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意见

  • 格式:doc
  • 大小:175.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昌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意见

昌大研字[2005]09号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指导性文件,是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完成培养工作各个环节的主要依据。随着我国科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校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都进入了新的阶段,为了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适应硕士研究生教育从培养单一的学术性人才向培养多样化人才转变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学校决定对我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

一、修订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

1、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

2、全面把握本学科、专业的内涵,优化学科结构,充分体现本学科、专业的办学优势和特色,拓宽研究生的培养口径,科学合理地确定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和课程,提高办学效益。

3、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发挥研究生的个人才能和特长,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方案应为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留有足够的回旋空间,使研究生的培养在满足培养方案基本要求的同时,能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对课程选择、科研实践及学位论文的选题、完成等进行科学安排。

4、认真总结本单位的研究生培养经验,积极吸取国内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先进经验,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方案,结合各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修订适合我校实际的研究生培养方案。

二、修订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

1、按一级学科进行研究生培养,在实践中已成为研究型大学的一致共识。按一级学科培养人才有利于拓展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各二级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有利于为导师和研究生提供更大的学术空间。在此次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中,应按一级学科制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对于部分研究领域较宽,按一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有困难的、仍需按二级学科制订培养方案的学科,建议将二级学科进行有机的整合,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的原则,建立一级学科课程平台。

2、人文社科类专业原则上按2年学制或2.5年学制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其中课程学习均为一年;理、工科按2年学制、2.5年学制或3年学制制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其中课程学习均为一年。

三、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

培养方案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即:培养目标、基本学制、培养方式、研究方向、课程设置与学分、必修环节、学位论文等。培养方案应具有可操作性,便于考核、检查。

1、培养目标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坚持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并重的原则,按照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

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类人才”标准,通过培养,使硕士研究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

发展,并达到以下要求: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

理论和邓小平理论,掌握市场经济理论,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事业心,责任感;遵纪

守法,具有追求真理和献身事业的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和协作精神,具有组织和

管理能力,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在本门学科领域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

验方法和技能,了解本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与科学研究工作的

表达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应用

能力。

(4)身心健康。

2、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以2年、2.5年或3年为基本学制的弹性学制,硕士研究

生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延长或缩短在校学习时间,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时间为2至4年。

3、培养方式

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也可实行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制。鼓励有条件的学

科组织导师组进行集体指导。导师要全面地关心硕士研究生的成长,既教书又育人。导师应

多方面了解所指导的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专业特长、研究兴趣、能力基础等具体情况,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帮助研究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和研究计划,要对研究生进行全面而系

统的科学研究训练和指导,充分挖掘研究生的学术潜力。

实行学分制,采取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并重的方式。既要使研究生深入掌握基础理论

和专业知识,又要使研究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4、研究方向

各学科专业研究方向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1)研究方向的设置要科学、规范,宽窄适度,相对稳定,不宜将具体的研究课题作

为研究方向。

(2)研究方向的设置,应在考虑自身学科优势和特点的同时,密切关注科技、经济、

社会发展中具有重大或深远意义的领域,具有前瞻性、先进性和前沿性。要努力把握本学科

发展的主流和趋势,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发展的需要,使本学科研究生的培养立足

于较高的起点和学科发展的前沿。

(3)按一级学科制定硕士生培养方案,所确定的研究方向一般不超过10个;按二级学

科制订硕士生培养方案,所确定的研究方向一般不超过4个。

5、课程设置与学分

硕士阶段的课程要注重基础性、宽广性和应用性。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素质教育课程四大模块。其中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两大模块课程为必修课程,专业方向课和素质教育课两大模块课程为选修课程。

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2年制总学分要求为不低于66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少于32学分(必修课不少于18学分),必修环节8学分,学位论文26学分; 2.5年制总学分要求为不低于73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少于32学分(必修课不少于18学分),必修环节8学分,学位论文33学分;3年制总学分要求为不低于80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少于32学分(必修课不少于18学分),必修环节8学分,学位论文40学分。

公共基础课指第一外国语、政治理论课、数学基础课(对数学有要求的专业)。

专业核心课指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专业核心课为本专业各方向必修课,要求覆盖面广,侧重于本学科的共同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按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要求统一设置(按二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的其中一级学科通开课程至少2门),课程设置要体现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本身的特征和学科应有的知识结构。

专业方向课指研究方向主干课,专业方向课应充分体现当今社会科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动态,着重开设前沿性、前瞻性或交叉性的课程。

素质教育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和跨学科、跨专业的专业课程,为构筑复合型人才合理的知识结构,研究生可根据研究课题、就业需求和本人的爱好、兴趣,选修研究生院开设的二外、数学、计算机类、体育、管理、经济、法律、医学、艺术类等公共选修课程和到其它院、系选修跨学科、跨专业的专业课程。

各类课程的学时和学分规定如下:(专业课每18学时计1学分)

必修课程均为考试课程。实验性学科的专业课应包含一定学时的实验课。相近学科应避免重复设课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