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主题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17.50 KB
- 文档页数:56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牛和鹅》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读懂课文《牛和鹅》。
2.能够理解课文中的故事情节,把握主旨。
3.能够熟练朗读课文,并且有些地方能加以演绎。
4.能够理解课文中涉及的生词,掌握其基本意思。
5.能够按要求完成相关的课堂习题。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演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对动物的爱护之心。
2.培养学生乐于分享和互相帮助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中的故事情节。
2.熟练朗读课文,并且有些地方能加以演绎。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涉及的生词,掌握其基本意思。
四、教学准备1.课文《牛和鹅》课本。
2.针对课文设计的相关练习题。
3.PPT或者黑板笔记等教学辅助工具。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老师出示牛和鹅的图片,让学生谈谈对牛和鹅的认识,并引入故事主题。
第二步:学习课文1.学生课前读课文,然后进行课文朗读。
2.解释生词和理解课文故事情节。
第三步:课文讲解1.老师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
2.细说课文故事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
3.学生进行课文内容提问。
第四步:讨论与思考1.讨论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分析故事主旨。
2.引导学生展开思考,说说自己有何感想。
第五步:课堂练习1.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针对练习题进行答案讨论和订正。
第六步:课堂小结1.整理课文中的重点内容。
2.回顾课文故事,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
六、课后作业1.默写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完成相关的习题,并做好课文整理。
七、教学反思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理解情况,如果有不足之处,可以在下次课上进行更好的引导和讲解。
以上就是关于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牛和鹅》教案的设计内容,希望本次教学能够取得良好效果,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怎样让物体动起来》教案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力的作用,知道力是使物体运动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不同种类的力(如推力、拉力、摩擦力等),并举例说明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学习如何使物体动起来,并理解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力与物体运动关系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释自然现象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理解力的作用及其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识别并描述不同种类的力。
三、教学难点•理解力是如何使物体动起来并改变其运动状态的。
四、教学资源•日常生活中不同力作用的物体图片或视频。
•实验器材:小车、弹簧、磁铁、细绳、斜面等。
•多媒体课件,包含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演示。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力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演示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和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力的作用。
•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力如何使物体动起来。
六、教学过程1.教学导入•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图片或视频,如小车行驶、弹簧拉伸、磁铁吸引等。
•提问学生:“这些物体为什么会动起来?是什么让它们动起来的?”•引出本课主题:“《怎样让物体动起来》”。
2.新课学习•(1)力的概念与种类•讲解力的概念,即力是使物体运动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介绍不同种类的力,如推力、拉力、摩擦力等,并举例说明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讲解力如何使物体动起来,并改变其运动状态。
•通过实验演示,如小车在推力作用下运动、弹簧在拉力作用下伸长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力的作用。
•(3)实验探究•分组让学生使用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来探究不同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学生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并分析结果。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并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4篇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篇1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体会到为人真诚的重要性。
2.学认本课10个生字,7个二类生字。
并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采用多种方式与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
教学重点:体会文中人物的语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启发。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设计(A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认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二、随文识字:在课文具体语句中学习生字兼:会意字上下结构八部(1)同时涉及或具有几方面的情况:兼职兼顾德才兼备软硬兼施(2)加倍、合并:兼并、兼程兼办兼任兼课兼管歉:形声字左右结构欠部(1)感到对不住别人:道歉歉意抱歉歉疚(2)庄稼收成不好:歉收歉年谎:形声字左右结构(1)假话,骗人的话:撒谎说谎(2)假的,不真实的:谎言谎话谎称扩词:谎报谎信扯谎弥天大谎罪:会意字上下结构四部(1)触犯法律的行为:罪行犯罪罪证(2)过失,过错:罪过归罪于人(3)痛苦,苦难:受罪遭罪(4)刑罚:判罪死罪罪有应得罪人问罪得罪定罪吾:上下结构口部(1)我,我的,我们的:吾国吾辈吾人(2)姓抑:会意字左右结构压下去,压抑:压抑抑郁抑强扶弱扩词:抑扬顿挫抑制抑止谅:形声字左右结构(1)宽容:谅解原谅体谅见谅(2)预想,料想:谅不见怪谅他也不敢做闷:形声字半包围门部mēn(1)空气不流通(2)不说话,不张扬(3)声音低沉(4)在屋里呆着(5)不透气扩词:闷热闷气闷头闷声闷气mèn心情不舒畅:闷闷不乐闷气愁闷苦闷均:形声字左右结构土部(1)相等:平均均摊势均力敌(2)都,全:均等均分均衡沮:(神色)颓废:沮丧三、自由练习读全文。
