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墓十问十答
- 格式:docx
- 大小:18.11 KB
- 文档页数:5
海昏侯墓园墓主考王恩田轰动海内外的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于2011年开始进行全面系统地考古调查,发现了紫金城城址、海昏侯墓园、贵族和贫民墓地等重要遗存。
2012~2013年,对海昏侯墓园进行发掘,2014~2016年初,完成主墓(M1)的发掘。
发表了发掘简报1。
并发表了海昏侯墓园平面图(图一),这对于讨论墓园内各墓墓主的身份至关重要。
海昏侯墓园呈梯形,东边长,西边短。
园墙周长868米,墙宽约2米,占地面积约4.6万平方米。
分别在北墙和东墙上开门。
门外有阙。
墓园内共有9座墓葬,分为前后两排。
前排有5座,自西而东分别是M1、M2、M7、M9和M8。
后排4墓,自西而东分别是M6、M5、M4和M3。
9座墓葬都有一条墓道,被称为甲字形墓。
除M7的墓道朝西外,其他8座墓的墓道均朝南。
墓道是身份的标志。
一条墓道的甲字形墓和两条墓道的中字形墓是诸侯身份的标志。
四条墓道的亚字形墓是王的身份标志。
墓园内9座墓都有一条墓道,其墓主都应具有诸侯身份。
可以断言,海昏侯墓园以外的花骨墩、祠堂岗、苏家山等西汉墓地,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不会再有一条墓道的甲字形墓。
M1封土高约7米,呈覆斗形,与M2共建于墎墩山顶,东西并列,封土下有方形大型夯土基座。
封土基座共二层,下层基座和M2共用。
M1和M2的前面共用一个礼制性高台建筑,该建筑由东西厢房(F13、F14),寝(F1)和祠堂(F2)构成,应属享堂性质的礼制建筑,是用以祭祀M1和M2墓主的。
前排的M1,即海昏侯墓。
坐北朝南,平面呈甲字形。
墓室口南北长约17.2米,东西宽约17.1米,深约8米。
墓道长15.65~16.17米,宽5.92~7.22米。
椁室具有复杂的结构。
棺有内外两重。
以及出土的金、铜、铁、玉、漆木陶瓷、纺织品和竹简、木牍等遗物1万余件(套),已在网上和简报中有简要介绍,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后排的M3~M5等三座墓,也是经过发掘的。
M3,方向170度。
封土高约3米,墓前有地面建筑堆积,未见建筑基址。
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海昏侯墓篇一南昌海昏侯墓最近火了,考古专家称其考古价值超过了长沙马王堆汉墓。
海昏侯墓位于南昌新建区一座海拔1000多米的山上,占地面积约4万平米,相当庞大。
最新考古发现,海昏侯墓现车马坑,其中有每乘4匹马拉动、共计5辆木质彩绘马车。
海昏侯墓现车马坑,4匹马一辆车是汉代王侯出行的最高配备,可见其身份之高。
不过尽管海昏侯墓现车马坑,墓主人的身份仍然难以确定,究竟海昏侯是谁仍有待考证。
海昏侯墓考古领队、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军介绍,车马坑南北长17.7米、东西宽4.24米、距地表深2.5米。
坑内木椁和加固木椁的柱子均腐朽殆尽,仅留有痕迹。
从修建木椁时留下的熟土二层台和二层台上腐朽殆尽的椁顶板痕迹判断,椁室高约0.5米。
随葬木质彩绘车辆5辆,为实用高等级安车,马车经过拆卸,被拆卸下的车马器装入彩绘髹漆木箱内放置在椁底板上。
陪葬马匹20匹,骨架已腐朽殆尽,仅存痕迹。
篇二除了海昏侯墓现车马坑,根据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布的消息,海昏侯墓北藏閤钱库出土有10余吨五铢钱有200万枚,换作现在得值多少钱呀!考古专家给出的答案是,相当于现在的50公斤黄金,由此换算得出相当于如今的人民币1000多万元。
按照汉代赙赠制度如此盛行可以看出,之所以海昏侯墓内会出土10余吨的五铢钱,除了其本身拥有着诸侯身份之外,极有可能是海昏侯去世后,其后人受他人送赙,由此有着如此土豪。
当然,在目前来说,这些都仅是一种猜测,其中详情还有待考古专家的后续研究。
