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1(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8.11 KB
- 文档页数:3
基于大单元教学设计的高中物理教案课题名称:必修第二册8.3《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课型:新授课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动能的概念,利用动能定义式进行计算。
2. 理解动能定理表述的物理意义,并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
3. 恒力作用下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功的公式推导动能定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动能概念的理解;。
2.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3. 恒力作用下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功的公式推导动能定理。
难点:1. 对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2. 恒力作用下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功的公式推导动能定理。
三、教学环节[新课导入]我们知道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重力做功对应于重力势能的变化,弹簧弹力做功对应于弹性势能的变化。
那么动能和力的做功有关吗?例如:炮弹在炮筒内推力的作用下速度越来越大,动能增加,这种情况下推力对物体做了功。
出示图片:炮弹在炮筒的推力的作用下运动本节我们就来探寻动能的表达式以及动能的变化与力的做功的关系。
[主干知识导引][概念梳理夯实基础]1.动能的特征(1)是状态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或某一时刻的速度)相对应.(2)具有相对性:选取不同的参考系,物体的速度不同,动能也不同,一般以地面为参考系.(3)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只有正值,没有负值.2.动能的变化(1)ΔE k=12mv22-12mv21为物体动能的变化量,也称作物体动能的增量,表示物体动能变化的大小.(2)动能变化的原因合力对物体做功是引起物体动能变化的原因,合力做功的过程实质上是其他形式的能与动能相互转化的过程,转化了多少由合力做了多少功来度量.3.对动能定理的理解(1)表达式W=ΔE k中的W为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2)动能定理描述了做功和动能变化的两种关系.①等值关系:物体动能的变化量等于合力对它做的功.①因果关系:合力对物体做功是引起物体动能变化的原因,做功的过程实质上是其他形式的能与动能相互转化的过程,转化了多少由合力做的功来度量.4. 动能定理在解题中的应用动能定理与牛顿运动定律是解决力学问题的两种重要方法。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章节一: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能的概念。
2. 让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含义。
教学内容:1. 动能的定义。
2. 动能定理的表述。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讨论物体运动时具有的能量。
2. 讲解动能的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3. 解释动能定理:物体的动能变化等于所受外力做的功。
教学评估:1. 提问:动能的定义是什么?2. 提问:动能定理的含义是什么?章节二:动能的计算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动能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了解影响动能的因素。
教学内容:1. 动能的计算公式。
2. 影响动能的因素。
教学步骤:1. 讲解动能的计算公式:动能= 1/2 m v^2,其中m 为物体的质量,v 为物体的速度。
2. 讨论影响动能的因素:质量、速度。
教学评估:1. 提问:动能的计算公式是什么?2. 提问:影响动能的因素有哪些?章节三:动能定理的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让学生学会利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1. 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利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步骤。
教学步骤:1. 讲解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物体在不同高度的动能计算、物体碰撞等问题。
2. 介绍利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步骤: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列式求解。
教学评估:1. 提问: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有哪些?2. 提问:利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章节四: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复杂问题。
2. 让学生理解动能定理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动能定理在复杂问题中的应用。
2. 动能定理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 讲解动能定理在复杂问题中的应用: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物体在空气阻力的影响下的运动等。
2. 强调动能定理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能量守恒、力学问题解决等。
教学评估:1. 提问:动能定理在复杂问题中的应用有哪些?2. 提问:动能定理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是什么?章节五:总结与复习教学目标:1. 让学生复习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知识点。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动能的概念。
2. 理解动能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教学内容:1. 动能的定义:介绍动能的定义,即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 动能的单位:解释国际单位制中动能的单位,即焦耳(J)。
3. 动能与速度的关系:阐述动能与物体速度的关系,即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教学活动:1. 引入动能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动能的概念。
2. 通过示例或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动能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作业与评估:1. 让学生回答动能的定义和单位。
2. 让学生解释动能与速度的关系,并给出实例。
第二章:动能的计算教学目标:1. 学会计算物体的动能。
2. 理解动能计算公式的含义。
教学内容:1. 动能计算公式:介绍动能计算公式,即动能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速度的平方的一半。
2. 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解释动能与物体质量和速度的关系,即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教学活动:1. 讲解动能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 通过示例或练习,让学生运用动能计算公式计算不同物体的动能。
作业与评估:1. 让学生回答动能计算公式及其含义。
2. 让学生运用动能计算公式计算给定物体的动能。
第三章:动能定理教学目标:1. 理解动能定理的概念。
2. 学会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1. 动能定理的定义:介绍动能定理的定义,即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2. 动能定理的应用:解释如何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例如计算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动能变化。
