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妊娠安全用药研究体系的建立_阳伟红
- 格式:pdf
- 大小:124.89 KB
- 文档页数:3
基于妊娠期应用中药安全性评价体系探讨黄芩的胚胎毒性张崴;宋殿荣;王雅楠;郭洁【期刊名称】《天津中医药》【年(卷),期】2013(30)7【摘要】[目的]利用妊娠期应用中药安全性评价体系,应用胚胎干细胞实验(EST)方法,通过对中药-含药血清-胚胎蓄积组分的综合评价,揭示黄芩的胚胎毒性,验证妊娠期应用中药安全性评价体系的客观性。
[方法]分别将胚胎干细胞D3系(ES-D3)和胚胎成纤维细胞(Balb/c 3T3)在不同浓度黄芩培养液和20%黄芩含药血清培养液中培养,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活性,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分别计算50%的ES细胞和3T3细胞增殖受抑制的黄芩浓度,即IC50D3和IC503T3。
利用悬滴-悬浮-贴壁方法,体外培养ES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实时定量PCR(Q-PCR)方法检测肌球蛋白重链基因(β-MHC)的表达量,计算50%的ES细胞分化受抑制的黄芩浓度,即ID50D3。
利用生物统计公式,预测黄芩及其含药血清的胚胎毒性。
[结果]黄芩的IC50D3、IC503T3、ID50D3分别为25.58、42.20、0.28μg/mL,预测其具有强胚胎毒性。
低、高剂量黄芩含药血清对3T3细胞和ES细胞增殖均呈现抑制作用,ES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β-MHC表达量为空白血清表达量的32.5%。
[结论]黄芩存在胚胎毒性,应用中药-含药血清的综合评价方法,能够客观准确评价中药的胚胎毒性。
【总页数】5页(P431-435)【关键词】妊娠期用药;中药;胚胎毒性;黄芩【作者】张崴;宋殿荣;王雅楠;郭洁【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科;天津中医药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5【相关文献】1.构建妊娠期应用中药安全性评价体系的相关分析 [J], 杨继芳2.含肾毒性中药材中成药应用的安全性问题探讨 [J], 冯晓明3.含肾毒性中药材中成药应用的安全性问题探讨 [J], 冯晓明4.含肾毒性中药材中成药应用的安全性问题探讨 [J], 冯晓明5.妊娠期中药安全性研究及合理应用探讨 [J], 杨海卿;王科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合理性与安全性探讨——妇产科系统合理用药专家圆桌会议纪要段宁【期刊名称】《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年(卷),期】2010(010)008【总页数】3页(P673-675)【作者】段宁【作者单位】中国药房杂志社北京办事处,北京市,10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841 吴连方:妊娠期、哺乳期合理用药1.1 孕妇用药的特殊性及安全性的关键1.1.1 孕妇药物代谢的特点:(1)药物吸收:受雌、孕激素的影响,胃肠蠕动减少,排空延迟。
(2)药物分布:血液稀释,药物在血中的浓度下降。
血浆白蛋白降低,使药物与蛋白结合减少,血内游离药物增加,通过胎盘增加。
脂肪增加,脂溶性药物在脂肪内贮留增加。
(3)药物代谢:肝脏由于酶系统不成熟解毒功能下降。
(4)药物排泄:肾脏血流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有些疾病肾小管吸收率增加,尤其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肾炎等。
1.1.2 胎盘对药物的转运和代谢:妊娠28周后几乎所有的药物均能通过胎盘→胎儿,胎儿→母体。
胎盘“屏障”——血管合体膜。
早孕期厚度20 μm,晚期2 μm。
有些药物早孕期不能通过,晚孕期可以通过,如消炎痛。
胎盘对药物的转运方式有扩散:浓度梯度差,如葡萄糖;主动转运:酶的参与如氨基酸;特殊转运:经胎盘代谢如维生素 C;物理性转运;胞吞作用:大分子物质、蛋白质、抗体、病毒等。
1.1.3 药物在胎儿体内的吸收和代谢:吸收主要通过胎盘、羊水吞咽、皮肤吸入。
皮肤层血管丰富,体表面积大,吸收强。
主要代谢器官:肝脏,发育不成熟,氧化解毒功能差;血脑屏障的渗透性高,易在脑中积聚;肾脏滤过率下降,易蓄积中毒。
1.1.4 胎儿对药物代谢的特点:不同器官对药物的亲和力不同,如重金属、四环素在骨骼肌牙齿内,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损害第八对颅神经致听力障碍等胎儿脂肪组织少,含水量相对多,水溶性药物易蓄积。
1.2 用药胎龄受精前或受精时或受精卵着床前药物对生殖细胞毒性(卵子或精子),可致染色体分裂异常或突变,可致不孕或流产。
·专论·[通信作者] 阳长明,主任药师、高级审评员,研究方向:药品技术审评;Tel:(010)85242875,E mail:yangchm@cde org cn建立完善符合中药特点的中药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体系杨平,阳长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北京 100022[摘要] 通过对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最新发布的《中药新药用药材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中药新药用饮片炮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3个中药药学技术指导原则的解读,对建立完善符合中药特点的中药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体系的背景和思路进行介绍,强调应尊重中医药理论和传统用药经验,以质量源于设计、全过程质量控制和整体质量评价、分阶段研究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开展中药新药研究工作,以供业内同仁参考。