除了海昏侯墓现车马坑,根据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布的消息,海昏侯墓北藏閤钱库出土有10余吨五铢钱有200万枚,换作现在得值多少钱呀!考古专家给出的答案是,相当于现在的50公斤黄金,由此换算得出相当于如今的人民币1000多万元。
按照汉代赙赠制度如此盛行可以看出,之所以海昏侯墓内会出土10余吨的五铢钱,除了其本身拥有着诸侯身份之外,极有可能是海昏侯去世后,其后人受他人送赙,由此有着如此土豪。
海昏侯墓挖出黄金堆!(最全版)|视|界|@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近日,南昌海昏侯墓古墓挖出黄金堆,并且数量还惊人。
这个古墓挖出黄金堆,包括数十枚马蹄金、两盒金饼等等。
古墓挖出黄金堆是目前在国内西汉墓葬考古中保存最完整,数量最集中的一次此类文物发现。
关于海昏侯海昏侯,西汉所封爵位,后世代承袭,一直延续到东汉。
第一代海昏侯为故昌邑王刘贺。
汉宣帝元康三年(前63年)三月,汉宣帝下诏说:“曾闻舜弟象有罪,舜为帝后封他于有鼻之国。
骨肉之亲明而不绝,现封故昌邑王刘贺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
”形成海昏侯国。
刘贺死后封国被除。
初元三年(前46年),汉元帝刘奭又封刘贺的另一个儿子刘代宗为海昏侯,是为海昏釐侯,刘代宗传位给儿子海昏原侯刘保世,刘保世传位给儿子刘会邑。
公元8年(始建国元年)十二月,王莽代汉建立新朝时,海昏侯国被废除,刘保世被削藩贬为庶民。
后来刘秀建立东汉王朝,恢复刘氏天下,刘会邑又被恢复为海昏侯。
到东汉以后,海昏侯家族情况不详。
关于这些黄金堆马蹄金底部为什么刻有“上”字?此前,在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主椁室的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启动之日,专家曾发掘出土两枚马蹄金,其底部刻有一个“上”字。
当时专家分析称,这个“上”字有可能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是代表‘上币’。
因为在西汉时期,黄金属于上币,青铜铸造的五铢钱属于下币。
另一种可能是,‘上’字代表这个马蹄金是由上林苑三官铸造的,而上林苑三官是汉武帝时期铸造钱币的机构。
”黄金或是汉武帝赏给墓主的面对黄金堆,张仲立认为,这批黄金的来源更倾向于第二种可能性。
“有文件记载,汉武帝曾铸造了一批黄金,从目前观测来看,南昌海昏候古墓目前出土的这一批黄金和记载里的很相似。
所以这些黄金很有可能都是当时朝廷赠予墓主的。
”四大悬念等待揭晓海昏侯墓进一步发掘时间表(预计):12月10日将“打包”好的棺椁运至实验室开展实验室考古12月20日对棺椁清理现场直播,棺椁内出土的文物等将会比较清晰12月25日组织专家论证会和新闻发布会,正式揭晓墓主身份等信息四大惊世悬念!➀棺木为何不在椁室正中?发掘现场中,主椁室正中位置有一个明显的盗洞。
海昏侯墓陪葬奢华前所未见,价值重大震惊世界,墓主经历堪称离奇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6年第03期作者:郭晶萧易2015年底,江西省南昌市一座西汉古墓的发掘,引爆了全国。
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结构、布局最完整的列侯陵寝。
随着考古发掘的逐步推进,一项项惊世纪录被披露出来:前所未有的巨量黄金——378块金饼堆积如山的钱币——200万枚五铢钱,最早的孔子画像——孔子风……到现在墓主身份终于被证实刘贺,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帝、王、侯全当过的人,他先为王、再称帝、27天后又离奇被废,本次发掘能最终还原他的真实面貌么?金饼坐拥万金的海昏侯墓是西汉黄金时代的缩影西汉是我国历史上名符其实的“黄金时代”,不只是说它国力空前强盛,在我国历史上也再没有一个朝代是如此的“金光灿灿”——在史书中记载,西汉将金子视为上币,除继续使用前朝柿形金饼、楚金版外,还仿铸金饼、金版,并新铸麟趾金和马蹄金,皇帝颁赏功臣,动辄赐金上万。
据我国著名货币史学家和钱币学家彭信威先生统计,西汉赐金总额达89万余斤。
海昏侯墓中出土的大量金饼,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段史实。
