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经二首教案

诗经二首教案

诗经二首

静女

教课目的 :

认识对于《诗经》的文学知识;掌握要点的文言词

经过《静女》的学习 , 掌握《诗经》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特点使

学生认识我国古代人们对诚挚爱情的神往 , 陶冶崇高的情操。

教课要点 :

领会《静女》包含的感情, 掌握人物形象

一、课文导入:

爱情是人类最诚挚的感情,也是文学永久的主题。我们祖先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诚挚、热情的追求;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而刚才所举的我们耳熟能详的例子皆出自《诗经》,那么我们今日再

来看一首这样的爱情篇章。(老师要点字词板书)————《静女》

第一,让我们来简单认识一下对于《诗经》的一些文学知识(同学回答):

①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诗 305 篇。最先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

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以后,才有《诗经》之称。《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泉。诗歌体

式以四言为主。

②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共160 篇,多半是各地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共 105 篇,多是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量民谣,

内容多半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永垂不朽的。“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 40 篇,多为

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③ 语法:多半隔句用韵,广泛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拥有重章叠句

频频咏唱的特点。

④ “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为《诗经》的“六义”。朱

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惹起所

咏之词也。

现代:“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怀;“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开端,即先说

其他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

孔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能够兴,能够观,能够群,能够怨。迩之事父,远之事

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昨天部署大家回去预习课文了,大家先来说一下《静女》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静女》选自《诗经·邶风》,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它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

口吻描绘了与恋人约会的情形,表达了“我”见到恋人前后的不一样心情。

二课文详解

⑴我们先来看课文。大家昨天在家里翻译的时候有哪些地方翻译不出来的?

解答翻译不出来的句子。而后请一位同学上来对整篇文章进行翻译。

参照翻译:

高雅的姑娘长得美,约我相会在城楼。私下躲着不出现,害我想走又不走。

高雅的姑娘长得俏,送我一支红管箫。红色管箫有光彩,我对箫管很喜欢。

郊野采茅送给我,茅草漂亮又稀罕。不是茅草长得美,佳人送礼最宝贵。

课文的次序是:第一章讲两人会眼前的情形。第二、三章讲两人会面后的情形。

主要描绘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前两句点了然约会的地址与人物。与我约会的是一位高雅

而漂亮的姑娘,这从“静”、“姝”二字能够看出。约会的地址是“城隅”:城墙上的角楼。

爱而不现,急的“我”抓耳搔首,彷徨不前。“搔首踟蹰”四字,把“我”的朴实、真挚以及

未见恋人的急躁、忧愁的心情十分传神地表现出来,表达了我对静女的倾慕和想念之深。

描绘男女恋人会面后的情形。“静女”与我会面后,高雅而美好的姑娘送给我一枝红色的管箫,红色的管箫鲜亮有光彩,令我特别喜欢,沉醉此中。“说怿女美”一语双关,表面上是

在赞叹管箫的漂亮,但本质上是在赞叹“静女”之美。

⑵静女和她的男朋友是第一次会面吗?

不是。第一,女孩成心隐蔽起来,男孩在那边等得很焦急,却没有走开。说明他们已经认识好

久了。其次,女孩在放牧的时候记得送东西给男孩,此次会面又送他彤管,更说明他们之间的

感情已经很深了。

⑶男女青年的形象是怎么样的呢?经过哪些语句能够看出来?

男:朴实、痴心。“骚首踟蹰”(朴实、真挚以及会眼前的急躁、忧愁)、“说怿女美”“匪

女之为美,佳人之贻”(痴心)。

女:漂亮、俏皮、可爱。“静女其姝““静女其娈”、“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⑷在表现男青年的形象的时候采纳了什么手法?

对照,双关。

对照:“骚首踟蹰”、“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佳人之贻”。

双关:“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佳人之贻”。

⑸在表现女青年的形象的时候又是采纳了什么手法?

重章叠句。“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三总结

这首诗风格轻松优美,把民间一对恋人约会时的情形描绘得生动开朗,充满了浓烈的生活气味,刻画了一个天真开朗、聪慧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朴实、痴心的少年的形象。

四部署作业:背诵课文

采薇

教课目的:

1.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2.认识《诗经》的重章叠句的形式及其作用。

3.进一步认识《诗经》“无邪”地“言志”的特点。

4.认识《采薇》篇对后代边塞诗的影响。

教课要点:

1.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2.认识《诗经》的重章叠句的形式及其作用。

教课难点:

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教课课时:

一课时。教

课过程:

一 . 导入教课:

“爱情”是《诗经》歌唱的一大主题,另一大主题是“战争”,在以“战争”为主题的诗歌里,有从老婆的角度写自己对久役不归的丈夫的想念,有征夫咏叹没有终点的战争和对家人的想念。《小雅·采薇》就是这种诗中最优异的作品。

