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收机中的射频前端结构及设计技术
- 格式:pdf
- 大小:74.44 KB
- 文档页数:4
通信电子中的射频接收机设计引言现代通信电子中,射频接收机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组件。
它能够将无线电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实现信息的传输。
射频接收机设计是一个重要的工程领域,需要广泛的知识和经验。
本文旨在介绍射频接收机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和设计要素。
一、射频接收机工作原理射频接收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将无线电信号从天线中接收到后,通过射频前端的增益放大、滤波等处理,将信号转化为中频信号,再通过中频放大、滤波等处理后,将信号转化为信号处理器能够识别和处理的数字信号。
射频接收机包括射频前端、中频部分和信号处理器三个主要模块。
简单来说,射频接收机将无线电信号从外界接收到内部,经过前端的信号放大和滤波处理后,将信号转化为中频信号,再经过中频放大、滤波等处理后,输出数字信号,最终被信号处理器进行处理和解码。
二、射频接收机的关键技术和设计要素1. 频率范围设计射频接收机频率范围的选择至关重要。
不同类型的通信电子设备需要不同的频率范围。
在设计射频接收机时,需要明确所需频段范围,从而保证信号的捕获和解码。
2. 增益控制设计射频接收机的增益控制设计是保证接收机性能的关键要素之一。
增益控制包括信号增益和噪声系数控制,需要在尽可能中维持合适的状态,防止信号过强或过弱导致接收机工作失误。
3. 滤波器设计射频接收机接收到的信号往往包含大量无意义的背景噪声,滤波器能够滤掉不需要的信号,从而获得有效数据。
在设计滤波器时,可以采用数字滤波器或模拟滤波器。
4. 器件选材及匹配射频接收机需要使用高质量的器件,如放大器、滤波器、混频器等。
在选择器件时,需要考虑器件的性能、价格和可靠性。
5. 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设计射频接收机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很重要,它们决定了接收机的工作效果和可靠性。
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射频接收机的工作环境以及输入信号的强度、频率和干扰情况等。
三、结论射频接收机是通信电子中最核心的部件之一,其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例如,频率范围、增益控制、滤波器设计、器件选材以及稳定性等。
1 绪论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其意义 近年来,移动通信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无线通信技术及其研究的发展,也使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应用,如无线局域网、蓝牙技术(Bluetooth)等。
同时,无论是电信市场的开放,还是通信与信息产业技术的快速发展,都在促使各种高速率的宽带接入不断涌现。
宽带接入凭借其建设速度快、运营成本低以及投资成本回收快等优点正越来越受电信运营商的青睐。
这也促进了宽带接入技术的迅速发展,如各种微波、无线通信领域的先进技术不断引入,各种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技术不断涌现。
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技术一方面充分利用过去未被开发或者应用还不广泛的频率资源,另一方面,凭借微波和有限通信领域成功运用的先进技术可以实现更大的频谱利用率等功能。
由于频谱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所以有限的频谱资源是影响现代无线通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了促进无线局域通信的发展,各国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以保证正常通信并合理利用频谱资源。
1985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开放了9.02GHz、5.8 GHz及2.4 GHz三个ISM频段,允许在低发射功率下无照使用这些频段。
欧洲无线电委员会也于1991年公布了一组无线局域网建议频段:2.4 GHz、5.8 GHz、17.1 GHz、24 GHz和60.2 GHz ISM频段。
而我国无线电委员会也规定了2.4 GHz~2.5 GHz频段用于未来移动通信和无线接入应用。
这些规定的出台无疑大大地促进了无线通信的发展,如无线局域网、蓝牙、家用射频(Home RF)、通用分组无线业务、各频段的无线接入以及本地多点分配业务(LMDS)等主流无线通信系统正在蓬勃发展并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
而这些频段都处在较高的射频段,因此,对该频段无线通信接收机射频前端电路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
