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俄罗斯卫星
- 格式:ppt
- 大小:539.00 KB
- 文档页数:13
领航与导航格洛纳斯系统GLONASS11目录1.格洛纳斯(GLONASS)系统建立的历史过程 (4)1.1格洛纳斯(GLONASS)系统建立的背景 (4)1.2格洛纳斯(GLONASS)系统的建成 (4)1.3格洛纳斯(GLONASS)系统建成后的发展 (6)2.格洛纳斯(GLONASS)系统的组成 (6)2.1格洛纳斯(GLONASS)系统的现状概述(部分技术参数) (6)2.2格洛纳斯(GLONASS)系统的组成 (7)2.2.1地面控制设施(GBCC) (7)2.2.2卫星星座 (8)2.2.3用户设备 (10)3.格洛纳斯(GLONASS)系统的功能 (10)4.格洛纳斯(GLONASS)系统的分类 (11)5.格洛纳斯(GLONASS)系统的应用现状 (12)5.1GLONASS和GNSS的使用动向 (12)5.1.1 航空的使用 (12)5.1.2在航海和陆上的运用 (13)5.2GLONASS误差 (14)5.4GLONASS频率的使用 (14)5.5Glonass-K导航卫星 (15)6.格洛纳斯(GLONASS)系统的发展 (16)6.1GLONASS接收机发展状况 (16)6.1.1俄罗斯的接收机状况 (16)6.1.2世界各国GLONASS发展状况 (16)6.1.3我国发展状况 (17)6.2 差分系统 (18)6.3地面控制部分的改进 (18)7.格洛纳斯(GLONASS)系统的缺点 (18)7.1系统不足 (18)7.2系统技术难点 (20)8.学习格洛纳斯(GLONASS)系统的感想 (21)引用作品 (24)“格洛纳斯(GLONASS)”是俄语中“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的缩写。
它是苏联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建设,1995年投入使用的卫星导航系统,作用类似于美国的GPS、欧洲的伽利略卫星定位系统。
最早开发于苏联时期,后由俄罗斯继续该计划。
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简介一、美国的GPS系统:美国的GPS系统,由24颗(3颗为备用卫星)在轨卫星组成。
GPS的信号有两种C/A码,P码。
民用:C/A码的误差是29.3m到2.93米。
一般的接收机利用C/A码计算定位。
美国在90代中期为了自身的安全考虑,在信号上加入了SA(Selective Availability),令接收机的误差增大,到100米左右。
在2000年5月2日,SA取消,所以,咱们现在的GPS精度应该能在20米以内。
军用:P码的误差为2.93米到0.293米是C/A码的十分之一。
但是P码只能美国军方使用,AS(Anti-Spoofing),是在P码上加上的干扰信号。
二、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需要发射35颗卫星,足足要比GPS多出11颗。
按照规划,“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将有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采用“东方红”-3号卫星平台。
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又细分为27颗中轨道(MEO)卫星和3颗倾斜同步(IGSO)卫星组成,27颗MEO卫星平均分布在倾角55度的三个平面上,轨道高度21500公里。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将提供开放服务和授权服务。
开放服务在服务区免费提供定位,测速和授时服务,定位精度为10米,授时精度为50纳秒,测速精度为0.2米/秒。
授权服务则是军事用途的马甲,将向授权用户提供更安全与更高精度的定位,测速,授时服务,外加继承自北斗试验系统的通信服务功能,精度可以达到重点地区水平10米,高程10米,其他大部分地区水平20米,高程20米;测速精度优于0.2米/秒。
这和美国GPS的水平是差不多的。
另外,“北斗一号”还可以提供用户的双向通讯功能,用户与用户、用户与中心控制系统间均可实现双向简短数字报文通信。
通过“北斗”系统,用户一次最多可以传输120个字符【汉字】。
在国产的GPS——“北斗二号”投入使用后,会不会取代GPS呢?曹冲研究员的答案是否定的。
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简介一、美国的GPS 系统:美国的GPS系统,由24 颗(3 颗为备用卫星) 在轨卫星组成。
的信号有两种GPS码。
码,P C/A米。
一般的接收机利用29.3m 到2.93 民用:C/A 码的误差是码计算C/A代中期为了自身的安全考虑,在信号上加入了90 定位。
美国在米左右。
在SA(SelectiveAvailability),令接收机的误差增大,到100精度应该能在GPS年2000 5 月2 日,SA取消,所以,咱们现在的米以内。
20码P C/A 0.293 米是码的十分之一。
但是2.93 军用:P 码的误差为米到AS(Anti-Spoofing) 只能美国军方使用,码上加上的干扰信号。
P,是在二、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需要发射35 颗卫星,足足要比GPS多出11 颗。
