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杏枝头春意闹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4
且向花间留晚照的意思
这是宋代诗人宋祁的《玉楼春·春景》中的一句,全诗是:
东城渐觉风光好。
_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
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译文:信步东城感到春光越来越好,皱纱般的水波上船儿慢摇。
条条绿柳在霞光晨雾中轻摆曼舞,粉红的杏花开满枝头春意妖娆。
总是抱怨人生短暂欢娱太少,怎肯为吝惜千金而轻视欢笑?让我为你举起酒杯奉劝斜阳,请留下来把晚花照耀。
拓展资料:
宋祁(998~1061)北宋文学家。
字子京,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后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
天圣二年进士,官翰林学士、史馆修撰。
与欧阳修等合修《新唐书》,书成,进工部尚书,拜翰林学士承旨。
卒谥景文,与兄宋庠并有文名,时称“二宋”。
诗词语言工丽,因《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世称“红杏尚书”。
此词上片从游湖写起,讴歌春色,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鲜明的早春图;下片则一反上片的明艳色彩、健朗意境,言人生如梦,虚无缥缈,匆匆即逝,因而应及时行乐,反映出“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寻欢作乐思想。
作者宋祁因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而名扬词坛,被世人称作红杏尚书。
起首一句泛写春光明媚。
第二句以拟人化手法,将水波写得生动、亲切而又富于灵性。
“绿杨”句写远处杨柳如烟,一片嫩绿,虽是清晨,寒气却很轻微。
“红杏”句专写杏花,以杏花的盛开衬托春意之浓。
词人以拟人手法,着一“闹”字,将烂漫的大好春光描绘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意思
红杏枝头春意闹”意思是粉红色的杏花开满枝头,春意盎然。
出自《玉楼春•春景》宋朝宋祁的一首词。
原文如下:
《玉楼春•春景》
宋•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
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
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译文:
信步东城感到春光越来越好,皱纱般的水波上船儿慢摇。
条条绿柳在霞光晨雾中轻摆曼舞,粉红的杏花开满枝头春意妖娆。
总是抱怨人生短暂欢娱太少,怎肯为吝惜千金而轻视欢笑?让我为你举起酒杯奉劝斜阳,请留下来把晚花照耀。
这首词描写的是明媚的春光,和作者及时行乐的愉悦心情,全诗分上下两阙,上阙写作者自己漫步在春意浓浓的东城,看到船行驶过水面的时候,在水面冲出层层的波纹,晨间未散的水雾笼罩着新发芽的杨柳,粉红色的杏花开满了枝头,一派春意盎然。
下半阙写作者自己的感悟。
认为人生苦恼多,欢乐少,不知道谁愿意撒下千金,博美人一笑,大家举杯劝说夕阳,为这美好的春光再留片刻。
宋祁《玉楼春》翻译赏析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译文]绿柳梢外的淡烟漫笼里,轻晓的寒气悠悠飘荡,寒意已减。
枝头上红杏盛开,一簇簇红艳艳的,好不热闹![出典]北宋宋祁《玉楼春》注:1、《玉楼春》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2、[注释]1.皱:即绉纱,比喻细细的水波纹。
2.棹:船桨,代指船。
3.浮生:人生短暂若泡沫浮生于水面。
4.肯爱:怎肯吝啬。
5.晚照:晚日的余辉。
3、[译文]:城东的景色越来越美,微风吹皱了整个湖面,那漾动的碧波,是欢迎游客的浅笑。
清晨略带些寒意,轻烟薄雾笼罩着翠柳,枝头的红杏争鲜斗艳,蜂飞鸟鸣,莺歌燕舞,春意盎然。
