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逻辑史视野下的先秦易学与名辩学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10
2010年4月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7卷第2期Ap r .2010J ournal of Chongq i ng T echnology and Bus i ness Un i versity(Soci al Sciences Ed ition)Vo l 27 NO .2do:i 12.3969/.j issn .1672 0598.2010.02.026从逻辑哲学的视角看中国逻辑史研究*董英东1,周海娟2(1.南开大学哲学系,天津300071;2.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河北066100)[摘要]中国逻辑研究作为逻辑学的分支领域是从中国近代开始的,其后,一直到现在,中国逻辑史研究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重要领域。
中国逻辑史的对象是关于中国思想史中与推理有关的思想学说的研究。
中国逻辑研究的方法主要有逻辑解读、文化解读、动态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
中国逻辑史其实就是中国逻辑哲学史。
[关键词]中国逻辑史;逻辑哲学;逻辑动态;动态分析[中图分类号]D81 0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98(2010)02-0148-05一、什么是逻辑什么是逻辑?通常逻辑学家会回答:逻辑是研究推理的学说。
没有比这种说法更通俗自然的了,尤其对外行来说。
但我们如果仔细想一想,上述回答实际上并没有给逻辑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充其量只是说明逻辑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什么是逻辑,应该把它分解为几个更简单的问题,那就是:什么是逻辑研究的对象?什么是逻辑语言与逻辑语义?什么是逻辑系统?只有说清楚这些问题之后,才能说清楚什么是逻辑。
1971年,普特南发表一篇论文 逻辑哲学 。
在谈到关于什么是逻辑的问题时,通过对几条逻辑推理规则或逻辑定律的分析,普特南得出一个结论,逻辑的推论规则或定律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逻辑学家对它们的看法也是一致的。
这些是逻辑的主要部分,是 逻辑中 永久的学说 。
[1]但是在如何接受它们的问题上,逻辑学家们的解释和态度却是不同的,这就涉及逻辑哲学问题。
百家争鸣时代的名家出自哪里?名家,是国学中的逻辑学百家争鸣时代是中华大地思想大爆发的时代,这个时代产生的思想理念为我们今后上千年的行为准则奠定了基础!百家其实不只是百家,如果仔细算起来,据《四库全书》整理,那个时代中上千家的言论还是有的。
在《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的有189家,但是最著名的还是“九流十家”。
九流十家中就包括名家!在我们的认知中,名家只是“白马非马”的诡辩之术!但是,名家既然可以名列九流十家中,说明其不仅仅有辩论术。
印象中的名家我们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概念,那就是公孙龙、惠施、墨辩等等这些关注玩弄概念、研究推理的一部分人!名家在英文中翻译是sophists(诡辩家)、logicians(逻辑家)等等。
充分说明了名家在一定程度上是“西学”中说的逻辑学!先秦时期,辩论之风盛行,这也是百家争鸣的一个表现,众多学者有着自己不同的理念,自然要为自己的理念辩论一番。
除了名家是其中的佼佼者,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纵横家等等都有善辩之士,和自己的辩论体系!先秦名家关于名家可见最早的记载就是西汉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的描述“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
”先秦时期,名家的学者被称为“辩者”“辩士”。
《公孙龙子·迹府》中有言:“公孙龙,六国时辩士也。
”《墨经·小取》中有“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那些辩者,都是“审名实”“察名实”为自己的要务。
先秦时期,除了这几个名字,还有“形名家”“刑名家”的叫法!在古代“形”和“刑”是通用的!“白马非马”是名家主要命题。
苏秦说“形名之家,皆曰白马非马也”。
《国策》中也有:刑名之家,皆白马非马也。
先秦时期还有许多对名家的记载,关于名家理论的著作不是很多,其中《公孙龙子》以及《惠子一篇》是我们研究名家最重要的线索!名学就是当代逻辑学自从鸦片战争之后,中华大地的学者们引进了“逻辑学”。
墨家逻辑思想墨家逻辑学又被称为辩学,“辩”的概念是《墨经》中一个重要的范畴。
“辩字”在《墨经》中包含有辩论和思辨的意思。
在墨家逻辑中,“辩”首先是一个思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其次才是一个辩论、争辩的过程。
在辩的过程中,还要遵守唯物主义的原那么。
《墨经》的“辩”的概念直接源于墨子。
据先秦古书记载,墨翟是一个词锋锐利的辩者。
在中国古代逻辑史上,墨子是自觉地认识到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规律的重要性的,并将思维形式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第一个写出具有体系的逻辑学说——《墨辩》六篇: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小取。
墨家逻辑是中国古代逻辑的典型代表。
梁启超肯定墨家逻辑在世界逻辑史上的重要地位与科学价值,他认为墨家逻辑可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英国培根、穆勒和印度陈那的学说相比较。
胡适也曾高度评价墨家逻辑的历史成就和学术地位,说《墨经》作者是“科学和逻辑的墨家”“在整个中国思想史上,为中国贡献了逻辑方法的最系统的发达学说”。