二 . 研读诗歌:

1.就着课下说明,弄懂诗歌的意思,并将诗歌依据上节课所教的节奏朗诵一遍。

2.全诗能够分为三个部分:

隆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繁,一位解甲退伍的征夫在回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曲折,又

饥又渴;边关渐远,乡关渐近。现在,他远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由思路纷繁,感慨万千。艰

辛的军旅生活,强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的情形,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

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程中的追想唱叹之作。解读 1~3 章: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不决,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

不来。”

翻译:

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芽已钻破土。说回家呀说回家,又到了一年快要的时候了。没有了

家也没有了室,只因玁狁来入侵。不可以安坐与定居,只因玁狁常为患。

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的茎叶多娇嫩。说回家呀说回家,心中的忧思多深邃。忧心如火剧

烈烧,又饥又渴实难忍。驻守的阵营不固定,没人回乡通音讯。

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茎叶变粗硬。说回家呀说回家,今年阳月又已临。王室公务无休止,

不可以片晌享寂静。忧思在心真难过,我今远行难归省。

评说:这三章说了两层意思,一是归程中追想思归之情,二是表达难归的原由。

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复沓并顺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跟着时间的一推

再推,这种心情越着急迫难忍。诗以采薇起兴,收集薇菜充饥,表示戍边生活的艰辛,且“薇

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顺序渐进,除了刻画薇菜从破土抽芽,到幼苗娇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还同“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一同,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

的漫长。目睹着岁初而暮,物换星移,老是“曰归曰归”却总不可以归,使我对能不可以再会到

家人由“忧心烈烈”到“忧心孔疚”。

那么,为何戍役难归?后四句做了层层的说明:远离家园,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因为

战事屡次,致使音讯难递;无暇休整,因为王差无量。究其根来源因,即“玁狁之故”。

恋家思亲的个人情结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相互交叉着,它们固然相互矛盾却相同真切。在诗的开始用重章复沓的形式频频咏叹,形成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朗诵这三章。感觉《诗经》重章复沓的章法所带来的音乐美。《诗经》的这种构造来自于民

歌,劳动者的歌声此起彼伏,自但是然形成叠章,它能一层一层加强感情的抒发,遇到回环来去、

一唱三叹的艺术成效,使诗歌充满音乐的节奏美。所以。我们能够想象,士卒们在采食

薇菜时,想念家乡的惋惜声此起彼伏。就像后辈的诗人所写的那样:“不知哪处吹芦管,一夜征夫望乡。”

3.解读 4~5 章:“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

定居,一月三

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翻译:那是什么花绽放?棠棣绚丽一丛丛。那是谁乘坐的高头大马?那是将帅所专用。驾驭的

兵车已起行,四马壮硕气概雄。不敢安居战事频,一月三次喜报送。

驾起四马驱车行,四马强健神彩奕奕。将帅搭车作指挥,士卒靠车作掩护。四马步子多齐

整,弓饰以象牙,鱼服箭袋。怎能不每日戒备 ?玁狁扰乱势紧迫。

评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因此我远离家乡,共赴国难。但是久久不可以归家且乡音渺

渺,这使我心里备受煎熬。而这全部都因为玁狁的入侵,就让我们奋力赶走他们,好早日回到

那日思夜想的家乡。因此接下来的这两章就很自然地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语气中充满了骄傲之感。

以“维常之华” 盛行“君子之车” ,表露出军人独有的骄傲之感。让他们骄傲地是什么呢?自然是威严的军容“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象弭鱼服”、高昂的士气、训练有素的作战“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赴汤

蹈火)和频传的喜报“一月三捷”。战马强健而训练有素,武器优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每日严阵

以待,又再次说了然久戍难归的原由。

朗诵这两章,读出激动、骄傲之情。

4.解读第 6 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

伤悲,莫知我

哀。”

翻译:当初离家参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摆。现在回乡解甲归,雪花飘飘飞满野。道路长久

慢慢行,又渴又饥愁肠结。我的心中真伤心,谁知我有多悲凉。

评说:也许是忽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守兵,他从追想中回到现实,随之堕入了更深的

悲痛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既是写景更是伤怀。个体生命在时

间中存在,却看不到生活的价值。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

依依”的情境变化中,守兵深切体验到了生命的流逝与生活的浪费。后代读此四句仍不由黯

然伤怀,也只因领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之感。“行道迟迟”,归路漫漫,“载饥载渴”,

眼前的生活窘境又加深了他的伤心。并且,一别经年,“靡使归聘”,存亡存亡两不知,当此

之际,又产生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忧惧心理。这各种的伤心在这雨雪霏霏的荒野

中,无人了解更无人宽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单无助的哀叹中结束。

朗诵这一章,感觉诗句中富裕表现力的叠字“依依”、“霏霏”、“迟迟”,它们无论在

写景抒怀仍是拟声状物上都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成效。感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带来的深切的生命流逝的悲凉与感慨。三、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注意节奏,领会

