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的特征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3.00 KB
- 文档页数:9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等活动,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表征和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
2.举例说明种群的“J”形增长、“S”形增长、波动等数量变化情况。
3.阐明环境容纳量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
1.生命观念:种群“S”形增长的内容,揭示了种群数量在有限条件下通过种内调节维持相对稳定的机制,体现了稳态与平衡观。
2.科学思维:建立和运用数学模型,即用数学模型来表征、解释和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
3.科学探究: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4.社会责任:濒危物种保护、有害动物防治。
知识点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1)01数学形式。
(2)作用: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
2.建构方法项目研究方法研究实例提出问题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细菌每20 min分裂一次,怎样计算细菌繁殖n代后的数量合理假设提出合理的假设02在资源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条件下,细菌种群的增长不会受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建立模型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①数学公式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即建立数学模型 N n =2n (N 代表03细菌数量,n表示04第几代)②曲线图检验修正 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05观察、统计细菌数量,对自己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知识点二 种群数量变化曲线1.种群的“J”形增长 (1)概念01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形式,02时间为横坐标03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形。
(2)建构数学模型 ①模型假设04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05一定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②建立模型t 06N t =N 0λt 。
各参数的意义⎩⎪⎨⎪⎧ N 007起始数量t :时间N t :t 08数量λ09倍数③曲线图2.种群的“S”形增长(1)概念: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10稳定,增长曲线呈“S”形。
第2节群落的主要类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的确定1.说出陆地生物群落的主要类型。
2.通过比较不同生物群落中生物的主要特征,阐述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
3.阐明群落中的生物彼此适应,占据了不同的生态位,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
2、教学难点群落中生物的适应性。
三、教材分析本节是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中第二单元《群落及其演替》中的第二节内容,课标中本部分对应的具体内容标准是:即“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属于能力层面的“模仿”水平和知识层面的“理解”水平。
本节是在学习《群落的结构》的基础上对种群的进一步认识。
学生对数学应用生物学已经比较熟悉,但对于群落的种类,群落中的环境、生物特征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
四、教学步骤1、新课导入✓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生物群落。
教师:不同生物群落的外貌有差异,生物与环境是相适应的。
提问:通过观看,你认为陆地主要的生物群落是什么、。
学生:森林、草原、荒漠。
教师: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群落外貌和结构上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不同群落中的生物也都有适应其环境的特征。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章第2节《群落的主要类型》。
2.新课讲授(一)荒漠生物群落✓阅读教材P33。
提问:请对荒漠群落的环境条件、群落特点进行总结,学生:荒漠分布在极度干旱区,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荒漠里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
提问:荒漠群落中的生物具有哪些特征?学生1:主要植物有仙人掌和骆驼刺,都具有耐旱的特性。
学生2:主要动物是爬行类、啮齿类、鸟类和蝗虫等。
✓课件展示荒漠群落中的主要动物及特性。
(二)草原生物群落✓阅读教材P34。
提问:你能总结草原群落的环境条件和主要特点吗?学生: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的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
第4课时生物群落的结构课标要求 1.概述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影响因素。
2.简述群落的季相。
1.群落:是特定空间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
提醒(1)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与群落都是强调一定自然区域中的生物成分,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之和=种群,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之和=群落。
(2)群落并非是各种生物的简单集合,而是通过相互之间的各种联系建立起来的有机整体。
2.群落结构概念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具有一定的功能,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类型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模型表现呈现不均匀的片状分布,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镶嵌特征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决定因素光照的强弱、地形的差异、湿度的不同和动物的活动植物:主要受到阳光的影响;动物:食物和特定的栖息环境原因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意义利于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3.影响群落结构的其他因素(1)生态位(2)捕食例如,野兔往往捕食竞争力强的植物,这样的捕食提高了草原上草的多样性和草原群落结构的复杂性;反之亦然。
(3)生物群落的空间异质性①阳光分布的不均匀性是影响池塘中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
②阳光也是影响池塘中动物昼夜分布变化的重要因素。
③不同季节的光照条件不同,也会引起浮游动物的垂直分布状况发生变化。
4.群落随时间而改变(1)区分群落的标志群落的外貌是区分不同群落结构及类型的主要标志。
(2)群落结构的特征群落的外貌常常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这是群落结构的重要特征。
(3)群落的季相随气候的季节性交替,群落呈现不同的外貌,这就是季相。
延伸应用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800m的海拔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请据图分析:(1)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不是(填“是”或“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原因是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的植物属于不同的生物群落,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属于植物的地带性分布。
