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温儒敏最全解析_新高考语文的7点变化与应对策略分析

温儒敏最全解析_新高考语文的7点变化与应对策略分析

温儒敏最全解析_新高考语文的7点变化与应对策略分析
温儒敏最全解析_新高考语文的7点变化与应对策略分析

温儒敏最全解析:“新高考”语文的7点变化及应对策略

2018-10-24 21:55 历史/阅读/高考

10月11日,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人教版语文教材及统编本(人教社)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以《“三新”与语文教学改革——新课标、新教材与新高考》为题,在市作了专场讲座。

目前,高考变动已势不可挡,因势而动的新课标也对语文教学提出诸多要求,然而新高考究竟注重考查学生何种能力?又应当在实践中以何种科学方法应对为宜?希望本篇能助诸君在前行中涤清迷雾……

“高考正在变动,一个是招生制度的改革,一个是考试容的改革。未来几年,全国高考主要是在考试容、考试形式、科目上有大改革,招生制度的改革还是很谨慎,但其实招生制度改革才是根本性的。

高考改革,对高中老师来说,教学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我提一些建议,完全是个人学术研究的一种看法,而且这个看法可能还不全面。”

新高考

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阅读量,越来越注重阅读速度。

五年前,高考语文试卷面大概是6000-7000字,现在已经到8000-10000字。

去年比前年,今年比去年,每年卷面的字数都会略增,基本上是3%-8%的幅度。阅读量大,文字量很大。如果学生总是刷题,阅读速度很慢,无法一目十行,这样是不行的。

那我们教高中语文,怎么办呢?教学中需要把精读略泛快读结合起来,也就是“1+X”(注:下文有详细说明)。

譬如说一篇古文用60%的时间去教,剩下的时间就要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古文。我们也要教学生方法,如中轴线、不动唇、不指读等等。

命题所依赖的材料围将大大拓展

随着高考命题材料面拓展这一改革,一线教学需要调整思路,让课堂教学多往课外阅读延伸,多鼓励广泛读书,多关注社会,不能处处围绕考试只读那么一个小的围。

题型将偏重检索和判断,老师和学生都需要扩大阅读视野,考试几乎没有鸡汤文,《读者》《意林》等不太有用。

今年高考还选入了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我建议老师们多读《新华文摘》。

更加注重信息筛选处理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

以前我们的教学比较注重思想容、字词句、艺术手法,这里边也包括有检索,但是是不自觉的,更多是停留在技巧层面,不是考学生的脑子灵动,是考他们有没有记住。

为什么现在那么重视检索能力的训练?因为现在是信息社会,有太多信息需要去辨认。这些年高考语文在强化检索能力的考查,这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所以在教学中,老师们需要引进检索阅读。

备考高三,还需要对检索阅读进行训练。考查检索能力通常看你在阅读过程中能不能排除概念干扰,能不能提取新的信息。尤其在实用文阅读中,基本都含有概念干扰这一特点。

如下文注入的“概念干扰”,就是要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能否在短时间筛选信息。

题例

辣,我们都不陌生,很多人无辣不欢甚至吃辣上瘾。这是因为辣椒素等辣味物质刺激舌头、口腔的神经末梢时,会在大脑中形成类似灼烧的感觉,机体就反射性地出现心跳加速、唾液及汗液分泌增多等现象,__________,啡肽又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能在短时间令人高度兴奋,带来“辣椒素快感”慢慢地我们吃辣就上瘾了。

A.大脑在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下把啡肽释放出来。

B.啡肽因这些兴奋性的刺激而被大脑释放出来。

C.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释放出啡肽。

D.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把啡肤释放出来。

短短几行字,就出现了多巴胺、啡肽、辣椒素这些复杂概念,四个选项也有意进行概念干扰。这种题目就是考思维能力,要考生能够尽快排除干扰信息,抓住核心信息。

所以我们老师光给学生讲方法还不够,要学生平时阅读得多,对文字慢慢心里有定数,学生不慌了,才可以完成题目。

另一个变化就是考逻辑思辨。这也是我们传统语文所缺少的,新课标也会注入。未来,高中语文也专门有逻辑思维这块容。

20世纪50年代是要学逻辑的,但后来没有了,现在重新重视起来,是因为当今社会太不讲逻辑了,网上掐架的人打了半天都不知道对象是谁,完全没有逻辑。

温儒敏(右)

例如《堂·吉诃德》《红楼梦》《乡土中国》等整本书的阅读推进,这部分的分值还会提升,现在还在研究中。

文言文考试变化最大

现在古诗文在新教材里面变化最大,小学古诗文占比到30%,但是真正考的没那么多;初中占40%,实打实。高中占50%,实际上超过50%。

现在我们尽量不要超过,为什么?我知道,老师们教文言文,花费的时间最多,如果一本教材里面60%、70%都是文言文,那基本上是文言文的天下。

我主文言文也要1+X,教一篇古文,然后配上四、五篇课外古文,让学生似懂非懂地泛读,能基本上读下去就读下去。没有这个量,他就语感出不来,现在文言文的考试很注重考情景下的使用,就是语感。

另外,现在文言文押题是押不动的,这几年文言文的阅读题,绝大部分都是历史,而且很多时候出人物传记,传记具有情景性。

2015年,全国卷出的是宋史里《来护儿传》,2016年又是宋史《曾公亮传》,2017年又是宋史《弘微传》。今年则有《晋书》、《后汉书》。注意,出的题都是有情节性的,让考生放在情境中判断、研究,一般占分19分。

断句和翻译是最能够考查文言文阅读水平,平时需要多练习,多看古书。虚词、动词知识性的考查,相对减少。

老师可以把古书印出来给高中生看一看,让他们感受是什么样子的,给他们信心。我们要很重视断句,这是文言文占分最重,也是最难的部分。

此外,这两年高考语文还增加了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未来也将会持续下去。这方面需要依靠学生自己见多识广,老师自己讲不过来的。这些题目难度也不大,但就靠平时积累,这些题目正好是拉分项。

题型和各类题搭配的改革,更注重综合性

题型变化不是很大,但未来可能出现注重综合性的考查。以往同一试卷中几个板块彼此分散隔离,甚至同一个试题中几个小题也缺少联系,以后不妨改为从一个(组)材料中同时引发五六个题,将阅读、写作结合起来,在同一个语境中去解决词语、名句填写、文学常识、容理解辨析等问题。

今年高考的语言文字运用题,题型和赋分和往常差不多,但它出现新变化——随文设点。

随文设点,考语境中的对错,训练语感。不是单句考成语、病句,而是随文设点,要求从文章自然段中来看成语、病句是否存在,逻辑有没有问题,这个难度增加了。

实际上也给一线教学提出新的思路:注重情景化。考的是语境中的对错,是需要语感来判断的。

默写也在一个语境中出现。增加对语感或者语用是否“得体”的考查。如“的,得,地”等之类的考核。任务指令,规定写作的围与针对性,多维度比较中说理。

高考作文,作文要重视议论文,但不能放弃叙述文,还要“防止套题”

