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母语和翻译的关系——以张培基先生的《落花生》英译文对比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215.72 KB
- 文档页数:3
现代散文《落花生》英译文中风格的再现作者:刘瑞娜刘华来源:《大观》2017年第09期摘要:现代散文因其文思的精心构思及流畅洗练的文笔深受现代读者的喜爱。
在翻译现代散文过程中,译者不仅要忠实传达原文的文字内涵,语言流畅,还要力求保持原文的风格。
本文通过对比《落花生》的不同英译本,拟从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方面来讨论其译文中风格的再现。
关键词:散文翻译;风格再现;《落花生》现代散文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体裁,作者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或细微之处,通过精心的构思和流畅洗练的文字,表达出蕴含在生活中崇高的精神或美好的情感,达到赏心悦目、感染读者的效果。
不同作家有不同的写作风格,他笔下的一个句式甚至一个词,都镶嵌着其独特的风格特征。
而对文学翻译的译者来说,原文风格的可译性一直是一个值得席地而谈的话题。
有的译者认为风格相对内容而言属于形式,不可译。
更多的译者认为,语言的内容和风格是一致的,当语言内容获得准确无误地翻译的同时与之相应的风格也必然被译出。
风格总是以语言形式表现在作品中,译者可以从原文的词语、句型、修辞手法等语言层面的选择得以保留其文本风格。
例如张培基先生用他切身的翻译实践,打破了“风格不可译”的论断。
本文以张培基先生的经典译文《落花生》为例来探讨散文英译过程中风格的再现。
一、《落花生》的创作背景及文本分析《落花生》是许地山先生(1893-1941)的一篇叙事型散文。
本文通过讲述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彰显其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从而抒发做人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
此外,许地山这篇文章里的主张,体现了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提倡的人道主义、平民主义的精神,表达了他献身社会的彻底的平民主义思想主张。
许地山的大多数散文取材普通,多为自然生活中微小的日常琐事,然而经过一番刻意的文字运营,精巧构思,其创作才华的充分发挥,行文虽然短小精悍但是所蕴含的哲理却非常深刻。
从语法隐喻新视觉探析《落花生》的两个英译本—级转移论文导读::从研究词汇隐喻入手从而提出了语法隐喻的概念。
而是将所有的"级转移〃现象都归入“语法隐喻〃这一概念一并予以考察。
刘译是站在目的语读者的角度上对原文语句进行的语码转换。
论文关键词:语法隐喻,级转移,语码转换一、引言韩礼德于1895年在《功能语法入门》(An Introduction toFunctional Grammar) 一书的最后一章中,从研究词汇隐喻入手从而提出了语法隐喻的概念,并且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语法隐喻(ideational grammaticalmetaphor)和人际语法隐喻(interpersonal grammatical metaphor)两大类别,前者主要由及物性隐喻及名词^(nominalization) 来体现,而后者又分为语气隐喻(metaphor of mood)和情态隐喻(metaphor of modality)两种形式。
还有部分功能语言学者认为,语法隐喻还应包括语篇隐喻(Thompson, 1996;胡壮麟,2000)。
其语法隐喻的理论依据主要来自韩礼德的语言层次思想、独特的语义观及其他理论依据和理论意图。
虽然语法隐喻的提出为语言学界哲学界提供了新视觉新方法,但令人扼腕的是,迄今尚未出现全面而系统的语法隐喻的理论框架,然而该理论在遇到新的质疑与挑战下正在不断地自我完善。
本文的重点就是运用语法隐喻的最新发展理论来探析《落花生》的两个英译本,从而验证了该理论完善的合理性以及该理论的更进一步的说服力和可操作性。
二、理论依据:语法隐喻理论的新发展近十年来,韩礼德等十分关注语法隐喻理论的发展,不断修正和完善起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语法隐喻的重新归类、语法隐喻的历史视觉和语法隐喻与认知隐喻的对比。
木文主要借鉴的是语法隐喻重新归类的理论依据论文格式范文。
回顾韩礼德等1985年左右的分类主要是依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纯理功能来进行分类级转移,这种分类在某些程度上其说服力和可操作性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2352018年46期总第434期ENGLISH ON CAMPUS【摘要】本文在对等理论的指导下,从词汇,篇章,风格三个层面对许地山的散文代表作《落花生》的两个译本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词汇翻译重在找到原语的所指,篇章翻译汉语重义,英语重形,译文风格重在与原语情词相称,又不失原旨。