海昏侯墓中出土的金饼,有大有小,大的重量为250克。
马蹄金和麟趾金协祥瑞而制的麟趾金和马蹄金其形也纤巧,其纹也精美西汉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汉武帝以“西登陇首,获白麟以馈宗庙,渥洼水出天马,泰山见黄金,宜改故名。
今更黄金为麟趾马蹄以协瑞焉”。
下令制马蹄状金饼和麟趾状金饼以示祥瑞,即马蹄金和麟趾金。
海昏侯墓中出土的马蹄金和麟趾金,器形完整,造型精美,而且周身还饰有精美纹路,有麦穗纹、水波纹等不同纹样。
玉器在中国古代比黄金更受推崇的是美玉学界公认,全世界有三个地方以玉器工艺闻名,即中国、中美洲(主要是墨西哥)和新西兰,其中以中国最为源远流长。
在殷商晚期,中国的玉器制作已达到了成熟,到汉代玉器工艺仍继续有所发展,并未衰落。
从材质上看,汉代玉器中,不仅有传统绿色或黄褐色的硬玉,乳白色的羊脂玉也大量出现,这是先秦时所罕见的情况。
说说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大刘记印铜雁鱼灯近期,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发掘引起全国关注。
随着遗址发掘与保护工作的展开,这个封国于公元前63年、鲜见于文献记载的汉代侯国的神秘面纱正逐步揭开。
时间回溯到2011年3月,文物部门接到群众举报,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墎墩山上一座古墓被盗。
这一带正是文献记载的西汉海昏侯国封地。
鉴于该墓保护难度较大,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1年4月开始进行抢救性发掘。
考古人员以墎墩山古墓为中心,对海昏侯国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考古调查,发现了以侯国都城遗址、历代海昏侯墓园、贵族和平民墓地等为核心的一系列重要遗存。
认为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
大规模的考古发掘从墎墩山古墓开始。
2015年11月14日,海昏侯墓主椁室的考古发掘工作启动。
截至目前,已发掘面积1万余平方米,出土各类珍贵文物1万多件(套)。
根据墓园规模、墓葬规格、文物等级以及在出土文物中发现的“大刘记印”和带有“刘贺”、“臣贺”、“昌邑”文字的漆器、青铜器和木牍等,基本确定墓主即西汉第一代海昏侯刘贺。
墓室木椁:逝者在黄泉世界的家园墎墩山海昏侯墓园以主墓室为中心的祠堂、寝、墓园墙以及道路、排水系统等各类地面建筑基址,构成了我国迄今发现布局最完整、祭祀体系最完备的西汉列侯墓园,对复原西汉列侯埋葬制度、研究西汉园寝制度具有巨大价值。
海昏侯墓主墓室坐北朝南,为甲字形竖穴土坑木椁墓,总面积约400平方米。
椁室设计严密、布局清晰,由主椁室、过道、回廊式藏椁和甬道构成,墓葬结构呈居室化。
当然,这种居室化并不是把地上建筑照搬到地下,而是以简洁的空间区隔,对应着人间居住场所的关键功能,从而构成逝者在“另一世界”的家园。
回廊式藏椁将墓主家园按功能进行了清晰的分区。
北藏椁自西向东分为衣笥库、钱库、粮库、乐器库、酒具库;西藏椁从北往南分为武库、文书档案库、娱乐用器库;东藏椁主要为厨具库(“食官”库);南藏椁被甬道分为东、西两个车马库,乐车库居中设在甬道上。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海昏侯墓“暗藏”十余种汉代纺织品贵如黄金导语:近日,根据海昏侯墓已经出土的竹简、木牍上的残留文字,参照历史文献的记载和考古发掘的成果,历史学家初步释读得知,海昏侯墓有十余种汉代近日,根据海昏侯墓已经出土的竹简、木牍上的残留文字,参照历史文献的记载和考古发掘的成果,历史学家初步释读得知,海昏侯墓有十余种汉代纺织品。
从海昏侯墓出土的《筑墓赋》上记载着:长绘锦周塘中兮,悬璧饰庐堂。
西南北东端兮……历史学专家王金中大胆推测,这篇赋可能写的就是刘贺墓的修筑,文字传达出一个信息:刘贺大墓的墓塘中,使用了“长绘锦周(绸)”进行装饰,而且大墓西南北东全覆盖了这种“长绘锦周(绸)”。
“长绘锦周(绸)”的锦,在汉代是一种经线起花的彩色提花织物。
由于其生产工艺要求很高,织造难度很大,因此其价格贵重如金。