今年的作文题好,有思辨力。作文题要有一些平衡,既照顾到体现时代性,又要充分考虑命题的科学性,要有适当的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的考量。现在这种作文题很难达到这几个“度”的调试统一。

2018年全国卷的作文题受到批评很多,明年应该有所改变。现在高考作文命题围剿套题,所以不要放弃记叙文。如果学生都写小社论,是不行的。记叙文才是最能训练人的语言能力。

高中的作文教学很难教,因为写作只能教会学生最基本的东西,没有办法教他们写好。不要去相信什么写作学,写作没有那么多道理的。

多读书,适当练习写作,学会模仿不同体式的文章,这样写作才能基本过关。语文作文的重头戏是阅读,依然要扩大阅读面。

高一放开写,充分抒发个性,让写作练脑,成为有趣好玩的事情;

高二收拢一点,按照文体、一般写作技能或者主题来分专题训练。应当特别注重议论文学习,如前面说的,往理性思辨靠拢;

高三主要是应考,可以有些技巧,包括如何避免常见的写作弊病。

新课标

“学习任务群”将颠覆传统

新课标指出一个概念,叫“语文核心素养”,这是新课标的一个亮点,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宗旨性概念,统领整个课标。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方面。这四方面容相互融合,不能分开。同时,“语言建构与运用”又是语文学科独有的容,是其它三个方面的基础。

我们的语文教学其实已经久违了“情趣”,很少顾及和尊重学生个人的“情趣”,新课标给一线教学提了个醒:“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的培养,也是语文教育题中应有之义。

而“鉴赏品位”这个说法的提出,在这个过分物质化的浮躁且低俗的环境中,是有针对性的。

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样性,关注当代文化,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这样明确的概括和提示,也是第一次。

新课标提出“学习任务群”,将会改变高中语文的教学模式。高中语文教材目前正在紧锣密鼓的编写之中。

高一是“必修”,要求完成7个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写作、应用性阅读与写作。这7个任务群的前4个,是贯穿整个高中课程的。

高二是“选择性必修”,除了前面4个任务群,又还增加了5个“研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科学文化论著研习。

任务群的设置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在教学中强调的不是以课文为纲,也不求知识的完备与系统,训练也不再是纯技巧的分解,而是任务群驱动下的多文本学习,主体是学生,教师则是教学的组织者,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有三个问题,要平衡兼顾一下,不走极端:

一是任务驱动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

二是防止任务驱动下的多文本学习造成浅阅读的弊端。

三是任务驱动下的学习活动应适当。

近年来,语文课堂最大的特点就是太热闹,太浮躁了。我们缺少的是沉浸式的学习,自由式的阅读。

未来的教师要吸收新课标关于任务群的理念,在某些教学环节中可以多使用这些方法,但应实事,根据学生的情况与教学的容来确定合适的教学方式。

新教材

“统编本”语文最主要的特色,就是“读书为要”。用一家媒体的报道标题来说,就是“新教材专治不读书”。读书、熏染、积累是语文不变的法宝。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培养读书的习惯是语文最重要的宗旨。

激发读书兴趣,养成读书习惯,是教语文的最重要的办法。举一反三(精读课)运用精读学来的方法来读其它书(略读课)。老师们赤手空拳重读课文,才使备课有温度,自己的感知。

精读+泛读

精读课主要是老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功能是什么?举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趣,就是精读课。

略读课呢?主要是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去,而且主要是泛读,要快浏览。

所以要求备课要注意区分两类课,而且要既教文体,又要突出重点。所以我们特别强调老师们备课的时候,第一步不要去网上查别人的课件、教案,而要重新读课文。

我举个例子,小学二、三年级的课文:《弯弯的月亮》和《小小的船》。我说这很简单,谁都背下来了。但老师备课的时候,自己要静下心来再读两遍,进入那个状态,想象儿童接受的情况,他可能会碰到什么问题,可能有什么想象。

切记,赤手空拳地读课文是备课的第一要务,哪怕你已经教了20遍。现在我在大学里面教,我也教大学一年级的作品,我也要重新读,而且要重新查字典。有些字我有好几次都念错了,需要重新核对一下,注上拼音,别念错了。

采用“1+X”方法拓展阅读

1就是课文,指精读课,X就是泛读,可以似懂非懂地阅读。

一个学期只学15篇作文能够提高学生水平吗?不能,应该将这15篇文章X4、X5用。老师备课也要有针对性,要有重点。

授之以渔,要教读书方法

一堂课下来,有把握得住的“干货”。读书方法就是“干货”。跳、猜、默、速(教泛读略读速读的方法)。

现在我们教得比较多的是精读、细读,分析做题。其实还应该教快读、默读、跳读、猜读。我看不懂这个,我猜读;我对这个不感兴趣,我跳读。

像西游记第一回,最难读,写得非常啰嗦,谁能够精读下去?所以小时候我们看西游记都是跳读,看到不懂的字也不停下,一页页翻着很快,看到风景、诗词就翻,看到妖怪才多看几眼。先生看到就会批评,不读书,读书不求甚解,这些字都不认识,怎么可以往下读。

但其实这样也有好处,读完西游记,就读三侠五义、封神榜,读得多了,水平就上来了。所以要教给学生各种各样读书的方法,这就是我们说的干货。

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

提倡整本书阅读

为什么要提倡整本书阅读?因为现在多数人都读不完整本书,一是没有耐心,二是碎片化阅读的影响。所以整本书阅读首先就是“养性”,涵养性情,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书,感受读书之美,养成好读书的习惯。

重视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相当一部分糟粕,只属于它过去那个时代,不可能转化,也不可能支持当代文化生活。

如传统文化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以及仁爱、民本、诚信、正义、等观念,都是精华的部分,可以继承和转化、吸收;而愚忠、愚孝、封闭、自私、奴性、麻木,等等,都是糟粕,应当批判和抛弃。

