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成果与革新述略_赵青
- 格式:pdf
- 大小:213.58 KB
- 文档页数:2
五四翻译理论
“五四”翻译理论是20世纪著名的翻译理论家、翻译方法论家苏联文学家邱吉尔(Victor Qiu)所创立的翻译理论。
他曾在1934年的斯大林格勒大会上发表报告,提出了这一理论。
他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技巧,而是一门艺术。
他认为,翻译需要翻译家全面地研究外语文本,把它们发现的各种语言结构以及对这些结构的深刻理解结合起来,驾驭地调动和激发自己的翻译灵感,最终译出一个通顺优美的句子,从而把原语的思想和情感传达给受众。
“五四”翻译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求译者将源语文本的实质表达准确地译出。
译者在自己的译文中要有把握语言表达、穿越文化障碍、重点强调原意和口气的能力。
在外来文化词汇和文体写作的学习中,翻译家更需要巧妙地译出原文的内容,而不是一味地仿造带有文化特色的外文中的某一句话。
简述五四时期的西方文学翻译五四时期的西方文学翻译,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四运动以刘少奇为首,以“新文化”为口号,致力于改革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推行新民主文化。
在五四运动时期,翻译西方文学是运动参加者们最重要的一项任务。
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动,海量西方著作在中国出现。
英美作家的著作,尤其是大量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作品,被翻译为中文版本,由运动参加者发表在新建立的《新青年》与《求是》等期刊上,由此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引发了新的思想变革。
五四时期,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正式进入中国,其中包括波柳、米开朗基罗、狄更斯、雨果、塞林格等各国作家,他们的著作被翻译,被视为新文化运动的最重要贡献。
五四时期的译者,不仅有熟悉欧洲文化的学者,还有一些具有新文化运动主张的优秀学生。
他们把欧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改革和变革的灵感,将欧洲先进思想翻译成中文,使西方文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载体。
此外,在五四时期的翻译运动中,来自海外的译者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四时期,海外译者贡献了大量的西方文学翻译,其中包括上海的庞梅尔,是第一位翻译狄更斯的中国人,墨西哥的黄梅尔等。
他们把狄更斯的经典小说《双城记》、《石像鬼》等翻译成中文,让中国读者对狄更斯的文学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五四时期,毛泽东、鲁迅等运动参加者也参与到了西方文学翻译的运动中来,鲁迅曾经说过:“藉着西洋的作品,深深地把清代的蒙昧给驱除出去,把近代文学加以引进来,只有这样,才能叫中国文学实现不被外国文学凌驾的胜利。
”他们也把自己的新文化观点和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了翻译工作当中,植入了新的文学思想。
五四时期,西方文学翻译活动启动了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翻译活动,把西方文学翻译成中文,为中国读者提供了新的思想样本,引领了日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变化,推行了它的新民主文化。
五四文学翻译的开拓和完善,也使西方文学走入了中国的每个家庭,使中国读者可以更好地接受西方文化和思想,从而实现中国和世界文明的交流。
SocialScienceVol.425,2020柯勒律治及其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1900—1949)周 青(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淮安223300) 摘 要:20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柯勒律治和他的作品随着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开展进入中国。
中国的研究者们在40多年间从不同角度翻译介绍了柯勒律治及其相关作品。
关键词:柯勒律治;中国;译介;接受 中图分类号:I561 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8444(2020)05 0520 05 收稿日期:2020 02 06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柯勒律治的文学经典性及在中国的接受研究”(2017SJB1592)。
作者简介:周青,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外国文学研究。
柯勒律治(SamuelTaylorColeridge,1772—1834)是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重要诗人之一,兼文艺理论家、批评家。
柯勒律治于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走进中国,中国的翻译家、研究者们在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翻译介绍和接受了柯勒律治的诗歌作品及文艺理论。
本文试图考察20世纪上半叶柯勒律治在中国的译介和接受情况。
一、柯勒律治及其作品的最初引进为了改变中国的政局和社会面貌,追求国家民族的富强,在列强侵入、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清末民初的知识分子开启了思想启蒙运动。
自此,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的各类思想、文学作品被大量引进入中国。
