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复合材料结构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853.00 KB
- 文档页数:37
第一章 绪论1. 复合材料的定义: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不同的化学或物理性质的组分材料组成的一种与组分材料性质不同的新材料。
2. 比强度:强度与密度之比 比模量:模量与密度比3. 层间强度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和层间拉伸强度分别低于基体的剪切强度和拉伸强度,这是由于界面的作用所致。
因此在层间应力作用下很容易引起层合板分层破坏,从而导致复合材料结构的破坏,这是影响复合材料在某些结构物使用的重要因素。
4.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是由两种基本原材料 基体和纤维组成的,构成复合材料的基体单元是单层板。
第二章 单层的刚度与强度5. 对于各向同性材料,表达其刚度性能的参数是工程弹性常数 E 、G 、v ,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G=E/(2(1+v)) 所以独立的弹性常数只有 2 个。
而对于呈正交各向异性的单层, 常数将增加到 5 个,独立的有 4 个。
6. 单层正轴的应变 应力关系式 ⎧1 ⎫ ⎡ 1/ E L - v T / E T 0 ⎤⎧1 ⎫ ⎪ ⎪ = ⎢- v / E 1/ E 0 ⎥⎪ ⎪ ⎨ 2 ⎬ ⎢ L L T ⎥⎨ 2 ⎬ ⎪ ⎪ ⎢ 0 0 1/ G ⎥⎪ ⎪⎩ 3 ⎭ ⎣ LT ⎦⎩ 3 ⎭也可用柔量分量表示应变 应力的关系式 ⎧1 ⎫ ⎡S 11 S 12 0 ⎤⎧1 ⎫ ⎪ ⎪ = ⎢S S 0 ⎥⎪ ⎪ 但必须写出 S ⎨ 2 ⎬ ⎢ 21 22 ⎥⎨ 2 ⎬ ij ⎪ ⎪ ⎢ 0 0 S ⎥⎪ ⎪⎩ 3 ⎭ ⎣ 66 ⎦⎩ 12 ⎭ 7. 例题:已知铝的工程弹性常数 E=69Gpa ,G=26.54Gpa ,v=0.3,试求铝的柔量分量和模量分量。
由于铝是各项同性材料,所以 EL=ET=69Gpa Glt=G=26.54GPa vL=vT=v=0.3.(1)柔量分量S11=S22=1/E=14.49/(TPa )S12=-v/E=-4.348/(TPa)S66=1/G=37.68/TPa(2)模量分量m=(1-vLvT) -1 =(1-v 2 ) -1Q11=Q22=mE=75.82GPaQ12=mvE=22.75Q66=G=26.54GPa8. 单轴的偏轴应力应变关系公式。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是指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来达到理想的力学性能和使用要求。
下面将以复合材料汽车车身结构设计为例,简要介绍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的主要内容和步骤。
首先,在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前需要明确设计目标和要求,包括车身的总质量要求、刚度要求、强度要求、疲劳寿命要求等。
同时还需要确定复合材料的成本、可制造性和可靠性等指标。
接下来,需要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初步布局和尺寸参数的选择。
这一步需要考虑到复合材料的强度、刚度和冲击性能等特点,合理确定各部位的材料的取向和层厚。
在布局和尺寸参数确定后,可以进行结构的初步设计。
这一步主要包括结构的整体设计和细节设计。
整体设计时,需要考虑复合材料的各向异性和受力性能,合理安排部件的布置和材料的取向。
细节设计时,需要考虑结构中的连接、接头和孔洞等细节,并进行适当的优化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强度校核和疲劳寿命估算。
强度校核时,需要根据材料的力学性能参数和结构的应力分布,计算各部位的应力和变形,并与材料的极限强度和弹性模量进行比较。
疲劳寿命估算时,需要根据复合材料的疲劳性能参数,计算各部位的疲劳寿命,并与要求的寿命进行比较。
最后,设计完成后需要进行结构的验证和试验。
验证时,可以使用有限元分析等数值方法对结构进行模拟计算,评估结构的
强度和刚度性能。
试验时,可以使用物理试验的方法对结构进行加载测试,验证结构的实际性能。
综上所述,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问题,需要考虑材料的特性、结构的力学性能和使用要求等多个方面。
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验证,可以达到理想的力学性能和使用要求。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教学大纲课程编号:B03080600课程名称:复合材料结构设计英文名称:Architectural Design of Composites课程性质:限选课学时/学分:32/2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即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和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选用教材:《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王耀先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2001年先修课程:复合材料导论、复合材料学、复合材料聚合物基体后继课程:高性能纤维制备及应用、复合材料与工程前沿、纳米复合材料、功能复合材料适用专业及层次:复合材料与工程本科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1.能够准确理解复合材料力学研究、复合材料结构力学研究以及复合结构设计中有关力学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概念;2.能够运用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中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进行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和新产品开发的基本技能;3.能够把握国内外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的新技术及工业生产情况;4.能够掌握一种常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
