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品】苏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精品】苏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精品】苏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精品】苏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苏科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几何部分 平面图形的认识(一) 第一部分、课标要求 1.通过丰富的实例,认识线段、射线、直线、角等简单的平面图形,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关系. 2.能用符号表示线段、射线、直线、角以及互相平行、垂直的直线. 3.会进行线段、角的比较,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会计算角度的和、差及进行角的单位的简单换算,了解线段的中点、角的平分线的概念. 4.了解余角、补角、对顶角,知道等角(同角)的余角相等、等角(同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 5.经历在实践活动中探索图形性质的过程,了解直线、线段、平行线、垂线的有关性质,积累实践活动经验,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 6.会借助于三角尺、量角器、圆规等工具,画线段、角、平行线、垂线,体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第二部分、课本内容 1.基本概念 (1)线段、距离、射线、直线、中点. (2)互为余角、互为补角. (3)对顶角. (4)平行线. (5)垂直、垂足、垂线、点到直线的距离. 2.基本结论 (1)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2)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3)1°的1 60 为1分,记作1',即1°=60';1'的 1 60 为1秒,记作1",即1'=60". (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5)对顶角相等. (6)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7)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8)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9)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结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平面图形的认识(二) 第一部分、课标要求 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和平行线的性质. 2.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探索它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的性质.3.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利用平移进行图案设计,认识和欣赏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体会两条平行线之间距离的意义,会度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5.了解三角形有关概念(内角、外角、中线、高、角平分线),会画出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 6.探索并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 第二部分、课本内容 1.基本概念 (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2)图形的平移、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3)三角形、三角形的内角、三角形的外角. (4)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中线. 2.基本结论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3)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 (4)图形经过平移,连接各组对应点所得的线段互相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相等.(5)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6)三角形3个内角和等于180°. (7)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8)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9)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苏科版教材初中数学几何定理定义公式大全

苏科版初中数学几何定理定义公式大全 班级学号姓名以下标注真命题的条目,解答题时要先证明,再使用。未标注的定理、定义、公式可以直接使用。 第一部分相交线、平行线 1、直线公理: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两点确定一直线)。 2 、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4、对顶角相等。 5、垂线的性质: ①经过一点 ..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②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写为:垂线段最短。) 6、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作平行线。 7、在同一平面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相交和平行。 在空间几何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三种,相交、平行和异面。 8、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 .....,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7、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平行线的判定: 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0、平行线的性质: 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③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0、三视图(略) 第二部分三角形 1、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 2、三角形的中线:连接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和对边中点的线段叫作三角形的中线。 3、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对边相交,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作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4、三角形的高:经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作三角形的高。 5、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6、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7、推论: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8、真命题: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9、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N=(n-2)180° 10、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11、连接多边形的不相邻顶点的直线叫作对角线。从n 边形(n ≥3)的一个顶点可以引(n-3)条对角线,n 边形(n ≥3)一共有)3(2 1 n n 条对角线。 12、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作全等形。 13、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作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 14、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①边角边(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②角边角(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③角角边(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④边边边(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⑤斜边、直角边(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第三部分 轴对称图形 1、轴对称:如果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后能够与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直线成轴对称。 2、轴对称图形:如果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3、轴对称的性质: ①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②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③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④真命题: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江苏苏科版九年级数学课本电子稿

篇一:2016苏科版最新教材初中数学目录 苏科版最新教材初中数学 2016年9月 目录 七年级上 第1章数学与我们同行 1.1生活数学 1.2活动思考 第2章有理数 2.1正数与负数 2.2有理数与无理数 2.3数轴 2.4绝对值与相反数 2.5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 2.6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 2.7有理数的乘方 2.8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数学活动算“24” 小结与思考 复习题 第3章代数式 3.1 字母表示数 3.2 代数式 3.3代数式的值 3.4合并同类项 3.5去括号 3.6整式的加减 数学活动月历中的数学 小结与思考 复习题 第4章一元一次方程 4.1从问题到方程 4.2解一元一次方程 4.3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数学活动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调查小结与思考复习题 第5章走进图形世界 5.1丰富的图形世界 5.2图形的运动 5.3展开与折叠 5.4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数学活动设计包装纸箱

