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https://www.doczj.com/doc/923698604.html,/

1、上古神话,主要收藏于《山海经》。《淮南子》中有后羿射日的故事。《周易》是专为巫卜所用的系统的卜筮著作,分为《经》和《传》两部分。

2、《诗经》收录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的305篇。由风、雅、颂组成。风有15国风,160篇;雅有大小雅,105篇;颂有周颂、鲁颂、商颂,40篇。从内容上可分成祭祀、颂赞、怨刺、农事、婚恋、征役。

3、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前四史:司马迁《史记》、班固《前汉书》、范晔《后汉书》、陈寿《三国志》。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4、叙事散文有《左传》、《国语》、《战国策》(刘向编),《国语》包括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战国策》(纵横家代表)有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寓言;说理散文有《论语》、《墨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等。其特点一是重民思想增强,在《孟子》里达到了高峰;二是作品主人公的身份、地位不断下移。

5、《尚书》是最早的历史散文集,包括虞、夏、商、周之书。

6、《老子》即《道德经》,《庄子》即《南华经》,分内

7、外15、杂11篇。《孟子》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有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文艺见解。荀子有单篇的《成相》和《赋》,对汉赋影响很大。《韩非子》有守株待兔、郑人买履等寓言。

7、屈原有《离骚》、《天问》、《招魂》、《九歌》(11篇)、《九章》(9篇为《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宋玉《九辩》(悲秋)、《风赋》、《登徒子好色赋》、《高唐赋》、《神女赋》、《对楚王问》。刘向编《楚辞》。

8、西汉散文:《吕氏春秋》有刻舟求剑、掩耳盗铃、齐人攫金等寓言。李斯《谏逐客书》。贾谊《过秦论》《论积贮疏》。刘安《淮南子》。董仲舒《春秋繁露》。刘向《说苑》《新序》。桓宽《盐铁论》。

9、西汉辞赋:贾谊《吊屈原赋》《服鸟赋》。枚乘《七发》标志汉赋体制确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王褒《洞箫赋》。杨雄《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

10、《史记》原名《太史公书》。130篇,分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五个部分。本纪是以历朝帝王顺序的历史大事纪;世家是有爵位封地世代相传的家族的历史;列传是一些有才干的建立功业的人物传记;表是排列帝王侯国间的大事;书是有关经济、军事、水利、祭祀、礼、乐方面的制度史。班固称之“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鲁迅称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表述其创作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11、东汉散文:班固《汉书》。赵晔《吴越春秋》(“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出于此)。王充《论衡》。王符《潜夫论》。马第伯的《封禅仪记》是最早的游记文学。

12、东汉辞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归田赋》《思玄赋》。左思《三都赋》。祢衡《鹦鹉赋》。赵壹《刺世疾邪赋》。冯衍《显志赋》。班彪《北征赋》。班昭《东征赋》。蔡邕《述行赋》。

13、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蜀都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14、《孔雀东南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见于徐陵《玉台新咏》,时间为汉末建安年间。

15、汉代五言诗:班固《咏史》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张衡《同声歌》。秦嘉《赠妇诗》。郦炎《见志诗》。辛延年《羽林郎》。赵壹《疾邪诗》。蔡邕《翠鸟诗》。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见于萧统《昭明文选》。

16、汉代七言诗:班固《竹扇赋》是七言诗。张衡《四愁诗》较为整齐的七言诗。

17、建安七子指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

18、曹操《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被钟惺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19、曹植《洛神赋》。钟嵘称他“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20、孔融《论盛孝章书》、《荐祢衡表》。“七子之冠冕”王粲《七哀诗》《登楼赋》。蔡琰《悲愤诗》。

21、正始文学代表是阮籍和嵇康。阮籍《咏怀诗》。嵇康《幽愤诗》。

22、太康诗风代表是陆机和潘岳。左思《咏史》“左思风力”。

23、《乐府诗集》(宋人郭茂倩编,分吴声歌曲、神弦曲和西曲歌);《玉台新咏》(南朝徐陵编);《世说新语》(宋

人刘义庆编)。

24、南朝民歌《西洲曲》。北朝民歌《木兰诗》。

25、陶渊明的田园诗。谢灵运的山水诗,被钟嵘称为“元嘉之雄”。

26、永明体代表是沈约、谢朓。宫体诗代表是萧纲、萧绎、徐摛。

27、齐梁的三大文学集团:齐竟陵王箫子良,梁文帝箫衍、箫统,晋安王箫纲。

28、“元嘉体”之名始见于宋代严羽《沧浪诗话》,指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的诗风。

