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基础共35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384.50 KB
- 文档页数:35
第一章 绪论1. 复合材料的定义: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不同的化学或物理性质的组分材料组成的一种与组分材料性质不同的新材料。
2. 比强度:强度与密度之比 比模量:模量与密度比3. 层间强度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和层间拉伸强度分别低于基体的剪切强度和拉伸强度,这是由于界面的作用所致。
因此在层间应力作用下很容易引起层合板分层破坏,从而导致复合材料结构的破坏,这是影响复合材料在某些结构物使用的重要因素。
4.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是由两种基本原材料 基体和纤维组成的,构成复合材料的基体单元是单层板。
第二章 单层的刚度与强度5. 对于各向同性材料,表达其刚度性能的参数是工程弹性常数 E 、G 、v ,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G=E/(2(1+v)) 所以独立的弹性常数只有 2 个。
而对于呈正交各向异性的单层, 常数将增加到 5 个,独立的有 4 个。
6. 单层正轴的应变 应力关系式 ⎧1 ⎫ ⎡ 1/ E L - v T / E T 0 ⎤⎧1 ⎫ ⎪ ⎪ = ⎢- v / E 1/ E 0 ⎥⎪ ⎪ ⎨ 2 ⎬ ⎢ L L T ⎥⎨ 2 ⎬ ⎪ ⎪ ⎢ 0 0 1/ G ⎥⎪ ⎪⎩ 3 ⎭ ⎣ LT ⎦⎩ 3 ⎭也可用柔量分量表示应变 应力的关系式 ⎧1 ⎫ ⎡S 11 S 12 0 ⎤⎧1 ⎫ ⎪ ⎪ = ⎢S S 0 ⎥⎪ ⎪ 但必须写出 S ⎨ 2 ⎬ ⎢ 21 22 ⎥⎨ 2 ⎬ ij ⎪ ⎪ ⎢ 0 0 S ⎥⎪ ⎪⎩ 3 ⎭ ⎣ 66 ⎦⎩ 12 ⎭ 7. 例题:已知铝的工程弹性常数 E=69Gpa ,G=26.54Gpa ,v=0.3,试求铝的柔量分量和模量分量。
由于铝是各项同性材料,所以 EL=ET=69Gpa Glt=G=26.54GPa vL=vT=v=0.3.(1)柔量分量S11=S22=1/E=14.49/(TPa )S12=-v/E=-4.348/(TPa)S66=1/G=37.68/TPa(2)模量分量m=(1-vLvT) -1 =(1-v 2 ) -1Q11=Q22=mE=75.82GPaQ12=mvE=22.75Q66=G=26.54GPa8. 单轴的偏轴应力应变关系公式。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是指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来达到理想的力学性能和使用要求。
下面将以复合材料汽车车身结构设计为例,简要介绍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的主要内容和步骤。
首先,在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前需要明确设计目标和要求,包括车身的总质量要求、刚度要求、强度要求、疲劳寿命要求等。
同时还需要确定复合材料的成本、可制造性和可靠性等指标。
接下来,需要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初步布局和尺寸参数的选择。
这一步需要考虑到复合材料的强度、刚度和冲击性能等特点,合理确定各部位的材料的取向和层厚。
在布局和尺寸参数确定后,可以进行结构的初步设计。
这一步主要包括结构的整体设计和细节设计。
整体设计时,需要考虑复合材料的各向异性和受力性能,合理安排部件的布置和材料的取向。
细节设计时,需要考虑结构中的连接、接头和孔洞等细节,并进行适当的优化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强度校核和疲劳寿命估算。
强度校核时,需要根据材料的力学性能参数和结构的应力分布,计算各部位的应力和变形,并与材料的极限强度和弹性模量进行比较。
疲劳寿命估算时,需要根据复合材料的疲劳性能参数,计算各部位的疲劳寿命,并与要求的寿命进行比较。
最后,设计完成后需要进行结构的验证和试验。
验证时,可以使用有限元分析等数值方法对结构进行模拟计算,评估结构的
强度和刚度性能。
试验时,可以使用物理试验的方法对结构进行加载测试,验证结构的实际性能。
综上所述,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问题,需要考虑材料的特性、结构的力学性能和使用要求等多个方面。
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验证,可以达到理想的力学性能和使用要求。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材料组成的一种新型材料,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建筑工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是指在满足特定工程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使得复合材料结构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其优越性能,提高材料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首先,复合材料结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材料的力学性能。
