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法国重农学派经济思想对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启示
- 格式:doc
- 大小:83.50 KB
- 文档页数:6
上海农村经济2019年第6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指出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以法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有力推动了本国的经济安全与发展。
而我国要确保乡村振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必须要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和保障国内经济安全。
基于以上思考,本文首先对法国农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进行介绍,并对其发展模式、政府支持、合作组织和实现途径进行分析,借鉴其生产集约化和机械化的复合模式,并结合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实际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建议,以期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基础保障。
法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优越。
法国地处欧洲西部,5500多万公顷国土面积,其中农业用地占61%,耕地占32.6%,林地占27%,牧草用地占19%。
大面积的绿化和三面环海的地理构造,为法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气候支持。
法国采取以牧为主、农牧并重的农业发展方针,加上行之有效的农业政策使其农业发展程度在全世界居于领先水平。
截至2017年底,法国是欧洲第一农业生产大国,其农业产值占欧盟农业总产值的22%,在全球农产品出口仅次于美国。
法国农业发展历程可归结于农业摸索发展阶段和稳定发展两个阶段。
在20世纪中期以前,法国农业整体上处于摸索发展阶段。
罗马帝国时期法国是欧洲主要的农耕地区,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农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资产阶级和农民的地位提升,形成了与贵族并存的土地分配格局,农业土地更加分散化,小农经济仍然是农业生产主要的经营形式,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业年增长率仅为1.2%-1.5%,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当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19世纪法国工业化取得了较大发展,为农业升级换代提供了技术支持,加上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法国农业实现了由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进而向市场经济发展。
法国小农经济改造对中国的启示摘要:在法国现代化过程中,大革命中的土地政策奠定了法国小农经济的基础,农业的现代化因为土地的过于碎化而步履艰难。
直到20世纪中期才采取措施在有效实现土地集中的基础上加速并最终完成农业现代化进程,成功实现了对小农经济的改造从而真正成为资本主义农业强国。
分析此期间法国的经验教训,可以为同是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启示。
法国现代化过程中,农业经营方式呈资本主义大农场和小农经济长期并存,其中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局面,并对法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土地集中政策的出台和农业现代化的最终实现,法国才完成向资本主义大农业的转变,成为工农业并举的大国。
中国同样是一个小农占据主导地位的农业大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农业和农村落后于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要现实农业和农村的振兴,关键是如何解决中国传统小农户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问题。
一、法国小农经济长期大量存在的原因和影响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农业生产也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资本主义大农场的商品化农业转化。
但唯独法国,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一直是资本主义大国中农业最落后的国家,大量农民分散在小块土地上从事传统性农业生产,直到1911年,农业人口还占适宜工作人口的41.2%。
其实,法国小农经济由来已久,土地碎化的现象十分严重。
据统计,1862年全国占地1hm2以上的农户共用320万个,其中,占地1~10hm2的小农户就有244万个。
1882年,全国共有农户5672007个,其中占地10hm2以下的小农户就有4802697个,占农户总数的84.7%,占地不到1hm2的最小农户有2167667个,占农户总数的38.2%。
1862年,占地40~100hm2的大农场只有15万个,仅占全国农户数的5%。
1882年,占地40hm2以上的农户为142088个,占农户总数的2.5%。
直到1908年,占地10hm2以下的小农户有4611564个,仍占农户总数的83.8%;其中占地不到1hm2的最小农户就有2087851个,占农户总数的38%。