四、小结,布置作业:方格本写生字。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读题质疑:看到这个题目,有什么问题(父亲为什么要步行18里)18里=9000米二、自由读课文思考:步行18里的原因。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古代“困兽犹斗”典故的故事内容。
2.掌握“龟兔赛跑”这个寓言故事的主要情节。
3.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及寓意。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2.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坚强意志。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教授“困兽犹斗”和“龟兔赛跑”寓言故事的内容、寓意和教育意义。
•难点:引导学生从寓言故事中领悟背后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1. 导入老师通过提出一个问题或者引用一个相关的寓言故事,激发学生对这个主题的兴趣。
2. 学习“困兽犹斗”•老师讲解“困兽犹斗”的故事内容和寓意。
•学生跟读故事,尝试理解故事的内涵。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困兽犹斗”这个故事中的主题和教训。
第二课时1. 复习“困兽犹斗”让学生通过口头表达或书面表达的方式回顾学习过的“困兽犹斗”。
2. 学习“龟兔赛跑”•老师介绍“龟兔赛跑”寓言故事的情节。
•学生跟读故事,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
3. 分角色讨论让学生分角色讨论“龟兔赛跑”中不同角色的心态和行为,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道理。
第三课时1. 小组探讨让学生自主分组,在小组内共同探讨“困兽犹斗”和“龟兔赛跑”这两个故事的异同点。
2. 课堂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小组讨论的成果,让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和学习。
3. 总结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这两个寓言故事所传达的哲理和教育意义,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概括。
四、课堂作业1.仿写其他寓言故事。
2.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评价方式1.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展示和互动中的表现。
2.课后布置作业,评价学生的课后表现。
六、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情感培养。
人教版PEP四年级上册Unit 5 Dinner's ready单元整体设计
新课标第一部分单元教学设计总思路
一,单元主题分析
单元本单元主题:食物及用餐用语。
该主题属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范畴,本单元学习的主题是用餐,围绕着大话题:Dinner at different places而展开,然后下面划分为三大子话题“Dinner at the restaurant”“Dinner at home”“Dinner at the party”,其中子话题“Dinner at home”划分为三个课时话题,分别是“Mike’s home”“Wu Binbin’s”“John’s home”,三个家庭代表中西饮食文化及用餐礼仪的差异,以及中西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话题之间相互促成,又紧跟单元主题意义。
二,单元设计框架(示意图)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人教版英语(三年级起点)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主要围绕“食物及用餐用语"这个话题,重点学习食物名词及餐具等相关词汇及一些用餐用语。
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具备一定的英语学习基础和英语学习能力,能够听懂、会说一些简单的语言,能在教。
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掌握基础知识:学生需要掌握本单元的基础数学概念,包括但不限于分数、小数、加减乘除等运算规则。
我们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并熟练运用这些基础知识。
培养计算能力:四年级的数学学习,计算能力是重点。
在这一单元,我们将通过各种练习题和实际应用,帮助学生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锻炼问题解决能力:学习数学不只是为了做题,更重要的是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1. 理解本单元(第五单元)的主题和核心知识点亲爱的同学们,新学期伊始,我们又迎来了数学学习的第五单元。
那么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呢?我们又需要掌握哪些核心知识点呢?让我们一起来理解一下。
打开课本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第五单元的主题——图形的变换。
是的这一单元我们将要学习图形的各种变换,包括平移、旋转、对称等。
这些变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建筑物的设计、车辆的行驶轨迹、钟表的指针移动等。
通过学习我们要能够理解这些变换的概念,并能够识别和应用。
平移:我们将学习平移的概念,理解物体在平面内沿某一方向移动的现象。
我们要掌握如何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旋转:旋转是物体围绕一个点转动。
在这一单元,我们将学习旋转90度、180度、360度的概念,并了解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旋转方向。
对称:对称是图形的一种重要性质。
我们将学习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概念,并能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的方式找出图形的对称轴或对称中心。
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图形变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图案设计等。
通过学习我们要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学们第五单元的学习将带领我们一起探索图形的奥秘,感受数学的魅力。
