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翻译比较与赏析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914.00 KB
- 文档页数:9
落花生译文赏析对比《落花生》原文(许地山):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
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
”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可以做一个收获节。
”我们都问:“收获节做什么呢?”母亲说:“我们可以把花生做成好几样食品,大家都来尝尝新。
”那天晚上天色不大好。
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么?”我们争着答应:“爱!”“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
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
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
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以下是译文:我们家后院有半亩闲地。
老妈说:“就这么荒着多可惜呀,你们不是都特爱吃花生嘛,那就把这块地开垦出来种花生得了。
”我们兄弟姐妹几个一听可高兴了,买花生种子,翻地,种花生,浇水,没几个月呢,嘿,还真有收成了。
老妈说:“今晚上咱可以搞个收获节。
”我们就问:“收获节干啥呀?”老妈说:“咱能把花生做成好几种吃的,大家都来尝尝新鲜的。
”那天晚上天儿不咋好。
不过老爸也来了,这可不容易。
老爸就问:“你们喜不喜欢吃花生啊?”我们抢着回答:“喜欢!”“谁能说出花生的好处来?”姐姐说:“花生味道好。
”哥哥说:“花生能榨油呢。
”我讲:“花生价格便宜,谁都能买来吃,大家都爱吃。
《落花生》赏析《落花生》赏析1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mù)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
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夜深才散。
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选自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10册《落花生》〕点评:“我们”边吃边谈,吃的是花生,谈的也是花生。
花生“最可贵”的地方,就是它外表“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这里的外表和内里形成了比较,突出了花生“很有用”的特点。
另外,它的果实是埋在地下的,不像桃子、石榴和苹果,果实是挂在外面,一眼就能看到,这里又用了比较,突出花生不炫耀的特点。
文章接着往下写,写“我”对父亲话的思考和理解,由花生联想到人类,联想到自己,“要做有用的人”,这正是父亲的“希望”。
由此可见,“我”在父亲的引导下,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这是谈话中的教育,是生活中的教育,是生动具体的教育。
正因为如此,父亲的话才“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落花生》赏析2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深刻思想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
但课堂上不能面面俱到,要让学生学得充分,学得深刻,引导要得法。
在教学完《落花生》的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谈谈自己要做怎样的人。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阅读,已经知道文章是将花生、桃子、石榴、苹果作对比来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的。
那么,你长大了准备做像花生一样的人,还是准备做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呢?为什么?生:我准备做像花生一样的人,因为花生虽然外表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生:我也准备做像花生一样的人,因为它默默无闻,不求名利。
落花生美文解析
《落花生》是一篇经典的美文,作者通过描绘落花生的生长和成熟过程,传达出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
以下是对该美文的解析:
主题思想:《落花生》的主题思想是“质朴无华,不求虚荣”。
作者通过落花生的生长和成熟过程,强调了落花生本身的质朴、无华、实用的特点,并表达了人们应该追求内在的真正价值,而不是外在的虚荣和名利。
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鼓励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质朴。
写作手法:《落花生》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落花生赋予了人格化的特征,使其更加生动有趣。
作者通过描绘落花生的生长过程、成熟过程以及人们对于落花生的不同态度,展现了落花生所代表的质朴、无华、实用的品质。
同时,文章中还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落花生与其他植物进行对比,突出了落花生的独特之处。
语言风格:《落花生》的语言风格简洁明快,用词准确生动。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动词来描绘落花生的生长和成熟过程,以及人们对于落花生的不同态度。
这些词语的使用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感受文章所传达的情感。
结构安排:《落花生》的结构安排非常紧凑,整个文章围绕着落花生的生长和成熟过程展开。
作者通过描绘落花生的生长环境、生
长过程、成熟结果等环节,逐步深入地展现出落花生所代表的品质。
最后,作者再通过人们对于落花生的不同态度,进一步强调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总之,《落花生》是一篇非常经典的美文,它通过描绘落花生的生长和成熟过程,传达出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
