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三下学期 美学原理 课件整理

大三下学期 美学原理 课件整理

大三下学期  美学原理 课件整理
大三下学期  美学原理 课件整理

第一章美是什么

一、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

二、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一、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

《大希庇阿斯篇》把现实世界中美的事物、美的现象和“美本身”分开:

“什么东西是美的” vs “美是什么”

“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物,还是一门学问。”——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什么东西是美的” vs “美是什么”

希提出的命题:“美就是一位漂亮小姐”。

苏的反驳:“如果你说凡是美的那些东西真正是美,是否有一个美本身存在,才叫那些东西美呢”,也就是说漂亮小姐身上的美就是那种使一切东西成其为美的。由此提出如下命题:一匹漂亮的母马是美的,一个美的竖琴是美的,一个美的汤罐是美的。但是赫拉克里特说,最美的猴子比起人来还是丑,那么最美的汤罐比起年青小姐来还是丑。最美的年青小姐比起女神也还是丑的。这样,前面提到的美岂不是又美又丑?

苏再次明确问题: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把它的特质传给一件东西,就使那件东西成其为美

希的回答:黄金。一件本来是丑的东西如果镶上黄金,也显得美了。苏的反驳:大雕刻家菲狄阿斯用象牙做雅典娜手足,为什么不用金子,两个眼珠子用的云石,为什么?

结论:美是难的

柏拉图认为存在一种绝对的美,即美的“理念”(Idea)

从柏拉图以来的几千年中,西方学术界一直延续着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和争论。1. 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2. 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说明美的本质

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

“身体美确实存在于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对称。”

“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博克:美是物体的一些特征而引起的(小、光滑、各部分见出变化、不露棱角、娇弱以及颜色鲜明而不强烈等等)

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说明美的本质:

1. 从客观的精神本体来说明美的本质。

柏拉图:美是理念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第一,感性和理性的统一。艺术表现绝对精神的形式是直接的,它用的是感性事物的具体形象。

第二,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但强调内容的决定作用。

第三,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客观的理念对人来说是主观的。

黑格尔:艺术发展史

象征型:东方艺术。精神内容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物质溢出精神古典型:希腊雕刻。内容和形式契合。特点是静穆和悦。

浪漫型:近代基督教艺术。精神溢出物质,主观性突出。

二、20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本质的讨论

讨论的中心问题:

“美是什么”→“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和“美在物还是在心”

大讨论中的四种不同观点(四派):

“客观派”与“主观派”

(一)蔡仪:美是客观的

“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

(二)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

吕荧:“美是物在人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

高尔太:“美底本质,就是自然之人化。”

“在感觉过程中人化的对象是美的对象。”

高尔太:《论美》

“对于那些远离家园的人们,杜鹃的啼血往往带有特别的魅力。‘一叫一回肠一断’,‘一闻一叹一沾衣’。因为这种悲哀的声音,带着浓厚的人的色调。其所以带着浓厚的人的色调,是因为它通过主体的心理感受(例如移情,或者自由联想……)被人化了。如果不被人化,它不会感动听者。”

“美与美感虽然体现在人物双方,但是不可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美和美感,实际上是一个东西。”

“超美感的美是不存在的。”

“美产生于美感,产生以后,就立刻溶解在美感之中,扩大和丰富了美感。”

(三)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李泽厚:

蔡仪看到了美的客观性而忽视了美的社会性,

朱光潜看到了美的社会性而忽略了美的客观性

(四)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美既不全在物,也不全在心,而在于心物的关系上。

“物”(“物甲”)vs “物的形象”(“物乙”)

“物本身的模样是自然形态的东西。物的形象是‘美’这一属性的本体,是艺术形态的东西。”

(《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美在意象”

三中国传统美学的观点

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

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

(柳宗元:《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

“彰”:(通过人的审美活动)

发现、唤醒、照亮

对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解读

(一)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人的创造性)

(二)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具有不同的意蕴。(人的特殊性)

(三)美带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级,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人的历史性)

第二章

一、距离说

●距离说的提出

瑞士心理学家和美学家----布洛

●距离是指事物和人的实际利害关系之间的分离。

(一)距离产生美

●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要保持距离

不即不离

距离不及——实用功利

距离太过——不能欣赏和理解对象

二、移情说

●移情作用的定义

用简单的话说,它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

●审美的移情作用的特征:

一、审美的对象不是对象的实体,而是对象的形象。

二、审美的主体不是实用的自我,而是观照的自我。

三、主体和对象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统一的关系。(二)格式塔同形同构说

1、格式塔心理学简介

诞生:20世纪初发源于德国,针对构造主义心理学提出。格式塔是德语Gestalt的音译,相当于英文Configuration,含有“完形”、“整体”、“全境”的意思,所以格式塔心理学又称为完形心理学。

创始人物:韦特墨、考夫卡、库洛

2、阿恩海姆简介

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美学家,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库洛的追随者,格式塔心理学最主要代表,毕生从事教育和艺术心理方面的研究,颇有成就。

著作:《表现性的优先地位》、《艺术与视知觉》、《走向艺术心理学〉等。其中《艺术与视知觉》是格式塔心理学的扛鼎之作。

3、观点:

(1)自然物的运动、形状、色彩是支配它们或创造它们的力的作用的结果。

(2)人内在的感情活动也受到力的支配

如果外物中展示的力的式样和人的心理中展示的力的式样相类似,即外部事物运动和形状同人的心理同形同构,那么外物能引起人相应的感情活动。外物本身就能表现人的感情。

4、移情说与同形同构说的区别

移情说侧重主体—美是(有选择性的)外物与人心相融合的结果

同形同构说侧重客体——美在外物本身

第三章美和美感的社会性

三、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

审美趣味是一个人的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审美理想的总和。

审美趣味是个人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是在个体身上体现出来的,因而带有个人色彩。它不仅决定着一个人的审美指向,而且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人每一次审美体验中意象世界的生成。

审美趣味是在个体身上体现出来的,因而带有个人的色彩。刘勰说:?°慷慨者逆声而击节,蕴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

审美格调

一个人在各个方面的审美趣味,作为一个整体,就形成一种审美格调,或称为审美品味。格调或品味是一个人的审美趣味的整体表现。

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

审美格调或审美品味是一个人审美趣味的整体表现,同样是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

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在审美价值的意义上就可以有种种区别:高雅与低俗的区别;健康与病态、畸形(扭曲,阴暗)的区别;纯正与恶劣的区别;广阔与偏狭的区别,等等。

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是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稳定性、保守性;

生活环境的变化和人文教育(特别是审美教育)的作用能使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发生变化。

四、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

审美风尚: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中流行的审美趣味时代风貌:则是一个社会在一个较长时期所显示的相对比较稳定的审美风貌(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特色)

时尚(审美风尚)

在某种程度上,时尚体现了一个时期社会上多数人的生活追求和生活方式,并且形成为整个社会的一种精神气氛。

时尚的特点:

1. 影响面广,往往不分社会地位和社会阶层,也不分男女老幼;

2. 时尚的渗透力和扩张力很强;

3. 时尚的流行有时间性。

第四章自然美

美学史上的几种看法:

自然美在于自然物本身的属性;

自然美是心灵美的反映;

自然美在于“自然的人化”;

自然美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1.自然美在自然物本身的属性

赫尔德:“美的对象是被置于一个上升的阶梯之上的:从轮廓、颜色和声调,从光、声音到花朵、水、海洋、鸟、地上的动物到人。”2.自然美是心灵美的反映;

黑格尔:“自然美只是属于心灵美的那种美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一种不完善的形态,而按照它的实体,这种形态原已包含在心灵里。”

3.自然美在于“自然的人化”

自然的人化指人通过生产劳动的时间,改造了自然界(包括人自身),于是自然界成了人化的自然。人在人化的自然中看到了人类改造世界的本质力量。

狭义的“自然的人化”:“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

广义的“自然的人化”:“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实践美学

4.自然美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朱光潜:《谈美》:“其实‘自然美’三个字,从美学观点来看,是自相矛盾的,是‘美’就不自然,只是‘自然’就还没有成为‘美’。”“如果你觉得自然美,自然就已经艺术化过,成为你的作品,不复是生糙的自然了。”

自然美是什么?