[关键词] 中药新药;指导原则体系;质量控制;中药特点[中图分类号] R28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4890(2020)12 1951 06doi:10 13313/j issn 1673 4890 20201106001ToEstablishandImproveGuidelineSystemforPharmaceuticalResearch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withCharacteristic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YANGPing,YANGChang mingCenterforDrugEvaluation,NationalMedicalProductsAdministration,Beijing100022,China[Abstract] Thispaperintroducesthebackgroundandideasforestablishingandimprovingtheguidelinesystemforpharmaceuticalresearch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withthecharacteristicsofTCMthroughtheinterpretationsofthreeguidelinesforpharmaceuticalresearchofTCM,includingguidelineonqualitycontrolstudyofmedicinalmaterialsusedfornewTCM,guidelineonprocessingstudyofherbalpiecesusedfornewTCMandguidelineonqualitystandardsstudyofnewTCM ItisemphasizedtorespectTCMtheoryandtraditionalmedicineexperience,tocarryouttheresearchofnewTCMwiththeconceptofqualitybydesign,wholeprocessqualitycontrolandwholequalityevaluation,stageresearchandlifecyclemanagementinordertoprovidereferencefortheindustry[Keywords] new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guidelinesystem;qualitycontrol;characteristicsofTCM2020年10月12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以下简称“药审中心”)发布3个中药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药新药用药材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中药新药用饮片炮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1]。
基于中药处方数据挖掘探索中医药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用药规律作者:杨妮谢巍陆彩虹黄玉玲付丽香韦组巧肖萍来源:《右江医学》2022年第01期【摘要】目的探討中医治疗妊娠期糖尿病(GDM)的用药规律,为临床中医治疗妊娠期糖尿病提供用药参考。
方法检索PubMed、CBM、CNKI等数据库近20年中医药治疗GDM的 RCT研究。
采用WPS Office对药物使用频次及功效进行统计,SPSS 22.0进行聚类,分析中医药治疗GDM的组方用药规律。
结果检索得到800篇文献,最终纳入27 篇RCT研究,3162 例患者;涉及单味中药67味,累计频数296次,频次前5位分别为黄芪、白术、山药、生地黄、甘草;治疗GDM常用中药以补虚、清热药为主;归经频次依次为肝、肾、肺、胃、脾经;药性频次依次为寒、温、平、凉;药味频次依次为甘、苦、辛、酸、咸、淡;使用频次≥3次的有31味中药,可聚类为4类。
结论中医药治疗GDM多从气分论治,补虚、清热为普遍用药规律,清热解毒、利水渗湿、收涩贯穿其中,最常使用药物的性味是寒性,甘、苦和辛味,归肝经、肾经、肺经、胃经和脾经。
高频中药聚类分析的结果,可为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中医;中药处方;用药规律中图分类号:R287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22.01.007Exploration of medication law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based on data min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sYANG Ni, XIE Wei, LU Caihong, HUANG Yuling, FU Lixiang, WEI Zuqiao, XIAO Ping(Department of Pharmacy, Liuzhou Maternity and Child Healthcare Hospital, Liuzhou 545001, Guangxi,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law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n treating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clinical TCM in treating GDM.Methods The clinical literatures of TCM in treating GDM in recent 20 years were retrieved from PubMed, CBM and CNKI databases. WPS Office was used to counted the frequency and efficacy of drugs, and SPSS 22.0 was used to cluster and analyze the medication law of TCM in treating GDM.Results A total of 800 literatures were retrieved, and 27 RCT studies were finally included,which included 3162 patients. 