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青光眼病例分析报告
- 格式:ppt
- 大小:2.66 MB
- 文档页数:27
江油市第二人民医院39例恶性青光眼临床特点分析目的:总结恶性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措施。
方法整理和分析我院眼科2008年5月~2012年5月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为恶性青光眼的主要原发类型。
滤过手术诱发恶性青光眼占总数的71.79%。
患者经过1%阿托品眼药水滴眼、碳酸酐酶抑制剂、高渗剂和皮质类固醇等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后,再进行玻璃体抽吸加前房重建术、白内障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或者前部玻璃体切割等手术恢复前房和眼压。
结论该县恶性青光眼发病率较低,玻璃体抽吸加前房重建术、白内障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或者前部玻璃体切割等手术均能够给恢复患者前房和眼压,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值得进一步推广。
标签:恶性青光眼;玻璃体抽吸;前房重建术;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临床分析恶性青光眼发病率低,治疗及时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患者的视力,因此,分析恶性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措施意义重大[1-2]。
本研究笔者采用回顾性方法对2008年5月~2012年5月在我院眼科住院治疗的恶性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5月~2012年5月在我院眼科住院治疗的39例恶性青光眼患者为调查对象。
其中,男性23例,女性16例;右眼19只,左眼23只;年龄为26~65岁,平均年龄(53.58±14.39)岁。
1.2 方法收集2008年5月~2012年5月在我院眼科住院治疗的恶性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整理统计手术治疗例数、手术治疗的方式、既往眼部病史、原发青光眼类型、诱发因素、临床治疗措施和临床疗效等。
1.3 统计学处理方法本研究收集观察指标相关数据均有同一个人录入EXCEL,并由同一人负责核实,确保所有资料的准确无误。
分析我院眼科2008年5月~2012年5月恶性青光眼原发青光眼类型、诱发因素、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等。
2结果2.1 原发类型根据患者的发病机制对其进行分类,其中,25例为慢性闭角型青光眼,8例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4例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例由外伤致视网膜脱离术后硅油乳化引起。
青光眼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的临床治疗及预后分析【摘要】目的:探究青光眼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的临床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青光眼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实施微创玻切联合手术治疗及药物治疗的方式,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展开治疗活动,观察患者手术后视力、眼压、角膜、水肿等情况。
结果:青光眼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患者在治疗后效果较好,视力评分18.11±1.23、眼压13.96±2.75、前房深度2.07±0.24,预后情况相对较好。
结论:青光眼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通过采用手术治疗及药物干预的方式,有利于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在临床治疗中值得推广。
【关键词】青光眼;并发症;临床治疗青光眼属于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常见疾病患者在患病后会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问题,发病原因各有不同,大多是由于病理性眼压增高,患者视神经供血不足、神经压力损伤等多方面原因,会对患者的视力造成直接的负面影响。
恶性青光眼的临床治疗中也被称为睫状环阻滞性闭角型青光眼,通常属于青光眼的术后并发症,患者在患病后会出现中央和外周前房变浅,晶状体极度前移、眼压出现波动,通常以高眼压为主[1]。