自然美是“呈于吾心”而见于自然物、自然风景的审美意象。

宗白华:“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石涛:“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

二、自然美的历史

(一)致用

内涵:人类从实用的、功利的观点看待自然的一种审美观。

形成时期:人类社会发展初期。

(二)比德

内涵: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比附、象征人的道德情操的自然审美观。

形成时期:春秋时代(儒家)

意义:表明人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已经同功利相脱离。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佳话。

明代《神奇秘谱》称:《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

巍巍泰山,汤汤流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三)畅神

内涵:指自然景物本身的美可以使欣赏者心旷神怡,精神为之一畅的审美观。

盛行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

特点:专注于对审美对象本身的欣赏,不要求用自然景物来比附道德情操,而是让自然景物来触动空明的心境,较“比德”更进一步。表现:清谈佛老,纵情山水,归隐山林。

适用地域:中国、欧洲。

《兰亭集序》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后迁居山阴,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雅俗:东晋时在每年阴历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称“修褉”。

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王羲之兴之所致,挥就千古名作《兰亭集序》。《兰亭集序》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游目骋怀;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钟繇每点多异,羲之万字不同。”

书法平和自然,秾纤得体,遒丽天成,委婉含蓄,纵横自如,极尽和畅变化之美,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王羲之的《兰亭》诗:‘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寥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真能代表晋人这纯净的胸襟和深厚的感觉所启示的宇宙观。‘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两句尤能写出晋人以新鲜活泼自由自在的心灵领悟这世界,使触着的一切显露新的灵魂、新的生命。”“畅神”说,强调山水画创作是画家借助自然形象抒写意境的一个过程,使中国画“以形写神”的理论,又前进了一步。力求将“万趣

”与神志融合达到物我一体的境界。

“澄怀”—审美主体,在自然美的欣赏中审美主体应该具有澄清、空明的胸怀,无杂念。同于康德所说的审美不涉利害。

“味象”—审美客体,指既要欣赏山水的形象,又要体味它们的灵趣。

四、自然美的欣赏

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

——张潮《幽梦影》

自然美欣赏的两个基本问题

第一,怎样做到“澄怀”?

第二,怎样做到“味象”?

(一)亲近自然

“鸟兽禽鱼自来亲人”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世说新语》

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

“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子非鱼鱼之乐

曳尾于途中

——山林之想自由之想人与自然的亲和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王徽之----“何可一日无此君!”

郑板桥---- “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箭头)“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

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

(二)两种契合

一、人和宇宙生命的契合二、自然现象和人的情调的契合

(一)人和宇宙生命的契合

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云烟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云烟而秀媚。------ 郭熙《林泉高致》

(二)自然现象和人的情调的契合

“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

“澄怀”是审美欣赏的前提,要做到“味象”,主体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能力。

中国:“雪后寻梅,霜前访菊”,“与竹同清,与燕同语,与桃李同笑”。

踏雪寻梅

白:纯净纯净空无冷

红:青春诗情暖

第五章社会美

人物的品藻

内涵:对人的风采、风姿和风韵的审美评价。

美学上的人物品藻发生在魏晋时代。

人的觉醒文的自觉

一、晋人之美

晋人的美是魏晋时代美的高峰。

渊源:早于晋代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论语 .述而》 相术:面相之术,通过人物的体貌特征判断人的祸福贫富、荣辱盛衰。 “尧眉八采,舜目重瞳,禹耳三漏”。----王充 《论衡》 《骨相篇》

直接联系

特点

特点

政治学的人物品藻美学的人物品藻

《人物志》《世说新语》

汉代人物品藻

魏晋人物品藻

从《人物志》到《世说新语》

品题:以生动形象、隽永凝练的语言 说明一个人最本质的特点。 (比如:清蔚简令、温润恬和、高爽迈出)‘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风下,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将崩。《世说新语》 《容止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時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者,莫不連手共縈之。左太沖絕醜,亦復效岳游遨,于是群嫗齊共亂唾之,委頓而返。?a?a《世说?¤容止》

潘安仁至美,每行,老嫗以果擲之,滿車。張孟陽至醜,每行,小兒以瓦石投之,亦滿車。《语林》

1.晋人的美 :追慕光明鲜洁、晶莹发亮的形象。 王羲之称杜弘治为“神仙中人”

“面如凝脂,眼如点漆。”-----《容止》

裴令公目王安丰:

“眼烂烂如岩下电。”-----《容止》

《世说新语》为6卷,36篇。分德行、语言、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等36门。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世说新语》

手的白皙 〈容止〉:王夷甫

容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捉 白玉柄麈尾(拂尘),与手都无分别。

脸的白皙 〈容止〉: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

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面。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2、美是不可抗拒的 《世说新语》记载

因美丧命:“看杀卫玠” 因美保命:李势妹妹的故事

骠骑王武子是卫玠之舅,俊爽有风姿。见玠,辄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京师人士闻其姿容,观者如堵。玠劳疾遂甚,永嘉六年卒,时年二十七,时人谓玠被看杀。——《晋书·卫玠传》 3、“肤清”和“神清” “肤清”:人的外在的姿容 “神清”:人的内在的才情

人物品藻要形神结合

与晋人优美自由的心灵最为契合的艺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

《世说新语》(《容止》):

对人物神韵的赞赏:

海西时,诸工每朝,朝堂犹暗,唯会稽王来,轩轩如朝霞举。

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魏晋人对外发现自然美,对内发现人情美。

有人叹王恭形茂者,云:“濯濯如春月柳。”(《容止》)

时人目夏侯太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怀”。

(《容止》)

4.人物品藻在玄谈中进行,浸润着晋人空灵的精神、幽深的哲学意味和宇宙的深情。

卫玠初欲过江,形神惨卫玠初欲过江,形神惨悴,语左右曰:“见此茫茫,不觉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后来初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不是从这里脱化出来?而卫玠的一往情深,更令人心恸神伤,寄慨无穷。(然而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则觉更哲学,更超然,气象更大。)

美在深情:

《伤逝》庾亮死,何扬州临葬云:埋玉树著土中,使人情何能已已!第六章艺术美

西方美学史上,对于艺术的本体有种种看法(定义)

1、模仿说(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2、表现说(华兹华斯、托尔斯泰)

3、形式说(贝尔、朗格、俄国形式主义)

4、惯例说(迪基)

三、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

艺术与非艺术如何区分?

看这个作品能不能呈现一个意象世界。作品能不能使人“兴”(产生美感)。

诗言志,歌咏言,非志即为诗,言即为歌也。或可以兴,或不可以兴,其枢机在此。

——王夫之

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和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一些流派:

否定艺术与非艺术界限的主张

“观念艺术”(Conceptual Art,盛于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前期)

杜尚:“观念比通过观念制造出来的东西要有意思得多。”

“波普艺术” :Pop art,盛于20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到七十年代前期的英国和美国)

代表人物:安迪·沃霍尔

安迪·沃霍尔:“每个事物是美的,波普是每个事物。”

克拉斯·欧登伯格:“我要搞丢弃物的艺术。”

观念艺术和波普艺术等对艺术与非艺术的否定,其根本的问题在于意蕴的虚无。

1961年出现的一个称为“激浪派”(Fluxus)的艺术团体,他们也主张取消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他们的代表人物乔治·马西欧纳斯在1962年6月发布的一份宣言中说:

“激浪艺术既非艺术,也非娱乐,它要摒弃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区别,摒弃绝对必要性、排他性、个性、雄心壮志,摒弃一切关于意义、灵感、技巧、复杂性、深奥、伟大、常识和商品价值的要求,为一个简单的、自然的事件,一个物件,一场游戏,一个谜语或者一种讽喻

的非结构的、非戏剧化的、非巴洛克式的、非个人的本质而斗争。

第八章技术美

(一)莫里斯的手工艺运动

回复和联结起了被巴洛克时代割断了的古典时代审美设计传统,代表工业化时代技术美学发展的第一阶段,逐渐形成维多利亚式的设计风格。

红屋

莫里斯主张美术家与工匠结合,认为这样才能设计制造出有美学质量的为群众享用的工艺品。

他强调艺术与实用结合。他的设计思想是“向自然学习”,他主持做出的工艺品大量采用从植物形象得来的素材。产品注意结构合理,选材精当,装饰风格统一。

红屋正面

墙壁才用红砖的本色表现出自然属性大胆抛弃传统模式。体现了田园牧歌情调简朴的外观造型,喜剧化的色彩

以及整体的设计创新使之成为工艺美术的首要标志和建筑史上里程碑的作品.

红屋侧面

红墙全部露在外面,使建筑与环境达到了完美的结合与统一

红屋背面

在设计上采用非对称形式,注重功能,完全没有表面装饰,采用红色砖瓦,既是建筑材料,又是装饰,在细节的处理上大量采用哥特式建筑手法.

