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Sander分型
- 格式:docx
- 大小:78.13 KB
- 文档页数:3
一网打尽!跟骨骨折的分型与治疗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入专业年会员01概述跟骨骨折是最常见的跗骨骨折,约占跗骨骨折的60%,全身骨折的2%,经常作为多发骨折的一部分,常常合并脊柱及下肢近端的骨折。
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不当会使跟骨骨折畸形愈合,导致足跟增宽、高度减低、平足畸形,足内翻或外翻等变化。
因此,恢复后足的正常生物力学解剖和功能成为跟骨骨折治疗的主要目的之一。
02解剖特点•不规则的长方体•6个面,4个关节面•外侧皮质薄,骨面平坦•内侧突起为载距突,骨质坚硬•跟骨外侧壁走行腓骨长短肌腱•腓肠神经位于腓骨肌腱的后方•内侧走行胫后神经血管及肌腱跟骨上面观跟骨内侧面跟骨外侧面跟骨常用的测量指标:Bolher角和Gissane角左图Bolher角:跟骨后关节面最高点分别向跟骨结节和前结节最高点连线所形成的夹角,正常为25°~40°;右图Gissane角:跟骨外侧沟底向前结节最高点连线与后关节面线之夹角,正常为120°~145°03损伤机制关节外骨折(不累及距下关节):扭转暴力,肌肉牵拉暴力,直接暴力等关节内骨折(约占75%,累及距下关节):轴向暴力(坠落或交通事故等)04X线检查1.侧位片(1)非负重跟骨外侧位:侧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靠于台面,对侧下肢向前上方弯曲,被检侧足外侧紧靠暗盒,跟骨置于照射野中心,中心线对准跟距关节,垂直于检查床面入射。
A.摄影方法;B.X线显示可清晰显示跟骨形态及跟距关节面,在评价跟骨骨折时非常重要,同时可在此体位测量跟骨结节关节角等。
(2)负重跟骨外侧位:站于检查床或检查架上,被检侧足负重,身体重心位于此足,紧靠检查床或检查架外缘,足外侧贴近平板探测器,对侧膝关节屈曲置于被检侧足前,跟骨置于照射野中心,中心线对准跟距关节,垂直于平板探测器入射。
A.摄影方法;B.X线显示可清晰显示跟骨形态及跟距关节面,在评价跟骨骨折时非常重要,同时可在此体位测量跟距角等。
两种术式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观察目的观察对比应用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术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Ⅱ型、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48例SandersⅡ型、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按手术方式,随机分组为经皮撬拨复位固定组(A 组)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B组),并从系统功能评分,跟骨Bohler角、Gissane 角、跟骨高度、宽度的变化,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观察并对比两种术式治疗SandersⅡ、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结果A组与B组在术后1年Maryland评分、并发症发生率、X线相关指标比较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优于A组。
结论在SandersⅡ型、SandersⅢ型的跟骨骨折的治療上,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能够更好的恢复跟骨的形态和功能,如果能更好的控制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周围软组织并发症的发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不失为一种更好的选择。
标签:跟骨骨折,撬拨复位,切开复位,疗效观察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经历了非手术、手术、非手术、手术这样一个曲折过程。
随着AO内固定原则、CT及X线透视等技术的发展,从而引起治疗观念的更新,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尤其以切开复位内固定成为潮流。
目前对于Sanders Ⅱ型、以及关节面破环相对完整的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治疗,是采取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还是采取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至今仍有争议[1-3]。