接收机作为通信系统的重要部分,正面临着高工作频率、高集成度、低电压、低功耗以及低价格的挑战。
然而要提高接收机的集成度,关键是要提高接收机的模拟射频前端的集成度。
WLAN系统中接收机射频前端的设计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无线通信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其中,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技术是一种无线局域网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家庭和企业的网络通信中。
射频前端是WLAN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设计对整个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如何设计一种高性能、低功耗的WLAN接收机射频前端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设计一种高性能、低功耗的WLAN接收机射频前端,实现对WLAN信号的高效、稳定、高质量的接收。
三、研究内容1. 对WLAN系统的接收机射频前端的基本原理进行研究,包括接收机的结构、功率控制、频率选择等原理。
2. 对现有的WLAN接收机射频前端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总结其优缺点。
3. 设计高性能、低功耗的WLAN接收机射频前端,包括射频放大器、滤波器、混频器、局部振荡器等模块的设计。
4. 对设计的射频前端进行测试和验证,分析其性能参数如增益、噪声系数、损耗、线性度等,并对其性能进行优化。
四、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对WLAN接收机射频前端的基本原理和现有设计方案进行文献调研和分析,为后续的设计工作提供参考。
2. 理论计算法:利用理论计算方法,对设计的各个模块进行计算和分析,为后续的射频前端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3. 仿真验证法:利用专业仿真软件进行WLAN接收机射频前端的设计和仿真,分析其性能参数,并进行性能优化。
4. 实验验证法:采用实验室测试设备,对设计完成的射频前端进行测试和验证,评估其性能和稳定性。
五、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预期设计出一种高性能、低功耗的WLAN接收机射频前端,能够实现对WLAN信号的高效、稳定、高质量的接收,为WLAN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供有力的支撑。
宽带接收机前端射频电路设计——可重构射频混频器设计的开题报告一、论文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随着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对高速宽带应用的需求不断提高,宽带通信系统的设计也日益变得复杂。
而在宽带通信系统的设计中,宽带接收机前端射频电路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射频电路的设计对于整个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宽带接收机前端射频电路的设计研究具有很高的实际意义。
在射频电路的设计中,一个常见的问题是需要对不同频率的信号进行信号处理。
例如,当接收机需要接收多个信号时,需要进行信号的混频处理,将所接收到的信号转换到基带中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此时,混频器成为了关键的组成部分。
然而,不同信号在不同频率下的接收需要不同的混频器,这导致了混频器在设计中具有一定的困难性。
因此,研究可重构射频混频器设计是极为必要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对可重构射频混频器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
例如,国外学者设计了一种基于宽带集成技术的可重构射频混频器,该混频器能够在10GHz到20GHz频率范围内实现多种混频功能,具有优异的性能指标。
国内也有许多学者对此进行研究,例如利用CMOS工艺制作低电流混频器的研究,以及利用GaAs工艺实现双模混频器的研究等。
然而,当前射频混频器设计中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目前使用的混频器在频段扩展和功率要求方面存在局限性,而且实现复杂且成本较高。
因此,需要在混频器设计中寻求新的技术路线,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本文将研究可重构射频混频器的设计技术,对技术进行一定的探讨和应用。
研究内容如下:1. 初步研究射频混频器的基本理论和相关技术知识,了解射频混频器的工作原理和现有的技术路线。
2. 研究可重构射频混频器的设计方法,通过设计具有可重构性质的混频器,使其能够适应不同频率下的信号处理。
3. 利用软件仿真,优化混频器的设计参数,提高混频器的工作性能。
4. 制作混频器原型,并进行实际测试。