在海昏侯墓主椁室的东室东北部,出土了青铜帷帐帐钩。
这些用于悬挂帷帐的钩子都很小,如果用其悬挂如今的蚊帐,会因为钩子太小无法挂住。
考古专家认为,这说明当时悬挂的帷帐是非常轻非常薄的。
在内棺的棺盖上,人们也发现了丝织品的痕迹。
这也验证了海昏侯墓的墓塘中,耗费了大量的高档纺织品。
王金中介绍,刘贺是从山东到江西的,这一北一南两个地方都是纺织品的重要产地。
特别是山东,历史上曾有“齐纨鲁缟”、“冠带衣履天下”的美称。
因此,刘贺墓中应该随葬了大量高档纺织品。
海昏侯墓出土的与纺织品和衣物有关的木椟共三块,皆是用线绳捆在漆盒或者衣笥上的签牌。
签牌上写明了漆盒或衣笥内各种纺织品和衣物的名称、数量等,实际上是一张清单,所以也有人叫它“随葬遣策”。
海昏侯墓的签牌编号到了34号,说明盛放物品的漆盒或衣笥至少有34生活常识分享。
发掘海昏侯墓,是挖人祖坟说这话的人应该枪毙十分钟画事君说每次考古发掘古墓,都会挖出一些价值连城的宝贝,这是必然的。
按我国目前的法律,这些出土物品都归国家所有,于是有人说,这是国家在挖古人的祖坟。
事实上,考古发掘和盗墓,根本不是一回事好吗?前段时间海昏侯非常的火,我们可以以他为例,看看考古人都在干什么。
首先看看他们发掘出来的那些价值连城的东西。
豪门海昏侯的豪车大马上次主要说了一些钟和鼎这种大件,今天这些出土文物都是小件。
第一部分是车马用具,关于汉代马车构造,大家可以看下图。
车马各类饰品这个东西叫做泡饰,装饰品,多铜制,有圆蘑菇、方形等,施在器表,突出来,常见车马器上也有人说镶嵌在皮具上。
青铜管饰。
牛首饰品。
青铜节约最初“节约”一词是作为一种马具,同其他马具衔、镳、当卢、同泡等一样,商代晚期就已经铸造成型。
马具“节约”是用来连接络头和辔带的配件,在很多的考古文物中记载:各式马具“节约”的一个普遍特点就是它形制小,主要的部分是单个铜管或是交叉的形制。
它的主要用途是作为颊带、项带、咽带、鼻带和额带的连接点。
“节约”套在绳带上时就犹如一个竹节连接主杆枝叶一般。
马具“节约”是竹节“节约”的借用,节制,制约,也是从这个意思而来。
而节俭的意思又是从节制的意思来的。
当卢古代马头部的饰件。
形式各异,较常见的一种是本体似圆甲泡,上端分出两歧角,下边垂一长方形鼻梁,背面有几个横或竖鼻,用以穿带缚扎,系于马头。
铜质的当卢盛行于商周时期。
这个当卢是银的,属于高级货,上面的大公山羊,可以看出汉代受到了西域风格影响。
因为山羊并不是中国的本土动物。
多数学者认为现代家山羊起源于中亚细亚一带的角羊(C.aegagrus),后者身高90厘米,公羊有长达1米以上的长角。
也有人认为,栖息于克什米尔、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山区的螺角羊(C.falconeri)和欧洲的野山羊(C.prisca)也是家山羊的祖先。
山羊在中国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从这枚当卢看汉代至少就见过山羊了。
名人对海昏侯墓的评价
海昏侯墓是中国历史上被誉为“东方帝陵”的宏伟古墓,自
其发掘以来,吸引了无数名人学者的瞩目。
下面就是一些著名名人对海昏侯墓的评价:
1. 钱钟书:钱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学者,他对海昏侯墓的
评价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
他认为海昏侯墓不仅代表了汉代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在墓葬结构和文物的保存上也体现了汉代独特的技术和艺术成就。
2. 梵高:梵高是一位伟大的荷兰画家,他曾笔下海昏侯墓
的壁画作品。
他对此墓的评价是“历史的宝藏,艺术的瑰宝”。
梵高认为壁画的细致构图和精湛技艺显示出汉代文化的丰富与繁荣。
3. 罗马罗兰:罗马罗兰是一位法国作家和哲学家,他对海
昏侯墓的评价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现”。
他认为墓中所发现的器物、陶俑等文物,反映了汉代的社会制度、日常生活和审美观念,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4. 约翰·F·肯尼迪:肯尼迪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总统,他对海昏侯墓的评价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杰作”。