红屋的室内

采用大面积的的窗户采光有利于空气的流通及欣赏户外的景观。客厅白色的墙体和浅色的布料给人简洁明快的感觉房间和房间的链接都有合

理的装饰。

1、强调艺术家与工程师力量的结合,认为艺术与美并非只局限于绘画和雕塑范畴;

2、强调手工操作的优异技能

3、强调新的设计形式的建立不应忽视中世纪的价价,认为“人生春在这样丑恶的环境之中决不构想出美的东西”;

4、强调“设计制作一贯作业的形式”;

他首先提出了“美与技术结合”的原则,主张美术家从事设计,反对“纯艺术”,另外,还强调设计应“师承自然”、忠实于材料和适应使用目的,并创造出了一些朴素而适用的作品,为全世界的设计革新运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苏利约的功能主义:

用内容与形式来描述和说明实用与审美的矛盾,形成了一种着眼于机器时代和大规模生产时代的新眼光。

美和实用应该吻合,实用物品能够拥有一种理性的美,实用物品的外观形式是其功能的明显表现。

1923年,意大利建筑师阿尔贝托·萨托里斯在《功能主义建筑的因素》一书中提出了功能主义概念。

1896年,美国建筑师路易斯·萨利文提出了功能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形式遵循功能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功能主义成为世界范围内的设计主潮。(三)包豪斯:艺术与技术重新统一。

“新时代要有它自己的表现方式,现代建筑师一定能创造出自己的美学章法。通过精确的、不含糊的形式,清新的对比,各种部件之间的秩序,形体和色彩的匀称与统一来创造自己的美学章法。这是社会的力量与经济所需要的。

——格罗庇乌斯

技术美是在大工业的时代条件下,在产品生产中,把实用的要求和审美的要求统一起来。

技术美学的核心是审美设计(design),又称为审美设计学。

审美设计的目标是使工业产品和人的整个生存环境符合技术美的要求。

技术美的实质是功能美

二、功能美

技术美必须把物质与精神、功能与审美有机统一起来。

(一)功能美:如何认识产品的功能?

技术美学的出发点是人,产品的功能不仅要适应人的物质需求,而且要适应人的精神需求。适应人的物质需求的是产品的使用价值,适应人的精神需求的是产品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

(二)功能美:功能能否体现为形式美?

技术美并不在产品的功能本身,而在于功能的合目的性的活动所具有的力的充实与紧张并在与之相适应的感性形式中的呈现

第九章优美与崇高

西方文化史上重要的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

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丑与荒诞。

内涵

“优美”概括了古希腊文化中以神庙和人体雕像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

“崇高”概括了继承希伯来文化的西方基督教文化中以哥特式教堂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

二、优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

优美(beauty or grace)的审美形态最早来源于古代希腊文化。

古希腊雕塑:高贵的单纯,静穆伟大

优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

古希腊的这种单纯、静穆、和谐的美。不仅表现于建筑和雕塑,而且也表现于绘画、音乐、诗歌等其他艺术形式。

拉斐尔作品的恬静、明媚、和谐

优美的审美特点:完整、单纯、静穆、和谐的美,是“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它所引起的美感,就是一种始终如一的愉悦之情.

勃兰兑斯:“没有地方是突出的巨大,没有地方引起鄙俗的感觉,而是在明净清楚的界线里保持着绝对的调和。

崇高(sublime)的审美形态起源于希伯来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崇高”的艺术风格:

宗教艺术风格:追求对有限人生的精神超越

浪漫主义风格:人自身成为崇高的主体,人超越自我的精神历程成为崇高的核心。

“崇高”对象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对象形式无规律、无限制。崇高感是主体由对对象的恐惧而产生的痛感转化为由肯定主体尊严而产生的快感。

四、崇高的审美特征:

西方美学史中论述“崇高”的审美特征:

(一)朗吉弩斯:崇高的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回声。朗吉弩斯在西方美学史上的最大贡献是把崇高作为审美范畴提出来。现代美学中的崇高理论是以朗吉弩斯的《论崇高》为起点而逐步走向完善的。

崇高,是一种庄严、雄伟的美,具有巨大的力量和慑人的气势。崇高,

是惊心动魄而不是玲珑雅致。

崇高首先存在于自然界.小小的溪流清澈而有用,可是尼罗河、多瑙河、莱茵河还有辽阔的海洋的美却更加令人惊叹火山在爆发时从地底抛出巨石和整个山丘,大地上还因此流起火的河流,那样的景象具有摧毁一切的惊人气势。

自然界崇高的美学特征:数量的巨大和力量的强大,威严可怕,令人惊叹,人的实践尚未征服的奇异。

社会生活的崇高主要限于人格的伟大、精神的高远和感情的炽烈。崇高的效果是能够唤起人的尊严和自信

(二)博克:崇高的事物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可怖。比如,浩瀚的海洋、晦暗的神庙、狂奔的烈马、一望无际的天空都让人有可怖的感觉,因而引起崇高感。而优美的事物共同的特点是可爱。

(三)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把崇高分为两种:数量的崇高主要涉及体积,比如暴风雨中的大海、荒野的崇山峻岭、埃及的金字塔和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等等。力量的崇高指巨大的威力,同时我们心中有足够的抵抗力和这种威力抗争。

英国的勃拉德莱在《牛津诗学讲义》中,就举了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写到的麻雀抗拒猎狗的例子反驳康德的这个观点。麻雀的英勇和它的体积不相称,所以,体积的大小并不是崇高的主要因素。

“崇高” VS “优美”

这一对范畴出现的条件:人对神的关系→人对自然的关系

“崇高”中有神秘的未知的以及不可能把握的东西,造成了崇高的深邃境界。崇高的意象世界的核心意蕴是追求无限。宏伟深远的空间感同时也是一种历史感,是对命运、时间和不可复返的生命的一种内在体验。当这些与某种价值系统联系起来时,就有了崇高的道德意义:精神人格的不断超越与实现;崇高的人类社会理想的不断超越与实现——空间的无限成为时间的无限,成为命运、历史、生命的无限历程。“优美”则缺乏崇高的这种深邃感优美与崇高的比较

1.优美的对象使人亲近,而崇高的对象让人有点疏远。

2.优美的对象使人感到愉快,这种感觉是单纯的,始终如一的;崇高的对象使人有痛感的愉快,这种感觉是复杂和变化的。

3.优美的事物偏于静,在形式上显得和谐、精致、完满,崇高的事物偏于动,有突然性,不合常轨,在形式上有些卤莽粗糙,不加雕琢,它不仅容纳美,还要驯服丑,把美和丑放在一个炉子里去锤炼

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审美特征

阳刚之美(壮美)惊而快之,发豪士之气。壮美的景象与审美主体之间存在一种对抗关系,使审美主体产生惊怖的情绪,但同时又在审美主体内心激起一种摆脱琐细平庸的境界而上升到更广阔境界的豪壮之气,因而感到兴奋。

阴柔之美(优美)乐而忘之,几忘其有身。欣赏者凝神观照,获得审美的愉悦,刹那间忘记自身的存在。

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vs 崇高与优美

文化背景

中国美学中的优美,并不具有西方美学的优美那种“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的文化内涵;中国美学中的壮美,也不具有西方美学中的崇高那种宗教的文化内涵

哲学内涵

中国美学中壮美与优美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在西方美学崇高与优美的关系中是没有的

第十章悲剧与喜剧

悲剧的概念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是广义的悲剧;作为戏剧的一种样式的悲剧,是狭义的悲剧。

(一)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解释:

(1)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2)悲剧主人公“在道德品质和正义上并不是好到极点,但是他的遭殃并不是由于罪恶,而是由于某种过失或弱点”。

(3)悲剧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只要情节有安排,一定更能产生悲剧效果。情节乃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

(4)悲剧引起怜悯和恐惧而使人得到净化。

黑格尔对悲剧的解释:

悲剧所表现的是两种对立的理想或“普遍力量”的冲突与调解,使代表片面理想的人物遭受痛苦或毁灭。

就悲剧主角个人而言,他的牺牲好像是无辜的;但就整个世界秩序而言,他个人虽遭到毁灭,他所代表的理想却不因此而毁灭。所以悲剧的结局虽是一种灾难和痛苦,但悲剧所产生的心理效果不只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怜悯和恐惧”,而是愉快和振奋。

尼采: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

悲剧是日神和酒神的结合,但本质上是酒神精神。悲剧给人的美感是痛苦与狂喜交融的迷狂状态,是一种“形而上的慰藉”。

恩格斯也指出,悲剧的本质在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鲁迅认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悲剧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的悲剧是英雄人物的悲剧。第二种类型的悲剧是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不幸和苦难。

