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报道中的“二次伤害”
- 格式:docx
- 大小:11.47 KB
- 文档页数:3
浅析新闻报道的“二次伤害”作者:李向丹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8期【摘要】:新闻报道“二次伤害”在新闻报道中显得愈加突出,媒介生存空间恶化,泛娱乐化心态、过度报道等都是其出现的原因;显性与隐性二次伤害共存,危害后果严重,本文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关解决措施。
【关键词】:新闻报道“二次伤害” 原因危害措施一、新闻报道“二次伤害”产生的原因新闻报道“二次伤害”是指引发新闻事件的客观事件已经给当事人或公众造成了物质或精神的第一次伤害,而通过新闻报道又引起或造成当事人公众物质或精神的再次伤害。
近日网络上一篇题为《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文章在网上广泛传播、引发热议。
此事件经过各大媒体报道、发酵之后在网上呈现出“病毒式”扩散的态势,对事件主人公造成严重精神“二次伤害”。
(1)市场化背景下,媒体生存空间愈加恶化媒体恶性竞争是滋养新闻报道“二次伤害”问题的温床。
有些媒体为了赢得一席生存之地,迎合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抢“头条”、“独家”、提高点击率、收视率、阅读量,往往会忽视报道对象的心理感受,“二次伤害”就这样发生了。
《南方都市报》2011年11月8日关于“宝安区社区治安联防队员杨喜利持钢管打砸杨武夫妇店面并强奸杨的妻子”一事的报道,就是“二次伤害”的典型例子。
(2)过度报道、内容“泛娱乐化”等导致的新闻报道失范新闻报道内容追求“娱乐化”效应影响新闻本身的质量,而过度报道则为新闻“二次伤害”提供了肥沃的生长土壤。
人们对于奇怪的事情或别人的秘密总有难以抑制的好奇心,这时“潘多拉魔盒”效应就显现了出来。
前段时间,媒体和众网友一起拿“乔任梁之死”开了一次“热闹、声势浩大”的party。
从新闻报道的角度看,娱乐记者遇到这种事情时,表现出莫名的狂热和兴奋,为了满足一小部分受众的猎奇心理,过度报道、内容过于轻浮,导致新闻报道失范。
二、新闻报道“二次伤害”的类型(1)显性“二次伤害”显性“二次伤害”是一种新闻暴力伤害行为,这种行为的“施暴方”是新闻传播者,主要是指新闻记者在采访实践及报道中因采取不当的方式,使本就受到暴力侵害的受访者再次受到创伤,对其生活、身心直接造成“二次伤害”,是媒体传播失范的暴力行为。
火灾扑救过程中如何避免二次伤害火灾,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灾害,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二次伤害。
在火灾扑救过程中,如何有效地避免二次伤害,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二次伤害。
二次伤害指的是在火灾发生后,在扑救过程中或者火灾后的清理、恢复阶段,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额外伤害。
这可能包括但不限于建筑物的坍塌、电气设备的漏电、有毒气体的泄漏、消防设备的不当使用等等。
为了避免二次伤害的发生,消防人员在到达火灾现场之前,就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了解火灾发生的地点、建筑物的结构和用途、可能存在的危险物品等信息,对于制定合理的扑救方案至关重要。
同时,确保消防车辆和设备的完好无损,携带必要的防护装备和救援工具。
在进入火灾现场时,消防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穿戴好个人防护装备,如防火服、头盔、手套、呼吸器具等。
这些装备能够有效地保护消防人员免受高温、火焰、有毒气体等的侵害。
在火灾现场行动时,要保持警惕,注意观察周围的环境变化。
特别是对于可能存在坍塌危险的建筑物,要进行预先评估和监测。
对于电气火灾,切断电源是首要任务。
如果在未切断电源的情况下盲目扑救,很容易导致触电事故的发生。
在处理涉及化学品的火灾时,要了解化学品的性质和危险特性,采取正确的灭火方法和防护措施。
