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产业的文献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8
关于中国传统工艺保护研究与发展的文献综述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发展,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而工艺美术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工艺美术产业化的改革和发展长期滞后,工艺美术产业所能带来的巨大经济价值在国民经济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还是一个相对弱小的产业。
在以科技为主导的现代社会,对中国工艺美术产业的保护与发展遭遇到了发展经济、技术更新和文化变迁的三大矛盾,产生了技艺传承乏人、创新理念落后、保护力度不强等诸多问题。
人们已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保护和发展工艺美术产业的迫切性,以及改善中国工艺美术产业的现状、进行工艺美术创新与应用的重要性。
一、中国传统工艺产业的发展历程在结合了李滋新在《试论中国工艺美术的起源及其发展简史》、爱德华、卢西·史密斯《世界工艺史》、卞宗舜、周旭在《中国工艺美术史》等文献中,对于中国工业美术产业的发展史的阐述,根据时代的变迁,产业发展历程如下:新石器时代—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至秦汉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初、盛唐时期—宋朝时期—元、明朝时期—清代—现代从中国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历史看来, 工艺美术产业以其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方式,无时无刻的在影响着人们,具有无可比拟的经常性、广泛性和深入性。
无论是在建设物质文明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中,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传统工艺产业的现状分析及其存在的问题(一过分依赖海外市场产业陷入衰退境地翻开卞宗舜、周旭所著的《中国工艺美术史》的现代史篇章,就会发现,近数十年来的中国工艺美术市场都是以海外为主。
这一时期工艺美术产业多次的兴旺衰退,与海外市场的进退紧密关联。
上世纪 50年代初,新中国的外贸口岸恢复了中断多年的工艺品出口业务,海外市场需求增加,订单渐多,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国内工艺品生产的发展,一些老字号传统工艺品企业,很多都是在那时建立的。
“文革”中后期,传统题材的工艺品逐渐恢复生产并出口,海外市场看到停止贸易多年的中国工艺品,“胃口大开”,各地工艺品外贸公司的订单纷至沓来,来华旅游的老外也大箱小包地满载中国工艺品而归。
文创设计文献综述
“文创设计文献综述”是对文创设计领域内相关研究文献的综合述评和归纳整理。
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创设计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各种形式的创意、设计和文化元素被运用于产品的设计、品牌策划、空间设计等各个方面。
因此,对文创设计领域的研究和了解越来越重要。
在“文创设计文献综述”中,不仅要收集和整理文创设计领域的经典研究文献,还应包括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
这些文献可以涵盖文创设计的概念、理论、实践等各方面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文创设计的定义、设计创新、设计实践,以及文创设计对于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影响等。
通过对“文创设计文献综述”的深入研究和分析,人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文创设计领域的现状和趋势,掌握各种设计方法和工具,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设计水平,进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
文创产品发展的文献综述摘要: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文创产品成为了一个新兴的市场。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分析了文创产品的定义、类型、发展趋势以及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文创产品不仅是一种文化产品,同时也是一种创新的商业模式。
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多样化、体验化和社交化。
而影响文创产品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文化创意、技术创新、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等。
关键词:文创产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趋势,影响因素引言文创产品是文化与创意的结合,是文化产业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文创产品在市场上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综述了相关文献,希望能够对文创产品的发展做一个概括性的总结,为文创产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
文创产品的定义和类型文创产品是文化和创意的结合,是一种具有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的产品。
文创产品的定义不仅包括传统的文化产品,如书籍、音乐、电影等,还包括新兴的文化产品,如手工艺品、文化创意设计产品等。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文创产品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根据产品形式可以分为实物型和虚拟型;根据产品内容可以分为文学作品、艺术作品、传统工艺品等。
文创产品的发展趋势文创产品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多样化、体验化和社交化。
多样化表现为文创产品的类型越来越多样化,包括传统的文化产品和新兴的文创产品。
体验化指的是文创产品更加注重用户体验,通过创造独特的体验来吸引用户。
社交化是指文创产品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推广,带动用户之间的互动和分享。
影响文创产品发展的因素文创产品的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文化创意、技术创新、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等。
文化创意是文创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具备独特的文化创意才能够吸引用户。
技术创新是推动文创产品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用户体验。