复习题 第6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 6.1线段、射线、直线 6.2角6.3余角、补角、对顶角 6.4平行 6.5垂直 数学活动测量距离 小结与思考 复习题 课题学习制作无盖的长方体纸盒数学活动评价表 七年级下 第7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 7.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7.3图形的平移 7.4认识三角形 7.5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 数学活动利用平移设计图案 第8章幂的运算 8.1同底数幂的乘法 8.2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8.3同底数幂的除法 数学活动生活中的“较大数”与“较小数” 第9章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 9.1单项式乘单项式 9.2单项式乘多项式 9.3多项式乘多项式 9.4乘法公式 9.5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数学活动拼图·公式 第10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0.1二元一次方程 10.2二元一次方程组 10.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10.4三元一次方程组 10.5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数学活动算年龄 第11章一元一次不等式 11.1生活中的不等式 11.2不等式的解集 11.3不等式的性质 11.4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11.5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 11.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数学活动一元一次不等式问题的调查第12章证明 12.1定义与命题

(完整word)江苏南京现行初中数学教材目录(苏教版)

七年级上 第一章我们与数学同行 1.1生活数学 1.2活动思考 第二章有理数 2.1 比0小的数 2.2 数轴 2.3 绝对值与相反数 2.4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 2.5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 2.6 有理数的乘方 2.7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第三章第三章用字母表示数 3.1 字母表示数 3.2 代数式 3.3 代数式的值 3.4 合并同类项 3.5 去括号 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 4.1 从问题到方程 4.2 解一元一次方程 4.3 用方程解决问题 第五章走进图形世界 5.1 丰富的图形世界 5.2 图形的变化 5.3 展开与折叠 5.4 从三个方向看 第六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 6.1 线段射线直线 6.2 角 6.3 余角补角对顶角 6.4 平行 6.5 垂直 七年级下 第七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 7.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7.2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7.3 图形的平移 7.4 认识三角形 7.5 三角形的内角和 第八章幂的运算 8.1 同底数幂的乘法 8.2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8.3 同底数幂的除法 第九章从面积到乘法公式 9.1 单项式乘单项式 9.2 单项式乘多项式 9.3 多项式乘多项式 9.4 乘法公式 9.5 单项式乘多项式法则的再认识------因 式分解(一) 9.6 乘法公式的再认识------因式分解(二) 第十章二元一次方程 10.1 二元一次方程 10.2 二元一次方程组 10.3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10.4 用方程组解决问题 第十一章图形的全等 11.1 全等图形 11.2 全等三角形 11.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第十二章数据在我们身边 12.1 普查与抽样调查 12.2 统计图的选用 12.3 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图 第十三章感受概率 13.1 确定与不确定 13.2 可能性 八年级上 第一章轴对称图形 1.1 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 1.2 轴对称的性质 1.3 设计轴对称图案 1.4 线段、角的轴对称性 1.5 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 1.6 等腰梯形的轴对称性 第二章勾股定理与平方根 2.1 勾股定理 2.2 神秘的数组 2.3 平方根 2.4 立方根 2.5 实数 2.6 近似数与有效数字 2.7 勾股定理的应用 第三章中心对称图形 3.1 图形的旋转 3.2 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 3.3 设计中心对称图形图案 3.4 平行四边形 3.5 矩形、菱形、正方形 3.6 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 第四章数量、位置的变化 4.1 数量的变化 4.2 位置的变化 4.3 平面直角坐标系 第五章一次函数 5.1 函数 5.2 一次函数 5.3一次函数的图象 5.4一次函数的应用 5.5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 第六章数据的集中程度 6.1 平均数 6.2 中位数与众数 6.3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八年级下 第七章一元一次不等式(11课时) 7.1生活中的不等式(1课时) 7.2不等式的解集(1课时) 7.3不等式的性质(1课时) 7.4解一元一次不等式(2课时) 7.5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1课时) 7.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2课时) 7.7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一 次函数(2课时)复习与小结 第八章分式(10课时) 8.1分式(1课时)

2016版初中数学目录(苏科版)