平生只恨遗憾太多,欢娱太少,何必吝啬金钱,轻视快乐?让我们一起端起酒杯挽留斜阳,请他把美丽的余晖在花丛间多停留会儿,让欢乐在人间常驻吧!4、宋祁(公元998-1061年),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与欧阳修等合修《新唐书》。
宋祁早年家境并不好,但他和哥哥宋庠都是天资聪颖的神童,在文学上都有天赋,乡试、省试、殿试,每次都是兄弟两个一起上阵,均名列前茅,传为一时佳话。
最有意思的是在殿试时,主考官将宋祁定为“状元”,但刘太后不同意,她认为做弟弟的不能排在哥哥之前,于是将宋庠定为“状元”.就这样,哥哥宋庠成了状元,弟弟宋祁虽然不是状元,但也等于状元,兄弟俩便有了“双状元”的美誉,并称宋庠为“大宋”,宋祁为“小宋”.“二宋”从此名扬汴京。
宋祁入仕后,在晏殊的载培下,平步青云,过上了富贵奢华的生活。
当时大宋天下太平,繁荣富足,宋祁仕途顺畅,在晏殊的熏陶下,也热衷诗酒歌舞,喜欢享受、主张“行乐还须年少”,他经常在府邸大摆筵席,昼夜狂欢。
宋祁的这种灯红酒绿、轻歌曼舞的奢侈生活经常遭到哥哥宋庠的批评。
宋庠为人正派,虽然身居宰相高位,仍然勤奋简朴,毫不张扬。
有一个元霄节晚上,宋庠仍在书院点烛刻苦研读《周易》,而宋祁则“点华灯拥歌伎醉饮”.第二天,宋庠便给宋祁写了封信,批评弟弟“闻昨夜烧灯夜宴,穷极奢侈,不知还记得那年上元在州学吃冷炙残羹否?”.宋祁看后却很不以为然,他笑着回复道:“不知那年吃残羹冷炙,到底为甚?”宋庠无语。
【经典诗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出处】出自北宋•宋祁《玉楼春》
【释义】绿杨翠柳,茂密如烟,春深了,只有早上,尚余轻寒。
红杏枝头,蜂飞蝶舞,春意盘然。
【解析】原诗为:“东城渐觉春光好,觳(hd)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
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
这首词的意思是:城外面的景色,越来越美。
湖面上棉纱一样的波浪,负载着游船,承载
着游客的欢乐。
绿杨翠柳,茂密如烟,春深了,
俗语
,只有早上,尚余轻寒。
红杏枝头,蜂飞蝶舞,春意盎然。
人生
的欢乐是多么少啊!愿拿千金换一笑。
端起斟满的酒杯,邀请夕阳,劝夕阳同干一杯。
希望金色的晚照,能够在美丽的花丛中多停留一会儿。
这首词是歌咏春天的名篇,“红杏枝头春意闹”是一向为人所传诵的名句。
宋祁于天
圣二年(1024年)与兄宋痒同举进士,排名第一。
曾与欧阳修同修《新唐书》。
与其兄宋庠齐名,时呼“小宋、大宋”。
因为他的《玉楼春》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
句子
,被人称为“红杏尚书”。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足见此句在文学史上具有很高地位。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玉楼春·春景原文、翻译及赏析玉楼春·春景宋朝祁东城渐觉风光好。
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
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玉楼春·春景》译文信步东城感到春光越来越好,皱纱般的水波上船儿慢摇。
条条绿柳在霞光晨雾中轻摆曼舞,粉红的杏花开满枝头春意妖娆。
总是抱怨人生短暂欢娱太少,怎肯为吝惜千金而轻视欢笑?让我为你举起酒杯奉劝斜阳,请留下来把晚花照耀。
《玉楼春·春景》注释玉楼春:词牌名,又名“木兰花”“归朝欢令”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三仄韵。
东城:泛指城市之东。
縠(hú)皱波纹:形容波纹细如皱纱。
縠皱:即皱纱,有皱褶的纱。
棹(zhào):船桨,此指船。
烟:指笼罩在杨柳稍的薄雾。
晓寒轻:早晨稍稍有点寒气。
春意:春天的气象。
闹:浓盛。
浮生:指飘浮无定的短暂人生。
语本《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肯爱:岂肯吝惜,即不吝惜。
一笑:特指美人之笑。
持酒:端起酒杯。
《新唐书·庶人祐传》:“王毋忧,右手持酒啖,左手刀拂之。
”晚照:夕阳的余晖。
南朝宋武帝《七夕》诗之一:“白日倾晚照,弦月升初光。