市场需求是决定文创产品成败的关键因素,只有充分了解市场需求,才能够设计出符合用户需求的文创产品。
国内外文旅融合研究进展与启示_一个文献综述国内外文旅融合研究进展与启示:一个文献综述摘要:近年来,文化旅游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文旅融合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和启示。
研究表明,文旅融合是一种新兴的发展模式,能够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并达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1. 引言文化旅游作为二十一世纪以来的新兴业态,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文化旅游也逐渐兴起。
然而,传统的旅游模式并不能满足人们对于文化、艺术和历史等方面的需求。
因此,文旅融合的概念应运而生。
文旅融合将旅游与文化产业相结合,通过旅游活动的方式来传播和体验文化,为游客提供一种全新的旅游体验。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对国内外文旅融合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并总结了其中的主要问题和启示。
2. 国内外文旅融合研究进展2.1 国内文旅融合研究国内学者对于文旅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模式、文旅融合的发展策略以及文旅融合的效益等方面。
其中,研究发现了文旅融合对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能够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增加旅游业收入。
同时,文旅融合还能够促进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推动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
2.2 国外文旅融合研究国外学者对于文旅融合的研究主要关注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模式和旅游产品创新等方面。
研究发现,文旅融合能够提供全新的旅游体验,提高游客对于旅游目的地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此外,文旅融合还能够促进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旅游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3. 文旅融合研究的主要问题在文旅融合的研究中,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文旅融合的概念和内涵仍然存在模糊性,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
其次,文旅融合的实践中,面临着资源整合、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挑战。
最后,存在着文旅融合效益的评估问题,目前尚缺乏一套完整的评估指标体系。
国内外文旅融合文献综述国内外文旅融合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涉及到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结合与融合。
下面是对国内外文旅融合的文献综述:一、国内文献综述:1. 《文旅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思考》(郑宇,2018),该文献从实践角度出发,分析了文旅融合的背景、意义和实施策略,提出了加强政府引导、促进企业创新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建议。
2. 《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与机制研究》(王宇,2017),该文献系统研究了文化与旅游融合的路径和机制,并提出了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和社会参与的三大支撑体系,以实现文化与旅游的良性互动。
3.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旅游地产开发策略研究》(李明,2019),该文献通过对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地产开发的案例分析,总结了旅游地产开发策略,包括多元化产品开发、创新营销模式和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
二、国外文献综述:1. "Cultural Touris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Review of Recent Literature"(Richards, 2016),该文献综述了近期关于文化旅游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强调了文化旅游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政策和管理的建议。
2.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ALiterature Review"(García, 2018),该文献对文化和旅游的融合进行了综述,重点关注了文化旅游的经济和社会影响,提出了促进文化旅游发展的策略和方法。
3. "Cultural Tourism: 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and Trends"(Richards, 2011),该文献回顾了近期文化旅游研究的发展趋势,包括文化旅游的定义、影响因素和管理策略等,为文化旅游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摘要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首都经济新的增长点,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已经成为首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影响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城市综合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作为新兴的经济增长朝阳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战略产业和支柱产业,是衔接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以及城市功能的重要环节,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有着重大意义。