按照规划,“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将有 5 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 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采用“东方红”-3 号卫星平台。
30 颗非静止轨道卫星又细分为27 颗中轨道(MEO)卫星和3 颗倾斜同步(IGSO) 卫星组成,27 颗MEO卫星平均分布在倾角55 度的三个平面上,轨道高度21500 公里。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将提供开放服务和授权服务。
开放服务在服务区免费提供纳秒,测速精度50 定位,测速和授时服务,定位精度为10 米,授时精度为为0.2 米/ 秒。
授权服务则是军事用途的马甲,将向授权用户提供更安全与更高精度的定位,测速,授时服务,外加继承自北斗试验系统的通信服务功能,精度可以达到重点地区水平10 米,高程10 米,其他大部分地区水平20的水平是差不多的。
秒。
这和美国GPS 0.2 米/ 米,高程20 米;测速精度优于另外,“北斗一号”还可以提供用户的双向通讯功能,用户与用户、用户与中心控制系统间均可实现双向简短数字报文通信。
通过“北斗”系统,个字符【汉字】。
120 用户一次最多可以传输——“北斗二号”投入使用后,会不会取代在国产的GPS呢?曹冲GPS以后将形成竞争,对于普通消GPS研究员的答案是否定的。
*目前能够独立用火箭发射航天器的国家和地区:苏联(1957)、美国(1958)、法国(1965)、日本(1970)、中国(1970)、英国(1971)、印度(1980)、以色列(1988)、俄罗斯(1992,继承的是苏联技术)、乌克兰(1992,继承的是苏联技术)、伊朗(2009),朝鲜(1998,2009两次发射西方均不承认成功,2012年获得成功且得到美日韩承认)巴西(巴西在1997、1999和2003年进行了3次发射尝试,但均未成功)韩国(进行过2次“罗老号”试验,均未成功,且火箭第一部分为俄罗斯制造)。
*目前拥有战争核力量的国家:国际社会承认的:美国、苏联(现为俄罗斯)、中国、法国、英国国际社会公认但不承认的:以色列、印度、巴基斯坦、伊朗、朝鲜准有核、有研制能力的国家:德国、日本。
(一定要防止核扩散啊)*目前向外天体发射过探测器的国家和地区:俄罗斯,美国,日本,欧盟,中国,印度*目前掌握航天器返回技术的国家和地区:俄罗斯,美国,中国,欧盟,印度*目前能够独立实施载人航天的国家:俄罗斯,美国,中国*目前进行过载人登月的国家:美国(1969年-1972年,一共6次登月)*目前进行过载人登火星的国家:这个真没有截止到2008年底,有38个国家的宇航员先后飞上太空,从时间上看,中国的航天员排在国家序列的第35位,距离前苏联和美国首次进入太空的时间相隔42年,可谓姗姗来迟。
但是,如果从宇航员乘坐的宇宙飞船是否是本国研制的这一点来看,中国当之无愧的排名第三,毕竟,当今世界除了俄罗斯和美国,只有中国具备独立的载人航天能力,其他国家的宇航员都是借助俄罗斯和美国(大部分由前苏联/俄罗斯承担)的运载工具(飞船和航天飞机)才得以上天。
这倒不是说除此三国外,其他国家和组织一概不具备研发载人航天的实力,比如对于欧空局而言,研制类似“神舟”系列水平的飞船在技术上并无任何重大障碍,只是受到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种种制约罢了,毕竟,花费巨大的载人航天工程其费效比并不突出,有较强的国家形象工程的味道,对大国很重要,但对中小国家则不那么急需。
俄罗斯卫星题目:俄罗斯卫星俄罗斯是世界上二十多个拥有自己空间计划的国家之一,其卫星技术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俄罗斯卫星的历史、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回顾自20世纪初以来,俄罗斯就开始了自己的卫星研发计划。
在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Sputnik 1),开启了太空竞赛的序幕。
此后,苏联相继发射了众多卫星,包括了探测月球、火星和金星等的无人飞船。
二、卫星应用领域1. 通信卫星:俄罗斯开展了广泛的通信卫星项目,旨在提供全球通信服务。
其中,最著名的是由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Roscosmos)开发的"Express"系列通信卫星。
这些卫星能够覆盖广阔的地理区域,提供高质量、稳定的通信服务。
2. 导航卫星:俄罗斯的格洛纳斯(Glonass)系统是其自主开发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该系统不仅为俄罗斯军方提供精准的导航服务,还向全球的民用用户提供高精度的位置定位服务。
目前,格洛纳斯系统已经进入全球使用阶段。
3. 地球观测卫星:俄罗斯通过卫星远程感知的技术,开展了大规模的地球观测项目。
卫星传输的数据可以用于气象监测、农业预测、海洋监测等领域,为俄罗斯及其他国家的科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研究工具。
4. 科学研究卫星:俄罗斯还积极发展用于科学研究的卫星项目。
例如,俄罗斯成功发射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空间望远镜——"斯皮卡"卫星 (Spektr-R)。
该卫星通过探测和研究宇宙中的星体,为天文学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数据。
