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407.06 KB
- 文档页数:7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父母教养方式、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概述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父母教养方式、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研究采用手机依赖评定量表(MPAI)、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sEMBUc)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对湖北省某高校大一至大三的1477名学生进行了集体施测。
通过分析发现,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与父母的拒绝、过度保护呈正相关,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呈负相关。
主观幸福感在父母教养方式与手机依赖的关系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主观幸福感与大学生手机依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父母教养方式能够通过影响主观幸福感进而影响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
这一研究对于理解和改善大学生的手机依赖问题以及提升其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背景介绍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手机不仅作为一种通讯工具,更是集成了娱乐、学习、社交等多种功能,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随着手机使用的普及,大学生群体中手机依赖的现象也日益引起关注。
手机依赖,即个体对手机过度使用并产生心理依赖,这种现象在大学生中尤为常见,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产生了显著影响。
与此同时,家庭教养方式作为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对大学生的手机依赖行为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父母的教养方式,包括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亲子互动等方面,对子女的行为习惯、心理状态以及主观幸福感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主观幸福感作为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不仅受到个人生活经历、性格特质的影响,也与手机依赖和家庭教养方式紧密相关。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与父母教养方式、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通过深入分析这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为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a. 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普遍性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作者:程贵林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年第23期[提要] 幸福是古今中外人们永恒的追求,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特别是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研究成果丰富。
但是,相对于国外丰富的研究成果而言,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必要在这些方面加强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综述项目来源:河南省教育厅2013年度人文科学研究规划课题“河南省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及其干预研究”(编号:2013-GH-436)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3年9月16日第66届联合国大会于2012年6月28日宣布,将今后每年的3月20日定为“国际幸福日”,由此可见,幸福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
2012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走基层百姓心声》调查节目,深入基层对几千名不同行业的人进行采访,面对的问题都是“你幸福吗?”一时间,“幸福”一词成为媒体热词,也引发了中国人对幸福的思考。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伴随而来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对当代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人幸福观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人产生了新的选择困惑和幸福困惑;当前世界各国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将注意力转向国民幸福问题,中国政府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加强,温家宝就曾经指出“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将提升国民的幸福感作为一项涉及民生的重要工作。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群体,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精力旺盛,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同时,又缺少磨难,处事幼稚。
因此,了解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对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他们成为新世纪的社会栋梁,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同时,也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保健提供依据。
一、主观幸福感研究回顾(一)主观幸福感的历史。
幸福是人们永恒的追求,古希腊时代,西方的学者就有“快乐就是幸福”的观点,开始探索幸福的本质,为今天西方幸福感的研究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历史背景。
主观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是人们对自己生活状况的评价和感知。
虽然二者之间紧密相关,但并非完全一致。
本文旨在探讨主观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并探索其背后的因素。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的定义。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身幸福程度的主观感受和评价,涵盖了个人的情感、情绪、满足感以及对生活的一般态度。
而生活满意度则是对生活各个方面的满意程度的综合体现,包括但不限于物质条件、人际关系、工作和个人发展等。
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个体在主观幸福感强烈的时候,通常也会对生活各个方面更为满意。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将主观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划等号。
有些人可能身处艰难环境中,但仍能保持较高的主观幸福感,而有些人则可能在物质富足的状态下,仍然感到内心的空虚和不满足。