重农学派与中国农业发展发表时间:2018-07-30T11:22:26.677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8月下作者:任虹霞[导读] 本篇论文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梳理了该学派的主要观点及其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农业仍然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一大产业,而重农学派的很多观点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山西财经大学)摘要:本篇论文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梳理了该学派的主要观点及其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农业仍然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一大产业,而重农学派的很多观点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关键词:重农学派农业供给侧改革魁奈一.重农学派的思想主张(一)尊重自然秩序体现在重视农业自然秩序学说是重农主义的理论基础,重农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们可以通过各种规章制度、政策法规等建立人为秩序,如果人为秩序顺应自然秩序,社会则会健康发展;如果人为秩序违背自然秩序,社会发展就会出现问题。
他们认为人类经济活动中尊重自然秩序直接体现于对农业和农民的重视,而在上面内容中我们也能看到当时社会的人为秩序造成农民生活困苦,农业产出效率低下。
重农学派的自然秩序学说肯定了农业的基础地位,表明了农业是人民生存和生活改善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是工商业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农产品价格是其他产品价格形成的基础。
(二)农产品市场流通和价格起着重要作用针对农产品的市场流通和价格问题,重农学派提出了如下理论:农产品价格在流通中形成,由市场供求决定;市场的自由竞争形成农产品的最优价格;商品的供需平衡应有价格来决定。
魁奈反对农产品价格低由于社会稳定发展的观点,他认为压低农产品价格实质上是牺牲农民利益实现城市发展,不利于农村居民安定生活,甚至会造成城乡矛盾激化。
他主张农产品的合理高价,认为这是增加农业投入,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土地产出率的必然要求。
重农学派在多篇论文中强调了一时的高价只对投机行为有利,合理稳定的高价对农业进步和国民财富的增加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农业的成功经验与启示党的十九大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七大全局性战略,其中之一便是乡村振兴战略。
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这一战略的提出极大地提振了我国5亿多农民的士气,并为他们擘画了清晰、宏伟、美好的蓝图。
“不忘本来、面向未来、吸收外来”的方针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同样适用。
本文将以法国为重点案例,探讨法国在生态农业领域内的成功经验及带给我们的有益启示。
一、法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历程法国受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影响,早在1931年,法国国内的部分农民就自发采用有机肥料来提高土壤肥力,种植出高优质蛋白小麦,用来生产面粉和面包,生态农业雏形开始出现。
1958年,法国第一个生态农业组织诞生,标志着生态农业的正式诞生。
1961年,法国生态农业协会成立,在当时回归自然的社会运动的影响下,这一协会较好地推动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法国又把“生态农业”写进法律,这样就把生态农业政策推到了一个新高度,并把这一政策制度化、法律化确定了下来。
在新世纪的2016年法国生态农业用地约150万公顷,占整个法国农业用地面积的5.7%,到2021年这一比例有望提升到8%。
法国的生态农业综合了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促进了农产品增产,较好地实现了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目标,即解决了农产品过剩、提高了农产品竞争力、促进了农村发展等问题,在生态上和经济上均实现了良性循环,有效地统一了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利益最大化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不错选择。
二、法国生态农业的成功经验及启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而如何实施这一战略则是我们当前思考的关键问题所在。
在众多的战略举措中,生态农业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不错的选择。
重农抑商的角度剖析三农问题一、重农抑商思想的内容和对农民的影响重农抑商的思想源自著名的商鞅变法。
有关商鞅变法的内容,史书记载主要有:(1)建立以“什伍”为单位的户籍制度;(2)建立以户籍为基础的“告奸”、“连坐”制度;(3)奖励人口发展;(4)建立郡县制;(5)奖励耕织,发展农业;(6)重新规定田亩制度;(7)建立以军功为主的奖励机制,抑制贵族特权;(8)抑制商业的发展。
可以看见,商鞅变法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上,我们两千年来重农抑商的思想也从这里产生。
所有内容都只是为了达成一种目标: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进行农业生产,为国家的军事实力奠定物质基础。