本文从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入手,回顾以往文献,分析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找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面临的不足和障碍,进而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经济结构;城市功能Abstract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as a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 in the capital, show the good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nd the great potential of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 pillar industry of the capital economic growth. Culture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industry scale and influence has become the measure of a country or city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of high and low important symbol. As a new economic growth the rising sun industry,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s to promote the urban competitiveness of strategic industry and the pillar industry,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and cohesion i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the important link of the function of the city, for the adjustment of economic structure and upgrade has the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from the definition of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of previous literature review,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Beijing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find out the Beijing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industries face the insufficiency and the obstacles, then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Keywords: Beijing;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Economic structure; Urban function目录1 引言 (4)2 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 (4)3 文化创意产业文献综述 (5)4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6)4.1环境优势 (7)4.2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的类型 (7)4.3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不同发展模式的实现形式 (8)4.3.1市场演化型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的实现形式 (8)4.3.2政府驱动型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的实现形式 (9)4.4北京创意产业不同发展模式的比较 (9)5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面临的不足和障碍 (10)5.1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事业发展抑制 (10)5.2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教育脱节 (10)5.3文化创意产业观念障碍 (11)5.4体制机制障碍 (11)5.5政策障碍 (12)6 促进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12)6.1深化改革,着力解决体制机制问题 (12)6.2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13)6.3以龙头企业带动的发展模式 (14)6.4着力建立中心城区创意设计产业区 (14)6.5立足本土,加快人才培养 (15)6.6破解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资金难题 (16)结论 (17)参考文献 (18)1 引言2010 年,意大利政府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新举措,把文化创意产业定为重要突破口,促进产业出口。
关于茶文化的文献综述茶,作为一种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饮品,一直以来都是世界范围内广受喜爱的。
茶文化涵盖了茶叶的历史、种类、制作工艺、品茗礼仪等方面,每个细节都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本文将通过综述已有的相关文献,对茶文化进行一个全面的介绍。
一、茶的历史与传播茶起源于中国,早在公元前三千多年的夏朝时期,中国就已经开始种植和饮用茶叶。
宋代的茶文化达到了巅峰,从中国传播至世界各地。
随着茶叶的传播,各个地方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茶文化,如日本的茶道、韩国的釜煮茶等。
二、茶叶的种类与特点茶叶根据发酵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等。
每种茶叶都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风味特点。
例如,绿茶口感清淡爽口,带有丰富的植物香气;红茶则醇厚浓香,适合与牛奶、糖等调料混合饮用。
三、制茶工艺的演进茶叶的制作过程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采摘、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环节,每一步都需要讲究技术和工艺。
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制茶工艺逐渐被机械化和自动化所取代,但仍有许多地方坚持传统手工制茶,以保留其独特风味和文化价值。
四、茶文化中的品茗礼仪茶文化强调的不仅仅是茶叶本身,还包括品茶的过程和礼仪。
例如,在中国传统茶道中,品茶需要遵循一定的仪式和规矩,如洗茶具、倒水、注茶、观色、闻香、品味等,每一步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讲究。
这些礼仪使茶的品饮过程变得更加庄重和有品味。
五、茶文化的影响与传承茶文化不仅仅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它的影响力已经延伸至世界各个角落。