67 single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s were involved, with a cumulative frequency of 296 times. The top 5 frequencies were Astragalus mongholicus, bighead atractylodes,Chinese yam, radix rehmanniae, and licorice. The commonly used TCM for the treatment of GDM was mainly tonifying deficiency and clearing away heat. The frequency of channel tropism was liver, kidney, lung, stomach and spleen, and the drug frequency was cold, warm, flat and cool. The frequency of drug taste was sweet, bitter, pungent, sour, salty and light. There were 31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used more than 3 times, which can be clustered into 4 categories.Conclusion TCM treatment of GDM is mostly based on Qi differentiation. Tonifying deficiency and clearing away heat are the common laws of medication, and clearing away heat and toxin,promoting water, infiltrating dampness and astringency run through them. The most commonly use of drug tastes are cold, sweet, bitter, and pungent, which belong to channel tropisms of liver,kidney, lung, stomach and spleen. The results of high-frequency TCM cluster analysis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drug use.【Key words】 GDM; TCM; TCM prescription; medication law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指妊娠期間发生的糖代谢异常,但血糖未达到显性糖尿病的水平[1],占妊娠期高血糖的83.6%[2]。
免疫性不孕不育的中医临床研究现状发布时间:2021-07-22T15:58:19.763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6期作者:李春娣1 孙博1 王茜2 王瑛1(通讯作者)[导读] 免疫性不孕不育是由于生殖系统抗原的自身免疫或同种免疫所引起的,本病病位主要在肝肾,以肾虚、冲任气血失调为本,湿热、邪毒、瘀血为标,虚实夹杂。
李春娣1 孙博1 王茜2 王瑛1(通讯作者)1上海市松江区方塔中医医院妇科,上海 201699;2上海市松江区九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1615摘要:免疫性不孕不育是由于生殖系统抗原的自身免疫或同种免疫所引起的,本病病位主要在肝肾,以肾虚、冲任气血失调为本,湿热、邪毒、瘀血为标,虚实夹杂。
在本病治疗时可挥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优势,激活机体偏低的细胞免疫,同时抑制机体过高的细胞免疫,从而提高和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
中医药联合西药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本病临床治愈率。
关键词:免疫性不孕不育;中医临床研究现状;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随着人类的发展,受生活方式、环境污染、精神因素的影响,不孕不育已经成为困扰当代夫妇的棘手问题,其中免疫因素造成的不孕不育呈明显上升趋势。
女性规律性生活,无避孕措施而未怀孕12个月以上,称为不孕症,在男性则称为不育症。
免疫性不孕不育是由于生殖系统抗原的自身或同种免疫而引起的,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是指机体对下丘脑-垂体-卵巢(睾丸)轴任一组织抗原产生免疫,女性可表现为无排卵、闭经,男性则表现为精子减少或精子活力降低;而我们通常所指的免疫性不孕不育是狭义的,即不孕夫妇除存在抗精子抗体(AsAb)、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抗卵巢抗体(AOAb),抗心磷脂抗体(ACA-Ab)、抗核抗体(ANA)、或抗透明带抗体(AzPAb),抗双链DNA抗体(ds-DNA)外,其他方面均正常。
1发病因素1.1西医发病机制现代医学研究,正常情况下,女性生殖道具有酶系统或强烈的免疫抑制物质,不会产生抗体,处于免疫耐受状态,但如果生殖道感染或损伤时,精子、卵巢细胞、子宫内膜等可与免疫系统接触而产生相应抗体:如抗精子抗体(AsAb)、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抗卵巢抗体(AOAb),抗心磷脂抗体(ACA-Ab)、抗核抗体(ANA)、抗透明带抗体(AzPAb),抗双链DNA抗体(ds-DNA)等,使精液凝集、失去活力,或阻止精卵结合,或影响受精卵着床,以致不孕。