感情。

读罢此诗,我们忧如看见主人公慢慢走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浓厚的远方,只留下一个孤

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惋惜。

四、作业:

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中最正确诗

句之一。翻译并背诵,谈谈这四句诗能让你想起什么,想到什么。

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关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诗经》内容、手法和影响。 2.在朗读和品读当中感受《关雎》的四种美。 3.关注本诗中淑女和君子这两个关键词,结合其它作品思考《诗经》的传承。 【教学重难点】 寻找《关雎》中的美,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诗经概说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赋比兴则是《诗经》的艺术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喻,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最初的应用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作为学乐、诵诗的教本;其二,作为宴享、祭祀时的仪礼歌辞;其三,在外交场合或言谈应对时作为称引的工具,以此表情达意。《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 二、诗意解读 【注释】 1.关关:水鸟叫声。雎鸠:水鸟,一般认为是鱼鹰。 2.洲:水中的陆地。 3.窈窕:娴静美好的样子。 4.好逑(hǎo qiú):喜欢追求为对象。逑,配偶,此处用作动词,意为追求为对象,娶为妻子之意。 5.参差:长短不齐。荇(xìng)菜:一种水草。 6.左右流之:在船的左右两边捞。流,顺水势采摘。 7.寤寐:这里的意思是日日夜夜。 8.思服:思念。 9.悠哉:思念之情绵绵不尽。 10.琴瑟友之: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钟鼓乐之:敲击钟鼓使她快乐。 11.芼(mào):挑选。 《关雎》共三章,第一章共四句,以水鸟和鸣起兴,引出对美丽贤淑的好姑娘的爱慕之情。第二章共八句,写小伙子对意中人的思念、追求和因求之不得而朝思暮想、寝食难安的情形。第三章共八句,写小伙子想象中的与意中人热恋的美好时光和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 三、诗美探究 《关雎》写得非常美,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出诗歌的美呢? 首先,第一章,听着关雎鸟的和鸣,男子心情欣喜,因为看上了一位好姑娘,语速不宜太快,语调应该上扬一些。 第二章,因为男子所爱的姑娘没有追到,语速应该慢一点,语调低一些,读出似有叹息的心事来。 第三章,男子想象中与心爱的姑娘弹着琴共同娱乐,心情更高兴了。语调应该上扬一些,读

八年级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2课时)

12、《诗经》二首 第1课时关雎 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 2.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3.了解诗中运用的赋、比、兴和反复等写作手法。 一、导入新课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据说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也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来学习位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诗经》,体验诗歌之美 1.了解《诗经》。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称“国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②《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 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做铺垫,“兴”字的本义是“起”。简单地说是指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③《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叠词来状物、拟声、摹貌。 2.生字识记。 雎.(jū)鸠.(jiū)好逑 ..(cēn cī) ..(hǎo qiú)参差 荇.(xìng) 芼.(mào) 窈窕 ..(wù mèi) ..(yǎo tiǎo) 寤寐 3.重点语句翻译。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明确: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明确: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 (3)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明确:姑娘美丽又可爱,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理解诗歌内容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诗经二首教案设计

诗经二首教案设计 这是诗经二首教案设计,是优秀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诗经二首教案设计第1篇 教学目标 1、识记古代文言实词,积累常用词意义。 2、用自己语言赏析诗歌,体会细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发挥想象力描绘浪漫的爱情场景。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熟读课文 老师查找有关图画和轻柔音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入《关雎》,欣赏一场古人的爱情戏吧。 二、诵读,熟悉字音,结合注释掌握文意 1、范读正音。老师饱含情感朗诵或播放名家录音。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

3、解释重点字词,掌握文意(关关、洲、窈窕、好逑、参差、流、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友、芼) 三、共同研讨文意 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明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学生创作并个别演示后,老师做总结示范:展示多媒体画面,并伴轻柔音乐,深情描绘:“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 2、《关雎》中有一句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已成为赞美女性的现代成语,请找出。 明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老师紧接着翻译此句)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3、爱慕之深,日夜思念,以致夜不成眠,可见相思之苦。既然如此,那就大胆地去追求美丽的姑娘吧。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展开爱情攻势的? 明确: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如此煞费苦心先“友之”:亲近她,再“乐之”:取悦她。结果大概可以猜到了,自然会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了。 四、文学常识补充 1、“兴”手法的运用 一开始我们分析场景,大家也许注意到了,这些场景是分散描绘的,基本是一句场景一句叙事夹杂进行。这也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叫作“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例如开篇先言他物:“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一唱

