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异化劳动维度浅谈人的全面发展
- 格式:pdf
- 大小:368.17 KB
- 文档页数:4
第21卷第2期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V ol.21 No.22008年2月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eb. 2008 马克思主义美学之劳动与人的全面发展汪 梨,马 进,陈 竹(武汉科技学院,湖北 武汉,430073)摘要:在现代西方思想中,马克思从劳动的角度分析,揭示了异化劳动以及异化劳动对人的贬损。
基于这一揭示,马克思认为要实现美学的繁荣,劳动者能拥有美和享受美,就必须对异化劳动进行克服和超越。
但是,要克服异化劳动,不仅要重新审视人与动物的区分和人自身的区分,根本的问题是对私有制的扬弃,消灭私有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劳动者才能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劳动;异化劳动;克服;发展;中图分类号:B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60(2008)-0056-04马克思一生对美学发表了很多见解,但未能给我们留下一本系统的论述和研究美学的著作,散见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见解,给我们提供了研究马克思美学的途经。
马克思认为人不单纯是理性的人,应该是比理性更高层次的人,更本源和更真实的人,即生存者。
作为把人类看作生存者而言,我们在研究马克思美学时就“必须把握马克思的生存观,亦即马克思所诠释的劳动观” [1]。
劳动在马克思美学中有双重性:异化劳动是非美的,对人是贬损的;劳动是美的,对人是全面发展的。
我们首先从生存角度分析人与动物的区分,人与自身的区分,展开一个多维度的空间,在这一规定的实践基础上构建劳动者,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劳动作为人类生存活动的前提与基础劳动在人类的生存活动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劳动首先使人类构建了社会形态。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两个区分,而这恰恰促成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在劳动中对美的追求,所以劳动是人类生存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正是劳动使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
人的本质:异化与发展摘要: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述入手,阐述“社会关系总和”的非价值性及演进维度,着重阐析异化与发展问题。
异化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理论,是其理论基石之一;异化是人的本质一种表现形态。
人的本质是一个理论论述,不涉及价值观念和社会背景,异化劳动下的社会关系是一个历史与现实问题,有价值悬设。
发展的过程总是与异化相随,异化是发展的环节,发展的命题意义在于不断扬弃异化。
关键词:人的本质;社会关系;异化;发展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大门,资本主义与现代化在一定意义和范围内是同一的,经过百年发展,到马克思所处的19世纪物质财富已经有了很大的积累,而且也正是在那个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大张旗鼓的对外扩张,侵占不发达国家为殖民地以掠夺原料和销售产品,或许可以这样说,全球化已经拉开了帷幕,只不过当时没有这个表述。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仍然可以说马克思的理论没有过时,对我们今天仍有很多启示和意义。
马克思关于人本质的论述主要集中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苏联专家粱赞诺夫在20世纪20年代整理《巴黎笔记》时发现的。
从20世纪30年代始,《手稿》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中引起广泛关注,很多学者据此将马克思的思想解读为人道主义的思想,而在正统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界《手稿》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才受到广泛关注。
《提纲》短小精练,是马克思的一个只有短短11条、不足1500字、为了“供进一步研究”而制定的新世界观的“纲”,对于人的本质做了明确的定义。
《提纲》中关于“人”的思想是原则性的,这一思想在后来《形态》中得到充分的展开、深化和发展。
综观马克思的所有著作,特别是早期著作,有两个方面的背景值得我们重视,一是马克思的思想和德国古典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表现在其所表达的思想对德国古典哲学有着明显的批判意识,看上述三部著作可以明显地体会这一点。
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经典著作,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深析,探寻资本主义生产下“人”被异化的根源,提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属性。
由此,马克思又为我们呈现了“人的全面”这一新命题。
笔者拟从文本中马克思对人属性的研究出发,探析人属性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的属性;人的异化;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作为一部从经济学上研究人的异化根源的著作,它不仅给我们提出了经济学哲学上的理论,也涉及了人的属性,并从人的属性出发,延伸了人的发展的问题。
笔者正是从人的发展需具备的属性出发,探寻人如何得到自由、实现解放。
而对于与人的全面发展背道而驰的人的异化又如何得以解决,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手稿》出现的历史背景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经典专著,《手稿》被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过程第一阶段的标志,是马克思在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部未完成手稿。
《手稿》出现的时代背景,始于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和对黑格尔哲学的探寻,加之彼时《莱茵报》被查封,迫使马克思退居书房。
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去大量阅读并深入研究前者所涉及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并追寻人之所以为人的属性,以求解决当时在资本主义积累时期出现大量被异化、物化、工具化的人这一问题的探寻。
而正是由于马克思对于人的属性的追问,马克思注意到了:人的全面发展建立于什么样的基础?怎样才能最终达到人的解放?等问题,进而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观”。
从《手稿》的结构内容上看,《手稿》不仅是一部研究政治经济学著作,也是一部研究人类发展的哲学著作。