苏教版初中目录

目录 -----苏科版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数学与我们同行 1.1生活数学 1.2活动思考 第二章有理数 2.1正数与负数 2.2有理数与无理数 2.3数轴 2.4绝对值与相反数 2.5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 2.6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 2.7有理数的乘方 2.8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第三章代数式 3.1字母表示数 3.2代数式 3.3代数式的值 3.4合并同类项 3.5去括号 3.6整式的加减 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 4.1从问题到方程 4.2解一元一次方程 4.3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 第五章走进图形世界 5.1丰富的图形世界 5.2图形的变化 5.3展开与折叠 5.4从三个方向看 第六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6.1线段、射线、直线 6.2角 6.3余角、补角、对顶角6.4平行 6.5垂直 七年级下册 第七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7.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7.2探索直线平行的性质 7.3图形的平移 7.4认识三角形 7.5三角形的内角和 第八章幂的运算 8.1同底数幂的乘法 8.2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8.3同底数幂的除法 第九章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 9.1单项式乘单项式 9.2单项式乘多项式 9.3多项式乘多项式 9.4乘法公式 9.5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第十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0.1二元一次方程 10.2二元一次方程组 10.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10.4三元一次方程组 10.5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 第十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 11.1生活中的不等式 11.2不等式的解集 11.3不等式的性质 11.4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11.5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11.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

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总目录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我们与数学同行 1.1生活数学 1.2活动思考 第二章有理数 2.1比0小的数 2.2数轴 2.3绝对值与相反数 2.4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2.5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 2.6有理数的乘方 2.7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第三章用字母表示数 3.1字母表示数 3.2代数式 3.3代数式的值 3.4合并同类项 3.5去括号 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 4.1从问题到方程 4.2解一元一次方程 4.3用方程解决问题 第五章走进图形世界 5.1丰富的图形世界 5.2图形的变化 5.3展开与折叠 5.4从三个方向看 第六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 6.1线段、射线、直线 6.2角 6.3余角、补角、对顶角 6.4平行 6.5垂直 七年级下册 第七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 7.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7.3图形的平移 7.4认识三角形7.5三角形的内角和 第八章幂的运算 第九章从面积到乘法公式 9.1单项式乘单项式9.2单项式乘多项式9.3多项式乘多项式 9.4乘法公式9.5因式分解(一)9.6因式分解(二) 第十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0.1二元一次方程10.2二元一次方程组10.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10.4用方程组解决问题 第十一章图形的全等 第十二章数据在我们周围 12.1普查与抽样调查12.2统计图的选用12.3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 第十三章感受概率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轴对称图形 1.1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 1.2轴对称的性质 1.3设计轴对称图案 1.4线段、角的轴对称性 1.5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 1.6等腰梯形的轴对称性 第二章勾股定理与平方根 2.1勾股定理 2.2神秘的数组 2.3平方根 2.4立方根 2.5实数 2.6近似数与有效数字 2.7勾股定理的应用 第三章中心对称图形(一) 3.1图形的旋转 3.2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 3.3设计中心对称图案 3.4平行四边形 3.5矩形、菱形、正方形 3.6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 第四章数量、位置的变化 4.1数量的变化 4.2位置的变化 4.3平面直角坐标系 第五章一次函数 5.1函数 5.2一次函数 5.3一次函数的图象 5.4一次函数的应用 5.5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 第六章数据的集中程度 6.1平均数 6.2中位数与众数 6.3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八年级下册 第七章一元一次不等式 7.1生活中的不等式7.2不等式的解集7.3不等式的性质 7.4解一元一次不等式7.5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 7.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7.7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 第八章分式 8.1分式8.2分式的基本性质8.3分式的加减8.4分式的乘除8.5分式方程 第九章反比例函数 9.1反比例函数9.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9.3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第十章图形的相似 10.1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10.2黄金分割10.3相似图形 10.4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10.5相似三角形的性质10.6图形的位似 10.7相似三角形的应用 第十一章图形与证明(一)

【中学思维导图】图解初中数学苏科版7年级上

心智图开发应用网出品 七年级上册 苏科版 书越读越薄,成绩越来越好!

前言 书越读越薄,成绩越来越好! 翻开这一页,你,就踏上了高效学习的路! 你还是要上学听课,但是你将取得更快的进步; 你还是要挥洒汗水,但是你将收获更好的成绩; 你会发现,考试不再是敌人而是盟友,他给你证明自己的机会! 心智图不是什么天外之物, 心智图只是让你左右脑并用去学习! 心智图帮你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1