让我们一起努力吧!2. 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接下来我们来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
四年级的数学世界充满了奇妙的探索和发现,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充满智慧的世界吧!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数学概念,简单来说就是数学的基础知识点,比如加减乘除、分数、小数等。
第五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主题本单元是四年级上册的习作单元,以培养学生基本习作能力为核心指向。
本单元主要有《麻雀》《爬天都峰》两篇精读课文和《我家的杏熟了》《小木船》两篇习作例文。
四篇课文都是以第一人称叙写的,所写的也都是作者生活中遇见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生活气息较浓,易于学生学习。
《麻雀》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动人故事,热情地歌颂了“爱”这一强大的力量。
《爬天都峰》按爬天都峰的过程一步步叙述,读来明白晓畅。
两篇精读课文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感受把事情写清楚的方法。
两篇习作例文借助旁批和课后题,提示学生怎样把事情写清楚。
二、语文要素1. 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
这是本单元的阅读要素。
从以往的训练中,可以发现“写清楚”的具体指标在逐步渗透:一是“言之有序”,即将事情的前因后果串成线;二是“言之有物”,即抓住事情经过中印象深刻的部分,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真实地记录下来。
所以本次的习作单元是对叙事文章做综合性指导的落实,是对叙事方法的领会和运用。
2.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
本单元安排了习作《生活万花筒》,习作的内容是让学生选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并按一定的顺序把这件事情写清楚。
本次习作从选材、组材、构思、修改等环节都提出了指导建议,以指导学生巩固单元学习成果。
要素分解教法建议1. 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用心记录生活,用心描写生活,用心感悟生活。
教师要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指导,引导学生梳理故事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发现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从而了解叙事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架构的基本方法。
2. 习作例文主要是供学生习作时借鉴,不要按照精读课文或者略读课文的要求来教学。
3. 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两篇习作例文给本单元的习作提供了范例,教学中结合课文提示指导学生把事情经过写清楚。
4. 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单元篇章页,形成对本单元的整体认识。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篇1: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与分析,了解近似数和精确数的意义,感受近似数和精确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借助数线,较直观地感知“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
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法分析归纳法教学策略:小组合作情境创设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分类感受精确数和近似数。
1.观看一段国庆60周年阅兵视频,说一说有什么感受?师:这么大的场面中一定蕴涵着许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些数学问题。
2. 课件出示整理的一段文字,让学生默读其中的数字两遍,初步感知数据。
3. 仔细观察这些数,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能不能把它们分一分类?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可能会按数据的大小来分,一些按单位分,如60,169,56,66都是以个为单位的,20万、2万是以万为单位的。
或者学生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
师:为什么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可能会说是准确的数,估出来的数。
师:是的,在数学上,像60、169、56这样准确的数、不多不少正好的数,是精确数;而66、20万、2万是大概的,大约的,差不多的,与实际数接近的数,是近似数。
4. 读一读以下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吗?小明身高130,2cm,就说约130cm;小红从家里到学校走了395米,就说大约走了400米。
5. 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精确数来表示,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近似数来表示?了解近似数的作用。
师:有些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用准确的数据来描述,只要知道一定的范围就足够了,这时用近似数来表示就比较方便。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生活万花筒》教学设计小结:首先要明确自己要写什么事情,这就叫——言之有物。
4.过渡:孩子们,咱们以例文《我家的杏熟了》为例,开课时我们已经对这篇文章的写作顺序以及如何把重要的内容写清楚,进行了体会和学习,接下来,我们就利用思考板,看看写作前如何组织写作材料。
(1)确定要写的事。
(2)出示开头,结合第一处批注,明白开头通过“说杏”“数杏”介绍了杏好、杏多,为下文要发生的事情做铺垫。
活动意图说明:先引导学生阅读单元习作导语,明确习作要求,借助教材的提示,让学生明白,既可以写我们亲身经历的事,也可以是我们看到的或听说的事。
分享印象深刻的事,唤起回忆,确定习作内容。
然后指导开头,再组织学生借助思考板和开课时对《我家的杏熟了》的学习,填写思考板,学习组织写作材料。
环节四:理清思路,言之有序(指向目标2)1.回忆开课时对《我家的杏熟了》的学习,和老师一起填写思考板,明确写作顺序。
2.回忆开课时对《我家的杏熟了》的学习,和老师一起填写思考板,明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1.孩子们,作文开头写好了,我们接着就要写发生的事儿了。
为了写清楚我们描写的事情,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而记事类文章我们常采用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填写思考板。
2.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填写思考板。
1.学生能和老师一起,在思考板中正确填写《我家的杏熟了》的写作顺序。