笔者自2012年1月~2013年6月采用随机的多角度的对照研究,运用两种术式治疗SandersⅡ、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48例,取得良好疗效:1 资料与方法1.1 方法1.1.1 临床诊断标准参照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关于跟骨骨折的诊断:1.1.2 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②符合Sanders分型中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③年龄>18岁,并且0.05),A组与B组具有可比性。
跟骨骨折(fracture of the calca neum)解剖� 1.跟骨有4个关节面:前距关节面、中距关节面、后距关节面、跟骰关节面;� 2.跟骨有4沟:跟骨上面中部有一沟称跟骨沟,其与距骨沟合成跗骨窦和跗骨管;载距突下面有拇长屈肌腱沟;跟骨外侧面前部滑车沟,滑车突后下方有腓骨长肌腱沟;� 3.跟骨有4突:跟骨载距突;跟骨结节内侧突,外侧突;跟骨外侧面前部有滑车突�4跟骨骨小梁按所承受压力和张力方向排列为固定的两组,即压力骨小梁和张力骨小梁。
两组骨小梁之间形成一骨质疏松的区域,在侧位X光片呈三角形,称为跟骨中央三角。
为血管进入髓腔区,是跟骨的构造薄弱处。
跟骨的解剖学特点Anatomyof calcaneus�侧位X-Ray片�Gissane's角:跟骨交叉角,由跟骨外侧沟底向前结节最高点连线与后关节面线之夹角,正常为120-145度,跟距关节内骨折常造成此角增大或缩小。
此角减小是距下关节显著受损的标志�跟隆结节角(Bohler‘s角):侧位片上从跟骨的前关节突到后关节面画一线,再自后关节面到跟骨结节画一线,两线交角称跟骨结节角,正常范围27°~40°,此角缩小表明承重面及后关节面有压缩、下陷。
CalcanealFractures Calcaneal FracturesBohler’s Angle27-40 degreesis normal发病情况�跟骨骨折特别是关节内骨折治疗效果一直不能使人满意,至今仍没有一类大家都认可的分类和治疗方法�跟骨骨折在足跗骨骨折中发病率占第一位。
�85%以上为关节内骨折。
�多为高能损伤,伤情较重以青壮年居多,严重损伤易遗留伤残易合并脊柱、骨盆及双下肢骨折损伤机制�1.垂直压力约有80%的病例系因自高处跌下或滑下所致。
骨折类型以压缩性骨折为主。
�2.直接撞击为跟骨后结节处骨折,其多系外力直接撞击所致。
�3.肌肉拉力腓肠肌突然收缩可促使跟腱将跟骨结节撕脱,如足内翻应力过猛则引起跟骨前结节撕脱;而外翻应力则造成载距突骨折或跟骨结节的纵向骨折。
跟骨解剖支持板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49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跟骨解剖支持板恢复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后距下关节稳定性的疗效。
方法:采用跟骨解剖支持板治疗49例SandersⅢ型、Ⅳ跟骨骨折。
结果:跟骨骨折术后B?hler’s角,Gissane’s角、丘部总高、轴长和体宽明显恢复,功能恢复优良率93.9%。
结论:跟骨解剖支持板是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能够恢复距下关节的稳定性。
【关键词】跟骨解剖支持板跟骨骨折距下关节【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0-0149-02跟骨骨折是足部最常见的骨折,约占跗骨骨折的60%-65%,占全身骨折的1%~2%[1]。
跟骨骨折致残率高,治疗效果不理想,其中具有明显移位的跟骨关节骨折即SandersⅢ和Ⅳ型更是治疗的难点。
由于SandersⅣ、Ⅳ性骨折对后距下关节面的破坏严重,单一内固定很难奏效,易留下诸多后遗症。
因此,为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探索一种最佳的治疗方法成为骨科医生工作重点。
自2010年6月至2013年12月, 采用跟骨解剖支持板治疗49例的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进行了临床观察分析,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49例,男31例,女18例;年龄18~55岁,平均38岁;左23例,右18例,双侧8例。
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21例,车辆撞伤4例,踏空扭伤4例,波及距下关节并伴有跟骨后距跟关节面塌陷。
其中合并椎体压缩骨折4例,骨盆骨折2例,四肢长管状骨骨折5例。
所有患者术前均摄X线侧位、轴位位片,并行冠状位CT扫描。
按Sanders分型[2],Ⅲ型为39例,Ⅳ型10例。
B?hler角9.5±6.0°,Gissane,s角,80.2±10.8°,丘部总高29.2±3.6mm,轴长48.7±6.4mm, 体宽43.0±4.2mm。
Sande rs分型基于冠状面CT扫描。
在冠状面上选择跟骨后距关节面最宽处(与平片轴位差不多),从外向内将其分为三分A、B、C,分别代表骨折线位置。
这样,就可能有四部分骨折块,三部分关节面骨折块和二部分载距突骨折块。