茶叶的传播不仅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也推动了茶叶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茶文化已经在历史长河中发挥了深远的影响力,并一直传承至今。
六、茶文化的现代创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茶文化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茶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媒体等领域相结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茶文化形式和产品,如茶礼表演、茶具设计、茶文化节等。
这些创新推动了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总结: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喜爱。
第1篇一、引言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汉服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符号,逐渐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汉服的复兴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现代审美和生活方式的探索。
本创业计划书旨在探讨汉服行业的市场前景,分析创业机会,并制定相应的创业策略。
二、参考文献1. 《汉服文化研究》- 作者:张华- 出版社:中华书局- 简介:本书详细介绍了汉服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对理解汉服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 《中国服饰史》- 作者:王振华-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简介:本书系统地梳理了中国服饰的历史,从古代的服饰制度到现代的时尚潮流,对汉服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阐述。
3. 《汉服复兴运动研究》- 作者:李明-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简介:本书以汉服复兴运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汉服复兴的社会背景、文化意义以及面临的挑战。
4. 《汉服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作者:赵芳-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简介:本书对汉服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预测了未来发展趋势。
5. 《汉服设计美学》- 作者:陈思-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简介:本书从美学角度对汉服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汉服的设计理念、色彩搭配以及装饰艺术。
6. 《汉服与礼仪》- 作者:刘洋-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简介:本书介绍了汉服与古代礼仪的关系,阐述了汉服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7. 《汉服产业发展报告》- 作者: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简介:本报告对汉服产业的发展现状、市场规模、产业链结构以及政策环境进行了全面分析。
8. 《汉服服饰设计教程》- 作者:王蕾-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简介:本书为汉服服饰设计提供了实用教程,包括设计理念、款式制作、色彩搭配等方面的知识。
9. 《汉服文化在年轻人中的传播》- 作者:李婷-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简介:本书探讨了汉服文化在年轻人中的传播途径和方式,分析了汉服文化对年轻一代的影响。
国内外文旅融合文献综述摘要:一、引言二、国内文旅融合研究现状1.文旅融合理论研究2.文旅融合实践探索三、国外文旅融合研究现状1.文旅融合理论研究2.文旅融合实践探索四、国内外文旅融合研究的比较1.研究视角的差异2.研究方法的差异3.研究内容的差异五、文旅融合的未来发展趋势1.政策支持2.技术创新3.产业融合六、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和旅游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
文旅融合作为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新形态,已经成为了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为了更好地推动文旅融合的发展,了解国内外文旅融合的研究现状、比较分析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显得至关重要。
二、国内文旅融合研究现状1.文旅融合理论研究国内学者在文旅融合理论研究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文旅融合的内涵与特征、文旅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文旅融合的模式与路径等。
2.文旅融合实践探索在文旅融合实践方面,国内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探索,如文化主题公园、文化旅游小镇、文化节庆活动等。
三、国外文旅融合研究现状1.文旅融合理论研究国外学者在文旅融合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关注文旅融合发展的理论体系建设、文旅融合的创新模式等。
2.文旅融合实践探索国外在文旅融合实践方面的探索也颇具特色,如意大利的文化旅游、法国的文化遗产旅游等。
四、国内外文旅融合研究的比较1.研究视角的差异国内研究更侧重于从政策、产业、市场等宏观层面分析文旅融合的发展,而国外研究更关注微观层面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创新。
2.研究方法的差异国内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案例分析等定性研究方法,国外研究则更注重实证分析、统计分析等定量研究方法。
3.研究内容的差异国内研究内容较为广泛,涉及政策、产业、市场、产品等多个方面;国外研究则主要集中在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创新、文化旅游体验等方面。
五、文旅融合的未来发展趋势1.政策支持随着国家对文旅融合的重视,未来政策扶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文化产业发展和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以成都市为例摘要:我国城市结构升级功能提升对文化创意产业提出迫切需求。
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功能提升的任务非常艰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尽快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已刻不容缓。
