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标下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下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下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下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浅谈新课标下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作者:————————————————————————————————日期:

2

浅谈新课标下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新课标下,对学生的提问能力的培养既需要改变教学观念与意识,又需要提高教学技巧。

一、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必要性

1、提问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一个没有问题的学生就是没有思考的学生,没有思考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灵魂,一个没有思考、没有灵魂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是一个即将被淘汰的民族。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我国已经成为制造强国,但还远不是科技强国,原因是原创较少,模仿较多,就是创新能力不够,最终的原因源于教育。现行的教育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与积累,而忽视知识的创新,教师缺乏创新就会培养出一批缺乏创新能力的学生,一批批缺乏创新能力的学生走向社会就形成了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

我国是国际上公认的中学生奥赛强国,但这么多年我国本土无人获诺贝尔奖,原因也是我们的教育缺乏创新。例如,世界上第一次发现激素的人英国的斯他林和贝利斯大胆地用一种新方法证明促胰液素的存在,他们的方法看似简单(剪下一段小肠,刮下黏膜,与稀盐酸混合,然后将其提取液注入小肠静脉中,发现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从而证明促胰液素的存在),实际上是在沃泰默的实验基础上一点创新(只留下黏膜,从而排除神经系统的干扰)。对此巴甫洛夫对自己的学生说:我们失去了一个发现真理的机会。可见,创新对于科学发明之重要性。

2、提问是探究性学习的必要环节

探究性学习首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教师创设情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探究性学习重视的是发现问题过程,而不是结论。只有发现问题才能提出问题,因此,提出问题正是探究性学习所特别强调的,是探究性学习的必要环节。

3、经常提问能养成好的学习与思考习惯

条件反射的建立需要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反复结合,形成的条件反射还需要不断强化。习惯不是一天两天、一次两次就能形成的,而是要靠长期的积累。好习惯一旦形成将受益终生。学生经常提问也可以形成一种习惯,所谓“做学问”就是说学习与提问是紧密联系的,古人能做到不耻下问想必是领悟到提问对学习的真正意义。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有学必问的习惯,学生养成了提问的习惯就会受益终生。

4、提问能提高学习成绩

有一些学生担心经常提问是否会浪费时间。一般来说,爱提问的学生成绩都不会差,经常提问的学生更是如此。只要有思考就会有问题,而学生经常提问就要勤思考,思考问题就是认真学习的表现,就是最有效地利用时间,带着问题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的学习。常言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没有理由认真学习、勤思考、经常提问的学生的成绩会很差。本人在2003届就有两名学生李建衡和唐启坤在高三时期几乎每日必问,最后高考生物单科都超过700分。

二、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提问

1、教师自己要有问题意识

新课标改革的关键是教育思想的改变,传统的思想对教师的要求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不是鼓励和引导学生提问,所以传统的教学教师是权威,是课堂的主宰,教师的主

要任务在于知识的讲授,很少注重学生的提问,也很少有学生提问的时间与氛围,学生与教师就某个问题争论更是少见。传统的教学目标也是注重在课堂上解决多少问题而不是看学生提出多少问题。而实际上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一个勤于思考的学生,没有问题的课堂不是一个好的课堂。行为的改变源于思想的改变,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和思维的活跃。所以要使学生善于提问首先必须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要有问题意识。

2、教师要打消顾虑

有的教师不鼓励学生提问或不喜欢有的学生提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是怕自己一时回答不上来,显得难为情。其实教师大可不必担心。孔子说过,师不必不如弟子,教师不是万能的,没有人是万能的。学生能提出连教师都无法回答的问题正好说明学生问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是经过认真思考过的。教师坦然地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正说明了教师的真诚,,更激发了学生的探索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信心与勇气。生物学涉及面很广泛,发展又迅速,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是教师都能回答得出来的,何况生物学本身还有很多未知的东西,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仅我们教师回答不上来,也许没有人能回答上来。这不正说明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成效吗?如在学到中心法则时就有学生问到阮病毒的蛋白质的增加是通过复制还是先形成RNA再翻译成蛋白质,还是有其它的途径呢?这是很多教师都一时无法回答上来的,包括我自己。这说明学生思考之深,同时也能促进教师继续探索。其实学生的挑战不仅不会威胁到教师的权威,相反,教师需要来自学生的挑战,以便在互动的过程中发挥作用,正所谓学无止境、教学相长。