”。
《玉楼春·春景》赏析此词上片从游湖写起,讴歌春色,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鲜明的早春图;下片则一反上片的明艳色彩、健朗意境,言人生如梦,虚无缥缈,匆匆即逝,因而应及时行乐,反映出“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寻欢作乐思想。
作者宋祁因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而名扬词坛,被世人称作红杏尚书。
起首一句泛写春光明媚。
第二句以拟人化手法,将水波写得生动、亲切而又富于灵性。
“绿杨”句写远处杨柳如烟,一片嫩绿,虽是清晨,寒气却很轻微。
“红杏”句专写杏花,以杏花的盛开衬托春意之浓。
词人以拟人手法,着一“闹”字,将烂漫的大好春光描绘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过片两句,意谓浮生若梦,苦多乐少,不能吝惜金钱而轻易放弃这欢乐的瞬间。
《宋祁·玉楼春》原文、注释与赏析《宋祁·玉楼春》原文、解释与赏析宋祁·玉楼春宋祁(998—1061),安陆人。
曾与欧阳修同修《新唐书》。
因其词《玉楼春》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之句,人称“红杏尚书”。
为人喜奢侈,多游宴。
其词多抒写个人生活情怀,未摆脱晚唐五代艳丽旧习,但构思新颖,语言流丽,描写生动,一些佳句流传甚广。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hú)皱波纹迎客棹(zhào)。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题解】《玉楼春》,词牌名。
双调五十六字,前后片格式相同,各三仄韵,一韵到底。
【解释】1.縠皱:即绉纱,比喻细细的水的波纹。
2.棹:船桨,代指船。
3.浮生:指飘浮无定的短暂人生。
4.肯爱:怎肯吝啬。
5.晚照:晚日的余晖。
【串译】东城外的景色越来越美,湖面上棉纱一样的波浪负载着游船,承载着欢乐。
绿杨翠柳,茂密如烟,春深时只有早上尚余轻寒。
红杏枝头,蜂飞蝶舞,春意盎然。
人生的欢乐是多么少啊,愿拿千金换取一笑。
端起斟满的酒杯,劝夕阳也同干一杯,希望金色的晚照能够在美丽的花丛中多停留一会儿。
【赏读提示】这首词是当时誉满词坛的名作。
词中赞颂明媚的春光,表达了及时行乐的情趣,令人心旷神怡。
上片写春日绚丽的景色,颇有精到之处,尤其是“红杏枝头春意闹”点染得极为生动。
下片抒写寻乐的情趣,惜春感叹。
这首词最精彩之处是第四句的“闹”字。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一个字即传达出春日万物争喧的情景,这正是词人的高明之处。
诵读此词,有两点应紧紧“扣应”:一个是“乐”,另一个是“闹”。
享春之乐,在古诗词中并不多见,能闹到这个地步,更是凤毛麟角。
春天既然是美好的,文字又这么跳跃,诵读的基调自然也应该是欢快、跃动、喜庆的,一上口就给足“春之好”“好中闹”,语势尽可于高处起句,一贯至上片结束。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北宋宋祁《玉楼春》展开全文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译文] 绿柳梢外的淡烟漫笼里,轻晓的寒气悠悠飘荡,寒意已减。
枝头上红杏盛开,一簇簇红艳艳的,好不热闹![出典] 北宋宋祁《玉楼春》注:1、《玉楼春》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2、[注释]1.皱:即绉纱,比喻细细的水波纹。
2.棹:船桨,代指船。
3.浮生:人生短暂若泡沫浮生于水面。
4.肯爱:怎肯吝啬。
5.晚照:晚日的余辉。
3、 [译文]:城东的景色越来越美,微风吹皱了整个湖面,那漾动的碧波,是欢迎游客的浅笑。
清晨略带些寒意,轻烟薄雾笼罩着翠柳,枝头的红杏争鲜斗艳,蜂飞鸟鸣,莺歌燕舞,春意盎然。
平生只恨遗憾太多,欢娱太少,何必吝啬金钱,轻视快乐?让我们一起端起酒杯挽留斜阳,请他把美丽的余晖在花丛间多停留会儿,让欢乐在人间常驻吧!4、宋祁(公元998-1061年),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与欧阳修等合修《新唐书》。