文化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快速发展对于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完善城市各种服务功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本课题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来了解成都市民对城市文化的了解以及发展方向的预期,并针对现阶段面临的挑战与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总结出政策因素对文化产业发展和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城市形象塑造、CIS战略一、引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国民经济总量稳步上升,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城市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
良好的城市形象对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当前成都文化产业发展不均衡,城市形象定位存在着定位模糊、缺乏专属性、缺乏完善性等弊病。
成都要参与区域竞争,完成在国际化城市建设的重要历史使命,亟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产业布局和城市形象定位。
为此,本文全方位分析了成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城市形象的优劣势,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成都国际化城市建设目标,按照科学的城市定位原则,提出了重新定位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和城市形象的思路及塑造策略。
本文的余下内容是这样安排的: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第三部分是城市CIS模型的引入和分析,第四部分是城市CIS战略在成都市的应用,第五部分是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从国内来看,目前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以后,我国城市结构升级功能提升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出了迫切需求。
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功能提升的任务非常艰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尽快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已刻不容缓。
文化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快速发展对于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完善城市各种服务功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而近年来,文化产业在我国也开始得到重视并有很大发展。
中国文化消费理论研究综述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文献综述的目的与方法 (4)二、中国文化消费理论基础 (5)2.1 消费经济理论 (6)2.2 文化产业理论 (7)2.3 经济发展与文化消费的关系 (8)三、中国文化消费的发展历程 (9)3.1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78年) (10)3.2 改革开放时期(1978-2012年) (12)3.3 国内外深度紧密联系时期(2012年至今) (13)四、中国文化消费的主要特点 (14)4.1 多元化趋势 (15)4.2 个性化与差异化需求 (16)4.3 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 (18)4.4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意识 (19)五、中国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 (20)5.1 经济发展水平 (21)5.2 政策环境与支持政策 (22)5.3 社会文化因素 (23)5.4 市场竞争状况 (25)六、中国文化消费的政策建议与发展策略 (25)6.1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强消费能力 (27)6.2 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促进文化创新 (28)6.3 加强文化市场监管,保障消费者权益 (29)6.4 推动文化消费升级,培育新型消费业态 (30)七、结论与展望 (32)7.1 研究成果总结 (33)7.2 研究不足与局限 (34)7.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6)一、内容综述中国文化消费理论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领域。
本文将对近年来中国文化消费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综述,包括消费观念、消费行为、消费结构、消费市场、消费政策等方面。
消费观念: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和态度是影响文化消费的关键因素。
研究者从消费者的心理、认知、价值观等方面探讨了文化消费的动机、目的和过程,以及消费者对不同类型文化产品的偏好和选择。
消费行为: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文化产品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是文化消费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国内外文旅融合研究进展与启示_一个文献综述国内外文旅融合研究进展与启示:一个文献综述引言文化旅游作为一种相对新兴的旅游形式,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文化旅游是指以地方文化和人文景观为核心,结合旅游业发展,弘扬本地文化,提供独特旅游体验的一种旅游模式。
而文旅融合则是指将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促进经济发展和区域文化传承的一种发展模式。
在国内外文旅融合研究中,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实践, 旨在推动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旅游市场的繁荣。
一、国内文旅融合研究进展与成果国内文旅融合研究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通过对国内各地文旅融合实践案例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首先,研究人员发现,文旅融合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通过将旅游业与当地的文化资源相结合,可以推动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地方带来经济效益。