落花生翻译比较与赏析《落花生》翻译比较与赏析苏慧敏2004020337 商英学院 04英语国际贸易3班前言这是一篇比较赏析为了阅读的方便我将其按照原文的顺序分析。
因为篇幅的关系我只选了前面几段赏析。
下文中画线表示译的好的部分数字表示建议改进的地方。
翻译原文落花生许地山我们屋后有半亩隙地。
母亲说“让它荒芜着怪可惜既然称们那么爱吃花生就辟来做花生园罢。
”我们几姊弟和几个小丫头都很喜欢——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过不了几个月居然收获了妈妈说“今晚我们可以做一个收获节也请你们爹爹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如何”我们都答应了。
母亲把花生做成好几样食品还吩咐这节期要在园里的茅亭举行。
那晚上的天色不大好可是爹爹也到来实在很难得爹爹说“你们爱吃花生么” 我们都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姊姊说“花生的气味很美。
” 哥哥说“花生可以制油。
” 我说“无论何等人都可以用贱价买它来吃都喜欢吃它。
这就是它的好处。
” 爹爹说“花生的用处固然很多但有一样是很可贵的。
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的心。
它只把果子埋在地的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来。
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
” 我们都说“是的。
”母亲也点点头。
爹爹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了。
”爹爹说“这是我对于你们的希望。
” 我们谈到夜阑才散所有花生食品虽然没有了然而父亲的话现在还印在我心版上。
本文是1892-1941的一篇久为流传的散文。
作者回忆自己童年时代的一个小小片段以朴实无华、清新自然的笔调从花生的平凡而有用谈到做人的道理富于哲理反映他身处旧社会的污泥浊流而洁身自好、不慕虚名的思想境界。
标题落花生刘士聪先生下称”刘”译The Peanut 张培基先生下称”张”译: Peanuts 分析The Peanut 让人联想到花生的种类。
《落花生》课文讲解许地山的《落花生》是一篇经典的散文,它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和深刻的人生哲理,给读者带来了诸多启示。
文章开篇描绘了一个收获花生的场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谈论花生,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在谈论中,父亲的话语成为了文章的核心观点。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 这段描述,鲜明地对比了花生与其他果实外在表现的不同。
桃子、石榴、苹果外表鲜艳夺目,吸引人们的目光;而花生则将果实深埋地下,不张扬,不炫耀。
这种对比所传达的,不仅仅是花生的生长特点,更是一种人生价值观。
它告诉我们,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需要通过外在的华丽来展现。
花生虽然没有美丽的外表,却有着实实在在的内涵,能够为人们提供丰富的营养。
这就如同那些默默奉献、脚踏实地做事的人,他们或许没有耀眼的光环,却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社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文中父亲接着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 这句话是对孩子们的殷切期望,也是对人生真谛的深刻诠释。
父亲希望孩子们能够明白,做人不应只追求表面的风光,而应注重内在的品质和实际的价值。
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有多么出众的外表或者多么显赫的地位,而在于他是否能够实实在在地为他人、为社会做出有益的事情。
同时,文中也通过孩子们的回应,展现了不同的人生态度。
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而“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
这就是它的好处。
” 这些回答从不同方面阐述了花生的实用价值,也反映出孩子们对花生的认识和理解。
再看文章的结尾,作者写道:“我们谈到深夜才散。
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 这表明父亲的教诲对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作者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始终铭记着要像花生一样,做一个朴实无华、默默奉献、有真才实学且对社会有用的人。
英汉译作落花生鉴赏《落花生》英译文对比赏析—20__130018杨莎莎《落花生》的作者是许地山现代作家、学者。
名赞字地山笔名落花生。
祖籍广东__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
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
1910年中学毕业后曾任师范、中学教员。
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
期间与翟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
“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
1922年往美国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获文学硕士学位。
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人类学、民俗学等。
1927年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__、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筒》、《道学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
《落花生》是著名作家和翻译家许地山的一篇深受读者喜爱的散文。
文中的父亲借平凡的花生讲述人生的道理深入浅出富于哲理。
作者回忆自己童年时代的一个小小片段以朴实无华、清新自然的笔调从花生的平凡而有用谈到做人的道理富于哲理反映他身处旧社会的污泥浊流而洁身自好、不慕虚名的思想境界。
本文将从张培基和刘士聪的《落花生》译文入手进行对比赏析。
下面首先对译者进行一下介绍。