三、教学基本内容第一章绪论(支撑课程目标1、4)1.1复合材料的发展与现状1.2复合材料的分类1.3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特点1.4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的特点要求学生:了解复合材料的发展与现状、掌握复合材料的基本概念及分类;掌握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特点;掌握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的特点。
第二章单层的刚度与强度(支撑课程目标1、2)2.1 基本概念2.2 单层的刚度2.3 单层的偏轴刚度2.4单层的强度2.5单层的三维应力一应变关系要求学生:掌握正轴、正交各项异性等基本概念;掌握单层刚度的表示方法及应力-应变关系、应变-应力关系推导;单层偏轴刚度与正轴刚度推导;单层强度的表示方法及基本强度准则。
第三章层合板的刚度与强度(支撑课程目标1、2)3.1 层合板简化表示方法3.2 对称层合板的面内刚度3.3 对称层合板的弯曲刚度3.4 一般层合板的刚度3.5 层合板的强度要求学生:掌握层合板简化表示方法;掌握对称层合板面内刚度,层合板强度表示方法及失效准则第四章复合材料结构分析(支撑课程目标1、2)4.l复合材料结构分析的基本问题4.2复合材料梁4.3夹层结构分析4.4复合材料板的弯曲分析要求学生:掌握复合材料结构分析的基本问题,三大方程;复合材料梁、板弯曲分析第五章复合材料连接(支撑课程目标1、2、3)5.1复合材料连接方式5.2胶接连接5.3机械连接要求学生:掌握复合材料胶接连接、机械连接特点、连接方式。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通过对复合材料的特性和应用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下面是一份关于《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教学设计与实践的详细分析。
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复合材料的基本概念、特性和分类。
2.掌握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原理和方法。
3.学会使用相关软件进行复合材料结构设计。
4.通过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复合材料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2.复合材料的分类及其应用领域。
3.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原则和方法。
4.复合材料结构设计软件的使用。
5.实践项目的设计和实施。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使学生了解复合材料的基本概念、特性和分类。
2.实验法:通过实验室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试验设备,探究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原理和方法。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和结构设计的实际问题。
4.问题导向法: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
四、教学过程1.复合材料基础知识的教学:首先讲解复合材料的基本概念、特性和分类,包括各种纤维和基体材料的特点以及它们的组合方式。
2.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原则和方法的教学:介绍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如强度、刚度、耐久性等,以及设计方法,如分层设计、优化设计等。
3.复合材料结构设计软件的使用教学:介绍常用的复合材料结构设计软件,如ANSYS等,教授学生如何使用软件进行结构设计和分析。
4.案例分析和实践项目的设计: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和结构设计的实际问题。
同时,设计实践项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进行结构设计和实施。
五、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作业、实验报告等形式,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评估。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材料组成的一种新型材料,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建筑工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是指在满足特定工程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使得复合材料结构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其优越性能,提高材料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首先,复合材料结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材料的力学性能。
复合材料由于其不同材料的组合,具有优异的强度、刚度和耐热性能,因此在结构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材料的受力情况,合理确定材料的受力方向和受力面积,以确保结构在承受外部载荷时不会发生破坏。