例如,中国的丽江古城,通过将传统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成为全球瞩目的旅游目的地,极大地推动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此外,文旅融合也可以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许多地方文化正面临着被忽视和遗忘的困境,而文化旅游的兴起为这些地方提供了保护和传承的机会。
通过开展文旅融合项目,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们了解和关注本地的文化,从而推动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
例如,在西安的“世园会”,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和展览,提供了人们了解中国园林文化的机会,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了积极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文旅融合研究也探讨了如何提高文化旅游的质量。
通过提供更丰富的文化体验和旅游服务,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并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从而增加旅游收入并提高旅游的质量。
例如,在欧洲的一些旅游景点,通过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项目和增加旅游指南的可用性,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提高了旅游的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二、国外文旅融合研究进展与经验与国内文旅融合研究相比,国外文旅融合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有益的成果和经验。
首先,文旅融合实践展示了旅游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
文创产品发展的文献综述【摘要】文创产品是指以文化为核心,融合设计、创意和科技元素,通过创新方式传达文化形态和情感体验的产品。
本文通过对文创产品发展的文献综述,旨在探讨文创产品的定义、特点、发展现状、影响因素、趋势和创新模式。
研究发现,文创产品在促进文化传承、创意实践和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未来应关注如何提升文创产品的创新水平,提高产品的文化内涵和设计价值,以及激发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热情和认同。
本文最后对文创产品发展的启示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希望能为相关学者和从业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创产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影响因素、趋势、创新模式、启示、未来研究、结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文创产品是指结合了文化创意与商业价值的产品,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文创产品在市场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目前对于文创产品的定义和特点还存在一定的模糊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文创产品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文创产品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缺乏明确定义的文创产品概念导致了文创产品在市场上的定位模糊,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文创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受到了一定的政策限制,创新能力不足,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深入研究文创产品的定义、特点及发展规律,探讨影响文创产品发展的因素,寻找创新模式和趋势,对于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文创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文创产品发展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对于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和文化创意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创产品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商业价值,能够推动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
餐饮企业的企业⽂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献综述参考范⽂本科毕业⽣毕业设计毕业论⽂1 前⾔80年代初,美国哈佛⼤学教育研究院的教授泰伦斯·迪尔和麦肯锡咨询公司顾问艾伦·肯尼迪在长期的企业管理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他们在6个⽉的时间⾥,集中对80家企业进⾏了详尽的调查,写成了《企业⽂化--企业⽣存的习俗和礼仪》⼀书。
该书在1981年7⽉出版后,就成为最畅销的管理学著作。
后⼜被评为本世纪80年代最有影响的10本管理学专著之⼀,成为论述企业⽂化的经典之作。
它⽤丰富的例证指出:杰出⽽成功的企业都有强有⼒的企业⽂化,即为全体员⼯共同遵守,但往往是⾃然约定俗成的⽽⾮书⾯的⾏为规范;并有各种各样⽤来宣传、强化这些价值观念的仪式和习俗[1]。
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化不断地融⼊企业,,企业⽂化建设也越来越受企业的重视。
企业⽂化理论是使企业经久不衰的武器,是企业管理过程中⼀只看不见的⼿。
我国的餐饮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得到了不⼩的发展。
随着我国加⼊WTO,全球经济⼀体化进程的加快,餐饮企业将⾯临更加激烈、更加残酷的的竞争。
同时我国餐饮业也将⾯临着⼀场新的洗牌和格局的调整,⼤吃⼩,强吃弱,连锁挑战分散,快餐挑战慢餐,新的餐饮潮流形式挑战传统餐饮,⾯对这⼀切,餐饮经营必须有新的思路、新的理念、新的模式、新的战略。
实施企业⽂化建设势在必⾏。
餐饮企业必须建设起符合时代发展,适合⾃⾝风格的企业⽂化。
2 概念的界定2.1 企业⽂化的定义在黎群的《企业⽂化》中认为企业⽂化是指现阶段企业员⼯所普遍认同并⾃觉遵循的⼀系列理念和⾏为⽅式的总和,通常表现为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为准则、道德规范和沿袭的传统与习惯等[3]。
在朱成全的《企业⽂化概论》中对企业⽂化的定义也分为⼴义和狭义两种。