一些因素可以解释这种现象。
首先,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对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起到重要影响。
如果个体能够找到与自身价值观和目标相符合的生活方式,并为此努力奋斗,通常会感到更为满足和幸福。
其次,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对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也具有显著影响。
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网络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实质帮助,减轻个体负面情绪和困境所带来的压力,从而提升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除此之外,个人与环境的匹配程度也能够影响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环境因素包括工作环境、居住环境、社会文化等。
如果个体所处的环境能够满足其需求、使其感到自在和舒适,那么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和主观幸福感会相应上升。
反之,如果个体与环境存在不匹配的情况,例如价值观冲突、经济困窘、社会文化不适应等,就可能导致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下降。
此外,研究还发现一些个人特质与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
乐观、积极向上的人通常更容易拥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这可能与他们对未来的预期较为积极、对困难的应对能力较强以及更乐于寻找生活中的积极体验有关。
浅谈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作者:吴春年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24期摘要本文从主观幸福感的涵义,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几个因素以及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等几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使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幸福观,促进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大学生影响因素培养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1主观幸福感的提出1.1 主观幸福感的含义虽然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有所不同,但学者Diener(1984)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却被多数人接受,即所谓主观幸福感指的是人们根据自定的评价标准,对自身的生活满意感和情感状况所作的整体性的评估与心理体验,包括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1.2 主观幸福感的特点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有三个持点:①主观性,指对它的评定主要依赖于行动者本人内定的标准,而不是他人或外界的准则。
②相对稳定性,指虽然在评定主观幸福感时会受情绪和情绪状态的影响,但研究证实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
例如,个体在遇到积极或消极的事件时的积极或消极情绪体验,会在一段时间内恢复到个体的幸福感的基线水平。
③整体性,指主观幸福感是一种综合评价,它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即包括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三个维度。
2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有很多,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的探讨,将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类。
客观因素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经济状况、文化、健康状况、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人际关系和家庭教养等方面;主观因素主要包括人格、应对方式、自尊、自我概念和依恋方式等。
2.1 主观幸福感的客观影响因素2.1.1人口统计学变量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早期研究,多数集中于人口统计学的变量研究,如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等。
每个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都会做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等的统计分析,而各个研究的结果存在很大争议,因此,用量化的元分析进行统计,得出结论,总体而言这些变量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很低。
人格心理学课程论文(2012)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摘要:从古至今,幸福都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但是究竟什么是幸福感,如何才能变得幸福等等这些问题,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通过研究综合国内外对幸福感的研究,从主观幸福感的角度来综述幸福感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最近研究方向等。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1.引言幸福,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所向往的,但20世纪以前,对其描述通常只出现在文人、哲学家的著述中。
中国古代儒家宣扬的是“存天理,灭人欲”,以道德理性为幸福。
而一些文人骚客则向往恬淡、平静的田园式生活,认为这种随心所欲便是幸福。
当然也有那种积极入世,“与民同乐”的幸福观。
而在西方,对幸福感的认识则分成幸福的感性观和幸福感的感性观。
幸福感的理性观认为理性是人灵魂中最高贵的部分,只有理性地生活才是幸福之所在。
这种观点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为代表。
柏拉图曾经有这样一句名言“为着品德而去眷恋一个情人,总是一种很美的事”,这句话正体现了他对幸福(很美的事)观点中的道德成分,倾向于理性的评判标准。
而另一派则持幸福感的感性观,认为幸福感是一种主观感受。
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伊壁鸠鲁。
他曾说:“幸福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标乃是得到快乐。
”20世纪以后,对幸福感的讨论和研究逐渐开始。
近代,佛洛依德对幸福的阐述可以说代表了近代人的观点。
佛洛依德的本能论中有对幸福的相关阐述。
他认为,人最大的幸福感来自本能,尤其是性本能的满足。
“本能的心理能量是幽闭在本我之中的,随着时间的延长,这些心理能量不断聚集、增长,以致机体内部紧张度太高而不能忍受。
因此, 本我会要求能量的不断释放以减轻紧张度。
当能量释放时,紧张度下降,人随之体会到快乐感。
”[1]佛洛依德从人类本能出发对幸福做出了解释,但这现在并未被科学普遍认可。
随后,关于幸福感,有人提出生活满意度、心理幸福感和主观幸福感等概念。
