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浪淘沙·北戴河》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90 MB
- 文档页数:12
认真阅读下面这首词,读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注:1954年夏,毛泽东主席曾经两次来到北戴河。
有一天,时逢北戴河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喜好游泳的毛主席不顾身边警卫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与风浪搏斗。
上岸后意犹未尽,又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
(1)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下片中,作者联想到了一位古人,是谁?词句中联系到的是这位古人的哪首诗歌?作者为什么在此提到这位古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吉林省期中题
答案
(1)描写、抒情。
(2)曹操。
《观沧海》。
借用魏武帝曹操东临碣石的历史典故,表明毛泽东有着曹操那建功立业的伟大胸襟,在追忆历史中,毛泽东也在感慨新中国的今天。
(意思对即可)。
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乙】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下面各项准确概括了两词景物特色的一项是()(3分)A.乙词描写妖娆的雪景,甲词描写滂沱的雨景。
B.乙词描写寒冷的冬景,甲词描写浩淼的水景。
C.乙词描写壮丽的雪景,甲词描写壮阔的海景。
D.乙词描写冬日的静景,甲词描写夏日的动景2.甲乙两首词出于同一诗人笔下,虽然题材不同,但写法相近。
(4分)从表现的内容看,两词上阙都是,下阙都是,重在;从表达方式看,两词都运用了。
(每空1分)3.两首词都有警策之语,使全词的“题外之远致”洋溢纸上。
(2分)【甲】词的警策之语是;【乙】词的警策之语是。
(每空1分)4.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甲词的主题蕴涵。
(3分)答:。
【答案】1.C2.写景评古论今论今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3.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4.《浪》词通过表现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
【解答】1.C2.写景评古论今论今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3.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4.《浪》词通过表现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
【解析】1.试题分析:首先要明白诗歌中的景物是由一个个意象组合而成,所以要想搞清景物特点,就要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和一些修饰意象的关键词。
甲诗中要抓住“浪”“滔天”“汪洋”,乙诗中要抓住“冰”“雪”“失滔滔”“银蛇”“蜡象”,综合分析,不难发现甲词写的是海景,乙词写的是雪景,而且都是气势磅礴的壮丽之景。
《浪淘沙·北戴河》教案修订版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介绍时代背景:唐宋时期,北戴河地区的自然风光和文化氛围。
诗歌背景:词作为文学形式的特点,以及《浪淘沙》词牌的起源和发展。
1.2 作者简介作者生平: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活动,他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创作风格:辛弃疾的词风特点,以及他在《浪淘沙·北戴河》中的表现。
第二章:诗歌内容解析2.1 诗歌结构分析诗歌结构:分析《浪淘沙·北戴河》的段落划分和句子结构。
2.2 诗歌内容解读意境描绘:分析诗歌中的自然景观描绘,如海浪、沙滩、阳光等。
情感表达:探讨诗歌中的情感主题,如豪放、忧国忧民等。
第三章:诗歌艺术特色分析3.1 词牌运用音韵美感:分析《浪淘沙》词牌的音韵特点,如平仄、押韵等。
词牌表达:探讨辛弃疾在《浪淘沙·北戴河》中对词牌的创新和运用。
3.2 修辞手法修辞特点: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修辞效果:探讨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和艺术魅力。
第四章:诗歌与文化价值4.1 诗歌与历史历史背景:了解《浪淘沙·北戴河》创作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历史意义:探讨诗歌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意义和影响。
4.2 诗歌与传统词文化:了解词在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地位和影响。
诗歌传承:探讨《浪淘沙·北戴河》对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第五章:教学活动设计5.1 朗读与理解朗读指导: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感受其音韵美感。
内容理解:通过讨论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解读诗歌内容。
5.2 分析与讨论分析任务: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情感和艺术特色。
讨论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5.3 创作与表达创作任务:鼓励学生创作以《浪淘沙·北戴河》为灵感的诗歌或短文。
表达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并进行交流和评价。
第六章:诗歌与审美鉴赏6.1 审美观念审美标准:介绍古典诗词的审美标准,如意境、情感、哲理等。
浪淘沙北戴河(1954年夏)毛泽东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北戴河〕在河北省东北部渤海边秦皇岛市西南海滨,是著名夏季休养地。
〔幽燕(yān烟)〕这里泛指河北省。
我国古代的幽州和燕国,都在今河北省北部一带。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jié竭)石有遗篇〕公元二○七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曹操(后被尊称魏武帝)和乌桓族作战凯旋,曾经路过这一带。
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诗中有《观沧海》一章:“东临碣石(据近年来考古发现,碣石在今辽宁省绥中县西南的海滨,西距山海关约三十里),以观沧海。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下文的“萧瑟秋风今又是”即由此引出。
原文观沧海[东汉末年] 曹操画家程连欧书画作品:《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解说《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
《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汉乐府中《相如歌·瑟调曲》。
“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
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
《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
曹操此篇,《宋书·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
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
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解(章)。
当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编辑本段注释山东无棣碣石山(6张)(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
碣石山,在现在河北昌黎。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