避免因灭火剂的选择不当而导致化学反应加剧,产生更多的有毒气体或引发爆炸。
火灾现场的烟雾往往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质,如一氧化碳、氰化物等。
消防人员在扑救过程中要正确使用呼吸器具,防止吸入有毒烟雾。
同时,要合理安排通风措施,尽快排出烟雾,改善现场的空气质量。
但在进行通风操作时,也要注意避免因空气对流加剧火势。
在使用消防设备时,要确保操作正确、熟练。
例如,使用灭火器时要对准火焰根部喷射;使用消防水枪时要注意控制水压和水流方向,避免水流冲击导致建筑物结构受损或人员受伤。
对于大型消防设备,如云梯车、登高平台车等,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操作,防止设备故障或操作失误引发意外。
“二次伤害”:别在生者的伤口撒盐灾难过后,媒体的“二次伤害”常常成为其追逐商业利益的产物。
“坏消息才是新闻”,在这种观念的导向下,在新闻客观性和真实性原则的庇佑之下,天灾人祸当中种种耸人听闻的细节被曝光于大庭广众之下,受访对象不得不面对镜头一次次地揭开不堪回首的伤疤,而媒体的目的,显然是指向更高的发行量、收视率和点击率。
媒体的“二次伤害”是指其对作为新闻信源的受访对象所带来的身心上的负面影响。
这些受访对象通常是灾民、幸存者、刑事案件的受害人及其家属、“丑闻”(负面新闻)的当事人,等等。
尤其是对女性、少年儿童、残疾人、少数民族等边缘弱势群体而言,媒体的“二次伤害”所带来的打击是不容低估的,有时候甚至会是致命的。
研究媒体伦理的学者一般都把9·11事件的报道作为媒体“二次伤害”的一个典型。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主要电视频道和新闻网站取消了所有的节目和广告,在一周的时间内推出了全天候的报道。
在9·11的报道中还有另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做法,就是“让新闻当事人讲话”,于是出现了大量的新闻访谈节目。
9·11事件的幸存者、遇难者家属、救援者、目击者成了新闻报道的“主角”,这是媒体“二次伤害”产生的主要根源所在。
从本质上说,“二次伤害”是媒体的商业利益和记者的职业伦理之间“博弈”的产物。
在现实的操作层面上,媒体的“二次伤害”是以保障公众知情权为“保护伞”的,其深层考量却是媒体的商业利益。
在9·11事件的报道中,最极端的一个例子是有位消防员在三天之内先后在十多家媒体上讲述了同样的故事。
在此,这种以公众知情权、“公众利益”为“保护伞”而进行的报道掩盖了这样一个事实:媒体的相关报道赢得了更多的关注,获得了商业上的丰厚回报,而作为受访对象的消防队员们却无法从痛苦的回忆中解脱,以至于身心俱损。
在如何减轻媒体的“二次伤害”这个问题上,关键是如何保护受访对象的隐私权和名誉权。
尤其是对于儿童和“缺乏受访经验的”青年人来说,一篇报道、一次采访往往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影响。
内容摘要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省汶川发生了里氏8级的大地震。
中国媒体对这场灾难进行了规模空前的新闻报道,纷纷派出记者不顾危险奔波于救灾一线,他们用照相机、摄像机、文字等源源不断地记录着、传送着灾区的灾情及时报道救援进展情况。
对汶川大地震的报道和以往灾难报道有很大不同,主要表现在,以往灾难报道大多报道救灾和领导人活动,媒体都是以典型报道为主,这次转变为以受灾者包括幸存者和受难者家属为主要关注对象。
但大量关于汶川地震的采访活动和新闻报道暴露了一个突出问题——“二次伤害”问题。
以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活动为例,本文尝试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媒体对突发性自然灾难报道中的“二次伤害”问题,揭示灾难报道可能造成 “二次伤害”的原因,探讨灾难报道中的困惑区域——“二次伤害”是否具有合理性,以及如何减少新闻报道对采访对象的“二次伤害”。
突发性自然灾难具有瞬间性、偶然性,突然破坏了人们生活环境已有的和谐,易引起公众的恐慌和混乱。