《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1一.教材背景分析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种群数量特征的基础上, 进一步介入数学知识,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 ,建立数学模型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自然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能力方面)。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对较强的探究分析, 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生物科学素养。
从知识方面来说初步具备了与数学模型相关的数学知识储备, 学生的生活体验也足以理解种群数量变化。
所以,这堂课的学习,学生自己将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学问题归结成为数学问题, 进而尝试应用建模成果去解决身边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我对课标的理解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了教学目标, 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知识目标: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血球计数器对酵母计数;尝试利用数学模型解释当地的环境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重点和难点: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三.教学过程分析(一)教法与学法:教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我采用了“三疑三探”的授课模式来完成所定的三维目标,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为辅的手段。
充分调动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能力,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法:自学、合作、探究(二)教学过程:设疑自探:首先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前以预习题案为依据进行预习,总结自探提纲,教师归纳、总结自探提纲,并给有贡献的小组加分并鼓励,此节归纳自探提纲4点: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及其步骤?2.种群的数量是怎样变化的?3.什么是环境容纳量?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解疑合探:在完成设疑自探的基础上,各小组学生围绕自探提纲,进行解疑合探,在学科组长的安排下有序尽心,对难点进行探讨整理,达成共识并进行展示,展示结束后, 按分工逐题进行评价,教师强调补充,归纳, 教师利用评分榜计分,尤其对提出不同见解的其他学生要双倍加分。
群落的结构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解释群落的概念2.识别群落类型,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3.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能力目标:1.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
2.通过分析具体事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4.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会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种间竞争的学习,认同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
2.通过学习群落的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群落的涵义2.群落的结构特征教学难点: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三、学情分析“群落的结构”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第4章第3节内容,包括群落基本涵义、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
教材贯彻了种群和群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这一思路,群落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在更高层次、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既是种群问题研究的深化,也是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
尽管学生对群落现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历简单性和生活环境差异性,学生对群落还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统的感性认识上,要理解群落的核心知识概念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四、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观察“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引出群落的概念,进而导入新课;在学生理解群落的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并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通过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图片以及课本上的资料,讲解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的相关内容;最后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探究性实验的教学;群落的结构预计用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察“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引导学生讨论:1.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2.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类大量减少,池塘中的种群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学生:看图,完成讨论题。
高一生物学科教学案例设计优秀8篇高中生物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说出群落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
2、通过观察讨论,运用归纳与概括,得出群落的空间结构。
3、能够利用群落的结构,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
4、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概念。
难点:影响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复习导入,提问:种群的空间结构包括哪些?(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2、追问: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哪些?(二)新课教学1、垂直结构(1)播放森林植物和动物的一段视频,观看视频后出示图4-11、4-12,让学生结合图片进行小组讨论,并提问:视频中植物有哪些?如何分布的?(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由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群落。
)植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什么原因导致的?(出现分层现象;由于光照导致。
)教师补充讲解垂直结构。
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把这种分层的现象称为垂直结构。
(2)结合材料,提问: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什么条件呢?(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
)展示植物不同分层,鸟类种类不同的图片,提问:植物的垂直结构会对动物造成哪些影响?(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因此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教师展示某草地群落水平结构的图片,讲解水平结构的概念。
展示某草原的分布图,组织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影响水平结构的主要因素?师生共同总结。