复合材料由于其不同材料的组合,具有优异的强度、刚度和耐热性能,因此在结构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材料的受力情况,合理确定材料的受力方向和受力面积,以确保结构在承受外部载荷时不会发生破坏。
同时,还需要考虑材料的疲劳寿命和耐久性,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提高结构的可靠性。
其次,复合材料结构设计需要考虑材料的成型工艺。
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对其性能和结构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结构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材料的成型工艺,合理确定结构的形状和尺寸,以便于实现成型工艺要求。
同时,还需要考虑成型工艺对材料性能的影响,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成型工艺选择,确保材料在成型过程中不会发生损伤和变形,保证结构的质量和稳定性。
最后,复合材料结构设计需要考虑结构的整体性能。
复合材料结构是由多个材料组成的复合结构,因此在结构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不同材料之间的协同作用,合理确定材料的组合方式和连接方式,以确保整体结构具有良好的整体性能。
同时,还需要考虑结构在使用过程中的热胀冷缩、振动和冲击等外部环境因素对结构的影响,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提高结构的抗热、抗振和抗冲击能力,确保结构在复杂的使用环境下能够稳定可靠地工作。
综上所述,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问题,需要充分考虑材料的力学性能、成型工艺和结构的整体性能,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使得复合材料结构能够充分发挥其优越性能,提高结构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希望本文能够对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复合材料(fù hé cái liào)工艺详解——热固与热塑树脂(shùzhī)热固性树脂(shùzhī)成型工艺手糊成型(chéngxíng)工艺(手糊类)手糊成型:用纤维增强材料和树脂胶液在模具上铺覆成型,室温(或加热)、无压(或低压)条件下固化,脱模制成品的工艺方法。
1.原料:①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②纤维增强材料:玻纤制品(无捻粗纱、短切纤维毡、无捻粗纱布、玻纤细布、单向织物),碳纤维,Kevlar纤维;③辅助材料:稀释剂,填料,色料。
2.工艺过程:2.1 原材料准备2.1.1胶液准备胶液的工艺性主要指胶液粘度和凝胶时间。
①手糊成型的胶液粘度控制在0.2Pa·s~0.8Pa·s之间为宜。
环氧树脂可加入5%~15%(质量比)的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或环氧丙烷丁基醚等稀释剂进行调控。
②凝胶时间: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树脂中加入定量的引发剂、促进剂或固化剂,从粘流态到失去流动性,变成软胶状态的凝胶所需的时间。
手糊作业前必须做凝胶试验。
但是胶液的凝胶时间不等于制品的凝胶时间,制品的凝胶时间不仅与引发剂、促进剂或固化剂有关,还与胶液体积、环境温度与湿度、制品厚度与表面积大小、交联剂蒸发损失、胶液中杂质的混入、填料加入量等有关。
2.1.2增强材料的准备手糊成型所适用增强材料主要是布和毡。
需要注意布的排向,同一铺层的拼接,布的剪裁。
2.1.3胶衣糊准备胶衣树脂的性能指标:外观:颜色均匀,无杂质,粘稠状流体;酸值:10mgKOH/g~15mgKOH/g(树脂);凝胶时间:10min ~15min;触变指数(zhǐshù):5.5~6.5;贮存(zhùcún)时间:25℃ 6个月2.1.4手糊制品厚度(hòudù)与层数计算①手糊制品(zhìpǐn)厚度t:制品(铺层)的厚度;m:材料质量,Kg/m2;k:厚度常数,mm/(Kg·m-2)材料厚度常数k表材料性能玻璃纤维E型 S型 C型聚酯树脂环氧树脂填料-碳酸钙密度(Kg/m3)2.56;2.49;2.45 1.1;1.2;1.3;1.4 1.1;1.3 2.3;2.5;2.9k[mm/(Kg·m-2)]0.391;0.402;0.408 0.909;0.837;0.769;0.714 0.909;0.769 0.435;0.400;0.345②铺层层数计算A:手糊制品总厚度,mm;m f:增强纤维单位面积质量,Kg/m2;kf:增强纤维的厚度常数,mm/(Kg·m-2);kr:树脂基体的厚度常数,mm/(Kg·m-2);c:树脂与增强材料的质量比;n:增强材料铺层层数。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