《墨辩》六篇各有所重,分别论述了关于思维形式〔例如概念、判断、推理〕、思维规律〔例如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和思维方法〔例如归纳、演绎、类比〕的认识。
从《墨辩》六篇的总体结构来看,墨子已经明确制定了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基本的逻辑思维形式,并阐明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墨子具体论述了概念的本质、划分和作用,阐述了判断的实质、类型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了推理的三个范畴和各种推理、论证的具体形式,总结了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揭示了逻辑思维基本规律的内容。
这些,都可说明墨子逻辑形成了一个由基本概念和范畴所构成,以思维形式和规律为对象、内容的逻辑学体系。
墨家的逻辑纲要《小取》中说:“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在这个逻辑体系中“名”排在第一位。
《小取》中所说的“以名举实”的“名”就是概念。
“实”就是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属性。
“举”,《经上》里说:“举,拟实也。
”拟就是摹拟、反映。
先秦法思想之名学框架略诠作者:马腾来源:《北方法学》2012年第06期摘要:在先秦名辩思潮中,名实之论乃是诸学之媒介,常为诸子论政的形式性架构。
儒家的正名主义发其端绪,法家的刑名之论曲备其详,典型代表了名辩思潮的政治化、实用化路径。
儒法之名论,勾勒出从“秩序”价值到“赏刑”手段的名论脉络,且阐发了法律的“圣人制礼(或立禁)”的法起源论与“定纷止争”的法功能论,搭建出中国古代法思想的基本框架。
儒、法皆“贵名之正”,无意于申说法制之“名”对社会之“实”的反映,而贵乎法制之“名”对社会之“实”的统制。
故而,儒法之名论不单显现了轴心时代关于法律学说共通的逻辑言说,更揭示了毫无二致的“法自君出”之本质精神。
关键词:儒家;法家;正名主义;刑名论中图分类号:DF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330(2012)06-0150-07一、先秦名论概述名实之论,常为诸子论政的形式性架构,故亦“常为诸学之媒介”(梁启超语)。
与先秦名辩思潮紧密相联,①儒法的名实论代表了名辩思潮的政治化、实用化路径,并为法家慎到、申不害、韩非阐扬光大。
②笔者试分三路略述其谱系。
其一,孔子的正名主义,逐渐发展出刑(形)名之论或称名实之论,成为后来一以贯之的法理学基础。
正如胡适所说:“孔子的正名主义已含有后来法理学的种子,看他说不正名之害可使…刑罚不中,民无所措手足‟,便可见名与法的关系。
”③名与实,即法律制度的静态文本与动态实践,是相分离的价值与事实,应然与实然层面。
在“墨辩”中,墨家后学以“取实予名”、“志功合一”的阐释,对传统名论进行了改良,④显示了从儒家偏重“虚名”到名实相当的递嬗轨迹。
⑤然而先秦名论的发展衍变,未能转向经验主义化的“重实”的法社会学观点,而是辐辏于统治术层面,缩聚为一种申韩循名责实式的“形名参同”,强调真正发挥法律制度辨别是非、观照现实并予以赏罚的实效。
⑥其二,邓析被称为先秦名辩思潮的创始人,法家的先驱,“最著名而且也许是最有趣的辩者”、⑦“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讼师”。
推理入门--第三节逻辑学的产生和发展逻辑学是一门有悠久历史的科学,早在2000多年前就产生了。
古代中国、古代印度和古希腊是逻辑学的三大发源地。
中国古代的逻辑学说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称为“名辩之学”。
名家的邓析以及稍后的惠施和公孙龙,儒家的孔子,墨家的墨子,都对名辩逻辑的产生做出了重要贡献。
后期墨家则在《墨经》中建立起一个逻辑体系,达到了中国古代逻辑发展的高峰。
此后,荀子、韩非等也对名辩逻辑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可惜的是,秦汉以后,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古代曾经兴盛一时的逻辑学说却走向了衰落,没有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直到近代,随着西方逻辑的传入,我国的逻辑研究才重又复兴,先秦时期名辩逻辑的宝贵遗产也得到了重视。
秦汉以后对逻辑的轻视,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重大的,许多人认为,这正是中国在近代科学舞台上大大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此,中国近代的先进分子们是深有感触的。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变法图强,向西方学习,成为中国的先进分子的共识。
以严复、王国维、胡茂如、王延直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认为,向西方学习以拯救祖国的首要任务,是向西方学习研究科学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就是逻辑学。
他们认为,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固然应该学习,但这不是最根本的,使西方发达的“命脉”即根本原因在于其研究科学的方法即逻辑学和其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故逻辑学之输入才是当务之急。
正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他们译介了不少西方传统逻辑著作,使西方传统逻辑系统输入我国,并在我国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印度古代的逻辑学说起源于印度公元1世纪左右盛行的辩论术,以婆罗门教的正理论和佛教的因明为代表。
因明最初在正理论的基础上产生,后经著名学者陈那和他的弟子改造,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由陈那改造过的因明被称为新因明,陈那之前的因明则称为古因明。
