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腿综合征临床研究和治疗进展不安腿综合征
- 格式:ppt
- 大小:987.50 KB
- 文档页数:49
临床不宁腿综合征定义、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措施定义不宁腿综合征又称不安腿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感觉运动障碍性疾病(不局限于尿毒症患者),主要表现为强烈的、不受控制的活动腿的冲动,大多发生在透析过程中或夜间卧床休息时,活动后好转。
流行病学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女性患病率约为男性2倍。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不宁腿综合征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成人患病率不同,在欧美发达国家较为常见,患病率为5%-10%o亚洲人群患病率较低,为0.l%-3.0%o 宁腿综合征与神经-精神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营养代谢性疾病及妊娠等存在明显相关性。
发病机制家族史、BTBD9基因、中枢神经系统铁缺乏或铁代谢障碍、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功能紊乱、神经环路异常、贫血、转铁蛋白饱和度V20%,以及对促红细胞生成素反应不佳等均为不宁腿综合征发生的可能机制。
对于尿毒症患者来说,可能的常见发病机制:透析不充分、中分子或大分子毒素蓄积、铁代谢障碍或铁缺乏等因素相关,而贫血、含咖啡因食物或药物摄入、浓茶或某些药物蓄积等因素可能成为了诱发因素。
临床表现1)不受控制的冲动或欲望强烈、迫切地想要移动肢体,夜间睡眠或安静时出现或加重,需要不停地活动下肢或下床行走,一旦恢复休息状态,会再次出现上述不适感。
2)感觉异常对肢体深处不适感描述各异,如蚁爬感、蠕动感、灼烧感、触电感、牵拉感、紧箍感、撕裂感,甚至疼痛,有时没有腿部不适感也存在活动腿的冲动(这种情况可能透析病人多见)。
3)累及部位上述不适感尤以小腿显著,也可累及大腿及身体其他部位,如上肢等,通常呈对称性。
4)规律性有特征性昼夜变化规律,腿部不适感多在傍晚或夜间出现,发作高峰为午夜与凌晨之间,白天症状相对轻微,部分患者透析过程中仍可以频繁发作。
5)伴随症状大多数患者存在睡眠紊乱,包括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睡眠期或清醒期周期性肢体运动,常导致日间疲劳、困倦、抑郁及焦虑。
不安腿综合征(RLS)的流行病学情况和诊治•发布日期:2009-05-07•来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浏不安腿综合征(RLS)的流行病学情况和诊治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脱厚珍目录RLS的定义RLS的流行病学特点RL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RLS的症状、诊断和临床特点RLS的治疗RLS是怎样的一种疾病?RLS是一种常见的感觉运动障碍性疾病患者在夜间睡眠或安静时出现双下肢难以名状的不适感,迫使捶打、活动双腿或下床走动以缓解症状它也是导致睡眠障碍最常见的原因之一Willis(1672)首先描述了RLS的症状瑞典神经病学家Ekbom(1945)报道了此病并称为不安腿综合征,1960年被正式命名为RLS 。
RLS流行病学特点任何年龄段均可起病,随年龄增加患病率升高;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约为1:2;慢性病程,病程可以有波动(如症状发生频率时多时少),特别是在早期阶段,较严重的病例多呈现进展性病程;患病率:近年欧洲和北美采用国际RLS研究组(IRLSSG)诊断标准进行流行病学研究,一般人群患病率为7.2%-11.5%;目前亚洲人群RLS患病率报道仅见于:日本--4.6%,韩国--12.1%,新加坡--<1%;提示亚洲人群RLS患病率差异颇大,可能研究对象和方法不同;国内目前尚无RLS患病率研究。
原发性RLS没有明显病因可能存在遗传因素,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12q,14q,9q)较严重的病例呈现慢性病程由于许多患者没有寻求治疗,因此对于症状比较轻微或间歇发病患者的临床进程知之甚少。
首诊Firstdiagnosis38%的RLS患者首发症状早于20岁,13.5%的患者早于10岁大多数患者在40岁之后还未寻求治疗:平均就诊年龄为51岁失眠是患者就诊的最常见原因认识不足,易漏诊/误诊原因:诊断依赖临床病史,目前无简单的检测方法来帮助患者给出的非特异性,单一的描述,使医生易诊断为其他常见熟悉的疾病“睡不着觉,易醒,睡眠差”,”腿上不舒服”,“腿上疼痛”。
不安腿综合征患者的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吴远霞;魏艳
【期刊名称】《护理学》
【年(卷),期】2024(13)5
【摘要】不安腿综合征(restless legs syndrome,简称RLS)是一种主要累及腿部的神经系统感觉运动障碍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静息状况下出现不愉快和痛苦的双下肢不适感,从而迫使患者有活动双腿的强烈愿望,且症状常在夜间休息时加重。
由于临床医务工作者对其认识不足,经常将其视为肌肉抽搐、抑郁、焦虑或失眠等症状的一部分,临床上漏诊率和误诊率高。
此外,患有RLS的人往往也会伴随其他问题如睡眠困难、抑郁和焦虑等问题,增加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康复进程。
鉴于此,本文旨在总结关于RLS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RLS患者的临床干预提供参考。
【总页数】9页(P585-593)
【作者】吴远霞;魏艳
【作者单位】贵州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护理系) 贵阳;遵义市中医院(护理部) 遵义【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