通过郡县制将土地分配给农民,表面上农民获得了私人的土地,但实际上被牢牢束缚在简单的农业生产上,国家通过直接收缴可以廉价的进行物质积累,同时限制其他产业的发展,比如手工业、商业等等,农民安身立命只能依靠土地进行农业生产,接受国家的剥削。
所以在国家富强的同时,农民的生活并不能得到相应的改善。
因此,商鞅变法说到底只是在农业这个单一的领域内实行的结构性的调整,只是一种短期内为实现国君的强国称霸梦想而实行的一种策略和手段。
在这种政策下,虽然秦国国力迅速提升并且实现了大一统,但是商业发展受到极大伤害,商业化的停滞也影响到社会的发展进步:商业化能产生分工,这对农民财富的创造甚至民主自由思想的产生都十分重要。
由于在强国富兵这一点上的立竿见影的作用,重农抑商的思想不仅被历代秦国国君所继承,也被后来其他朝代效仿:抑制民间商业,通过政府进行商业获得垄断利润,同时用封建的土地制度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进行农业生产,为国家积累财富。
同样,这种制度缔造了中国封建时代的辉煌,但普通农民却为国家的强大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国家强大带来的福利。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农业生产力并没有出现很大的提升,表2的数据则反映,由于人口增加等原因,农民拥有的土地则出现相对减少的趋势,在只能依靠粮食不能从事普通商业的情况下,土地的减少和产量的相对稳定说明农民的收入实际上是下降的,农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得到相应改善。
法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经验及启示论文导读: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和借鉴素有“欧洲的中国”之称、当今世界农业现代化成功的典型国家——法国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启示,法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经验及启示。
关键词:法国,农业现代化,启示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中国政府追求的战略任务之一。
总结和借鉴素有“欧洲的中国”之称、当今世界农业现代化成功的典型国家——法国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对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应对入世后国外农业的挑战、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以及解决“三农”问题,探求出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农业现代化的含义1.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在现代化理论中,虽然不同学派和不同学者对现代化的理解和定义有所不同,但学者们普遍接受现代化的两个基本内涵:一指发达国家工业革命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二指发展中国家在不同领域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发展过程。
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中指出,作为人类近期历史发展的特定过程,把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的实现作为现代化完成的一个主要标志也许是合适的。
2.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含义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应该以现代化理论为基础,结合农业特点而提出。
关于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涵义多种多样,目前,较为一致的为:(1)农业现代化是一个转变过程,(2)农业现代化是所达到的相应水平时的一种农业状态。
现阶段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可表达为:通过科学技术的渗透,工业部门的介入,现代要素的投入,市场机制的引入和服务体系的建立,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健全的社会化体系服务农业,使农业在形态上成为具有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农业。
其基本目标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改变农业生产结构、投入结构、资源结构和生产方式等,提高农民素质和收入,实现农民富裕、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三农的心得体会“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我国发展的重中之重。
作为一个对农村有着深厚感情的人,我对“三农”问题有着诸多的思考和体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没有稳定的农业生产,就无法保障十几亿人口的温饱。
然而,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着一些挑战。
比如,农业生产方式相对传统,现代化程度有待提高。
许多农村地区仍然依赖人力和简单的工具进行耕种,效率低下。
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也存在不足,一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养殖方法没有得到广泛普及。
此外,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有了更高的要求,但部分农产品仍存在农药残留超标、质量参差不齐等情况。