三、发展前景俄罗斯在卫星技术领域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但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俄罗斯的卫星技术在某些领域与国际水平仍有一定差距,需要加强科研合作与创新。
其次,俄罗斯需要不断提高卫星的可靠性和寿命,以应对激烈竞争的市场需求。
然而,俄罗斯在卫星领域拥有许多优势。
首先,俄罗斯拥有丰富的太空技术人才和资源,这为卫星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全球四大卫星定位系统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自主研制生产卫星导航系统。
当前全球有四大卫星定位系统,分别是美国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格罗纳斯GLONASS系统、欧洲在建的“伽利略”系统、和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一、美国GPS长期垄断美国国防部从1973年开始实施的GPS系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垄断了全球军用和民用卫星导航市场。
GPS全球定位系统计划自1973年至今,先后共发射了41颗卫星,总共耗资190亿美元。
GPS 原来是专门用于为洲际导弹导航的秘密军事系统,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首次得到实战应用。
随后,在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大显身手。
从克林顿时代起,该系统开始应用在了民用方面。
现运行的GPS系统由24颗工作卫星和4颗备用卫星组成。
美国利用GPS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多年来在出售信号接收设备方面赚取了巨额利润。
以1986年为例,当时一台一般精度的GPS定位仪价格5万美元,高精度的则达到10万美元。
现在价格虽然有所下降,但也可推算出20年来GPS“收获颇丰”。
以GPS为代表的卫星导航定位应用产业,已成为八大无线产业之一。
据美国国家公共管理研究院进行的调查评估表明,GPS的全球销售额将以每年38%的速度增长,2005年全球GPS市场已达到310亿美元。
长期以来,美国对本国军方提供的是精确定位信号,对其他用户提供的则是加了干扰的低精度信号——也就是说,地球上任何一个目标的准确位置,只有美国人掌握,其他国家只知道个“大概”。
在海湾战争时,美国还曾置欧盟各国利益不顾,一度关闭对欧洲GPS服务。
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爆发。
大批轰炸机、战斗机猛扑向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用炸弹准确地将一座建筑彻底摧毁,行动代号:“斩首行动”;4月,一架B-1B“枪骑兵”轰炸机临时接到任务,用炸弹摧毁了另一座建筑。
他们的目标都是一个人:萨达姆侯赛因,他们所使用的炸弹都是一种:联合攻击炸弹(JDAM),这些炸弹之所以都能够精确的打击目标,是因为他们都是通过卫星定位来实现定位,提供这种定位服务的正是由24颗美国卫星组成的全球定位系统--GPS。
俄罗斯导航卫星叫什么
俄罗斯的卫星导航系统中文翻译叫做:格洛纳斯,英文为GLONA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GLONASS是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的缩写,是前苏联建设的卫星定位系统,也由卫星星座、地面监测控制站和用户设备三部分组成。
现在由俄罗斯空间局管理。
全球主要的卫星导航系统有四种,分别是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美国的GPS、欧洲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和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格洛纳斯该系统最早开发于苏联时期,后由俄罗斯继续该计划。
俄罗斯1993年开始独自建立本国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该系统于2007年开始运营,当时只开放俄罗斯境内卫星定位及导航服务。
格洛纳斯系统标准配置为24颗卫星,而18颗卫星就能保证该系统为俄罗斯境内用户提供全部服务。
该系统卫星分为“格洛纳斯”和“格洛纳斯-M”两种类型,后者使用寿命更长,可达7年。
研制中的“格洛纳斯-K”卫星的在轨工作时间可长达10年至12年。
对于格洛纳斯(GLONASS)导航系统而言,2020标志着第一个10年发展阶段的结束。
虽然格洛纳斯系统重建计划始于2006年,但轨道搭建、卫星同步等工程启动于2011年。
经过十年的技术创新,GLONASS现已成为完备的全球导航系统,为上亿位用户提供精准、智能的现代化导航与定位服务。
格洛纳斯系统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其人工无线电导航场(the artificial radio-navigation)的日益完善。
利用成熟的无线电导航场,可完成交通事故处理、紧急救援、海运交通监控、移动蜂窝通信及网络同步、能源管理与国家电网监控、农业设备检测、陆路运输管理等复杂工作。
正在消失的俄罗斯卫星国——独联体2015-05-115月9日,俄罗斯盛大的阅兵式,西方拒绝参加,参加者除中国外,要么是前社会主义国家,要么是从前苏联分裂独立出去的共和国,以独联体形式和俄罗斯保持特殊关系。