I型:所有无移位骨折;
II型:二部分骨折,根据骨折位置在A、B或C又分为IIa、IIb、IIc骨折。
III型:三部分骨折,同样,根据骨折位置在A、B或C又为IIIab、IIIbc、IIIac骨折。
典型骨折有一中央压缩骨块。
IV型:骨折含有所有骨折线,IVabc。
注意:此分型不同人分型可能存在一定比例的误差,原因在于所选择的分层层面(要求选择关节面最宽处,一般这个面可以较清楚显示载距突)不正确引起,另外,对于骨折线多少的判断也可以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差。
同时还要注意跟骨两个重要角度:Bohler角及Gissane角
手术以恢复关节面平整、跟骨高度、长度、宽度和轴线及Bohler角、Gissane角为目的,其中以后关节面的完整最为重要, 其复位程度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
跟骨结节关节角(Bolher角),正常为25°~40°,由跟骨后关节面最高点分别向跟骨结节和前结节最高点连线所形成的夹角。
跟骨交叉角(Gissane角),由跟骨外侧沟底向前结节最高点连线与后关节面线之夹角,正常为120°~145°。
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措施分析作者:贺韶宇来源:《现代营销·理论》2018年第04期摘要:跟骨骨折是跗骨骨折中最常见的一种,在临床上主要有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种治疗方式,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治疗中最常用的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但是该方法会导致软组织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随着近年来科技地飞速发展,微创技术也逐渐广泛地应用于跟骨治疗。
关键词:跟骨骨折治疗方法分析一、跟骨骨折相关情况简介1.跟骨骨折出现原因跟骨骨折主要有两种发生原因,一种是低能量受伤,该类骨折的损伤较轻,如运动损伤;第二种是高能量受伤,高能量受伤通常由高空坠落等带来的强烈冲击引起,严重者甚至会导致关节内骨折。
2.跟骨骨折分型当前的跟骨分型主要有三类分型方法,包括Essex Lopresti分型、Soeur 和 Remy依据损伤机制进行的分型以及Sanders分型。
目前,临床采取的分型方法主要是Sanders分型,其对于临床治疗和诊断都有重要意义。
Sanders分型主要参考CT影像将跟骨骨折分为以下4类:SandersⅠ型即指没有发生移位的关节内骨折;Ⅱ型即跟骨的后关节面骨折为两部分,有轻微移位;Ⅲ型即指后关节面骨折为三部分;Ⅳ型即指后关节面骨折为四部分及以上的粉碎性骨折。
二、跟骨骨折常规治疗措施1.非手术治疗目前非手术治疗主要针对SandersⅠ型的跟骨骨折,该类骨折具有移位小、复位好等特点。
非手术治疗也适用于软组织或全身条件差、不适合手术的患者。
其具体措施有手法复位、加压包扎牵引、石膏固定、冰敷、理疗等。
病情较轻及有手术禁忌症的患者可以采取此种方法。
2.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是针对骨折较严重的损伤,分为外固定器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和关节融合术三种方法。
外固定器固定术是第一种较为常见的手术方法,主要是利用外固定支架的牵拉作用使骨折移位复位。
该方法主要适用于病情为SandersⅡ型的有手术禁忌症的患者,这种方法虽然快捷,但易出现钉道感染的问题。
最具挑战性的跟骨骨折治疗,一文帮你搞定!跟骨骨折是最容易导致残疾的下肢骨折之一。
早期并发症,长期的疼痛,创伤后关节炎和再手术非常常见。
这种损伤的治疗很有挑战,最佳治疗方案也存在争议。
微创入路近年来得到很好的普及,对降低并发症和改善预后可能有潜在的益处。
病理解剖和流行病学大部分跟骨骨折由高处坠落和交通伤等高能量暴力引起,为关节内骨折。
尽管各个年龄层都可能患病,但多为工业领域的较年轻患者。
因此人口学上的特点和伤后致残情况,本病的社会经济学效应非常巨大。
有报道伤后3~5年有很高的伤残率。
跟骨骨折患者的总体健康情况比遭遇其他骨折或有严重内科疾病,如器官移植或心梗的患者都要差。
跟骨骨折是一种严重的,改变生活质量的损伤。
典型的跟骨骨折为下肢轴向暴力时,距骨撞进跟骨造成。
而准确的骨折形态则取决于受伤时足的位置、患者的骨量和暴力的大小。
伤后足跟变短、增宽、内翻移位。
几乎所有患者都会有显著的软组织肿胀和损伤。
严重的肿胀、骨折、水泡,甚至骨筋膜室综合征都可能出现。
也常合并腰椎和其他下肢骨折。
距下关节后关节面复位好坏是达到成功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的挑战因素之一。
在损伤时的关节软骨损伤及继发的关节骨块移位会导致创伤后关节炎。
跟骨骨折的分型和治疗策略很大程度上由距下关节受累范围决定。
关节内骨折01分型和影像学跟骨骨折的影像学评估包括平片和CT。
平片应当包含侧位和足正位,以及 Harris 跟骨轴位。
在侧位片中,Böhler角减小, Gissane角增大,距下关节后关节面塌陷(图1)。
