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设计的维度共63页
- 格式:ppt
- 大小:6.43 MB
- 文档页数:63
探讨城市设计的维度和视角发布时间:2021-11-23T07:38:09.163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1年19期作者:梁振兴[导读] 将城市设计置于城市规划建设全过程内,采用动态和多维度的视角,从建筑环境的生产者、监管者的角度研究这一过程。
梁振兴身份证号码:44092219710107****摘要:将城市设计置于城市规划建设全过程内,采用动态和多维度的视角,从建筑环境的生产者、监管者的角度研究这一过程。
人们发现,城市设计为这些群体中的每一个都作出了重大贡献,这说明了城市设计的上升,但颇具争议性。
融入发展过程的主流已经为城市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城市设计;动态化;全球化引言面对我国城乡建设关键转型期的新变化,提出城市设计应该有不同的维度、不同的层级和不同的视角。
结合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和设计项目,从关注城市总体格局特色、从点到面的城市织补、从基础和细节做起的城市品质提升、城市密度的深度研究、城市生态化公园化发展方向等 5 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释。
一、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正在进入一个关键的转型期,从之前快速扩张式的发展向城市生态修复、品质提升、特色营造等方向转变。
这几年党中央国务院对城市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而具体的指示,住建部也把城市设计提高到城市管控的法定程序。
许多大中城市的政府领导都在大抓城市双修和城市设计,各级政府为建设领域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提出了“百年大计,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口号,我国城乡建设的确正在迎接一个新时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这两年城市设计也成为行业内热议的话题。
比如城市设计与上位规划和下位建筑设计到底如何划定边界?城市设计到底包含哪些内容?是不是就是风貌设计、形象设计?城市设计导则到底规定到什么程度?如何用导则作为依据去审查建筑方案?能否作为地招拍挂的必备条件?城市设计到底应该由规划师来做,还是建筑师来做?亦或景观设计师、市政工程设计师的工作是否也应统一纳入城市设计的范围来?本人从事规划设计工作多年,工作也从单纯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向城市设计转向,边学习、边观察、边研究,积极参与本单位及其它规划团队开展一些城市风貌的规划设计,而在日常的工程设计中,我也更有意识地从城市设计角度思考问题,常成为规划设计的切入点。
浅谈我对城市设计的认识哈尔滨市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扩张阶段,市政府迁至松花江以北,以带动“江北”的经济发展,同时兼并了呼兰县,市区面积快速扩大,新城区的建设速度也非常惊人。
哈尔滨市在高速发展的背后也出现很多问题,如:城市的整体风格定位问题,旧城区深受俄罗斯建筑风格的影响,新城区是否也要以俄罗斯建筑风格为主呢?这种充满殖民色彩的建筑风格能否得到民众内心深处的认同呢?而新建起的楼群千篇一律,除了外立面的颜色有些差别外,缺少变化与创造性,这与南方的城市建筑对比时,差距尤显突出。
另一个问题是现在的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外观渐趋一至,环境渐趋一至,问题渐趋一至,一样拥挤的楼群,一样堵塞的交通,城市的个性消失了,城市的独特风格消失了,城市发展的方向到底是什么,只是为了大而全,不断扩大其容积与边界吗?个人认为,要想深刻的理解“城市设计”的概念与内涵,就应该了解“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区别,“城市设计”英文叫“Urban design”,日文叫“都市设计”其含义说法很多。
(1)《中国大百科全书(城市规划、建筑、园林卷)》“城市设计”条目称:“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形环境所进行的设计”。
(2)《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城市设计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环境形态所做的各种合理处理和艺术安排。
”(3)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对城市设计的解释是:“城市设计是对人类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
”(4)英国城市设计家弗·吉伯特(F.Gibberd)在《市镇设计》(Town Design)一书中指出:“城市是由街道、交通和公共工程等设施,以及劳动、居住、游憩和集会等活动系统所组成,把这些内容按功能和美学原则组织在一起就是城市设计的本质。
”(5)芬兰著名建筑师沙里宁(E.Saarinen)在《论城市》一书中对城市设计含义归纳为:“城市设计是三维空间,而城市规划是二维空间,两者都是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
于是很多人接受了:“城市规划是一个二维空间的综合安排,而城市设计是一个三维空间的环境设计”。
城市设计五要素对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城市,似乎都存在着一个公众意象,那就是许多个体印象中共同的部分,也有可能存在着一系列的公众意象,每一种都代表着一大批城市居民。
一个人要在自己的环境中取得成功,并与同侪很好地合作,就离不开这种公众意象。