高考改革:“新高考”会带来哪些新变化

高考改革:“新高考”会带来哪些新变化 高考改革:“新高考”会带来哪些新变化 据中国之声《央广夜新闻》报道,早在2014年《国家关于深化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上海市、浙江省两地率先成 为试点,都将在2017年迎来“新高考”。新高考政策将对考生和学 校带来怎样的影响?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各地高考陆续改革 3月17日,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公布《上海市2017年普通高等学 校招生志愿填报与投档录取实施办法》,明确了本科批次的志愿填 报及投档的基本单位为“院校专业组”、本科志愿均在统一高考成 绩公布后填报、本科普通批次设2次征求志愿等内容。 因此上海高考怎么改、改成什么样,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相当于全国改革的风向标。那么2017年,上海的高三学生们究竟将迎来什 么样的高考? 新高考改革采取的是语数外三门必考,再加三门选考科目的模式,而高校的不同专业也会提出考生必须选考科目的要求,所以过去长 期以来实行的按学校为单位填报志愿和投档录取的方式就不再适用。今年上海在高考录取中,引入院校专业组的新概念,要求每个学校 按不同的选考科目要求,搭配成若干专业组合,例如把要求考生必 须选考物理的各个专业打包成一个专业组,以此作为一个志愿填报 单元,考生如果填报这个专业组,可以在其中再依次选择四个专业,如果达到了专业组的头档分数线,但是前四个专业没有录取,则会 被调剂到本专业组内的其他专业。按照高考录取的不同批次,考生 可以报考的专业组的数量也不同,其中作为招生主体的普通本科批 次考生可以填报24个专业组志愿。此外,高考志愿填报时间也由高 考之前调整到高考成绩公布之后。

高校招生录取既要看‘三科’成绩,也要看‘三年’表现,着眼打破“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教育界认为,这对推进教育 教学理念更新,引导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将发挥重要作用。 按照改革方案的部署,到2021年,全国大部分省份将实行新高考。无疑,全国各地的高中及高校或早或晚,都必须进行教学体系 和招录体系改革,以应对高考的巨大变化。而在此之前,国内也已 有多个省市公布了“新高考”方案。 比如在全国高考大省河南省,将于2018年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 一年级学生也要适用新的3+3高考方案了:他们未来将要参加的高 考将不再进行文理分科考试,统一高考的考试科目只有语文、数学 和外语三科,外语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取消原有的‘文综’和‘理综’考试科目,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 目中自主选择3科在高中在校期间进行考试,并在高校录取时参考 考生综合素质评价。 对于多地先后出台的“新高考”方案,民众都是如何看待呢?记 者也做了一番随机采访,其中包括几年后将要参加高考的高中生、 已经经过高考的大学生、高中老师等。大学生王杨青说:“我觉得 不分文理,6科里选3科就很好,因为按照之前的文理分科,我就 很不占优势,我的历史和政治都很好,可是地理非常差,这样我就 可以选择化学、物理其他还可以的学科。”陈玉洁说:“平行志愿 特别好,因为我之前有一个认识的人,他当时报考的时候还没有平 行志愿嘛,他第一志愿的分数没有上去,他报的当时是厦大,没有上,结果第二志愿的学校相对来说比较没那么优秀,所以最后导致 他复读了2年还是3年。”高中生小艾说:“像我自己吧,我最喜 欢的专业是建筑设计,这样的专业大都是在理科类大学里,那文科 中我也很喜欢语文、政治等,所以我之前一直觉得就是很难取舍。”一位市民说:“像不分文理这个角度上,利的方面就是学生文理并重,就能够培养多方面的人才,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但弊 的方面也存在啊,文理不分之后呢,她学业负担会更重一些。从不 分批次角度上来讲,他也增加了一个学生对一个学校的选择性,不 用再像以前似得,追求学校的好坏,而是在专业的条件下,他就能 够选取适合自己的学校。”还有一位市民说:“我想现在的知识体

2020年北京新高考变化分析(语文)

2020年新高考语文卷解读(北京适应年卷) 第一部分:整体分析(从试卷结构、难度、题型和整体分值上分析整体的变化) 此次语文卷在命题上有不少亮点: 一、落实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增加了语文基础运用考题(21题),考查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二、作文部分命题趋势体现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引导考生自觉继承优秀文化。 三、名著部分除常见的微写作考查形式外,增加了主观题(16题)的呈现形式,将《红楼梦》诗词与诗歌鉴赏有机结合,考查了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四、《论语》和《红楼梦》是今年高考必考篇目。11题和16题,这种趋势已经在命题中体现出来了。 本卷体现了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贯彻落实,延续了去年高考北京卷的命题方向,侧重对民族传统文化、文化经典和文学名著的理解与鉴赏能力,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思考能力。 如第一大题关于书法艺术的话题,属于民族传统文化的范畴;第二大题《论语》中关于颜回的语段,属于文化经典研读的范畴;第三大题中有关《红楼梦》中第76回的诗句问题,属于必读名著阅读的范畴;第四大题的文学类文本,属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第五大题”春节”的作文,考查学生对现实的关注与思考,因为今年”春节”期间发生的疫情,有很多值得叙写的故事。 第二部分:针对重要变化逐项分析,利用表格形式呈现(包含新高考和2019北京卷) 1.试卷结构变化 试卷结构与传统高考相比有少许变化。

从试卷结构与题型来说,稳中有变。 第一大题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依然采用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由6道题变成5道。围绕筛 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和归纳内容要点出题,有一道主观题。与去年不同的是,客观题有推断能力的考查,主观简答题体现对三则材料观点的综合把握。 第二大题中文言文阅读增加了对虚词的考查;文化经典研读还是从《论语》中出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品质的理解。 第三大题的诗歌鉴赏是考查对同一题材的两首诗的比较鉴赏能力。 第四大题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依然考散文阅读。 第五大题增加了语言基础运用题,微写作延续围绕名著出题,有写作现代诗的题目。大作文依然是议论文和记叙文二选一。 试卷多文本阅读和文言文阅读难度略有下降;微写作考查更趋专业化,间接抒情技 巧成为考生试金石;第二道大作文题要求考生关注现实生活,语文试题多文本阅读考了5道题,有4道是选择

标准化考试的利弊分析与改革建议

标准化考试的利弊分析及改革建议 标准化考试的利弊分析及改革建议 (作者骆秦俐)标准化考试是一种按系统的科学程序组织、具有统一的标准、并对误差作严格控制的考试。考试需要做到试题编制的标准化、考试实施的标准化、阅卷评分的标准化以及分数转换的标准化。 电脑的广泛应用,为标准化考试提供了技术保证。20世纪40年代初在美国就出现了这种新的考试形式。我国现在的升学考试试卷还没有完全标准化,而是采用主观性试题与客观性试题相结合的形式,虽然已把主观性试题和客观性试题分开、单独印刷了,但主观性试题所占的比例仍然比较大。所以我国现在的升学考试还不是真正意义下的标准化考试,还是处在过渡和实验阶段。 为什么要采用标准化试题 标准化考试追求的目标,是将数学方法、概率统计等方法用于考试研究,以建立科学的教育测量学,从根本上提高考试的质量。所以采用标准化试题是实现标准化考试的关键环节。 标准化试题的明显优点有: 1、试题覆盖面大。这样有利于全面考察考生对课程要求所掌握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起到抑制押题的作用; 2、可以用电脑阅卷。这不仅可以大大提高阅卷速度,而且可以杜绝人为因素有意或无意造成的差错,确保评卷的公平和质量; 3、有利于试题库的建设。标准化考试试题编制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开放型的、分散型的、经常性的。这样,对每道试题都可以经过测