2.学生能和老师一起,在思考板中正确填写《我家的杏熟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活动意图说明:借助思考板,理清写作顺序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言之有序。
环节五:把握重点,言之有法(指向目标2)1.回忆开课时对《我家的杏熟了》的学习,和老师一起填写思考板,明确文中重点写的内容。
2.回忆开课时对《我家的杏熟了》的学习,和老师一起填写思考板,明确文中作者把重要内容写清楚选用的方法,以及关键词句,填入思考板。
3.根据老师出示的完整的思考板,学习利用思考板组织写作材料。
第五单元幸福和希望——单元主题学习设计(四年级组)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习作单元,语文要素共两个,一是阅读要素,“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二是习作要素,“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
围绕这两个要素,教材安排了四篇文章:两篇精读课文,两篇习作例文。
两篇精读课文中一篇是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麻雀》,作者以精练的语言,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动人故事。
文中通过对不同角色的神态、动作的具体描写,刻画出了小麻雀的弱小可怜、猎狗的庞大凶猛及老麻雀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为救幼儿敢于献身的精神。
一篇是作家黄亦波的《爬天都峰》,课文描写了暑假“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是讲爬山前“我”站在天都峰下看到的情景;第二层是讲“我”和老大爷相互鼓励、一起爬山;第三层是讲爬上天都峰之后的情况。
事情发展的整个过程写得清楚明白。
《麻雀》一文是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把一件事情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的;《爬天都峰》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把一件事情的整个过程写清楚的。
在教学这两篇课文的时候,在理解内容、积累语言方面不做过多要求,而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习其表达方法。
本单元选编的两篇习作例文《我家的杏熟了》和《小木船》,记叙的都是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故事,贴近儿童生活,而且都有旁批,一来有益于学生从文中借鉴方法,二来有益于写时模仿。
《我家的杏熟了》一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运用动作、语言描写,把“分杏”这件事写得很清楚;《小木船》一文按故事发生发展的顺序把一件事情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这两篇例文,不能把它们上成普通的阅读课,而是在习作课中作为支架给学生提供方法等方面的支持,所以课上老师根据习作的需要,灵活节选,让学生自读自学,教师适当点拨、总结即可。
此外,本单元教材还安排了“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以及“习作”三个板块,“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两个板块是习作前的预热环节,“交流平台”对本单元的习作方法与策略进行梳理和归纳,“初试身手”提供一些片段练习或实践活动,让学生试着用学到的方法练一练。
在学生充分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让他们运用一定的习作方法,进行习作练习,最终都是落脚在“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这一习作要素上。
学习本单元要让学生明白,本单元的主要目的是写一篇习作,单元中的各项内容都是围绕此次习作编排的,各项内容之间环环相扣,体现出整体性和综合性。
设计理念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两个:一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是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第一个要素的落实,可以采取“先扶后放”的原则,体现教法、用法的过程。
比如学习《普罗米修斯》一课,教师和学生一起分别总结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然后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了这种方法后,让学生自主尝试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并运用此法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这四篇神话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鲜明,如盘古勇于献身,精卫坚韧执着,普罗米修斯勇敢不屈,女娲不怕危险、甘于奉献。
这四篇神话想象也非常奇特。
比如《盘古开天地》一课,盘古竟然能用斧头劈开天地,他倒下后,身体又化作了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
再比如《精卫填海》中,炎帝小女儿溺水身亡后化身为一种鸟。
《普罗米修斯》一课,普罗米修斯每天被啄食肝脏后还能够长出来。
《女娲补天》中天空能塌下一块,女娲能补天......这些神奇的想象,都能让读者脑洞大开。
教学时,要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总体构想课时课型课题教学素养拓展内容素养点确定依据1单元预习《麻雀》《爬天都峰》1.识字,学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这两篇文章,感知内容,理清脉络。
3.提前了解本单元习作内容。
单元导语课后习题2精读引领《麻雀》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能把一件事情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单元导语课后习题交流平台《一件小事》3精读引领《爬天都峰》1.按故事发生的顺序把一件事情的过程写清楚。
2.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写清事情过程。
单元导语课后习题交流平台《颤抖的羽毛》4组文阅读1.掌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顺序。
2.分析文章把事情过程写清楚的方法。
单元导语文章批注《树上的鞋》《小麻雀》《母狼的智慧》5组文阅读《我家的杏熟了》1.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能把一件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单元导语文章批注《钓鱼(节选)》《再被狐狸骗一次》6 习作指导课“生活万花筒”按顺序写一件事,把事情的过程或重要内容写清楚。
单元导语交流平台7 习作讲评课“生活万花筒”1.按顺序写一件事,把事情的过程或重要内容写清楚。
2.师生点评,交流分享,提高改文能力。
单元导语交流平台8 整本书阅读课《我要做好孩子》1.学会整本书阅读的基本方法,并尝试运用。
2.通过阅读推荐,认识主人公金铃,学会分析形象,激发阅读兴趣。