在文学上,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直到存在主义,等等,在20世纪的最初20年里,这些思潮几乎同时传入了中国。
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希望在外国文学的宝库中汲取拯救本国文学甚或国民精神的精髓。
当时中国文化界的状况与欧洲浪漫主义萌芽时期颇为相似,对浪漫主义文学的翻译介绍就这样在国人的期待视野中顺理成章地开始了。
中国对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译介始于20世纪初。
1900年3月1日《清议报》第37册刊登了梁启超的文章《慧观》,文中写道:“无名之野花,田夫刈之,牧童蹈之,而窝儿哲窝士于此中见造化之微妙焉。
从中国历史上四次翻译高潮谈翻译理论的发展张景丰(载《语言与翻译》杂志,2002年第三期)摘要:通过对中国翻译史的回顾,尤其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翻译高潮的回顾,研究翻译理论的发展,促进翻译水平的提高。
[作者简介]张景丰(1958-),女,汉族,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关键词:翻译高潮;翻译理论;发展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823(2002)03-0048-04翻译是不同民族进行交流的重要媒体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周朝已开始设译官,此后出现过多次翻译高潮,每次高潮都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翻译理论家,经百家争鸣,翻译理论不断发展、进步、趋于完善。
因此要了解翻译理论的发展,须了解翻译的历史,总结经验。
下面仅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四次翻译高潮对翻译理论的发展予以探讨。
第一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时期在三国时期,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提出了“因循本旨,不加文饰”的译经原则。
有人认为,支谦此序“可以算是最初的直译说了”(罗根泽语)。
晋、前秦时道安继而在《革卑婆沙序》中提出了比支谦更为明确的主张,即“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时改倒句,余尽实录。
”道安涉及译论的佛经序文较多,最有名的是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之说。
其意思是,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北朝末年及隋初,彦琮著《辨证论》,它可以看作是我国第一篇翻译专论,他主张译经“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
可见他也是坚持忠实第一并倾向于直译的。
以上三家的论点颇为近似,他们的原则可以概括为“重质朴,轻文采”。
唐代僧人玄奘,其真本领在于翻译佛经,是中国佛经翻译史上集大成并后来居上的翻译家,他不仅译出了七十五部佛经,而且还把老子的部分著作译成梵文,成了第一个向国外介绍汉语著作的中国人。
他的指导原则就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求真”即追求准确,要力求“忠实原作”,这是一切认真负责的翻译工作者的共同理想。
谈周作人“五四”时期的翻译诗歌对湖畔诗人的影响
任娟
【期刊名称】《沧桑》
【年(卷),期】2007(000)003
【摘要】周作人“五四”时期的翻译诗歌对湖畔诗人——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的诗歌创作有着显著的影响。
湖畔诗人创作的小诗无论在形式上、内容上以及抒情方式上都与周译日本短歌、俳句有相似之处。
而湖畔诗人散文诗的创作也受到了周译法国波特来耳散文诗的影响。
【总页数】2页(P166-167)
【作者】任娟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5
【相关文献】
1.郭沫若与五四时期的诗歌翻译 [J], 赵霞;李娟
2.五四时期惠特曼诗歌体式对安徽诗人的影响——以胡适为核心的研究考察 [J], 杜璇
3.五四时期周作人的读者观念与其对文学表达及文章特色的影响 [J], 廖华力;
4.论五四时期周作人的翻译及成就 [J], 黄学军
5.周作人“五四”时期文学观的基督教影响 [J], 胡绍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大量外国儿童文学作品被引进和翻译介绍到中国,对中国的儿童文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四时期的翻译界以鲁迅、李益、萧红等著名文学家为代表,他们的翻译成就与当时的儿童文学发展密切相关。
他们在翻译中注重表现外国文学作品的思想、艺术和文化,在传递外国作品的同时也更好地传达了中华文化。
在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领域,最有影响的当属鲁迅所翻译的《神笔马良》和萧红所翻译的《安徒生童话》。
这两本作品对于中国儿童文学的大力推广和普及起到了关键作用。
《神笔马良》是中国最早的儿童文学翻译作品,它与《安徒生童话》一样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鲁迅通过对这本书的翻译,不仅是将一部优秀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带入了中国,更是激发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热情。
另外,萧红所翻译的《安徒生童话》更是成为了中国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之一,这部作品汇集了安徒生的经典童话故事,经过翻译后传到了中国儿童的身边,让他们开启了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