浅析:采用PLL技术的接收机射频前端的设计方案射频前端模块性能关系到整个接收机的性能。
本文通过对接收机进行研究,分析了超外差接收机的特点,提出了一种采用PLL技术的接收机的射频前端方案,及对射频前端的关键技术指标进行了分析。
并通过软硬件平台进行验证,实测本地振荡信号和接收机解调信号进行对比后表明系统指标达到要求。
该射频接收前端具有高灵敏度、低噪声、稳定的中频输出、结构紧凑等特点,对其它移动通信终端(如GSM、CDMA)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1、引言现代无线通信始于19世纪末的无线电通信,在20世纪初到70年代,无线电通信技术得到发展和广泛应用,它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崭新的通信手段。
无线通信让人们实现了地球距离甚至是星球距离的通信,无线通信不只延伸了人类的通信距离,而且以电子技术、微处理技术进步为基础的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向人们昭示--以无限制自由通信为特征的个人通信时代是人类通信的未来[1]。
如何实现低成本、高性能的无线射频接收机终端是一项具有挑战意义的工作,无线射频接收机终端的设计对其它移动通信终端(如GSM、CDMA)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2]。
它要求现在无线通信射频接收机在保证极高的灵敏度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提高接收机的线性度,使信号失真最小,误码率最低,尽可能的展宽接收机的动态范围,使接收机的适应性更大,抗干扰能力更强。
2、接收机总体功能描述超外差结构自从1977 年由Armstrong 发明以来,已被广泛采用。
超外差接收机[3]系统如图一所示:图1、超外差接收机结构接受到的信号在第一次下变频模块之前使用一个外部镜像干扰抑制滤波器,可以使镜像干扰大大削弱,达到一个可以忽略镜像频率的水平,在下变频以后使用中频滤波器可以进行。
射频接收机前端AGC系统的电路设计提纲:一、射频接收机前端AGC系统的基本原理及设计要点二、传统射频接收机前端AGC系统挑战及优化设计技术三、现代射频接收机前端AGC系统设计方法研究四、射频接收机AGC系统的性能评估与实验测量五、未来射频接收机前端AGC系统的发展趋势和展望一、射频接收机前端AGC系统的基本原理及设计要点AGC(Automatic Gain Control)系统是射频接收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道不稳定的环境下可以实现信号输入电平的自动控制。
其主要功能是控制单位电平内射频前端放大器的信息增益,以确保信号在最佳的动态范围内运行。
射频接收机前端AGC系统的设计要点主要包括信号放大段、包络检波环节、比较环节和控制回路。
其中,信号放大段的设计为AGC系统的核心,关系到整个系统性能的优劣。
当前,射频接收机前端AGC系统的设计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统模拟AGC系统,它采用经典的线性控制回路,具有结构简单,功耗低,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另一类是数字AGC系统,它基于DSP的现代控制理论,具有精度高,响应速度快等优点。
二、传统射频接收机前端AGC系统挑战及优化设计技术目前,传统AGC系统仍然是射频接收机中最常用的设计方案之一。
然而,传统AGC系统在设计中还存在一些挑战,主要包括信号失真、抗干扰能力不足和高功耗等问题。
为克服这些问题,优化设计技术主要包括:1、引入自适应控制器,利用反馈控制环节提高控制精度和系统鲁棒性,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2、优化模拟电路设计,提高系统带宽、增益平坦度和延时响应特性,并减少失真和噪声干扰。
3、使用低功耗模拟电路设计,降低系统功耗并提高信号处理速度。
三、现代射频接收机前端AGC系统设计方法研究现代射频接收机前端AGC系统采用数字控制理论,利用高速AD/DA转换器实现对系统的数字控制。
其优点在于精度高,控制方便和响应速度快等。
目前,现代AGC系统主要分为三类:1、基于改进的遗传算法和FPGA的AGC系统,该设计主要以FPGA为核心控制器,利用改进的遗传算法实现AGC控制回路,并通过DSP进行算法协调。
接收机中的射频前端结构及设计技术
现代民用及军用设施使用电子设备繁多,电磁环境复杂,相互干扰严重。
一般地,车、船和飞机上的通信设备收发机都集成在一起。
以短波通信设备
为例,发射机的残余信号在接收机输入端产生的电平达120dBµV(即
13dBm)或更高。
而接收机所需接收的微弱信号电平可能仅-
6~0dBµV(即-117~-113dBm)。
因此,要求接收机处理的信号动态范
围高达120~126dB。
另外,高电平干扰信号与所接收信号频率仅相距数十千赫,所以,高电平干扰信号和它们在接收机中产生的互调产物会严重影响接
收机的输出信噪比。
为了降低这种影响,就要求接收机具有以下性质:
-高选择性,接收机的动态范围尽可能要大;
-高线性,在信道滤波之前,降低带外高电平干扰信号在信道滤波器通带
内产生的互调产物;
-极低的本振相位噪声,以免邻近的干扰信号将本振噪声转换到接收机信
道带宽内。
作为接收机重要组成部分的接收机射频前端是接收机动态性能的关键部件,它工作于中频放大器之前。
诸如动态范围、互调失真、-1dB压缩点和三阶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