2009年4月第28卷第2期洛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 l of Luoyang N o r m al U niversityA pr.,2009V o.l28N o.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李静静1,李春莉2(1.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康复系心理教研室,山东济南250000;2.廊坊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心理系,河北廊坊065000)摘 要: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文章介绍了主观幸福感的含义,重点分析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概况,介绍了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为积极心理学中的主观幸福感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关键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970(2009)02-0172-02收稿日期:2008-10-16作者简介:李静静(1981-),女,山东滨州人,助教.我国对幸福心理的科学研究较晚,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有学者关注幸福心理的问题,最初有心理学研究者只对老年人、城市居民的生活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和测量.后来,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与自己的幸福.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中涉及较多的一个核心概念,现在也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研究者的普遍关注.1 主观幸福感的概述主观幸福感(Sub jecti v e W e ll-B eing,简称SW B)是指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价.它是个体对于自己是否幸福的一种主观感受.这些评价主要包括认知的评价(例如,生活满意度或婚姻满意度),包括人们体验到愉快情绪(例如,高兴)和不愉快情绪(例如,抑郁)的次数的评价.个体对生活质量的整体性满意程度越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就越多、消极情感越少,则个体的主观幸福感的体验就越强.主观幸福感具有三个基本特点:第一、主观性.主观幸福感的评定主要依赖于评价者本人所设定的标准而不是他人或调查设定的标准.个体幸福与否只有他个人体验到的才是最真实、最准确的,个体对幸福的主观体验是其幸福与否的充分必要的条件,因此,幸福感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第二、整体性.主观幸福感是一种综合性心理指标,反映的是个体对其整体生活质量的评价和情感体验,生活质量又是由家庭、婚姻、工作、学习等多种因素构成的.主观幸福感具体分为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三个维度.第三、相对稳定性.在对目标人群进行追踪调查,考察个体的长期的主观幸福感时发现,尽管从短期看来可能会受到当时情境和情绪状态的影响,但从长期测量来看,主观幸福感还是相对稳定的,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改变而发生重大的变化.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对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处于什么水平,是高是低亦或中等,国内的几个研究结论不尽相同.如郑雪得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处中等偏下的结论[1],何瑛认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偏低[2].也有研究表明,医学生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的结论.我们认为,这种不一致可能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各研究所使用的主观幸福感量表不同,各量表虽自身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但不同量表的一致性可能较低;二是各研究针对的群体不一致.如有的是针对师范生群体,有的是综合院校的大学生,而有的是医学生.另外,同样是研究大学生群体,但研究的年级不一样也是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因此,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究竟处于什么水平,是否存在年级、专业、学校等级差异,国内几项研究是否具可比性,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探讨.3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3.1 家庭经济收入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没有自己的经济收入.但是有研究表明对于大学生来说其家庭的经济收入与其主观幸福感存在积极的相关.郑雪等对高校学生进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发现学生的家庭收入与他们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消极情感都有一定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他们的生活满意度有差异,但主观幸福感上的差异却不显著,这里我们可以解释为:生活满意度更倾向于认知维度,而主观幸福感更倾向于情感维度,所以对生活不满意的较少感到幸福,可是对生活满意却并不一定能感受到更多的幸福.3.2 人格国外的研究表明,在影响幸福感的因素中,人格因素是预测幸福感的最稳定和最有效的因素.人格作为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一直受到研究者的热切关注.但是现有研究的对象以西方文化背景下成年人为主,针对大学生群体的主观幸福感状况以及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和其人格的关系,国内的研究涉及不多.王晓红,韩丰(2005)对医学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做了研究,发现外向性分数与幸福感分数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因而幸福是与外向性相联系的[3].同样,抑郁性和焦虑性产生消极的情感而不是幸福感,因而我们容易看到情绪不稳定或神经质与不幸福相联系.越来越多的研究还发现社会活动、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目标需求和生活事件等心理以及社会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也是以人格为中介而产生的.人格之所以与主观幸福感关系如此密切,有研究者指出,这是因为幸福感本身就是一种人格特质,它具有生理遗传基础,是由先天的神经系统差异造成的气质差来使不同的人倾向于体验到不同水平的幸福感.3.3 心理健康水平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幸福感、生活满意感都是心理健康重要的测量指标.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4条标准中就有一条是 具有幸福感.王雁等(2005)对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研究表明心理健康作为健康的重要指标,影响人们的主观幸福感[4].心理健康水平不同的医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呈显著差异并且主观幸福感指数与SCL -90总均分及SCL-90各因子均呈显著性负相关,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越低下,主观幸福感水平也越低.对其他群体的研究也表明,心理健康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4 未来的研究方向综观我国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虽然在某些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这些研究成果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更多的是一种横向的研究,多数是某一时期内不同群体的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所以应该尝试纵向的跟踪研究.