张培基教授1921年生福建省__市人。
1945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文系。
同年任《上海自由西报》英文记者、《中国评论周报》(英文)特约撰稿人。
翌年赴日本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任英文翻译约两载半随后赴美学习1949年于美国印地安纳大学英国文学系肄业后回国。
历任北京外文出版社编辑、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教授、北京对外经贸大学教授。
中国译协第一、三届理事现任《英语世界》杂志顾问。
【作品原文】我们屋后有半亩隙地。
母亲说:“让它荒芜着怪可惜,既然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辟来做花生园吧。
”我们几姊弟和几个小丫头都很喜欢——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过不了几个月,居然收获了!妈妈说:“今晚我们可以做一个收获节,也请你们爹爹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如何?”我们都答应了。
母亲把花生做成好几样的食品,还吩咐这节期要在园里的茅亭举行。
那晚上的天色不太好,可是爹爹也到来,实在很难得!爹爹说:“你们爱吃花生吗?”我们都争着答应:“爱!”“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姊姊说:“花生的气味很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制油。
”我说“无论何等人都可用贱价买它来吃;都喜欢吃它。
这就是它的好处。
”爹爹说:“花生的用处固然很多;但有一样是很可贵的。
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的心。
它只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来。
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
”我们都说:“是的。
”母亲也点点头。
爹爹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了。
”爹爹说:“这是我对于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夜阑才散,所有花生食品虽然没有了,然而父亲的话现在还印在我心版上。
【作品赏析】《落花生》全文由种花生、过收获节两部分组成,情感真挚,详略得当。
文章的重点部分是放在“过收获节”。
那天晚上,父亲也来了,于是哥、姐三人由花生的好处,譬如:“味美”、“能榨油”、“价格便宜”等特点进而深入到对于花生更深层次的领悟。
在父亲的循循善诱之下,作者逐渐感悟到落花生的价值。
它,不追求外表华美而重在实用,不是那种外表好看而对社会无用的东两,这便是全文的主旨。
《落花生》这篇文章,它每一段话,甚至每一个字,都包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如:“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落花生》三个英译版本对照赏析《落花生》是清朝著名文学家徐志摩的一首诗歌,是他的名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凝练而优美,语言深刻,被誉为“中国诗歌的经典”,深受中外读者的喜爱。
它被译成英文,被许多外国读者所欣赏,有三个不同的英文版本,其中最著名的是陈安之翻译的《The Peanut》,以及陆小曼翻译的《The Peanuts》和顾栋翻译的《The Peanuts Fall》。
陈安之的《The Peanut》是一首抒情的诗歌,它结合了古典诗歌和浪漫主义的特色,表达了徐志摩对落花生的情怀。
整首诗歌以落花生作为中心,将落花生含蓄而优美地表达为一种哲学思想,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生活方式,将落花生的象征意义深深地吸引了读者。
陈安之将落花生比喻为一种温柔而脆弱的精神,诗歌中强调了落花生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徐志摩对生活的热情,他说:“是生命的象征,也是对梦想的追寻”。
陆小曼的《The Peanuts》则更多的是用浪漫的叙事手法来表达落花生的意义。
诗歌中,陆小曼把落花生比喻为一种希望,一种新生的力量,一种勇敢地追求梦想的精神。
诗中写道:“它是希望的新生,它是梦想的追求”,这首诗透露出徐志摩对生命的深刻理解,用浪漫的叙事手法表达对生命的感悟,使得读者能够体会到徐志摩对生活的热情和渴望。
顾栋翻译的《The Peanuts Fall》以落花生为主题,把落花生比喻为一种坚强的精神,一种坚持不懈地追求梦想的信念。
顾栋用诗歌中落花生的精神,将梦想追求的意义表达得淋漓尽致,他强调:“它是坚强的精神,它是实现梦想的信念”。
他的诗歌表达的是徐志摩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他坚持不懈地奋斗,让落花生变成了一种精神上的“宝贵财富”。
三个不同的英文版本都将徐志摩对落花生的哲学思想和精神状态表达得淋漓尽致,把落花生的象征意义深深地吸引了读者。
从三个版本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徐志摩对生活的热情,他的诗歌象征着一种哲学思想,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生活方式,这些都是徐志摩在诗歌中渗透出来的精神。
《落花生》主要内容及其赏析
《落花生》是中国现代作家许地山的作品,全文围绕“种花生——
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
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
文章的特点:一是详略得当,作者对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等
情节进行了略写,而将议花生作为重点进行详写,突出了文章的主旨;二是借物喻人,作者通过对花生的赞美,说明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
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三是语言朴实无华,文章采
用了口语化的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
《落花生》一文,通过对花生的描写,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这篇散文简洁明快,寓意深刻,是中国现代散文的佳作。