他表示,海昏侯墓的发现不仅丰富了人们对汉代文化的认识,同时也提供了一扇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窗口。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的名人学者,对海昏侯墓都给予了高
度的评价。
他们认为这座古墓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同时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1篇一、引言海昏侯,即刘贺,是西汉末年的一位诸侯王,因其墓葬出土的丰富文物而闻名于世。
在海昏侯的墓葬中,不仅有珍贵的文物,还有大量的竹简、丝绸、漆器等,其中不乏法律文献。
这些法律文献为我们了解汉代法律制度、法律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本文将以海昏侯墓葬出土的法律文献为基础,探讨汉代法律的特点及其影响。
二、海昏侯墓葬出土的法律文献1. 竹简在海昏侯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竹简,其中不乏法律文献。
这些竹简内容丰富,包括律令、案例、法律解释等,为我们研究汉代法律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2. 丝绸海昏侯墓葬中还有大量的丝绸,其中一些丝绸上印有法律条文,如《律令》、《令》等。
这些丝绸法律文献为我们研究汉代法律提供了直观的实物证据。
三、汉代法律的特点1. 重视法律汉代法律制度较为完善,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汉代统治者重视法律,法律地位较高。
2. 以律令为主汉代法律以律令为主,律令包括刑法、民法、诉讼法等。
律令内容丰富,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3. 法律与儒家思想相结合汉代法律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法律条文往往与儒家道德观念相一致。
如《汉律》中规定:“凡有杀人者,诛无赦。
”体现了儒家“仁政”思想。
4. 法律具有灵活性汉代法律在执行过程中具有灵活性,如对犯罪分子的处罚,根据犯罪情节、悔罪表现等因素进行酌情处理。
四、汉代法律的影响1. 社会秩序稳定汉代法律制度完善,有效维护了社会秩序,保障了人民安居乐业。
2. 促进了经济发展汉代法律对商业活动、土地制度等方面进行了规范,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3. 丰富了法律文化汉代法律文献的出土,为后世研究法律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丰富了我国法律文化。
五、结语海昏侯墓葬出土的法律文献为我们研究汉代法律制度、法律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汉代法律的特点及其影响。
汉代法律制度为后世法律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阳燧取火:刘贺墓中的铜鉴五问(1)作者王金中自从光明网发表拙文《汉代驯火燃具:海昏侯墓中的灯、熏、炉、灶》后,一些网友关注到海昏侯墓中的长明灯与万年香,都是采用阳燧取火的方式点燃的,由此而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什么是阳燧?刘贺大墓中有阳燧吗?用它能够取火吗?为什么要用阳燧取火?对此,笔者再次查阅史籍中的记载,对照海昏侯墓出土的实物,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与思考,写成此文,以求教于各位有识者。
一问:出土的铜鉴就是阳燧吗?古籍中多次记载,商周时期我国就发明了阳燧取火。