宋祁早年家境并不好,但他和哥哥宋庠都是天资聪颖的神童,在文学上都有天赋,乡试、省试、殿试,每次都是兄弟两个一起上阵,均名列前茅,传为一时佳话。
最有意思的是在殿试时,主考官将宋祁定为“状元”,但刘太后不同意,她认为做弟弟的不能排在哥哥之前,于是将宋庠定为“状元”。
就这样,哥哥宋庠成了状元,弟弟宋祁虽然不是状元,但也等于状元,兄弟俩便有了“双状元”的美誉,并称宋庠为“大宋”,宋祁为“小宋”。
“二宋”从此名扬汴京。
宋祁入仕后,在晏殊的载培下,平步青云,过上了富贵奢华的生活。
当时大宋天下太平,繁荣富足,宋祁仕途顺畅,在晏殊的熏陶下,也热衷诗酒歌舞,喜欢享受、主张“行乐还须年少”,他经常在府邸大摆筵席,昼夜狂欢。
宋祁的这种灯红酒绿、轻歌曼舞的奢侈生活经常遭到哥哥宋庠的批评。
宋庠为人正派,虽然身居宰相高位,仍然勤奋简朴,毫不张扬。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出自北宋诗人宋祁的《木兰花》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赏析此词上片从游湖写起,讴歌春色,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鲜明的早春图;下片则一反上片的明艳色彩、健朗意境,言人生如梦,虚无缥缈,匆匆即逝,因而应及时行乐,反映出“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寻欢作乐思想。
作者宋祁因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而名扬词坛,被世人称作红杏尚书。
起首一句泛写春光明媚。
第二句以拟人化手法,将水波写得生动、亲切而又富于灵性。
“绿杨”句写远处杨柳如烟,一片嫩绿,虽是清晨,寒气却很轻微。
“红杏”句专写杏花,以杏花的盛开衬托春意之浓。
词人以拟人手法,着一“闹”字,将烂漫的大好春光描绘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过片两句,意谓浮生若梦,苦多乐少,不能吝惜金钱而轻易放弃这欢乐的瞬间。
此处化用“一笑倾人城”的典故,抒写词人携妓游春时的心绪。
结拍两句,写词人为使这次春游得以尽兴,要为同时冶游的朋友举杯挽留夕阳,请它在花丛间多陪伴些时候。
这里,词人对于美好春光的留恋之情,溢于言表,跃然纸上。
这首词章法井然,开阖自如,言情虽缠绵而不轻薄,措词虽华美而不浮艳,将执著人生、惜时自贵、流连春光的情怀抒写得淋漓尽致,具有不朽的艺术价值。
本词歌咏,洋溢着珍惜青春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上阙写初春的风景。
起句“东城渐觉风光好”,以叙述的语气缓缓写来,表面上似不经意,但“好”字已压抑不住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以下三句就是“风光好”的具体发挥与形象写照。
首先是“縠皱波纹迎客棹”,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盈盈春水,那一条条漾动着水的波纹,仿佛是在向客人招手表示欢迎。
然后又要人们随着他去观赏“绿杨”,“绿杨”句点出“客棹”来临的时光与特色。
“晓寒轻”写的是春意,也是作者心头的情意。
“波纹”、“绿杨”都象征着春天。
但是,更能象征春天的却是春花,在此前提下,上片最后一句终于咏出了“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绝唱。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出自宋代宋祁的《玉楼春·春景》东城渐觉风光好。
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
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1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赏析此词上片从游湖写起,讴歌春色,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鲜明的早春图;下片则一反上片的明艳色彩、健朗意境,言人生如梦,虚无缥缈,匆匆即逝,因而应及时行乐,反映出“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寻欢作乐思想。