29、郦道元《水经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颜之推《颜氏家训》。均属北朝文学。

30、北地三才温子昇、邢邵和魏收。

31、中国古代小说的三大源头是神话、寓言和史传。

32、《世说新语》志人小说集,《幽明录》志怪小说集,作者为刘义庆。干宝《搜神记》志怪小说集。

33、刘勰《文心雕龙》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大部分。钟嵘《诗品》是最早的论诗著作。

34、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洛宾王。文章四友:指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胡应麟《诗薮》称杜为初盛唐五律之冠)。吴中四士:贺知章、张旭、包融和张若虚。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粗豪内江潮水连海平,海上名月共潮生”。

35、陈子昂批判六朝采丽竞繁、逶迤颓靡的文风,提倡汉魏与正始之音,并概括为“风骨”和“兴寄”,被称为“疏朴近古”(《四库全书总目》)

36、王维《山居秋暝》《鹿柴》。孟浩然《归故园作》《过故人庄》《春晓》。王昌龄《从军行》、《出塞》、《闺怨》。王之涣《凉州词》《登鹳雀楼》。崔颢《黄鹤楼》。高适《燕歌行》《别董大》,杜甫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7、大历诗风有韦应物和大历十才子(姚合《极玄集》所载)。韩孟诗派的韩愈、孟郊、贾岛、李贺等,主张不平则鸣和笔补造化。元白诗派的元稹、白居易、顾况等,注重写实和通俗性。白居易有闲适诗和讽喻诗两种以及新乐府,有《长恨歌》和《琵琶行》。

38、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核心是文以明道。柳宗元被视为游记之祖有“永州八记”,苏轼称柳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韩愈《原道》《原性》《原人》《师说》等。

39、“皮陆”即陆龟蒙、皮日休。陆龟蒙《笠泽丛书》。杜牧《阿房宫赋》。

40、“三十六体”指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

41、唐传奇是文言小说的成熟,大都收录于宋初编的《太平广记》。沈既济《任氏传》《枕中记》、李朝威《柳毅传》、白行简《李娃传》、元稹《莺莺传》、蒋防《霍小玉传》、杜光庭《虬髯客传》、李公佐《南柯太守传》、陈鸿《长恨歌传》。

42、词即依照燕乐乐曲所定的乐段乐句和音节声调而填写的歌词,根据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根据分段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南唐词主要有冯延巳和李璟、李煜父子。花间词有温庭筠和韦庄等人,后蜀赵崇祚编辑《花间集》。

43、晚唐体指贾岛、姚合,以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和九僧为代表。西昆体因《西昆酬唱集》(杨亿编辑)而得名,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最。

45、晏殊《珠玉词》。晏几道《小山词》。秦观《淮海词》。周邦彦《片玉集》。李清照《漱玉集》。陈与义《简斋集》。杨万里《诚斋集》。范成大《石湖词》。陆游《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45、宋代四大类书:《太平御览》(百科)、《太平广记》(小说)、《文苑英华》(诗文)、《册府元龟》(政史),前三者作者李昉,后者作者王钦若。

46、中国古代四大类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北堂书钞》(唐代虞世南)、《艺文类聚》(唐代欧阳询)。

47、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一祖三宗,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方回《瀛奎律髓》,后有吕本中《江西诗社宋派图》。中兴四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褒。永嘉四灵:徐照、徐玑、赵师秀、翁卷。江湖诗派代表为刘克庄和戴复古,陈起编《江湖集》。

48、王士祯《渔洋诗话》“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指李清照和辛弃疾。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辛弃疾“词意殊怨,然姿态飞动,极沉郁顿挫之致”;评张孝祥“淋漓痛快,笔饱墨酣”。张炎《词源》评姜夔“清空”“骚雅”、评吴文英“质实”。

49、文天祥“集杜诗”。元好问“纪乱诗”。赵翼《题元遗山集》“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严羽批

评苏黄两家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50、元代戏剧分为杂剧和南戏,杂剧有末、旦、净,南戏有生、旦、净、末、丑等,唐代有传奇小说、变文俗讲。宋代讲话分小说、说经、讲史、合生。诸宫调是一种说唱文学,又称话本,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唯一保存了全本的诸宫调作品。