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难度相对较大,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恢复患者前房深度,有针对性的控制患者眼压,以此来实现对症治疗。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青光眼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1人,女性患者9人,患者年龄在47到72岁之间,发病时间在1到14d之内。
纳入标准:患者经临床诊断符合恶性青光眼诊断标准、患者病情可控、患者及家属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疾病患者、患者患有恶性肿瘤、患者精神异常沟通困难、患者生活无法自理。
1.2方法在治疗过程中,所有恶性青光眼患者均采用相同的药物治疗方案,患者的用药情况相同。
恶性青光眼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睫状环阻滞性闭角青光眼所属部位:眼就诊科室:五官科,眼科病症体征:单眼失明,前房下方有红色血平面,流泪,绿色弱,葡萄膜炎,眼痛,眼压升高疾病介绍:恶性青光眼是怎么回事?专家指出,恶性青光眼又称睫状环阻滞性闭角青光眼,缩瞳剂诱发的原因是引起睫状肌收缩发睫状环阻滞,晶体悬韧带松弛,睫状体与晶体赤道部粘连,房水潴留的晶体后面,晶体及虹膜均向前移动,虹膜出现高度膨隆,前房普遍变浅房水排出受阻,此时只能向后方导流,导致玻璃体脱离前移,这样使晶体更向前推,前房更浅,房角重新关闭形成恶性循环,故呈睫状环阻滞性闭角青光眼症状体征:恶性青光眼有什么症状?以下就是关于恶性青光眼症状的详细介绍:恶性青光眼是一类诊断困难,眼压不易控制的顽固性青光眼。
一般认为是抗青光眼术后一种严重并发症,其特点是术后眼压升高,晶体虹膜隔向前移,使全部前房明显变浅,甚或消失。
典型病例常于术后数小时,数日以至数月发生。
但个别病例并没有施行抗青光眼手术而系局部滴用缩瞳剂后引起眼压升高或者外伤、葡萄膜炎后发生本症。
这些都是透明因素而致睫状肌收缩,睫状环阻滞。
本症只发生于闭角青光眼,特别是施行手术时,眼压虽低,但房角仍闭塞者,常双眼发病,即一眼发生恶性青光眼后,另一眼因缩瞳剂点眼,即有发生恶性青光眼的可能。
若一眼施行预防性虹膜周边切除,不仅不能防止恶性青光眼的发生,而且有诱发的可能。
化验检查:恶性青光眼的检查方法有哪些?以下就是关于恶性青光眼检查方法的详细介绍:抗青光眼手术后,前房消失或变浅,甚至前房始终不恢复,同时伴有眼压升高。
鉴别诊断:恶性青光眼的诊断方法有哪些?以下就是关于恶性青光眼诊断方法的详细介绍:本症只发生于闭角青光眼,特别是施行手术时,眼压虽低,但房角仍闭塞者,常双眼发病,即一眼发生恶性青光眼后,另一眼因缩瞳剂点眼,即有发生恶性青光眼的可能。
若一眼施行预防性虹膜周边切除,不仅不能防止恶性青光眼的发生,而且有诱发的可能。
恶性青光眼治疗的临床分析目的分析恶性青光眼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以及综合治疗措施。
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1月~2015年5月收治的21例恶性青光眼患者,分析青光眼患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症状,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的不同采用合理的治疗方案。
结果21例恶性青光眼患者中有6例患者通过药物治疗得到恢复,另外11例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后联合手术治疗后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3例患者接受综合治疗后有明显好转,1例患者综合治疗无效。
结论恶性青光眼患者的治疗需要参考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发病机制,合理的治疗方案对症治疗恶性青光眼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标签:恶性青光眼;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恶性青光眼属于闭角型青光眼,其诊断较为困难,主要的临床症状为眼压不受控制的升高。
一般来说,恶性青光眼的病发与术后并发症有关,通常于患者接受抗青光眼手术治疗后几个小时或者几个月后发生。
恶性青光眼患者眼部前房会出现异常,主要表现为不恢复或者直接消失,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
为了分析恶性青光眼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以及综合治疗措施,本次研究对我院2011年11月~2015年5月收治的21例恶性青光眼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恶性青光眼患者的治疗需要参考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发病机制,合理的治疗方案对症治疗恶性青光眼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1月~2015年5月收治的21例恶性青光眼患者,共有恶性青光眼24只,其中3例患者为双眼恶性青光眼。
21例恶性青光眼患者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4例,眼前段手术治疗后出现17例。
由白内障手术引发的有2例,小梁切除引发的有16例,虹膜根部切除引发的有3例。