《诗经二首》教学设计

《诗经二首》教学设计 《诗经》二首教案 【导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节的节奏特点。 2.研究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雎鸠啼鸣,XXX。琴瑟钟鼓,君子淑女……这一切,在心中荡漾着爱意的恋人眼中,大概会多一层温馨与幽怨吧!你听,他们各自为自己倾心的“淑女”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XXX(jū)鸠(jiū)窈窕(yǎo tiǎo)

逑(qiú)荇(xìng)寤寐(wùmèi) 芼(mào) 2.文言知识梳理 (1)重点实词 关关:拟声词,一种鸟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寤寐:指日日夜夜。 芼:选择。 (2)词类活用 ①琴瑟友之(名词做动词用,做同伙,相亲相爱,亲近) ②钟鼓乐之(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乐) (3)古今异义 摆布流之(古义:捞取;今义:流出) 3.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典范,改成《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基本施展阐发手法为赋、比、兴。《诗经》的诗体魄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其语言活泼传神。 步调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一)朗诵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交流点拨】第一节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这一节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节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急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五节写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2.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3.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XXX,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交流点拨】雎鸠鸟关关地叫着,在XXX的小洲上,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左右两

诗经二首教案

诗经二首 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点 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教学难点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1.填空题。 (1)___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__ 篇,包括_ 、_ 、_ 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___ 、 ____、___ 的艺术手法。(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_____ , ______”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窈窕()()好逑()()寤寐()()溯洄()()坻()荇菜()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自主预习案】 1.(1)《诗经》 305 风雅颂(2)赋比兴(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jū jiū yǎo tiáo hǎo qiú wù mèi sù huí Chí xìng 3.C. 4.B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一提诗我们马上会想到唐诗。是啊,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不会背几首唐诗呢!诗歌发展到唐代,达到了顶峰,诗人数以千计,诗歌浩如烟海,汇成了诗的洪流。同学们想过没有,形成唐诗这巨大洪流的源头在什么地方呢?唐代距离现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唐诗的源头也就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距离现在又有多远呢?最古老的诗歌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学习的内容,就是要解开这些谜,让我们一起踏上探索古代诗歌源头的旅行吧。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诵诗句 1.听一听。 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在听的时候圈点勾画生字词。 2.记一记。

诗经二首教案

诗经二首 静女 教课目的 : 认识对于《诗经》的文学知识;掌握要点的文言词 经过《静女》的学习 , 掌握《诗经》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特点使 学生认识我国古代人们对诚挚爱情的神往 , 陶冶崇高的情操。 教课要点 : 领会《静女》包含的感情, 掌握人物形象 一、课文导入: 爱情是人类最诚挚的感情,也是文学永久的主题。我们祖先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诚挚、热情的追求;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而刚才所举的我们耳熟能详的例子皆出自《诗经》,那么我们今日再 来看一首这样的爱情篇章。(老师要点字词板书)————《静女》 第一,让我们来简单认识一下对于《诗经》的一些文学知识(同学回答): ①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诗 305 篇。最先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 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以后,才有《诗经》之称。《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泉。诗歌体 式以四言为主。 ②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共160 篇,多半是各地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共 105 篇,多是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量民谣, 内容多半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永垂不朽的。“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 40 篇,多为 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③ 语法:多半隔句用韵,广泛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拥有重章叠句 频频咏唱的特点。 ④ “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为《诗经》的“六义”。朱 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惹起所 咏之词也。 现代:“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怀;“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开端,即先说 其他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 孔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能够兴,能够观,能够群,能够怨。迩之事父,远之事 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昨天部署大家回去预习课文了,大家先来说一下《静女》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静女》选自《诗经·邶风》,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它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 口吻描绘了与恋人约会的情形,表达了“我”见到恋人前后的不一样心情。 二课文详解 ⑴我们先来看课文。大家昨天在家里翻译的时候有哪些地方翻译不出来的? 解答翻译不出来的句子。而后请一位同学上来对整篇文章进行翻译。 参照翻译: 高雅的姑娘长得美,约我相会在城楼。私下躲着不出现,害我想走又不走。 高雅的姑娘长得俏,送我一支红管箫。红色管箫有光彩,我对箫管很喜欢。 郊野采茅送给我,茅草漂亮又稀罕。不是茅草长得美,佳人送礼最宝贵。 课文的次序是:第一章讲两人会眼前的情形。第二、三章讲两人会面后的情形。 主要描绘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前两句点了然约会的地址与人物。与我约会的是一位高雅 而漂亮的姑娘,这从“静”、“姝”二字能够看出。约会的地址是“城隅”:城墙上的角楼。

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二首》教案(2019最新编辑)