由此可见,马克思在形成“人的全面发展观”时,并非单一从政治学、经济学或哲学的视域去探索。
这也启示我们,要想从文本完整透视出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观”,务必要结合历史背景,将个多元视域结合起来,去分析当时特定的经济基础上才会产生“生产异化”的这一政治经济问题,才能深刻理解在资本主义关系中人的发展。
一、作为经济范畴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恩格斯曾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等多部著作中谈到此思想。
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人的全面发展最初是从经济范畴的意义上提出的,即针对由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的社会分工使工人片面发展提出来的。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把哲学的研究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结合起来,使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同资本家对立这一经济事实,看到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深刻矛盾,进而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异化劳动的四个表现:工人同他生产的产品的异化、劳动本身同工人相异化、人的类本质即生产劳动同人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
马克思指出异化劳动造成了人的本质的丧失及人的片面发展,而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因此要消灭异化就必须消灭私有制。
而“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又说“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就是说,为了人并且通过人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命、对象性的人和人的作品的感性的占有、拥有。
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可见,人的全面发展是针对由于私有制造成的人的片面发展而提出的,人要全面发展必须通过扬弃私有财产来实现。
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生产、分工与私有制的角度人手,科学地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
在马克思看来,人由片面发展逐步走向全面发展,同社会形态的更替一样是一个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是随着经济关系的演变而不断发展的。
马克思在《1 857―1858年政治经济学手稿》中把经济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归结为“三大形态”――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自由联合关系。
在第一阶段,由于生产力的不发达、旧的分工方式,人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
在第二阶段,机器的使用、大工业的发展,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和全面的关系,使个人的生产方式、经济关系、个人生活中的交往关系也随之改变和发展。
《从人的“物化”到人的全面发展》一、引言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提到一个词——“物化”。
它指的是在生产力和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背景下,人被过度物化,失去原本的人性价值和社会尊严的现象。
而人的全面发展则被看作是人类发展的最终目标,涵盖了人们在各个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的状态。
本文旨在从人的“物化”出发,探讨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人的“物化”现象1. 物质主义盛行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物质的追求日益增强,导致物质主义盛行。
人们为了追求物质利益而忽视精神需求,甚至为了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而牺牲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观。
2. 人的异化在生产过程中,人被异化为生产工具的附属品,失去了自主性和创造性。
人们为了追求更高的生产效率而过度依赖机器和技术,导致人的主体性逐渐丧失。
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1. 培养人的精神需求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首先要培养人的精神需求。
这需要人们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成长。
通过阅读、思考、交流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境界。
2. 重视人的社会关系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关系。
因此,要重视人的社会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提高自己的社会能力和创造力。
3. 倡导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这需要社会关注弱势群体,关注人的尊严和价值,尊重人的个性发展。
同时,还要加强文化教育、健康教育等领域的投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资源。
四、实践探索与案例分析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进行着积极的实践探索。
例如,中国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强调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需求,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同时,各地也在积极推进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改革和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此外,一些企业也开始关注员工的精神需求和个性发展,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发展机会。
这些实践探索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劳动异化的人学之思摘要:劳动异化理论是一个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下雇佣劳动者被严重异化的科学理论,它的四个方面引起了人们关于异化表面之后的内在本质问题的探索,本文关注的是异化引起的人学思虑,通过劳动异化所反应的人的异化问题而予以人文关怀,并为人学思想之实践指明道路。