【相关文献】
1.中西医结合治疗腹膜透析患者不安腿综合征2例
2.血液透析患者促红细胞生成素低反应性贫血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
3.中西医治疗在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生活质量中的研究进展4.中西医结合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不安腿综合征的治疗体会5.糖尿病足患者溃疡愈合的影响因素以及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不宁腿综合征的研究进展综合分析不宁腿综合征的流行病学以及病因和发病机制。
详细分析不宁腿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按照美国睡眠疾病学会2003年修订的RLS的临床诊断标准,不宁腿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可治疗的慢性感觉运动障碍性疾病,轻度患者可根据需要在特殊场合用药(如航空旅行,观赏歌剧等)。
中度至重度患者需规律用药。
方案应个体化,严重的不宁腿综合征患者一旦用药即需终生治疗,对严重的难治性患者可考虑联合用药。
标签:不宁腿综合征;鉴别;诊断;治疗不宁腿综合征(restless legs syndrome,RLS)是临床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觉运动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为难以抑制的移动患肢的内在冲动,以下肢常见,同时伴有难以言表的不适感,于夜间出现,静息时明显,活动下肢后可暂时缓解,常伴有睡眠障碍,严重时白天亦可以发作。
1 流行病学世界各地区有很大差异。
欧洲和北美RLS患病率为7.2%~11.5%。
日本患病率为5%。
韩国总体患病率为12.1%(女15.4%,男8.5%)。
中国上海市卢湾区五里桥街道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人群RLS患病率为0.69%[1]。
中老年人多发,患病率随年龄呈增高趋势,严重病例也多见于老年人。
女性高于男性,男女患病比率为1∶2。
2 不宁腿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2]2.1 原发性RLS病因不明,55%~92%有家族史,大部分的RLS系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可疑基因定位于9p、12q和14q位点上。
继发性不宁腿综合征发病年龄较晚,多为以下因素引起:①营养缺乏。
②继发于某种疾病。
③妊娠。
④药物与化学物质。
2.2 RLS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的发病机制有:①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异常。
②与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能系统功能障碍有关,多巴胺对神经元的损害不在黑质-纹状体系统,可能发生于其他部位的多巴胺能系统。
③铁缺乏。
④各种原因导致脊髓上位神经元抑制功能障碍。
⑤中枢神经系统内源性阿片类物质释放增多。
3 临床表现3.1 腿部难以描述的不适感及腿部不适诱发的异常活动:蠕动感、蚁行感、虫蚀感、酸捆感、麻木、瘙痒、灼痛感、刺痛、钝痛、牵拉感、金箍感、冷热感、触电感、坐立不安、撕裂感等。
不安腿综合征的脑影像学研究进展不安腿综合征(RLS)的病因复杂,脑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为不安腿综合征的病因假说提供了新角度,特别是利用核磁共振和发射性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对该病的脑结构、铁代谢、多巴胺能系统、阿片系统和5羟色胺系统给予数据支持。
笔者就RLS脑影像学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标签:不安腿综合征;脑影像学;核磁共振成像;发射性计算机断层扫描不安腿综合征(RLS)为临床常见的感觉运动障碍性疾病。
2014年睡眠障碍国际分类-3(ICSD-3)指出,该病是以腿部不适和不愉快感,行走、伸展双腿能部分或完全缓解,尤在静息时发作,于傍晚或夜间加重为主要症状。
调查显示,欧美国家发病率达5%~10%,亚洲国家相对较低,约为0.8%~2.2%,我国尚未有此方面的权威统计,国内相应研究进展亦较迟缓,临床上常出现漏诊和误诊。
RLS导致患者的睡眠片段化,引起慢性、非心理性睡眠紊乱,常与多种疾病并存,故近年来备受关注。
尽管基于RLS的临床病理和药物研究推断中枢神经多巴胺系统可能参与发病,但相应的治疗并未能有效缓解病情,提示其他因素可能参与了RLS的病理生理过程。
鉴于RLS相对较大的影响性和关注度与国内相对迟缓的研究进展,笔者综述RLS的病因学研究以及不同影像学技术对该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特别是脑磁共振成像(MRI)以及发射性计算机体层扫描技术(ECT)对RLS的各个病因学假说的补充和支持。
1脑结构学与体素形态分析法(VBM)Lee等追踪了137例脑梗患者,17例(12.4%)陆续出现RLS症状,推测大脑结构的改变可能致病,特别是位于大脑皮质、皮质下区锥体束和基底脑干纤维束区域与运动功能及睡醒节律有关,导致了RLS发病。
研究RLS患者脑部主要采用基于MRI优化的VBM技术,VBM可对大脑形态进行客观分析来定量计算局部灰质体素的大小和信号强度。
迄今为止,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一方面,Comley 等发现患者大脑灰质密度(GMD)无显著变化,Margariti等也认为RLS患者局部脑体积无改变,而另一方面,Chang等研究证实,RLS患者左侧海马、顶叶和内侧额叶、小脑区的灰质减少,减少程度与疾病病程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