51、元杂剧多收录于钟嗣成《录鬼簿》。郑光祖的《驺梅香》是仿照《西厢记》,《王粲登楼》是仿照王粲《登楼赋》。关汉卿《单刀会》、《西蜀梦》、《救风尘》、《窦娥冤》。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评白朴《梧桐雨》唐明皇“沉雄悲壮,为元曲冠冕”。四大爱情剧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北曲之祖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被周德清《中原音韵》誉为“秋思之祖”。

52、南戏最早出现于温州,有南戏之祖高明(菜根道人)《琵琶记》。四大南戏为《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

53、讲史话本称为平话,《全相平话五种》:《三国志平话》、《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后集》、《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平话续集》。

54、元诗推崇“雅正”,四大家为虞集、杨载、范亨、揭溪斯。杨维桢的“铁崖体”,古韵、瑰奇绮丽。

55、章回小说源自宋元讲史话本,《三国志演义》是最早的。余韶鱼《列国志传》是最早的列国故事小说。

56、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卉。

57、台阁体,永乐至成化年间,杨士奇、杨荣、杨溥。

58、茶陵派,成化至弘治年间,李东阳,《麓堂诗话》“格调说”,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59、明朝嘉靖年间三派:前七子为李梦阳、何景明、徐桢卿、边贡、王廷相、康海、王九思。后七子为王世贞、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唐宋派为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而主张取法唐宋古文。竟陵派以钟惺、谭元春为首。

60吴江派以沈璟为代表《南词韵选》,有吕天成《曲品》、王骥德《曲律》、范文若的博山堂三种《鸳鸯棒》《花筵赚》《梦花酣》。临川派,亦玉茗堂派,有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牡丹亭》(源自《杜丽娘慕色还魂》)《邯郸记》《紫钗记》(霍小玉黄衫客)《南柯记》、吴炳的粲花斋五种《西园记》《绿牡丹》《疗妒羹》《情邮记》《画中人》、阮大铖的石巢四种《春灯谜》《燕子笺》《双金榜》《牟尼合》、孟称舜《娇红记》。汤显祖至情论《邯郸记》《南柯记》标志爱情向社会剧转变。

61、王九思《中山狼》(最早单本杂剧)。徐渭《四声猿》(出自《水经注》),《南词叙录》(最早的南曲研究著作)。朱权《太和正音谱》。高濂《玉簪记》(源于《古今女史》)、

62、明代戏剧的主体是传奇。三大传奇为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范蠡西施)、王世贞《鸣凤记》。

63、《西游记》施耐庵故事源于唐朝,最早雏形为宋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元代出现师徒四人。《金瓶梅》是最早的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

64、冯梦龙“三言”《醒世恒言》(古今小说)《警世通言》《喻世明言》,凌蒙初“二拍”。

65、复社是张溥,几社是陈子龙、夏完淳。

66、岭南三家为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江左三家为钱谦益、吴伟业(梅村体《圆圆曲》)、龚鼎孳。清初三家为以侯方域、魏禧、汪琬。京华三绝是纳兰性德、曹贞吉、顾贞观。虞山诗派受钱谦益影响,以冯班(《钝吟杂录》反七子、竞陵和严羽)为代表。阳羡词派的陈维崧。浙西词派的朱彝尊(标榜南宋,推崇姜夔、张炎,纂辑《词综》)。清季四大词人:王鹏运、朱祖谋、况周颐、郑文焯。

67、康熙词坛上,南朱北王指朱彝尊、王士祯,南施北宋指施瑞章、宋琬。乾隆三家指袁枚、赵翼、蒋士辁。赵执信《谈龙录》“诗中有人”。西周生《醒世姻缘传》原名恶姻缘。李百川《绿野仙踪》。李汝珍《镜花缘》。《好逑传》的主人公为铁中玉、水冰心。

68、桐城派,戴名世是先驱,方苞是奠基者,刘大櫆、姚鼐。主要义法、雅正,义理、考据、辞章。姚鼐编纂《古文辞类纂》。姚门四弟子为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阳湖派有恽敬、李兆洛、张惠言,后继有曾国藩的湖乡派和桐城嫡系严复、林纾,曾门四弟子为张裕钊、吴汝伦、黎庶昌、薛福成。常州词派:张惠言《词选》和周济的《词辨》。汉魏六朝派:王闿运、邓辅纶。晚唐派:樊增祥、易顺鼎。宋诗派郑珍成绩最高。同光体:沈曾植、陈三立、陈衍。陈衍《石遗室诗话》认为开元、元和、元祐为为古代古代诗歌三大鼎盛时期。