⼴义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特⾊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即企业物质⽂化、⾏为⽂化、制度⽂化、精神⽂化的总和。
狭义的企业⽂化是指以企业价值观为核⼼的企业意识形态[4]。
关于文化产业的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化产业发展历史 从改革开放到目前为止,国内文化产业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1978-1985年,文化产业的起步阶段。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娱乐业从无到有,有力地冲击了人们的文化观念。20世纪80年代以后,录音机首次进入普通百姓家庭,与革命歌曲不同,当时被称为靡靡之音的流行歌曲受到了年轻人的大力追捧,尤其是每年春节晚会后人们对港台歌星的迷恋,引发了录音磁带的热卖,使得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音像出版得到率先和快速发展。这一新的文化现象的出现,刺激和引领了社会的文化消费。1985年,国务院转发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把文化艺术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列入国民生产统计的项目,这事实上确认了文化艺术可能具有“产业”的性质。 (二)1985-1992年,文化产业的自发培育和成长阶段。以广告公司和演艺公司的大量出现为标志,出现了各种形态的文化企业。1991年,国务院批转《文化部关于文化事业若干经济政策意见的报告》中正式提出“文化经济”的概念;1992年,十四大报告中提出“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同年出版的国务院办公厅综合司编著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一书,明确使用了“文化产业”一词,这是我国政府主管部门第一次使用“文化产业”概念。 (三)1992-2001年,文化产业走向自觉阶段。1992年“十四大”之后,我国正式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激发了全社会的活力,文化企业的自由度也逐步加大。社会的商业化推动了文化的市场化发展,中国的文化产业迅速从以政治为主导的社会形态下解放出来,全面导向大众市场。1996年广东在全国率先组建报业集团,形成了多种媒体协同发展,满足不同层次读者需要的舆论宣传体系;1998年文化部设立文化产业司,并于1999年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成立了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揭开了中国文化产业研究的大幕,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学科开始在各大学成立和发展。2001年12月11日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文化产业面临外来文化的强劲挑战。按照世贸协定,入世1年后,允许外商在中国境内设立合资录音录像公司,外资股份比例可以占49%,参与合作经营录像和录音带等视听产品销售业。而且在入世后,中国进口电影大片在3年内达到50部,其中20部电影将采用分账制。中国电影业面临极大的挑战,但同时也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如冯小刚每年导演的贺岁片都有不错的票房,许多优秀的国产影片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四)2002年—至今,我国文化产业全面启动和加速发展的阶段。2002年以张艺谋导演的《英雄》为标志,国家加强了对盗版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时也加强了对优秀国产影片的宣传力度,使得《英雄》成为当年称霸国内票房的影片,并且在北美也取得了不俗的业绩。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2006年发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文化产业的做了规划和部署。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进一步提出了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给中国文化产业营造出一个更加宽松、和谐的政策环境,这样的政策环境有利于调动各界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 二、国内文化产业理论研究 国内文化产业理论研究阶段与特征与国外具有明显的相似性,都是从批判理论发展到应用研究。为便于比较,我们简要回顾一下国外文化产业理论的发展轨迹。其理论源头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该理论将马克思主义与精神分析学融为一体,被称为“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主要代表人物是阿多诺与霍克海默,代表著作是两人于1947 年合著的《启蒙辩证法》,在该书中首次提出了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的概念,两位学者从艺术和哲学价值评判的角度对文化工业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全面的否定。但是从20世纪70 年代以后文化产业研究代替文化工业,从“批判理论”变为“建构理论”。从“文化产业化”的观点出发,人们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全面具体化了。基本上是沿着两条线索展开: 一是从英国伯明翰大学理论文化研究中心开始的“文化研究”中对大众文化和文化产业的研究,也被称为学院派,研究重点是对文化产品所包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等进行探讨;另一条是文化产业的应用理论研究,与文化产业实践和产业政策紧密结合在一起,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探索从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的角度对文化产品的开发、生产和营销以及文化产品生产企业的管理和运作等进行研究,为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根据。 中国文化产业研究与国外文化产业研究尽管不同步,但理论轨迹相似,这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思想的逐步解放紧密相关,因此,我国文化产业研究具有明显的政策引导性的阶段特征。理论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1991-1997年,理论研究的初步阶段。国内对文化产业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对文化产业理论进行探索和研究,并开始关注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方面的变化和最新发展情况。最早对大众文化进行研究的学术文章是发表在1991 年《上海文论》第一期上的有关“大众文艺”的一组文章。这些文章初步讨论了涉及大众文化的运行机制、特性、艺术规律以及生产、流通和消费方式等问题。