作者宋祁因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而名扬词坛,被世人称作红杏尚书。
起首一句泛写春光明媚。
第二句以拟人化手法,将水波写得生动、亲切而又富于灵性。
“绿杨”句写远处杨柳如烟,一片嫩绿,虽是清晨,寒气却很轻微。
“红杏”句专写杏花,以杏花的盛开衬托春意之浓。
词人以拟人手法,着一“闹”字,将烂漫的大好春光描绘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过片两句,意谓浮生若梦,苦多乐少,不能吝惜金钱而轻易放弃这欢乐的瞬间。
此处化用“一笑倾人城”的典故,抒写词人携妓游春时的心绪。
结拍两句,写词人为使这次春游得以尽兴,要为同时冶游的朋友举杯挽留夕阳,请它在花丛间多陪伴些时候。
这里,词人对于美好春光的留恋之情,溢于言表,跃然纸上。
玉蕊古诗词原文:《玉楼春·春景》东城渐觉风光好。
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
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一、衍生注释:“縠皱”指绉纱似的皱纹,形容水的波纹。
“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还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
二、赏析:这首词上阕描绘了春日风光的美好,春水、行船、绿杨、红杏,色彩鲜明,充满生机。
下阕则抒发了人生苦短,应及时行乐的感慨。
“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一个“闹”字,境界全出,把无声的景色写得有声有色。
三、作者介绍:作者宋祁,北宋文学家。
他与兄长宋庠并有文名,时称“二宋”。
其诗词语言工丽,因《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世称“红杏尚书”。
四、运用片段:春日里,我们一同漫步在公园。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眼前的美景不正如宋祁笔下所描绘的那般迷人?那红杏开得正艳,仿佛在大声告诉我们春天的到来。
这热闹的景象,让我们的心情也跟着欢快起来,真是不虚此行啊!原文:《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一、衍生注释:“玉阶”指玉石砌的台阶。
“罗袜”指丝织的袜子。
“玲珑”形容月的空明凄清。
二、赏析:诗中通过描写一位女子在秋夜久立玉阶、露水浸湿罗袜、放下水晶帘仍望月的情景,塑造出一个幽怨的女子形象。
全诗无一“怨”字,却将怨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作者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其诗风格豪放飘逸,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四、运用片段:在那个寂静的夜晚,我独自一人站在窗前,望着那轮明月。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此时的我,多像李白诗中的女子,满心的忧愁无处诉说,只能对着那冷月寄托相思。
这月光是否能懂我的心呢?原文:《酒泉子·买得杏花》买得杏花,十载归来方始坼。
假山西畔药阑东,满枝红。
旋开旋落旋成空,白发多情人更惜。
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
红杏枝头春意闹
作者:寇章云李培明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1年第09期
潺潺神定河水,流淌着一方热土悠长的眷恋;宽宽车城路上,镌刻着一所学校熔铸的辉煌。
雄踞车城路49号的“十堰市第十三中学”,始建于1986年,是十堰市张湾区唯一的一所完全中学。
二十多年求索,二十多年创业,英勇的十三中人以昂扬的锐气,蓬勃的朝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营造出一个环境幽雅,特色突出,师生共进的和谐校园,是全市第一个由一般高中跻身为市级示范高中的学校。