试、统计,科学地评价出试题的质量,保证每次考试试题质量的相对稳定。 我国为什么没完全采用标准化试题标准化试题虽然有一些优点,但其固有的弊端也是很难克服的。标准试题只注意答案的结果,不问为什么,把注意力 1/4页 完全集中在识别信息的能力上,而不考虑得出信息的能力。学生答题时只需选择"对"与"错",无需推理或说明,因此也就不能表现出答题人的创造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这种考查不利于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客观性试题越多,离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初衷越远。所以,我国没有完全使用标准化试题,而是采用主观性试题同客观性试题相结合的形式,用主观性试题弥补客观性试题的弱点。 但即使这样,大家还是有些担心,升学考试的客观性试题占有很大比重,会不会影响新一轮课程改革? 我国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其中一个明显亮点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特别提出在评价过程中,要多注重过程性评价,并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这当然是一种极为合理的去向,应当坚持下去~而标准化考试则只要求学生回答结果的"对"与"错",不问过程和原因,从这个角度看标准化考试不正好与新课改的亮点相悖嘛~人们对标准化考试的这种担心不是空巢来凤,确实是从我国目前基础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我们决不可以小视这种相悖所带

2021《新高考政治》最新时事政治—汇率变化的影响的单元汇编含解析

一、选择题 1.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末,官方外汇储备币种构成调查报送国持有的人民币储备规模为2196.2亿美元,较2018年末增加165.4亿美元,在整体已分配外汇储备中占比2.01%,创IMF自2016年10月报告人民币储备资产以来最高水平。这说明 ①人民币国际化程度逐渐提高②世界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 ③人民币国际购买力持续增强④中国外汇储备货币结构优化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2019年12月14日,1美元兑换6.9848人民币,而在2018年9月27日,1美元兑换人民币6.864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此变化会使 ①人民币贬值,给我国企业出口带来不利影响 ②人民币汇率跌落,对海外代购具有一定冲击 ③美元汇率升高,美国在华留学生生活成本降低 ④美元贬值,美国在华投资企业经营成本上升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2019年初,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接连走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对汇率这一变化及其影响描述正确的是 A.①B.②C.③D.④ 4.人民币汇率中间价 不考虑其他因素,对上述图表信息认识正确的是 ①人民币贬值,有孩子在美国读书的家庭支出增加 ②人民币贬值,海外代购和海淘成本明显降低

③美元升值,我国原材料依赖进口的企业成本增加 ④美元贬值,我国出口型企业价格竞争优势增强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5.受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及对中国加征关税预期等影响,2019年8月5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调降229个点至6.9225元,与2019年5月12日的6.7912元相比,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这一汇率变化对我国经济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①有利于提高出口型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②可以大幅降低赴美国留学旅游的成本 ③会对我国的股市行情带来不利的影响④有助于我国企业增强对外投资能力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2019年是第11个双十一购物狂欢节。这一天许多网络商家进行大规模打折促销活动,天猫14秒成交额破10亿;1分36秒成交额破100亿全天成交额达2684亿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①商品价格整体比平时便宜②单个商品价值量增加 ③老百姓购买力增强④人民币汇率升高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②③ 7.假设欧元兑换人民币由100欧元兑人民币780.05元,变动为100欧元兑人民币808.00元。关于这次汇率变动产生的影响,下列正确的是 ①海关:欧元区国家对我国出口将增加②留学生:赴欧元区国家留学成本增加 ③旅行社:赴欧元区国家旅游团费报价下降④企业:赴欧元区国家投资设厂费用增多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8.2019年7月5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中间价为6.8697;2019年12月6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中间价为7.0383。不考虑其他因素,其带来的影响可能有 ①美国游客到中国旅游的人数增加②中国进口美国商品的成本增加 ③中国赴美国留学的费用减少④中国企业到美国投资优势增强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9.下表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 根据表中数据,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与2017年12月19日相比,下列判断正确的是①人民币汇率整体呈下降趋势②中国到欧元区旅游的人数会增加 ③中国进口英国的商品成本会增加④外汇汇率整体呈下降趋势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0.中国人民银行外汇牌价显示:2019年10月13日,100美元兑换708.68元人民币;2019年11月18日,100美元兑换701.69元人民币。不考虑其他因素,这一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是,有利于 ①美国公民到我国旅游②提高我国对美出口商品竞争力 ③我国公民购买到更多更优质的美国商品④我国企业对美投资

温儒敏最全解析:“新高考”语文的7点变化及应对策略

温儒敏最全解析:“新高考”语文的7点变化及应对策略 2018-10-24 21:55 历史/阅读/高考 10月11日,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人教版语文教材及统编本(人教社)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以《“三新”与语文教学改革——新课标、新教材与新高考》为题,在深圳市作了专场讲座。 目前,高考变动已势不可挡,因势而动的新课标也对语文教学提出诸多要求,然而新高考究竟注重考查学生何种能力?又应当在实践中以何种科学方法应对为宜?希望本篇能助诸君在前行中涤清迷雾…… “高考正在变动,一个是招生制度的改革,一个是考试内容的改革。未来几年,全国高考主要是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科目上有大改革,招生制度的改革还是很谨慎,但其实招生制度改革才是根本性的。 高考改革,对高中老师来说,教学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我提一些建议,完全是个人学术研究的一种看法,而且这个看法可能还不全面。” 新高考 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阅读量,越来越注重阅读速度。 五年前,高考语文试卷面大概是6000-7000字,现在已经到8000-10000字。 去年比前年,今年比去年,每年卷面的字数都会略增,基本上是3%-8%的幅度。阅读量大,文字量很大。如果学生总是刷题,阅读速度很慢,无法一目十行,这样是不行的。 那我们教高中语文,怎么办呢?教学中需要把精读略泛快读结合起来,也就是“1+X”(注:下文有详细说明)。 譬如说一篇古文用60%的时间去教,剩下的时间就要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古文。我们也要教学生方法,如中轴线、不动唇、不指读等等。 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 随着高考命题材料面拓展这一改革,一线教学需要调整思路,让课堂教学多往课外阅读延伸,多鼓励广泛读书,多关注社会,不能处处围绕考试只读那么一个小的范围。 题型将偏重检索和判断,老师和学生都需要扩大阅读视野,考试几乎没有鸡汤文,《读者》《意林》等不太有用。