所有的患者中共有男8例,女13例,年龄在39~80岁,均值为(59.2±7.3)岁,患者眼压均在33.42~54.07mmHg。
1.2方法分析青光眼患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症状,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的不同采用合适的治疗方案。
抗青光眼术后恶性青光眼15例治疗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抗青光眼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相关因素及治疗效果。
方法:对15例抗青光眼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采取晶状体切除、前段玻璃体切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例双眼术后仍然前房浅、眼压高,随访13月双眼视力无光感,最终一眼眼球摘除。
3例加用药物眼压控制20mmHg左右。
其他11例术后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眼压稳定。
结论:抗青光眼术后一旦发生恶性青光眼,需要积极处理,晶状体切除、前段玻璃体切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眼压及视力可以达到理想的状态。
【关键词】抗青光眼手术;恶性青光眼;联合手术【中图分类号】R77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4-0194-02恶性青光眼又称睫状环阻滞青光眼,是原发闭角型青光眼的一种类型,系难治性青光眼,通常发生于抗青光眼术后数日或数周,是青光眼滤过术后严重的并发症。
一旦发生,需采取积极治疗措施,可以获得理想的效果。
现将我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5例恶性青光眼的患者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所报道的15例,全部为我院第一诊断为原发闭角型青光眼的手术患者。
手术全部采取小梁切除术。
5例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0例为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其中男性3人,女性12人;最小年龄45岁,最大年龄81岁。
单眼(独眼)3例,双眼12例。
所有患者术后术眼表现为眼压升高,前房变浅或消失。
术后2天到1周发生恶性青光眼10例,术后2周到4周发生5例。
1.2 方法发现术眼恶性青光眼后,首先采取阿托品和复方托吡卡胺眼液交替局部点眼扩瞳,口服醋甲唑胺药物以及静滴高渗剂降眼压治疗5~7天,其中3例因为独眼,先行单纯的办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效果仍然不佳,眼压高,前房浅,再次采取晶状体切除、前段玻璃体切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
其他12例直接晶状体摘除、前段玻璃体切除、人工晶体植入。
恶性青光眼22例治疗分析吕旭菁;张竹君;袁志兰【摘要】目的探讨几种治疗恶性青光眼方法的效果.方法对22例(23眼)恶性青光眼患者进行药物及手术由简单到复杂的阶梯治疗.结果 5眼经药物治疗缓解;12眼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经玻璃体腔抽液加前房成形术缓解;3眼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经玻璃体腔抽液加前房成形术加激光后囊膜切开术缓解;3眼经上述治疗得不到有效控制的晚期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加前部玻璃体切除加后囊及玻璃体前界膜切开联合术后缓解,其中2眼同时植入人工晶状体.结论恶性青光眼的治疗中,药物及各类手术治疗均有一定的成功率,可以采取简单到复杂的阶梯治疗策略.【期刊名称】《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年(卷),期】2011(011)006【总页数】2页(P368-369)【关键词】恶性青光眼;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作者】吕旭菁;张竹君;袁志兰【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常州213003;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常州213003;江苏省人民医院眼科南京210005【正文语种】中文恶性青光眼属于难治性青光眼,是眼科少见严重的并发症。
我们回顾性分析了本院2010年1~12月发生恶性青光眼22例的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2010年1~12月我科收治恶性青光眼患者22例(23眼),年龄48~84岁,平均(57.5±6.6)岁;男性5例(5眼)、女性17例(18眼)。
其中20例(21眼)为小梁切除术后患者,2例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患者。