(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都是群落的水平结构的影响因素。
)(三)巩固提高。
出示热带雨林的一幅图片,学生描述动植物的分布以及导致这种分层的原因。
(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回顾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作业:回家搜集一下我国的立体农业资料。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篇二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是人教版教材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1节内容。
海燕的教案一、引言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海燕的相关知识。
通过学习本教案,学生将了解海燕的生态环境、特征、习性以及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并通过实际案例进行实践和讨论,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海燕的生态环境1. 分布地区海燕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如北极、南极、北大西洋等地。
不同种类的海燕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分布范围。
2. 栖息地海燕一般选择在悬崖峭壁上筑巢,这样可以提供相对安全的环境,同时便于捕食海洋中的猎物。
海燕巢多以泥土、岩石碎块等构筑而成,非常坚固。
3. 饮食习性海燕是肉食性动物,主要以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为食物。
它们以高速俯冲的方式捕捉猎物,速度非常惊人。
海燕的飞行速度非常快,能够迅速穿越浪涌起伏的海面。
三、海燕的特征1. 外貌特征海燕的身体呈流线型,翅膀长而尖,尾巴呈叉状,这些特征使得它们在飞行时更加灵活。
海燕的羽毛一般为黑色、白色或棕色,具有良好的保暖和防水功能。
2. 繁殖行为海燕通常是一夫一妻制,它们会在每年特定的季节筑巢繁殖。
海燕的巢是由雄鸟和雌鸟共同筑造的,筑巢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3. 迁徙行为海燕是有迁徙行为的鸟类,它们会根据季节的变化而迁徙到不同的地区。
迁徙过程中需要跨越大片的海洋,这是一项非常考验体力和适应能力的任务。
四、海燕的保护1. 生态保护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环境污染的加剧,海燕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威胁。
因此,保护海燕的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保护海燕的栖息地,减少人为干扰,是有效保护海燕种群的重要措施。
2. 合理捕捞合理的捕捞政策对于保护海燕所依赖的食物链也非常重要。
合理控制渔业资源的开采,维持鱼类等海洋生物的平衡,有助于保护海燕及其食物链。
3. 科学研究开展有关海燕的科学研究,了解其生态习性、迁徙规律等信息,对于更好地制定保护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科学研究还可以促进对海燕及其生态系统的深入了解,为保护工作提供更多依据。
五、实践案例通过实际案例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如何保护海燕及其生态环境。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1.7《种子的传播》教学设计第课时种子的传播【教学目标】1知道植物传播种子有不同的方式,都是为了能将种子散布得更广,有利于繁殖后代。
2.明白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是有联系的。
3.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探究植物种子传播方式的欲望,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1观察种子传播的方式。
4.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分组:凤仙花、苍耳、蒲公英(莲蓬、樱桃等)的果实和种子。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师:我们已经知道了果实里面有种子。
果实成熟后,就要把种子传播出去,在适宜的环境下,种子萌发长出新的植物。
那么,植物是怎样将种子传播出去的呢?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1)收集一些成熟的凤仙花果实,用手轻轻捏它的果皮,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凤仙花是怎样将种子传播出去的。
(2)观察苍耳的果实和种子,描述苍耳果实的外部特征。
推测苍耳的种子是怎样被传播出去的。
(3)观察蒲公英的果实,描述蒲公英果实的外部特征。
推测蒲公英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4)观察更多植物的果实和种子,推测它们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
(1)凤仙花果实和种子有什么特点,推测凤仙花的种子是怎样传播出去的?(2)苍耳果实外部有什么特征,推测苍耳的种子是怎样传播出去的?(3)蒲公英果实外部有什么特征,推测蒲公英的种子是怎样传播出去的?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植物有哪些传播种子的方式?它们的果实和种子分别有什么特点?2,植物将种子传播出去有什么意义呢?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根据果实和种子的特点,做一个果实模型,模拟种子的传播。
【板书设计】种子的传播果实、种子的特征种子的传播方式:弹力传播动物传播风力传播水力传播【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先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很快说出风传播蒲公英,学生能很轻松地说出像降落伞,从而得出长得像蒲公英这样的植物都会用风来传播种子,引导学生明白植物种子的形状决定了它的传播方式。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1)种群、基因库、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概念。
(2)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1)根据基因型的个数计算基因频率。
(2)根据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
(3)根据遗传平衡现象推出遗传平衡定律。
【教学过程】复习回顾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原因是什么?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包括哪些内容?阅读P114 第一段文字思考:以生物个体为单位研究性状为什么会被以种群为单位研究基因水平所取代呢?(学生回答略)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1. 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判断属于种群?(1)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2)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3)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草(4)一片草地上的成年野兔(5)学校里面所有的人,是一个种群吗?种群的特征:种群中的个体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得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的基本单位2.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练习:下列有关种群基因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一个种群的基因库包括这个种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B. 生物的个体总是要死亡的,但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C. 种群中每个个体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D. 基因突变可改变基因库的组成3.基因频率:(1)概念: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2)调查基因频率的方法:随机抽样,抽样范围太大不利于测查,太小不能反映大群体的特征。
(3)计算方法:①.通过基因型个体数量计算基因频率:例1:从种群中随机抽出1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分别是30、60和10个。