2 国内专注心智图在教育领域应用第一人 戴鸿斌 他,在大学时代接触并研究心智图, 从此十余年如一日,专注心智图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他,立志用毕生精力普及心智图, 为提升全民学习力而不懈奋斗; 他,将心智图灵活地运用到学习的各个环节及各个科目, 使学生轻松提高学习效率; 他,在此等待成就你的梦想?????? 戴鸿斌:心智图总讲师,投身心智图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十余载, 透彻研究了学生日常学习时所遇到的问题,形成一套全新的教学思维体系, 他着重于教会学生如何将心智图应用到学习的各个环节及各个科目。对心智图应用于教师的日常教学中也颇有建树。 主要著作:《心智图学习法》、《心智图教学法》、《心智图时间管理簿》、《开发超级词汇——心智图词汇记忆法》等。

心智图资料使用效果更优化的几点建议 预习阶段:1)、在课前,先快速阅读所要预习的内容,在快速阅读的过程中记得使用导引物、标出关键词,如果能将相关概念(知识点)以心智图枝干的形式表示出来,你会发现对概念的理解更为清晰; 2)、然后看心智图资料的相关枝干(如果你已经购买了与教材配套的心智图); 课中学习:拿出对应的心智图,当老师讲的内容心智图资料上已经有了:你就无需再做记录,只需认真听老师的讲解就可以了。当老师讲解的内容心智图上面没有:①.如果该内容从属于心智图上面的某个枝干,我们可以将此内容以心智图枝干的形式将该枝干添加的相应的那个枝干后面;②.如果该内容不从属于任何枝干,你可以找个空白处以迷你心智图的形式画在旁边。通过这种方式,这张心智图才算真正与你所要整理的笔记从内容的角度完全匹配,心智图的这种笔记方式让你节约了很多时间,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很好地解决了上课时常见的2种情况。 上课时常见的影响学习效率的2种情况: ⅰ、上课拼命抄笔记,却来不及(也就是没时间)听老师的讲解; ⅱ、不抄笔记,静静地听老师讲解,看似听懂了,但是下课后没有留下任何有用的笔记信息,最终效果也非常不好; 课后学习:课后能够做到将课堂上所学知识点加以巩固就可以了,如何做到这些呢,在此我们给出2条建议: (1)、 在做作业前,拿出心智图资料进行复习,对当天所学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 (2)、做作业时,在读题时使用导引物,并且划出条件与问题中的关键词,由所看到的关键词去联想相关联的知识点,进而进行解题,尽可能借助心智图解题法的方式去解题,就是将线性的题目信息转化为“图”【备注:不只是心智图】的形式,这样你能够轻松地从题目给出的相关信息联想到你所熟知的知识点,最终将题目解答出来。 3

苏科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苏科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一)第一部分、课标要求 1、通过丰富的实例,认识线段、射线、直线、角等简单的平面图形,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关系、 2、能用符号表示线段、射线、直线、角以及互相平行、垂直的直线、 3、会进行线段、角的比较,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会计算角度的和、差及进行角的单位的简单换算,了解线段的中点、角的平分线的概念、 4、了解余角、补角、对顶角,知道等角(同角)的余角相等、等角(同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 5、经历在实践活动中探索图形性质的过程,了解直线、线段、平行线、垂线的有关性质,积累实践活动经验,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 6、会借助于三角尺、量角器、圆规等工具,画线段、角、平行线、垂线,体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第二部分、课本内容 1、基本概念(1)线段、距离、射线、直线、中点、(2)互为余角、互为补角、(3)对顶角、(4)平行线、(5)垂直、垂足、垂线、点到直线的距离、 2、基本结论(1)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2)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3)1的为1分,记作1',即1=60';1'的为1秒,记作1",即1'=60"、(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5)对顶角相等、(6)经过直线外一点,

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7)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8)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9)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结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平面图形的认识 (二)第一部分、课标要求 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和平行线的性质、 2、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探索它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的性质、 3、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利用平移进行图案设计,认识和欣赏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体会两条平行线之间距离的意义,会度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5、了解三角形有关概念(内角、外角、中线、高、角平分线),会画出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 6、探索并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第二部分、课本内容 1、基本概念(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2)图形的平移、平行线之间的距离、(3)三角形、三角形的内角、三角形的外角、(4)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中线、 2、基本结论(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3)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4)图形经过平移,连接各组对应点所得的线段互相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