《落花生》翻译比较与赏析《落花生》是许地山(1893-1941)的散文作品之一,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用朴实有力的文字,从花生的平凡而有用谈到了做人的哲学道理。
下面对刘士聪、张培基和杨宪益三位大家的译文稍作赏析:1.首先就文章题目“落花生”来说,“落花生”只是花生的一种别名,有“Peanuts”和“The Peanut”两种译法,Peanuts或许能够让我们联想到摆放在桌上的一碟花生,而“The Peanut”不仅能让人联想到花生的果实,还能让人想到花生的茎、叶等,所以“The Peanut”更适合做标题。
2.“半亩隙地”:在英文中没有“亩”的概念,相比较来说,像刘和张那样直译成“mu”,杨译的“a patch of land”在表达上更加地道、直观。
3.文章第一句话“我们屋后有半亩隙地。
”,刘译的“At the back of…”是表示在某个空间范围内的后面,例如:教室的后面放着几把伞。
(伞是在教室里面的),所以刘的表达有误。
此外,可以在母亲说之前加上“One day”,这样就不会那么突兀了。
4.“荒芜”:刘译的“let it lie idle”、张译的“let it lie waste”和杨译的“let it go wild”在结构上没什么大的区别,只是idle可能比waste更好。
5.“我们几姊弟,几个小丫头”:杨译的“we children”和刘译的“my brother,sister and I”相比较,前者更加简洁,而后者比较累赘。
在文章和作者的背景之下,这里是指作者家的仆人,三种译法“the young housemaid”, “servant girls”和“little maidservants”都是可以的。
6.“居然”可以看出作者的一种喜悦、惊讶的情感,在张和杨均用了“just”一词来表达。
7.“做一个收获节”,“如何”:妈妈提出要庆祝花生的收获,是一种建议,3个译文中,张译的“How about…”是比较可取的,但张用的“giving a party”是指邀请很多人参加的大型聚会,而文中是指小型的家庭聚会,所以是不恰当的。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落花生》两个英译本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有三个方面:质量优先、可读性和信准度。
下面将通过这三个方面来分析《落花生》的两个英译本。
质量优先。
质量优先是指翻译的译文应尽可能接近原文的意思,译文要通顺、准确。
在《落花生》的两个英译本中,质量优先的原则体现得比较明显。
第一个英译本:“My Native Land”,翻译成“我的故土”,这样的翻译准确地表达了原文中“落花生”的含义,译文通顺易懂,能够准确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个英译本:“Peanuts”,翻译成“花生”,虽然也能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但不如第一个译本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并且与原文的意思有些偏差。
可读性。
可读性是指译文的流畅度、易读性和语言的美感。
在两个英译本中,第一个译本在可读性上更胜一筹。
译文中使用了较为优美的词汇,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绿茎披钗珥”,翻译成“green stems crowned with jewels”,这样的译文既准确表达了原文的意思,又赋予了诗篇一种美感。
相比之下,第二个译本则较为简单直接,译文没有那么多的修饰词汇,不够富有诗意。
信准度。
信准度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不出现过多的偏离和增减。
在这个方面,两个英译本都能较好地做到忠实于原文。
译者都没有对原文进行过多的改动和增减,基本上都能较好地传达出以及作者的思想。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来看,《落花生》的两个英译本中,第一个英译本“我的故土”在质量优先、可读性和信准度方面都相对较好地体现出来,第二个英译本“花生”在可读性方面相对较差,不够富有诗意。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做到质量优先、可读性和信准度,并且根据原文的特点和作者的意图,灵活运用翻译方法,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传达给读者。
《落花生》翻译比较与赏析苏慧敏2004020337 商英学院04英语(国际贸易)3班前言:这是一篇比较赏析,为了阅读的方便,我将其按照原文的顺序分析。
因为篇幅的关系,我只选了前面几段赏析。
下文中画线表示译的好的部分,数字表示建议改进的地方。
翻译原文:落花生许地山我们屋后有半亩隙地。
母亲说:“让它荒芜着怪可惜,既然称们那么爱吃花生,就辟来做花生园罢。
”我们几姊弟和几个小丫头都很喜欢——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过不了几个月,居然收获了!妈妈说:“今晚我们可以做一个收获节,也请你们爹爹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如何?”我们都答应了。
母亲把花生做成好几样食品,还吩咐这节期要在园里的茅亭举行。
那晚上的天色不大好,可是爹爹也到来,实在很难得!爹爹说:“你们爱吃花生么?”我们都争着答应:“爱!”“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姊姊说:“花生的气味很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制油。
”我说:“无论何等人都可以用贱价买它来吃;都喜欢吃它。
这就是它的好处。
”爹爹说:“花生的用处固然很多;但有一样是很可贵的。
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的心。
它只把果子埋在地的,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来。
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
”我们都说:“是的。
”母亲也点点头。
爹爹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了。
”爹爹说:“这是我对于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夜阑才散,所有花生食品虽然没有了,然而父亲的话现在还印在我心版上。
本文是(1892-1941)的一篇久为流传的散文。
作者回忆自己童年时代的一个小小片段,以朴实无华、清新自然的笔调,从花生的平凡而有用,谈到做人的道理,富于哲理,反映他身处旧社会的污泥浊流而洁身自好、不慕虚名的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