教学活动:1. 讲解动能定理的概念和推导过程。
2. 通过示例或练习,让学生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
作业与评估:1. 让学生回答动能定理的定义及其应用。
2. 让学生应用动能定理解决给定的问题。
第四章: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目标:1. 学会将动能定理应用于实际问题。
2. 理解动能定理在物理学和工程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动能定理与实际问题的关系:介绍如何将动能定理应用于实际问题,例如计算物体在碰撞、抛射和摩擦力作用下的动能变化。
7.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动能的定义式,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②.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①.运用归纳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②.对比分析动力学知识与动能定理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能定理的归纳推导,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动能的概念和表达式。
2、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授课类型】新授课【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教具与教学媒体】多媒体投影、ppt课件、黑板、粉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通过本章第一节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复习重力势能的表达式和动能的定义。
重力势能:mgh P =E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例如:跑动的人、下落的重物。
二、新课教学思考:物体的动能与哪些量有关?情景1:让滑块A 从光滑的导轨上滑下,与木块B 相碰,推动木块做功。
A 滑下时所处的高度越高,碰撞后B 运动的越远。
情景2:质量不同的滑块从光滑的导轨上同一高度滑下,与木块B 相碰,推动木块做功。
滑块质量越大,碰撞后木块运动的越远。
师:根据以上两个情景,说明物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速度和质量有关,且随着速度和质量的增大而增大。
所以动能的表达式应该满足这样的特征。
另外,物体能量的变化一定伴随着力对物体做功,所以我们还是从力对物体做功来探究物体动能的表达式。
(一)动能的表达式首先我们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设物体的质量为m ,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 ,速度由v 1增加到v 2,如图所示。
试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力F 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用m 、v 1、v 2表示)。
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ma F =又根据运动学规律 al v v 22122=- 得av v l 22122-= 则力F 对物体所做的功为: 21222122212221212)(2mv mv v v m a v v ma Fl w -=-=-⋅== (1)从这个式子可以看出,“221mv ”是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物理量,它的特殊意义在于:①与力对物体做的功密切相关;②随着物体质量的增大、速度的增大而增大。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能的概念和意义。
2. 让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基本原理。
教学内容:1. 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动能定理的表述和意义。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讨论物体的运动和它的能量。
2. 讲解动能的概念:解释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3. 介绍动能定理:阐述动能定理的表述和意义。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的理解。
2. 确认学生对动能定理的表述和意义的理解。
第二章:动能的计算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动能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能够应用动能定理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内容:1. 动能的计算公式。
2. 动能定理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回顾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讲解动能定理的应用: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动能计算公式的掌握。
2. 确认学生能够应用动能定理解决简单问题。
第三章:动能定理的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让学生理解动能定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动能定理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2. 动能定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讲解动能定理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2. 讨论动能定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动能定理应用的理解。
2. 确认学生能够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章: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综合应用动能和动能定理解决复杂问题。
2. 让学生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解决复杂问题。
2. 动能和动能定理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 讲解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解决复杂问题。
2. 强调动能和动能定理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动能和动能定理综合应用的理解。
2. 确认学生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教学目标:1. 让学生总结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学习内容。
高中物理《动能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理解动能的概念和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
o掌握动能定理的数学表达式和应用方法。
o能够运用动能定理解释和计算有关物理现象和问题。
2.过程与方法:o通过实验和理论推导,让学生感受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和重要性。
o引导学生通过逻辑推理和数学计算,深入理解和应用动能定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动能定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o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2.教学难点:动能定理的推导和复杂问题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小车、弹簧、斜面、光电门等。
2.多媒体课件:包含动能的概念、动能定理的推导、实验演示、例题解析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o通过回顾功和能的关系,引出动能的概念和动能定理的重要性。