总的看来,我国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内容还是有很大的局限,多数研究老年人、城市居民、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而对于一些特殊的人群的主观幸福感研究还很少.比如说残疾人、重病患者(如癌症患者、艾滋病患者等)、离异家庭子女、特殊职业的人(如飞行员、海员等)的研究还很少或是出于初级阶段.在对这些特殊人群的研究上应该加大力度.还有国外的一些从生物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已经初见成效,通过服用研发的药物来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我们也可以借鉴来进行自己的本土化研究.参考文献[1]郑雪,等.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2):105-107.[2]何瑛.重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重庆师专学报,2000,19(2):35-38.[3]王晓红,韩丰.医学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8(3):224-225.[4]王雁,等.医学生学业成绩、人格、心理健康与其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2005,13(4):247-250.!173!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是紧密相关的。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生理、心理和社会变化等方面都非常敏感、易受影响的时期。
对于青少年来说,提高幸福感和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对其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青少年应该积极采取应对方式,以增加自己主观幸福感和保持心理健康。
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不仅源于外在的物质生活、家庭、学业、朋友等因素,也受到内在的情感、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等因素的影响。
研究表明,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与其内在的平衡感、乐观情绪、感知能力和积极应对方式等有关。
青少年应该积极从自身出发,发扬自己的优势,培养乐观的情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自我意识和感知能力。
这些健康心态和做法将为青少年带来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既受到内在心理因素,如压力、焦虑、抑郁、心理问题等的影响,也受到外在环境因素,如家庭、学校、社交圈等因素的影响。
青少年应该认清和应对自己的压力和情绪,遇事冷静、冷静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和寻求支持。
此外,青少年还应该寻找心灵寄托,强化家庭、学校和社交圈中的支持和关爱。
在社交圈中,青少年应该寻求积极的交往,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和建议,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参加志愿服务、文艺、体育等活动,扩展自己的爱好,缓解压力和不良情绪。
青少年在增强幸福感和保持心理健康方面可以采取的应对方式还有很多。
一般来说,青少年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分别是身体、情感、心智和社会。
青少年应该多运动、多休息,并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此外,他们应该加强自我认知和情感管理,遇到问题时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
在心智方面,他们应该学习新知识、培养自己的技能和兴趣,以及拓展自己的思维和认识。
在社交方面,青少年应该适合自己年龄和兴趣的社会团体或志愿组织中参与,以发挥自己的潜力和作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他们可以通过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应对方式,提高自己的主观幸福感和保持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心理幸福感的关联性分析引言大学生作为社会的后备力量,承受着各种学业、人际、情感等多重压力。
心理韧性和心理幸福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心理韧性和心理幸福感之间的关联性,并分析影响二者关系的因素。
一、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定义与构成要素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在面对逆境、压力和挑战时的应对能力和适应能力。
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包括以下几个构成要素:1. 情感调节能力:即个体在情绪波动和压力下能够及时调整情感状态的能力。
2. 应对策略:指个体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采用的应对方式,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种方式。
3. 自我效能感:即个体对自己在面对压力和逆境时的能力的自信程度。
4. 乐观主义:指个体的积极态度和对未来的乐观信念。
二、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定义与构成要素心理幸福感是指个体对生活满意程度和主观幸福感的体验。
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包括以下几个构成要素:1. 主观幸福感:指个体对自己目前生活状态的整体满意度。
2. 积极情感:包括快乐、满足、喜悦等积极情绪的体验。
3. 社会支持:指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关心、帮助和支持,包括家庭、朋友、师生之间的关系。
4. 成就感:指个体对自己在学业、工作等方面所取得成就的满意程度。
三、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心理幸福感的关联性心理韧性和心理幸福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研究表明,具有较高心理韧性的大学生更容易拥有较高的心理幸福感。
1. 心理韧性对心理幸福感的积极预测作用心理韧性的存在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困难,增强逆境中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提高心理幸福感。
心理韧性能够让大学生在面对压力时更加乐观,更能够采取积极应对的策略,进而增加积极情感的体验。
2. 心理幸福感对心理韧性的反馈作用心理幸福感可以促进个体的心理韧性的培养和增强。
当大学生拥有较高的心理幸福感时,他们会更有动力去应对困难和挑战,更能够积极主动地面对逆境,增强心理韧性。
三、影响大学生心理韧性和心理幸福感关系的因素1.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影响大学生心理韧性和心理幸福感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20, 10(8), 1079-1086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20 in Hans. /journal/aphttps:///10.12677/ap.2020.108128Influence of Future Time Perception onSubjective Well-Being of College Students:Multiple Mediating Effects of 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StyleLu Wu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Received: Jul. 19th, 2020; accepted: Aug. 4th, 2020; published: Aug. 11th, 2020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ultiple mediating effects of 