第三种类型的悲剧是旧事物的悲剧。

(二)悲剧的本质:命运感

命运是悲剧意象世界的意蕴的核心。当作为个体的人所不能支配的力量(命运)所造成的灾难却要由他来承担责任,这就构成了悲剧。(三)悲剧的美感

怜悯:看到命运的不公正带给人的痛苦而产生的同情和惋惜。

恐惧:对于操纵人们命运的不可知的力量的恐惧。

振奋:悲剧人物在命运的巨石压顶时依然保持自身人格尊严和精神自由的英雄气概所引起的震撼和鼓舞,这是灵魂的净化和升华。

第十一章丑与荒诞

“丑”的审美价值

1. “丑”的审美价值就在于可以显现“生活的本来面目”。

2. “丑”常常能显现一个人的特性特征。自然中认为“丑”的,往往要比那认为“美”的更显露出它的性格。

“丑”的存在显示了历史和人生的苦难的或阴暗的一面,这使人震动,同时又使人感受到历史和人生的复杂性和深度。

优美感与丑感是审美体验的两种对立类型,从优美感向丑感的拓展,表现了一个人的审美感受能力的发展和完善。

二、中国美学中的“丑”

丑的四种情形

1.“丑”由于显示宇宙的生命力而成为美

2.“丑”由于显示内在精神的崇高和力量而成为美

3 “丑”由于在审美活动中融进了艺术家对人世的悲愤体验而成为美。

4.“丑”由于发掘和显现实际生活中某些人的丑恶的人性而成为美。

(一)“丑”由于显示宇宙的生命力而成为美

庄子:“美”与“丑”相互转化,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庄子·知北游》

外形的丑同样有一种充满活力的生命感

(二)由于显示内在精神的崇高和力量而成为美

庄子“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与孔子“文质彬彬”的主张很不相同的审美观。

“清、丑、奇、特”的审美意象:代表中国艺术中极高古、极纯粹的境界,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三)审美活动中融进了艺术家对人世的悲愤体验而成为美

昌黎诗往往以丑为美。——刘熙载

“宁丑勿媚”——傅山

(四)发掘和显现生活中某些人丑恶的人性而成为美

西门庆是混账恶人,吴月娘是奸险好人,玉楼是乖人,金莲不是人,瓶儿是痴人,春梅是狂人,敬济是浮浪小人,娇儿是死人,雪娥是蠢人,……若王六儿与林太太等,直与李桂姐辈一流,总是不得叫做人,而伯爵、希大辈,皆是没良心的人,兼之蔡太师、蔡状元、宋御使,皆是枉为人也。——清·张竹坡

四、荒诞的审美特点:平面化、平板化、价值削平。

1.平面化:西方现代派艺术不再在理性意义上把实体看作是可以个别地或整体地透彻了解的存在大系列;

2.平板化:时空深度的取消,秩序不复存在,造成了无高潮、无中心的出现;

3.价值削平:荒诞艺术绝对地否定任何价值。

第十二章沉郁与飘逸

一、沉郁的文化内涵:儒之“仁”

对人世沧桑深刻的体验和对人生疾苦的深厚的同情

二、沉郁的审美特征

沉郁的审美意象,有两个特点。

1,哀怨郁愤的情感体验。2,人生的悲凉感,历史的苍茫感。(一)哀怨郁愤的情感体验

哀怨郁愤的情感体验:由对人和天地万物的同情、关切、爱所引起,升华成为温厚和平的醇美的意象。

李纲:“子美之诗凡千四百四十余篇,其忠义气节,羁旅艰难,悲愤无聊,一寓于此。”

江盈科:“兵戈乱离,饥寒老病,皆其实历,而所阅苦楚,都于诗中写出。”

韩愈《题杜子美坟》:“怨声千古寄西风,寒骨一夜沉秋水”

(二)人生的悲凉感,历史的苍茫感

三、飘逸的文化内涵:道之“游”

“游”的涵义:

1,人的精神从一切实用利害和逻辑因果关系的束缚中超脱出来

2,人与大自然的生命融为一体

庄子:“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宗大本,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游”(精神境界)→“逸”(生活形态)

“逸民”,“以天下为沉浊……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庄子·天下》)

魏晋名士:“嗤笑徇务之志,崇盛忘机之谈”,追求“逸”的人生(

“清逸”、“超逸”、“高逸”、“飘逸”)

四、飘逸的审美特点

庄子之“天乐”

雄浑阔大李白,《蜀道难》

意气风发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清新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第十三章空灵

一、空灵的文化内涵:禅宗之“悟”

禅宗的“悟”,并不是领悟一般的知识,而是对于宇宙本体的体验、领悟。所以是一种形而上的“悟”。但是,禅宗的形而上的“悟”并不脱离、摒弃生活世界。禅宗主张在普通的、日常的、富有生命的感性现象中,特别是在大自然的景象中,去领悟那永恒的空寂的本体。问:如何是禅人当下境界?

答: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五灯会元》)

宗白华:“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

二、空灵的静趣

“空灵”的静,并不是没有生命活动,而是因为它摆脱了俗世的纷扰和喧嚣。“空灵”的“静”中有色彩,有生命,但这是一个无边的空寂世界中的色彩和生命,而且正是这种色彩和生命更显出世界的本体的静。

“空灵”→“无念”、“平常心是道”(在现实生活中随时随地得到超脱)

有人问慧海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

曰:“如何用功?”

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

师曰:“不同。”

曰:“何故不同?”

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

(《五灯会元》)

三、空灵的美感:形而上的愉悦

超越有限和无限、瞬间和永恒的对立,把永恒引到当下。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之三)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古诗十九首》之十三)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下曾不能为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轼,《前赤壁赋》)

第十四章美育

一、美育的人文内涵

《美学原理》整理版说课讲解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1、美学的对象是什么? 第一、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鲍姆嘉通)第二、研究美的艺术(黑格尔)第三、研究整个艺术领域(车尔尼)第四、研究审美心理学(“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第五、目前的观点: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或者说: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单选、填空)学习美学的目的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的需要。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鲍姆嘉登(填空) 4、为什么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1、美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古老:观念、意识;思想)从人类朦胧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看:几乎与人类自身一样古老;从人们对美的探讨研究看:追溯到两千年前2、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看(年轻学科:鲍姆嘉通Aesthetic.173 5、1750) 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 1、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西方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康德:美“只能是主观的”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自然不能显现理念,只有艺术才能充分地显现理念(二)从客观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要见出事物的“整一性”。达芬奇:认为美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他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如《蒙娜丽莎》狄德罗:美是关系(实在美和相对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基本途径: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⑶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⑷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⑸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⑹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多选) 第三章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1、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索有什么特殊之点?孔孟荀等给美下的定义。 首先,西方与世界观联系,中方则朴素,与世界观不密切。其次,中国有许多美学范畴,如气韵、风骨、意境、神韵等,西方没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思想源流方面:中(儒道)、西(古希腊哲学);对艺术实践的概括方面:中(抒情、表现)、西(摹仿、再现);研究方法方面:中(形象性、文艺味、夹杂在艺术研究中)、西(抽象性、哲学味、夹杂在哲学逻辑学研究中);具体表述方面:中(具体、生动、形象)、西(理论性、逻辑性强) 墨子:“万民之利”才是美的标准,因此美与功利、与善有密切联系。孔子:他的美学思想与儒家的“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其核心是“和谐为美。(1)孔子认为艺术品的美应该是尽善的内容与尽美的形式的和谐统一。(2)孔子以为人(君子)的美应当是“文质彬彬”。(质:仁义道德;文:礼乐修养)孟子:(1)“充实之为美”。即充实人的品德,也就是仁、义、礼、智等。(2)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孟子认为“耳有同听”、“人有同悦”,君子与小人有共同的美感。荀子:美不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客观事物之所以美,就在于“致其用”,是有功利性的。 2 我国古代探讨美的本质的几条途径是什么?一、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二、结合艺术来研究美1、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2、从内容与形式上研究美3、从风格上研究美三、结合现实研究美 第四章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 1 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 (一)首先就审美客体(审美对象)来说,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工具,劳动过程、动作,产品等)(二)再就审美主体(审美者)来说,也是社会实践创造的。(灵巧的双手,高度发达的大脑以及语言、思想感情、认识、感受能力等) 2 什么是美?A.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B.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把具有真和善的品质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中实现出来,从而使对象成为一种能够引起爱慕和喜悦感情的感性(欣赏)形象。C.美是一种与真善相联系的、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智慧、才能、品格,人的创造力、思维力、想象力、审美力等方面的能力)并通过宜人的感性的形式显现出来的客观形象。第五章真善美和丑 1、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A、美与善的联系与区别什么是善?符合人的目的性。

美学原理资料整理.