o提问学生:“你们知道物体为什么能够运动吗?动能是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新课内容讲解o动能的概念:解释动能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o动能定理的推导:通过理论推导,让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和数学表达式。
强调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o动能定理的应用:通过举例和实验演示,让学生感受动能定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求解变力做功、分析物体运动过程等。
3.实验探究o利用小车、弹簧、斜面等实验器材,设计实验验证动能定理的正确性。
o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处理。
4.课堂练习与讨论o出示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动能定理解答有关问题。
o讨论动能定理在日常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应用,如机械能守恒、碰撞问题等。
5.课堂小结o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方法。
o提醒学生注意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和限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6.布置作业o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动能的概念,知道动能的表达式及单位。
(2)理解动能定理的内容,能用动能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动能的表达式,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2)通过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动能的概念和表达式。
(2)动能定理的内容和应用。
2、教学难点(1)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
(2)用动能定理解决变力做功和多过程问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汽车加速行驶和运动员投掷铅球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运动状态与能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动能的概念。
(二)新课教学1、动能的概念(1)提问:什么是动能?物体的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2)引导学生思考:质量不同的物体,以相同的速度运动,它们的动能相同吗?速度不同的物体,质量相同,它们的动能相同吗?(3)通过举例分析,让学生明白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就越大。
2、动能的表达式(1)提出问题:如何定量地表示物体的动能?(2)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推导:假设一个质量为 m 的物体,在恒力F 的作用下,沿直线运动,初速度为 v1,经过一段位移 s 后,速度变为 v2。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 = ma根据运动学公式:v2^2 v1^2 = 2as联立可得:Fs = 1/2mv2^2 1/2mv1^2(3)解释式子的含义:Fs 表示力 F 对物体做的功,1/2mv2^21/2mv1^2 表示物体动能的变化量。
从而得出动能的表达式:Ek =1/2mv^2(4)强调动能的单位是焦耳(J),1J = 1N·m = 1kg·m^2/s^23、动能定理(1)结合上述推导过程,引出动能定理的内容: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量。
动能动能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动能的概念:(1)知道什么是动能。
(3)正确理解和运用动能公式分析、解答有关问题。
2.掌握动能定理:(1)掌握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的计算,理解“代数和”的含义。
(2)理解和运用动能定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1.本节重点是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2.动能定理中总功的分析与计算在初学时比较困难,应通过例题逐步提高学生解决该问题的能力。
3.通过动能定理进一步加深功与能的关系的理解,让学生对功、能关系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这是本节的较高要求,也是难点。
三、教具投影仪与幻灯片若干。
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初中我们曾对动能这一概念有简单、定性的了解,在学习了功的概念及功和能的关系之后,我们再进一步对动能进行研究,定量、深入地理解这一概念及其与功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设计1.什么是动能?它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主要是初中知识回顾,可请学生举例回答,然后总结作如下板书: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它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下面通过举例表明:运动物体可对外做功,质量和速度越大,动能越大,物体对外做功的能力也越强。
所以说动能是表征运动物体做功的一种能力。
2.动能公式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定量关系如何呢?我们知道,功与能密切相关。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做功来研究能量。
外力对物体做功使物体运动而具有动能。
下面我们就通过这个途径研究一个运动物体的动能是多少。
用投影仪打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光滑水平面上一物体原来静止,质量为m,此时动能是多少?(因为物体没有运动,所以没有动能)。
在恒定外力F作用下,物体发生一段位移s,得到速度v(如图1),这个过程中外力做功多少?物体获得了多少动能?这样我们就得到了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定量关系:物体的动能等于它的质量跟它的速度平方的乘积的一半。
用Ek表示动能,则计算动能的公式为:E K=1/2mv2由以上推导过程可以看出,动能与功一样,也是标量,不受速度方向的影响。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1.2 动能的概念介绍1.3 动能定理的介绍1.4 学习目标与意义第二章:动能的计算2.1 动能的定义公式2.2 动能与速度、质量的关系2.3 动能的单位与量纲2.4 动能的计算实例第三章:动能的转换与守恒3.1 动能与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3.2 动能守恒定律的原理3.3 动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实例3.4 动能守恒定律的解释与应用第四章:动能定理4.1 动能定理的表述4.2 动能定理的证明4.3 动能定理的应用实例4.4 动能定理在其他物理学领域的应用第五章:动能与碰撞5.1 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5.2 动能守恒在碰撞问题中的应用5.3 动能的损失与能量转化5.4 动能定理在碰撞问题中的应用实例第六章: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6.1 重力势能与动能的转换6.2 弹性势能与动能的转换6.3 能量守恒在动能与势能转换中的应用6.4 动能与势能转换的实例分析第七章:动能与功的关系7.1 功的定义与计算7.2 动能的变化与外力做功的关系7.3 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7.4 动能与功的实例分析第八章:动能定理在机械运动中的应用8.1 机械能守恒的条件8.2 动能定理在直线运动中的应用8.3 动能定理在曲线运动中的应用8.4 动能定理在复杂机械系统中的应用第九章:动能定理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9.1 火箭推进原理与动能定理9.2 汽车动力学与动能定理9.3 动能定理在体育运动中的运用9.4 动能定理在其他工程技术领域的应用10.1 动能和动能定理的主要概念回顾10.3 动能定理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10.4 拓展阅读和学习资源推荐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动能的概念介绍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包括动能的定义、计算公式以及动能与速度、质量的关系。