69、说唱艺术,宋有陶真、鼓子戏,金元有诸宫调、词话,明有道情、宝卷,清有弹词、鼓词和子弟书。弹词

由说、表、唱、弹四部分组成。

70、《三侠五义》(俞樾改为《七侠五义》)在石玉昆说唱《龙图公案》基础上发展的章回小说。俞万春《荡寇志》。文康《儿女英雄传》。小说分为侠义公案和狭邪小说,前者的开山作是《施公案》,后者描写优伶为主。清末四大遣责小说: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受《儒林外史》影响)、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玉贤和刚弼、璵姑和逸云)和曾朴的《孽海花》。顾炎武《日知录》、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王夫之《思问录》《船山遗书》。

72、南社有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创办了最早戏剧刊物《二十世纪大舞台》(1904),南社四大家:陈去病、高旭、马君武、苏曼殊。春柳社(东京话剧)曾孝谷、李叔同、陆镜若、欧阳予倩。

73、鸳鸯蝴蝶派(近代小说魏秀仁《花月痕》“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徐枕亚《玉梨魂》(文言小说奠基作)、李涵秋《广陵潮》(白话小说奠基作)、苏曼殊哀情小说《断鸿零雁记》、包天笑《上海春秋》《留芳记》、周瘦鹃《此恨绵绵无绝期》。论语派:以林语堂为代表的现代文学流派,创办《论语》刊物。山药蛋派:赵树理、马烽。

73、陈森《品花宝鉴》(京都风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吴语小说)。

74、林纾翻译《块肉余生记》(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茶花女》被曾孝谷改编为《黑奴呼天录》。

75、茅盾农村三步曲《春蚕》《秋收》《残冬》,“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巴金激流三步曲《家》《春》《秋》,高尔基自传三步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但丁《神曲》三部《地狱》《炼狱》《天国》。左联五烈士李伟森、柔石、胡也频、冯铿、殷夫。

76、1956-1957年百花时期,《译文》(1959年该名《世界文学》)刊登了波德莱尔的《恶之花》。

77、批判电影《武训传》导演为孙瑜。批判箫也牧《我们夫妇之间》。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原名《红楼梦辨》)、胡适《红楼梦考证》。后有周汝昌《红楼梦新证》。

78、《倪焕之》是叶圣陶惟一的长篇小说。

79、巴金《灭亡》第一部自传色彩中篇小说,《还魂草》风格转变,《寒夜》主人公汪文宣、曾树生。曹禺《日出》主人公陈白露、李石清,《北京人》主人公曾文清、愫方、曾思懿与曾皓。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张裕民、程仁、钱文贵。

80、左联成立于1930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于1938年3月27日在汉口成立。1949年、1953年、1960年、1979年分别召开第1234次文代会。

81、1981年出版《白色花》收录七月派诗歌作品。

82、邵燕祥诗歌的中心意象是“远方”。

83、1951年获得斯大林文艺奖《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白毛女》《暴风骤雨》。李准《不能走那条路》《黄河东流去》。周立波《暴风骤雨》(1948)、《铁水奔流》(1954)、《山乡巨变》(1958)。柳青《创业史》梁生宝。杨沫《青春之歌》林道静。吴强《红日》。梁斌《红旗谱》。曲波《林海雪原》.姚雪垠《李自成》。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孔厥、袁静《新儿女英雄传》。欧阳山“一代风流”五卷《三家巷》1959年。郭沫若《蔡文姬》为曹操翻案。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1934)。

84、1985年方法论年,刘再复《论文学主体性》,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85、伤痕文学:1977年刘心武《班主任》,1978年卢新华《伤痕》。改革文学:1979年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知青文学转折点:1981年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和孔捷生《南方的岸》。寻根文学:1985年韩少功《文学的“根”》。现代派小说:1985年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先锋小说:1984年马原《拉萨河的女神》。

86、张贤亮1957年因《大风歌》而被划为右派。李国文1957年因《改选》划为右派。邓友梅因《在悬崖上》成右派。冯骥才1984年《神鞭》,1986年《一百个人的十年》为“口述实录文学”。高晓声1957年因与陆文夫等人创办《探索者》而被划为右派。刘心武因1987年编辑发表马建的《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藐视西藏人)而被停职。