12.《诗经》二首导学案 编写者:徐春先 第一课时 关雎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 2、在诵读中体会这首古诗的内涵。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3、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兴的表现手法。 【相关链接】 《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自主学习】 1.注音: 雎鸠()窈窕()逑()荇()菜 寤寐()参差()琴瑟()芼() 2.解释词语 窈窕: 左右流之: 寤寐: 参差: 琴瑟: 2、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例如: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请同学们在课本上用“/”给本首诗划分节奏。 3、结合课文注释知其大意。同学对译,互相订正,准确翻译全诗。 4、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 5、.本诗以起兴,写出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美好感情。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教案(1)

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12.2 蒹葭学案 学习目标 1、诵读这首诗,把握语气语调,读出的韵律和节奏。 2、了解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和《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品味诗歌的语言特点。 3、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感受《诗经》独特的艺术魅力,体会其中蕴含的美好情感。 学法指导 1、把握这首诗的内容。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歌的结构特色、艺术手法、语言特点。 3、结合注释和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内在情韵,感受主人公对心中理想对象的执着追求和强烈思念。 中考导航 1、“溯洄”等词为中考易考词。 2、中考常以默写的形式考查这两首诗中的重点语句。 3、古诗词比较阅读是近几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增加的新题型,难度比较大,对此考生应予以重视。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了解名家点评《蒹葭》:

朱熹: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皆不可得。然不知其所指也。(《诗集传》) 方玉润:此诗在《秦风》中,气味绝不相类。以好战乐斗之邦,忽遇高超远举之作,可谓鹤立鸡群,翛然自异者矣。(《诗经原始》) 王国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人间词话》) 高亨:这篇似是爱情诗。诗的主人公是男是女,看不出来。叙写他(或她)在大河边追寻恋人,但未得会面。(《诗经今注》)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作者作品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民谣,共160篇,其中大部分为周代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 “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宾宴享。 “颂”是祭祖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祖,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三部分,现存共40篇。 (二)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秦风》,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蒹葭的意思是“芦苇”,生于水边。 三、导读理解

八下语文诗经二首教案

八下语文诗经二首教案 这是八下语文诗经二首教案,是优秀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八下语文诗经二首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在理解内容的根底上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 3.体味诗中主人公热烈而纯朴的恋情. 4.了解诗歌新颖的表现手法:人、物、情巧妙融合;寄情于物.体会诗歌重章叠唱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掌握朗诵古代诗歌的根本方法. 2.在诵读中感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 品读鉴赏诗歌中的名句. 2. 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拟阅读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民歌『敖包相会』,这首来自草原的情歌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歌曲讲述了一个小伙子在十五月圆之时,翘首盼望美丽善良的心上人以及和心上人相会的情景.类似的场景在『诗经』中也曾经出现过,那么诗中的那个小伙子盼来了自己的心上人了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邶风静女』去寻找答案吧. 二、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录音范读,掌握以下生字的读音. 姝(shū) 俟(s) 见(xin) 蜘蹰〔ch ch〕娈〔lun〕贻〔y〕彤〔tng〕管炜〔wěi〕怿〔y〕归〔ku〕荑〔t〕洵〔xn〕 2.学生自读,并完成以下任务 ①勾画出诗歌中的通假字和不会解释的词语,与邻桌相互提问. ②提问: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参考: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男子按照约定赶到城墙下,却没有看见心爱的女子,焦急万分之时,女子出现了,并且赠送给男子两件礼物. 3.学生齐读,读准停顿. 三、师生问答,理解内容 提问:诗歌第一章写了什么?这一对恋人的性格各有何特点,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明确:交代了一对恋人相约在城墙下,男子如约而至,但女子却成心躲着不肯出来,男子着急得抓耳又挠腮.姝、爱而不见表现了女子美丽、淘气、可爱,搔首踟蹰表现了男子老实、憨厚、痴情. 提问:相会之时,静女给男子赠送了什么?男子为什么对这些礼物要大加赞赏? 明确:赠送了彤管与荑草.外表上是赞美彤管与荑草,实际是赞美赠送礼物给他的人.原来并不是这些礼物本身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它是美人所赠,所以爱屋及乌,红色的彤管和平常的荑草,在他眼里自然而然变得美不胜收了.正如朱熹『诗集传』:言静女又赠我以荑草.而其荑亦美且异,然非此荑之为美也,特以美人所赠,故其物亦美耳.