新高考改革下高中生学业规划现状调查-最新教育文档

新高考改革下xx学业规划现状调查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将首次参加新高考的高中生的学业规划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高中生对自我认识较明确而对新高考改革(环境)的总体认识不足,对学业规划认知缺乏、行为缺失,缺乏学业规划指导经历,并对获得学业规划指导尤其是开设相关课程的需求较大。在综合分析本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在高中开展学业规划指导的相关建议。 新高考改革xx学业规划 学业规划,是指通过对自身个性特点和未来需求进行深入分析,确立和认识自己的职业目标,在此基础上对学业所进行的一系列统筹和安排[1]。有效的学业规划有助于学生合理定位,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增强成才的主动性[2]。然而目前的学业规划指导主要局限于部分职业技术学校[3]和本科院校[4],在高中却鲜有涉及[5]。从儿童走向成年的青少年时期,是个体未来规划快速发展、分化和拓展的重要时期[6]。个体经历着从生理、认知到社会角色的新变化,需要在学业、职业等领域做出更多抉择,以便为进入成人期做好准备[7]。在这一心理发展需求下,高中生有必要对未来进行科学规划。 本文以2014年浙江省新高考为切入点,分析了面临新高考的首届学生的学业规划现状,结合学生对学业规划指导的需求程度,就如何有效地在高中开展相关学业规划指导提出了相应对策。 一、学业规划现状 1.对自我认识明确但对环境评估不足 一个有效的学业规划必须是在充分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我们考察了高中生的自我认识水平和对新高考改革这一大环境的认识和评估情况。 (1)自我认识较明确。通过对自我的能力特长、兴趣爱好、人格特质、处事风格和职业倾向的认识程度研究发现,高中生各方面的自我认识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这反映出高中生的自身认识与定位较明确,该结论与埃里克森提出

中国高考改革政策利弊

中国高考改革政策利弊 一、现今高考制度的弊端 1造成区域间教育机会的不均等。毋庸置疑,我国现有高考与招生的竞争态势是相当 明显的。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的资源十分有限,而绝大多数公民都期盼自己的 子女能够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然而,现存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在地域性差距,如录取比例、录取学校及专业分布、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差距上,部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 录取率和录取分数线成倒差,加剧了我国部分地区之间已经存在的教育不平等现象。 2不利于多样化人才的选拔。随着高等教育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培养目标的 多元化,需要通过高考招生来选拔学术研究型、综合应用型、技术操作型等不同种类的人才。然而,目前我国仍然沿用以往选拔精英人才的“一个标准、一次性统一考试”的模式,难以适应多样化人才选拔的需求,不易甄别出多种类型的大学生。 3阻碍素质教育的推行。由于目前我国高考招生主要看重的是考试分数,导致中学为 追求高分和升学率采取各种手段,教学以应付升学考试为主要目的。教学内容围绕高考 “指挥棒”转,高考考什么,中学教什么,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开展以及创 造性人才的培养。虽然这种状况近年略有好转,有些省份开始向社会公告今后在录取工作 中除看重考生高考分数外,还要注重其在中学期间的综合素质情况。但从总体上讲,目前 我国的高考招生方式仍然不利于中学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推行。 4影响高校自主权的发挥。我国目前主流上还是统一的招生考试制度,属于中央集权制。虽然《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规也赋予了高校一定的自主权,但由于有关法律法规对 高校招生自主权行使范围、应该履行的义务和法律责任规定得过于笼统,缺乏具体的解释,可操作性不太强。因此,对于我国的绝大多数高校而言,目前其招生考试的自主权均没能 得到充分的体现。在我国,高校的自主权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还表现在具有自主招生权利 的高校太少,即使是具有自主招生权利的高校,其自主招生的学生人数比例也很小。这种 情况对于我国高校自身特色的建设和增强竞争能力是极为不利的。 二、针对我国高考制度存在问题的建议 1实施公平、公正、诚信的考试原则。机会均等原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政 策层面上,加强宏观调控,促进高等教育资源科学、合理的配置,为我国经济落后地区、 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考生创造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二是从技术层面上,继续 推进高校招生的“阳光工程”,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和促进高校招生选拔的公平性。诚信 原则指未来高考招生制度的实行,将给学校很大的自主权,但这些权力的执行,有一个重 要的前提,那就是诚信。只有逐步建立诚信制度,才可以积极稳妥地推进高考制度改革。 2实行多样化的考试方法。

2020新高考会带来哪些变化

2020新高考会带来哪些变化 2017新高考会带来哪些变化 还有几天,2017年高考就将到来。 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也被称为“新高考元年”。新高考将在浙江、上海两地展开,高考综合改革试点进入关键时刻。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命题、招生制度一直在不断调整、优化,这一次,是党中央、国务院下定决心自上而下、展开全新顶层设计的大变动,被认为是恢复高考招生40年来的一次重要改革。 新高考会带来哪些新挑战?综合素质评价如何“参考”?新高考会带来哪些变化?记者就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访。 “新高考”究竟“新”在哪儿 简单回溯一下改革历程。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确定上海市、浙江省为全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为其他省(区、市)高考改革提供依据。两地很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上海和浙江两地高考怎么改、改成什么样,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全国高考改革的风向标。 简单概括两地的高考改革方案,两个简称醒目形象——“两依据一参考”和考试科目“3+3”。所谓“3+3”,指的是2017年起,高考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课程)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3门学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成绩构成,作为高等学校录取的基本依据。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满分150分,上海市3门选考科目每门满分70分,浙江省3门选考科目每门100分。同时,两地均不再分文理科。 对于高校来说,录取学生的成绩标准,从以往的单纯看一次高考成绩,变成了依据三门学科高考成绩、依据三门自选学科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即“3+3”),此外,还要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2021届通用版高考英语一轮复习学案:新高考评价体系解读和试题分析含解析