由灾难所造成人的生命毁灭、财产严重损失等都呈现出极度悲惨的场景,给受难者亲属造成心理创伤。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经历过突发性自然灾难的采访对象是特殊的群体,具有不同于常态下的心境,记者在采访中、媒体在报道中都应格外注意这种心理的特殊性。
因为痛苦将长期留存在经历过苦难的人们记忆深处,当面对记者采访和看到相关报道时,他们都会再次回到这段记忆中,再次经受心理创伤。
本文从报道案例中分析媒体最关注的灾区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
从中可以看出,“二次伤害”问题是记者采访对灾区群众的悲痛侵扰行为造成的结果。
这种行为给灾难报道带来负面传播效果,不但导致个体心理再次受到伤害,还可能造成整个社会情绪受到不良影响。
从新闻业务来看,一方面,记者对灾难受创者及其家属的采访应该考虑新闻心理学、精神心理学等诸多因素,理解灾民、救灾者的心理,采取适当的提问方式,而不致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二次伤害”。
记者要从灾民那里获得有关灾难的新闻报道素材,就不可避免地要让对方回忆当时恐怖的灾难场景,这就造成其心理再次经历痛苦。
什么是灾难新闻报道中的再度伤害简而言之就是灾难性新闻报道中的负面影响毫无疑问,由于灾难性新闻事件的反常性、震撼性等原因,灾难性新闻事件是各种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
但是在新闻实践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因为观念、立场、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一些媒体对于灾难性新闻事件的报道,产生了比较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从非人性、猎奇角度出发,只关注灾难本身,片面追求感官效果。
与灾难事件伴随的往往是人身的伤害,如:洪水中漂浮的尸体,大火中烧的面部,车祸中残缺的肢体,被犯罪分子烧伤、砍伤的面孔、躯体,等等。
这些血腥、恐怖的场面具有强烈的感官冲击力,一些记者片面认为,这些画面才是好新闻,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对这些场面不遗余力地加以夸大、渲染,令人毛骨悚然。
二、“为新闻而新闻”的强盗式采访。
由于灾难性事件的特殊性,灾难事件的当事人往往出于保护自己、保护家人的目的,或者因为过于伤心、悲痛,一般不愿意接受记者的采访,但有些记者不顾当事人的感受,用尽浑身解数展开“强盗式”的掠夺采访,硬逼迫当事人或者其亲人开口叙说不堪回首的灾难,特别是提问方式冷酷、轻浮,对当事人或者亲人造成严重心理伤害,无异于在正流血的伤口再撒上一把盐。
三、追求“纯客观主义”,无视当事人的隐私保护。
灾难新闻的报道中,一些记者在有闻必录、“眼见为实”的纯客观主义理念的误导下,在对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中无视当事人隐私保护的现象十分严重。
常见的表现主要有:未经许可,在报道中使用当事人及其家属的详细背景材料,如公开被伤害者的病例记录、相关个人档案;不加任何处理地对伤亡者身体特殊部位损伤的影像画面进行展览,如头面部毁容性损伤、女性特殊部位损伤等;暴露未成年当事人的姓名、影像;直接出现未遮盖脸部的死亡者尸体的画面等。
四、用词轻薄,缺少人文关怀。
由于灾害新闻往往现场惨烈、伤亡严重、影响广泛,尤其是作为新闻主体的“人”,在灾难新闻中处于“非常态”的情景,如受伤、死亡、悲痛、绝望等等。
而这种“非常态”常常是人们不愿意示人的,媒体对当事人“非常态”情景的公开展示将会使当事人受到进一步伤害。
火灾扑救时哪些行为容易造成二次伤害火灾是一种极其危险的灾害,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可能引发二次伤害。
在火灾扑救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或采取了错误的行为,可能会使情况变得更加糟糕。
以下是一些在火灾扑救时容易造成二次伤害的行为。
一、盲目闯入危险区域在火灾发生时,现场往往充满了浓烟、高温和有毒气体。
如果没有做好防护措施,盲目闯入火灾现场,很容易迷失方向,导致被困甚至窒息。
此外,一些建筑在火灾中可能会发生结构坍塌,如果不了解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贸然进入可能会被掉落的物体砸伤。