【关键词】对等理论;《落花生》;比较研究【Abstract】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y of equivalence,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wo versions of the novel from the lexical, textual and stylistic perspectives.【Key words】Equivalence Theory; The Peanuts; Comparative study【作者简介】韩莉(1983.03-),女,汉族,陕西宝鸡人,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国际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学翻译,中国文化。
原语的所指与译语的契合——评《落花生》的两个译本文/韩莉一、引言从1790年泰特勒提出翻译同等效果论开始,到1896年考尔提出效果相等的概念,再到1959年雅各布逊提出了差异对等,1964年耐达提出功能对等和动态对等,翻译的对等理论经历了近三百年的探讨演变,从理论到实际检验上都得到了重大的突破发展。
本文从词汇语句篇章语体三个层面,用对等理论检验两篇《落花生》译本的优劣,得出新的翻译启示。
二、功能对等理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理论中最被认可的理论之一,强调最贴近自然地翻译,并不过分强调字词层面的完全一致,而是强调应该让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的感受一致。
本文从词汇篇章风格三个维度比较刘士聪教授和张培基教授两个《落花生》译本受对等功能的影响,得出新的启示。
三、词汇——重在找到原语的所指“翻译是一种再创造,它要求译者像作家一样善于炼词、炼句。
《落花生》三译本翻译策略分析作者:卢娉婷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5年第04期【摘要】许地山的散文《落花生》是读者耳熟能详的作品,英译版无数。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数张培基、刘士聪、杨宪益三位先生的译本,三篇译文都不胜精彩又各有千秋。
从题目到文章,从字词到句子再到谋篇,对照之中领略了翻译家们严谨的治学精神,同时也学习了一些实用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落花生》汉译英翻译策略散文《落花生》是许地山的作品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英译本也层出不穷,其中更不乏大家之作,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常拿来阅读、品味和学习。
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各位翻译家的翻译功底在这篇短短的散文中展现得突出而精彩,不同的翻译风格和技巧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张培基、刘士聪和杨宪益三位翻译家的译文是我们接触最多的,每篇都在保留原作风格的基础上各具特色。
此次,笔者将三位翻译家的译文进行比较,希望能更理性地认识其中的美,同时,也希望通过此三篇译文从三位翻译家身上学习一些实用的翻译策略。
一、好文配好题译好题目是译好全文的第一步。
“落花生”只是一个名词而已,就词汇的语域而言,英语中有与其等同的词。
但三译者的翻译选择各有异同。
张培基:Peanuts;刘士聪:The Peanuts;杨宪益:The Peanuts。
众所周知,定冠词“the”用在复数名词前,表示某一类事物的总称,刘士聪和杨宪益的译法,既尊重语法又符合英语的使用习惯,似乎略胜一筹;当然,根据原文直接用名词本身也是可以的,将其简化到最简,也便于与原文简洁的风格相配。
因此,在此处是否加定冠词的选择上,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不择好词不足译好文好的译文必定从词的选择开始,词的选择必定从正确的理解开始。
“词的正确选择首先取决于对原文词义的正确理解。
”这三篇译文在文章的第一句的翻译中就体现了这一点。
原文:我们屋后有半亩隙地。
张培基:Behind our house there lay half a mou vacant land.刘士聪:At the back of our house there was half a mu of unused land.杨宪益:Behind our house there was a patch of land.除了刘士聪先生用的是“at the back of ”之外,其它两位翻译家都是用的“behind”。
《落花生》两英译本的对比分析【摘要】本文对张培基先生和刘士聪先生对《落花生》的英译本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
通过分析原文的写作目的,风格和语言特点从而对翻译的分析打下良好基础。
举例对翻译的段落进行了对比分析,反映了译者的期待视野影响翻译目的,职业经历和翻译的基本观点影响期待视野。
这一点对于文本不确定性和语义空白点的具体化十分重要。
【关键词】《落花生》;张培基;刘士聪;接受美学;翻译对比一、原文的介绍《落花生》是中国著名作家许地山创作的一篇具有深远意义的散文。
他回忆了童年时发生的一件小事。
父亲通过一件关于花生的小事讲述了生活哲理。
原文具有以下几个功能:1、信息功能:它描述了童年发生的一件事及花生的特点和用途。
2、审美功能:文章的语言简单朴素清新自然。
语言特点,内容和风格相得益彰,形成了浓厚的艺术吸引力。
3、表达功能: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崇高的思想,即便是在动荡浑浊的旧时代,还应保持个人节操。
4、祈使功能:虽然描写的是不起眼的花生,却在字里行间向大家传递了人生哲学。
那就是“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了。
”二、两英译本对比分析张先生和刘先生在翻译时都保留了原文的风格和特点。
但他们的翻译风格还是有些不同的。