以“勤于钻研,乐于奉献;注重过程,强化细节;勇于挑战,追求卓越”著称的十三中语文组,在它演绎华丽转身的征途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落红化泥传真诚
语文学科是学校传统的基础学科,它同学校的兴荣与共。
短短的二十六年,十堰市第十三中学语文组也同样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展历程,即由刚组建时的10人壮大到现在的32人。
这是一个敢为人先、乐于奉献的团队。
首任语文教研组组长高级教师陈佑光老师(已故),退休前一直代高中两个班的语文课,一个班的班主任。
不顾年高,不顾体弱,担纲“六课型”教学法实验,向教材循规律,问课堂要效率,引领语文组在全区各类统考中,综合评价稳居第一。
他提出的“重过程、强细节”的教学思路,是语文组公开课的一个标准。
“听课老师是橡皮,一定要擦掉讲课老师的错误”,他就是用这种苛刻,让黄伍清、朱道顺等很多年轻老师夺得了一届届全市语文优质课竞赛第一名。
现在“只找差错,不说优点”,已成为语文组品评公开课的一张王牌。
这是一个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团队。
刘荣珍、汪先奇、王绍宽、陈慧颖、张萍、苏玉玲等已退休老语文教师,虽然离开工作岗位有些年头了,但她们在岗时,关爱同事,贺喜吊忧,互相帮扶,孜孜以求的美德感染着年轻人;或真诚、或严谨、或渊博、或执着、或风趣的独特人格魅力鼓舞着后来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在前辈的感召下,眼下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十堰市第十三中学语文组同仁们,工作竭力、学习努力、生活给力,成为校园里一道最靓丽的迷人风景。
当年弟子勇接力
十堰市第十三中学语文组年富力强的高级教师朱伟雄现在已经担任学校党总支书记,他也像江苏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在新课程改革培训中所说的“以权谋语”那样,他是教语文的,
又当了书记,就要求学校广播室的课间全部播放诗文名篇的朗诵带子,把语文教育作为学校文化建设来经营来渗透。
带头投入新课改,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由他主讲的选修课“演讲与口才”和“唐宋诗词鉴赏”,深受选择这两门课程的学生喜爱。
从区优秀语文教师到省教改积极分子、从市学科带头人到省巾帼建功标兵,高级教师寇章云凭着三寸书、三寸舌,在三尺讲台上创佳绩,展风采。
近年来,获区级以上教科研奖励五十多项,发表论文二十余篇,用一个个奖项、一篇篇文章、一串串数字,不容置疑地彰显了市十三中语文组的实力。
“若想走得快,就一个人;若想走得长,就一群人”,十堰市第十三中学语文组朱伟雄、吕忠德、寇章云等老师秉承前辈们的优良传统,握紧“接力棒”,着力帮带年轻教师迅速成长,他们搭平台,设阶梯,引领语文组新秀走在学校课改前沿,特别是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为打造湖北省课改样本校夯实根基。
成文轩、李娜、付巧萍、徐萍、王姣姣等老师的校本课程有声有色,深受前来观摩的各级领导好评,也为学校其它学科改革做了示范引领。
尔今群芳乐比拼
“强将带强兵”,十堰市第十三中学语文组精心打造出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像旗帜似灯塔,激发全组教师奋然前行。
初中以陈世芬老师为组长的10名语文教师,在生本教育实验中冲锋在前。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为学生的发展拓宽了空间,让学生学会学习,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近年来,初中学生在各级各类作文、演讲大赛中,获得奖励200多人次。
高级教师田发群乐钻善研,教学风格活泼,教学效果显著。
主讲各级教学示范课,深厚的教育功底,灵动的教学艺术,给听课者以美的享受,得到业内专家广泛好评。
国学课专任教师谭宗芳,爱岗敬业,敢于挑战自我,用生本教育方式主讲《论语》,深受学生欢迎。