高考虽然结束了,但是对于高考的研究还在继续进行。今年的高考是新课标实施以来的第一次高考,那我们整天讨论的新高考究竟新在什么地方呢? 第一、试题结构新。和往年的高考试题相比,新高考的试题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处,1)、听力考查方式和时间。往年的听力考试是统一安排在6月份的夏季高考,考试次数一次,时间大约20分钟。而新高考的听力安排在1月份,考试次数两次,取最佳成绩计入高考成绩。2)、阅读,包括阅读理解和七选五,在试题数量上没有变化,但是在分值上有所改变,由原来每小题2分提高到2.5分。3)、语言知识运用,包括完形填空和语法填空,其中,完形填空的变化最大,由20个题,每小题1.5分减少到15个题,每小题1分。4)、应用文写作,这一部分改变也很明显,往年的试题包括两部分:短文改错(10分)和书面表达(25分),新高考的写作仍然由两部分组成:书面表达(15分)和读后续写(25分)。 第二、词汇运用新。首先,出现了很多新增课标词汇,在往年的高考中是不会出现的,但今年新高考出现了30个,新课标里面总共增加了368个,其次,除了新增词汇,新高考对构词法、熟词生义和一次多义的考查也有所加强,比如出现了一些合成词,round-trip, willpower, first-generation, well-rounded, beanpoles, viewership, wetland等,还有一些前后缀词汇,disqualification, eventful, earthen等,熟词生义entry。 第三、语法教学的变化,新高考要求语法能助力学生增强阅读理解、写作输出能力,此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突出语法的语用能力,也就是在语篇中进行语法教学,不需要过度讲解和推敲,参照新高考的风向标帮助学生理解语法 以上是新高考中出现的一些变化,而新高考命题理念是立足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因此,在试卷中也体现了这些理念。高考评价体系主要由“一核”“四层”“四翼”三部分内容构成。其中,“一核”为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员才、引导教学”,是对

新高考改革方案,弊端

新高考改革方案,弊端 篇一:关于高考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考改革的几点思考 赵多山 (兰州市第五十七中学甘肃兰州 730070) 关键词:高考改革;高考制度;思考;理性分析;应对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XX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将出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内容包括高考、外语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招生违规处理等5个配套实施意见。至此,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所进行的高考改革方案的轮廓已大致清晰。高考改革实行“1+5”方案,将围绕“减少考试科目”、“不分文理科”以及“外语科目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等方面进行深化、突围。这一“颠覆性”的高考改革即将呼之欲出,将高考改革这一敏感话题再一次推向了风口浪尖,各种改革方案与猜想在报刊、杂志、电视、网络媒体等地方随处可见,历经36年高考的外语成为本次高考改革的焦点,使基层学校和一线外语教师人心惶惶、忧心忡忡。 一、对高考改革的理性分析 本次高考改革“1+5”方案的出台,我认为,总的来说是本着“减负、分层、提效”的目的展开的,并为今后即将

开展的高教结构改革(量贩式高教改革)奠定基础。“减负”,就是通过减少高考考试科目和外语科目考试实行社会化及一年多考来减轻学生的高考负担。“分层”,就是通过将普通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分开的人才选拔方式,为不同层次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多次选拔机会,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僵局;通过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及高考配套改革,增加选修的比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学习能力自主选择学习的层次和水平,学有余力的多选、多学,对于基础薄弱、学习困难的学生只要达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即可,这样既可以鼓励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又可以引领基础教育走出“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应试教育误区。“提效”,就是通过不分文理科的“通才”学习方案、破除“一考定终身”的考试体制以及两种人才、两种模式的人才选拔方式提高教育效能、降低学习及考试成本。但在冷静思考、理性分析之后,我们也发觉新的高考改革同样会滋生一些新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并加以解决。 1.高考制度实行三十多年,为我国人才培养和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功不可没。在当今老百姓心目中,高考是目前相对公平的竞争和 选拔人才的方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高考改革毕竟是“摸着石头过河”,是高考体制改革的又一里程碑,但不分文、理科的“通才”学习方案,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学生

新高考英语题型变化

20XX年浙江新高考英语题型变化——阅读和写作 随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语科考试说明(高考综合改革试验省份试用)(第一版)》的公布,酝酿已久的高考英语改革终于拉开了大幕。高考英语考试怎么改,改了多少,对于试点地区浙江省的英语教学与考试又会产生哪些影响?小编今天从题型变化解读入手,分享一下自己对于新高考考试说明的认识。希望能帮助各位老师尽快熟悉新题型。 一、题型变化 相比20XX年浙江省高考英语真题,新高考阅读部分考查题型有如下变化:第二部分:阅读理解 第一节阅读理解题 2015浙江高考真题2016高考新题型 篇幅与题量阅读A: 5道阅读A: 3道阅读B: 4道阅读B: 3道阅读C: 5道阅读C: 4道阅读D: 6道\ 总数20道10道 分值20×2=40 10×2.5=25 字数不少于1800 不少于800 备注考查学生理解主旨和要义、获取事实细节、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作出简单的判断和推理、分析文章的基本结构、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虽然最新高考阅读篇幅会减少,但是设题难度有可能升高,因此不能掉以轻心。 第二节新题型阅读 2015浙江高考真题2016高考新题型 题型阅读6选5 阅读7选5 分值5×2=10 5×2=10 考点位置句首段首、段中、段尾 考查能力概括概括、上下文推理 第三部分:语言运用 第一节完形填空 题量不变,分值从1分每题增加为1.5分每题。 完形填空考试题型不变。考查考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词汇知识的能力。在一篇约250词(2015浙江高考真题完形词数为350左右)的短文中留出20个空白,要求考生从每题所给的4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使补足后的短文意思通顺、前后连贯、结构完整。

对新课改理念下高考命题趋势的变化的探讨

对新课改理念下高考命题趋势的变化的探讨

对新课改理念下高考命题趋势的变化的探讨 ---2007年高考物理《考试说明》(广东卷)的解读 佛山高明一中周兆富(528500) 在即将到来的2007年,新课程改革将进入攻坚阶段,也走进了收获的季节,新的高考是对三年新课程改革的总结与评价。高考的指导文件是《新课程标准物理科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这些文件作为命题、考试的依据,它是每年考生、老师备考时最重要的指导。《考试说明》作为高考命题最重要的指导性文件和重要参考,也是全体高三师生备考的重要指导。《考试说明》从命题范围、命题形式、试卷难度、评价标准都做了全面、细致的说明。新的《考试说明》更多的体现课程改革精神,同往年《考试说明》和新的《考试大纲》对比,新的《考试说明》更多的体现课改精神,具有多样性、选择性和探究性三大亮点,其中对动量描述的变化更方便于高考命题。 一.对2007年《考试说明》(广东卷)的解读 1.2007年高考方案的命题原则和指导思想 通过对《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研究及与国内部分高考命题专家和高考命题研究专家研讨认为,2007高考命题应的命题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考命题必须体现新课程理念,这是2007年《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中重点强调的指导思想,整套试卷将反映课程标准整体要求。○2注重考察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及创新意识,这一点从近年高考试题中已经初见倪端。○3注重能力和素质考查,这是历年高考查考的重点。○4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这一点从2006年高考命题的第5题(人造太阳)、第13题(2)(风力发电站)、第17题(三星问题)可以看出。○5促进素质教育实施的原则, 作为高三备考老师应经常进行换位思考,站在高考命题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把《考试说明》等同高考相关的文献进行研究不难发现2007年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1试卷要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反映物理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试卷重视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内容考查;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考查考生用文字和图像准确表达物理思想与物理过程的能力;注重对考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考查。有利于对考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3试题重视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有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2.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科学素养仍然是2007年高考考查的重点 在《考试说明》的命题指导思想中指出:要考要“符合选拔性考试的规律和要求,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着重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科学素养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考试说明的以上叙述我们不难看出,在新课标理念下的高考同传统高考的比较更注重的是承前启后,所谓承前就是对传统高考的延续,由于高考更注重的是选拔人才,让一大批优秀人才在高考中脱颖而出,传统高考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念不会变,这一点我们