他们的期待视野影响其翻译目的。
他们的职业经历影响他们翻译期待视野。
张先生和刘先生都曾在出版社做过编辑,都潜心研究翻译事业。
但是不同的是刘先生还有翻译教学的经历。
和张先生相比,他更算的上是一个翻译教育学者。
他投身于翻译教学和其他英语相关的学科研究中。
从以上可以推断出,可能刘先生在翻译过程中遵循的规则更加严格,并且会更加的客观,也就是说学术的客观性会比较多,在翻译中自己主观理解的加入可能较少。
这里有一个例子。
原文:“那晚上的天色不大好,…”刘先生译文:“The weather was not very good that night but,….”张先生译文:“It looked like rain that evening,….”而“天色不太好”并不代表就是要下雨了。
探究《落花生》两英译本的美学呈现白红吕梁学院外语系,山西吕梁030001[摘要]《落花生》是我国著名的散文精品,其译本也有很多版本,其中最著名的是张培基和刘士聪的译本。
本文将从美学呈现的角度探讨《落花生》两译本的美学呈现,帮助译者在散文英译中的过程中重新发现汉语散文美学呈现问题,通过语言、文化及交际三个层面体验《落花生》的美学呈现。
[关键词]落花生;英译本;美学《落花生》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许地山的传世名篇,堪称是我国的散文经典。
通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将花生作为一个象征,比喻哪些品质高尚,不图功名又默默为社会作贡年龄小的女仆人的说法。
文中的小丫头是作者及兄妹们都很喜欢的角色,当母亲准备去开辟花生园时,小丫头也和大家一样积极行动,此时的小丫头不仅仅是女仆的角色,更多的67DOI:10.16412/ki.1001-8476.2016.06.034语文建设2016.2y ūw én ji àn sh è关注教学语言文学文化纵横学术·度上看,张译本略胜一筹,所表述的形式与原文更加贴近。
二、文化维度的美学呈现两个不同的语种势必受到所在国文化的影响,原文与译本间也会在文化维度层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很多时候,译者会站在自身角度去考虑原文的内容,难免会受到本国文化的影响,最终导致对原文理解的偏颇。
因此,作为一名译者,一定要对文化系统尤为关注,特别是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文化不同,所传递的语言内涵间的差异。
《落花生》全文虽然短小精悍,但是其中却蕴含着很多文化信息,非常耐人寻味。
例如,文章开头在介绍花生地时,用了“亩”作为量词,半亩地的说法在中国是特有的量词,但是在英语中很难找到与其相对应的量词,如果换算成英语国家了解的英亩,运算起来较为繁琐而麻烦,并且语境也与原文的语境不符。
如果将此处的从文化维度层面来看,刘译本的翻译形式更能传递中国的传统文化色彩,比张译本略显优势。
三、交际维度的美学呈现在翻译中,除了要在语言、文化等层面转换之外,还应当通过翻译将原作者的初衷表达出来,这也是翻译中较高层面的要求,译者除了将最基本的直译表达出来外,也应当将原文的交际意图表达准确,这也能体现出交际维度层面的美学意义,使外文读者在阅读完译本后,同样能够产生于原作者想要表达的初衷,进而感受到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中心思想,让外文读者与原文作者达到精神上和情感上的共鸣。
《落花生》三种英译本的对比与赏析何历蓉【摘要】《落花生》是我国著名作家许地山的一篇久为流传的散文,由于其“质朴醇厚、意境深远”的风格,被誉为现代散文的经典。
本文以国内三位知名译者张培基先生、刘世聪先生以及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的三种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词汇选择、句法构造、文体色彩、文化转换等方面对译文进行对比分析与探讨,以期管窥散文英译之奥妙、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以及三种英译本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6)010【总页数】3页(P50-52)【关键词】《落花生》;英译本;对比【作者】何历蓉【作者单位】铜仁学院国际学院,贵州铜仁 554300;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落花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许地山的一篇久为流传的散文。
作为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用花生来比喻人品,赞颂不图名利,不好大喜功,不夸夸其谈,默默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可谓借“小”东西言“大”志。
看似短小简单的文章创造了独特的意境,显示了作者独到的眼光和独特的见解。
因此,这篇散文的翻译看似简单,其实不然。
散文在结构上注重层次,往往以生动简洁来打动读者。
在语言功能上,具有表情功能﹑信息功能﹑美感功能以及祈使功能。
所以,散文翻译应充分体现原文信息,达到与原文相似的功能,体现散文的风格特点,意义完整,语言流畅﹑地道[1](P134-140)。
《落花生》语言朴实,风格清新自然,结构紧凑,口语色彩浓厚,但深入浅出,富于哲理,本文主要从词汇选择﹑句法构造﹑文体色彩﹑文化方面等方面,对比分析张培基﹑刘士聪﹑杨宪益和戴乃迭关于《落花生》的英译本,以期管窥散文英译之奥妙﹑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以及三种英译本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一)词汇的选择词汇是文本﹑语篇的基础,是译者理解原语文本和产出译语文本的基石。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选词一般要考虑到是否易于目的语读者在其本身文化背景下,理解和接受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和情感。