3、创设情景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条件、环境与氛围,让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通过联想、推理、综合与分析形成科学的观点。说明问题是启动学生思维活动的阀门,没有问题的情景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活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用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但有时,由于学生知识水平有限、生活经验不足,可能提不出问题,教师可以努力创造条件,为学生去构造发现问题的平台,将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要学习的新的概念之间架一座桥梁,创设契机,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细胞的癌变》一节时为了让学生探究鼻咽癌发病的原因,教师先给出不同人群的鼻咽癌发病率的情况(单位:1/10万):全世界1以下、中国最北方2-3、四会(男/女)25.1/12.1、中山(男/女)21.7/8.7 、香港(男/女)24.3/10.2、广东中部讲粤语的男性30-50、在泰国的泰国人5、中泰混血儿11、在泰国的中国人16,然后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最后学生提出鼻咽癌发病的原因可能与几个因素有关:与种族有关;与性别有关;与生活习惯有关;与气候有关;与环境污染有关;与讲粤言有关。当然要证明某一种原因还要作进一步的调查。但学生能从教师给出的情景能发现问题和提出一些问题,所以在课堂上教师的驾驭意识不能太强,教师主要是设置情景,让学习思考、提问,而不是代替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4、制造悬念与矛盾

“学贵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结合教材与自己的认知体系,揭露其中的矛盾,问题自然就会从矛盾中产生。例如:在学到血糖的变化时讲到血糖可以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肝糖原可以分解成血糖而肌糖原不可以,就有学生提问:为什么肌糖原不可以分解成血糖?肌糖原的去向是什么?有同学甚至问为什么肌糖原不可以分解成葡萄糖,把血糖与葡萄糖混为一团。说明提问的学生已经意识到肝糖原和肌糖原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而课本上并没有说明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善于思考的同学就会有疑问。

5、及时鼓励与表扬

造成学生不问问题或少问问题的原因各不相同:第一类是不知道该问什么问题,没有问题可问,这类学生是没有思考,没有求知欲;第二类是有问题问,但不知该怎么问,不

知从哪里开口,是方法问题;第三类是不敢问,是属于性格内向;第四类是怕在老师和同学暴露自己的无知,是性格自负或自尊心特别强的表现。

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对策,如针对第一、二类学生是鼓励学生课堂上认真学习、认真思考,积极提出问题,对他们提出的幼稚的问题不要嘲笑,要肯定这种提问的精神;针对第三、四类学生以激励、宽容、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使他们从提问中体验成功的愉悦。不要以平常的思维来判断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尤其对学生提出的意料之外的问题不要轻易否定。这样使每一个学生都有问题可问,每一个学生都敢问,每一个学生都愿意问甚至喜欢问,使提问成为大多数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6、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传统的课堂氛围过于紧张、严肃甚至压抑,不利于学生提问,而新课标所倡导的宽容、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发挥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给学生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民主与自由的课堂氛围中不知不觉进入角色,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在思想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打破了教师在教学中的绝对权威,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与平等,就有了师生互动,有了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轻松愉悦的氛围也使学生感到尊重和理解,充分唤醒学生求知欲望和参与的激情。很难想象在紧张、压抑的氛围中学生会提出有创造性的问题。欧美一些国始开始尝度试教师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从而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对人的创造力的价值追求。

三、怎样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1、提问的源泉是勤奋思考

“为学患无疑”,没有问题的学习不是积极、主动的学习,只要有思考就一定有疑问。主动学习是将所学新知识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之中,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在整合过程中必有矛盾与冲突,有矛盾与冲突就一定有问题;被动学习只是上课听讲而不积极思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故没有问题可提。如果学生勤学习、勤思考问题自然会产生。如在学到神经细胞膜的电位变化时讲到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前是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时钠离子内流,变成外负正内,形成动作电位。勤奋思考的学生就会问:钠离子内流是扩散运动,最多是外面的正离子比以前少,怎么会形成外负正内呢?进入细胞内的钠离子又是怎样到细胞外的呢?