二、使用不恰当的灭火器材选择错误的灭火器材或使用方法不正确,不仅无法有效灭火,还可能引发二次灾害。
例如,对于电气火灾,如果使用水基灭火器,可能会导致触电事故;对于油类火灾,如果使用泡沫灭火器不当,可能无法扑灭火灾,反而使火势蔓延。
三、过度用水灭火在某些情况下,过度用水灭火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
比如,对于存放贵重物品或电子设备的场所,大量用水可能会导致物品损坏;对于一些特殊的化学物质火灾,水可能会与化学物质发生反应,产生更危险的物质。
四、破坏现场通风系统在火灾现场,通风系统的作用至关重要。
如果随意破坏通风设备,可能会导致烟雾无法排出,使现场能见度更低,增加救援和逃生的难度。
同时,不正确的通风操作还可能会使火势因为氧气供应的变化而加剧。
五、不注意保护个人防护装备参与火灾扑救的人员如果不正确佩戴和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如呼吸面罩、防火服、手套等,很容易受到高温、烟雾和有毒气体的伤害。
而且,防护装备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受损,没有及时更换,也会降低防护效果。
六、在易燃易爆物品附近操作不当火灾现场可能存在易燃易爆物品,如燃气罐、化学品等。
如果在这些物品附近使用明火、产生静电或进行剧烈的碰撞,极有可能引发爆炸,造成更严重的二次伤害。
七、忽视火灾现场的电气设备未切断电源的电气设备在火灾中可能会成为潜在的危险源。
如果在扑救过程中不小心接触到带电设备,或者水溅到带电设备上,都可能导致触电事故的发生。
40浅析新闻报道中媒介失范带来的二次伤害问题杨程茜,张妮娜(榆林学院 文学院,陕西 榆林 716000)摘 要:近年来,媒体失范和二次伤害的问题屡见不鲜,媒体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或者增加报道的看点而违反了新闻传播的准则,易引发媒介审判、媒介侵犯隐私权、新闻失实等失范现象,从而造成对当事人的二次伤害。
关键词:新闻报道;媒介失范;“二次伤害”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22-8122(2017)12-0040-02收稿日期:2017-10-20作者简介:杨程茜,女,榆林学院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理论新闻学研究;张妮娜,女,榆林学院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广播电视学研究。
当前的媒体为了吸引受众,追求自己的利益而放弃遵守媒介伦理道德,在明知被报道人已经受到伤害的情况下还继续以媒介的名义公开发布煽动文章,甚至对之前的一些报道进行重新加工发布,扩大受众不必要的恐慌情绪。
这种做法不仅造成了社会的恐慌,降低了媒体的公信力,同时也给报道对象及其家属再次带来了伤害。
这种再次伤害,在新闻界中被称之为二次伤害。
一、新闻报道中二次伤害的具体表现引发二次伤害的方式有很多,不恰当的采访方式、报道方式等都能带来二次伤害。
媒体在采访报道中表现出的媒体暴力、逼问受害者细节、轰炸式采访,媒体审判等,都会加剧被害人的痛苦。
媒体这些不恰当的行为方式,使得新闻报道对象及其家属承受着来自外界和精神上的双重伤害。
(一)不恰当的采访方式引发二次伤害媒体引发二次伤害问题主要表现在案件性新闻和灾难性新闻中。
对事实的获取,最重要的来源还是来自当事人,但是记者忽视或者漠视了当事人受到的伤害,不注意采访时机和采访方式,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事件的前因后果,对受害人进行了冷漠提问和暴力采访,直接给受害人精神上带来了再次伤害。
1.采访暴力。
媒体暴力包括真实暴力和虚拟暴力,虚拟暴力是指文艺节目中包含的暴力现象,如警匪片、武侠剧、电子游戏中的暴力行为。
如何防止应对灾难时的“二次伤害”?灾难常常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财产的损失,更是心理方面的创伤。
在灾难后的应对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如何避免二次伤害,以减轻心理负担。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防止应对灾难时的“二次伤害”的措施,供大家参考。
