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四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 9
- 格式:doc
- 大小:175.00 KB
- 文档页数:24
考点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指诗人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时所使用的各种手法。
当题目中问“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艺术手法”等,其范围在诗词中一般包括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三个部分,有时还会特别考查与结构作用有关的知识。
【必备知识图解】课本复习请分析“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运用的表达技巧。
答:【思路导引】1.准确判断所用表达技巧(1)根据审题判断(审清鉴赏的角度和所答技巧的数量)“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鹧鸪天·送人》)两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还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答:(2)根据写作对象判断(写景要考虑景物描写的角度与方法,写事物要考虑正侧描写、烘托映衬,写人物要考虑写人的手法;兼而有之则要从其关系上判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秋思》)这首词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答:(3)根据关系判断(景与情、物与志、人与己、虚与实、正与反、主与次、动与静等)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答:(4)根据层级判断(词、句、联优先考虑修辞手法,片、篇则优先考虑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如是两句则要合体而看)“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林逋《山园小梅》)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答:(5)根据位置判断(放在开头多为铺垫,中间则多为过渡、照应,结尾则多为直抒胸臆、以景结情)“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李白《忆秦娥》)这首词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结构技巧?答:(6)根据技巧特征判断(借景抒情少不了景物,想象虚写总有“想、忆、梦”等,对比要有两个内容存在,动静结合会有声音、动作描写)“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答:2.具体分析表达技巧的运用每一种表达技巧的运用分析,都有各自的要点和表述方式,下面部分将详细阐述,本处不再展开。
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要想做好诗词鉴赏题,首要的是读懂诗词。
只有读懂了一首诗或一首词曲,才能有针对性地得出答案。
因此,诗词鉴赏的关键是读懂诗词。
那么,怎样去读懂诗词呢?可以采用“两步四法”。
第一步解读文辞,揣摩情意解读文辞,揣摩情意就是从标题、注释、意象、关键词句等方面把握诗词大意,从而揣摩诗词情感。
需用“三法”:“看一看,找启示”“抓一抓,寻突破”“辨一辨,明关系”。
看诗词的题目、注释、诗序甚至标点等,从而找到理解诗词的启示点。
看题目,思考信息[讲一讲]题目是诗词的眼睛,是诗词内容和形式等丰富信息的载体,是我们理解诗词的重要切入点。
具体说来,标题常有以下作用:①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③奠定诗歌的感情基调;④揭示诗歌的线索;⑤表明诗歌的题材;⑥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
从题目抓住题材是较为实用的方法,题材即写的是什么,主要有:爱国爱民,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标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思亲怀人,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思慕田园,隐逸山水,行役戍边,参禅说理,人民疾苦,劳动生活等。
特别要注意的是一些咏物之作,要联想到有关背景,思索它是否是借物咏怀或托物言志的作品。
有些标题并不一定蕴涵着那么丰富、全面的信息,而是留下了空白点,这个空白点给我们留下了猜想揣摩诗词的内容的空间,使我们能较快地深入到诗词的内容中去。
以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为例: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此诗作于诗人贬谪永州之时。
1.根据表格中的解读提示,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文字。
答:答案:①交代了写作缘由和内容(竹窗闻风);②交代了写作目的(怀念远方之人);③暗示了诗的感情基调和类别(怀人诗)。
看注释,推测作用[讲一讲]诗歌的注释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
1 / 6 高考命题点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题组一 修辞手法] 1.(2018·山西八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九日登梓州城[注] 杜 甫 客心惊暮序,宾雁下沧洲。 共赏重阳节,言寻戏马游。 湖风扶戍柳,江雨暗山楼。 且酌东篱酒,聊祛南国忧。 【注】 诗题一作“九日巴丘登高”;作者一作“张均”。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诗的第三联“湖风扶戍柳,江雨暗山楼”。 答:
解析:“湖风扶戍柳,江雨暗山楼”中“扶”的意思是“扶起”,“暗”的意思是“使……昏暗”,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湖风把柳树扶起,江雨使山楼昏暗”,景物的阴暗,烘托了凄凉忧伤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忧心国事的情感。 答案:第三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湖风”“江雨”写活了。湖风扶起垂下的柳树,江雨使山楼一片昏暗,一“扶”一“暗”,拟人化的动作,使整个画面变得更为形象生动,活灵活现。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书湖阴先生①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②送青来。 【注】 ①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的邻居,也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②排闼(tà):推门,撞开门。闼,小门。 (1)下面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了湖阴先生居住环境干净、香雅、清幽的特点,侧面烘托了主人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 B.诗歌后两句用“护田”和“排闼”两词,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还体现2 / 6
了诗人在退居时期仍有对高洁清雅品格的喜爱和向往之心。 C.诗歌赞美了庭院的清幽,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肯定,也流露了诗人对这种可望而不可得的生活的无奈和苦痛。 D.诗歌景物描写极具层次,从院内写到了院外,多角度观察,由远及近,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E.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韵味深长。 解析:选CD。C项,“生活的无奈和苦痛”情感理解错误;D项,“由远及近”错误。 (2)诗的后两句采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高考命题点五 比较鉴赏 诗歌比较鉴赏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热点,在2014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古代诗歌采用比较鉴赏的有山东卷、全国卷Ⅱ、天津卷、江苏卷、浙江卷、福建卷。2015年全国卷Ⅰ,诗歌鉴赏取材于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与初中学过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比较, 属于比较鉴赏类型,只不过第二首诗歌来源于教材,没呈现原文,从学过的诗歌上去找思路,这本身就是一种解答提示,因此也就降低了试题的难度。2016年高考全国卷Ⅲ采用了2015年高考全国卷Ⅰ的形式。因此,诗歌的比较鉴赏,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和单纯一首诗鉴赏的命题角度基本相同,都从诗歌的意象、意境、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方面设置题目,不同的是比较鉴赏题需要考生针对两首或者三首诗歌进行比较鉴赏解答,或对同一首诗歌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鉴赏解答。 一、古代诗歌比较鉴赏的提问方式和一般答题思路 从大方面看,比较鉴赏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等方面设题。 1.提问方式 (1)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2)给出一首诗词和学过的课本上的诗词篇目或诗句,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3)给出一首词,对其上下片感情、手法等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4)辨析一首诗词不同版本的妙处。 2.一般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者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二、解题指导与典型例题 1.内容比较鉴赏 比较诗歌的思想内容。通过对两首诗的内容及作者情感的理解来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例1] (2016·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西 村 陆 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注]黄昏。 【注】 耿:微明的样子。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记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答:
解析:两首诗歌都是写景记游诗。《游山西村》通过写农村丰收之年的待客情形、山间水畔的明媚风光、古老的乡土民俗以及自己乘月拄杖夜游,表达了自己对淳朴民风、民俗的热爱。其中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千古流传的哲理名句。《西村》则侧重写了世外桃源般的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对此地乡村风景的热爱。 答案:相同点: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①《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游山西村》侧重写乡村人情和古风民俗。②《游山西村》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 2.意象、意境比较鉴赏 比较诗歌的意象、意境,要从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去考察。自然属性不外乎从三个角度去鉴赏,即意象间的远近关系,品味哪些是作为背景的远景,哪些是作为主体的近景;意象间的动静关系,品味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是以动衬静,还是以静衬动;意象间的色彩情况。社会属性,是指品味景物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寓意、象征等。这四个角度便构成了意象、意境的“四品”。 [例2]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 芙 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注]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 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答: 解析: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借“南”暗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木芙蓉就成为爱国志士的象征了。诗 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诗中后两句,诗人用“无言”和“一生开落任东风”来比喻桃李怯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以此衬托木芙蓉霜后“着意红”的英勇气概。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立的两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深刻。《窗前木芙蓉》是范成大的早期作品,写秋天盛开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的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诗人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昂扬不凡的气度。 答案: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木芙蓉形象;范诗写的是孤苦、心酸,处境凄凉却坦然面对的木芙蓉形象。前者是豪迈与大度的闲适之士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坚韧的乐观者形象。 [例3] (2014·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 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与意境。这两句诗描写了不同的景色,也就是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实际上都是在为诗歌营造某种意境。“园花经雨百般红”是写园里的花经雨水清洗后显得更为娇艳,主要是表现其色彩的艳丽。“乔木峥嵘明月中”一句中,“峥嵘”有“深邃、深远”的意思,明月掩映于高峻挺拔的树木中,显得更加深邃而幽远。 答案:①艳丽,②清幽。 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3.语言比较鉴赏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抓两个方面:一是品字析句抓关键字词,首先抓动词,其次抓形容词,再抓数词、副词和其他虚词。二是分门别类抓语言风格,或朴素自然,或婉约细腻,或 清新明丽,或幽默讽刺,或沉郁顿挫,或悲壮慷慨等。解答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题,可以按照分析词句含意、表现方法与表达作用的步骤来进行。 [例4] (2014·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答:
解析:本题从炼句角度设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的结句都是景物描写,以景结情。韦诗的结句描写的是友人的居住环境,也是对友人诗思诗境的比况形容,表达了对友人的钦慕之情,借“境”衬“人”。李诗的结句描写的是诗人自己访隐者不遇归来时的情景,借“景”衬“情”,突显了对友人的感情。 答案:韦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居住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李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4.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比较鉴赏 表达技巧(艺术手法)的比较鉴赏,一要熟知基本知识,如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结构安排常用的模式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此外还有各种修辞手法。二要了解各种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识别不同诗歌所用的不同艺术技巧,且能分别指出各自的表达效果,这就是比较技巧。解答此类题,应按照“指明技巧+表达作用”的格式进行表述。 [例5] (2014·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 峡 吟 [南宋]徐熙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注]。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 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1)这两首诗都以________来写愁。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两首诗表达情感的共同意象都是猿声,通过猿声来抒发诗人的愁怀。 答案:猿声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两首诗中抒情手法的差异,主要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比较。内容上,两首诗都写“猿声”,都与“愁”有关,但第一首景中含愁,“昏”“繁”二字点明愁情,“那堪”两句则是直抒愁怀;手法上,都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但第二首的愁情主要通过借用典故来抒发,与第一首有所不同。 答案:①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②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 5.思想感情比较鉴赏 诗中的情感与主旨应为一大类。比较鉴赏诗歌情感涉及不同诗之间表达情感的比较,同一首诗不同时代的评论者对其表达情感理解的比较。古诗最难把握的是诗中表达的情感,也就是诗歌的主旨。化难为易的方法有四:一是将古诗补足翻译成白话散文;二是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初步达到知人论世;三是抓住题目,寻找诗中直白的“情语”(诗眼);四是如果没有“情语”,全是“景语”等,要把握景语的倾向,即是哀景还是乐景,如果全是哀景,那必然抒发哀情,反之,亦然(有时用乐景衬哀情)。解答情感比较赏析题,要细心捕捉诗词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找出能传达作者情感的物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的情感基调,从而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振。分别把握不同诗歌所表达的不同情感,这是比较情感的前提。 [例6] (2016·高考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内宴奉诏作 曹 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④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