每个人脑海中都有一幅独一无二的画面——其中有些内容绝少、甚至从不与他人交流——然而它又与公众意象大体相近。
这回总公众意象在不同的环境中或多或少都具有一些强制性与包容性。
这种分析仅限于可见的物质对象所产生的影响。
另外一些影响是存在于想象之中的,譬如一个地区的社会意义、功能、历史,甚至名字,这些都将在本书中详细解说,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解释形式本身所扮演的角色。
我们认为物质的设计形式应该用来强化这些意义,而不是弱化它们。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把能归诸于物质形式的城市意象内容分为五类元素:道路、边界、地区、节点、地标。
当然,这些元素可以用于更普遍的意义,因为它们总在各种环境图景中反复出现。
我们试对它们作出如下定义: 1. 道路道路是观察者们或频繁、或偶然、或有潜在可能沿之运动的轨迹,可以是街道、步道、运输线、河道或铁路——着就是大多数人意象中的主要道路元素。
人们沿着道路运动,同时观察城市,并靠这些道路把其余的环境因素组织、联系起来。
2. 边界边界是一种线性元素。
它并不象道路一样,被观察者们使用或关注。
它们是两个片断之间的界线,是连续体上的线性裂纹:海滨、铁道断口、城市发展的边缘、墙体等等。
它们只是附加的脚注,而不是对等的轴线。
这种边界可以是将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相隔的,具有一定可渗透性的屏障,也可以是两个地区互相联系、互相结合的接缝线。
这些边界元素也许不具备道路那样的主导地位,但对于许多人来说,它们却是组织过程中,尤其是在把缺乏个性的地区归拢到一起时,非常重要的特色元素,譬如城市轮廓线上的水体或墙体。
3. 区域区是城市中中等尺度或大尺度的组成单元。
在人们心目中,它们代表着两个不同尺度的范围。
浅论城市设计摘要:城市设计是介于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一种设计。
相对于城市规划的抽象性和数据化,城市设计更具有具体性和图形化,但它又不等于具体的建筑设计,它的研究范畴仅局限于城市形体环境的层面。
城市设计的目的在于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城市景观和城市整体形象的艺术水平,创造和谐宜人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关键词: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建筑设计1城市设计的概念一百多年来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所发生的巨大的变化,城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也在不断适应着这种变化,但城市设计的定义,范围界定内涵等,尚未有一个准确的理论。
《中国大百科全书》给城市设计(Urban desingn)下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对城市形体环境所进行的设计。
一般指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为近期开发地段的建设项目进行的详细规划和具体设计。
城市设计的任务是为人民各种活动场找出有一定空间形式的物质环境,内容包括各种建筑,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等方面,必须综合体现社会、经济、城市功能、审美等个方面要求,因此也成为综合环境设计。
城市是人类将物质、能量、信息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并赋予某种精神的聚集节点,是人类社会的延伸,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的某些阶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社会组织赖以生存的载体。
它表征了人类在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力量与向往,以及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科学技术方面的累计和变迁,同时也是人类和人类社会自身最生动的写照。
2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区别与联系城市设计既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同时又是规划转向建筑设计的必要中介过程。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和建筑学有着与生俱来的天然联系,因而也尝到之概念上的模糊。
一般而言,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区别较为明显,而与规划之间的关系则时常使人迷惑,因此只有在比较中才能获得城市设计自身明晰的基本特征。
2.1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区别2.1.1 追求效益不同。
城市设计主要追求环境效益。
城市规划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的平衡发展。
研究城市设计的维度和视角摘要: 将城市设计置于城市发展过程的更广泛范围内,采用动态和多维度的视角,从建筑环境的生产者、监管者的角度研究这一过程。
人们发现,城市设计为这些群体中的每一个都作出了重大贡献,这说明了城市设计的上升,但颇具争议性。
融入发展过程的主流已经为城市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 城市设计;动态化;全球化引言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正在进入一个关键的转型期,从之前快速扩张式的发展向城市生态修复、品质提升.特色营造等方向转变。