苏科版教材初中数学几何定理定义公式大全版.docx

苏科版初中几何定理定义公式大全 苏科版初中数学几何定理定义公式大全 以下标注真命题的条目,解答题时要先证明,再使用。未标注的定理、定义、公式可以直接使用。 第一部分相交线、平行线 1、直线公理: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两点确定一直线)。 2、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4、对顶角相等。 5、垂线的性质: ①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 ②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写为:垂线段最短。) 6、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作平行线。 7、在同一平面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相交和平行。 在空间几何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三种,相交、平行和异面。 8、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 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平行线的判定: 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0、平行线的性质: 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③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1、三视图(略) 第二部分三角形 1、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 2、三角形的中线:连接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和对边中点的线段叫作三角形的中线。 3、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对边相交,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作三角形 的角平分线。 4、三角形的高:经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作三角形 的高。 5、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6、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7、推论: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8、真命题: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9、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N=( n-2)180 ° 10、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苏科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几何部分 平面图形的认识(一) 第一部分、课标要求 1 ?通过丰富的实例,认识线段、射线、直线、角等简单的平面图形,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关系. 2 .能用符号表示线段、射线、直线、角以及互相平行、垂直的直线. 3 .会进行线段、角的比较,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会计算角度的和、差及进行角的单位的 简单换算,了解线段的中点、角的平分线的概念. 4 .了解余角、补角、对顶角,知道等角(同角)的余角相等、等角(同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 5 .经历在实践活动中探索图形性质的过程,了解直线、线段、平行线、垂线的有关性质,积累实践活动经验,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 6 .会借助于三角尺、量角器、圆规等工具,画线段、角、平行线、垂线,体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第二部分、课本内容 1. 基本概念 (1) 线段、距离、射线、直线、中点. (2 )互为余角、互为补角. (3 )对顶角. (4 )平行线. (5)垂直、垂足、垂线、点到直线的距离. 2. 基本结论 (1 )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2) 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1 1 (3) 1°的——为1分,记作1 /,即1° =60/; 1 /的——为1秒,记作1 ",即卩1 / =60". 60 60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5) 对顶角相等.

(6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7)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8)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9)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结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平面图形的认识(二) 第一部分、课标要求 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和平行线的性质. 2.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探索它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的性质. 3.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利用平移进行图案设计,认识和欣赏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体会两条平行线之间距离的意义,会度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5.了解三角形有关概念(内角、外角、中线、高、角平分线),会画出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 6.探索并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 第二部分、课本内容 1.基本概念 (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2)图形的平移、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3)三角形、三角形的内角、三角形的外角. (4)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中线. 2.基本结论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3)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 (4)图形经过平移,连接各组对应点所得的线段互相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相等.(5)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6)三角形 3 个内角和等于180°. (7)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8)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完整word版)苏教版初中数学教材_总

苏教版初中数学教材总目录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我们与数学同行 1.1生活数学 1.2活动思考 第二章有理数 2.1比0小的数 2.2数轴 2.3绝对值与相反数 2.4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 2.5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 2.6有理数的乘方 2.7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第三章用字母表示数 3.1字母表示数 3.2代数式 3.3代数式的值 3.4合并同类项 3.5去括号 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 4.1从问题到方程

4.2解一元一次方程 4.3用方程解决问题 第五章走进图形世界 5.1丰富的图形世界 5.2图形的变化 5.3展开与折叠 5.4从三个方向看 第六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 6.1线段、射线、直线 6.2角 6.3余角、补角、对顶角6.4平行 6.5垂直七年级下册 第七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 7.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7.3图形的平移 7.4认识三角形 7.5三角形的内角和 第八章幂的运算 8.1同底数幂的乘法

8.2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8.3同底数幂的除法 第九章从面积到乘法公式9.1单项式乘单项式 9.2单项式乘多项式 9.3多项式乘多项式 9.4乘法公式 9.5因式分解(一) 9.6因式分解(二) 第十章二元一次方程组10.1二元一次方程 10.2二元一次方程组 10.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10.4用方程组解决问题 第十一章图形的全等 11.1全等图形 11.2图形的全等 11.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十二章数据在我们周围12.1普查与抽样调查 12.2统计图的选用

12.3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第十三章感受概率 13.1确定与不确定 13.2可能性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轴对称图形 1.1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 1.2轴对称的性质 1.3设计轴对称图案 1.4线段、角的轴对称性 1.5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 1.6等腰梯形的轴对称性 第二章勾股定理与xx 2.1勾股定理 2.2神秘的数组 2.3xx 2.4xx 2.5实数 2.6近似数与有效数字 2.7勾股定理的应用 第三章中心对称图形(一) 3.1图形的旋转 3.2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