在进行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设计目标和要求:首先需要明确设计的目标和要求,包括结构
刚度、强度、重量限制等。
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可能还需要考虑其他特
殊要求,如防雷、隔热等。
2.材料选择:复合材料由纤维和基体材料组成。
纤维材料可以是碳纤维、玻璃纤维等,基体材料可以是环氧树脂、聚酰亚胺等。
根据设计要求
和材料的特性,选择合适的纤维和基体材料。
3.结构设计:在考虑材料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结构设计。
包括选择适
当的结构形式、尺寸和加工方法。
常见的结构形式包括板、梁、壳等。
在
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结构的刚度、强度和稳定性等方面。
4.加工工艺:复合材料的加工过程比金属材料复杂且特殊。
加工工艺
包括纤维预浸料的制备、纤维层叠、固化等。
要选择适合的加工工艺,既
能满足设计要求,又能控制加工成本。
5.结构优化:通过仿真和试验等手段,优化结构设计。
在优化过程中,需要考虑材料和制造工艺的限制,找到最优设计方案。
综上所述,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涉及多个方面的考虑,需要综合考虑材
料特性、结构形式、加工工艺等因素。
随着材料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发展,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将在更多的领域得到应用,为工程设计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名称(中文):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基础课程名称(英文):Foundation of Composite Structure Designing课程代码:B3013650学分:3总学时:48理论学时:48实验学时;0课外学时:4课程性质:专业课(必修课)适用专业:复合材料与工程适用对象:本科先修课程: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复合材料原理所属课程群:考核方式:考试、闭卷,以过程考核方式记录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50%,期终考试50%注:在所采用的形式下打“√”,并确定成绩占比。
教学环境:课堂、多媒体,开课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课程网站(可选):二、课程简介(任务与目的、对接培养的岗位能力)(300字左右)1. 任务与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基础知识,掌握复合材料特性,掌握复合材料的单层刚度与强度,层合板的刚度与强度;学会应用材料力学分析复合材料机构的力学特点;熟悉复合材料连接的特点;掌握几种典型产品的结构设计方案。
为以后专业及工作学习提供知识储备。
本课程是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大学本科生必修的专业课和主干课程。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复合材料力学、复合材料结构力学和复合材料构件设计的基本知识。
课程内容包括复合材料单层的刚度和强度、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刚度和强度、复合材料结构分析、复合材料连接、复合材料设计的一般方法和典型产品设计。
主要有复合材料及其结构设计的特点、单层的刚度与强度、层合板的刚度与强度、复合材料结构分析、复合材料连接、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复合材料典型产品设计。
2. 对接培养的岗位能力掌握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基本特征:各向异性;掌握单层板刚度和强度对单层复合材料的形变和失效的原因,包括模量分量、柔量分量举证,偏轴、正轴的转换矩阵;掌握复合材料层合板的面内刚度、柔度矩阵;熟悉复合材料的连接方式;掌握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方法,包括材料设计和结构设计;熟悉复合材料构件的结结构的基本原理与设计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