了四个子课题:“撒叶儿嗬”的起源、“撒叶儿嗬”的歌词、“撒叶儿嗬”的跳法唱法、“撒叶儿嗬”的传承与保护。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自主选择主题,我们班分成了四个研究小组。
撒叶儿嗬教案教案标题:撒叶儿嗬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撒叶儿嗬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和音乐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撒叶儿嗬的定义和起源。
2. 撒叶儿嗬的基本节奏和音调。
3. 撒叶儿嗬的演唱技巧和表达方式。
4. 合唱团队合作练习。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音乐播放器播放一段撒叶儿嗬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其独特的节奏和音调。
2. 引导学生讨论撒叶儿嗬的起源和特点。
知识讲解:1. 介绍撒叶儿嗬的基本知识,包括其起源、发展历史和地域分布等。
2. 分析撒叶儿嗬的节奏和音调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其独特之处。
技能训练:1. 教授撒叶儿嗬的基本节奏,包括拍子和重音等。
2. 引导学生跟随节奏进行口头练习,逐渐熟悉撒叶儿嗬的节奏感。
3. 分组练习,让学生合作演唱一段简单的撒叶儿嗬曲目,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表达与欣赏:1. 引导学生学习撒叶儿嗬的演唱技巧,包括发声、音准和表情等。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演唱,让他们展示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对撒叶儿嗬的理解。
3. 欣赏其他学生的演唱,鼓励他们互相欣赏和学习。
总结与评价:1. 总结撒叶儿嗬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收获。
2. 鼓励学生继续练习和探索更多的撒叶儿嗬曲目,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资源:1. 音乐播放器和撒叶儿嗬音乐录音。
2. 撒叶儿嗬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3. 小组演唱时需要的麦克风和扬声器等设备。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包括对撒叶儿嗬的理解和演唱技巧。
2. 对学生的合作演唱进行评价,包括音准、节奏感和团队合作等方面。
扩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加撒叶儿嗬比赛或音乐会,展示他们的演唱成果。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更多的民族音乐,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
这个教案旨在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撒叶儿嗬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培养他们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节奏感和音乐欣赏能力。
土家族撒叶儿嗬——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摘要:在清江长阳土家族一带有着这样的一群土家人,他们的丧礼没有悲怆号哭的祭祀,而是以灵柩前的动人心魄之舞,向死亡舞蹈出热烈的生命之情,这种奇异的丧礼使得土家族张扬了自己具有显著民族个性的死亡哲学,执着于生,超越于死。
土家族撒叶儿嗬历史悠久,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有哪些问题,又该如传承与保护呢?关键词:土家族撒叶儿嗬面临问题保护与传承“土家族”这三个字,引发了多少人无尽的思绪。
在中国56个民族中,它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民族。
它古老,源于古代的巴人:它年轻,是因为知道1956年才得以得到国家正名。
巴人之谜,或许是无数历史学家面前一道不解的难题之一,然而巴人的文化却是极大地丰富了我们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其中在长阳这个钟灵毓秀的地方,有这样一群土家人依靠着清江水孕育了无数优秀的长阳人,创造了无数的史上文明。
千百年来,长阳人积累了深厚的巴文化底蕴,有“歌舞之乡”之美誉。
域内民风淳朴,习俗奇特,以歌舞祭奠亡灵的跳丧舞(撒叶儿嗬)、哭泣庆贺婚嫁的哭嫁歌为代表的民俗文化独具魅力。
有高亢激昂的山歌,典雅隽秀的南曲,欢快炽热的吹打乐,婀娜秀美的花鼓子。
长阳山歌、南曲、巴山舞被誉为土家文化“三件宝”。
1998 年,长阳被授予“全国民族文化先进县”称号。
最具有代表特色就是长阳土家族的跳丧舞——撒叶儿嗬,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丧葬形式。
长阳土家族撒叶儿嗬曾获全国第十届广场舞蹈群星奖金将并率先进入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土家族撒叶儿嗬基本简介撒叶儿嗬亦称打丧鼓,它起源于清江中游地区的土家族,是一种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