那么A和a的基因频率是多少?解:A 基因的基因频率为:2×30+60A%=2× (30+60+10)a 基因的基因频率为:2×10+602× (30+60+10) = 40%推出公式:种群中该基因总数(纯合子个体数 X 2+杂合子个体数)基因频率=种群中等位基因总数得出:A 频率+a 的频率 = 1 即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 ②.通过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 例2:从种群中随机抽出1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 、Aa 和aa 的个体分别占30%、60%和10%,那么A 和a 的基因频率是多少?A 基因的基因频率为:A%=30% +1/2×60% = 60%a 基因的基因频率为: a%=10% +1/2×60% = 40%推出公式:基因频率=纯合子基因型频率+1/2杂合子基因型频率(适用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得出: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等于1,即AA+Aa+aa=1练习1.据调查得知,某学校的学生中各血型的比率如下: IAIA 20% IAi 30%IBIB 10% IBi 20% IAIB 10% ii 10%计算IB 的基因频率。
群落的主要类型教案
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程标准与本节相对应的“内容要求”是:
不同种群的生物在长期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形成动态的生物群落; 分析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该群落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持征和分布特点。
对应的“学业要求”是: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群落的结构、特征(生命观念)。
根据上述要求。
结合教材内容,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对不同生物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分析和讨论,说出生物群落的不同类型。
2.通过对荒漠草原、森林等群落的分析和比较,说出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该群落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分布特点。
3.通过对群落内种间关系和生态位的讨论,认同生物的适应性还体现为彼此相互适应,从系统的角度说明群落是一个不同种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三江源治理的视频材料引人,为生物群落特点的分析创设情境。
通过分析比较荒漠草原、森林等群落的特点,逐步剖析出不同群落的特征,让学生理解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
联系进化与适应的观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影响群落分布的非生物因素,并根据图文资料等深人理解群落的形成是不同种群的生物长期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的过程。
本节课主要借助视频、图片、文字资料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归类比较、交流讨论、归纳总结。
1 种群的特征 教学设计 一、课题:种群的特征 二、教学内容及目的: (一)教学目标: 列举种群的特征,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二)德育目标: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并能对种群的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看法;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 (三)发展目标:尝试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种群的特征。 2、难点:样方法的选择和确定。 四、授课类型:文化课 五、授课方式或方法:讲授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物种? 学生回答: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二)引入新课: 1、课件展示:蚂蚁一起找食物、狼追羊、豹追鹿等图片。 总结: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引出种群的概念。 2、分析一下是不是一个种群: A、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蛇 B、某集市上卖的全部的同种白菜 C、某村子中全部青年男女 D、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鲤鱼 学生讨论回答:都不是。A不是一种 ; B不是自然区域;C一定区域内全部个体。 2
老师总结:种群概念的要点:①一定自然区域内 ②同种生物构成 ③全部个体 3、当从群体水平来看,种群是个体的简单累加吗?个体的特征能代表种群的特征吗?(课件展示: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对一个种群来说,会不会因为个体的消失而消失呢?) 讨论总结:种群的不同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这时种群就表现出个体不具有的特征。任何生物都不能单独生活,他的生存既会受到同种生物的影响,又会受到异种生物的影响。到底种群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三)讲授新课: 教学内容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
意图
问题探讨 种群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所以把握种群的数量特征很重要,比如我们经常在电视听到这样的内容:中国人口某年有多少?大熊猫还剩多少只?蝗虫有多少只? 要统计这些个体数量该如何操作? 对于大熊猫数量不是很多,我们可以逐个计数把它数出来, 但如果让你说出南草场草地上有多少蒲公英?在数量较大的情况下如何统计? 请同学们看,在大家的桌上有一张发下来的纸,假设这副图代表一块面积为100m2的草地。图中黑色圆点代表蒲公英,白色圆点代表其它植物。请同学们估算一下这块草地上蒲公英的数量。 请一位同学说一下他估算的结果,并说明他是如何进行 学生各自采取方法估算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科学思维能力 3
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估算的。 教师点评学生的统计方法 教师介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常用的科学方法之一是——样方法 定义: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抽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算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计算该样方中个体数: 注解:图中圆球为某个样方中的要测量个体数 问题:该样方中要测量的个体数目是多少? 用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时,要注意一下几点: ①样方的大小:样方的大小应该根据所调查对象的大小和分布情况而定。 学生表达自己的方法和结果。 看课本总结探讨:样方发中,样方的大小、样方的多少、样方的取样原则、及样方边缘的计数问题 用样方法重新估算蒲公英的数量 为用样方法实地调查种群密度作铺垫 4
②样方的数量:相对多一些较好,样方数量越多,统计的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
③取样方法:没有确定的位置,要做到随机取样。介绍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
④如果在边缘处,计数时可以把左上相邻两边及夹角上及另一角上的计算在内,其余不计。
请学生回答估算结果。 结论:实心球的应为计数的个体
标志重捕法 教师总结:用样方法估算允许有一定的误差如果现在要调查草原上某一昆虫或袋鼠的密度,还能不能用样方法? 教师介绍: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来讲,用另外的一种方法-标志重捕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算种群密度。 M:样地中标记个体总数,n为重捕个体数,m为重捕中标志个体数,则该调查区种群数量N=M×n/m 根据重捕法的原理,看一个例子: 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为1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请运用数学方法估算这个种群的种群密度(单位为只/公顷) 学生思考回答:不能,因为他们会活动,不像植物那样固定在一个地方。 用刚学过的方法进行估算 让学生掌握标志重捕法 5
教师总结:1标志要牢固,不易脱落2不要太显眼,以防其被敌害捕食3标志物本身无毒,不要对其本身造成伤害。 教师小结:以上我们介绍了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主要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让学生分析:标志重捕发中标志应注意什么?