苏教版初中数学最全面知识点大全

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主要包含了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图形的认识初步 四个章节的内容. 第一章 有理数 一. 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0p q ,p (p q ≠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 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 ???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 ②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相反数的和为0 ?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 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 绝对值可表示为:?????<-=>=) 0a (a )0a (0)0a (a a 或???<-≥=)0a (a )0a (a a ;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

5.有理数比大小:(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 比0小;(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5)数轴上 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6)大数-小数 > 0,小数-大数 < 0. 6.互为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0没有倒数;若 a ≠0,那么a 的倒数是a 1;若ab=1? a 、b 互为倒数;若ab=-1? a 、b 互为负倒数. 7.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8.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1)加法的交换律:a+b=b+a ;(2)加法的结合律:(a+b )+c=a+(b+c ). 9.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 10 有理数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 (3)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式为零,积为零;各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 数决定. 11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1)乘法的交换律:ab=ba ;(2)乘法的结合律:(ab )c=a (bc ); (3)乘法的分配律:a (b+c )=ab+ac . 12.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零不能做除数, 无意义即0 a . 13.有理数乘方的法则: (1)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2)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注意:当n 为正奇数时: (-a)n =-a n 或(a -b)n =-(b-a)n , 当n 为正偶数时: (-a)n =a n 或 (a-b)n =(b-a)n . 14.乘方的定义: (1)求相同因式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2)乘方中,相同的因式叫做底数,相同因式的个数叫做指数,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15.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记成a ×10n 的形式,其中a 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 这种记数法叫科学记数法. 16.近似数的精确位: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那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的精确到那一位. 17.有效数字: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精确的位数止,所有数字,都叫这个近似 数的有效数字. 18.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 本章内容要求学生正确认识有理数的概念,在实际生活和学习数轴的基础上,理解正

苏科版初中数学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七上: 生活数学 教学目标:1.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图形、数字的观察和思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2.乐于接触社 会环境中的数字、图形信息,了解数学是我们表达和交流的工具;3.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尊重和 理解他人的见解,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教学难点: 1.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图形、图表信息,了解表达和交流数学的价值;2.将生活问 题与数学问题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活动思考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实验、操作、猜想和归纳等数学活动,引发学生的思考;2.尝试从不同角 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3.能收集、选择、处理数字信息,做出合理的推断或大 胆的猜测;4.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好奇心,感受“数学地”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感受“做数学”的乐趣与收获,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重点: 经历活动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后引导学生对活动的思考. 教学难点: 恰当指导学生活动,及时引导学生思考. 正数与负数 教学目标: 1 .通过生活实例感受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2.会用正数、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 3.了解整数和分数分类. 教学重点: 1.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意义.2.用正数、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 教学难点: 理解负数的意义. 有理数与无理数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和会对有理数进行分类;2.了解无理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 1.有理数的意义和分类;2.无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有理数的分类,区分有理数和无理数. 数轴(1) 教目标: 1 .会正确画出数轴,知道数轴的三要素;2.知道有理数和无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说出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3.会用数轴比较两个数的大小;4.初步感 受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 1.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说出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2.用数轴比较两个数的大 小. 教学难点: 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用数轴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绝对值与相反数(1) 教学目标: 1.能说出一个数的绝对值与相反数的意义;2.会求已知数的绝对值与相反数;3.会用绝 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4.经历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1.一个数的绝对值与相反数的意义;2.求已知数的绝对值与相反数;3.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绝对值与相反数的意义.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1) 学目标:1 .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合理性;2.能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正确 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3.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感受数学学习的方法;4.通过积极参与探究 性的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并为实践服务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 能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感受数学学习的方法.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1) 目标: 1 了解有理数乘法的实际意义,理解有理数的乘法法则;2.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3.在积极参与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数学活动中,体会有理数乘法的实际意义,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教学难点: 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数学活动中,体会有理数乘法的实际意义,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有理数的乘方(1) 教学目标: 1.知道乘方运算与乘法运算的关系,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2.知道底数、指数和幂 的概念,会求有理数的正整数指数幂;3.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 教学重点: 1.有理数乘方的意义,求有理数的正整数指数幂;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