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也是中国现代翻译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翻译家们不仅注重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更注重在传递外国文学作品的时候也传达中国文化的精髓。
在五四时期,翻译界注重翻译的质量,而不是翻译的数量,这种翻译理念对于当今的翻译事业也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总之,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这个时期的翻译家们不仅民族大义得到了体现,更为国内外儿童文学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儿童文学作为文化和艺术的重要体现形式,其翻译在当今中国文化发展中仍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 黎舟
出版物刊名: 齐鲁学刊
页码: 113-118页
主题词: 外国文学作品;法国文学;文艺思潮;文学创作;欧美文学;新浪漫主义;自然主义;象征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古典主义
摘要: <正> 在茅盾长达六十余年的文学活动中,译介外国文学占有重要地位。
他也同鲁迅一样,从译介外国文学开始他的文学活动,并贯串了一生的始终。
一我国译介近代欧美文学始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学改良运动。
“五四”文学革命在更大规模上掀起了一个译介外国文学的高潮。
茅盾作为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在早年不仅从事外国文学的翻译评论的具体实践,而且对于译介外国文学的目的、原则与方法等理论问题,也作过不少精辟、深刻的论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学外译历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国文学外译是指将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其他国家的语言并在国际上传播的过程。
作为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中国文学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引起了世界各地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因此,中国文学外译一直是跨越国界、加强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中国文学外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公元后的汉朝时期,中国古代文学就开始出现译作,例如将佛教经典翻译成汉字。
而随着历史的演进,文学作品的翻译越来越多地引入了对外国文化的理解和表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外译风格。
中国文学外译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初期,中国文学外译主要集中在对佛教经典和历史文献的翻译上,这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世界各地对中国文学的了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而到了现代,中国文学的外译范围进一步扩大,不仅包括了古代文学作品,还包括了现当代作家的小说、诗歌、戏剧等各种文学形式。
同时,随着翻译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国际交流的加强,中国文学作品的外译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文学外译的影响和意义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中国文学的外译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多样性,使得国际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
其次,中国文学外译也为中国作家和文化产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机遇,推动了中国文学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提升。
此外,中国文学外译还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增进了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综上所述,中国文学外译是一个漫长而又不断发展的历程。
通过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和传播,中国文学外译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翻译水平和技术,加强人才培养,以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学外译事业的发展,并为更多国家读者带来中国文学的魅力和智慧。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可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篇长文的组织和安排方式,以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文章所呈现的内容和逻辑顺序。
本文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组织:1. 引言部分: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概述中国文学外译的历程和发展。