后来,正理论又吸收了新因明的成果,也获得了发展。
古希腊是西方逻辑的发源地。
古希腊的许多学者都不同程度地研究过各种逻辑问题。
公元前4世纪的亚里士多德集前人思想之大成,建立了西方逻辑史上第一个逻辑体系。
作者: 曾祥云
作者机构: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上海200433
出版物刊名: 广东社会科学
页码: 75-80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6期
主题词: 中国逻辑史;名辩;历史分期;西方逻辑;印度因明
摘要:中国逻辑史应当是以名辩为代表的我国本土逻辑思想发生发展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即是中国固有名辩思想发生发展的历史。
西方逻辑和印度因明在我国的输入及其研究情况,分别属于西方逻辑史和因明史的考察范围,它们既不是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对象,更不能将其作为区分中国逻辑史不同发展阶段的依据和标志。
从中国名辩思想本身的发展历程来看,它经历了先秦的创立时期、魏晋南北朝的持续发展时期、始于隋唐而终于明末的衰落时期、明末清初至20世纪80年代末的复兴时期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深入研究时期等主要发展阶段。
先秦名学问题及其研究方法的再讨论前言先秦名学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种重要学派,主要指的是对名和实的关系进行探讨的学说。
名学在先秦时期有着深远的影响,并对后世的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对于先秦名学的研究,在历史上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先秦名学的问题以及研究方法,希望能够对这一学派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启发。
一、先秦名学问题1. 名与实的关系先秦名学主要关注的是名和实的关系,即言语和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先秦时期,名家学说对名和实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名实二分”和“名实合一”。
名家认为,名和实是两个独立存在的东西,名是言语的符号,而实则是事物的本质。
他们认为,言语只是对事物的一种表达,而事物本身则存在于实际世界中。
名和实是有所区别的,二者并不等同。
2. 名学的方法论在名学的研究方法上,名家主张采取辩证的思维方式,通过批判和论证的方法来探讨名与实的关系。
他们强调逻辑推理和辩证思维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辩证的思维方式才能够揭示名与实之间的真正关系。
名学在研究方法上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重视从实际问题出发,寻求真理的方法。
3. 名学的意义先秦名学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名学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语言、思维和现实世界之间关系的理论观点,为后世思想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名学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后世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名学问题研究方法的再讨论1. 文献研究法在研究先秦名学问题时,可以通过文献研究法来进行探讨。
通过对先秦名家的著作和文献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可以深入了解名学的发展历程和理论观点。
文献研究法是研究名学问题的基础,只有深入了解名家的原始文献,才能够对名学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2. 比较分析法在研究名学问题时,可以采用比较分析法来进行研究。
通过对名学在先秦时期和后世的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名学的发展轨迹和影响。
收稿日期:2018-04-25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第61批面上项目“先秦名学原创逻辑研究”(2017M612893);重庆市博士后科研人员2017年特别资助项目“先秦名学逻辑思想研究”(Xm2017163)作者简介:姜李勤(1978— ),男,满族,内蒙古赤峰人,博士,遵义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博士后研究人员,主要从事中西比较哲学研究。
浅谈先秦名学之流变姜李勤(遵义医科大学,贵州遵义563006)摘 要:名学是诸子时代的重要思潮,但名学内部诸流派缺乏清晰的界定,对名家思想与其他诸子学派的交接与融合亦缺乏系统的认识。
汉代尊儒之后,名辩思潮日渐式微,儒家的名分观念与法家的刑名之学渐成气候,名教由此大行其道,名辩思想的议题与关怀则无人问津,此为历史遗留之缺憾。
以西方的逻辑思维传统为参照,诸子时代真正具备语言自觉及命题思维意识的正是名辩一派,但其学术不为世用,故而有如此宿命。
今日以学术而非治道的角度,重新审视名学与西方逻辑思维契接的可能,应为中西文化融会贯通的难得机遇。
关 键 词:名辩;名学;逻辑;伦理中图分类号:B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670(2018)04-0069-05 诸子时代有名家一派,《论六家要旨》与《汉书·艺文志》皆以此称名。
由名家迁衍出名辩、名学等诸多议题,与之相关者亦有法家刑名之学与儒家后起之名教,以上诸多范畴皆与“名”相涉,故可言名家与老庄之道家亦不无关切。
汉武之后,天下学术“一尊”儒家,名家之旨趣与孔子“正名”观念大相径庭,故而日渐衰微。
及至近世,西方逻辑在中国文化中渐成影响,名家及名学便引发广泛关注。