农村,是承载着乡愁和希望的地方。
但在现实中,农村的发展还存在不少短板。
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道路、水电、通信等方面与城市相比仍有差距。
教育、医疗资源的匮乏,让农村孩子接受良好教育、农村居民获得优质医疗服务面临困难。
农村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治理手段。
而且,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严重,大量年轻人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土地闲置,影响了农村的发展活力。
农民,是农村发展的主体。
他们辛勤劳作,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但他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却有待提高。
农民的收入来源相对单一,主要依赖农产品的销售。
但由于市场波动、农产品价格不稳定等因素,农民的收入往往难以保障。
而且,农民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待遇也需要进一步提升,让他们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
要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创新。
首先,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
政府应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鼓励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田水利条件,提高农业抗灾能力。
同时,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管,建立健全质量追溯体系,确保农产品的安全和品质。
蒋文杰:中外重农思想的比较研究及现实意义思考产业经济中外重农思想的比较研究及现实意义思考蒋文杰(广东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广东湛江524088)[摘要]农业生产在社会的整体运行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先人的认知中,“农业生产是整个古代世界决定性的生产部门”。
而在现代社会,把握住了农业生产,就把握住了一个国家的生命线和温饱线。
在此条件下,重农思想的产生就显得顺理成章。
在世界范围内,东方重农思想的主体是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而西方就是产生于18世纪的重农主义。
两者虽同属重农主义的范畴,但两者在产生的时代背景、造成的社会影响以及阶级立场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是值得思考的。
而其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重农抑商;法国重农主义;现代农业发展[DOI]10.13939/ki.zgsc.2021.05.0751引言界范围来看,重农思想的产生史是悠久的。
就中言,重农思想产生于东周晚田制的崩溃,封主制的逐步建立。
方,早古希腊罗已出农思想的苗头。
柏的《》一则提到农业应是“”,诸如瓦罗、西塞罗、古等,甚将农业看作高于一切的生产事业。
而将这一思想推的,18的农主义学派。
中农抑商的为朝的,沿袭了数千年。
农主义思想则近乎不合理的产生于商业急速发展18的欧洲,并且仅存年。
两者共性是明显的,其差异性也是突出的。
中的东学西渐的重农主义产生了深刻,品快速发展的欧洲新一股“农”的思想,更发展中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借义⑴。
2中国重农思想的概述与思考为,农思产生田制为的封领主制(奴隶主),而产生于封主制之。
,魏李锂曾提出“力”,为“农则国贫”。
曾:“雕刻缕,伤农也;锦绣纂组,伤女工者也,农则伤女工者也。
农则饥:也,女工伤则寒之源也……故技巧则国贫民侈。
”U 后来的秦更的重农抑商,第一中出了“抑”的号,并且律形式,且的赋税和劳役,极力地降低的,营造歧视的氛围明清两朝,政府将重农思到了极致,极大力度的采限制商品贸易的发展。
重农主义学者魁奈经济表的方法论及启示背景资料17世纪起到18世纪前期,法国在重商主义政策作用下,全力发展对外贸易。
不惜以损害农业和农民利益为代价,大举兴办皇家工场手工业,快步推进工业化和市场化,致使整个法国国民经济农工商比例严重失调,农业凋敝。
法国这种重商抑农经济政策,虽然暂时促进了贸易和工业的快速增长,而这种表象背后却是农业长期遭到抑制和挤压。
农民收入不断降低,农业日益凋弊。
18世纪中期以前法国的农业危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片农耕土地被占,农民拥有的土地数量不足以维持生活。
第二、土地收益率和农业产量跌到历史的最低点。
第三、农产品价格低廉第四、土地租金的减少和价格的降低,影响了土地所有者的收入。
第五、从事农业耕作的人口急剧减少。
第六、赋税的混乱与封建义务的繁重。
简而言之,法国18世纪中期以前的经济状况阻挠了农业生产的增长和发展。
日益恶化的农业状况使得农业生产不断萎缩。
因此,以振兴国民经济,呼吁“以农立国”的重农主义思想应运而生。
18世纪中期以前农业危机的原因造成18世纪法国农业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主要的,源于重商主义政策。
法国17世纪盛行的重商主义政策,挤压和抑制了农业的增长与农民收入的提高。
中世纪遗留下的传统农业习俗,束缚了农业制度与技术的革新,也妨碍了法国农业市场化道路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重商主义对农业的压抑。
利用外汇管制贸易,设置关税壁垒,限制谷物的进出口。
对农业课以重税,掠夺农民收入,极大的削弱了生产性积累和再生产能力。
以武力方式,谋求海外市场霸权。
第二、中世纪庄园经济的制度制约。
法国农业的开放田制①限制了近代农民的耕作自由,农民被束缚在庄园土地上,信息闭塞,失去市场导向,不能自主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对新耕作技术的长期抗拒。