一、盲目自救行为会引发二次伤害在灾难期间,面对紧急情况,我们总会想方设法找到自救的方法。
但是,有些自救行为可能会让我们蒙受二次伤害。
比如,在地震时,许多人会想要跑出房屋,这其实并不是最安全的做法。
如果地震晃动已经非常剧烈,那么跑出房屋的危险反而更大。
此时,我们需要利用一些保护措施,比如躲到桌子下面,以降低伤害风险。
二、灾后心理应对不当也会造成二次伤害在灾难事件的直接影响消除后,灾后心理长期存在,要引起重视,那些在灾难中感到恐惧、惊慌或受到伤害的人,他们的后遗症往往需要进行长期的心理疏导或治疗,否则就容易造成二次伤害。
很多人会有创伤情境再现或闪现的体验,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应该快速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此外,家人的支持和理解也是灾后心理治疗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三、灾后环境恢复的缓慢也可能造成二次伤害在灾难发生后,特别是像地震、洪灾之类的大灾后,往往需要进行灾后环境恢复工作。
在这个期间,灾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的改善,也会对灾民的心理治愈起到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一些国家,重建工作进展缓慢,长时间的无家可归、健康饮食无法保障会使灾民感到迷茫和绝望。
为了避免二次伤害的发生,需要尽快展开环境建设工作,给灾民提供稳定、安全的生活条件。
四、公共广播媒体在传播信息时应该谨慎在灾难过后,很多灾民可能会依赖媒体来获得信息和指引,而媒体在传播信息时应该谨慎处理。
一些虚假或误导性的信息,有可能会让灾民陷入恐慌和绝望的情绪中。
此时,媒体应该尽可能提供准确、及时、有用的信息,尤其是一些实际相当的帮助措施,以帮助灾民缓解困境和降低心理压力。
五、地方政府应该担负起应急救助责任地方政府在应对灾难事件时,应当为灾民及时提供物资援助,并尽快建立起完善的灾后维修服务体系,确保前线应急救援力量能够得到足够的支持。
浅谈如何规避突发新闻中的“二次伤害”作者:夏丽霞来源:《新闻世界》2012年第08期【摘要】所谓突发新闻的“二次伤害”,主要是指在天灾人祸的报道面前、在重大突发性新闻和灾难事故的报道现场,新闻本身的客观事件已经给当事人造成了物质或精神的第一次伤害,但是,因为新闻从业者的一些不规范操作,让受害者或者当事人或者受害者的亲属等被新闻报道“二次伤害”。
这种新闻报道中的“二次伤害”现象频繁出现,不仅严重影响到媒体公信力,也给事件当事人造成了极大痛苦,我们要学会规避突发新闻报道中的“二次伤害”。
【关键词】突发新闻二次伤害野蛮采访新闻视角在每天跳楼、自杀、车祸、强奸各类突发新闻事件的现场,记者经常会处于一种道德拷问之中:当孩子溺亡,父母万分悲痛的时候,我到底要不要去采访这可怜的父母?当老人跳楼身亡,子女们都沉浸在自责和悲伤中的时候,我要不要为了新闻去追问子女的责任?当一女子被奸杀,其亲人家属义愤填膺的时候,我该不该为了“眼球效应”去挖掘这背后的受害细节?如果记者不顾职业道德,只为了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那么所采写的突发新闻报道很可能会给事件中的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
所谓突发新闻的“二次伤害”,主要是指在天灾人祸的报道面前、在重大突发性新闻和灾难事故的报道现场,新闻事件的客观事件已经给当事人或者公众造成了物质或精神的第一次伤害,但是,因为新闻从业者的一些不规范操作,让受害者或者当事人或者受害者的亲属等在受到事故的伤害后,又因为记者的采访,被新闻报道“二次伤害”。
这种新闻报道中的“二次伤害”现象频繁出现,不仅严重影响到媒体公信力,也给事件当事人造成了极大的痛苦。
如何规避这种突发新闻中的“二次伤害”?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采访方式上:坚决杜绝“强盗式”的野蛮采访去年11月,发生在深圳的“杨武事件”一度在网上引发一场深度的媒体反省。