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styl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uture time perception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325 college students were surveyed with the Future time Perception Scale, 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Simple Coping Style Scale, Life Satisfaction Scale and Happiness Index. Results: 1)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among future time perception, social support, positive coping, emotional index and life satisfaction (p < 0.01). Negative coping w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future time perception (p < 0.01), but not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social support and subjective satisfaction. 2) Multiple mediating effect analysis shows that future time perception can influence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ough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social sup-port and positive coping, and the mediating effect includes three paths—the single mediating ef-fect of social support and positive coping and the chain mediating effect of social support and pos-itive coping. Conclusion: 1) the future time percep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an directly affect their subjective well-being, but also can improve their social support and positively deal with the indi-rect impact; 2) Individuals’ negative coping does not necessarily bring about negative conse-quences and reduce their subjective well-being.KeywordsFuture Time Perception, Subjective Well-Being, Social Support, Coping Style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多重中介效应伍露伍露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收稿日期:2020年7月19日;录用日期:2020年8月4日;发布日期:2020年8月11日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其未来时间洞察力和主观幸福感关系的多重中介作用。
大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张建人,黄懿(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湖南长沙410081)【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相互关系。
方法:对214名大学生进行Campbell幸福感指数量表、情感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测试。
结果: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的正相关;积极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也呈显著的正相关,而消极应对方式仅与负性情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积极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呈显著的正相关,而消极应对方式仅与主观支持呈显著的负相关;男女生在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支持上差异显著,在应对方式上差异不显著;不同年级在社会支持上差异显著,而在主观幸福感以及应对方式上差异不显著。
结论: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及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
良好的社会支持和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中图分类号:R3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611(2007)06-0629-03TheCorrelationBetweenSocialSupport,CopingStyleandSubjectiveWell-beingofCollegeStudentsZHANGJian-ren,HUANGYiEducationalScienceCollegeofHunanNormalUniversity,Changsha410081,China【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collegestudents’relationsamongsocialsupport,copingstyleandsubjectivewell-being(SWB),andtoprovidebasisformentalhealtheducation.Methods:TwohundredandfourteencollegestudentswereevaluatedwithIndexofWell-being,AffectScales,SimplifiedCopingStyleQuestionnaire(SCSQ)andSocialSupportRatingScale(SSRS).Results:SocialsupportcorrelatedwithSWBsignificantlyandpositively.Positivecopingstylewaspositive-lycorrelatedwithSWB,butnegativecopingstylewaspositivelycorrelatedwithnegativeaffect.Positivecopingstylewaspositivelycorrelativewithsocialsupport,andnegativecopingstylewasnegativelycorrelativewithsubjectivesupport.ItwasfoundthatthereweresignificantdifferencesbetweendifferentgendersinSWBandsocialsupport.Butnodifferencesofcopingstylewerefoundbetweenmaleandfemalestudents.TherewerenosignificantdifferencesamongthreegradesinSWBandcopingstyle,butstudentsofthreegradeshadsignificantdifferencesinsocialsupport.Conclusion:SWBhadsignificantcorrelationswithsocialsupportandcopingstyle.Therefore,goodsocialsupportandpositivecopingstylehelpstoincreasetheSWBofcollegestudents.【Keywords】Subjectivewell-being;Copingstyle;Socialsupport通讯作者:张建人幸福感是一个多学科的研究课题,在各个相关领域如哲学、伦理学、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形成了众多不同的理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