独立国家联合体(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 -- CIS),是由前苏联大多数共和国组成的进行多边合作的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
成立时,除波罗的海三国外,其它12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白俄罗斯、格鲁吉亚(1993年12月起)、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1994年4月起)、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均为独联体正式成员国。
2005年8月,土库曼斯坦宣布退出独联体。
2008年8月14日,格鲁吉亚宣布退出独联体;2009年8月18日正式退出。
2014年3月,因为克里米亚独立入俄问题,乌克兰也正式启动退出程序。
独联体“独”字凸显,“联”字不存1991年12月8日,白俄罗斯、俄罗斯、乌克兰三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在白俄罗斯别洛韦日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宣布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
同月21日,除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吉亚外,苏联其他11个加盟共和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和《关于武装力量的议定书》等文件,宣告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及苏联停止存在。
25日,苏联正式解体。
这是一个松散的组织,除了作为整体参加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并名列金牌榜首位外,并无让人印象深刻的作为。
在对这个组织进行定义和描述的各种文件中,1995年叶利钦总统的概括最为简明扼要,直指要害:俄罗斯对独联体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能在国际社会上占有适当位置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国家联盟,以巩固俄罗斯在后苏联空间建立的国家间政治经济关系新体系中的领导力量的地位。
国际上,任何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实力为支撑,俄罗斯相对西方的衰落使得独联体“独”字凸显,“联”字不存。
苏联人造卫星计划(1950-1957):成功且长久的国家标签塑造仪名海 刘凯露【内容提要】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历史上首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震惊世界。
苏联启动人造卫星计划是基于科研、国防、国家形象塑造等因素综合考量后的重大决定,特别是在对外宣传策略的选择上可谓慎之又慎。
苏联为了抢在美国之前完成发射,较为冒险地选择了发射相较于原计划的“缩小版”卫星。
为全面配合这一决定,规避由于潜在失败风险可能造成的负面宣传效果,苏联宣传机构选择了低调且谨慎的对外宣传策略,在发射前甚至没有相关报道,在发射后也显得较为冷静,但其“以事实说话”的航天成就的影响力却极为深远。
通过发射卫星,苏联的国家形象塑造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仅在其盟友阵营内部,甚至在与资本主义阵营国家间的对外交往中,也创造了外交机遇,还长久成为了苏联及今天俄罗斯的正面标签。
【关键词】苏联“斯普特尼克一号” 人造卫星 冷战 对外传播2021年是苏联解体30周年,苏联74年的社会主义历史实践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尽管苏联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已不复存在,且它的成功与失败留下了太多具有争议的话题,但苏联在航天领域的成就却毋庸置疑是人类科技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甚至成为当时乃至现在外部世界认识苏联的标签之一。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历史上首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震惊世界。
在苏联1984年国家宣传片中,苏联国歌“带领我们走向共产主义胜利”一句所配画面,是苏联航天员加加林(Гагарин)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徐徐升空。
苏联人造卫星计划是苏联火箭和弹道导弹研究的延续,也是苏联太空计划的起点。
航天为什么能成为苏联的重要标签?具体而言,苏联基于何种考虑启动了这一计划?这一计划与苏联的对外宣传有何种联系?一、引言目前,有关苏联在冷战时期对外宣传的研究范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比较政治研究范式,即将苏联对外宣传置于冷战的视角下,比较美苏之间在政治层面的宣传攻防,着重分析作为国际关系博弈工具之一的宣传手段。