五四时期中国女性译者群体的双重追求—民族大义的青年捍卫者和女性话语构建的引路人□ 赵启红摘 要:本文以五四时期中国女性译者群体为研究对象,根植于五四时期特殊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变迁,分析女性译者群体崛起的主客观必然性,省察其翻译活动及整体译作特征。
聚焦社会语境下女性译者群体翻译主题的选择,探寻其与男性译者及主题选择的异同,揭示时代话语、女性话语双重追求的两难,厘定文化启蒙、思想救国五四话语的共建,植入多元女性形象、走出男权传统藩篱性别话语的构建。
五四时期中国女性译者的崛起和翻译实践,已超越了译介本身,她们是国家民族大义的青年捍卫者、中国女性话语构建的引路人。
关键词:五四时期;女性译者群体;双重追求五四时期,因“西学东用”大势所需,翻译成为爱国志士传播新思潮与开启民智的重要方式,旨在批判中国固有传统之弊病,秉承文化启蒙、思想救国。
这一场震古烁今的思想启蒙运动,凝聚着近代中国思想变革之风云,孕育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主科学精神,亘古长流。
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以磅礴之力鼓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
五四精神传承百年,历久弥新,广大青年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
弘扬五四精神,不应是简单的历史凭吊,而需追源溯始,重新省察五四时期的历史文化意蕴将大有裨益。
近年来,五四时期文学翻译研究逐渐升温,多聚焦该时期翻译流派和翻译团体的研究,但针对女性译者的研究却相对较少。
钩沉拾遗,从历时性角度考量,清末民初中国女性译者浮出历史地表,至五四时期中国女性译者在何种主客观条件下崛起?有无印记可寻?从共时性角度觉察,五四时期的女性译者群体是对同期的男性启蒙思想家们的仿效,还是主体性的体现?在五四特殊历史时期她们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是隐形的他者还是社会变革的能动者?于今日青年弘扬五四精神有何借鉴?这些问题将是本文的研究主体。
论田汉对外国文学的译介荆红艳【摘要】田汉是中国近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之一,也是重要的欧美文学和日本文学翻译家.然而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者更多关注的是田汉在戏剧方面的成就,对其在外国文学译介方面的成就和贡献则鲜有人关注.田汉对外国文学的译介具有明显的思想倾向性,田汉对欧美文学的翻译前期多从唯美主义和悲剧意识出发选择作品,后期更多关注社会问题,对欧美文学的翻译起到重要的推介作用;田汉对日本文学的翻译集中在戏剧和小说方面,戏剧更多关注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问题,小说则集中于对日本唯美派作品的译介,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日本文学译介的先驱;田汉对于外国作品的评介具有地域广泛、门类齐全的特点,其文学译介和创作实践对新文化运动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期刊名称】《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4页(P127-130)【关键词】田汉;外国文学;译介【作者】荆红艳【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田汉(1898-1968),湖南长沙人,字寿昌,笔名陈瑜、李漱泉等。
1912年入长沙师范学校,1916年赴日求学,1919年在东京加入李大钊等组织的少年中国学会,1921年与郭沫若等组织创造社倡导新文学,1922年回国,发表《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等剧作。
1924年创立《南国》半月刊,1926年创办南国电影剧社,1927年成立南国社,1928年与欧阳予倩等人组建南国艺术学院。
1930年先后参加左翼作家联盟和左翼戏剧家联盟[1]。
田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左联的骨干成员,中国近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之一,也是重要的欧美文学和日本文学翻译家。
然而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者更多关注的是田汉在戏剧方面的成就,而对其在外国文学译介方面的成就和贡献则鲜有人关注,这与他的历史地位和贡献明显不对等,因而有必要进行研究和梳理。
国外翻译研究老舍文学作品概况老舍,是中国20世纪著名的文学家之一,其作品在翻译研究领域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结合国外翻译研究的角度,对老舍文学作品进行概括性的介绍。
Step1. 了解老舍作品的翻译情况老舍作品的翻译在国外已经有着相当完善的体系,笔者通过网络搜索和图书馆相关资料的获取,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翻译成果:1.英文翻译:老舍的小说《茶馆》、《骆驼祥子》被翻译成英文,出版在国外,为英语读者提供了解中国社会历史与文学精品的观感。
2.法语翻译:老舍的《四世同堂》被翻译成法语并出版,引起了法国文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3.德语翻译:老舍的《檀香刑》、《龙须沟》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德语,已经成为德语读者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资料。
Step2. 简要介绍老舍作品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其作品多以生活为蓝本,反映了20世纪前半叶中国城市中下层人民的生存状况。
在其作品中,对现实状况的批判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又赋予作品以浓郁的文化底蕴,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性。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檀香刑》、《寒夜》等。