一、名学辩证胡适著《先秦名学史》,并未对名学之范畴加以厘定,实则其书对中国文化有无逻辑因素之问题并未采取悬搁或存疑的态度,将名学直接等同于西方逻辑,而对究竟何为逻辑之问题却悬而不论,如此则名学观念亦含混不清。
勘定名学之范畴,并非仅为廓清流派,根本诉求在于还原名学之关怀所在,进而对儒、墨、道、法诸家与“名”相关涉之理论做出澄清,或可为中国有无原创逻辑之问题提供参考。
先秦名学问题及其研究方法的再讨论
先秦时期名家学派的思想体系涉及到了众多的问题,其中核心问题即为“名实之辨”和“性命之辨”。
这些问题在当时受到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和理解,而对于学者们来说,研究先秦名学问题需要采用一些特殊的研究方法,才能够充分发掘历史文献中所包含的有价值的信息。
首先,研究先秦名学问题需要重视历史文献的整理和分析。
因为在先秦时期,名学思想的表达主要依靠于各种文献的记载。
比如《礼记》、《易经》、《庄子》等,这些文献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名学问题的重要资源。
因此,在研究中要注重对这些文献的搜集、整理和翻译,以确保理解所得的文献信息是准确的和完整的。
其次,研究先秦名学问题还需要借鉴文化考古学和认知人类学等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因为名学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较为复杂,而其内在意义又较为深刻,需要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解释。
例如,考古学可以提供古代社会制度、文化观念等信息,而认知人类学可以从认知过程的角度来研究名学问题,通过语言、符号等方式的研究,从人类认知的角度更深刻地理解名学思想体系。
此外,研究先秦名学问题还需要采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
因为名学思想涉及到的诸多问题,如本体论、道德伦理等,需要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探索。
比如,可以采用语言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名学思想的内在结构和体系。
总之,研究先秦名学问题需要整合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将各种方法的成果相互协调,从而深入挖掘先秦思想的价值。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今天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中国古代逻辑-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国古代逻辑是指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的逻辑思维方式和方法。
这种逻辑思维方式和方法,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演进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古代哲学并不像西方那样发展出一套严密的逻辑体系,但是从古代文献和经典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对于逻辑的思考和研究依旧影响着后人。
中国古代逻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
《道德经》、《庄子》等著作中,道家思想强调的是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辩证思维方式,主张哲学的本源是道,而道是无法用语言和概念完全表达的。
儒家思想则强调理性的运用,注重明辨事物的本质,通过反复推敲来达到正确的认识。
在这些思想的引导下,逐渐形成了中国古代独特的逻辑思维方式。
古代逻辑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注重认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整体性。
他们倾向于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并通过情理、道德、伦理等多个角度来进行思考。
其次,他们通过使用隐喻、比喻、谐音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思想和观点。
这种修辞的方式与西方逻辑中的严密推演和论证不同,却在中国古代的哲学著作中广泛运用。
中国古代逻辑的特点在于强调整体思维和情理察觉。
与西方的形式逻辑不同,中国古代逻辑更注重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强调观察事物的过程和情感上的体验。
同时,中国古代逻辑也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色,深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中。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逻辑虽然与西方的严密推理和演绎逻辑有所不同,但是它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修辞手法,以及对整体性和情理的重视,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以及后来的思想体系搭建了重要的思维框架。
同时,古代逻辑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思考方式也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Structure of the Article)本文将按照以下顺序探讨中国古代逻辑的起源、发展和特点,并进一步分析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价值以及现实意义。
在引言中,将对中国古代逻辑进行概述,并介绍本文的结构、目的和总结。