恶性青光眼诊断标准:①前房变浅或消失同时伴有眼压升高;②用缩瞳剂后眼压不降或反而升高,前房进一步变浅,部分病例应用睫状肌麻痹剂有效;③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或B超检查发现玻璃体腔内有水囊形成,或诊断性玻璃体腔穿刺能抽出液体[1]。
本组病例恶性青光眼的发生时间为术后1~3 d,平均1.2 d。
1.2 方法采取从简单到复杂的药物及各类手术阶梯治疗策略来处理发生恶性青光眼的病例,其中药物治疗睫状肌麻痹剂和激素在各类手术后也均使用。
青光眼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的临床治疗及预后分析【摘要】目的:综合分析微创玻切联合手术治疗青光眼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为:青光眼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患者(共56例/71眼,病例选取时间开始于2017年12月,结束于2022年12月)。
所有青光眼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患者均接受微创玻切联合手术。
采用统计学分析青光眼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患者手术前以及术后一周/术后四周/术后十二周的眼压、前房角深度、最佳矫正视力。
结果:对比青光眼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患者手术前以及术后一周/术后四周/术后十二周的眼压、前房角深度、最佳矫正视力,数据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微创玻切联合手术治疗青光眼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微创玻切联合手术;青光眼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临床效果术后恶性青光眼的发生通常为:青光眼患者接受小梁滤过手术且患眼伴有慢性房角关闭[1]。
临床实践研究显示,青光眼患者接受手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的几率比较高,目前已成为眼科重点研究内容之一[2]。
术后恶性青光眼患者的临床主要症状表现为:其一,角膜水肿;其二,房角闭合;其三,视力下降;其四,虹膜前后粘连等。
术后恶性青光眼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需及时进行治疗。
有关研究指出,微创玻切联合手术用于术后恶性青光眼患者之中具有较高临床价值[3-4]。
本文将对其进行有关分析。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为:青光眼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患者(共56例/71眼,病例选取时间开始于2017年12月,结束于2022年12月)。
男性患者:32例/39眼;女性患者:24例/32眼;最小年龄:50岁;最大年龄:90岁;平均年龄:(70.27±15.85)岁。
纳入标准:其一,所有青光眼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患者均在知情下参与本次研究;其二,临床资料完整者;其三,均符合我国关于晶状体核硬度分级为I~III级者。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1例分析患者,女,66岁,5年前诊断为双眼老年性白内障,3个月前曾到两家三级医院就诊,均诊断为双眼老年性白内障,双眼浅前房,双眼小眼球。
建议尽早行白内障摘除以预防青光眼发作。
入院查视力:双眼均为0.5,矫正视力不提高,双角膜小,直径约10.5mm。
透明,前房浅,周边前房为1/3角膜厚度,双晶状体混浊。
眼压:右眼14.51mmHg,左眼15.29mmHg。
A超测眼轴长:右眼19.2mm,左眼19.1mm,预植入的人工晶体度数右眼+29D,左眼+29.5D;眼底检查未见异常。
入院诊断:①双眼老年性白内障;②双眼浅前房;③双眼小眼球。
入院后在局部麻醉下先行左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按常规进行,术中超声碎核时发现前房突然消失,眼压升高,遂立即停止手术,于上方角巩缘后约3mm处向玻璃体腔穿刺,放出水性液体1mL,此时眼压下降,前房恢复,继续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囊袋内顺利植入人工晶状体。
术后眼压.前方深度正常,视力0.6;3天后在局麻下行左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顺利,术后第1天视力即达0.6,眼压19mmHg第2天视力下降至0.4,眼压25mmHg.前房变浅。
第3天视力下降至0.1,眼压29mmHg.前房较前更浅。
考虑为白内障术后睫状环阻滞所致,提示恶性青光眼发生。
给与阿托品散瞳.200g/L甘露醇250ml静滴,眼压未降,达45mmHg。
遂急诊行左眼玻璃体腔穿刺放液+前段玻璃体切割+虹膜周边切除术+后囊膜切开+前房重建术。
手术顺利。
术后眼压正常,前房恢复,视力达0.6。
讨论白内障是目前眼科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手术是治疗白内障最有效且惟一的方法。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具有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术后散光小.视力恢复好等优点。