这几年党中央国务院对城市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而具体的指示,住建部也把城市设计提高到城市管控的法定程序。
许多大中城市的政府领导都在大抓城市双修和城市设计,而雄安新区以及多个国家级新区也为建设领域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提出了“千年大计,一张蓝图干到底” 的口号,我国城乡建设的确正在迎接一个新时代!一背景1.区域维度研宄背景最近几十年来快速扩张式的城市进程成为经济繁荣的直观表征。
不可否认的是现代化的转型和城市发展带来了舒适的居住环境、便捷的交通以及高效的城市运转,但与此同时发展速度的片面追求遗留下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城市问题,需要通过具有批判性的城市设计转型来应对。
近些年,城市发展逐步告别了大拆大建的历史阶段,从增量设计到存量设计的转型也促使我们开始回归城市设计的理论反思,批判性地看待前一阶段的设计遗产。
目前来看快速城市化带来一些显著的城市问题:生态环境的恶化,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空间结构的“ 硬转型”制造了大量自然肌理的断层,导致城市空间支离破碎;城市建筑奇观化,城市设计中为了自身的表现一味追新逐异,无视城市建成环境去打造异化的地标奇观文化特色的缺失,大量的住房需求和快速的建设节奏导致城市空间的程式化,快速路加住宅小区形成了今天中国新兴城市的普遍单调基底。
人们在城市中缺乏归属感,以至于产生文化认同的危机。
以上种种现象的出现,源于城市设计中区域性观念的匮乏。
在没有自然、城市和文化等外部制约下推进的抽象城市设计图景,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城市环境的割裂和地域文化的式微。
浅谈城市设计谈到城市设计的缘起我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城市设计.古今有之,它伴随着人类最早聚居点的建设而产生。
我们也的确能够从早期的城市中找到城市设计的痕迹.如埃及的许多城镇都是沿着河道发展起来的,而且按照人们喜欢的风向.依据所在的位置、环境、海岸走向、河谷或山坡地势来修建城镇,并都建筑于自然高地或人工高台上以抵御水患。
但是城市是以实体的形式出现,它的历史可以用确切的实体来证明,而城市设计作为一种思想.是否依托于城市呢?城市是人类文明积累到一定时期之后才产生的,显然城市设计的思想起源要早于城市。
它只是伴随着城市的出现而得到了表现的机会。
先从“城市设计”一词的起源说起。
城市设计一词,最早始于于1950年出现。
城市设计的名词定义为提高和改善城市空间环境质量,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及城市社会生活、市民行为和空间形体艺术对城市进行的综合性形体规划设计。
城市设计在建筑界的具体定义通常是指以城市作为研究对象的设计工作,介于城市规划、景观建筑与建筑设计之间的一种设计。
相对于城市规划的抽象性和数据化,城市设计更具有具体性和图形化;但是与具体的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有所区别。
对于设计师在设计层面来说,城市设计日文中又称都市设计,城市设计是一种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镇功能,并且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门学科。
城市设计复杂过程中,在于以城市的实体安排与居民的社会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为重点。
通过对物质空间及景观标志的处理,创造一种物质环境,既能使居民感到愉快,又能激励其社区精神,并且能够带来整个城市范围内的良性发展。
根据资料记载陈述,城市设计在不同建筑师设计师眼中有不同的定义,其含义和说法很多。
《中国百科全书》中称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形环境所进行的设计;《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环境形态所做的各种合理处理和艺术安排;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对城市设计的解释是,城市设计是对人类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芬兰建筑师沙里宁在《论城市》一书中对城市设计含义归纳为,城市设计是三维空间,二城市规划是二维空间,两者都是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查理士‧埃布尔拉姆斯认为城市设计是一项赋予城市机能与造型的规则与信条,其作用在求城市或邻里内各结构物间的和谐与风格一致;乔拿森‧巴挪特则认为城市设计乃是一项城市造型的工作,它的目的在展露城市的整体印象与整体美。
城市设计这门课程刚学习不久,接触的也感觉比较浅,一时要以这个主题谈一下,确实感觉有点力不从心,无奈之下,就随便说说自己的一点浅薄的认识,其中不免有些鄙俗的地方。
加之城市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本身我也不是这个专业毕业的,所以不可能说得很系统与正确,就简单的对城市设计牵涉得的几个方面随便谈谈。
城市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集人类文明与传统于一身的聚集体,其结构庞大复杂,内容包罗万象。
城市的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诸如环境污染、城市的过分膨胀,资源的浪费及人口的过分集结等。
许多城市的建设使得城市失去了历史:北京城墙的倒掉让多少人扼腕痛惜,历史街区高楼鳞次栉比让人们感觉到不和谐,人们休闲娱乐嬉戏玩耍的小街道没了,一条条笔直的柏油马路带来的是更多的车流和噪音;城市建设由于过于注重唯美的形式以及建筑单体的个性,形成的城市空间结构混杂而繁乱,环境乏味而缺少新意,城市的空间整体性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城市缺乏独特的艺术魅力,百城一面的实例比比皆是。