中国古典逻辑体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中国古典逻辑体系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基础和发展历程。
在中国古代,逻辑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它不仅被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和推理,还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中的决策和辩论中。
中国古典逻辑体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先秦时期,这是中国哲学发展的初期阶段。
在这个时期,逻辑思维开始被提出并被赋予了一定的形式和规则。
通过对论证和推理的研究,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们确立了一种以“辨论”为核心的逻辑思维方式。
中国古代逻辑体系在基本原理上强调了“推证”的重要性。
推证被视为一种通过前提得出结论的推理过程,它是判断和论证的基础。
在古代哲学思想中,推证的过程被认为是一种合乎逻辑规律的思考方式,它可以通过严密的辩证方法和演绎推理来保证论证的正确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典逻辑体系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演变。
在汉代,逻辑思维逐渐与其他学科如经学、儒家思想等相结合,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逻辑学派别。
在这个时期,逻辑学的研究内容不仅包括了推理和辨证思维,还扩展到了事物之间的关系、分类和定义等方面。
对于古代中国逻辑体系的评价,人们普遍认为它在推理和辩证思维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中国古典逻辑体系的发展和演变不仅对古代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于当代思维方法的启示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因此,深入研究中国古典逻辑体系,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还可以为当代思维方式的改进和创新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发。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下,将中国古典逻辑体系与现代科学思维结合,发展出适应时代需求的逻辑学体系,将对人类的认知和思考方式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如下:2. 正文2.1 古代中国逻辑的起源- 介绍古代中国逻辑的起源,可以提到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学派的逻辑观点;- 分析古代中国逻辑思想的背景,例如中国古代哲学、社会制度的特点等;- 探讨古代中国逻辑思想的发展过程,包括与其他学派的交流与影响。
先秦名学问题及其研究方法的再讨论先秦名学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种重要学派,其核心思想是探讨事物名称的本质和规律。
先秦名学的问题涉及到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哲学问题,如“名”与“实”的关系、名称的起源和发展、名称的分类等。
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方法也是多样的,包括文献研究、逻辑分析、辩证思维等。
以下将对先秦名学问题及其研究方法展开再讨论。
先秦名学问题主要涉及到名称与实物之间的关系。
在古代中国哲学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名称只是一种形式而实物才是真正的本体,而有另一种观点认为名称是实物的真正本体,实物只是名称的一种表象。
这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但在实际研究中我们应该注意避免陷入名实对立的二元思维。
我们可以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及逻辑分析,探讨名称与实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得到更全面准确的认识。
先秦名学问题还涉及到名称的起源和发展。
名称的起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从文字的产生、记号的形成、语言的发展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
我们可以通过考察古代文字的发展轨迹,分析不同文字的形态特征,了解文字如何逐渐成为表示名称的重要工具。
我们还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文献资料,考察名称的使用方式和变化趋势,从而了解名称的发展规律。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揭示先秦时期名称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先秦名学问题的方法可以采用多种途径。
文献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一种方法。
通过查阅古代文献,特别是先秦时期的经典著作,可以了解到古代学者对名学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逻辑分析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通过对名学问题的逻辑分析,可以揭示其内在规律和一般结构,从而得到更深入的认识。
辩证思维也是研究先秦名学问题的有效方法。
通过辩证思维,我们可以把问题放在更广阔的历史和哲学背景中思考,从而深化我们对名学问题的认识。
先秦名学问题及其研究方法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话题。