同时,还需要考虑材料的疲劳寿命和耐久性,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提高结构的可靠性。
其次,复合材料结构设计需要考虑材料的成型工艺。
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对其性能和结构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结构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材料的成型工艺,合理确定结构的形状和尺寸,以便于实现成型工艺要求。
同时,还需要考虑成型工艺对材料性能的影响,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成型工艺选择,确保材料在成型过程中不会发生损伤和变形,保证结构的质量和稳定性。
最后,复合材料结构设计需要考虑结构的整体性能。
复合材料结构是由多个材料组成的复合结构,因此在结构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不同材料之间的协同作用,合理确定材料的组合方式和连接方式,以确保整体结构具有良好的整体性能。
同时,还需要考虑结构在使用过程中的热胀冷缩、振动和冲击等外部环境因素对结构的影响,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提高结构的抗热、抗振和抗冲击能力,确保结构在复杂的使用环境下能够稳定可靠地工作。
综上所述,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问题,需要充分考虑材料的力学性能、成型工艺和结构的整体性能,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使得复合材料结构能够充分发挥其优越性能,提高结构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希望本文能够对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课件一、综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已经成为当今工程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复合材料以其独特的优势,如轻质、高强、耐腐蚀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航空、汽车、建筑等各个行业。
本文的《复合材料结构设计》课件旨在系统介绍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与优化技术,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复合材料自问世以来,其结构设计理论和技术就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随着新材料科学的进步,复合材料的种类日益增多,其结构设计也从单一的层合板结构逐步扩展到更为复杂的夹芯结构、功能梯度结构等。
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理论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成为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
特别是现代高性能计算与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使得复杂结构的精确分析与优化设计成为可能。
国内外学者在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和突破。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的研究意义在于其能够显著提高复合材料的性能和使用价值。
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可以优化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抗疲劳性能等,从而满足各种工程应用的需求。
随着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理论的不断发展,其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建筑等领域的应用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
研究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课件将详细介绍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我们将介绍复合材料的类型与特性;探讨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的基本步骤和要点;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的实例分析;我们将介绍先进的数值模拟技术和优化设计方法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
本课件还将关注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读者将能够系统地掌握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技术。
1. 复合材料的定义与发展概述复合材料是一种由两种或多种不同性质、不同结构的材料通过一定的工艺手段组合而成的具有优异性能的新型材料。
这些组成材料通常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经过复合后产生协同效应,使得复合材料表现出比单一材料更优越的综合性能。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设计思维,可对复杂的物理系统进行分析和模型化。
它旨在结合和整合不同类型的材料和结构元素,以改善材料性能并实现更好的结构构型,以满足工程应用的多样需求。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可以在传统的有机结构上添加纤维增强材料(FRP)来提升强度、结构性、以及多功能性,还可以有效抵御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大大提高结构的可靠性和耐用性。