第一章 朱立元:“美存在么?它是怎样存在的?”因为只有“美”存在了,然后才能言说“美”是什么等其他问题,而传统美学不问美是否存在或怎样存在就直接问美是什么,绞尽脑汁给美下定义,结果陷入理论误区,因为连是不是有美都没有解决,就问美是什么,这在逻辑上也说不通。因此,美的存在问题是美的首要问题。 美概念不是一个合理的名词性概念,因为现实中没有一个可以被美概念指代的美事物。 美概念是其他事物的符号,不是实际中一个独立事物的符号 美本质问题研究的终结 建立在错误判断的基础上的问题,造成回答的吊诡。 所有对“美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都在证明这一回答是不正确的,因此不成为一个回答;所有试图说明“美”确实是个存在物的理论,都表明“美”不是个存在物;只要说明美是什么事物了,这个事物就肯定不是美;只要对美是什么命题做出回答了,这个回答一定在进行着自我否定。 美概念是一个代名词!(概念的概念 审美知觉的建立 人类具有一般审美能力之后,并不是把所有事物都当作审美对象。 美学研究应该清晰地揭示:事物自身的因素是怎样的,起什么作用;人的因素是怎样的,起什么作用。 第二章 由美本质转向审美

世上原本没有美事物,美的事物怎样形成?世上原本没有美感,美感怎样形成?世上原本没有审美,审美怎样形成? 审美活动的特征 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它是对事物外在形式、形象相对独立地加以知觉并因此而产生愉悦性情感体验的过程。 由于审美活动带有形式知觉的特征,不是实用需要得到满足的活动,因此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非利害性。 所谓审美发生,就是非利害性形式知觉活动的发生。利害与非利害?? 人的需要可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与生存活动相关的实用性的需要,是利害性的;一类是不与生存活动相关的非实用性的需要即审美需要,是非利害性的。 审美活动完成之后的社会功用不能等同于审美活动本身的性质,不归于审美活动本身的利害属性问题。 利害性?? 美学中的“利害性”概念专指与人的生存需要直接关联的价值属性。 生存需要可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生理性需要,与人的自然属性相关; 第二类是社会性需要,如对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的需要; 第三类是精神需要,如荣誉感、道德感、幸福感等等。 利害性快感与非利害美感的体验性区别 到目前为止,利害性快感与非利害性美感的区别都只能是凭借人的主观感受来划分的。凡是利害性的需要及其满足都会被体验为同一类感受,可称之为“生存感

(完整版)公共空间设计的七大原则

公共空间设计七大原则 一、功能原则 在19世纪,美国的著名雕塑家霍雷肖·格里诺提出“形式追随功能”这一改变历史性的口号。美国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路易斯沙利文首先将其引入建筑与室内设计领域,即建筑设计最重要的是好的功能,然后再加上合适的形式。设计行为有别于纯粹艺术,其基于功能原则,任何设计行为都有既定的功能要满足,是否达到这一要求,成为判断设计结果成功与失败的一个先决条件。公共空间设计的实用性是室内设计问题的基础,它建立在物质条件的科学应用上,如空间计划,家具的陈设,储藏设置及采光、通风、管道等设备,必须合乎科学、合理的法则,以提供完善的生活效用,满足人们的多种生活、工作、学习需求。 二、艺术原则 公共空间设计一方面需要充分重视科学性,另一方面又需要充分体现艺术性,在重视物质技术手段的同时,高度重视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室内空间和形象,创造具有视觉愉悦感和文化内涵的室内环境。使生活在现代社会高科技、高节奏中的人们能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平衡,这也是现代建筑和室内设计中面临的科技和感情问题。公共空间设计的艺术性较为集中、细致、深刻地反映了设计美学中的空间形体美、功能技术美、装饰工艺美。室内设计通过室内空间、界面线形以及室内家具、灯具、设备等内含物的综合,给人们以室内环境艺术的感受,因此室内设计与装饰艺术和工业设计的关系也极为密切。 三、经济原则 任何设计并不是多做就是好,奢华就是好,关键是科学合理。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使用和审美需要的,具有实用和欣赏双重价值。华而不实的东西只能画蛇添足,造成能源浪费和经济损失,有的还有可能给人带来危害。 四、科技原则 现代室内设计所创造的新型室内环境,往往在电脑控制、自动化、智能化等方面具有新的要求,室内设施设备从电器通信、新型装饰材料到五金配件等都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如:智能大楼、能源自给住宅、电脑控制住宅等。科技含量的增加,也使现代室内设计产品整体的附加值增加。 五、环保原则 人的一生中极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度过,因此室内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 安全、卫生、效率和舒适,人们对室内设计要求更为深入细致,更为慎密,也需要更多地从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和舒适的角度去考虑。室内设计中,对构成室内光环境和视觉环境的采光与照明、色调和色彩配置、材料质地和纹理,对室内环境中的温度、相对湿度和气流,对室内声环境中的隔声、吸声等的考虑都应周密。 六、文化性原则

美学原理考研复习(2018年整理精华版)

美学原理 (一)、什么就是美学 一、怎样学习美学 1、要认识美学,美学不就是一种靠逻辑推理就能得出得,它就是一种美感经验,需要亲身体会才能有所得。 2、树立正确得世界观与方法论,具体得历史得研究美得现象。 3、要注意结合艺术实践,瞧一些艺术史方面得书籍,懂艺术, 并培养提高自己得欣赏能力。 4、注意提高独立思考得能力。 5、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积累自己得经验,丰富知识与内心世界。(二)、美得本质及特征 一、美得本质 1、西方关于美得本质得历史探索 西方人重思辩,西方对美得本质得探索一开始就表现出思辩得特点,而且一般就是在哲学领域中进行探索。西方不同派别得哲学家、美学家提出了各种不同得美得本质理论,例如,古希腊得毕达哥拉斯早就提出“美就是与谐”得观念,并提出了著名得“黄金分割”定律;苏格拉底则提出“美就是有用”即美就是善得观点。其后,柏拉图、亚理斯多德直至康德、黑格尔等等,都对美得本质发表了意见,归结起来不外两大派:唯心主义得美得本质论与唯物主义得美得本论。这两大派别探索美得本质得出发点就是不同得。

2、从精神意识中得探索美得本质 (1)、柏拉图:“美得理式”说 柏拉图提出,美得本质就就是美得理式,既美本身就是脱离个别 美得事物,而独立存在得精神实体。 (2)、康德:“美就是无目得得合目得形式”说 康德提出审美就是一种趣味判。她认为,只有当审美时不带任何欲求与理性概念,而对象呈现得外在形式符合主观得两种心理能力, 即想象力与知解力,并引起这两种心理能力与谐自由得活动,才能产 生审美快感。这种快感就就是判断美得真正原因。就就是说,事物美不美,决定于审美者得心理机制。而这种心理机制又就是天赋得。 (3)、黑格尔:美就是“理念得感性显现”说 黑格尔认为,美就是理念,但她说她得理念与柏拉图不同,不就是抽象得,而就是具体得,美得理念就是感性与理性、内容与形式得统一,感性形式就是理性内容(绝对理念或绝对精神)得显现。 黑格尔指出当理念处于绝对得抽象阶段时无所谓美,只有当理念通过感性形式显现出来时才产生美;理念发展到自然阶段时产生自然美,但自然美不就是理想得美;只有当理念发展到社会精神阶段,产生了艺术时,真正得美才诞生,换言之,美就是理念发展到艺术阶段得产物,艺术才就是真正得美。黑格尔用哥特式教堂去说明理念如何显现于感性形式。 (4)、克罗齐:美就是心灵作用于事物而产生得直觉 克罗齐认为自然无所谓美,自然得美就是直觉创造出来得,同样,

最新整理美学原理复习重点资料

1.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 美学学科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至今不过只有250多年的历史。 2.西方美学的发展划分为若干阶段, 比较常见的划分是:希腊罗马美学、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美学、17-18世纪美学、德国古典美学、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美学(近代美学)、20世纪直至当今的美学(现当代美学)。 3.中国美学的三个黄金时代: (1)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老子、孔子、《易传》、庄子的美学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方向。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老子提出和阐发的一系列概念,如①最重要的美学范畴是“道”、“气”、“象”。②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原则,以实带虚,以虚带实。③论“美味、妙”。 ④“涤除玄鉴”说:把观照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孔子开创了儒家美学的传统。①提出了艺术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审美的境界要高于知识的境界。②“兴、观、群、怨”说,和谐是其核心。③“智者要水,仁者乐山”对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作为人的一种道德的象征。 (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魏晋南北朝美学家提出了一大批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 ①“心斋”“坐忘”即“无己、无功、无名”,其核心是人们要从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是“至美至乐”的最高境界,是高度自由的境界。②创造自由的概念,“庖丁解牛”是一种超越实用功利的精神享受,就是审美的愉悦。 ①崇尚三玄:《老子》、《孔子》、《周易》。②不再强调艺术的政教实用功能,开始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突破了比德的狭窄柜框,开始欣赏自然山水的生机:强调审美心胸的作用。 (3)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时期。王夫之建立了一个以诗歌的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诗”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即“情”与“景”的内在统一。金圣叹提出人物个性与共性的范畴。 4.中国美学的代表人物: 近代: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现代:朱光潜、宗白华、丰子恺。 5.当代两次美学热潮: 第一次,50年代到60年代出现的一场美学大讨论。第二次,从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就在这时出现了第二次美学如潮。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在50年代到90年代的这一段时间,有两本美学和教育方面的著作在中国文化界有很大的影响,一本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与美学》,还有一本是《傅雷家书》。美学理论建设的真正进展,是在“美学热”消退之后,即从80年代末一直到21世纪初。