2008年第2期外国语言文学(季刊)(总第96期)从翻译美学视角探析《落花生》的两个英译本隋荣谊李锋平(大连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02)[摘 要] 本文探讨在文化转向的背景下以翻译美学为视角的汉语散文英译问题。
译者在汉语散文英译中通常会发现汉语散文的美学特点或美质,但往往对美质没有予以足够重视。
本文对具有美学价值观的译者怎样重新发现汉语散文美质的问题进行探析,同时对美质转化中在不排斥目的语读者审美欣赏的情况下如何实现译者的审美选择进行探析。
[关键词] 翻译美学;散文英译;审美选择;美质转化[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4720(2008)02-0109-081. 引言翻译美学理论是翻译研究的一种新兴理论,探讨翻译如何与美学联姻。
本文主要运用刘宓庆所著的《翻译美学导论》与刘世聪和张培基两位先生的相关译作和论述来分析汉语散文英译,探析翻译与美学在汉语散文英译过程中联姻的特点。
联姻表现于各种文本。
不论是翻译文学文本还是翻译非文学文本,都有一个审美理解和再现的过程。
原因既在于任何文体都有其独特之美,又在于译者与原作者都有其特有的审美倾向。
但人们往往只注重诗歌、戏剧、小说等审美欣赏,而忽视了散文这一富含多种美质的文体。
散文文体是人们对日常生活的活动﹑话语以非韵的形式做出的文字记录。
早在公元前12世纪的古希腊,人们就用碑文的形式来做记录。
在公元前十七世纪的中国,散文的雏形已初见于甲骨卜辞和青铜器铭文上,远早于诞生在公元前8世纪的《荷马史诗》和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诗经》(傅德民,2006:477)。
由此可知中国散文特殊的文体地位。
特别是中国现当代散文更有其独特的美质,在翻译中应该引起译者的足够重视。
本文以翻译美学为视角,在“文化转向”的背景下对汉语散文英译进行探析。
本文既有译者美学价值观中影响其审美选择的诸因素,又有实现这些审美选择的具体途径。
2. 理论资源文化转向是翻译美学产生的大背景。
从译者主体性看《落花生》两个英译本作者:马晶晶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05期摘要:文章从译者主体性角度探析了散文《落花生》的两个英译本。
作者首先分析了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客观制约因素,进而分析了两个译本对语言的不同处理,和对原文风格和审美价值的传达,以及译者主体性在其中的体现及重要作用。
由于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两个译本各有千秋,但总体来说都是散文英译的典范之作。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落花生》;英译引言近年来,译者主体性已成为翻译理论界的热点话题。
传统译论只强调原作至上,译者只是被动复制原作,而译者主体性则凸显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散文是文学中的一种常见体裁,其选材广泛,结构自由灵活,表现手法多样。
在汉语散文英译时,译者主体性起着关键作用,译者应努力克服客观制约因素,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力求充分传达原文信息,体现散文的风格特点。
张培基、刘士聪是我国研究散文英译的著名学者,他们对散文英译有极其丰富的实践经验。
本文以《落花生》的张译和刘译为例,分析了译者主体性在这篇经典散文的英译中的体现及其重要作用。
一、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客观制约传统的翻译研究一直忽视译者的地位,在近年来的译者主体性的讨论中,很多学者对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发表了各种不同看法。
《译学词典》对其解释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本质特性,即翻译主体能动地操纵原本、转换原本,使其本质力量在翻译行为中外化的特征。
译者主体性亦即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在克服客观制约性中得到表现。
客观制约性包括双语差异、不同的文化语境和政治语境等”(方梦之,2003:82-83)。
仲伟合的结论为“译者主体性是指在尊重客观翻译环境的前提下,在充分认识和理解译入语文化需求的基础上,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整个翻译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它体现了译者在语言操作、文化特质、艺术创造、美学标准及人文品格等方面的自觉意识,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目的性、创造性、受动性等特点”(仲伟合,2006)。