关键词:异化;劳动异化;人学之思一、劳动异化马克思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劳动是人的“类生活”,(关于人的本质,黑格尔认为是抽象的精神劳动,陷入了唯心主义而不可自拔;费尔巴哈则认为人的生理属性是人的本质,将人的自然属性看做本质,他虽然反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抽象人的人本质说,一步脚踏进了唯物主义的门槛,但是他没有看到人的社会属性深寓于人的肉体之中)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被严重异化了:(一)劳动工人与劳动产品相异化。
劳动产品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生产的商品财富越多,产品的数量就越大,他反而越贫穷,劳动产品本应是劳动者所创和所有,最终却越是受它生产的劳动产品的束缚;(二)劳动活动与劳动工人相异化。
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的原因是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的结果。
劳动产品之异化根源于生产活动本身异化了:人在生产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满足自己,而是越来越没法满足他对生活的需要;不是自由的,而是被迫的;劳动的结果不是属于劳动者自己而是属于不劳而获的资产阶级,归整个资本主义私有制强占;(三)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
人的本质是劳动,劳动异化造成了人的本质异化,这就是劳动异化的结果。
人的类本质是人类根本区别于他类内在的属性:我认为人的类本质就是社会化的生产劳动!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能动活动被异化使劳动者成为了生物意义上的人:这种情况迫使劳动者更加拼命地劳动以便脱离贫困,可是最终却越来越穷;(四)人与人相异化。
人与人相异化是上述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和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的结果。
异化劳动的四重表现——站在人性维度上的伟大还是共产主义斗争手段的掩饰
什么叫异化?与其追问马克思所阐发的“异化”概念究竟为何,倒不如反推一步,从另一种角度来看,或许有更深层次的领悟。马克思从费尔巴哈宗教异化观得到了某种借鉴,进而仿佛真理般地发出了对资本主义的劳动现象进行的猛烈批判。可是,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也似乎可以更明显地觉察到马克思所作所为的内在目的(或者讲就是直接目的)就是以一种人性维度对资本主义的种种腐朽展开斗争。作为某种手段,这种包涵在理论内部的目的性因素在费尔巴哈哪里同样存在,只不过马克思在延续这种手段的时候,就好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一样,手段就成为了工具,本身就带有了浓厚的目的异化的味道。所以,与其说马克思用劳动异化理论来批判资本主义,反而自身已经深陷“异化”的囹圄之中。接下来,笔者就从异化劳动的“劳动产品的异化”和“劳动过程的异化”来阐明。第一,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产品,大致可以理解为商品。而商品的异化,通俗地理解就是:工人生产出来的商品而使自己越来越贫苦和空虚。马克思的确看到了工人在劳动中耗费了极大的力量,结果他亲手创造出来的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的世界的力量却越强大,他自身、内部世界也更加贫乏。马克思把这种基于人性维度的思考的斗争武器的矛头指向了资本主义,无非是控诉资本家对工人的盘剥导致工人劳动的投入与回报的不对等。可是,难道马克思真的没有注意到资本家的劳动吗?现代经济学所讲的“风险投资”、“企业管理”、“资本节流”等等学说都尖锐地指出了马克思在做出劳动产品异化中的“别有用心”。因而,其劳动产品的异化只是作为一种手段,他显然只是希望借助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的工人生活状态表现出的在人性维度上的势弱来争取到对资本主义的残酷一面的批判的势强。第二,劳动过程的异化。按照马克思的表述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反而是逐渐沦为被动的强制劳动。换句话说,也就是从原先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自我实现)到资本家压迫下的一种被动劳作(自我否定)。可是,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劳动关系是什么?应该是现代政治学强调的契约关系。简单讲就是,双方是一种契约关系下的行为关系,如果真如马克思所言资本主义的劳动行为已经发展到了“自我丧失”的地步,那他显然应该把矛头指向绑定了工人变成劳役的契约关系,也更没有必要站在人性维度的立场上进行批判,因为哪怕工人在劳动中真的有自我丧失,那也是他们在浑噩中主动的否定。这与现代民法上的禁止和补偿远在的缺失有类似的意思。同时,这并不意味着契约精神的不可靠,仅仅是在当时社会背景下衍生出的特殊现象。笔者观点不能作为政治解读,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试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
李静;贾恒欣
【期刊名称】《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04)003
【摘要】异化劳动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占有核心的地位.马克思从考察人的本质入手,以实现一个人人能够得到自由、平等、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为目标,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阐述了异化劳动的涵义以及扬弃异化、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这一理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正确对待异化现象,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总页数】4页(P4-6,10)
【作者】李静;贾恒欣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北京,100083;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北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
【相关文献】
1.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与人的幸福感 [J], 程苗苗
2.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 黎兆萍
3.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 黎兆萍;
4.试论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J], 陈勇军
5.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意义 [J], 孟庆波;卢金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