我们可以通过文献研究、逻辑分析、辩证思维等方法,揭示名称与实物的关系、名称的起源和发展等问题,为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提供重要启示。
中国逻辑史视野下的先秦易学与名辩学吴克峰(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300071)摘要:19世纪以来的中国逻辑史研究,比照西方逻辑,仅仅将先秦的名辩学看成是中国逻辑史的主要部分。
其间虽有对《周易》的涉及,但也是浅尝辄止。
本文从《周易》经、传产生的年代,特别是《周易》经、传的所蕴涵的逻辑内容与先秦名辩逻辑的代表的人物孔子、惠施、邓析等人的思想对比,说明先秦易学逻辑对名辩逻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得出《周易》的经、传发轫了中国古代逻辑中的推类理论,而名辩学尤其是墨家辩学的推类理论则是对自《周易》以来的推类逻辑传统的总结和提高的结论。
关键词:易学逻辑、名辩逻辑、推类Yi learning and Mingbian learning of first Qinfrom Chinese logic historyWu Ke-feng(Educational School of Marxism,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Abstract: The Chinese logic history in over 19 centuries studies, contrasting the western logic, only put Mingbian learning of first Qin's as to the main part of Chinese logic history. There is less studies to Zhouyi. The paper explains the deep influence of the Yi learning logic to Mingbian logic in first Qin, which was from the age for writing the Jing and Zhuan of Zhouyi to study, and especially from the contrasts of logical contents in the Jing and Zhuan of Zhouyi with the logical thought of Mingbian at first Qin, that were the thought of representative person, example Confucius, Huishi and Dengxi, etc. I got the conclusion which the Jing and Zhuan of Zhouyi were the beginning of the theory of the deducing on the type in Chinese ancient logic, and which the theory of the deducing on the type of Mingbian learning, especially Mobian learning were the summary and increase to the logical thought in Zhouyi.Key words:the logic of Yi learning, the logic of Mingbian learning, the deducing of on the type19世纪末期以来,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和瓜分,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介绍西学以图强,逻辑学也成为主要的引进介绍学科。
随着西方逻辑学的引入,自然引发了与中国传统逻辑的对比问题。
以严复、章太炎、梁启超、章士钊以及胡适为代表,把关注中国逻辑的目光都放到了先秦的名辩学上。
严复首先将“Logic”译为“逻辑”,同时也译为“名学”,他将英国19世纪著名逻辑学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年)所著《逻辑学体系》译为《穆勒名学》,将英国的耶方斯(W.S.Jevons,1835-1882年)所著的《逻辑入门》译为《名学浅说》,他还组织了专门讲授逻辑学的“名学会”。
章太炎、梁启超、章士钊将西方逻辑、中国逻辑、印度因明逻辑作了比较研究。
梁启超著有《墨子之伦理学》、《墨子学案》等,将墨学看成是中国古代逻辑学的代表。
章士钊在其出版的《逻辑指要》一书的后面附有《名墨訾应论》、《名墨方行辩》等六篇论文,他还说:“逻辑起于欧洲,而理则吾国所固有……先秦名学与欧洲逻辑,信如车之两轮,相辅而行。
”1胡适先生写出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逻辑史的专著,并以《先秦名学史》命名。
但是,他们将中国逻辑史研究的焦点聚集在先秦名辩学的同时,也不否认《周易》在中国逻辑史中的重要地位。
严复在《穆勒名学》的按语中指出《周易》所运用的是“外籀”(即演绎)法。
胡适还将《周易》看成是孔子的正名逻辑的一部分,对《周易》中的符号、象、辞作了讨论,对“《易经》还作了语法、语义与语用的全面论述。
”2胡适的说法虽然不被后来的学者认同,但却表明了他对《易经》中逻辑思想的关注。
近年来随着中国逻辑史研究的逐步深入,一方面逐步扩大了中国逻辑史研究的范围,逐步摆脱了只要谈中国古代逻辑必然圄于古代名辩学的窠臼;另一方面对中国古代逻辑的主导类型的研究也取得很大的进步,不再以西方逻辑的标准机械裁定中国逻辑,一些学者开始把“推类”或“类推”看成是中国逻辑的主要特征,或者是主导的推理类型和逻辑形式。
沈有鼎先生认为,“‘类’字在古代中国逻辑思想中占有极重要位置……在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类比推理有着极广泛的应用。
”3崔清田先生认为,“由此,以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同异为依据的‘推类’(或‘类推’)就成了古代文献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种推理。