如果后关节面仅有外侧部分塌陷移位,可以看到双边征(侧位片中后关节面的关节线内侧部分均可见)(图2)。
足的正位可以显示骨折向前结节和跟骰关节延伸范围。
轴位片可以展示内翻移位和跟骨结节短缩程度。
对大部分关节内骨折来说,CT能有效的评估关节受累范围和移位程度(图2-图B、图C、图D 及图3- 图A和图B)。
图1:一名38岁男性的侧位片上可见关节内移位,跟骨高度丢失,关节骨块压缩,Böhler 角减小,Gissane角增大。
解剖型跟骨钛板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跟骨骨折在跗骨骨折中最为常见,约占跗骨骨折的60%~70%,且大部分的跟骨骨折为关节内骨折,治疗较为困难,患者常遗留足疼痛,扁平足,足跟变宽等后遗症,且晚期多出现创伤性关节炎,直接影响患肢功能。
江苏省沭阳协和医院自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应用解剖型跟骨钛板治疗11例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组11例,男10例,女1例,年龄21—50岁,平均38.4岁,致伤原因均为高处坠落伤,均为闭合性骨折。
11例患者经跟骨侧位,轴位X线片及CT扫描检查,按照Sanders分型,Ⅲ型7例,Ⅳ型4例。
所有手术均为择期手术,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8 d,平均5 d。
术前给予患足抬高及甘露醇脱水,术中植骨3例。
1. 2 手术方法在硬膜外麻醉下,取侧卧位,健侧在下,取跟骨外侧“L”形切口,切开软组织直至跟骨外侧壁,不做分层剥离,紧贴骨面锐性分离,于骨膜下掀起全层皮辦,切开跟腓韧带显露距下关节,注意保护腓肠神经和腓骨长短肌腱,分别于外踝,距骨及骰骨处置入1枚克氏针,折弯阻挡皮辦,经骨折线掀起外侧部分骨皮质,撬起陷入跟骨体内后关节面,斯氏针牵引,内外侧挤压恢复跟骨长度,宽度及Bohler角(跟骨结节关节角),克氏针临时固定,C型臂X线机观察Bohler角,跟骨高度,长度及足弓的恢复情况,若骨缺损严重可行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植骨,将外侧骨皮质复位,放置跟骨非锁定钛板,螺钉固定,再次以C型臂X线机透视检查骨折复位及内固定情况,满意后放置负压引流,全层褥式缝合关闭切口。
1. 3 术后处理术后患肢抬高,引流24~48 h后拔除,跟骨外侧加压包扎3 d,常规应用抗生素7 d,于术后2周左右拆线,部分跟骨塌陷严重患者给予术后小腿石膏托固定,术后6周可完全去除石膏,进行主动踝关节功能锻炼及扶拐不负重行走,3个月后复查X线片,视骨折愈合情况开始逐步负重行走。
跟骨钢板治疗跟骨SandersⅢ、Ⅳ型骨折49 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跟骨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 年1 月至2011 年3 月采用跟骨钢板内固定治疗的病例,共49 例51 足,其中Sanders 分型Ⅲ型38 足、Ⅳ型13 足,随访时采用Maryland 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疗效,以及Bohler 角、Gissane 角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评分)。
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11 个月(8~18 个月),根据Maryland 足部评分系统:优14 足,良29 足,可7 足,差1 足,优良率84.3%。
优良率在不同类型骨折中分别为:Ⅲ型33 例,占该型86.7%;Ⅳ型10 例,占该型76.9%;对术前、术后和随访的Bohler 角、Gissane 角、VAS 评分等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跟骨骨折进行外侧入路手术跟骨钢板复位内固定治疗,得到良好的临床效果,术后Bohler 角及Gissane 角得到良好的恢复,疼痛明显改善,伤后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是治疗SandersⅢ型及以上的跟骨骨折理想方法之一。
【关键词】跟骨骨折;内固定术;跟骨钢板;C 型臂;植骨【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5-0213-02跟骨骨折在创伤骨科中较为常见的骨折,多由高处跌下,足部着地,足跟遭受垂直撞击所致,约占全身骨折的2%,跟骨骨折中85%~90%以上均为跟距关节内骨折,如处置不当,遗留跟痛症、关节功能障碍者甚多[1]。
2006年1月至2011年3月,我们总结了我院(四川绵阳四0四医院)骨科采用跟骨钢板复位固定结合植骨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49例51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共49例51足均是闭合性损伤,单侧跟骨骨折47例,其中左侧11例,右侧36例,左右侧跟骨骨折2例,男31例,女18例;年龄21~65岁,平均(41.1±8.4)岁。