谈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应对策略分析

谈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应对策略 杭州师范大学一周的学习,我体会最深的是“新”字。浙江新高考试点改革是中国统一高考建制以来幅度最大、力度最大、影响也最为深刻的一次改革,堪称统一高考制度的一场“革命”。作为试点地区之一的浙江省,其新高考招生制度具有多重突破性价值,诸如增加学生选择权、终结文理形式分科、增加高校招生自主权、激活高校专业与学科调整等等。 浙、沪新高考试点改革是新中国统一高考建制以来幅度最大、力度最大、影响也最为深刻的一次改革,堪称统一高考制度的一场“革命”。作为试点地区之一的浙江省,其新高考招生制度具有多重突破性价值,诸如增加学生选择权、终结文理形式分科、增加高校招生自主权、激活高校专业与学科调整等等。随着高考综合改革的推进,新制度的利弊效应也逐渐得以显现,并且越来越清晰。 改革前采取文理分科,考试科目共四科,包含语文、数学、外语、理综(物理、化学、生物)或文综(历史、地理、政治)。改革后采取“3+3”的考试模式,即: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剩下的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政治六科限选三科进行考试,成绩计入高考;并取消文理科考试区别。 改革前九科集中在毕业当年六月份一次性考试,考试作为高招毕业和少数高考专业录取的参考;改革后分为合格性考试和选考科目,合格性考试在高二、高三期末各组织一次(含补考),

为高中毕业的依据;选考科目考试时间为高考结束之后,选三科考试计入高考总成绩。 改革前现行高考,英语参加统考,只考一次且成绩计入总成绩。且由于以6门总分录取,理工类考语数外和理综,文史类考语数外和文综,总分750,语数外总分150,文综和理综300。所以即使你某一门科目跛腿,基本影响还不大,因为可以通过文综或者理综来弥补。改革后高考增加英文听力考试内容,高中阶段会组织考试两次外语,取成绩最高分计入高考总成绩. 改革前大家根据文理科的选择,都在一个班级上课,有固定的教室、教师、同学。改后由于3+3带来学生学科选择的变动,大部分学生选考的科目组合不同,所以学校不再也无法安排在统一的班级上课,理论上改为走班制,就是每个学生根据自己选考的科目选择自己的课表,然后每天按照自己的课表找对应的老师去上课。理论上不存在同班同学和班主任。原先的跟班制改为走班制,要求学校具有更高的管理能力和师资能力。但是现在根据各学校的具体情况看,估计很难实现真正的走班制,最多做到半走班制。 改革前记录学生高三学习成绩基本情况,除了自主招生学校审核参考外,无其他用处;改革后根据学生三年在校表现记录成案,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内容,不仅是自主招生要参考《素质评价表》,高考录取也会参考。

2021新高考题型变化

新高考相对老高考,以知识删减为主,数学新增加的3个知识点要务必注意。新增加选择题、开放性试题。新高考新增加题型:多选题+开放性试题。 新高考题型会有哪些变化 政史地不太清楚,说说数理化生的吧,各省份可能会有所不同,以下是福建的,仅供参考, 数学∶2-1(逻辑用语,圆锥曲线,空间向量),2-2(导数,复数),2-3(排列组合,统计与概率),因为新高考,不分文理数,所以极坐标与参数方程,不等式选讲,以及定积分,都被删掉了 物理∶3-1(电学,电路,磁学),3-2(电磁感应,交变电流),3-3(热学),3-4(振动和波,光学),3-5(动量,原子物理),往届3-3和3-4二选一,新高考五本选修全考 化学∶选四(化学反应原理),选三(物质结构),选五(有机),往届选三选五二选一,新高考大部分省份三本全考,福建待定(从现在准高三的试卷来看,也是全考) 生物∶选修一(微生物),选修三(生物工程),福建是二选一 新高考题型考点变化 一、语文学科(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模块,仍然是论述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大约有5个选择题,4个简答题。与2020年高考6个选择题,3个简答题相比,略有变化。 (二)古诗文阅读

包括文言文阅读,3个选择题加1个翻译题,相比2020年高考,小有变化,新增了1道文本理解的主观题(简答题);古代诗歌阅读,1个选择题,1个简答题;名句默写,3个填空题可能会有选择。仍然是4个选择题,2个简答题。 (三)表达模块 (1)语言表达有4个选择题,4个简答题;与2020年相比,没有变化。但修改病句由选择题变为简答题。 (2)写作模块,仍然是60分。没有变化。 二、数学学科(150分,不分文科和理科) (一)增加了部分考点: 数学增加了有限样本空间、百分位数、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计数原理、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弱化了计数原理、圆锥曲线与方程、常用逻辑用语,等等。 (二)题型的新变化: (1)数学选择题由2020年的12个选择题,变成了8个单项选择题和4个多项选择题。 (2)2020年高考的第17题,改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以从3个条件中,选择一个条件作答,分值相同。 (三)删掉的考点 删去了“算法初步”“推理与证明”“框图”“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三视图”等内容,这些考生要关注。 三、英语学科(150分)

广东新高考改革有哪些变化,真的实行312选考模式吗.docx

广东新高考改革有哪些变化,2020 年真的实行 3+1+2 选考模式吗 说到高考改革,这可是家长和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昨天,广东 新高考改革方案正式公布,那么有哪些变化呢?真的实行 3+1+2 模式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广东新高考改革有哪些变化,2021 年真的实行 3+1+2 选考模式 吗 近日,《广东省深化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 粤府〔 2019〕42 号,下称《改革方案》 ) 出炉,标志着广东省新一 轮高考综合改革正式启动。《改革方案》从2018 年秋季入学的高中 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2021 年高考按照新高考模式进行考试和招生 录取。 高考综合改革后,广东高考将有哪些变化 ?广东省教育厅相关负责 人介绍,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大方面,这些也是广大学生家长最为 关心的问题。 一是考试科目组合有变化。现行高考的考试招生分为文、理科两 大类,科目设置为“ 3+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 3”为语文、数学、外语,数学分文、理科 ; 文科综合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 ; 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高考综合改革后,不分文理科,科目 设置实行“3+1+2”的组合方式。其中:“3”为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且数学不分文、理,“ 1”由考生在物理、历史 2 门科目 中选择 1 门,“ 2”由考生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 4 门科目 中选择 2 门。 二是计分方式有变化。现行高考考生总成绩750 分,语文、数学、 外语 3 门各 150 分,“文科综合” / “理科综合”各接采用卷面分。高考综合改革后,考生总成绩750300 分,均是直分,语文、数学、