新调入的年轻教师杨燕,担任七年级语文备课组长,工作雷厉风行,尽职尽责,善于开拓创新,组织专题讲座、朗诵赛、作文大赛,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养成教育。
刘瑜老师既教语文又教国学,善因材施教,喜诲人不倦。
姜琳、李芸、焦敏、沈文、肖洪敏等青年老师勇争第一,积极奋进,多次参加市区语文优质课竞赛、课件制作等四项全能竞赛,多次捧回一二等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佳绩。
高中以李娜为组长的22名语文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奋勇争先。
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高中语文组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上做出了最大的努力。
杨婷婷老师博学多才,以分析问题深刻独到见长。
她担任高一语文备课组长,引领组员深入开展国学教育,编写的校本教材《〈论语〉导读》,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炉,将简便性同操作性汇成一体,受到前来我校调研的省高中课改项目组专家好评。
高级教师何义恩拥有儒雅的潜质,课堂上将语文老师的和风细雨、循循善诱演绎得淋漓尽致。
形貌昳丽的陈瑛瑛教师,诗化的教学语言,艺术化的教学思路,引人入胜,让语文学习成了美的享受。
张园、费荣焕、高玉洁等刚走上工作岗位的语文老师,因功底过硬、虚心好学,业务能力迅速提升,在三尺讲台上尽展骄人的青春风采。
市级骨干教师付巧萍带领高二年级的9名语文老师投入到“导学案为载体的生本教育实验模式”研究中,集体备课,整合课程资源,共同研发,《文明礼仪》《饮食文化》《鉴赏技巧》等校本教材相继印发,为校本课程设置提供强了有力的保障。
王姣姣老师亲和力强,从容严谨的教学风格让她在全市语文优质课竞赛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
徐萍老师敢拼善拼的特点,彰显了80后的“硬实力”。
刘敏、李立、赵伟等老师以聪慧与勤敏、活力和魄力,诠释了后生可畏的真正内涵。
像根叔活跃于华中科技大学那样活跃于十堰市第十三中学的猛哥(叶猛,高三语文备课组长),“快问快答”的课堂热身、“与时俱进”的试题编制、“速战速决”的45分钟抽样检测,都是其深受学生喜爱的法宝。
“立根原在较真中,咬定课改不放松”。
2009年,20多岁的孟碧君老师,抢抓两年一届的全省语文优质课大赛机遇,挑战自我,超越他人。
投入校赛,决胜区赛,闯入市赛,进军省赛,过关斩将,成为当年全省语文课堂大赛荆州赛场最年轻的选手,二等奖的战绩拉开了她执教语文的华美帷幕。
红杏枝头春意闹
“车城”渐觉风光好,红杏枝头春意闹。
敢于拼搏的十堰市第十三中学语文组在磨砺中成长壮大,在拼搏中彰显青春活力。
二十多年风雨兼程,薪火相传。
一批批十三中语文老师,自强自立,笃仪力行,用平凡的岁月、顽强的毅力谱写了生命的乐章。
参加全区演讲比赛,陈瑛瑛、付巧萍等语文老师当仁不让;走进社区,开展政务导解,朱显梅、孟碧君等语文新秀靓丽登场;下乡支教,汤晓丹、孙丽等年轻教师奋勇在前;角逐全省
优秀语文教师,谭宗芳、寇章云等教学能手榜上有名;问鼎全国语文课堂大赛,寇章云捧回一等大奖。
个人魅力,洋溢着澎湃的执教激情。
“全区优秀语文教研组”“全市优秀语文备课组”“全市教科研先进单位”“全国作文教学先进单位”“全国最佳校报一等奖”“全国最佳报刊社团”“全国百家书香校园”,团体表彰振奋人心,集体智慧,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风劲扬帆正当时,勇立潮头竞雄姿。
十三中语文组已站在教科研改革的大舞台上,将各级领导的鼓励和厚望当做奋然前行的动力,以崭新的面貌载梦启航。
他们将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忧患意识、机遇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为实现“办强初中,办特高中”的十三中办学目标而快马扬鞭,为张湾区乃至十堰市二次起跑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储备。
寇章云,李培明,湖北十堰市第十三中学教师。
本文编校:洪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