此外,他的小说和剧本《雷雨》、《故乡》等也都是具有深刻寓意和艺术追求的杰作。
这些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为中国文化的推广与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Step3. 分析翻译现状和问题虽然老舍作品的翻译已经相对完备,但在其它语言的翻译方面仍存在问题。
1.西班牙文翻译:老舍作品在西班牙语区的翻译还不够完善,有待进一步加强。
2.译名统一问题:由于老舍作品在翻译过程中,是由不同的翻译者和出版机构完成的,因此在译名统一上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更多关注。
3.文化背景问题:老舍作品中存在大量的东方文化元素,这些元素对于某些西方读者来说是新奇的,需要尽量地加以解释和讲解。
综合以上分析,目前老舍作品的翻译有一定的质量和数量保障,但在语种覆盖、译名统一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改进和完善。
2013年1月第38卷 第1期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Jan.2013Vol.38 No.1语言学研究五四时期文学翻译风尚的转变———以新文化人与林纾之论争为中心任淑坤!(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保定 071002)摘 要:五四时期翻译风尚的转变,以新文化人对林纾的批判为分水岭。
在这场论战中,林纾很快落败并成为文学翻译的反面典型,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经过这场论战,以林纾为代表的用文言翻译西方小说,具有“删译、改译、选材零散没有系统”等特征的翻译退潮,代之以直译的方法翻译西方名著,翻译风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关键词:新文化人;林纾;论争;风尚;改变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13)01-0119-05 社会风尚的变化都会经历一个过程,绝非一蹴而就。
中国五四时期翻译风尚的转变亦是如此。
在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直译”相对于“豪杰译”来说并未占有绝对优势,至五四时期直译外国的名著几乎成了共识。
但这一转变并不完全是译者自然选择的结果,更有其它因素的推波助澜。
其中,林纾与新文化人之间的论争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也是翻译风尚转变的一个分水岭。
一、新文化人批判林纾三部曲众所周知,林纾用豪杰译法翻译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在晚清时期影响很大。
进入20世纪,随着西学东渐日益深入和新式教育的蓬勃发展,具有新知识结构和理念的知识分子开始大量涌现。
以陈独秀、李大钊为首的新文化人提倡新文学,反对传统的旧文学,也涉及到对林纾及其文学翻译的批判。
(一)一出双簧戏林纾新文化人对林纾的批评,始于钱玄同与刘半农上演的一出双簧。
1918年3月,钱玄同化名“王敬轩”致信《新青年》,从神韵、译笔、译名三个方面评价林纾的翻译,恭维其译作具有唐代小说的神韵,译笔雅健,译名中充满了“香”“艳”“情”[1]49。
我国翻译国外文学作品的背景以下是我整理的有关于我国翻译国外文学作品的背景,仅供参考:现代中国所进行的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
晚清民初,梁启超提倡译印政治小说,并自译《佳人奇遇》等书;严复翻译《天演论》,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林纾自《巴黎茶花女遗事》起,翻译了180多种欧美的说部;鲁迅翻译《月界旅行》、《地底旅行》和编译《域外小说集》,都开中国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先河,但外国文学大量地介绍到中国来,主要是五四运动以后的事。
五四运动以后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介绍,新的文学形式(如新诗、话剧)和新式标点符号的引进,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和成长,都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首先在“五四”前后出版的《新青年》杂志,成为翻译介绍外国文学的重要阵地,当时曾介绍过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和莫泊桑等人的小说,王尔德、易卜生和武者小路实笃等人的剧本。
特别是1918年6月出版的“易卜生专号”,翻译介绍了《娜拉》等剧本,这对当时反对封建、争取个性解放的斗争,曾起了不小的作用。
远从“五四”时起,在翻译介绍外国文学方面,当时几位先行者的观点就很明确。
如鲁迅早在《摩罗诗力说》中就提出,要介绍“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而为世所不甚愉悦者”的文学,也就是为了中国革命的需要,要介绍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斗争的被压迫、被损害的弱小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文学。
沈雁冰在1920年主持《小说月报》的《小说新潮栏》时指出:“现在新思想一日千里,……所以一时间便觉得中国翻译的小说实在是都‘不合时代'。
……中国现在要介绍新派小说,应该先从写实派、自然派介绍起。
”他还拟了一个包括欧洲20位重要作家的43部主要作品的目录。
瞿秋白在为《俄罗斯名家短篇小说集》写的序言中也说:“只有中国社会所要求我们的文学才介绍──使中国社会里一般人都能感受都能懂得的文学才介绍。
”1921年初文学研究会成立,翌年沈雁冰亲自主编革新版的《小说月报》,在广泛翻译介绍外国文学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