诗经二首教案教材分析

诗经二首教案教材分析 这是诗经二首教案教材分析,是优秀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诗经二首教案教材分析第1篇【教学总目标】诗经两首优秀教案2021最新 1、学习『诗经』的有关知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和诗经六义. 3、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国风独特的文化内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并注意把握四言诗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分析诗中的情节内容,来挖掘人物的内心体验. 【教学难点】 分析赋、比、兴等表现手法在诗中的运用,体会其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安排】 两课时 第1课时 氓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的分析,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其独特的文化内蕴. 2、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开掘人物性格特征及其内心变化. 3、分析诗中比照手法的运用,以及兴的艺术手法的表达. 二、教学重点 理清故事脉络,把握人物形象,分析性格特点. 鉴赏各种艺术手法在诗中的运用,体会其艺术效果. 三、教学难点 鉴赏各种艺术手法在诗中的运用,体会其艺术效果.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五、教学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西方文化中有两希传统,其中希伯来基督教文学的『圣经』就像朝圣者心中的耶路撒冷一样神圣,从出生到死亡,陪伴着他们的漫漫人生路.而在中国,也有这样一部经典,从古至今吟唱不衰.百篇风雅颂,传唱千古情,它就是『诗经』. 首先说一说,风骚是什么意思?我们学过的『沁园春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在这里,风骚泛指文学修养.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形容人举止轻佻,如举止风骚.而最初,风骚本是两个词,风指『诗经』的『国风』,骚指屈原的『离骚』.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浪漫主义的『离骚』交相辉映,并称风骚,分别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本单元我们将对这两部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这节课先来学习『诗经』两首中的『卫风氓』. (二)预习交流

《桃夭》教案

桃夭 桃之夭夭⑴,灼灼其华⑵。之子于归⑶,宜其室家⑷。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⑸。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⑹。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词句注释 ⑴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⑵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华:同“花”。 ⑶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于:去,往。 ⑷宜:和顺、亲善。 ⑸蕡(fén):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有蕡即蕡蕡。 ⑹蓁(zhēn):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2] 白话译文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2]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祝贺年青姑娘出嫁的诗。据《周礼》云:“仲春,令会男女。”周代一般在春光明媚桃花盛开的时候姑娘出嫁,故诗人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旧说如《毛序》等以为与后妃君王有关,为今人所不取。 全诗分为三章。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人们常说: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庸才,第三个用花比美人的是蠢才。《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所以说这里是第一个用花来比美人,并不为过。自此以后用花、特别是用桃花来比美人的层出不穷,如魏·阮籍《咏怀·昔日繁华子》:“天天桃李花,灼灼有辉光。”唐·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宋·陈师道《菩萨蛮》词:“玉腕枕香腮,桃花脸上开。”他们皆各有特色,自然不能贬之为庸才、蠢才,但他们无不受到《诗经》这首诗的影响,只不过影响有大小,运用有巧妙而已。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朱熹《诗集传》认为每一章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二首《蒹葭》精品教案

《蒹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理解诗歌的内容。 2、学习“兴”的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本诗中的运用。 3、理解诗歌主题的多重性和主要的思想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 1、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理解诗歌的内容。 2、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诗歌意境及抒情主人公形象。 难点: 1、体会诗歌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形式及“兴”的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激发渲染爱的氛围: 多媒体播放Flash歌曲《在水一方》,导入课题:《在水一方》这首歌曲的歌词是台湾著名作家琼瑶根据《诗经》里的一首诗《蒹葭》改编而成的,美丽的画面、优美的旋律、深情地唱词把我们带入到一个如梦如幻的诗境里,今天让我们再次传唱这古老的歌谣,欣赏这美丽的爱情,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蒹葭》。 (导入课题后,多媒体展示复习介绍有关《诗经》的相关知识) 二、声情并茂读《蒹葭》 教师要求以下几个步骤: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及课件上老师的补充注释先扫清字音障碍,试读全诗;学生根据《诗经》的语言特点,读准节奏,读出感情;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并指导学生饱含情感朗读《蒹葭》,有:学生自由读、齐读、男女生演读、和老师一起诵读。 三、争奇斗艳说《蒹葭》整体感知思考: 1、这首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诗中流淌着怎样的感情?明确:一个男子强烈思念心上人,苦苦追寻而不得的失望、惆怅的心理。 诗中流淌着的感情:忧愁、悲愁、愁苦、哀愁,伤感、无奈······(师生共读,体会情感)师:“重章叠句”。这是诗中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有一唱三叹的美感。我们一起来读,感受诗歌回环往复的美。全体学生读《蒹葭》。

「优质」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诗经二首教案新人教版

12 《诗经》二首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经》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雎鸠 ..(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ìnɡ):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 ..(wù mèi):这里意思是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芼.(mà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贤淑漂亮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篇。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诗经二首教案(新人教版)

第12课《诗经》二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诵读诗歌,感悟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3.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语言特点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关雎》 【情境导入】 同学们,爱,世界上最美的字眼,人世间永恒的主题。穿越时间的隧道,领略远古的诗意与甜美,花前月下的浪漫,辗转反侧的体会,这就是爱的滋味,循着爱的歌声,沿着情的足迹,踏访《诗经》中的美丽与哀愁,追寻爱的源泉,品味我生之初的情愫。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新课解读】 一、文学常识——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305篇。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多是各地的歌谣;“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词。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诗经》三种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二、整体感知——内容结构 1.(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教师强调应注意的字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雎鸠 ..(jūjiū):一种水鸟,一般认为就是鱼鹰。 窈窕 ..(yǎo tiǎo):善良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xìnɡ)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 ..(wùmèi):文中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芼.(mào):挑选。 (2)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2.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3.教师范读,提出问题: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明确:

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2.《诗经》二首 教材分析: 《关雎》和《蒹葭》是《诗经》中的名篇,分别选自《诗经•••周南》和《诗经•秦风》。《关雎》由雎鸠和鸣而起兴,引出对美丽贤淑的女子的爱慕之情。诗歌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蒹葭》由水边秋景起兴,渲染了萧瑟凄凉令人惆怅的气氛,抒发爱而不得的忧伤和惆怅。两首诗都用了比兴手法,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既有意境美,又有音韵之美,可在反复吟咏中感受诗歌纯真的美。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对于音韵和谐、意境优美的诗歌比较感兴趣,喜欢诵读诗歌。少年对于爱情有朦胧的向往和憧憬。《诗经》中的《关雎》和《蒹葭》,或许能触动他们的心弦,让学生获得美的愉悦,和爱的启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诗经》内容及手法有关知识,能声情并茂地诵读两首诗。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读准节奏和重音能熟读成诵,体会诗歌音韵美。在联想和想象中体会诗歌意境美,把握诗歌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对爱情的追求,体会诗歌纯真之美。 教学重点:诵读指导,体会节奏美和意境美。 教学难点:比较两首诗的异同,体会爱情的美好,赏析语言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比较分析法、想象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关雎 一、导入新课: 爱情是诗歌永恒的主题,看三千年前的《诗经》开篇《关雎》,就表现了一位君子对淑女的爱和追求,我们一起来体会古人的爱情吧!(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读准音韵 学生活动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结合注释给生字注音,再练读。活动2、听范读音频,感受语气、节奏。说说这首诗在音韵和形式上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点拨:每句四字,每两字停顿,第二和三章(节)形式相似(基本相同),只有几个字不同(见教材第64页“思考探究”一、“积累拓展四”)这叫做重章叠句,是《诗经》中常用的形式。还有很多词声母或韵母相同,这叫“双声叠韵”。 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诗。 活动3、学生齐读《关雎》,注意韵脚和重音(小组内交流展示)。说说哪些词语可以读重音,为什么? 预设:韵脚:“洲”、“逑”,重音:“好”、“窈窕”、“一友”、“乐”,理由。

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12 《诗经》二首 【教材分析】 《关雎》和《蒹葭》都选自《诗经》。《关雎》写一个青年男子对心仪女子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蒹葭》写男子求而不得并希望见到意中人的深切情感。两首同为爱情诗,都描写了主人公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其表达的感情都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 【第三单元单元整体架构】 人文主题:本单元编排了《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诗经>二首》4篇课文。它们或描写理想中的美好生活,或记述自己徜徉于自然之境时的所见所思所感,或赞叹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或吟咏个人的情感追求。通过学习,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其智慧,体会其笔下的美好境界。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课文,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把握诗文的丰富内涵,体味语言之美。随文理解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适当关注一些有规律的语言现象。 【《<诗经>二首》解析】 人文主题:通过诵读体会诗人对心中理想对象的执着追求和强烈思念。 语文要素:诵读这两首诗,把握好语气语调,读出韵律和节奏。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体会《关雎》一诗中四言句的特点,体会重章叠句的句式音韵美感与对诗歌内容表达起到的作用。 2. 通过朗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把握《关雎》中的比、兴手法,体会诗歌传达的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向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在朗读与讨论中体会《关雎》一诗句式、手法的特点。 2.难点:把握诗歌情感,体会诗歌传达的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向往。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研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有哪位同学能就自己的了解向大家介绍一下《诗经》? 学生活动:聆听,回答问题。 明确:《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 305 篇,又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关雎》一诗,就是这部作品集的第一篇。能在三百余篇中位列第一,它一定非常具有代表性,同时又有“过人之处”,那么就请大家打开课本,一起走进《诗经》的第一篇《关雎》。

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12《诗经》二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体会《诗经》语言的特点,体会重章叠句的句式音韵美感 与对诗歌内容表达起到的作用。 2. 通过朗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把握《诗经》中的比、兴手法,体会 诗歌传达的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向往。 二、教学重点:在朗读与讨论中体会《诗经》句式、手法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把握诗歌情感,体会诗歌传达的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向往。 四、教学课时:2 课时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研读法 第一课时 环节一:导入 提起诗歌,我们会不由自主的想到唐诗,人们常说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大家知道中国古诗的源头在哪里吗?是《诗经》。诗经产生于距今久远的年代。其中有许多诗句至今传唱不已。我们所熟悉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等,都源于《诗经》。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诗经》,走进《诗经》。 环节二:了解背景 在教材第65页上有对《诗经》的简介,请同学们一边阅读一边圈画。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 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直承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新。 我们在第二课回延安中就学过比兴手法,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中诗人自比做羊羔,而延安就是作者的母亲。上句写羊羔吮吸母亲的乳汁成长,引出下句延安的小米饭养活了作者。表达了延安人民对作者的养育之恩。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艺。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诗经》对于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极为深远。 希望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能和同学们一起初步感受被奉为经典、被称作源头的这部诗歌集的魅力。 环节三:积累寓言 1、请根据书下注释或查阅工具书,为下列字词注音并朗读。 2、思考核心问题:《关雎》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思考: ①这首诗歌写了什么内容?