俄罗斯“格洛纳斯” GLONASS“格洛纳斯”GLONASS是前苏联从80年代初开始建设的与美国GPS系统相类似的卫星定位系统,覆盖范围包括全部地球表面和近地空间,也由卫星星座、地面监测控制站和用户设备三部分组成。
虽然“格洛纳斯”系统的第一颗卫星早在1982年就已发射成功,但受苏联解体影响,整个系统发展缓慢。
直到1995年,俄罗斯耗资30多亿美元,才完成了GLONASS导航卫星星座的组网工作。
目前此卫星网络由俄罗斯国防部控制。
GLONASS系统由24颗卫星组成,原理和方案都与GPS类似,不过,其24颗卫星分布在3个轨道平面上,这3个轨道平面两两相隔120°,同平面内的卫星之间相隔45°。
每颗卫星都在19100千米高、64.8°倾角的轨道上运行,轨道周期为11小时15分钟。
地面控制部分全部都在俄罗斯领土境内。
俄罗斯自称,多功能的GLONASS系统定位精度可达1米,速度误差仅为15厘米/秒。
如果需要,该系统还可用来为精确打击武器制导。
俄罗斯对GLONASS系统采用了军民合用、不加密的开放政策。
GLONASS一开始就没有加SA干扰,所以其民用精度优于加SA的GPS。
不过,GLONASS应用普及情况则远不及GPS,这主要是俄罗斯并没有开发民用市场。
另外,GLONASS卫星平均在轨寿命较短,由于俄罗斯航天局经费困难,无力补网,导致轨道卫星不能独立组网,只能与GPS 联合使用。
致使实用精度大大下降。
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对俄罗斯产生了相当大的震动,迫使俄罗斯领导层再次对太空的军事用途重视起来。
普京总统曾强调,出于国家安全战略的考虑,俄罗斯应该使用本国的“格鲁纳斯”系统,而非美国的GPS或者是欧洲的“伽利略”导航系统。
俄罗斯正在着手GLONASS系统的现代化改进工作,新一代“GLONASS-M”型导航卫星已陆续投入发射,开始使用。
日前俄罗斯官方宣布,从2007年起,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格洛纳斯”将全面启动民用商业服务计划,“格洛纳斯”系统为俄罗斯公民提供不限制精度的导航定位服务,将有助于促进民用卫星导航市场的发展。
四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简介目前有四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其中包括: 美国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俄罗斯GLONASS卫星导航系统、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
一、美国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1、简介:GPS 是英文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而其中文简称为“球位系”。
GPS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的新一代空间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GPS系统由28颗地球同步卫星组成(4颗为备用星),均匀地分布在距离地球20000公里高空的6个轨道面上。
这些卫星与地面支撑系统组成网络,每隔1-3秒向全球用户播报一次其位置(经纬度)、速度、高度和时间信息,能使地球上任何地方的用户在任何时候都能利用GPS接收机同时收到至少4颗卫星的位置信息,应用差分定位原理计算确定自己的位置,精度约为10米。
2、特点:(1)全球、全天候工作。
(2)定位精度高。
单机定位精度优于10m,采用差分定位,精度可达厘米级和毫米级。
(3)功能多,应用广。
(4)高效率、操作简便、应用广泛。
二、俄罗斯GLONASS卫星导航系统1、简介:“格洛纳斯GLONASS”是俄语中“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的缩写。
GLONASS的正式组网比GPS还早,这也是美国加快GPS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过苏联的解体让格洛纳斯受到很大影响,正常运行卫星数量大减,甚至无法为为俄罗斯本土提供全面导航服务,更不要说和GPS竞争。
到了21世纪初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好转,格洛纳斯也开始恢复元气。
GLONASS的工作卫星有21颗,分布在3个轨道平面上,同时有三颗备份星。
这三个轨道平面两两相隔120度,同平面内的卫星之间相隔45度。
每颗卫星都在19100千米高、64.8度倾角的轨道上运行。
每颗卫星需要11小时15分钟完成一个轨道周期,精度约为10米。
2、特点:(1)抗干扰能力强(2)GLONASS系统采用了军民合用、不加密的开放政策(3)GLONASS系统采用频分多址(FDMA)方式,根据载波频率来区分不同卫星(GPS是码分多址(CDMA),根据调制码来区分卫星)三、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1、简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COMPASS)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研发、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