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课件:神经核医学
- 格式:ppt
- 大小:2.27 MB
- 文档页数:41
核医学讲义绪论原子弹地爆时的景象苏联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美国第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我们看到的这些与核技术有关的武器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改变着世界的格局。
随着核技术的发展和学科的交叉渗透,核技术已经应用到科学技术的各个学科。
核技术是人类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科学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再比如:核科学技术与农业的结合--核农学我国科学家利用核射线选育出的“鲁棉一号”以及花卉、水稻等新品种,带来了非常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核技术在工业上的应用--核电站目前我国在建和正在运行的核电站达到二十余座,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核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核医学(Nuclear medicine)这是一台先进核医学仪器—PET/CT,医生正在给病人作核医学检查。
核医学是医学专业的必修课。
一、概述(一)定义:核医学是核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综合性的边缘科学,是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
着重研究放射性核素和核射线在医学上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基础。
核医学在现代医学上的应用非常广泛,涉及到医学各个学科。
(二)内容:1、实验核医学(Experimental nuclear medicine):主要以实验核技术研究生命现象本质和物质代谢变化,并侧重实验核技术的方法学探讨以及在基础医学、生物医学等一些学科中的应用。
2、临床核医学(Clinical nuclear medicine):研究核素、核射线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技术及其理论,可分为:(1)诊断核医学:包括脏器功能测定、脏器显像、微量物质测定等。
(2)治疗核医学:如:131I 的甲亢治疗,32P 的敷贴治疗等。
核医学显像原理X 光 / CT代谢和功能显像 SPECT 或 PET正电子断层扫描(PET )的原理是利用癌细胞会吸收大量葡萄糖,将18F-FDG 注入体内,癌细胞会大量吸收FDG ,接着会侦测出FDG 聚集部位,也就是肿瘤所在位置。
核医学绪论一、核医学的定义、内容和特点二、核医学发展现状三、回顾与展望四、怎样学习核医学一、核医学的定义、内容和特点1、核医学的定义:是用放射性nuclide(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是一门研究核素和核射线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基础的学科,它是核技术与医学结合的产物。
2、核医学的内容:(1)Experimental nuclear medicine:利用核技术探索生命现象的本质和物质变化规律,已广泛应用于医学基础理论研究,内容包括:核衰变测量、标记、示踪、体外放射分析、活化分析和放射自显影等;(2)Clinial nuclear medicine:临床核医学是用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临床医学学科。
(3)诊断核医学:in vivo(体内)诊断法:包括脏器显像和功能测定in vitro(体外)诊断法:放射免疫分析(4)治疗核医学:利用 radionuclide 发射的核射线对病变进行内照射治疗。
3、核医学的特点:(1)核医学显像:核医学显像是显示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放射性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图,放射性药物根据自己的代谢和生物学特性,能特异地分布于体内特定的器官或病变组织,由于放射性核素放出γ射线,故能在体外被探测到,医学显像是显示器官及病变组织的解剖结构和代谢、功能相结合的显像。
(2)核医学器官功能测定:核医学器官功能测定是利用放射性药物在体内能被某一器官特异摄取、在某一特定的器官组织中被代谢或通过某一器官排出等特性,在体外测定这些放射性药物在相应的器官中摄取的速度、存留的时间、排出的速度等,就可推断出相应器官功能状态。
(3)放射性核素治疗:放射性核素治疗是利用在机体内能高度选择性地聚集在病变组织内的放射性药物,在体内杀伤病变细胞,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治疗用放射性药物一般选用:射程短、对组织的局部损伤作用强的射线,常用的射线是β射线,放射性核素治疗由于在体内能得到高的靶/非靶比值,故对病变组织有强的杀伤作用,而全身正常组织受的辐射损伤小,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第一章概论1、放射性强度单位(国际、常用)1)贝可勒尔(Bq) :国际单位,1Bq 表示放射性核素在一秒内发生一次核衰变。
2)居里(Ci、mCi、μCi):常用单位1Ci=3.7×1010Bq1Bq=2.703×10-11 Ci2、放射性核素衰变规律衰变规律:不受外界因素影响,仅与时间有关半衰期:实际工作中表示放射性核素衰变速率的指标。
物理半衰期: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数衰减到原来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生物半衰期:进入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化合物,由于排泄、分泌等使其在体内的含量间质原来的一般所需要的时间。
3、显像原理[根据放射性核素的示踪作用]引入机体发射γ射线的放射性核素机器标记化合物→[依据在体内的特点和在特定脏器或病变组织中的聚集]用放射性核素现象仪探测获得脏器或病变组织中的射线分布图像→在体内显示脏器和组织的形态、位置、大小及其功能结构变化。
4、显像方式和种类(书P5)a静态显像与动态显像b局部显像与全身显像c平面显像与断层显像d阳性显像与阴性显像e早期显像与延迟显像第二章神经系统1、脑血流断层显像1)显像剂及特点显像剂:99m Tc-ECD、99m Tc-HMPAO、123I-IMP特点:a分子量小、零电荷、脂溶性高的胺类化合物和四配基络合物。
b能通过正常血脑屏障为脑细胞摄取。
c进入脑细胞内经脑内酶水解转变为水溶性化合物不能反扩散出脑细胞,较长时间滞留。
2)显像原理:显像剂能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细胞的量与局部脑血流量成正比。
在正常血供和功能的脑组织显影,而血供较差的脑组织、坏死和瘢痕组织轻度显影(稀疏)或不显影(缺损)。
3)图像分析灰质结构表现为放射性浓聚区,白质和脑室部位放射性明显低下。
放射性分布两侧基本对称,与X-CT影像类似。
异常图像:a过度灌注:发病数日后,由于侧支循环丰富,在rCBF断层影像上可见到病变四周出现异常放射性摄取增高区。
b大小脑交叉失联络:病变对侧小脑呈放射性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