《落花生》英译文对比赏析-精品文档(精品文档)《落花生》英译文对比赏析【】The paper will compare and appreciate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Peanuts written by Xu Dish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 process. The article will specifically appreciate these two English versions from these following three processes:cognition, process and reproduction. The translation of prose needs consideration of aesthetics and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translators achieve an excellent likeness with the original text.一、关于落花生《落花生》是现代散文家许地山先生的杰作,发表于20世纪20年代,正是由于其“质朴淳厚、意境深远”,而被誉为现代散文的经典。
《落花生》一文主要追忆作者年幼时,父亲以花生为榜样,来告诫子女做人真理。
父亲的话对作者一生影响深远。
这篇散文以叙事的方式,进行了独具匠心的表达,语言平实、简明精当,但意趣深远,寓理于物。
本文从翻译美学理论之翻译审美过程来对《落花生》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赏析,分别为张培基先生译本(以下简称“张译”),刘士聪先生译本(以下简称“刘译”),来领略散文英译的妙处。
二、关于翻译美学之翻译审美过程1.认识。
要想成功地传译原文所具备的美学信息,须对源语有深刻、彻底地认识。
而这种认识既包括原文语言结构美,也包括风格、意境和文化内涵之美。
总之,译文一定要与原文达到“神似”的境界。
落花生三篇译文赏析标题:落花生译文一:Peanuts译文二:The Peanut译文三:The Peanut赏析:the+单数名词:以个别别的、具体的实务来象征一些相关的综合的抽象事物。
结合语境:“爹爹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要做有用的人。
’”文章主要是赞扬花生这一物种的优良品格,The Peanut象征落花生的精神,所以The Peanut比Peanuts要好。
选段一:我们屋后有半亩隙地。
母亲说,“让它荒芜着怪可惜,既然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辟来做花生园罢。
”我们几姊弟和几个小丫头都很喜欢——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过不了几个月,居然收获了!译文一:Behind our house there lay half a mu of vacant land. Mother said, "It's a pity to let it lie waste. Since you all like to eat peanuts so much, why not have them planted here. “That exhilarated us children and our se rvant girls as well, and soon we started buying seeds, ploughing the land and watering the plants . We gathered in a good harvest just after a couple of months!译文二:At the back of our house there was half a mu of vacant land. "It’s a pity to let it go to w aste like that,” Mother said. "Since you all enjoy eating peanuts, let us open it up and make it a peanut garden." At that my brother, sister and I were all delighted and so were the young housemaids. Some went to buy seeds, some dug the ground and others watered it and, in a couple of months, we had a harvest!译文三:Behind our house there was a patch of land. "It would be a pity to let it go wild.” said Mother. “I suggest that since you are all so fond of peanuts you should grow some there.”We children and the little maidservants were all delighted. Some of us bought seeds, some dug up the plot and others watered it. In just a few months we had a harvest.赏析:“屋后”从逻辑上讲应该是房子的“后面”Behind,而不是房间的“后部”At the back of。
落花生许地山PeanutsXu DishanThe PeanutXu Dishan我们屋后有半亩隙地。
母亲说:“让它荒芜着怪可惜,既然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辟来做花生园罢。
