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中国季度GDP季节调整_1996_2009年_
- 格式:pdf
- 大小:2.60 MB
- 文档页数:13
经济学2009-2010中国经济形势分析 2009经济形势分析2009年,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出现四个新变化,同时,又维持着一个不变。
理解这些变和不变是把握当前和未来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关键。
四个变化是:经济出现复苏信号、社会预期开始转好、通胀预期出现、宏调政策呈现调整迹象;一个不变是:经济依然处于危机之中,危险和威胁依然存在,这个大格局没有变。
一、四个新变化1、经济出现复苏信号一些经济指标数据开始转好,经济呈现回暖迹象,譬如GDP增速、房地产市场情况、发电量、大宗商品市场、以及股市等。
GDP增速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GDP增速从一季度的6.1%增加到二季度的7.9%,上半年为7.1%。
房价7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涨幅比6月份扩大0.8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9%,涨幅比6月份扩大0.1个百分点,已连续五个月上升。
发电量7月单月发电量同比增长4.21%(统计局中旬公布数据,历史上看有一定出入),6月当月同比增长3.6%(都是国调中心的口径);已连续2月同比增速为正,形成复苏趋势。
大宗商品价格纽交所的原油价格已经由年初的40多美元反弹至如今的70美元以上,国内的汽、柴油价格经过几次调整后,也分别提高了930元/吨和800元/吨。
在4月中旬到8月上旬这段时间,国内钢材价格也出现连续第17周上涨,涨幅在50%左右,接近2007年高点,不过到8月中旬出现调整。
股市上证综指由年初的2000多点一度冲高至接近3500点,涨幅超过70%,只是到8月中旬才开始调整,目前回落至2900点左右。
2、社会对经济增长预期开始转好随着一些数据的走好,中央6月份开始重新对经济形势定调,研究机构也纷纷调高对经济增长的预期,详情见下表。
全面认识2009年我国的经济增长作者:许宪春来源:《现代企业》2010年第03期2009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中央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下,我国经济成功地扭转了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所导致的增长率持续下滑的局面,呈现出逐步回升的态势。
从生产角度看经济增长率逐季回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初步生产核算数据,2009年我国经济增长8.7%,比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是2002年以来的最低增速。
从分季看,一、二、三、四季度经济增长率分别为6.2%、7.9%、9.1%和10.7%。
从累计看,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和全年经济增长率分别为6.2%、7.1%、7.8%和8.7%。
一季度6.2%是1992年我国建立季度GDP核算以来的最低增速,从二季度开始,连续三个季度回升,扭转了从2007年三季度开始连续7个季度增幅下降的局面。
图12008年以来季度经济增长率■(一)工业增长率逐季回升工业包括规模以上工业和规模以下工业,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占主要部分。
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0%,比2008年回落1.9个百分点,是2002年以来的最低增速。
从分季看,一、二、三、四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1%、9.1%、12.4%和18.0%,与2008年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变动趋势(见图2)。
其中一季度的5.1%是1995年建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核算以来的季度最低增速,四季度的18.0%是2007年四季度以来的最高增速。
图22008年以来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从分月看,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也与2008年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变动趋势(见图3)。
1—2月份增长3.8%,是1995年建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核算以来月度最低增速;从5月份开始,连续7个月回升,11月份上升到19.2%,比4月份提高11.9个百分点;12月份增长18.5%,比11月份回落0.7个百分点。
图32008年以来月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2%,比2008年同期提高13.8个百分点,比2008年最高月份,即3月份的17.8%,还高出1.4个百分点。
2009年四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2010年1月29日)2009年中国经济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国民经济企稳向好,投资快速增长、消费市场活跃、进出口在下半年快速回升,工业生产明显恢复。
与此同时,房地产价格上涨较快,通胀预期增强。
2010年宏观调控面临的局势更为复杂,保持物价稳定,优化信贷结构,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任务更为艰巨。
一、经济增长持续回升,经济主体信心日益加强初步统计,2009年GDP 增长8.7%。
从当季同比增速看,一、二、三、四季度GDP 分别增长6.2%、7.9%、9.1%和10.7%,经济增速在逐季加快。
从季节调整后环比数据看,2008年四季度GDP 环比折年率为4.3%,是2003年三季度以来的最低点,2009年一季度开始明显回升,折年率为9.5%,而同比GDP 增速则在二季度开始反弹。