单元导语交流平台目标预设1.认识“嗅、奈、拯”等11个生字,能正确辨析多音字“相”,会写23个生字,积累“打猎、绝望、发颤、鼓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情感。
3.能按一定顺序把事情过程写清楚。
4.能够运用人物对话、表示动作神态及描写心理活动等的词语,把一件事情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课时安排单元预习课——1课时精读引领课——2课时整本阅读课——1课时计8课时组文阅读课——2课时习作指导课——1课时习作讲评课——1课时“语文主题学习”备课笔记学习主题幸福和希望第1课时主备人贺金娥张荣教学内容《麻雀》《爬天都峰》课型单元预习课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嗅、奈、拯、辫”等11 个生字;会写“巢、掩、护、搏”等23 个生字。
2.明确本单元学习目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这两篇文章,积累优美的句段。
4.提前了解本单元习作内容教学重难点1.识字,学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这两篇文章,感知内容,理清脉络。
3.提前了解本单元习作内容。
预习作业设计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电子白板辅助教学教学过程设计(一)单元导读,感知主题自读单元导语,说说本单元的内容主题和语文要素分别是什么?1.内容主题:我手写我心,彩笔绘生活。
(习作单元)2.语文要素:(1)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
(2)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
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一起看一看课题。
本节课,我们先一起来预习前两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发放自主预习单,根据提示,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词,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识记两课的生字新词。
项目预习内容预习要求小组评认字词会认的字:准确读写生字词。
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并与同伴交流。
会写的字:理解积累的词语:多音字:便(三)再读课文,朗读过关二次备案1.学生自读课文。
2.自主选出精彩段落,小组朗读过关。
评价标准★★★★★★准字音,不掉字,不读准字音,不掉字,读准字音,3.一星级同学读通读熟重点语句,班级抽测。
(1)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
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
(2)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3)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它挲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4)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
(5)它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
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
(6)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四)默读课文,感知内容请你默读这两篇课文,想一想:1.《麻雀》一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各是什么?2.请你找出《爬天都峰》一文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串一串,说一说文章叙述了一件怎样的事。
3.班级交流,明确答案。
(五)组内交流,质疑问难1.组内交流:在读书中,你遇到了哪些不明白的问题?2.指说后教师引导梳理,提示:有的问题课文中找不到答案,可以课下搜集相关资料;有的问题可以留待精读课上继续学习研究。
(六)习作早知道1.读一读本单元的习作,想一想本单元习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习作要求:按一定顺序把事情的过程或主要内容写清楚。
3.提前准备:(1)明确事情的写作顺序有哪些。
(2)知道写清事情的主要内容常运用的方法有哪些。
(3)积累素材:生活中你见到、听过或亲身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事情。
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语文主题学习”备课笔记学习主题幸福和希望第2课时主备人杨静艳慕生平教学内容《麻雀》+《一件小事》课型精读引领课课时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能把一件事情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3.抓住重点语句,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体会作者通过所见、所闻、所想描写人物,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能把一件事情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预习作业设计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电子白板辅助教学教学过程设计(一)激趣设疑,导入新课麻雀是我们常见的一种普通的鸟儿。
可就在这普普通通的鸟儿身上,有一天却发生了一件震撼人心的故事,这个故事也深深地打动了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心,于是,便有了这篇脍炙人口的美文。
到底发生了什么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文章写了哪几个形象?(小麻雀、老麻雀、猎狗、猎人)2.请根据提示,用简单的话语概括他们之间发生的事。
小麻雀(掉落),猎狗(走近),老麻雀(掩护),猎狗(后退),猎人(带走猎狗)。
3.事情的起因是,事情的经过是,事情的结果是。
课文围绕麻雀,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将事情的整个过程写得清清楚楚。
我们写叙事文章要把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明白,这件事的过程也就写清楚了。
(三)分析形象,体味写法请你再来读一读课文,说一说,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麻雀,这是一只怎样的猎狗,这又是一只怎样的老二次备案麻雀?作者在描写这些形象的时候,用了哪些方法?1.学生自读课文,分别画出对它们的描写,并分析形象和方法。
2.小组讨论交流。
3.班级内小组展示。
4.师生点评,过程预设,明确答案。
(1)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麻雀?课件出示:我顺着林荫路望去,看见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
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
作者所见:“嫩黄、绒毛”“呆呆地、无可奈何地”, 是对小麻雀的外形、神态描写。
小麻雀:弱小可怜。
(2)这是一只怎样的猎狗?课件出示:作者所见: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