苏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整理适合打印

初中数学知识点大全 第一章 实数 一、 重要概念 1.数的分类及概念 数系表: 2.非负数:正实数与零的统称。(表为:x ≥0) 常见的非负数有: 性质:若干个非负数 的和为0,则每个非负担数均为0。 3.倒数: ①定义及表示法 ②性质:A.a ≠1/a (a ≠±1);B.1/a 中,a ≠0;C.0<a <1时1/a >1;a >1时,1/a <1;D.积为1。 4.相反数: ①定义及表示法 ②性质:A.a ≠0时,a ≠-a; B.a 与-a 在数轴上的位置; C.和为0,商为-1。 5.数轴: ①定义(“三要素”) ②作用:A.直观地比较实数的大 小;B.明确体现绝对值意义;C.建立点与实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6.奇数、偶数、质数、合数(正整数—自然数) 定义及表示:奇数:2n-1 偶数:2n (n 为自然数) 7.绝对值: ①定义(两种): 代数定义: 几何定义:数a 的绝对值顶的几何意义是实数a 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②│a │≥0,符号“││”是“非负数”的标志; ③数a 的绝对值只有一个; ④处理任何类型的题目,只要其中有“││”出现,其关键一步是去掉“││”符号。 实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有理数 正分数 负分数 正整数 0 负整数 (有限或无限循环性数) 整数 分数 正无理数 负无理数 实数 负数 整数 分数 无理数 有理数 正数 整数 分数 无理数 有理数 │a │ 2a a (a ≥0) (a 为一切实数) a(a≥0) -a(a<0) │a │=

二、实数的运算 运算法则(加、减、乘、除、乘方、开方) 运算定律(五个—加法[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运算顺序:A.高级运算到低级运算;B.(同级运算)从“左”到“右”(如5÷ ×5);C.(有括号时)由“小”到“中”到“大”。 第二章 代数式 1.代数式与 有理式 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 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 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式。 2.整式和分式 含有加、减、乘、除、乘方运算的代数式叫做有理式。 没有除法运算或虽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做整式。 有除法运算并且除式中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做分式。 3.单项式与多项式 没有加减运算的整式叫做单项式。(数字与字母的积—包括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说明:①根据除式中有否字母,将整式和分式区别开;根据整式中有否加减运算,把单项式、多项式区分开。②进行代数式分类时,是以所给的代数式为对象,而非以变形后的代数式为对象。划分代数式类别时,是从外形来看。 4.系数与指数区别与联系:①从位置上看;②从表示的意义上看 5.同类项及其合并条件:①字母相同;②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 合并依据:乘法分配律 6.根式 表示方根的代数式叫做根式。 含有关于字母开方运算的代数式叫做无理式。 注意:①从外形上判断;②区别:3、7是根式,但不是无理式(是无理数)。 7.算术平方根 ⑴正数a 的正的平方根(a [a ≥0—与“平方根”的区别]); ⑵算术平方根与绝对值 ① 联系:都是非负数,2 a =│a │ ② 区别:│a │中,a 为一切实数;a 中,a 为非负数。 单项式 多项式 整式 分 有理式 无理式 代数式 51

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教案

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教案 6·2 统计图的选用 江苏省盐城中学王成刚 ?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第六章《数据在我们周围(一)》的第三课时,是对学生学过的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知识的提升和综合应用。内容以我国四次人口普查的结果载体,回顾三种统计图的知识,从而发现三种统计图的特点。知识内容新颖、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有利于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交流来获取信息,是形成学生统计观念的好材料。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三种统计图的特点,能从三种统计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能结合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来清晰、有效地表示数据;经历数据统计活动的过程,体验处理数据,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操作能力。 数学思考 培养学生从统计的角度思考日常生活中与数据有关的问题;感受统计图对生活预测的作用,并能合理质疑。 解决问题 通过探究,得出三个统计图的特点;并能通过个案(如人口普查)中的数据处理,交流如何选用适当的统计图来处理数据。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大胆尝试、自主探索的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生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根据具体问题的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根据信息作出适当的推断与决策。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 教学手段:投影、计算机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分组收集的数据。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据,数据能够帮助人们了解情况,发现规律,作出判断和预测。人们在对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统计图是常用的工具。 ?请同学们看图片(某人的身高折线统计图),问:这是一幅什么图?表示什么?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看图片(小明一天的时间安排条形统计图)问:这又是一幅什么图,表示什么?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看图片(小明一天的时间安排扇形统计图)这一幅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