网上的那张照片和一段视频让很多媒体人感到羞愧:一群手持话筒的人走进房子,虽然这起强奸案的受害者并不愿意接受采访,但是大家还是把镜头对准她。
灾难新闻报道问题和案例一、选择题。
A. 过度渲染灾难惨状,对受众造成二次伤害。
B. 为追求时效性,在未核实信息的情况下发布新闻。
C. 只关注救援人员的英勇事迹,忽视受灾群众的需求。
D. 全面、客观、准确地报道灾难事件,包括灾害成因、救援进展、受灾群众状况等。
解析:D选项是灾难新闻报道应该遵循的正确原则,而不是存在的问题。
A选项过度渲染惨状确实可能造成二次伤害;B选项未核实信息就发布容易导致假新闻;C选项只关注救援人员而忽视受灾群众需求也是报道中可能出现的片面性问题。
所以这题答案为D。
2. 在某地震灾难新闻报道中,记者未经允许进入临时医疗救治点拍摄重伤员画面,这一行为主要违背了灾难新闻报道的()原则。
A. 时效性。
B. 客观性。
C. 尊重与保护。
D. 全面性。
解析:在临时医疗救治点,重伤员处于比较脆弱的状态,记者未经允许拍摄其画面,没有尊重伤员的隐私和尊严,也没有对他们进行保护,违背了尊重与保护原则。
时效性强调的是新闻发布的速度;客观性强调报道的公正、中立;全面性强调涵盖事件的各个方面。
所以这题答案为C。
二、简答题。
1. 请举例说明灾难新闻报道中存在的“信息失准”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解析:举例:在某洪水灾害报道中,有媒体报道称某个村庄全部被淹没,无人生还。
但后来经过核实,村庄虽然大部分被淹,但仍有不少村民被救援到安全地带。
原因:记者急于抢新闻,在没有深入调查、多方核实的情况下就发布消息。
信息来源单一且不可靠,可能只是听信了某个救援人员的初步判断或者当地某个居民的片面说法。
缺乏严谨的审核机制,从记者到编辑都没有对新闻内容进行严格的把关,导致失准信息流出。
2. 分析灾难新闻报道中过度娱乐化的表现及其危害。
解析:表现:在报道内容中插入不恰当的搞笑元素,比如在地震报道中,对受灾群众因地震而慌乱的行为进行滑稽化描述。
危害:对受灾群众不尊重,他们正处于痛苦之中,娱乐化报道会伤害他们的感情。
误导受众,让受众无法正确认识灾难的严重性,影响社会对灾难救援和防范的重视程度。
灾难报道中的“二次伤害”
作者:李双
来源:《科技传播》 2018年第9期
灾难报道,就是对新近发生的灾难及其发展、危害、抗灾、救灾等新闻失事的报道。
灾难
性事件具有突发性、震撼性、负面性和社会性的特征。
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人类无法防止的
自然性伤害,如地震、台风、水灾、旱灾、火山爆发、山体滑坡等;一类是人类自身造成的灾害,如恐怖活动、战争、海难、空难、交通事故、凶杀、矿井瓦斯爆炸等重大刑事案件或重大
责任事故等①。
由于灾难性报道具有影响力大的特点,所以具有极大的报道价值。
但这类新闻
事件报道不当的话,可能会对当事人及其家属造成“二次伤害”,尤其是心理伤害。
1 灾难新闻报道中“二次伤害”的具体表现
1.1 “ 二次伤害”在新闻采访中的体现
新闻媒体在对灾难性事件进行报道的时候,为了尽可能还原当时的情景,往往会让当事人
尽力回想当时的情景,并复述出来。
这种“揭疤式”采访会对经历了灾难,已经遭受到身心伤
害的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
轰炸式采访也是容易造成“二次伤害”的采访方式。
在事件发生后,一些记者不顾采访对
象的心理状态,一拥而上,用密集的问题和轰炸式的采访来获取想要得到的信息。
在马航失联后,不断有乘客家属从四面八方赶往北京丽都饭店等待消息,但航班搜救信息出现了罗生门,
信息不断公布,又不断被辟谣②。
记者在得不到实情的情况下,将麦克风转向遇难者家属,围
绕遇难者对家属进行轰炸式的密集采访。
让本就因焦急等待而疲惫的家属因为轰炸式采访心理
更加沉重压抑。
1.2 “ 二次伤害”在新闻报道中的体现
在描写灾难性事件时,个别媒体利用受众追求情感性和刺激性的心理,将“血”“性”等
因素不断放大。
对于当事人或受害者家属来说,这些具有感官冲击力的描写所造成的心理伤害
和刺激是非常大的。
并且,这种刻意营造的悲惨氛围也会在社会上产生消极影响。
11 月14 日,在江苏徐州,一名年仅10 岁的少女在写下遗书后,用农药终结了自己的生命,整个自杀过程还被她用视频记录了下来。
事件发生后,当地媒体就此事立即进行了报道,
在报道过程中,视频原件和遗书肆无忌惮的传播,有些甚至完全不打马赛克。
这些报道对死者
家属来说,何尝不是一种伤害呢?