农民使用公用地权,拥有土地世袭权,阻碍了法国农业的发展学者魁奈及其思想弗朗斯瓦·魁奈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之一,法国重农学派的创始人和重要代表。
法国重农学派的经济自由主义及实践论析许志强;马春霞【期刊名称】《绥化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11【摘要】During the eighteenth century, the Physiocrats, consisted of intellectual and political elite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guiding French economy. Although their theoretical gist stressed the foundation of agriculture, their liberal economic policies on the whole great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in France. This school’s thought of economic liberalism came into being from the early Physiocrat’s criticism of the traditional mercantilism, matured in the course of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during its heyday, and being practiced in the reform by the Physiocrat politicians. The Physiocrats’ calling for economic liberalismand their practice in reform reflected their main efforts to save the old system from declining.%由知识精英、政治精英组成的重农学派对18世纪法国的经济导向发挥了重要影响。
【摘要】现阶段,小农经济的发展已成为中国“三农”问题中亟待解决的重点,而这关系到了中国广大农民主体的切身利益和未来中国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
农业合作社作为改造中国小农经济的一个有效途径,可以缓解小农生产方式与市场之间出现脱节的现象的发展,从而最终到达确保农民自身利益的目的。
而其中,法国作为成功的经验对于中国改造小农经济至少有两点启示,即政府的角色定位和组织的构建原则。
【关键词】中国;小农经济;法国;农业合作社;农业现代化小农经济,又可称为自耕农经济,其特点是以个体(通常是以家庭户为基础)农业生产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如何改造小农经济,并将之在生产上实现工业化、生活上实现现代化成为了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关系到中国广大农民主体的切身利益,同时也关系到中国未来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
当前,为了进一步创新中国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促进广大农民的素质技能提高并实现保障其合法的社会主体地位,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改造小农经济,即把原先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到公有制经济的轨道,从而使广大农民和个体经营者联合起来进行劳动生产。
从世界范围内考察,联合进行农业劳动生产的案例较多,而其中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形式存在最为普遍,原因就在于农业合作组织可以缓解农业小生产者与市场之间出现脱节的现象,进而加快农业经济发展从而确保农业从业者自身的利益。
目前来看,农业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历来都相当重视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法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由于最为成功,对中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有着诸多参考价值。
一、法国农业合作社的历史发展沿革法国国土面积仅约55万平方公里,不过在世界范围内,法国却是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和第一大农产品加工出口国。
究其原因,从外部来看得益于二战后欧洲相对和平的环境、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及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从内部来看,除了得益于法国良好的自然条件外,正是农业合作社在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从历史上看,法国的农业合作社运作时间长且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
法国农业体系特点及其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刘晴
【期刊名称】《广东农业科学》
【年(卷),期】2002(000)005
【摘要】@@ 法国是世界农业大国之一, 其小麦、玉米、马铃薯、葡萄等农产品的产量、出口量在世界上均占有一定比例,而且园艺业也非常发达.法国土地面积为55.1602万km2,人口6 010万人,其中农业用地占5%,从事农业的人口比例为1.8%.法国的农业生产已达到先进的机械化水平和环保水平,农业产品优质卫生;其农业科研、管理、生产、销售、教育等各部门相互协作,相互促进,已形成比较完善的农业体系.