然而,秦汉以后人们却很少见到出土的阳燧实物。
阳燧究竟是什么样子呢?东汉高诱在注释汉初由淮南王刘安(即汉武帝刘彻的叔父)及门客共同编著的《淮南子》中,对此有非常明确的描述:“阳燧,金也。
取金盂无缘者,执日高三四丈时,以向,持燥艾承之寸余,有顷焦之,吹之则燃,得火。
”(见《艺文类聚》卷八十)解读这段文字可知:第一,“阳燧,金也”,指阳燧是用铜或铜合金做成的,并非用黄金做成。
《考工记》中对此说的更加明确:铜锡各居其半,合金铸成凹面镜,太阳光下取火,因此又叫鉴燧。
第二,“金盂”,指的是铜盂,可以盛水。
后人把“盂”解释为“杯”,未尝不可。
需要注意的是,盂与镜相比,器型完全不同,凹下去的部分要深得多。
第三,“无缘者”,指的是这种盂是没有边缘的,不会因为有类似扣金、扣银之类的宽厚边缘而影响聚光。
第四,“取金盂无缘者”,指的是这种“金盂无缘者”并不是专门用于阳燧取火。
拿过来用于取火时即为阳燧,不用时放在那里即为铜盂,一物多用。
从这些描述中可以推测,西汉初年的阳燧,应该不是早期铜镜状的,而是铜盂状或铜鉴状的了。
还有一点必须提及,就是秦汉以后的许多史籍中,在提到阳燧的同时,也提到了阴燧。
阴燧,亦称为鉴、鉴诸、方诸。
郑玄注《周礼》:“鉴,镜属,取水者,世谓之方诸。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注明:“鉴,大盆也。
一曰:鉴,诸也,可以取明水于月。
”高诱注《淮南子》:“方诸,阴燧,大蛤也。
由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引出的史料实证命题作者:陈光裕郑晓峰来源:《历史教学·中学版》2017年第09期2017年高考天津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第12题,以近年来轰动国内外、引发学术界和社会广泛关注并持续热议的西汉海昏侯刘贺墓葬考古发掘成果为切入点,依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2017版考试大纲,以最新考古发掘材料及相应评价观点与经典传世史料和学术研究结论等相结合,搭建试题情境,突出体现包括对史料的理解、认知,对历史事实与历史分析(解释)的联系与区别、对经典传世文献记述与最新考古文物材料的关系及其客观评价认知等的史料实证能力的考查。
试题立意新颖,主题集中,选材典型,设问巧妙,历史学科味道浓郁,对深化发展中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以及新课程下的高考改革,都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和借鉴意义。
现就本试题做扼要分析解读如下。
试题如下:2015年底以来,西汉海昏侯劉贺墓的发掘和成果展示,在学术界和社会公众间引起广泛关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据《汉书》载,刘贺是汉武帝之孙,昌邑哀王之子,幼年继承王位。
公元前74年,汉昭帝逝世,无子,霍光立刘贺为皇帝。
然而不久,霍光与群臣联名上奏刘贺入朝后的劣迹,如: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要求废黜刘贺。
皇太后准奏。
前63年,刘贺受封为海昏侯。
(1)刘贺封号与汉代哪一制度相关?概括《汉书》所载刘贺帝位被废原因。
材料2: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
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臣,计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权力之迹象。
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
——摘编自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2)材料2对刘贺被废原因是如何解释的?说明材料1和材料2为何不同。
材料3: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
海昏侯墓十问十答
Q1:海昏侯墓墓主是谁?