以清华学术期刊网的数据为统计依据,1994-1997年我国以文化产业为主题发表的论文共有28篇,其中1994年为7篇,在这较早的7篇文章中,有3篇是论述深圳文化产业的,两篇是论述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从这一阶段的研究看,理论研究主要讨论的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以及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关系;应用研究则主要针对上海、北京和深圳进行对策性研究。 (二)1998-2002年,理论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国内学界对文化产业的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同样以清华学术期刊网的数据为统计依据,以文化产业为主题的论文共有567篇,远远超出前几年的研究,尤其是2000年以后,文化产业研究呈现出“井喷”的态势。2000年11月4-5日,“21世纪中国文化产业论坛首届年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该论坛由文化部和上海交通大学共建的国家级学术研究机构———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主办。首届文化产业论坛的举办,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学科的正式形成和研究队伍的建立。但是,尽管这一时期文化产业研究得到快速发展,但总的来说缺乏系统的总结,没有形成理论体系,特别是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理论体系。由于理论准备的不足,中国文化产业应用理论的研究直接源自于实践。 (三)2003年——至今,研究水平不断提高的阶段。从文化产业实践的发展阶段来看,以党的十六大“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全面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部署为标志,将之前国内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归入“理论启蒙时期”,将之后国内对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则归入“理性发展时期”。在理论启蒙时期,研究的主题主要集中在文化产业概念、文 化产业的性质、文化产业的政策和战略探讨、文化产业的区域研究。不足之处在于,研究显得表面化,没有触及文化产业中深层次的问题,诸如产业机制、运作等。2003年之后,我国文化产业研究开始挖掘深层次的问题,对文化产业的研究从多方面展开,文章数量达到1万多篇。总之,尽管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还只是刚刚起步,没有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人们文化需求的高涨,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将逐步显现,同时也有利于打破计划经济时代单一的文化格局,呈现多样化趋势,全面实现文化的价值。在这一阶段,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学科在大学得到确立,许多大学设立了文化产业专业,开始招收硕博士。 三、当前国内文化产业研究的热点 (一)文化创意产业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在全球化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理念、思潮和实践。在当今世界,文化创意产业已不再仅仅是一个理念,而是有着巨大经济效益的直接现实。英国学者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指出,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一些国家增长的速度更快,美国达14%,英国为12%。纵观全球,发达国家的众多创意产品、营销、服务,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创意经济浪潮。 创意产业成为2006年上半年出现频率最高的10个词汇之一 。2006年第一届文化创意产业国际论坛在中国传媒大学举办,主题是:创意中国·和谐世界。 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也是从多方面展开的。除极少部分是纯粹的理论论证外,绝大多数是从实证的角度展开的,如以北京、南京、上海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章比较多。另外,各省、市均有相关的对策性研究。 (二)文化软实力研究 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提出来的,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得到广泛的引用,成为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关键词。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使人们从关心领土、军备、武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地域扩张、军事打击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软实力”。 从研究内容看,文化软实力的理论研究多是从战略意义角度来讲的,有一些研究从中美、中欧等对比角度来进行研究,指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对策研究。此外,很多研究也是突出实证研究,以各地文化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进行对策研究。 四、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看,我国文化产业研究目前还处于跟踪国际研究和总结经验阶段,研究水平相对落后。《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指出,文化产业是一个特别依赖于人力资源的现代知识产业,但是我国文化产业的相关研究极为落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机制远远落后于现实需要。近年来,成立了大量以“文化产业”为名的研究机构,但实际研究能力有限,同时,由于文化产业的研究根源于实践,而一些政府部门的统计数据不能及时在网上公布,因此,不利于学者们进行比较研究,因为研究者不可能到处进行调研,而且调研也需要当地政府部门的配合,调研的难度使得很多研究者只是从网上和资料中获取零星的数据,因此,造成了大量的“专著”和“论文”篇幅浩大但内容贫乏。这种现象不单是文化产业研究方面的问题,在其它问题的研究上也不乏这样的现象,如对“可持续发展”和“知识经济”的研究都出现过这样“一窝蜂”的现象,一些研究者和研究期刊一味地追逐热点问题,从而产生了大量缺乏创新性的所谓成果。1994-2008年,研究文化产业的文章约13806篇,从这些浩瀚的篇目中找到真知灼见太困难了,正如贝尔纳在1938年出版的《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中写到的:“一个对科学事业更加特别有害的弊病是:所有科研人员都必须作出研究成果,而且必须予以发表。因为他的前途不但取决于他所发表的成果质量,而且取决于他所发表的成果的数量。其结果是,在独创性最能出成果的时候,在独创性还没有受到以后的行政和社会职责负担的影响的时候,就把独创性扼杀了。另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