2009年二至四季度GDP 环比折年率分别达11.4%、11.0%和11.3%,平稳较快增长。
图1 GDP 当季同比继续增长,环比平稳增长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人民银行5000户企业家问卷调查显示,四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80.7%,比上季度上升5.3个百分点,自去年四季度探底到近十年来的最低值(60.9%)后,已累计提升19.8个百分点,达到了2007年3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
四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60.7%,比上季上升2.6个百分点,连续3个季度出现上升。
企业家对宏观经济信心显著增强。
图2 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季度走势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二、工业生产增长强劲,企业利润状况不断改善 2009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0%,增幅较上年低1.9个百分点。
其中12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5%,增幅比上年同月高12.8个百分点;季节调整后12月份工业月环比为1.15%,增幅比上月低0.54个百分点。
2009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夏季报告2009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夏季报告(2009年8月26日)今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工业增速下滑势头得到遏制,企稳回升态势趋于明朗,工业整体运行向好的方向发展。
一、今年以来工业经济运行基本情况(一)工业增速见底回升,企稳向好态势更加明朗前7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尽管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8.6个百分点,但从月度数据看,1-2月增长3.8%, 3、4、5三个月增速回升到8.3%、7.3%和8.9%,呈现出止跌回升的运行态势,6、7两个月增速进一步达到10.7%和10.8%,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
工业经济运行呈现以下特点:1、轻工业运行相对平稳,重工业回升态势明显。
前7个月,轻、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8.1%和7.2%,其中7月份增长9.2%和11.3%。
轻工业主要受消费刚性需求拉动,运行比较平稳, 7月份增速较1-2月回升2.7个百分点;重工业在经历半年多的调整后,去库存化基本完成,加上中央政策拉动,运行状况得到改善,7月份增速较1-2月回升8.6个百分点。
2、效益下滑状况有所改观,多数行业利润实现增长。
上半年,全国上报工业效益的22个省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万亿元,由1-5月下降0.3%转为增长0.4%;实现利润8941亿元,同比下降21.2%,降幅比一季度缩小11个百分点,比1-5月缩小3.4个百分点;在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3个行业利润同比上升,有27个行业利润增幅比1-5月回升或降幅缩小。
3、东、中部地区回升加快,西部地区保持较快增速。
1-7月,东、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6.3%、7.3%和13.2%,其中7月份增长9.5%、11.8%和15.2%。
前7个月,工业增速超过10%的有江苏、山东、辽宁、天津、重庆等13个省份,仅有两省市为负增长,7月份所有省份工业增速均实现正增长。
年度GDP(亿元)CPI(上年同季度=100)1994年1季度9064.7317122.2333333 1994年2季度11084.9951121.8666667 1994年3季度12446.9223125.7 1994年4季度15601.2073126.9 1995年1季度11858.4669122.6 1995年2季度14109.0981119.7333333 1995年3季度15534.9919114.8 1995年4季度19291.1723111.133**** ****年1季度14261.2198109.3666667 1996年2季度16600.5576109.0666667 1996年3季度17671.2825107.9333333 1996年4季度22643.5318106.9666667 1997年1季度16256.6841105.166**** ****年2季度18697.6239102.9333333 1997年3季度19148.0519102.133**** ****年4季度24870.6751101 1998年1季度17501.3123100.3 1998年2季度19721.403399.13333333 1998年3季度20372.528198.56666667 1998年4季度26807.036198.9 1999年1季度18789.683298.56666667 1999年2季度20765.197497.83333333 1999年3季度21859.342198.83333333 1999年4季度28262.832199.16666667 2000年1季度20646.96100.1 2000年2季度23101.2597100.1 2000年3季度24339.2814100.2666667 2000年4季度31127.0532100.9333333 2001年1季度23299.5372100.6666667 2001年2季度25651.3206101.5666667 2001年3季度26867.3347100.8 2001年4季度33836.978199.86666667 2002年1季度25375.69399.4 2002年2季度27965.3298.93333333 2002年3季度29715.697599.23333333 2002年4季度37275.978899.36666667 