海昏侯墓的墓主于2016年3月被确认为汉废帝刘贺。
Q2:海昏侯墓墓园结构是什么样的?
墓园由两座主墓、七座陪葬墓、一座陪葬坑、园墙、门阙、祠堂、厢房等建筑构成,内有完善的道路系统和排水设施,具有汉代高等级墓葬所包含的许多重要元素,反映了西汉列侯的墓园制度,对研究西汉列侯的园寝制度价值非常巨大。
Q3:海昏侯墓出土文物都有什么?
自2011年来,考古人员共勘探约100万平方米,发掘面积约1万平方米,共清理出土了各类文物1万余件。
成套出土的有编钟、编磬(qing,四声)、琴、瑟、排箫、伎乐俑;竹简、木牍5000多枚以及有文字的漆笥、耳杯等数以千计;出土金器478件,五铢钱10余吨近200万枚;青铜雁鱼灯、青铜火锅上的花纹惟妙惟肖;青铜镜上镶嵌着玛瑙、绿松石和宝石等等,都是汉代考古文物珍品。
车马坑出土了实用高等级马车5辆,马匹20匹,错金银装饰的精美铜车马器3000余件。
这也是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座带有真车马陪葬坑的墓葬。
Q4:海昏侯墓是如何被发现的?发掘历程如何?
2011年3月,江西省文物部门接到群众举报,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附近山上有一座古代墓葬遭到盗掘,文物部门立刻对该墓葬周边区域进行了考古调查。
整个发掘历时5年多,考古工作者一共勘探约100万平方米,发掘约1万平方米。
整个发掘过程代表当今中国第一流的考古水平、
文物保护水平和展示水平。
墓园的考古发掘有10余家单位跨学科合作,运用科技手段全程提取和记录信息。
在考古调查和发掘前期,大量使用了地球物理探测、GPS定位、电子全站仪布网测控、全球地理信息系统(GIS)记录等科技手段,将调查资料完整信息化。
Q5:海昏侯墓为何能免遭盗墓贼洗劫幸存至今?
省文物考古所所长徐长青、西汉海昏侯墓考古队领队杨军等多位专家都提到,这得益于东晋时期江西的一场大地震,使墓室早年就坍塌,地下水上涌淹没了墓室。
当时人们不具备水下盗墓的条件,才使得该墓得以幸免。
专家所说的大地震,指的是公元318年豫章郡发生大地震,此次地震使原来的枭阳县、海昏县等豫章古县淹没到鄱阳湖中。
正是因为墓穴内充满水,这种绝氧的环境不利于微生物生长,才使得墓内的文物得到保护,腐蚀程度不高。
Q6:海昏侯墓出土竹书《论语》系失传千年的《齐论》?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领队杨军表示,《论语》在古代有三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论》。
如今,大家看到的《论语》是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用《鲁论》和《古论》形成的版本,但是《齐论》到汉魏的时候就失传了。
《齐论》和《鲁论》《古论》最大的区别就是多了两篇,一篇叫《知道篇》,一篇叫《问王篇》。
而海昏侯墓里面就发现了《知道篇》。
专家认为,如果真正释读出来这就是失传1800年的《齐论》,那在整个中国学术界、可能在世界学术界都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发现。
Q7:海昏侯墓为何出土大量金器?