补充和说明: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动能的计算公式为K = 0.5mv^2,其中K表示动能,m表示物体的质量,v表示物体的速度。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介绍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动能,并引入动能定理。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它在物理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学习动能和动能定理,学生将能够理解物体运动时的能量转换和守恒。
1.2 学习目标了解动能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掌握动能的计算公式理解动能定理的内容及其应用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互动讨论法和实验演示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实验观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
第二章:动能的定义和计算2.1 动能的定义动能的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2 动能的计算公式单质点物体动能的计算公式:K = 1/2 mv^2,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
2.3 动能的物理意义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越大、速度越快,动能越大。
第三章:动能定理3.1 动能定理的内容动能定理: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3.2 动能定理的数学表达式W = ΔK,其中W为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ΔK为物体动能的变化量。
3.3 动能定理的应用动能定理可以用来计算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速度的变化,或者物体重心的移动距离。
第四章: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实验验证4.1 实验目的验证动能的计算公式和动能定理的正确性。
4.2 实验原理利用实验装置,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和速度,计算动能,并测量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4.3 实验步骤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按照实验指导书进行操作。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分析实验数据,验证动能的计算公式和动能定理的正确性。
第五章:动能和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5.1 实际问题举例举例说明动能和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汽车行驶、运动员投掷等。
5.2 解题步骤引导学生运用动能和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讲解解题步骤和方法。
5.3 总结本节课通过学习动能和动能定理,使学生能够理解物体运动时的能量转换和守恒,并能够运用动能和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一、课题:《动能和动能定理》
二、课时安排:3小时
三、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动能,熟悉动能定理在实际中的应用;
2. 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技能,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动能定理的重要;
3. 通过动能定理,学习如何去分析一般的动量题;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及科学研究习惯,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分析思
考能力。
四、教学内容:
1. 动能:了解什么是动能,动能的计算公式,动能的定义与特点;
2. 动能定理:掌握动能定理的原理,用动能定理分析物体动量的变化;
3. 能量守恒:举一反三,让学生得出能量守恒的原则;
4. 动能实验:体会动能定理的重要,使用实验仪器,掌握动能实验的
技能。
五、教学方法:
1. 探究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方法
去思考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实验性教学法:实验把握动能定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定理的重要,增强学生的实验技能。
3. 问题式教学法:提出问题,总结定理的应用,让学生找出错误解,
以及针对类似问题的解决办法。
六、教学器械:力学实验仪器,ifc上机教学软件。
七、教学评价:
1. 组织形式:总结过程,活动,体验;
2. 课堂上的讨论:有充分的讨论时间,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3. 评价学生学习能力:通过实验室作业,考核学生学习成果;
4. 对学生的咨询:在上课讨论,询问非常有用的问题,它可以帮助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
No matter what you do, do not rush to return, because sowing and harvesting are not in the same season, and there is a period of time between them. We call it persistence.精品模板 助您成功!(页眉可删)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1 一、教材分析: 动能定理是本重点,也是整个力学的重点。动能定理是一条适用范围很广的物理定理,但教材在推导这一定理时,由一个恒力做功使物体的动能变化,得出力在一个过程中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然后逐步扩大几个力做功和变力做功及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情况。这个梯度是很大的,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动能定理,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寻找物体动能的变化与那些力做功相对应。
二、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能的符号和表达式和符号,理解动能的概念,利用动能定义式进行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表述的物理意义,并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 3、深化性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含义,区别共点力作用与多物理过程下动能定理的表述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动学公式推导动能定理 2、理解恒力作用下牛顿运动定律与动能定理处理问题的异同点,体会变力作用下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物理学中定性分析与定量表述的关系,学会用数学语言推理的简洁美。
2、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会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理解动能定理的含义与适用范围,会利用动能定理解决有关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 通过上节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功与速度变化的平方成正比。 问:动能具体的数学表达式是什么? (二)动能表达式的推导 1、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所以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动能和动能定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2.理解动能的概念,掌握动能的计算式.