”我们几姊弟和几个小丫头都很喜欢——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过不了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译文一:Behind our house there lay half a mou of vacant land. Mother said, “It’s a pity to let it lie waste. Since you all like to eat peanuts so much, why not plant some here?”That exhilarated us children and our servant girls as well, and soon we started buying seeds, ploughing the land and watering the plants. We gathered in a good harvest just after a couple of months!译文二:At the back of our house there was half a mu of vacant (unused?) land. “It’s a pity to let it go to waste (to let itlie waste?) like that,” Mother said. “Since you all enjoy eating peanuts, let us open it up and make it a peanut garden.”At that my brother, sister and I were all delighted and so were the young housemaids. Some went to (And then some went to?)buy seeds, some dug the ground (some began to dig the ground?) and others watered it and, in a couple of months, we had a harvest!妈妈说:“今晚我们可以做一个收获节,也请你们爹爹来尝尝我们底新花生,如何?”我们都答应了。
顺应论视角下《落花生》两英译本评析侯晓菊;乔颖【摘要】《落花生》是一篇散文名作,因其简单精当的语言、精致的布局及深远的旨趣而受到众多读者的赞美。
本文以语言学家维索尔伦所提出的顺应论为理论依据,从语言结构、语境因素、动态顺应等方面举例对比赏析《落花生》及其两个英译本。
从而进一步评析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是如何做出一系列语言选择以顺应源语和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进而使目的语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原作。
【期刊名称】《兰州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2)009【总页数】2页(P148-149)【关键词】《落花生》;顺应论;英译本【作者】侯晓菊;乔颖【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河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9《落花生》是著名作家许地山的一篇广为流传的散文名作。
该散文从童年的生活片段引出对落花生的赞美和感叹,以清新自然、朴实无华的笔调描绘出了花生的特点;通过简单的做人道理彰显了作者不慕虚名、洁身自好的志趣。
全篇不过五百多字,语言朴实真切,流畅自然,深得读者们的喜爱。
《落花生》英译本很多,且吸引了众多的研究,如从翻译美学、语料库、主体推进模式、语法隐喻等方面进行分析。
本文尝试从顺应论角度对张培基的译本(下简称“张译”)和刘士聪的译本(下简称“刘译”)进行对比赏析,以期发现散文英译之奥妙。
本文之所以选取张译和刘译,是由于这两译本普受好评,且都很好的保存了原作的风貌,译文流畅自然。
语言顺应论是由瑞士语言学家维索尔伦所提出的。
他提出,语言运用是依据不同的交际环境巧妙选择语言结构,来达到两者相互适应,最终达到交际目的之过程。
[1]根据顺应论,自然语言具有顺应性、商讨性和变异性这三特性。
其中顺应性是语言运用之核心,语言运用过程中的选择必须顺应交际对象和交际语境,才能使交际顺利进行。
和其它言语交际活动一样,翻译之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地进行选择之过程。
从《落花生》的英文翻译看语际转换的魅力-以张培基和刘士
聪的译本为例
周丽莉
【期刊名称】《环球市场》
【年(卷),期】2015(000)004
【摘要】本文从语际转换的角度对张培基和刘士聪对《落花生》所做的译文进行比较分析,为《落花生》翻译研究注入新鲜血液.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剖析,来探讨《落花生》的这两个译本体现的语际转换的魅力.首先从“落花生”这三个字的题目的翻译看语际转换,以小见大,抛出语际转换与翻译的关系及语际转换在微观层面的实质意义;其次,从语际转换文化因素的关系来深刻认识语际转换过程是非主观随意性的过程.
【总页数】1页(P122-122)
【作者】周丽莉
【作者单位】[1]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2]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从文本层次看英文散文翻译——以The Faculty of Delight刘士聪、高健译本对比分析为例 [J], 蔡苏东
2.接受美学视角下翻译中意义空白的具体化——以刘士聪版《落花生》英译本为例
[J], 赵泽清;贾欣岚;
3.接受美学视角下翻译中意义空白的具体化——以刘士聪版《落花生》英译本为例[J], 赵泽清;贾欣岚
4.刘士聪译本《落花生》的韵味再现 [J], 丁如伟;董会庆
5.从尤金·奈达的读者反应理论看张培基《落花生》英译本 [J], 王欣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