海昏侯墓出土金器共计478件,主要包括马蹄金、麟趾金和金饼、金板。
经文物部门测量,这些金器纯度在99%左
右。
专家说,这些金子并非货币。
马蹄金和麟趾金摆放在棺椁附近,象征着天马、瑞兽带领墓主人升天。
就算是出土的金饼和金板,也不是钱,而是酎金。
酎金是指祭祀太庙时诸侯助祭时所供奉的金子。
此次出土的金饼上,考古工作者找到了“……海昏侯臣贺……酎黄金……”的墨书,显示这批金饼与当时西汉的酎金制度有关。
汉代自汉文帝时期开始实行酎金制,如果酎金纯度不够,甚至会惹来失去侯位的祸事。
在《史记》中就记载,汉武帝即曾以检查献酎金不足为名,削弱和打击诸侯王及列侯势力。
因此,从汉武帝开始,王侯一级的高等级贵族都会储备大量黄金。
Q8:海昏侯墓出土的漆器为何明码标价?其价值如何?
海昏侯墓的随葬漆器标注着明确的价值,是造价,精准的成本价,也即是出厂价。
造作漆器,包括漆木各类材料和工匠的报酬,定价要综合考虑,漆文将这些内容都罗列出来,然后列出“并直”,也就是合计开销的成本,以铜钱计。
漆文所见计数,有漆盾上的“五百五十三”,木笥(si,四声)上的“六百九十七”、“九百六十一”。
在汉代时,漆器比较贵重。
在宫廷关于“盐铁”管理的论辩中,有人称一只彩绘漆杯可抵十只铜杯,一只漆杯要经百人之手,一张漆屏则费万人之功,所谓“一文杯得铜杯十”,“一杯桊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盐铁论》)。
漆器制作耗工费时,从海昏侯墓出土漆器之漆文得到证实。
这样看来,漆器有个严格的定价,似乎是可以理解的,造价高,还要高得让你相信货真价实。
出现一文钱的零头成本价,只有一个原因,那是批量生产,平均计价。
有两件漆木笥标价相同,都是“并直九百
六十一”,而且都是昌邑九年造,显然是批量生产,平均计价。
如果不是这样,那么精确到一文钱的零头,是很难取信的。
另外从两器的书写风格观察,也应是出自同一人之手,说明某漆工负责完成了这次批量生产。
据研究考证,汉代前期官员的月俸大体是以铜钱发放,有时又是半谷半钱。
俸以钱计,二千石级别的郡守们,大约可领到月俸二万。
如果用来造定价高些的漆木笥,只能造出二十个来。
昌邑王一次造了三十笥,花去一个郡守一个半月的俸钱。
Q9:海昏侯墓出土的玉器能够告诉我们什么?
在海昏侯墓出土了大量玉器,其中有一件汉代龙凤纹玉佩饰,从形状和纹饰来看,这块玉佩饰很可能是韘(she,四声)形玉佩。
这块玉佩饰无论从质地还是工艺水平上看,都代表了汉玉的最高水平。
经过了2000多年的封存,这件玉佩饰仍然晶莹透亮,没有一点钙化。
在古代,玉器不但是身份等级的标志,也是同神沟通的礼器,还是避邪驱疫的吉祥之物,更是儒家思想“德”的象征。
据史料证明,在汉代诸侯王及其亲属的墓中,死者的胸、背往往会铺垫许多玉璧。
中山王刘胜的前胸和后背共铺垫玉璧18块,南越王赵昧玉衣的上面、里面和底下共铺垫玉璧19块。
汉墓中死者胸背铺垫玉璧,应是先秦的遗制,这些玉璧和丧葬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专家介绍,除了玉璧外,古代王侯的葬玉还有玉衣、玉琀、玉握、九窍塞、玉枕和镶玉棺等,说明玉在汉代丧葬制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Q10:海昏侯墓发掘的历史意义?
1、海昏侯墓是目前我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
园;
2、海昏侯墓是江西省迄今发现的出土文物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工艺水平最高的墓葬;
3、海昏侯墓是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座带有真车马陪葬坑的墓葬;
4、海昏侯墓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属于重要的国家级历史文化遗产,对研究西汉侯国历史具有独特的重大意义;
5、海昏侯墓的发掘将中国千文一贯币制推至西汉年代;
6、在主椁室西室被发现的漆器屏风表面有孔子生平的文字以及孔子画像。
考古专家表示,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孔子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