2、多比较、多归纳才能多提问

从同化论的角度来说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是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相关知识形成联系而发生作用的过程,所以知识在整合的过程中要经过比较与归纳才能有序而系统,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与记忆,在比较与归纳的过程中就会发现旧的知识和新的知识有相同点和不同点,有相同点说明什么?有相同的属性还是相同的特点?为什么有不同点呢?区别在哪里呢?新旧知识在经过反复比较与归纳过程中得到明确,得到巩固与系统,此过程也正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学到能源物质时讲到糖类、脂肪和ATP都是能源物质,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就要靠学生比较与归纳,在此过程中就会产生一些问题:为什么ATP是直接能源物质,而其它二种不是?冬眠的动物储存能量为什么以脂肪为主?而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3、提供条件让学生多实践

传统的学习是强调书本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实践活动,强调理论知识而忽视实验操作。实验结果与理论不一样时就会出现问题,这时一定要在尊重实验结果的前提下思考问题,因为任何条件的改变都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例如在做缓冲实验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就发现马铃薯和鸡蛋对酸碱的缓冲程度不一样,这正说明问题从实验中来。所以多实践必定多出现问题。

4、提供条件让学生多讨论

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相互诱导、相互激活、相互碰撞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问题。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相互作用是教师无法代替的,实践证明同伴之间的信息交流的效率是最高的。问题不辨不明,在讨论与辨别中可以明确问题,还可以激发矛盾、出现新的问题。如“两小儿辩日”,这个问题在当时是没有答案的,但如果不讨论,他们都只意识到问题的一个方面,通过讨论可以使问题认识得更全面、更深刻,也可能还会导致更多的问题。

5、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很多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是不敢问,怕同学取笑,实际上是一种不自信或自负的表现,对这类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可以通过创造轻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缓解压力,对于提问的学生不管正确与否都要对这种提问的精神进行表扬与鼓励。多少科学家、发明家小的时候都提过一些非常幼稚的问题,从小爱提问的学生就是播下了科学的种子,好的教师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而不好的教师把它扼杀在萌芽状态。

6、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多数科学家的成功都源于兴趣,如达尔文在进化论上取得的成就源于小时候对动植物的兴趣,神父孟德尔的不务正业其实是对遗传现象的情有独钟而最终发现遗传定律,只有发生了兴趣才能对未知的领域进行探索,从而产生和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科学就是这样从兴趣与问题中提炼出来的。为什么我国是数学奥赛大国却在数学研究水平上与世界水平相差甚远,学生在数学奥赛中获奖的原因是高强度的训练而很少源于对数学的兴趣,而大量机械地做题也泯灭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生物教师应该从中吸取教训,想法在课堂上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如有些知识可以图文并茂,有些知识可以利用多媒体生动有趣,有些知识可以联系实际生活,有了兴趣就有了问题,有了问题就有了创新。

7、培养想像力

据报道美国一位叫伊迪丝的三岁小女孩的母亲将其小孩所在幼儿园告上法庭,理由是其女儿在向幼儿园的阿姨问字母“O”是什么时,一个叫薇拉的阿姨告诉小伊迪丝是字母“O”,从而剥夺了女儿的想象力,因为女儿在认识字母“O”之前可以把说成苹果、太阳、足球和鸟蛋之类。想象力是问题的源泉,失去了想象力就失去了提问的根源,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重要的是不要停止问问题。”我们教师应该充分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和时间,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大胆提问,而不要因学生的奇思妙想而视为钻牛角尖。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希望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一步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养成提问的习惯进而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