城市是人们的家,如何让自己的家变得更美好?人们希望创造一种住着舒适、用着方便、看着美观的充满生机的独特的城市空间。
对现状的无奈与对未来美好的渴望给人们提供了思考研究与创造的机会。
建筑师、规划师与景观师纷纷研究各种理论与设计方法,以期能为城市添彩,创造更为舒适、更为人性化的城市空间。
一、城市设计与城市城市设计的行为虽然延续了两千年,但是概念却是上世纪40年代才提出的,迄今为止仍有不同的解释。
但总的概括可把城市设计理解为“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
广义的城市设计是对城市各种物质要素,诸如地形、水体、房屋、道路、广场及绿地等进行综合设计,包括使用功能、工程技术及空间环境的艺术处理。
城市设计既为城市规划提供思路和形象化的发展目标,也为建筑设计提供前提和轮廓,城市设计具有更多的立体性、可操作性和示意性,其主体就是空间环境设计。
物化地说,城市设计是建筑群体的组合方式,但融进了人的因素,成为以人的行为心理为基础的物化组合。
建筑设计风格认识的维度探讨建筑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建筑的美观度与实用度,因此从这一定上可以反问外观设计建筑的设计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而譬如经历了建设经济体系的新时期发展与建设后,人们的既定意识形态与实际的生活质量发生了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对于建筑有了新的审美需求以及更高的生活质量需要。
所以为了服务化迎合现代人的这一转变,建筑的风格设计层面也就要尽量与时俱进,从而以全新的时代元素来完善自身的体系性建设。
因此这就需要我们从的角度对建筑的设计风格有一个较为完善的了解。
1城市规划风格的概念建筑的设计实际上是以生存的环境为基础,进而在此基础上从所从事的设计性创造公益活动,因此就可以从两个较为抽象其某一方面来对的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
一是物质形态,也就是建筑的设计构造,这一形态实际要以具体的实用性为基础,进而在此基础上,加以一定的形态性扩展,并且使从而使建筑更为美观、得体,进而带给人较为实用的散居实用效果。
而另一种形态就是较为抽象化的意识形态,因此在这一基础上对的形态的理解就要从人们整个具体感受出发,以带个人们的切实感受为主要的意识形态的判定,而人们的实际舒适感以及对建筑锥形的整体观感也就成为了建筑的意识形态的裁定机制。
因此建筑的实际设计古典风格,就主要围绕着这两个形态而展开,从这两个形态的层面分别满足用户相应的建筑设计分别要点,进而也就能够从生产以及生活角度为人们带来其切实的改变。
2建筑设计风格的特点建筑作为一种具象化的物质而存在,而不是作为意识形态而政治理念存在,因此其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才就能够代替其表达其存在的意义。
而究其原因,其设计的目的在于对人们的生活形态有一个其要求上的满足,而这一满足也深入探讨可以从两方面来探讨,一方面大家是指人们的精神生活方面,另一方面是指人们的物质生活习惯生活要求方面,以这两个方面的安全感为基础,进而使人们的校园生活状态得到切实的满足,从而达到一种对人们集体生活环境的整体性改造,而此改造一方面是基于物质的,另一方面是基于精神的,通过视觉、触觉等扎扎实实感官的调动来切实丰富整个建筑环境带给人的整体性感受。
浅谈城市设计讨论了什么是城市设计,剖析了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关系,指出了城市设计所包含的元素,提出了城市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改善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环境景观。
标签: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建筑设计1 何谓城市设计城市设计,如果简单地概括一下,可以说是规划师、设计师运用多种手段,为市民创造高质量的综合环境所做的设计。
它不仅是一门社会科学,也是一种实质艺术。
它是工学的,同时也是美学的、人文科学的;它是理性的,同时也是感性的。
就其内容而言,城市设计包括了城市总体空间设计、城市中心和广场空间设计、城市道路和商业街空间设计、城市居住空间设计、城市园林绿化环境设计、旧城保护与更新空间设计、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建筑小品和城市细部空间设计等,包含有景观建筑学、建筑学、城市工程学等学科的部分内容。
总之,城市设计的范畴包含了城市规划中的实体规划,与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有着密切的联系。
2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是什么关系呢?可以说,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中有关城市形体、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
城市设计不是城市规划的某一阶段,而是城市规划的一个侧面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城市设计的思想应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之间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城市有其自身的系统性和阶段性,按照其阶段分,大致可分为区域规划、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规划、详细规划直到建筑设计。