高考新高考变化

变化2:语文、数学、外语的命题趋势变化 ▼语文: 国家如今越来越重视母语和传统文化,对语文的重视将成为长期的政策倾向,所以在高考中,语文的重要性将会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未来高考中,阅读能力将成为语文考试的核心,文字阅读量将会增大,阅读材料的涉及面扩大,阅读题将更加注重考生的思辨性,形式也将更为复杂。 此外,写作能力也将得到进一步重视,创作多种体裁文学作品的能力,将成为考核的方向。而且,对于独立思考能力和个人观点的考查,也会逐步走进高考语文的命题中。 ▼数学: 由于取消了文理分科,改为统一命题,所以数学的难度相对来说将会有所下降。 今后,数学将会着重考查所有考生一般性的、共同的数学素养与数学思维能力,同时,可能会将数学与文化交融起来,例如将史料与考题结合,考查数学的文化价值。

还要注重数学思想的发掘,在综合问题的解决中,要找出其所蕴含的数学思想,例如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分类与整合、特殊与一般、化归与转化、有限与无限、或然与必然。 此外,数学将会重视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加入探究活动、数学建模活动,以及数据分析与处理的实际应用。 ▼外语: 在各省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中,多数省份的听力是单独考试,在未来还要加入口语的测试。听力与口语的比重将会不断提高(例如北京将会听力和口语将会提高到50分,也就是说卷面成绩只有100分了)。 所以,要重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外语卷面考试中,阅读能力的考查也会不断加强,同时写作与翻译也会增大比例。 但总体来看,高考的长期趋势,是降低外语的重要性和难度。 等级性考试的时间 了解完了新高考的科目之后,让我们再具体了解一下等级性考试。 考试时间上,新高考是放在高三的第二学期,

基于制度分析理论的我国新高考改革研究

基于制度分析理论的我国新高考改革研究高考历来被视为中国社会中最为重要的考试活动之一。从考生个体角度来看,高考是决定其将来能否享受高等教育资源、找到心仪工作、赚取满意酬劳的最重要渠道,进而是中国家庭实现阶层向上流动的最优路径;从国家与社会角度来看,高考也是国家选拔优秀人才的最合适的形式,不仅可以为国家建设提供所需的各行各业专业技术人才,也能通过大学教育的教化功能提升社会的整体素质与文明程度,因此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保证高考能够较为公正有效地运行下去,使高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个体与社会两个层面的价值,就是高考以及高考制度的存在意义。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高考制度历经波折,在不断改革完善自身的过程中前进,力求为国家与社会公平选才、科学选才。以时间为考察线索,可以一窥我国高考制度的演变路径,并将其发展历程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1949-1965年为我国统一高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高考制度处于国家统一规划安排的阶段,并受一定政治因素影 响;1966-1976年高考在“文革”影响下转而以推荐制的形式存在,缺乏规范考试程序的高考无力再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1977年至今为改革开放新时期下我国高考制度的全新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高考改革始终以公平科学为准绳,在考试科学化、考核多元化、评价人本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以2014年上海市、浙江省分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为标志,我国新一轮高考改革正式拉开序幕。新高考改革旨在以更合理的考试标准、更科学的选拔方式、更多元的考试内容

来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双重功能。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新高考改革只在浙沪两地实现了第一次招生录取工作,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其中存在的问题与经验还存在讨论空间。一方面,新高考改革涉及内容广泛,在高考测试制度、高考管理制度、高考录取制度三个子制度上全面展开,另一方面,新高考改革在推动制度本身变革的同时,还对与其直接相关的高中与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如何正确看待目前阶段新高考改革在内容方面的实施意涵,并且全面探讨其对高中与高校的利弊影响,进而在分析当前改革现状的基础上探索未来路径,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应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制度分析理论为分析工具,首先介绍了我国新高考 改革的背景、目标与价值取向,随后介绍新高考改革在测试制度、管理制度与录取制度三个方面的内容展开,并对其在高中与高校的影响进行探讨,最后从价值导向、高考制度改革、高中课程与教学改革、高校招生与教学改革四个方面进行了新高考改革的趋势分析,以期从制度视角对未来新高考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与完善有所帮助。

新高考录取方法的变化

新高考录取方法的变化 根据《浙江省2017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方案》,整体分为普通类、艺术类和体育类三类,本文只是总结了普通类的录取方法的主要变化。 1.分段录取 根据考生的成绩分段录取,分三段,分别按实考人数的20%、60%、90%分段,而非根据学校的分类录取。 【分析】取消原来按照学校一本、二本等的录取方式,采用根据考生的考分分段录取。这种变化对高校的要求更高,要求学校提高自身的整体知名度,被广大考生认可的学校自然报考的学生就多,报考的学生多了,录取分数自然就高了,学校的知名度也随之提高。而非以前有教育部确定是否为一本、二本的了。这就要求学校办学要有自己的特点和特长,要被广大考生认可。对于学生而言,在改革初期,还是需要参考历年学校招生分数填报志愿,这个录取方式的改变对学校的影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2.以专业平行录取 实行专业平行志愿。一所学校的一个专业(类)作为一个志愿单位。考生每次可填报不超过80个志愿。 (关注微信公众号:初高中物理老师,可以发消息进行具体问题的解答和物理学习中的疑惑。) 【分析】这个改革也是对学校的要求较多,高校不仅要提高学校整体的质量,还要有自己特长的专业。对于学校的非主流专业影响较大,报考的学生少了,就会逐步被淘汰。对于学生而言,不仅要选学校而且要选学校中的主流专业。例如一些重点大学,强项是理工科专业,后来也开设了少数文科专业。那么不建议文科考生报考这类专业,因为这种专业在学校属于边缘专业,随时有被淘汰的可能,这样的专业的师资力量也较差,所以对学生而言不能只图学校的名称,还要考虑是否为主流专业。 3.考生位次确定 根据所有考生高考总分确定。考生高考总分相同时,按文化总分、语文数学总分、语文或数学单科成绩、外语单科成绩、选考科目单科成绩高低排序,全部相同者为同位次。 【分析】这点对于学生而言较为重要,因为在高考总分相同的情况下,语文和数学决定了最终的位次,而位次又是招生的最终依据。所以学生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就要着重培养语文和数学的能力,在兼顾到所有学科的情况下,要更多的加强语文和数学的学习。这两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