87、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九叶集》,称为九叶派或中国新诗派。

88、朦胧诗的标志:1978年《今天》创刊。1980年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从而确立了“朦胧诗”的名字。

89、三崛起:谢勉《在新的崛起面前》(《光明日报》1980)、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诗刊》1981)、徐敬亚《崛起的诗群》。

90、王安忆“三恋”《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

91、1952年5月《文艺报》展开“关于塑造新英雄人物问题的讨论”。

92、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1951)、蔡仪《中国新文学史讲话》(1952)、刘绶松《中国新文学史稿》(1956)。

93、巴人(王任叔)《文学论稿》(1954)第一部马克思文艺理论著作。

94、李希凡、蓝翎《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1954年发表于《文史哲》。

95、陆定一1956年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

96、1957年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发表于《文艺月报》。

97、1957年巴金、靳以《收获》创刊。

98、1958年毛泽东提出两结合,1960年周扬在第三次文代会上作《我们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予以确立。

99、1961年《文汇报》发表细言(王西彦)《关于悲剧》引发悲剧问题讨论。

100、曹丕在《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庄子》“得意忘言”、“虚静”。《孟子》“与民同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浩然之气”。《楚辞》“发愤抒情说”。司马迁“发愤著书说”。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笼天地于形内,搓万物于笔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萧统“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钟嵘《诗品》“滋味”论。皎然《诗式》“取境”说。韩愈“不平则鸣”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韵外之致味外之旨”韵味说和“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欧阳修《六一诗话》(最早的诗话)“诗穷而后工”。梅尧臣“平谵论”。吕本中《江西诗社宋派图》“活法论”。殷璠《河岳英灵集》“兴象论”。王昌龄《诗格》“诗境论”。朱熹“文道统一论”。陆游“工夫在诗外”。陈子昂“兴寄论”。杨万里《诚斋诗话》“去词”“去意”论。黄庭坚“点石成金说”。严羽《沧浪诗话》“别才”、“别趣”、以禅喻诗的“妙悟”说、“以盛唐为法”。王若虚“自得论”、“形神论”。方回《瀛奎律髓》“格高论和情景合一论”。李贽“童心说”《童心说》、《忠义水浒传序》。王夫之“兴观群怨论”和“情景融合论”。李清照《论词》别是一家;叶燮《原诗》“理事情论”和“才胆识力论”。张炎《词源》“清空”说、“意趣”说。方苞“清正古雅”的“义理说”。姚鼐“义理”、“考据”、“辞章”。谢榛《四溟诗话》诗有兴、趣、意、理四格,诗有体、志、气、韵四要素;李东阳《麓堂诗话》“格调说”;

101、清代四大诗歌理论派别:袁枚《随园诗话》“性灵说”;王士祯《渔洋诗话》“神韵说”;沈德潜《古诗源》《说诗晬语》“格调说”;翁方纲《石洲诗话》“肌理说”。

102、王夫之《薑斋诗话》;姜夔《白石道人詩說》;瞿佑《归田诗话》;刘熙载《艺概》;唐代的日本僧人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高棅《唐诗品汇》;张戒《岁寒堂诗话》;王灼《碧鸡漫志》;刘知几《史通》;嵇康《声无哀乐论》;胡应麟《诗薮》;陈廷焯《白雨斋诗话》;况周颐《蕙风诗话》;赵翼《瓯北诗话》;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吕天成《曲品》;王骥德《曲律》;李渔《闲情偶记》;杜佑《通典》;103、“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是对罗贯中《三国演义》的评价。“爱文者喜其词,知音者赏其律”是对洪昇《长生殿》(唐明皇)的评价。“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是孔尚任《桃花扇》(李香君、侯方域)。袁宏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作”。孔子《论语·阳货》兴观群怨。《尚书·尧典》诗言志。《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沈约四声八病。沈约认为建安风骨是“以气质为体”,刘勰评三曹为“气爽才丽”。高适被殷璠《河岳英灵集》赞之为“诗多有胸臆语,兼有风骨”。李白被杜甫赞之“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被秦观赞之“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张先被评价为“古今一大转移”(陈廷焯《白雨斋诗话》)。柳永是创作最多词调的词人,被称为“骫骨皮从俗,天下咏之”(陈师道《后山诗话》),苏轼被称为“以诗为词”(同前)。辛弃疾“以文为词”。黄庭坚“以俗为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批评《聊斋志异》“一书兼而二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