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同样有它自身的系统性,根据城市设计不同的對象、范围以及相对应的城市规划的不同阶段;城市设计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尺度,即大尺度、中尺度、小尺度。
不论哪一个尺度的城市设计,其服务对象都是人,城市设计应该满足人们视觉理念、心理情感、文化素养、使用功能的需要。
城市设计侧重于对人的感知的追求;城市规划包括城市设计,而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3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建筑设计注重的是建筑单体的详细处理,是在三维空间上进行设计,城市设计虽说也是三维空间的环境设计,但其侧重面不是点,而是线、面、体。
景观1112&景观1111 [键入文档标题]城市设计的维度城市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六个关键维度1.形态维度2.认知维度3.社会维度4.视觉维度5.功能维度6.时间维度《城市设计的维度: 公共场所--城市空间》[英]Matthew Carmona 卡莫纳等. 冯江等译.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本书展示了城市设计的多个维度,它们各不相同,但又密切相关。
本书提供了全面的概述。
城市设计通常被认为是这样一个设计过程:其答案没有正误之分,只有好坏之别,其质量只能通过时间来检验。
因此,有必要对城市设计项目不断进行质疑与探索,而不能自以为是。
本书无意从时髦的视角创造“新”的城市设计理论,也不提供万能的灵丹。
城市设计的维度1——形态维度形态维度:一.城市形态二.公共空间网络与基础网络三.限定空间的建筑与空间中的建筑四.向传统城市空间的回归五.“街道或街区”结构与“道路”网络六.块状开发七.重归街道八.城市街区模式形态维度——城市形态1)城市形态:城市形态研究的是聚居地的形态和形式。
CONZEN认为土地使用、建筑结构、地块模式、街道模式是一系列把握聚居地要素中最为关键的要素(这四个要素的稳定性依次提高)。
<a>土地使用:稳定性低,相对别的要素是短暂的。
新的使用常会引起再开发和新建活动,引起地块的合并和细分。
<b>建筑结构:城市中除了具有象征性的纪念性建筑外,别的建筑必须具有能适应各种不同的用途和使用强度的特性,才能长久的存在。
<c>地块模式:街道单位典型的被细分或如绘制地图那样分成一块块场地或地块。
地块随着时间的变化可以再细分,但通常是被合并。
<d>街道模式:街道的模式是城市街区以及它们之间的公共空间或活动通道,或者“公共空间网络”的平面布局。
它具有叠加历史信息的特征。
•一个由街道模式建立起来的重要的城市设计品质是“渗透性”,意思是一个环境的穿越路线或在其中的路线的可选择程度。
绿色城市设计及其地域主义维度绿色城市设计及其地域主义维度一、引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越来越多的城市正面临空气污染、噪音污染、水资源短缺等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绿色城市设计开始成为关注的焦点,并引入了地域主义的理念。
本文将探讨绿色城市设计及其地域主义维度,以期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二、绿色城市设计的概念绿色城市的设计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而进行的规划和建设。
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城市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绿色城市设计的核心是建立低碳、低能耗、节约资源的城市系统,提倡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等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三、绿色城市设计的地域主义维度1. 地域特征的重视绿色城市设计应充分考虑城市所在地的地域特征,包括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因素。
这些特征将直接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在热带地区,建筑设计应注重通风和遮阳,以减少空调的使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在地势起伏的地区,城市规划应合理利用地形,减少土地开垦,保护自然资源。
2. 土地利用的优化绿色城市设计应遵循城市规划原则,优化土地利用。
合理规划城市的功能分区,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土地浪费。
鼓励建设紧凑型城市,减少城市面积,提高人口密度。
同时,要注重保护农田和生态空间,确保粮食安全和生态平衡。
3. 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建设绿色基础设施是绿色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绿化、水资源管理、交通、能源等方面的设施建设。
绿地的建设不仅可以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还可以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吸收污染物和CO2。
水资源管理要合理规划城市的水源和排水系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交通建设要提倡绿色出行方式,如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的发展。
能源建设要鼓励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4. 社区参与和可持续管理绿色城市设计强调社区参与和可持续管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