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1. 引言1.1 研究背景跳跃跟骨是构成踝部关节的重要骨骼之一,跟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足踝外伤。
Sanders分型将跟骨骨折分为Ⅰ型、Ⅱ型、Ⅲ型,其中Ⅱ型和Ⅲ型是比较常见的。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开放性手术和内固定术,但这些方法存在着术后切口大、损伤较大、恢复周期长等缺点。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逐渐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治疗方法。
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是通过跟骨内外侧破坏性小的手术通道,将内固定装置引入到跟骨骨折的治疗部位。
相比于传统的开放手术,经跗骨窦微创入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关于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仍有待深入研究和总结。
本研究旨在系统分析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并对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评估该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具体目的包括:1. 比较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与传统手术治疗在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上的差异;2. 研究该治疗方法对患者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3. 探讨手术操作步骤的细节及可能存在的技术难点,为临床医生提供操作指导;4. 分析手术后的疗效观察结果,验证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在此类骨折中的有效性;5. 为未来的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为该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中的推广打下基础。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为提高跟骨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临床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1.3 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多中心临床病例的分析和探讨,系统评估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科学的治疗依据,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和康复体验。
这将有助于提高治疗效率、降低治疗风险,对于促进足部外科领域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跟⾻⾻折分型及治疗跟⾻⾻折的分型和治疗⽆锡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科跟⾻⾻折分型及治疗⾻三科苏⽅贵跟⾻⾻折(calcaneusfractures)的特点:①最常见的跗⾻⾻折,占跗⾻⾻折的60%,占全⾝⾻折的2%,约75%为关节内⾻折,20%~45%伴有跟骰关节损伤。
②预后差;因跟⾻及周围解剖结构复杂,局部软组织覆盖质量差,且后遗症多,预后较差。
3年~5年丧失劳动⼒。
③治疗⽅案个体化强,⽅法多不统⼀。
跟⾻的解剖学特点侧位X-Ray ⽚Gissane''s⾓:正常范围125°~145°,跟距关节内⾻折常造成此⾓增⼤或缩⼩。
跟隆结节⾓(Bohler‘s⾓):正常范围27°~40°,此⾓缩⼩表明承重⾯及后关节⾯有压缩、下陷。
跟⾻的解剖学特点轴位X-Ray⽚通常⽤来确定⾻折类型及严重程度。
判定预后情况及指导⼿术⽅案。
跟⾻的解剖学特点Broden''s位X-Ray⽚指的是下肢伸直,踝微屈曲,⾜内旋与暗盒约成45°,以下胫腓联合为投照中⼼,球管向头侧倾斜10°、20°、30°、40°摄⽚,可显⽰后距下关节由后向前的不同部分,使劈裂的跟⾻后关节⾯清楚显⽰。
观察距下关节后关节⾯,必要时还可以作健侧对⽐照相,对术后检查复位与内固定情况也很有帮助。
跟⾻的解剖学特点CT检查及3D重建能够更加直观的观察其三维解剖结构及全⾯分析跟⾻⾻折后全⾻形态改变。
对跟距下关节⾯出现⾻质移位、分离、凹陷性⾻折的严重程度及关节内是否有碎⾻⽚存在能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为医师治疗⽅案的选择提供准确的参考。
