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中的媒体作为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急管理中的媒体作为

[摘要]在社会透明度日益增强的今天,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资源,是公众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形成公共舆论、影响公共决策的重要工具。媒体承担着引导舆论和稳定社会的双重职责,而这些职责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应该与媒体建立起良性合作的关系,协力化解公共安全事件。

[关键字]应急管理媒体政府沟通

[正文]

1. 媒体在应急治理中的重要性

面对突发公共事件,除了政府的主动信息公开,公众能依靠的就是大众媒体的声音。媒体是政府和公众得以沟通及共同解决突发事件的桥梁。因此,无论是在响应或是恢复,甚至是减缓的阶段,媒体都始终扮演着十分重要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1 有助于促进协调沟通

突发事件中沟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媒体是联系群众和政府的桥梁。在突发事件中,媒体一方面传达政府部门的意志,保证上情下达,同时,由于其自身强大的覆盖面,能有效反映民情,上传民意,真正做好沟通桥梁的工作。

1.2 有助于政府塑造良好形象,维护政府公信力

在应急处理的各阶段特别是响应和恢复阶段,媒体都承担着比平时更为重要的政府代言的责任。媒体通过发达的社会信息网络,把政府为公众做的每一件事,包括及时发布信息、表明政府立场和决心、说明将要采取的措施等一系列行为,以快速、准确、全面的方式传递给公众,从整体上为政府塑造积极应对突发事件的良好形象。[1]

1.3 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确保社会安定

由于公共危机发生后人们心理上产生了一定压力,对各种信息十分敏感,流言谣言相对增多,使得人们对信息真伪的辨别能力相对降低。而媒体在这其中利用有效的传播手段,将政府的行动及时、全面地向大众报道,解释政府的行为,满足其信息需求,从而安抚公众的情绪,营造有利于化解突发事件的舆论,维护

紧急时期的社会稳定。

1.4 加强应急管理时的监督力量

在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不符合公共利益的行为。无论是政府部门、个人还是一些社会公益性组织,在应急处理中,都将通过媒体被置于公众的视野之中。处理过程中如若出现一些不当行为,都极有可能将被媒体予以公开。媒体对于各被监督者给予的舆论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应急处理的积极运作。

2. 现状分析

2.1 媒体缺乏公共责任意识

由于突发事件的特殊性及其强大的影响力,媒体往往给予其特别关注,并且在事件的处理过程中采取一些特别的手段和新闻处理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吸引公共的视线,提高受关注度,以提高获得的利益,这其中尤其是许多网络媒体,把赚取更多点击量作为了报道的首要出发点,忽视了人文关怀。某些媒体及其从业人员过分强调新闻独特性而忽视了危机事件背后的公共责任意识和公共伦理精神,导致“新闻娱乐化”和“新闻放大镜”盛行。在CCTV王家岭矿难事故救援的直播中,主持人现场解说时竟有过这样的言论:“这就像看大片一样,总有新的兴奋点。”如此漠视生命价值、缺乏公共责任的语言在官方主流媒体中出现,会有相当恶劣的影响。[2] 媒体人员在公共应急管理的参与过程中,不能只顾自身及所属组织的利益,导致一些越过公共道德底线的行为出现,应该把公共利益放在首位,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

2.2 媒体与政府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

有效的沟通机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防止信息的误传,有利于尽快控制事态的发展。然而一直以来,我国政府都只注重正面宣传,特别是某些涉及重大人员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政府认为可能会造成社会恐慌并影响政府形象,因此在危机发生后,政府往往都会对信息进行封锁,并阻碍媒体的信息采集并控制信息传播。

这一问题在“非典”事件后有了一定的改善。2007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最终法案删除了草案中“新闻媒体违反规定擅自发布有关

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情况和事态发展的信息或者报道虚假情况,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由所在地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的条款。[3] 可见政府对于信息公开的态度有所转变,然而长久以来进行信息管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近年来的突发事件中,政府依然对于媒体参与应急管理的行为有所干预,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媒体参与应急管理的主观能动性,致使媒体在应急管理中的信息传递、舆论监督等功能难以发挥得淋漓尽致,最终,媒体沟通政府与公众的桥梁作用也无法得以实现。

2.3 相关法规制度不完善

从根本上来说,媒体和政府想要履行自身的职责及义务,离不开相关的法规制度。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能够有效保证在应急管理时政府及媒体双方的信息公开以及两者间的信息沟通。虽然我国于2008年5月1日正式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于政府信息公开与发布协调机制做出了相关规定,可谓意义重大,但缺少与其相配套的具体制度及实施办法,导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政府部门“自我发挥”的空间依然很大,在如何处理政府、媒体、公众这三者关系的问题上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都需要尽快解决,确保应急管理有效进行。

3. 解决方案

3.1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现代社会,媒体的作用早已不只是简单的信息传递,同时更肩负着引导社会风向、弘扬先进文化的责任。因而在应急管理这一特殊时期,媒体不能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一味地迎合社会公众、追求消息的猎奇性,从而忽视了更重要的社会效益。

这就要求媒体不仅仅要坚守职业道德和操守,秉承着客观、理性的原则,对于事实进行全面、真实的报道,并且在如实报道的同时,考虑到突发事件对于群众的情绪影响,合理运用传播策略和新闻手段,注重人文关怀的体现,避免出现上述言语不当等情况,从而导致群众产生不利于应急管理的情绪,甚至出现难以控制的社会恐慌。

3.2政府应给予媒体参与应急管理的空间

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责任者和社会服务的提供者,毫无疑问的是管理的主

体。而如何应对突发事件正是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考验。政府作为其主导方,应妥善把握与媒体这一参与者的互动关系,保证两者的良性互动。

不能简单地把政府和媒体之间看作是上级与下级的关系。从理性的角度看,两者之间应是一种合作关系:政府应给予媒体足够的空间及自由,满足媒体的信息需求,而相对的媒体也应该通过自身的属性和优势,配合政府有序发布危机信息,加速应急管理过程。两者合作的最终目的是维护和尊重公众的知情权,保证突发事件时期的信息传播畅通,进而确保应急管理有序、高效进行,维持社会的稳定。

3.3 完善政府与媒体的沟通机制

在双方合作的基础上,一个高效的沟通运行机制无疑是十分必要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双方合作与互动的效率,进而推动突发事件的妥善解决。

政府在事件发生时要增强信息公开的透明度,通过危机信息披露的透明化运作,将各种危机信息以及防范措施主动公开,并通过媒体发布给公众。而媒体必须迅速做好信息整合,协助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引导公众团结在政府的周围,配合政府共同采取措施,安抚公众的情绪,另一方面,在应急管理过程中,采集民意并及时反馈给政府部门,以便于政府相关决策部门能够掌握公众的心态,从而做出更合理的决策,消除突发公共事件的负面影响,防止社会恐慌的发生。

3.4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由于媒体自身多重角色的冲突以及存在媒体伦理失范的风险,媒体可能在应急治理的过程中进行与事实不符的恶意炒作,盲目地制造新闻热点,给社会和政府造成不利影响,造成应急治理的失败。[4]

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对媒体行为进行依法治理,才能有效避免媒体不规范行为的产生。因此,政府在给予媒体自由度的同时,必须针对媒体在应急管理这一特殊时期的行为,制定及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各路媒体的传播策略和新闻手段,保证信息传递的有序进行。

4. 总结语

在现今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体系中,传媒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政府必须与媒体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合作关系,在给予其一定约束的基础上,同样其足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