【总页数】3页(P45-47)
【作者】刘晴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广东,广州,51064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3.1
【相关文献】
1.法国绿色农业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J], 朱小丽;张桂兴;李静娟;严学东
2.产业化是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法国农业产业化的特点与启示 [J], 祁彪
3.法国农业现代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J], 刘养洁;王志刚
4.法国农业跨越式发展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J], 蔡方柏
5.浅析日本农业发展特点及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J], 蒋振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重农主义及其影响摘要:众所周知,重农主义在经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不仅对当时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后世的经济发展也有深远的借鉴作用。
本文将就重农主义的产生、影响及对当代经济的思考给予讨论。
关键字:重农学派法国中国重农抑商现代经济就我国来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不难看出,农业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多么的重。
也不难想象,在当时的17、18世纪,重农主义的重要地位。
重农主义形成于十八世纪50~70年代的法国,是在反对法国重商主义和法国旧政权封建特性的过程中产生的。
重农学派的思想是在经济发展处处受到抑制的背景下产生的。
当时法国实行的重商主义,使法国政府对生产实行了严格的管制,在这种管制下,企业不需要有任何创造力,政府也无法实行公平的管制。
与此同时,地方官员的横征暴敛以及行会对劳动的限制极大地抑制了经济的发展。
此时,重农主义便应运而生。
重农学派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
同时,重农主义提倡经济的“自由放任”,反对奢侈消费,将经济视为一个整体,分析财富在这个整体内的循环流动。
魁奈是是重农学派的创始人和首领,他首创了重农主义所有的理论。
其代表作《经济表》,就是这一理论体系的全面总结。
杜尔哥是继魁奈之后的重农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是重农主义的重要文献,他发展、修正了魁奈和其徒党的论点,使重农主义作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特征有更加鲜明的表现。
在他那里重农主义发展到最高峰。
但是,重农学派的产生和运用究竟是对谁有利呢?从一方面来说,农民显然是从中受益了的,因为农民对土地所有者的繁重义务被取消了。
从另一方面来说,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因为重农学派特别支持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先进技术的发展。
当然,重农学派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其一,他们错误地认为工业和贸易是非生产性的,这个错误观点在当时法国工业和贸易的发达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经济学说史期中考察(论文)论文题目:浅论法国重农学派经济思想对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启示学生姓名:陈方舟学生学号:11091401专业班级:经济学(3)班指导教师:陈韶华二零一三年五月浅论法国重农学派经济思想对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启示陈方舟(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18世纪50~70年代,重农学派在法国兴起,其提出的经济理论及主张对于农业生产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自然秩序理论、“纯产品”学说等理论以及发展大农业生产、主张自由贸易、处理好政府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的经济主张, 对解决目前我国的“三农”问题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本文试图以重农学派的这些理论及观点为基础, 在生产模式、城镇化建设、政府政策及科技发展等方面, 谈谈解决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启示。
【关键词】重农学派;重视农业;我国“三农”问题一、重农学派的产生背景和我国农业发展的背景比较(一)重农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1、封建制度,摇摇欲坠十八世纪中叶的法国正值路易十五统治时期,法国的封建制度摇摇欲坠,重农学派就是在反对重商主义和法国旧政权的封建特性的过程中产生的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2、连年征战,人口锐减由于路易十四时期,战乱频发,加上对异教徒的迫害,法国人口急剧下降,自1660年到1715年减少了400万人,劳动力人口随之锐减。
3、经济危机,政策失误由于路易十四对外连年征战和大肆挥霍,法国债台高筑,加之,路易十四的继任者继承了祸国殃民的重商主义政策,社会经济每况愈下。
期间,约翰罗企图以金融证券投机致富的改革也以惨败告终,法国经济陷入了一片混乱。