出生率和死亡率 同学们想想,对于同一个种群,它的种群密度是恒定不变的吗?哪些因素会使种群密度发生变化? 既然是一个种群,肯定会不断的产生一些新个体,同时也会有个体不断死亡,所以研究种群还必须了解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它也是种群数量的一个特征。 出生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数目的比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数目的比率 不同种群的出生率一样吗?出生率主要由什么因素决定呢? 主要和生物的繁殖能力有关,繁殖能力强的种群出生率高。 外界环境对生物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有没有影响呢? 教师举例点评外界因素的影响。 学生看课本、总结、思考、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使学生了解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特征,
迁入率展示图片或视频播放: 沿海城市人口集中时的图片 学生观察,思考并讨论。除了出让学生认识迁入率和 6
和迁出率 教师: 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总结: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都是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是种群的一个特征。 生率和死亡率外,迁入和迁出也会影响到种群的密度。 迁出率对种群密度的影响。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如果一个种群中老年年个体所占比例多于幼年个体的比例会不会影响到种群的数量?一个种群中雌性个体所占比例远大于雄性个体的比例会影响到种群的数量吗? 接下来我们学习影响种群数量的另两个种群数量特征: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1 种群的年龄组成: 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大致可分为下面三个类型:投影见课本图4-3,组织学生观察。
思考与讨论: 图4-3中A、B、C三种年龄组成的种群,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少?哪种类型的数量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 2 性别比例: 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可能雌性多于雄性,也可能雄性多于雌性。引导学生举例性别比例的三种情况: ①雄性和雌性数量相当(人类);②雄性多于雌性(社会性 学生观察,同时思考,看图分析表述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 思考:预测未来人口的变化趋势与家养动物如牛、 提高学生观察能力,以及分析、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7
种群分布的空间特征
昆虫);③雌性多于雄性(家养动物)。 一般来讲,人工控制的种群,雌性多于雄性。想想为什么?引导学生了解性别比例研究在农业上的应用。 在农业上,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种群的雄性个体,使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使该种群的密度明显降低。 老师总结:迁入和迁出对我国人口影响不大,而增加死亡率是违法的,因此只能降低出生率。而大熊猫应该增加数量,同样迁入和迁出影响不大,因此可通过提高出生率,降低死亡率来解决,比如让它们进行无性繁殖,人工为它们抚育幼崽,降低死亡率 教师总结:以上这些都是种群数量上的特征,种群除了数量上的特征以外,还存在其他方面的一些特征,比如种群的空间特征。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的位置或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 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上的三幅图片,和老师投影的几幅图片,说说这三个种群的空间特征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描述: ①均匀分布 ②随机分布 ③集群分布 羊等动物的变化趋势主要影响因素一样吗? 利用上述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分析:1我国为什么要控制人口数量?2对于大熊猫呢? 看图试着描述 使学生认同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及大熊猫保护措施
培养学生看图分析和表达能力,了解种群的空间特征。 8
(四)课堂练习: 1、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请估算这个池塘中共有鲫鱼多少条? (五)课堂小结: 组织学生总结种群的几个特征。并说明各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而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通过控制出生率和死亡率而影响种群密度的未来变化。那么在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下种群数量会怎样变化呢?这就是我们下一节的内容。 七、课外作业:完成课本第61页的探究活动。 八、课后反馈: (一)作业反馈:及时反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强化理解。 (二)教学反思: 1、优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方式,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能引发并适应学生的观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参与并引导学生开放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学习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2、缺点。讲述的内容略显多,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教学方法没有能够充分地发掘。设问的技巧性尚待进一步探讨。 3、改进措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教学方法可以在某些环节上进一步体现,如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带着问题看书讨论,并自行得出结论,而另一部分学生可以直接指导阅读,教师讲解以后再共同得出相应结论。 附板书设计:
一、种群的概念: 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