2 造成“二次伤害”现象的原因
2.1 媒体从业者缺失人文情怀
什么是人文情怀?人文情怀是一个人体现出的一种处世为人的胸怀和态度,是对生命的敬畏、对弱者的同情。
有了这种情怀,记者的眼里就不会仅仅是纯粹的新闻事实,还会有“人”,还会有对人的关怀和关注③。
然而有一些媒体从业者为了追求新闻价值忽视了人文情怀,漠视
生命尊严,用冰冷的文字描写受害者的惨状,给受害者及其家属造成了心理上的伤害。
2.2 媒体把关不严
一些新闻记者和编辑在采编时,仅从所属媒体的立场出发,任何能够提升关注度的措施一概采用,根本不考虑受害者及其家属的感想。
灾难性事件的报道本就具有消极的特点,媒体工作者在采编时就应该更加注意。
如果报道的内容造成了受众的心理伤害和精神刺激,那么,这样做的媒体就没有把好关,没有履行好“把关人”的职责。
2.3 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缺乏监管
除了媒体内部的职责缺失问题以外,外部的监管不力也是造成新闻“二次伤害”的原因之一。
目前,我国新闻方面的法律还不够健全,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及法律约束,因此新闻权利的滥用还不能得到法律上的制裁处理,滥用新闻权利的人也没有受到相应的处罚。
2.4 媒介技术等快速发展
进入新媒体时代后,人人都是自媒体,日常使用的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都是发布信息的平台,这就使得信息来源变得更加广泛多样。
信息来源的多样造成信息的真假不确定性。
信源的多样性以及信息的不确定性使舆论环境变得复杂。
无底线的报道和过度的舆论关注会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
3 “ 二次伤害”现象造成的影响
3.1 受灾者
一些新闻从业者为了所谓“有价值”的新闻,采取各种方式,从受灾者身上得到想要的信息。
在编写报道时,通过使用不恰当的材料,将报道的重点放在突出苦难和悲惨上。
这样做的新闻从业者是冷漠的,他们从俯视受灾者的角度,机械地完成新闻作品。
这种冷漠所制造完成的新闻作品没有人情味。
受灾者,不会有被关爱和安慰的感觉。
3.2 新闻受众
过度煽情和夸张的报道满足了部分受众的需要,但并不是所有受众都希望看到凄惨悲伤的场景和报道。
在这类报道的传播过程中,一些理性的受众会透过这种报道看到媒体人文关怀的缺失,从而会对媒体产生失望。
另外,歪曲新闻事实所造成的新闻失实,也会让受众减少对媒体的信任。
3.3 新闻媒体自身
如果媒体当时报道的事实有误,那么,受众不仅会在当时对媒体产生不信任感,媒体在这之后发布的信息也会被受众怀疑,相应地,媒体的业务能力也会受到怀疑。
当受众对媒体产生失望,减少信任后,对媒体的关注也会减少。
长此以往,甚至不会再关注这个媒体,媒体就失去了受众。
失去权威性、失去受众的媒体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4 怎样应对灾难新闻报道“二次伤害”现象
4.1 加强对媒体从业者的人文思想教育,增强媒体从业者的人文理念
减少“二次伤害”,首先要加强媒体从业者的人文思想教育,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新闻的采编过程中,把“二次伤害”降到最低。
在对灾难性事件进行报道的时候,媒体首先应注重对受灾人的关注。
《永不抵达的列车》是《中国青年报》在2011 年7 月27 日对
“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事故报道的一篇通讯,通过对几位大学生的描写,来讲述这趟永远也
抵达不了故乡的旅程,悲痛中又饱含感情。
其次是关注受众。
媒体需要充分发挥作用,及时准确地发布消息,安抚受众紧张担忧的心理,而不是一味地用不实的报道博取关注,让不知情的受众更加紧张担忧④。
尤其是在这个信
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在不知道消息准确性的前提下,盲目转发错误的信息,很容易就会引发谣言和错误的舆论风向。
4.2 加强新闻媒介内部把关
报道灾难性事件的时候,首先要坚持真实客观,不刻意为了吸引受众关注而弄虚作假,夸
大事实。
新闻记者和编辑在采编上,要时刻注意这个问题,履行好“把关人”的职责。
其次,考虑受灾者的情绪与感受,营造正面向上的意见氛围。
媒体工作者要尊重遇难者,
尊重遇难者家属。
还要注意在细节描写中回避血腥、悲惨的场面,回避有关遇难者及家属不愿
公开的隐私,不将灾难作为“猛料”报道,进行炒作和煽情。
遵循灾难性报道的伦理,传达出
关爱与信心。
4.3 完善新闻法制法规,加强监管
在新闻法制法规还未健全的局面下,国家应完善新闻法律法规,加强对新闻媒体滥用权力
伤害报道对象的行为的惩罚力度,直接从制度层面上保护报道对象的利益,减少“二次伤害”。
除了从法律制度的层面上减少“二次伤害”,受众的监督也是必要的。
在看到新闻媒体滥
用权力时,受众可以通过来电来信或来访的方式进行信息反馈,或是直接诉诸法律手段。
总之,要积极行使自己的话语权,加强对媒体的监督,促进媒体的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