3.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探索研究和科学思维能力的训练.
4.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
题.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自主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通过对动能定理的应用,培养学生对过程分析能力,以及建立“物理模型”和“物理情景”的能力
【教学重点】
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1、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2、对物理过程的分析与初末状态的选取
【导入新课】
☆问题1:重力势能的变化跟重力做功的关系是什么?
☆问题2:弹性势能的变化跟弹力做功的关系是什么?
☆问题3:猜想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课前预习效果
问题1:设物体的质量为m,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 的作用下在光滑水平面上发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1 增加到v2,试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力F 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 用质
量和速度表达)
问题2:若上题中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其他条件不变,推导合力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
问题3:问题2 中的恒定拉力F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其他条件不变,推导合
力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
问题4:一个物体从倾角为θ 的斜面的顶端由静止开始下滑,斜面长L,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物体到达斜面底端的速度为v,推导合力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
二、新课学习一动能
1、动能的概念
2、动能的公式:
3、动能的单位:
练1:关于对动能的理解,下列说法是正确()
A、凡是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B、
动能总是正值
C、一定质量的物体,动能变化时,速度一定变化;但速度变化时,动能不一定变化
D、动能不变的物体,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练2、一个质量为80kg 的男同学,以1m/s 的速度匀速行走,动能为多大?若一只质量为5kg 的小狗也有同样大小的动能,小狗的速度多大?
思考:动能是矢量还是标量?动能和速度的关系?
4、对动能的理解:
三、新课学习二动能定理
1 动能定理的内容:
2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3动能定理的意义
当合力对物体做正功时,物体的动能
当物体克服合外力做功时(合力对物体做负功),物体的动能
练3、对于功与能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功就是能,能就是功
B、功可以变成能,能可以变成功
C、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D、功是能量的量度
练4、一物体速度由0 增加到v,再从v 增加到2v,外力做功分别为W1 和W2,则W1 和W2 关系正确的是( )
A、W1 = W2
B、W2 = 2 W1
C、W2 =3 W1
D、W2 = 4 W1
练5、一质量为2 kg 的滑块,以4 m/s 的速度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向左滑行,从某一时刻起,在滑块上作用一向右的水平力,经过一段时间,滑块的速度方向变为向右,大小为4 m/s,在这段时间里水平力做的功为( )
A.0
B.8 J
C.16 J
D.32 J
【学生合作学习】
例题:一个质量为25kg 的小孩从高度为2.0m 的滑梯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取
g=10m/s2,求:
①若滑梯为光滑斜面,小孩滑到底端时的速度为多大?
②若滑梯为光滑曲面,小孩滑到底端时的速度为多大?
③若滑梯为曲面且不光滑,小孩滑到底端时的速度为2.0m/s,则摩擦力做功为多少?
总结1:动能定理既适用于力做功,也适用于力做功;
既适用于运动,也适用于运动
总结2:体会牛顿运动定律解题和动能定理解题的不同,学会选择
练6 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m =5×103kg,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的路程为s
=5.3×102m 时,达到起飞的速度v =60m/s,在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飞机重量的0.02 倍(k=0.02 ),求:飞机受到
的牵引力
总结3: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作
业布置:教材74 页2、3、4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