临床表现①疼痛;与⾻折出⾎量有关(预防筋膜综合症)②张⼒性⽔疱形成;⾎性;清亮。
③⾻擦感;④患⾜畸形;跟⾻⾻折的临床分型⽬前,跟⾻⾻折的临床分类⽅法超过20种,均有其各⾃的适应证及优、缺点。
其分类主要依据X线及CT表现。
临床应⽤较⼴泛的是Essex-Lopresti及Sanders分型。
两种方式治疗Sanders II、III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比较摘要】目的比较可塑性跟骨钛钢板和锁定钢板外固定治疗Sanders II、III型跟骨骨折的效果。
方法将36例Sanders II、III型跟骨骨折(共43足)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可塑性跟骨钛钢板治疗,B组采用锁定钢板外固定治疗。
测量术前术后Bohler角和Peries角;随访10~24个月,评价患足术后功能。
结果两组术后Bohler角和Peries角均明显恢复,与术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显示:A组术后优良率为71.4%,B组为54.5%,A组术后效果明显优于B组(P<0.05)。
结论采用切开复位可塑性跟骨钛钢板固定治疗Sanders II、III型跟骨骨折的效果优于锁定钢板外固定。
【关键词】跟骨骨折 Sanders II III型可塑性跟骨钛钢板锁定钢板外固定【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8-0074-03SandersⅡ、III跟骨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之一,目前治疗方式较多,那种治疗方式最佳目前观点尚不一致。
我院自2008年2月~2011年2月对36名Sanders II、III型跟骨骨折患者分别采用了切开复位可塑性跟骨钛钢板固定方法和斯氏针撬拔+锁定钢板外固定法进行治疗,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2008年2月~2011年2月于我院治疗的Sanders II~III型跟骨骨折患者36名,共43足,随机分为A、B两组,各18名。
其中A组男11名、女7名,年龄29~45岁,平均38.6±6.3岁,患足共21足,Sanders II型10足,III型11足;其平均患足Bohler角为-2.45±7.29°,患足Peries角为1.69±3.42°;B组男12名、女6名,年龄28~44岁,平均37.4±7.0岁,患足共22足,Sanders II型12足,III型10足;其平均患足Bohler角为-2.38±7.11°,患足Peries角为1.73±3.52°。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Sanders Ⅱ和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分析》一、引言跟骨骨折是骨科领域常见的损伤之一,而Sanders Ⅱ和Ⅲ型跟骨骨折更是其中较为严重的类型。
对于此类骨折,手术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本文旨在分析不同手术方法治疗Sanders Ⅱ和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材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纳入的病例为Sanders Ⅱ和Ⅲ型跟骨骨折患者,共分为两组,一组为采用A手术方法(后外侧入路手术)的患者,另一组为采用B手术方法(包括内外侧联合入路手术)的患者。
2. 手术方法A手术方法主要采用后外侧入路,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固定。
B手术方法则包括内外侧联合入路,通过多角度、多方向复位固定骨折部位。
3. 疗效评估术后随访至少一年,采用X线片、CT等影像学检查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并记录患者术后疼痛、关节活动度等指标。
同时采用评分系统对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
三、结果1. 骨折愈合情况A手术方法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相对较短,但愈合质量可能稍逊于B手术方法组。
B手术方法因多角度、多方向复位固定,使得骨折愈合更为稳定。
2. 术后疼痛及关节活动度两组患者在术后疼痛及关节活动度方面均有所改善。
然而,B手术方法组在术后早期疼痛程度相对较高,但长期来看,其关节活动度及功能恢复情况优于A手术方法组。
3. 术后功能恢复情况评分根据评分系统评估,B手术方法组在术后功能恢复情况方面整体表现较好,得分高于A手术方法组。
这表明B手术方法在促进患者功能恢复方面具有优势。
四、讨论不同手术方法治疗Sanders Ⅱ和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各有优劣。
A手术方法因操作简便、愈合时间较短等优点被广泛应用。