针对于复合材料结构设计,首先应确定材料阶层结构的种类和粘合材料的种类。
复合材料阶层结构可以采用单层结构、多层结构或其他复杂结构构型,包括双轴对角式阶层结构、双轴中心式阶层结构和三轴中心式阶层结构等。
而粘合材料的种类取决于用于粘合的材料性能,以及粘合部件的成份,包括热熔粘合、钉接粘合、电容粘合和化学粘合等。
接着,可以对结构进行分析,以计算其受力情况,并设计可以提供所需特性的增强元件类型。
具体而言,可以动态计算复合材料的动态响应特性,预测其受力性能,并从不同角度施加静态载荷选择最佳构型类型。
此外,可以叠加材料阶层以提高其强度,或者添加弹性结构以实现对外界环境条件的优良防护。
最后,根据具体情况,最终确定复合材料结构的设计方案。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材料的性能及成本,以及材料的工艺形状和应力变化情况,最终制定出最优的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方案,以满足工程应用的多样需求。
1.复合材料的定义: 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不冋的化学或物理性质的组分材料组成的一种与组分材料性质不同的新材料。
2. 比强度:强度与密度之比比模量:模量与密度比3. 层间强度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和层间拉伸强度分别低于基体的剪切强 度和拉伸强度,这是由于界面的作用所致。
因此在层间应力作用下很容易引起层合板分 层破坏,从而导致复合材料结构的破坏,这是影响复合材料在某些结构物使用的重要因 素。
4.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是由两种基本原材料 ------基体和纤维组成的,构成复合材料的基体单元是单层板。
第二章单层的刚度与强度5.对于各向同性材料,表达其刚度性能的参数是工程弹性常数E 、G 、v ,他们三者之间的也可用柔量分量表示应变应力的关系式1 S 11S 120 12 S 21 S 222但必须写出S3 0 0S 66127•例题:已知铝的工程弹性常数E=69Gpa ,G=26.54Gpa ,v=0.3,试求铝的柔量分量和模量分量。
由于铝是各项同性材料,所以EL=ET=69Gpa Glt=G=26.54GPa vL=vT=v=0.3.(1 )柔量分量S11=S22=1/E=14.49/( TPa ) S12=-v/E=-4.348/(TPa) S66=1/G=37.68/TPa (2)模量分量1 2 1m=(1-vLvT) =(1-v ) Q11=Q22=mE=75.82GPa Q12=mvE=22.75 Q66=G=26.54GPa&单轴的偏轴应力应变关系公式。
偏轴的应变应力关系公式。
:课本p16 2-27 2-309•单层的失效准则: 单层的失效准则的以判别单层在偏轴向应力作用或平面应力状态下是否失效的准则。
1X t10.最大应力失效准则:2 Y t S表明单层正轴向的任何一个应力分量到达极限应力时, 单层就失效。
12第一章绪论关系 G=E/(2(1+v))常数将增加到5个,所以独立的弹性常数只有 独立的有4个。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基础》课程介绍一、课程简介《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基础》是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承前启后的专业方向课,它包含材料力学基础、弹性力学基础、材料设计、结构设计等,因而是具有立体性质的一个科学领域。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通过本科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复合材料经典层合板理论、刚度和强度的计算方法、复合材料结构元件的分析和典型产品结构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等内容,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以及从事复合材料领域的生产和科研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学习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达到开阔思路、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增强理论分析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目的。
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第一章绪论学习了解什么是复合材料特别是什么是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了解复合材料的发展历史及现状;了解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的特点。
第二章单层的刚度与强度掌握平面应力状态下单轴的正轴应力-应变关系等。
掌握单层的偏轴应力-应变关系;掌握单层弹性模量、柔量及工程弹性常数的计算。
掌握单层的弹性指标和单层的失效准则。
第三章层合板的刚度与强度掌握层合板的表示法、掌握对称层合板面内内力与面内应力的关系。
掌握几种典型对称层合板的面内刚度系数的计算。
了解对称层合板弯曲矩与曲率的关系、掌握对称层合板弯曲工程弹性常数及弯曲刚度系数的计算。
了解一般层合板的面内力与面内应变的关系、了解一般层合板工程弹性常数、刚度系数的计算。
掌握如何依据单层的强度来预测层合板的最先一层失效强度。
第四章复合材料结构分析了解在复材构件进行结构分析时所采用的弹性力学的基本方法。
了解复材层合梁、薄壁梁等构件的分析方法及设计计算的基本公式。
第五章复合材料连接了解复材连接方式、掌握胶接连接接头的内力与应力分析计算方法、了解胶接连接设计时应考虑因素。
了解机械连接的主要形式、掌握机械连接接头应力分析的步骤。
第六章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了解复合材料结构设计过程、了解材料设计包括的几个方面、了解结构设计的一般原则、掌握典型结构件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