美学原理形成性考核任务01、02、03、04任务答案

《美学原理》形成性考核任务01、02、03、04任务答案 《美学原理》形成性考核(任务01)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共 4 道试题,共20 分。) 美学思想 美学思想:美学思想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人类早期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古代大量的文论、画论、书论、乐论及哲学、历史等著作中。这些不具备系统的理论体系的美学思想往往凝聚、结晶为某些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美学产生的基础,但还不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 美学 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关于美的问题包括美的普遍本质,美的根源、特征、形态及美的主客观统一性等;美感问题包括美感的性质、特征及影响美感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等;审美活动规律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形成、美育的有效实施等,美的创造活动规律包括提高审美主体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在生活中创造美等。 摹仿说 摹仿说:“摹仿说”的代表人物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这种观点认为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摹仿。“摹仿说”在欧洲雄霸了两千年,因为它作为人类早期对审美发生问题的一种朴素解释,坚持了美与艺术来源于客观现实,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是,这种说法只触及了事物的表面,而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未能说明艺术产生的根本原因。游戏说 游戏说:“游戏说”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因此又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这种观点认为,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这种观点肯定了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条件下,才可能有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并将艺术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艺术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具有超功利性等特性。但是,这种观点把游戏看作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是错误的,它脱离人类的社会实践来解释审美发生的根源,所以未能揭开审美发生的真正奥秘。 简答题(共 3 道试题,共15 分。) 1.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人类史前艺术与原始审美活动主要包括原始歌舞和原始神话两种类型。

美学原理课程考试重点整理

第一讲美是理式 1.柏拉图把美本身说成是理式,理式就成为柏拉图美学的核心概念。 2.理式也叫理念。 3.柏拉图认为,每一种物都和任何一种其他物有区别,因此,它具有一系列本质特征,而 物的所有这些本质特征的总和就是物的理式。 4.物的存在就要求它是某种理式的载体,理式是对它名下所有个别物的无限概括。 5.相对于毕达哥拉斯的美学观而言,柏拉图是一种人文主义的美学观;相对于苏格拉底而 言,柏拉图更将美与善区分开来,并将对美的本质进一步提高到本体论的高度。 第二讲“美不自美,因人而异”——柳宗元 1. 美的东西不是因为自己而美,而是因为人的发现才得以彰显。也就是说,自然美的欣赏只有客体是不够的,必须有审美主体的存在才能构成审美关系。比如,兰亭这个地方,如果没有王羲之的到来,那么此处的翠竹清泉,只能在寂静的空山中自长自流,历经千载而不为人知。 2. 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实际审美过程中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客体是审美欣赏的前提,要真正做到审美主体,主体还必须具备一定能力,审美主体对客体的欣赏是在是在审美过程中的创造性想象造成的。欣赏者通过创造性想象发现、照亮、彰显了自己发现的美。 3. 要建构人与物的审美关系,需要主体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有灵心,有自由的个性,有对事物的热爱,需要客体有一定的表现力。客观环境具有是和人性自由发展的空间与体制,有合适的气候与富裕的时间等条件。 第四讲距离说 1. 举例说是瑞士心理学家和美学家布洛提出来的,他听说的距离指的是事物与人的实际利害关系之间的分离。 2. 布洛主张体验是一种拉开功利距离的体会,他根本否认美的客观性,放弃对美的本质客观因素的追求,只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美,从美感效应上研究美。他认为只有从这个角度研究美,才能不会抹杀美。这里的距离既包括时间上又包括空间上的距离,这两种距离均可给人带来美感。 第五讲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 第六讲艺术欣赏是一种创造 第八讲崇高与优美 1.崇高的特征: 崇高的对象往往体积巨大,气势磅礴,力量雄伟。崇高的事物以惊心动魄的途径,刺激人们学习和赶超它,体现人们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信心,使人们争奇好胜的心理得以满足。因此,产生一种愉悦感。崇高是一种庄严、宏伟的美,以巨大的力量和慑人的气势见长。2.优美的特征: (1)主要特征是和谐。优美是建立在人与客观世界的最终的和谐共存关系中的,优美与崇高相反,没有主客体斗争历程的痕迹,不是以一方压倒另一方达到统一,而是现实与实践,真与善,合规律与合目的的交融无间的相对统一。 (2)就整体而言,优美对象是内外关系的和谐,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相互协调以及个体形态与普遍内容完美有机的结合。优美的对象在内容上是对正常发展规律、正常社会实践的肯定。不表现为激烈的矛盾冲突,而表现为矛盾双方暂时的相对静止状态,它要求用舒缓、轻柔、淡雅、精致、圆润等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优美的事物往往以均衡、对称、比例协调等为特点。 (3)优美事物在感性形式往往具有舒缓、轻柔、淡雅、精致、圆润等特点,例如春风细雨小草等。

美学原理资料整理

1、美感: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关照、欣赏的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 心生活中引起的满足感、愉悦感和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物质束缚后精神上的自由感。这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所获得的最高享受,也是人类心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2、距离说:在我与物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以审美的态度来观赏外物,这 时就产生了美。代表人是英国的爱德华。布洛。 3、移情:所谓移情,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将自己的知觉、情感外射到外界 的事物上,设身处地的把原来无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他也有了感知和情感,从而构成了物我同一,甚至物我两忘的境界。移情说作为一种正式的审美经验理论形成于19世纪的德国,其代表人物是利普斯。 4、美的规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所谓“美的规律” 是指事物之所以具有美的特征,之所以成为美的对象的规律。美的规律实际上就是美的事物的本质,或者说是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本质。意思是说任何事物,凡是符合美的规律就是美的不符合就是不美的,换言之,凡是美的事物就是符合美的规律,反之就不符合美的规律。 5、崇高:是审美范畴的一种,又称壮美。它主要指 (1)崇高的对象通过感性形态体现出粗犷博大的形式,或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或雄伟的气势等; (2)让人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引起敬仰和赞叹的情怀; (3)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6、悲剧:也可称之为悲或悲剧性,不同于作为戏剧种类之一的悲剧,它比后者 的含义更为广泛,它还包括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和其他艺术种类中的悲剧(2分)。究其实质来说,所谓悲剧是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的信号,是社会生活中新旧力量矛盾冲突的必然产物。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式,是一种崇高的美。 7、有音乐感的耳朵:马克思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是没有意义 的”。听音乐要有“音乐感的耳朵”,欣赏绘画要有“善于识别形式美的眼睛”,这样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具备了各种必要的素质,欣赏者才会与创造者(或表现者)通过艺术作品达到共鸣—艺术欣赏活动的最高境界。“有音乐感的耳朵” 和“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是说美的形式能够被感官所感知。仅仅具有内在的本质特征或普遍性,而没有得以表现出来的外部现象和个别性,没有凭感官可以直接把握的具体形式,就谈不上美。因此,美首先必须是形象的。 8、净化:就是通过艺术作品,舒缓、疏通和宣泄过分强烈的情绪,恢复和保持 心理平衡,从而产生一种精神上的快感,即美感。 9、自然美:所谓自然美,就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物的美,产生和存在于自然界 中的美,即自然事物、自然景观及其关系所呈现出来的美。自然美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的,如原始森林等。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的自然美,如农田、果园等。 10、艺术美:即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 高级最典型的形式。艺术美就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高于自然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确证。 11、趣味无可争辩:这句谚语强调了审美趣味的个体性,因为它是人们的个人审 美发展的产物;也强调了审美趣味的主观性,因为它是对审美现实的主观关