然而,由于复位固定方式单一,可能存在愈合质量不稳定等问题。
相比之下,B手术方法虽操作复杂、术后早期疼痛程度较高,但其多角度、多方向复位固定使得骨折愈合更为稳定,长期来看功能恢复情况更佳。
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医生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
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1. 引言1.1 背景跟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足跟骨骨折类型,根据Sanders分类可分为Ⅱ型和Ⅲ型。
该类型骨折通常发生在跟骨骨节处,是跟骨一种较为严重的骨折损伤。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外固定、内固定或手术复位等,但这些方法存在创伤大、恢复慢、并发症多等缺点。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该治疗方法通过微创入路,避免了大面积软组织损伤,减少了手术创伤及并发症风险。
关于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尚未有充分的研究和报道。
本研究旨在探讨该治疗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评估其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提供更可靠的治疗方案。
1.2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探讨其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一定数量的临床病例进行观察和分析,我们旨在验证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在跟骨骨折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可行性。
我们还将结合临床数据对该治疗方式可能存在的局限性进行深入探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科学的治疗依据,促进临床实践的规范化和精细化。
通过本研究的目的和方法,我们希望能够为跟骨骨折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有效的治疗手段,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并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做出贡献。
1.3 方法引言经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是一个复杂的治疗过程,需要严谨的方法来评估其效果。
本研究采用了多种方法来进行临床效果评估,其中包括临床观察、影像学检查、疼痛评估以及功能恢复评估等。
临床观察是评估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们通过对患者的术前术后症状表现进行比对分析,观察患者的疼痛情况、肿胀情况、活动能力等指标的变化,以判断治疗效果。
影像学检查也是评估治疗效果的关键方法之一。
我们采用X光片、CT扫描等影像学技术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骨折位置稳定性等指标的变化,以客观反映治疗效果。
Sande rs分型基于冠状面CT扫描。
在冠状面上选择跟骨后距关节面最宽处(与平片轴位差不多),从外向内将其分为三分A、B、C,分别代表骨折线位置。
这样,就可能有四部分骨折块,三部分关节面骨折块和二部分载距突骨折块。
I型:所有无移位骨折;
II型:二部分骨折,根据骨折位置在A、B或C又分为IIa、IIb、IIc骨折。
III型:三部分骨折,同样,根据骨折位置在A、B或C又为IIIab、IIIbc、IIIac骨折。
典型骨折有一中央压缩骨块。
IV型:骨折含有所有骨折线,IVabc。
注意:此分型不同人分型可能存在一定比例的误差,原因在于所选择的分层层面(要求选择关节面最宽处,一般这个面可以较清楚显示载距突)不正确引起,另外,对于骨折线多少的判断也可以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差。
同时还要注意跟骨两个重要角度:Bohler角及Gissane角
手术以恢复关节面平整、跟骨高度、长度、宽度和轴线及Bohler角、Gissane角为目的,其中以后关节面的完整最为重要, 其复位程度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
跟骨结节关节角(Bolher角),正常为25°~40°,由跟骨后关节面最高点分别向跟骨结节和前结节最高点连线所形成的夹角。
跟骨交叉角(Gissane角),由跟骨外侧沟底向前结节最高点连线与后关节面线之夹角,正常为1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