湖北长阳土家族"撒叶儿嗬",是湖北清江流域中游地区土家的一种祭祀歌舞。
"撒叶儿嗬"即跳丧或"跳丧鼓"。
每有老人去世,停灵柩于堂前,亲属邻里前往吊唁。
入夜,众人"打鼓踏歌",通宵达旦,以增热烈气氛,谓为亡人解寂,慰亲属节哀。
湖北省地方课教材《长在宜昌》下册第8课《多姿多彩的民间曲艺》教案设计湖北省地方课教材(试用本)《长在宜昌》(下册)第8课《多姿多彩的民间曲艺》一、教学目标:1.了解长阳南曲、枝江楠管、兴山围鼓、秭归花鼓等民间曲艺的主要特点及基本常识。
2.查找长阳本土民间曲艺的资料,基本会唱长阳南曲。
3.激发学生对本民族曲艺的兴趣,接受民族艺术熏陶,热爱本民族文学艺术。
二、教学理念:1、教学活动的开放性:通过课前访谈、调查和查找资料,收集和整理了相关资料;课中充分挖掘教材内外的资源,课后自主创新改编南曲,渗透地域特色,突出地方课程的开放性。
b5E2RGbCAP2、教学活动的实践性:学生在学习民间曲艺的基本常识的基础上,通过调查、访谈、查找资料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了解曲艺的基本特点,探究几种曲艺的的异同,会唱《长阳南曲》。
p1EanqFDPw3、教学活动的活动性:设计让学生主体参与的一些活动:课前资料的收集和调查、课堂的表演和改编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究,获得知识。
DXDiTa9E3d4、教学活动的评价性:在课前准备过程中评价自主性学习状态(学生主动收集、交流、加工和处理学习信息),在课堂相互交流过程中评价合作性学习状态(实行分工合作,各负其责,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取和尊重别人的意见),在学唱南曲和改唱南曲的活动中评价创造性学习状态(变式思维,举一反三,灵活实践。
)RTCrpUDGiT三、教学设想:教学重点:对本民族“长阳南曲”的探究,感受南曲的基本常识和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有一定韵味地唱南曲。
教学手段: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充分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整合教学内容,将课本上的文字资料转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声有色的资源形式呈现给学生,并以一个故事为线索把四种曲艺串联起来,体现这节课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5PCzVD7HxA 教学环节:由创设情景、阅读信息、欣赏体验、互动表演、知识迁移、创造提高等环节螺旋交织而成。
八年级下语文2课课件八年级下语文2课课件【1】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感情。
2、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主旨。
重难点:1、品味语言。
2、理解文章主旨。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孩子,一只递给老人;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朝霞,一只递给晚霞;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历史,一只递给将来;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早春,一只递给金秋同学们,你们想体验这“爱的感动”吗?请打开课本22课《散步》。
二、朗读课文。
1、朗读要求:流畅、有感情。
2、读后解决生字新词。
3、初步感知课文。
这篇课文写了一家祖孙三代四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故事,反映了希望一家祖孙三代互敬互爱、幸福和谐的主题思想。
三、研读课文。
1、“我们在田野散步”。
这一句中的“我们”指谁呀?(指“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我的儿子”。
)2、请大家反复读一读,你能读出什么感情?(自豪感、幸福感)3、是呀,三代四口在田野散步,这多么让人羡慕呀!家有老人是福气呀!除了一家之主“我”之外,谁被排在前面介绍?(是我的母亲)4、“我”的母亲被排在前面,看来,“我”这个儿子是很敬重母亲的,母亲在家里是有地位的,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
请同学们再看一下句,“母亲,本不愿出来的”,这一句有个“本”字很有意思,请大家揣摩这个“本”有什么意思?(这个“本”字意思是说原先有想法,后来又改变了。
)5、母亲改变主意,是因为谁?(“我”)6、那“我”的意见被母亲接受了吗?从哪一句可以看出问题的答案?(“母亲信服地点点头”。
这一句,表明母亲认可儿子的规劝,接受了儿子的建议。
)7、当儿子的不劝也罢,反正母亲也不想散步,可儿子为什么要劝呢?(儿子希望母亲多走走,对身体有好处。
)8、“子欲养而亲不待”,意思是儿子能够赡养父母的时候,亲人已经死了,等不到了。
文中的儿子不希望有这样的'遗憾,所以把母亲给动员出来了。
看来,没有对母亲的那份爱,就没有母亲的“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