《诗经二首》教案3篇

《诗经二首》教案3篇 《诗经二首》教案1 学习目标 1、能说出《诗经》的基本常识,感受其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 2、能说出两首诗表达的美好情感,当堂背诵两首诗。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学习 1、查阅《诗经》的相关资料,了解与之有关的文学常识。 2、熟读两首诗,对照注释理解大意,在有疑问之处作记号。 课堂学习 导入:(背景音乐《在水一方》) 爱情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之一,也是文学作品的一大主题。“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广为后人引用,“在水一方”被琼瑶作为书名,后又写成歌,而它们都出自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这熏陶了不计其数的文人的儒家经典。 一、《诗经》知多少 学生交流查阅的相关资料,整理成百字以内的简介。 学生发言,补充。 教师总结相关文学常识。(如:《五经》、“六义”) 二、四读《关雎》 一读:读通诗句 学生自由朗读一遍。 请一位学生朗读全诗,再由其他学生纠正字音、停顿上的错误。 齐读全诗。 二读:读懂诗意 对照注释再读诗句,在小组中提出不理解的词句并进行讨论,小组推选代表发言,交流讨论结果和不能解决的问题。

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教师在其间做好启发、指导工作,纠正学生错误,肯定学生言之有理的个性化理解。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全诗。 三读:体会情感 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诗句,注意诗句的重音、节奏。 小组推荐的代表参加朗读比赛,学生评委评论是否读出感情,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感情。教师在其间作好必要的提点。 在古乐的配合中优胜者领读一段,其余的段落由全体学生齐读。 四读:品味诗韵 讨论:这首诗的魅力在哪里?可从内容、写作多方面分析。 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 背诵全诗。 三、自读《蒹葭》 依照四读《关雎》的方法(读通诗句-读懂诗意-体会情感-品味诗韵)自读《蒹葭》。 四、背诵两首诗 个别背诵、小组背诵、齐背相结合。 课后作业 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 1.在《关雎》《蒹葭》中任选一首自选一个角度写一段文学评论。 2.用优美的语言改写《关雎》或《蒹葭》中任意一段。 附录资料: 《关雎》《蒹葭》比较赏析 《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

《诗经二首》教案教学文案

《诗经二首》教案

《〈诗经〉二首》教案4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掌握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2、掌握实词意义、虚词用法和文言句式。 3、体会人物思想感情,领会诗的内容,学习诗的表达技巧。 4、学习并掌握《诗经》四言诗的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章法节奏特点。 学习方法: 1、通过熟读成诵加强对诗歌的理解。 2、体会赋、比、兴及重章叠唱的手法。 3、鉴赏人物形象,品味自己感兴趣的诗句。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到目前为止,同学们学过了《诗经》里哪些诗歌?《关雎》、《蒹葭》。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的发展,从《诗经》、《楚辞》、汉魏古诗、唐诗、宋词,到现代的新诗,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我国诗歌的源头《诗经》反映当时人们的精神风貌,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它打开了我们祖先心灵的世界。 二、《诗经》简介: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包括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

《诗》,也叫《诗三百》,汉代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它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早在春秋时期,《诗经》就已广泛流传。当时士大夫常在外交场合引用《诗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愿望,叫做“赋诗言志”。孔子曾经这样极力赞美《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想纯正)’”又说:“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经》可以培养想象能力,可以提高观察能力,可以合群,可以抒发怨恨不平……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字。)“不学诗,无以言”,并常用《诗经》来教育自己的弟子。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十五国风”,(如郑风、卫风、邶风、魏风、唐风(晋)等)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是当时15个诸侯国的诗歌作品。它和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课文所选的两首诗作均出自“风”;“雅”是宫廷乐曲歌辞,有“大雅”和“小雅”,它是一种正统音乐,是宫廷乐曲歌辞;“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诗经的内容以“风”和“小雅”为主,“大雅”和“颂”数量较少。这些诗歌最初都是乐歌,只是由于古乐失传,后人无法了解风、雅颂各自在音乐上的特色。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就是“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风土气息浓厚的重要原因。风、雅、颂、赋、比、兴,合起来称为“六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