4、强国崛起,内外交困路易十五在对奥地利、俄国、英国等国家的战争中接连失败,海外市场多被夺走,此时,普鲁士日益壮大起来,成为新兴国家,英国确立了海上霸权,而法国的实力大大削弱,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二)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背景1、体制改革,水深火热政治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既得利益集团成为改革阻碍。
2、强势治军,保障国防领土争端仍然存在,新一代领导人强势治国治军,巩固国家安全。
3、经济形势不明朗,人口红利或衰减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人口红利或衰减,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人数逐步减少。
4、世界格局多极化,机遇与挑战并存一超多强的多极化世界格局存在,中国加入WTO已经十余年,依旧面临全球化浪潮的挑战,考验着我国农业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
综上,我们可以分析得出,重农学派产生的背景和我国“三农”问题的背景有以下四点共同点:第一、政治体制改革不能与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第二、劳动力的缺失与不足;第三、经济危机的冲击与影响;第四、国际市场竞争压力大。
接下来,我们来进一步了解重农学派具体的经济理论及主张。
二、重农学派的基本原理和经济主张(一)重农学派的基本原理1、基本理念:自然秩序重农学派的基本理念是“自然秩序”。
他们认为,社会秩序分为自然秩序和人为秩序。
魁奈把“自然秩序”理解为一切事件的运行规则和一切人类行为的规律。
人为秩序则是指人类社会实际存在的状态,具体表现为政府的各种制度、规章和法令。
重农学派主张人为秩序必须符合自然秩序,社会才会处于健康状态,人类才会幸福;反之,社会就会处于病态。
因此,魁奈认为经济学这一学科的目标在于通过研究保证人类社会能够使支出再生和持续的自然规律,以使支出达到可能的最大的再生产。
其实,也就是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2、核心思想:“纯产品”学说重农学派认为“纯产品”的创造是国民财富增长的关键。
关于“纯产品”的定义,简单地说,就是农业中投入和产出的使用价值的差额,具体表现为每年收获产品中除去种子、肥料、人力、农具、商力等成本之后的余额。
如此看来,农业便成为了创造“纯产品”的唯一部门了。
重农学派认为“纯产品”来自于自然的恩赐和农业劳动的创造。
“纯产品”学说是重农学派的剩余价值学说,关于“纯产品”来源问题的讨论,魁奈认为,“纯产品”来自于“土地的恩惠”。
而杜尔阁则将“纯产品”的生产和劳动联系起来,指出农业劳动者是“唯一的这样的一种人,他的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超过了他的劳动工资”。
杜尔阁认为,“纯产品”是农业劳动者生产出来的剩余劳动生产物。
他认为,农产品是由劳动创造的。
3、其他理论:社会均衡生产理论布阿吉尔贝尔的观点认为,要维持社会普遍富裕,社会生产各部门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均衡地发展。
一种行业的失调会立刻地或逐渐地反映到其他一切行业上去,他们之间是链条式的关系,只有连接在一起时才有价值,只有均衡发展才能维持经济协调。
他还提出,一切贸易往来必须均衡发展,是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同样的好处,这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重农学派的经济主张1、重视农业,积极发展资本主义大农业第一,农业是其他产业部门得以形成的出发点。
因为“君主和人民绝不能忘记土地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只有农业能够增加财富。
因为财富的增加能保证人口的增加,有了人和财富,就能使农业繁荣,商业扩大,工业活跃,财富永久持续地增加。
国家行政的成功,都依靠这个丰富的源泉。
”重农学派关于财富源泉的观点很明确,只有农业是既能生产物质产品,又能在投入和产出的使用价值中表现为物质财富量的增加的,而工业只是变更或者组合已存在的物质财富的形态,商业则是变更其市场的时间与地点,不创造财富。
第二,农业的繁荣是社会其他部门存在和繁荣的基础。
布阿吉尔贝尔指出:“耕种者的繁荣昌盛是一切其他等级的财富的必要基础”,“一切财富都来源于土地耕种。
”所以,他大力反对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发展商业的重商主义,呼吁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和发展,主张政府保护农业。
2、改革税制,合理调节各阶级经济利益重农学派将税收作为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用于调节各阶级经济利益,是十分正确的。
魁奈主张将各种税收废除,统一实行单一的地租税。
因为按照“纯产品”学说,“纯产品”只能来源于农业,而全部“农产品”都会作为地租交与土地所有者,那么,将税制简化为单一地租税,既没有减少国家税收收入,又可以节省大量征收费用,并且在实际上减轻了地主的负担。
杜尔阁任法国财政大臣期间,主张用赋税制度代替徭役制度,且规定特权阶级也要进行纳税。
值得一提的是,杜尔阁还主张大规模削减政府支出。
他的主张十分有利于各阶级经济利益的调节,结束了对农民的强制劳动,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
3、实行自由贸易,促进农业生产和发展.魁奈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杜尔阁在改革时也实行了国内谷物自由贸易政策。
魁奈认为自由贸易是符合自然秩序要求的。
实行自由贸易之后,商品充分流通,工业品价格会有所降低,农产品价格会有所提高,从而可以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向农业,促进资本主义农业的生产和发展。
三、重农学派的经济思想主张对我国“三农”问题的启示(一)关于农业:重视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协调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发展重农学派的核心主张就是重视农业,反对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发展工商业。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们应该从战略上重视农业的发展,改变工业与农业之间存在的工业发展以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方式从农村获取大量物资积累的现状。