(完整版)美学原理完整版

美学原理完整版 名词解释 1、美学: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人文学科。 2、美学研究的对象: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3、Aesthetiea:是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的书名译音,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感性学,即美学。 4、审美意识:人类的审美活动并不是无意识的本能活动,而是由自觉的意识所支配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即使在最原始的审美活动中,原始人类同样是受到某种特定的意识支配才进行这些活动的。这种特定的意识就是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还没上升到理论形态。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生产劳动分不开的。当人类开始把自己与自然区别开来,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物体,并在自己的创造物中直观自身,看到了自己的创造能力的时候,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就形成了。 5、美学思想:美学思想是审美意识的不断发展的结果,是能够深刻地解释审美现象的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美学思想是具有某种理论之后对审美现象的思考,是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之一,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6、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本能欲望受到压抑,压抑到无意识中,喜剧性具有一种释放性的作用,让欣赏者发泄它们,使它们浮动在意识之中,得到满足。满足方式有三上,一是巧智,专在技巧或字面上取巧,以求得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二是想象。三是幽默,是感情消耗的节省。 7、审美态度:是一种宁静的、适宜于接纳对象外观的心理状态,使主体关注于对象的形式与结构。其核心是要求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超越自我和实际功利而达到对审美对象的审美静观。其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的,不同于实践、理智、道德的一种态度。 8、艺术敏感: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向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艺术家一般都具有对生活的不同于常人的感受能力。 9、艺术技巧: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技能和技巧。艺术天才的独特性表现在他通过高超的艺术性进行创作。 10、观、品、悟:观是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向。品是指接受者根据各自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关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品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品就是意象的重建过程。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 11、移情说:是西方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美论之一,它是要把我们人的主观感情移到外物中去,使外物生命化,具有我们人的感情,因而令我们感到美。这种美论的主要特点是感情的外射。

美学原理重点知识马新国

1、美的意义就是由这样一种功利的、整个身心通体舒畅的愉悦之美向后来味觉、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等感官刺激享受和纯形式的欣赏给人的愉悦、陶醉的美感方向发展。总结:人类审美活动的诞生是从实用到非实用、功利到非功利的历史发展过程的结果。 2、美的发展的三阶段 (1)、审美意识的产生。(2)、美学思想阶段。(3)、美学学科阶段 3、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美学学科成立的标志应是1750年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的《美学》发表为标志的。鲍姆嘉通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鲍姆嘉通原作是“Aesthetic”.美学学科的巨大发展是此后康德、黑格尔、歌德、席勒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家们的努力来完成的。 4、鲍姆嘉通创立的“美学”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感性认识是哲学不可忽视的一个人类知识领域。理性认识以概念的方式存在,是逻辑学的对象;感性认识的主体是“感觉”,是感觉的科学或美学研究的对象。(2)、审美活动(诗)作为感性认识,是一种混乱而明晰的认识。混乱是因为审美活动是感觉和情感的活动,是非概念的、非逻辑的;明晰则是因为审美活动把握和呈现了感性形象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是清晰可感的。(3)、美学是用美的方式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 5、从总体上来说,美学的发展大致经过了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论三个发展阶段。 (1)本体论阶段的美学:所谓本体论的哲学就是把“是”、“存在”

本身而不是把那些具体存在的东西作为研究对象的哲学。本体论阶段的特点:主要是透过具体个别的美的事物,追求一种独立的、终极的、普遍的美,也就是使一切事物成为美的共同本质。代表人物主要有: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等。(2)认识论阶段的美学。人们关注的中心从客观世界是什么转入到关注主体自身怎样才能认识这个客观世界,人自身的认识能力、认识途径和认识方法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人们的整体思维模式从客观世界转向了主体自身,西方由此进入了一个认识论的时期。特点:在认识论阶段,西方美学主旨是探求审美何以可能与审美如何构成。代表人物:休谟、笛卡尔、莱布尼兹、康德、黑格尔等。(3)语言学阶段的美学。人们从关注人的认识能力是怎样的转向关注人是怎样表达自己对这世界的认识的。特点:关注的重心在于人是如何生存于世界以及如何谈论世界和人对世界的认识的。代表人物:人本主义美学:卡西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科学主义美学:瑞恰兹、贝尔、维特根斯坦等。 6、王朝闻先生在《美学概论》;叶朗先生在《现代美学体系》;朱立元先生的《美学》;陈望衡先生的《当代美学原理》;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主编的《美学基本原理》;杨春时的《美学》;李泽厚先生在《美学四讲》。 7、美学研究对象:审美关系基础上的审美活动。把审美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怎样才能建立起各种审美关系,审美关系的存在样态、审美关系的存在价值等问题,并通过这种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审美经验、审美范畴、审美意识和各种美学思想。

最新-《美学原理》整理版

《美学原理》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1、美学的对象是什么? 第一、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鲍姆嘉通)第二、研究美的艺术(黑格尔)第三、研究整个艺术领域(车尔尼)第四、研究审美心理学(“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第五、目前的观点: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或者说: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单选、填空)学习美学的目的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的需要。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鲍姆嘉登(填空) 4、为什么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1、美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古老:观念、意识;思想)从人类朦胧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看:几乎与人类自身一样古老;从人们对美的探讨研究看:追溯到两千年前2、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看(年轻学科:鲍姆嘉通Aesthetic.173 5、1750) 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 1、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西方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康德:美“只能是主观的”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自然不能显现理念,只有艺术才能充分地显现理念(二)从客观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要见出事物的“整一性”。达芬奇:认为美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他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如《蒙娜丽莎》狄德罗:美是关系(实在美和相对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基本途径: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⑶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⑷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⑸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⑹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多选) 第三章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1、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索有什么特殊之点?孔孟荀等给美下的定义。 首先,西方与世界观联系,中方则朴素,与世界观不密切。其次,中国有许多美学范畴,如气韵、风骨、意境、神韵等,西方没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思想源流方面:中(儒道)、西(古希腊哲学);对艺术实践的概括方面:中(抒情、表现)、西(摹仿、再现);研究方法方面:中(形象性、文艺味、夹杂在艺术研究中)、西(抽象性、哲学味、夹杂在哲学逻辑学研究中);具体表述方面:中(具体、生动、形象)、西(理论性、逻辑性强) 墨子:“万民之利”才是美的标准,因此美与功利、与善有密切联系。孔子:他的美学思想与儒家的“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其核心是“和谐为美。(1)孔子认为艺术品的美应该是尽善的内容与尽美的形式的和谐统一。(2)孔子以为人(君子)的美应当是“文质彬彬”。(质:仁义道德;文:礼乐修养)孟子:(1)“充实之为美”。即充实人的品德,也就是仁、义、礼、智等。(2)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孟子认为“耳有同听”、“人有同悦”,君子与小人有共同的美感。荀子:美不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客观事物之所以美,就在于“致其用”,是有功利性的。 2 我国古代探讨美的本质的几条途径是什么?一、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二、结合艺术来研究美1、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2、从内容与形式上研究美3、从风格上研究美三、结合现实研究美 第四章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 1 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 (一)首先就审美客体(审美对象)来说,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工具,劳动过程、动作,产品等)(二)再就审美主体(审美者)来说,也是社会实践创造的。(灵巧的双手,高度发达的大脑以及语言、思想感情、认识、感受能力等) 2 什么是美?A.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B.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把具有真和善的品质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中实现出来,从而使对象成为一种能够引起爱慕和喜悦感情的感性(欣赏)形象。C.美是一种与真善相联系的、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智慧、才能、品格,人的创造力、思维力、想象力、审美力等方面的能力)并通过宜人的感性的形式显现出来的客观形象。第五章真善美和丑 1、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A、美与善的联系与区别什么是善?符合人的目的性。 联系:第一,美以善作为前提;第二,美是蕴涵着善的。 区别:第一,抽象与具象的区别。第二,注重形式和不重形式的区别

美学选择题整理

选择题: 题目: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的观点是把认识的重点放在了 A.审美主体上 B.审美客体上 C.主客体关系上 D.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 解题指南:“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的观点是黑格尔提出的,认识的重点放在了审美客体上 题目: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 A.哲学的方法 B.社会学的方法 C.考古学的方法 D.名俗学的方法 解题指南: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题目: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创立于 A.古希腊时期 B.古罗马时期 C.十八世纪 D.十九世纪 解题指南: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创立于1750年,所以选18世纪。 题目:把理念论作为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的哲学家 A.赫拉克利特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贺拉斯 解题指南: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以其理念论为哲学基础的 题目:最基本、最普通的形式规律是 A.均衡对称 B.对比调和 C.节奏韵律 D.多样统一

解题指南:多样统一是最基本、最普通的一种形式规律。 题目:在“生物本能说”中影响最大的人物是 A.德谟克利特 B.博克 C.达尔文 D.弗洛伊德 题目:把美分成“秀美”和“威严”两大类的哲学家是 A.西塞罗 B.博克 C.康德 D.黑格尔 题目:不属于优美形式特征的是 A.秀丽 B.柔媚 C.娇小 D.粗狂 题目:把体积数量的大称为“数学的崇高”和力量的巨大称为“力学的崇高”的哲学家是 A.博克 B.康德 C.黑格尔 D.席勒 解题指南:“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是康德提出的。(多选出现过) 题目:把解释学与生命哲学结合起来并使其发展成为人文科学的普遍方法论的哲学家是 A.施莱尔马赫 B.狄尔泰 C.海德格尔 D.伽达默尔 题目:属于类似联想的诗句是 A.“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B.“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C.“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瓦片” D.“马后桃花马前雪” 解题指南:类似联想:指两件事物时间和空间上比较接近。 题目:提出审美距离说的美学家是 A.布洛 B.尼采 C.海德格尔 D.弗洛伊德 解题指南:布洛提出的审美距离说。