但白内障手术中和术后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并发症。
恶性青光眼为除驱逐性出血外另一严重的手术并发症,若不及时而正确的处理,会给患者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甚至失明。
恶性青光眼一例临床随访恶性青光眼又名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由Von Graefe(1869)首先描述[1],它是一种少见但有非常严重的青光眼,一般发生于抗青光眼手术后,也有文献报道,多种内眼手术之后,可发生本症。
我院2008 年1月收治1 例恶性青光眼患者,现将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某患者:女性,54 岁,主诉:右眼视力下降一年来我院就诊,无伴随症状,检查:右眼视力0.06,无屈光不正,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轴深正常,虹膜平坦,前房角上方窄Ⅳ,左侧、右侧和下方均为窄Ⅲ,瞳孔对光反射存在,晶状体和玻璃体透明,眼底清晰可见,视盘边缘清晰,C/D约为0.8-0.9,视网膜血管走行正常,A/V=2:3,黄斑反光暗淡,眼压:33.5 mmHg,视野中央150管状视野。
左眼视力1.0,前方角检查上、下、左、右均为窄Ⅲ,其余未见异常。
眼压计为美国AT555非接触眼压计,视野仪为重庆康华公司APS-6000B全自动电脑视野仪。
该患者以“双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收住院。
右眼药物控制眼压后行小梁切除术,手术顺利,术后第一天滤泡扁平存在,角膜透明,前房正常深,虹膜根切孔通畅,暴露良好,炎症反应不明显,眼压:12.5 mmHg。
术后第二天,前房变浅约1/2CT,晶状体虹膜隔前移,滤泡扁平存在,眼压:20.8 mmHg,立即给予1%阿托品眼膏充分散瞳,麻痹睫状肌。
术后第三天,结膜睫状充血,角膜上皮水肿,前房消失,瞳孔药物散大满意,滤泡消失,眼压56.4 mmHg,B 超检查无睫状体脉络膜脱离。
给予1%布林佐胺滴眼液3 次/日点右眼,0.2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3 次/日点右眼,醋甲唑胺50 mg2 次/日口服,20%甘露醇250 ml静脉点滴。
用药两天症状体征无缓解。
立即行玻璃体穿刺,结膜下注射2%利多卡因0.3ml浸润麻醉,在颞下方角膜缘后4 mm处平行于角膜缘切开球结膜长约3 mm,烧灼止血,用5 ml一次性注射器针头自该处巩膜面垂直刺入玻璃体腔达晶状体后中央,缓缓抽吸玻璃体1 ml撤出针头,将预备好的消毒空气自角膜辅助切口注入前房,前房显著加强,角膜水肿消退,眼压正常偏低,结膜切口烧灼关闭,结膜囊点1%阿托品眼膏,包扎术眼。
恶性青光眼治疗的临床分析目的探讨恶性青光眼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恶性青光眼患者4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40例患者均为单眼发病,共40眼。
结果治疗情况:20例患者采用药物治疗,10例患者采用玻璃体水囊抽吸+前房成形术进行治疗,7例患者采用玻璃体水囊抽吸+前房成形+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3例患者采用前部玻璃体切除+后囊膜切开术进行治疗。
所有患者在术后均眼压下降,前房恢复,与治疗前相比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
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只有2例患者在抽吸后发生少量玻璃体出血,经药物治疗之后玻璃体出血吸收。
结论恶性青光眼患者应及早治疗,循序渐进的治疗方式能够提高治疗效果,使患者尽快恢复前房及降低眼压。
标签:恶性青光眼;治疗;效果恶性青光眼是一种眼科疾病,其发病特点为术后眼压升高,前房明显变浅,部分患者甚至有前房消失的临床表现[1]。
患者发病时间多为术后数小时或者术后数日,部分患者的发病时间为术后数月。
恶性青光眼的致病原因较多,眼睛的生理性改变、解剖结构上正常范围内的变异及遗传上的缺陷是导致恶性青光眼的内因,而情绪激素、点散瞳冻结则是诱发恶性青光眼的外因。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与成熟,恶性青光眼的治疗手段也变得丰富多样,比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我院为提高恶性青光眼的治疗效果,特选取了40例(40眼)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展开探讨,重点分析恶性青光眼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恶性青光眼患者4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40例患者均为单眼发病,共40眼。
本次研究中有男患者23例,女患者17例;年龄为20~78岁,平均年龄(28.47±4.62)岁;左眼18例,右眼22例;治疗前眼压23~43 mmHg,眼轴长18.30~24.54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