”4在温公颐、崔清田主编的“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中国逻辑史教程》(修订本)中,还把“《周易》的逻辑思想”放在第一章的重要位置,指出《周易》是古代“推类”的发韧。
5一关于《周易》的成书年代。
《周礼·春官宗伯·大卜》记载:“掌三易之法,一1转引自温公颐、崔清田主编《中国逻辑史教程》(修订本),第334页,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
2温公颐、崔清田主编《中国逻辑史教程》(修订本),第341页,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
3沈有鼎着《墨经的逻辑学》第4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2版。
4温公颐、崔清田主编《中国逻辑史教程》(修订本),第5页,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
5同上书,第10页。
曰连山,二月归藏,三月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传说古代除《周易》外,还有以艮为首的《连山》和以坤为首的《归藏》。
关于三易,有人说夏代流传《连山》易,殷代流传《归藏》易,而周代则是《周易》;另从《左传》、《国语》有关卜筮的记载和其中有些记载是《周易》中所没有情况看,历史上确实存在过《连山》和《归藏》。
尚秉和先生认为:“其在春秋时,三易并占……后《连山》、《归藏》亡于晋永嘉之乱。
”6今存《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
《汉书·艺文志》说:“人更三圣,历时三古”。
说的是伏羲画八卦,周文王将八卦重演相叠为六十四卦,而且将每卦后面系上卦爻辞以解卦,最后孔子作《易传》以解经。
其实这无非说明《周易》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时间。
虽然这种说法近代学者多持怀疑态度,尤其是孔子是否作《易传》的问题持怀疑态度的人更多。
但是新近的考古学等研究表明,“人更三圣”的说法也不是没有根据的。
19世纪末在殷墟发现甲骨文,对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1917年王国维先生著《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名篇,在甲骨文中考出王亥之名。
之后到1929年,顾颉刚先生作《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详细考述了《周易》经文中王亥丧牛于易,高宗伐鬼方,帝乙归妹,箕子之明夷,康侯用锡马蕃庶等事迹。
如《旅》卦上九说:“丧牛于易”,顾颉刚先生考为王亥事迹,而“王亥为殷之先公”7。
如《既济》九三爻辞:“高宗伐鬼方”。
“高宗”据《尚书·高宗肜日》,即商王武丁,所述武丁时史事,当在公元前1250-1192年之间。
8李学勤先生经考证指出:“实际上鬼方只是商代通行的词,西周以后即成陈迹”9。
再如《归妹》六五爻辞:“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
”帝乙是帝辛(纣)的父亲。
10“帝乙归妹即帝乙嫁女于周文王”,“袂代指嫁妆。
爻辞是说妹妹的嫁妆要比姊姊(君夫人)的嫁妆还要漂亮”,周文王与殷王帝乙帝辛同时,迫于当时周日盛而殷日衰的客观形势,帝乙嫁女于周以联姻。
冯时先生的考证认为:“归妹卦爻辞通过周文王娶女于帝乙之事而对殷纣关系的阐明,证明此卦名实即文王赴殷迎亲时占筮始定,它是对帝乙归妹的实录,这意味着易卦卜甲实际就是文王逆女于殷的遗作。
”11以上例子说明,“《周易》中所见人物和及其事迹,确实是很古老的。
经文的形成很可是在周初,不会晚于西周中叶。
顾颉刚先生的观点,看来是可信的。
”12朱伯昆先生说:“近人顾颉刚于《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一文中,指出康候即卫康叔,卦6尚秉和著《周易尚氏学》第3页,中华书局,1980年5月第1版。
7转引自李学勤着《周易经传溯源》第2页,长春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8《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性成果报告》第88页,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0年10月。
9李学勤著《周易经传溯源》第9页,长春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10《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性成果报告》第88页,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0年10月。
11以上引文参见冯时着《中国天文考古学》,第401-403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12李学勤著《周易经传溯源》第14页,长春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于卫,乃周武王之弟,称康叔。
其事迹在武王之后,从而认为卦辞非文王所作:断定《周易》成于西周初叶。
但是,传统的‘人更三圣’说,也有其合理的因素,即承认《周易》包括传文部分,非一时一人所作,而是陆续形成的,承认卦爻辞的形成同周王朝的建立有密切的关系……关于《周易》经文形成的年代,近人虽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认为,其基本素材是西周初期或前期的产物。
因为卦爻辞所提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其下限没有晚于西周初期的。
”13所以《周易·系辞下》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周之事邪?”又说:“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还是有根据的,只是说易为一人所作不准确,但易形成于那个时代是没有大问题的。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有“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