美学原理尔雅课作业答案资料讲解

1 宗白华的美学立足点是()。 A、西方形而上学 B、西方美学 C、中国形而上学 D、中国美学 我的答案:D 得分:20.0分 2 下列对《诗论》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用西方诗论来阐释中国古典诗歌 B、它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 C、它是一本介绍诗歌创作的著作。 D、它分析了中国诗走向律诗的原因 我的答案:C 得分:20.0分 3 不是中国近代美学家的是()。 A、梁启超 B、蔡元培 C、王国维 D、华罗庚 我的答案:D 得分:20.0分 4 中国古代是不存在美学的。()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 宗白华认为西方形而上学属于唯理的体系,目的在于了解世界的基本结构。()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 谁提出“自下而上”的美学,并引发了将美学看作时心理科学的思潮?() A、海德格尔 B、费希纳 C、萨特 D、杜夫海纳 我的答案:B 得分:20.0分 2 下列对美学学科性质描述不正确的是()。 A、美学是一种人文学科 B、美学是一种交叉学科 C、美学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D、美学是一种发展完善的学科 我的答案:D 得分:20.0分 3 下列属于审美活动领域的是()。 A、自然美

B、社会美 C、科学美 D、以上都有 我的答案:D 得分:20.0分 4 以下对美学的特点说法错误的是()。 A、美学和人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B、美学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联系紧密 C、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D、美和真、善是哲学永恒的课题 我的答案:C 得分:20.0分 5 对美学的误解不包括()。 A、美学不是一门交叉学科 B、美学等同于美术 C、美学等同于审美意识 D、美学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我的答案:D 得分:20.0分 1 京剧的意象世界,主要依靠()表现出来。 A、场景 B、剧情 C、技艺 D、演员 我的答案:D 得分:20.0分 2 审美活动的核心是()。 A、美好事物 B、审美经验 C、人生体验 D、以上都不对 我的答案:B 得分:20.0分 3 决定美学学习方法的因素是()。 A、经济制度 B、政治制度 C、美学的学科性质 D、人们的喜好 我的答案:C 得分:20.0分 4 学习美学要立足于中国文化,为此对西方美学都要摒弃。()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 学习美学的必要性只是是美学的学科性质决定的。()

美学原理 考试重点 复习思考题

《美学原理》绪论 第一章 1、美学发展大体经历了哪些阶段? ①大体分为:前学科阶段。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的《美学》第一卷出版, 他以为人的心理活动包括“知情意”三方面,研究“知”的为逻辑学;研究“意”的为伦理学;研究“情”的为美学,至此,“美学”逐渐获艺术界公认。康德和黑格尔都是在鲍姆加登感性学基础上,以感性为思考中心,致力于解决感性与理性的和谐自由统一问题。此外,车尔尼雪夫斯基等(P7)。 前马克思主义美学,马克思提出了“自然的人化”、“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劳动创造美”、“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等重要命题,对美、美感、美的规律等美学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P8)。后马克思主义美学。沿着哲学方向发展的有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哲学美学,克罗齐直觉主义美学,沿着心理学方面向研究的以费希纳实验美学为开端有谷鲁斯“内模仿说”等;从艺术社会角度研究的有接受美学、系统论美学。 2、美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哪些方面? ①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之间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研究范围自然包括构成这一关系的客体(美)和主体(美感)两大方面,而人类的审美活动也不能例外,因此还包括美的创造问题所以,围绕审美关系而出现的美、美感、美的创造三大方面,构成了美学研究的三大领域。第二章 3、什么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⑴肯定美的本源来自社会实践,肯定美的内涵在于它代表了人在社会实践中的能动 因素,这是我们对于美作出的一个重要规定,也是在关于美的分析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得到的首要成果。 ⑵仅仅坚持美来自社会实践是不够的。①首先,美必定是一种感性存在,美的事物 和现象总是具体的、形象的,总是凭着欣赏者的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由于美总是存在于感性形式之中,离开了特定的感性形式,美也就无所依托了。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美的感性存在,也是在这种统一中表现出来的。②其次,美必然具有令人动情的感染力。美不只是具体的,形象的,而且还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美是一个整体,它的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美的感染力就来自这种统一。③再次,美的感性形态

美学原理尔雅满分答案

—————————————————————————————什么是美学(一) 1 “美学”这一名称最早由谁提出? A、黑格尔 B、康德 C、鲍姆嘉通 D、海德格尔 正确答案:C 2 宗白华认为,中国形而上学属于()的体系。 A、唯美 B、生命 C、唯心 D、意趣 正确答案:B 3 “以美育代宗教”的说法是由谁提出的? A、王国维 B、梁启超 C、鲁迅 D、蔡元培

正确答案:D 4 西方美学的历史开始于1750年。 正确答案:× 5 以下著作中不属于朱光潜的是? A、《美学散步》 B、《文艺心理学》 C、《西方美学史》 D、《谈美》 正确答案:A 6 下列对《诗论》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用西方诗论来阐释中国古典诗歌 B、它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 C、它是一本介绍诗歌创作的著作。 D、它分析了中国诗走向律诗的原因正确答案:C 7 西方美学历史的创始是谁: A、苏格拉底 B、鲍姆嘉通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正确答案:C 8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国美学大讨论的思维模式是: A、主客二分 B、天人合一 C、主客统一 D、天人分离 正确答案:A 9 宗白华的美学立足点是()。 A、西方形而上学 B、西方美学 C、中国形而上学 D、中国美学 正确答案:D 10 离开人的生活世界而专注于语义分析,会从根本上取消美学。正确答案:√ 11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

A、美好事物 B、积极事物 C、审美活动 D、美丽景色 正确答案:C 12 中国古代是不存在美学的。 正确答案:× 13 宗白华认为:艺术家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风景交融渗透。() 正确答案:√ 14 不是中国近代美学家的是 A、梁启超 B、蔡元培 C、王国维 D、华罗庚 正确答案:D 15 王国维的作品不包括? A、《宋元戏曲考》

2018美学原理网课答案学习资料

2018美学原理网课答 案

美学历史及20世纪中国美学概况 1 【单选题】首次提出“美学”一词是在(B)年。 A、1850年 B、1750年 C、1900年 D、1050年 2 【单选题】“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这是(A)的名言 A、宗白华 B、朱光潜 C、丰子恺 D、蔡元培 3 【单选题】朱光潜的美学著作中影响最大的一本是(C) A、《西方美学史》 B、《诗论》 C、《文艺对话录》 D、美学原理》 4【多选题】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较大的包括(ABD) A、梁启超 B、王国维 C、康有为 D、蔡元培 5【判断题】柏拉图是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的哲学家。v 6【判断题】“美学大讨论”的主题是美的本质。v 美学研究的对象及学科性质 1 【单选题】国内美学界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D) A、美 B、艺术 C、美感 D、审美活动 2 【单选题】现代形态美学体系的重要标志是(B) A、学术精神 B、文化大综合 C、历史主义 D、理性主义 3【多选题】美学学科的性质是(ABC) A、人文学科 B、理论学科 C、交叉学科 D、成熟的学科

4【多选题】美学的特点是(ABCD) A、美学和每个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B、美学和人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C、美学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D、美学和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5【判断题】美学是审美意识。(X) 6【判断题】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但审美活动不限于艺术活动。V 为什么与如何学习美学 1 【单选题】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本《美学概论》的作者是(C) A、冯友兰 B、张岱年 C、王朝闻 D、王夫之 2【多选题】学习美学的主要目的是(AC) A、学习美学可完善自身人格修养 B、学习美学可增加自身的魅力 C、学习美学可完善自身理论修养 D、学习美学可实现人生目标 3【多选题】美学的学习方法(ABCD) A、立足于中国文化 B、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 C、艺术欣赏的直接经验 D、注重美学和人生的联系 4【判断题】学习美学的必要性是由美学的学科性质和人的本性决定的。V 5【判断题】写意与儒家美学有密切联系。X 6【判断题】写意就是虚拟。X 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1 【单选题】狭义的“美”是(A) A、古希腊式的美 B、包括一切审美对象的美 C、完整美 D、崇高美 2 【单选题】蔡仪在《新美学》中指出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C) A、真实性 B、普遍性 C、典型性 D、规律性 3 【单选题】在美学中坚持辩证唯物论的是(D) A、吕荧 B、高尔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