2003年1季度28861.8100.5 2003年2季度31007.1100.6666667 2003年3季度33460.4100.8333333 2003年4季度42493.5102.6666667 2004年1季度33420.6102.7666667 2004年2季度36985.3104.4 2004年3季度39561.7105.2666667 2004年4季度49910.7103.166**** ****年1季度38763.6102.83333332005年2季度42443.2101.7333333 2005年3季度44370.7101.3333333 2005年4季度57639.9101.3666667 2006年1季度44419.8101.2 2006年2季度49191.8101.3666667 2006年3季度50958101.2666667 2006年4季度67353.9102.0333333 2007年1季度53058.2862102.7333333 2007年2季度59400.0071103.6 2007年3季度61969.3376106.1 2007年4季度82877.9257106.6333333 2008年1季度63474.4942108.0333333 2008年2季度71251.2887107.7666667 2008年3季度73299.537105.2666667 2008年4季度92644.6801102.5333333 2009年1季度65745.14599.3 2009年2季度74117.05598.46666667 2009年3季度7795598.73333333 2009年4季度117535.7405100.6666667 2010年1季度81622.3102.2 2010年2季度91992.7102.9333333 2010年3季度96619103.4666667 2010年4季度127749104.7 2011年1季度105.0666667 2011年2季度105.7333333 2011年3季度106.2666667 2011年4季度104.6GDP累计值9064.731720149.726832596.649148197.856411858.466925967.56541502.556960793.729214261.219830861.777448533.059971176.591716256.684134954.30854102.359978973.03517501.312337222.715657595.243784402.279818789.683239554.880661414.222789677.054820646.96 43748.219768087.501199214.554323299.537248950.857875818.1925 109655.170625375.69353341.01383056.7105 120332.689328861.859868.993329.3135822.833420.670405.9109967.6159878.338763.681206.8125577.5183217.444419.893611.6144569.6211923.5 53058.2862 112458.2933 174427.6309 257305.5566 63474.4942 134725.7829 208025.3199300670 65745.145139862.2217817.2 335352.940581622.3173615270234397983。
国民经济核算研究:基本理论与方法——国内相关文献综述杨林涛【摘要】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理论问题和基本方法两个方面.其中,理论问题研究主要包括核算体系、五大核算、专题核算等方面的研究;而指标、账户、矩阵是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核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具体核算方法主要有:卫星账户、投入产出法以及社会核算矩阵等.基于以上角度,本文对国民经济核算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期刊名称】《兰州商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8)004【总页数】9页(P1-8,15)【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理论问题;基本方法【作者】杨林涛【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 10248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22.33国民经济核算(national accounting),就是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指导,按照一套既定的概念,通过综合运用统计学、会计学、数学等方法对一国(或一地区)一定时期内经济运行过程及结果进行系统的描述和测定。
国民经济核算之所以被业内学者视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能够提供为减小经济发展过程中不确定性所需的基础经济数据信息。
时至今日,众多学者就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问题与基本方法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其间产生了许多有重要价值的成果。
一、国民经济核算理论问题研究国民经济核算理论问题研究主要包括核算体系、五大核算、专题核算等方面。
(一) 核算体系研究为使世界各国经济核算成果具有对比性,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及相关机构曾向世界各国推荐过4个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简称SNA)、《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s Balances,简称MPS)、《社会和人口统计体系》(System of Social Demographic Statistics,简称SSDS)和《环境和经济综合核算体系》(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ing,简称SEEA),其中影响最大的是S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