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优质课教学设计_1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4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优秀教案目标导向式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完整版)课题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时间节次第节主备人来源20XX年部编人教版课型新授课授课对象七年级授课教师目标确立依据课标分析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进程,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教材分析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时期,是新的、大规模的、更多民族的统一的酝酿的必然过程。
本课内容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
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民族融合一词不易理解和领会,对北方民族了解甚少,因此要通过身边的实例,相关的历史图片,由浅入深地讲解。
通过前阶段对历史的学习,学生对古代朝代的更迭和经济、文化等方面已经有初步的接触,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七年级的学生虽然认知水平有限,但是乐意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依照新课改的要求,结合历史学科的自身特色、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目标引领、自主探究、分析综合、设疑争辩等教学办法,引导学生在讨论思考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学习目标1、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及其历史作用2、培养学生认识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评价任务1、学生能够准确的说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及其历史作用的具体知识要点(对应目标1)2、学生能够理解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对应目标2)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导入:图片导入,展示南北朝更替简图西晋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东晋十六国的分裂时期。
(展示东晋十六国地图)北方地区陷入严重的战乱。
4世纪后期,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什么战役后,该政权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淝水之战)后来,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再次统一了黄河流域?(课件动态展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地图及北魏骑马佣)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它是怎么统一黄河流域的呢?它的统一有何意义?(学生答略)回忆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的有关内容,让学生用方向箭头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流动趋向示意图》上画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迁徙方向。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9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内容。
孝文帝改革旨在促进民族融合,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他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如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等,这些政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
同时,北魏时期,汉族和鲜卑族等北方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日益密切,形成了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局面。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具体内容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对于民族融合的概念和过程可能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的事例和图片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特点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民族融合的认识,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特点和意义。
2.教学难点: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理解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合作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生动形象地展示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北魏时期的地图和图片,引起学生对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特点和意义。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9课《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教材从、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详细阐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成效,以及这些改革对北方各民族交融的推动作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北方民族大交融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些基本知识,如秦汉时期的、经济和文化状况。
在此基础上,学生需要进一步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认识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同时,学生应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形成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民族交融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过程及影响。
2.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北方民族大交融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直观展示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知。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过程。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北方民族大交融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教师讲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意义。
教学设计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教学难点】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配乐展示《敕勒歌》歌词以及相关图片,提问:“这是一首北朝民歌,原是鲜卑语,后译成汉语,广为流传。
你知道鲜卑族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了哪个朝代吗?你想了解鲜卑族历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改革吗?”学生在苍凉雄浑的音乐中仿佛置身于茫茫大草原上,由此引入新课。
教师讲解:本课学习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交往中的冲突——淝水之战”。
第二部分为“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
第三部分为“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
(板书)一、交往中的冲突——淝水之战
展示前秦和东晋对峙示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基础知识: 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
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前秦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想统一全国,而东晋也想收复中原地区。
于是在公元383年,南北方之间发生了一场决战——“淝水之战”。
指导学生列表归纳关于淝水之战的相关信息:原因,时间,交战双方,兵力对比,结果,影响等信息,特别分析东晋以少胜多的原因。
教师提问:从前秦失败的原因来看,你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什么,你从中得
到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6—87页,找出与淝水之战相关的成语,并连线。
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这种局面随着北魏的建立而结束。
(板书)二、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7页,找出北魏建立的时间、民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
1、北魏建立的时间、民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
学生回答:建立时间:4世纪后期;民族:鲜卑族;统一黄河流域时间:439年。
教师讲解:鲜卑族为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拓跋部为鲜卑人的一支。
自东汉末年以来,逐渐南迁。
南迁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开始学习农耕并逐步过上定居的生活;386年,鲜卑族拓拔部建立北魏,定都平城,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
尽管北魏凭借军事力量统一了黄河流域,然而北魏皇帝面临着严峻的历史课题:怎样才能坐稳中原?要知道那是自古以来就比自己先进得多的汉族人生活的地区。
为此,北魏的几代皇帝努力探索,成绩最为卓著的应属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教师提问: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指导学生从地理环境,维护统治和学习汉族文化等方面分析迁都的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展示交流成果。
公元494年孝文帝把首都从平城迁往洛阳,使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同时也为孝文帝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
3、结合材料,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教材,并穿插相应图片或史实,在此基础上通过缩句游戏总结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学生归纳并回答: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姻。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出示文字材料,学生总结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尝试评价孝文帝: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
他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促进了社会发展。
孝文帝推行改革的深刻的原因
是北方出现的民族融合趋势,孝文帝改革反过来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
(板书)三、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
依次展示北方民族大交融在生产和生活等方面的图片及文字材料,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8-89页,归纳一下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表现及影响分别是?
1、表现:(1)经济上:内迁各族人民开始过定居生活,从事农业生产。
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2)文化上: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
族人民的喜爱。
(3)民族心理上,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2、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孝文帝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北方民族的交融。
滚动播放图片,回看历史上的民族交融,增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升华情感。
【板书设计】
一、交往中的冲突——淝水之战
1、淝水之战
2、淝水之战的特点和影响。
二、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
1、北魏建立
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3、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4、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三、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
1、原因
2、表现
3、影响
【教学反思】
七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待历史事件缺乏历史辩证思维能力,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但是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针对学生的这些特
点,可充分运用图片、视频等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理解本节课的重点。
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