进一步保障农业的基础产业地位,扭转城乡二元格局。
重农学派主张发展大农业经济,把土地集中形成大农业经营便于使用大型设备,提高生产效率,节约人力,进而生产出更多“纯产品”。
这启示我们,应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打造集约型机械化农业生产模式,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速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和规模化,从而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
重农学派提出的社会均衡发展论,即强调社会各个部门均衡发展,对当代中国有借鉴意义。
中国应该统筹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在重视发展农业的同时,形成各个产业之间的产业链条,是各个产业齐头并进,协调发展。
(二)关于农村: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控制农村劳动力流失,加强农村社会结构转型重农学派的基本理念,即“自然秩序”,倡导人为秩序不能违反自然秩序。
实质上与我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不谋而合,发展经济要遵循客观规律,科学发展,才能达到经济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
就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生态文明建设是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
由于,缺乏科学的生产规划和指导,农村生态环境每况愈下,林地锐减,山地水土流失,湿地面积锐减,耕地面积减少等现象不容忽视。
重视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应从农村着手,大力改善。
重农学派在关于“纯产品”学说的论述时,提出一个建设性的观点——农产品由劳动创造。
这说明了劳动是价值的来源之一,理所当然,劳动力,则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性因素。
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严重流失,具体表现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等。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利益诉求多元化。
此时,我国应加强农村社会结构转型,创新农村社会管理,重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加快城乡融合的发展。
(三)关于农民:加大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实行户籍制度改革重农学派认识到税收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是调节各阶级经济利益的一种手段。
他们通过改革税制,减轻了农业生产者的负担,提高了其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我国在2006年正式取消了农业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旧较大,再加之,没有完善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和流通对称的交易信息,农民收入没有有力保障机制,农民的收入水平仍旧不够高。
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制度,提高农产品价格,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农民的支持。
重农学派在社会均衡论中提到,一切贸易往来必须均衡发展,是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同样的好处,这样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所以,实行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十分有必要。
这有利于解除户籍对农民从事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的束缚,消除城乡居民待遇不平等,从而真正意义上促进城乡一体化,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
(四)关于农产品:建立健全农产品交易机制,保证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重农学派倡导自由竞争,主张自由贸易政策,在当时的法国起到了促进农产品贸易和农业生产的作用。
目前,我国的农产品需求处于刚性增长的状态。
人多地少水缺的矛盾加剧,农产品需求总量刚性增长、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农业对外依存度明显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任务艰巨。
因此,当今的中国,从国内来看,应该建立健全农产品交易机制,保证农产品市场的流通性,促进农产品贸易。
从国际形势来看,我国已经加入WTO已经十余年,应该进一步推进农业国际化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更应该强化竞争意识,加大农业科技的研发力度,注重农产品的营养价值和产品质量,从以价格优势竞争为主转化质量优势与技术优势结合的全方位竞争,从而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同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