中药妊娠禁忌药研究概述(摘要)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王惠珍研究妊娠禁忌药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妊娠禁忌药的范围,以什么作为标准?除了古代有关妊娠禁忌药歌诀中简单药名的诠释以外,由于缺乏经典的记载,几十个歌诀、文献中记录着互不统一、互有出入的内容,妊娠禁忌药本来就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范围。
其次,随着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实验研究的进展,妊娠禁忌药的范围也会有所变动。
《中国药典》2000年版中的千金子、华山参、阿魏、草乌叶、益母草、黑种草子、番泻叶等都是传统妊娠禁忌药歌诀所未收载的。
妊娠禁忌药逐渐增多,将是妊娠禁忌药研究的重要趋势。
在临床运用中,由于配伍不当,炮制欠隹或某些药物剂量过大或对某些药物的认识不足等原因,中药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引起了人们对中药安全性的质疑。
胚胎毒性及生殖毒性作为中药不良反应的重要方面之一,正日益受到重视,成为当代药物研究的重要领域。
为避免走入“中药无毒”的误区,加强中药毒性,尤其胚胎毒性及生殖毒性的认识意义重大。
妊娠禁忌药就是指在妇女妊娠期间,应该禁忌使用的药物。
在众多的妊娠禁忌药中,妊娠禁忌的理由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能引起堕胎是早期妊娠禁忌的主要理由。
随着对妊娠禁忌药的认识逐渐深入,对妊娠禁忌理由的认识也逐步加深。
归纳起来,主要包括:①对母体不利,②对胎儿不利,③对产程不利;④对小儿不利。
妊娠禁忌药,根据其对妊娠危害程度的不同,临床上应区别对待。
一般分为禁用与慎用两类。
属禁用的多系毒剧烈、药性峻猛及堕胎作用较强的药物;慎用药则主要是活血祛瘀、行气、攻下、温里等类药中的部分药物。
2010《中国药典》中有关孕妇禁、慎用、忌用药共有102种列举如下:一、孕妇禁用药:共38味三棱:干漆:土鳖虫(蜇虫)千金子:千金子霜:川乌: 马钱子:马钱子粉: 马兜铃.天仙子: 天仙藤: 巴豆: 巴豆霜: 水蛭: 甘遂.朱砂:全蝎.红大戟.红粉: 芫花.两头尖: 阿魏: 京大戟:闹羊花: 草乌.制草乌: 牵牛子: 轻粉: 洋金花.莪术: 猪牙皂.商陆: 斑蝥: 雄黄: 黑种草子: 蜈蚣.罂粟壳:麝香:二、孕妇慎用药:共62味人工牛黄:三七:大黄:川牛膝:制川乌:小驳骨:飞扬草:王不留行:天花粉:天南星:制天南星:天然冰片(右旋龙脑):木鳖子:牛黄:牛膝:片姜黄:艾片(左旋龙脑):白附子:玄明粉:芒硝:西红花:肉桂:华山参:冰片(合成龙脑):红花:芦荟:苏木:牡丹皮:体外培育牛黄:皂矾(绿矾):没药:附子:苦楝皮:郁李仁:虎杖:金铁锁:乳香:卷柏:草乌叶:枳壳:枳实:禹州漏芦:禹余粮:急性子:穿山甲:桂枝:桃仁:凌霄花:益母草:通草:黄蜀葵花:常山:硫黄:番泻叶:蒲黄:蜘蛛香:漏芦:赭石:薏苡仁:瞿麦:翻白草:蟾酥:在临床上对于妊娠禁忌药,尤其是禁用药类,如无特殊必要,应尽量避免使用,以免医疗事故发生。
临床药学对孕妇用药的管理研究孕妇用药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临床药学以其对药物使用的合理规范和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而闻名,对孕妇用药的管理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文将从孕妇用药管理的重要性、药物在孕妇体内的代谢与药效、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以及目前的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孕妇用药管理的重要性孕妇用药管理的重要性不可小觑。
孕妇身体发生许多生理和代谢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代谢和排泄。
药物的使用必须慎重,因为不当的药物使用可能对孕妇和胎儿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临床药学的目标之一就是确保孕妇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对孕妇用药的管理研究至关重要。
二、药物在孕妇体内的代谢与药效药物在孕妇体内的代谢过程与非孕妇存在差异,特别是孕中、晚期的代谢能力下降。
这可能导致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升高,从而增加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的风险。
此外,药物对孕妇的药效可能因孕妇体内的生理变化而改变。
临床药学通过研究药物在孕妇体内的代谢过程,以及药物对孕妇的药效进行评估,从而为孕妇用药管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三、药物对胎儿的影响药物使用对胎儿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
在孕妇使用药物期间,药物通过胎盘传递到胎儿体内,可能对胎儿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如畸形、发育迟缓等。
临床药学研究通过对这些不良影响的评估,为孕妇用药提供了合理的指导原则,以减少对胎儿的潜在危害。
四、目前的研究进展目前,临床药学对孕妇用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许多药物的安全性已经得到证实,可以在孕期使用;而对于一些药物,由于数据不足或存在风险,需要谨慎选择或避免使用。
同时,临床药学也在探索孕期药物疗效的评估方法,以及对胎儿影响的监测方法。
这些进展为孕妇用药的管理提供了更科学和精确的依据,为孕妇健康和胎儿安全保驾护航。
总结临床药学在孕妇用药管理研究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它通过对孕妇体内药物代谢与药效的研究,并评估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为孕妇用药提供了合理的指导原则。
目前的研究进展为孕妇用药提供了更科学和精确的依据,同时也提醒我们在孕妇用药过程中需慎重选择和合理使用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